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是黑白片?彩色片会降低本片中强烈白光的效果。那为什么要如此强烈的白光?服务于主角和情绪?这强光是男主吗?不是,结局已说明。更像是女主的精神状态,恍惚与疲倦中偏执地抓住回忆,就和依赖药物一样。
在前景放一些遮挡物很难说是为了本片特意设计,但医院纯白到耀眼(医院通常是希望之地,而本片是邪恶之地,光通常是希望,而本片却相反)和反悬疑(对比《日落大道》),这两点可以明确是导演有意安排的。开场女主过于饱满的表演,以为这是老式电影的问题,后面才知道女主是一名依赖药物的病人。
电影表达了一种精神状态,女主也知道白光下的危险,但她显然离不开。最后强撑起往日状态的表演包庇医生,送走男主,与《禁闭岛》中最后莱恩纳多那句意味深长的话:是做个白痴活着,还是做个正常人死去?是相通的。
法斯宾德同年也正如片中的女主一样,服药过量,英年早逝。
影片最后女主回忆与幻想交织,生命也即将结束,男主最终还是回归了平静的体育记者身份。就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我们都同情她,我们却无能为力。
这部电影的光像冰一样,刺破了所有人的梦。
除去标志性的配乐和几位老熟人的演员以外,感觉整部片子的法斯宾德痕迹并不算十分明显。影片刚开始时还差点被苏联蒙太奇式的结构和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唬住,但是慢慢看下去才发现这其实是一部深受好莱坞影响的黑色电影:为了追一条独家新闻却被卷入其中的侦探记者,神秘疯癫的过气名伶,诡谲的诊所和里面的蛇蝎女大夫。顺着主线一点点抽丝剥茧,牵带出一层层费解又畸形的裙带关系,然后伴随着power dynamics的几次波动,这些关系又不断的交叉重合,促成了几场关键的冲突,最终把谜底在高潮抖落出来。
与同类题材的黑色电影(i.e.日落大道)相比较,法斯宾德的野心明显更胜一筹,在这里他想讨论的主题似乎和49年的第三人更为相似(公交车里的倾斜构图或是一次致敬)。二战后欧洲大陆各个层面的遗留问题,苟延残喘的犹太遗老和格格不入的美国大兵,从心灵的创伤到文化的倒退,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话题,而voss在这里也只不过是战后千千万万个向死而生的德国病人的缩影罢了。而结尾部分大夫许诺给她的grand exit,在现实中我们目睹的只有被反锁的苍白,无尽的镜像和停不下来的美国乡村音乐,在另一个时空里即为最后的审判,voss在所有人的陪伴下圆满地谢幕,心甘情愿地搭上了那辆早已等候多时的欲望号街车。一场精彩的理性蒙太奇,两条平行叙事带来的冲击给voss最后的死亡注入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
在第三人里,holly最后的选择让他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和心爱的女人,但是另一方面他促成了正义的声张,无数婴儿将免于假盘尼西林的毒害。可在这部里面,Robert却把女孩和正义都失掉了,与此同时坏人继续逍遥法外。而对当时德国这一群特殊的战争幸存者来说,他们也不需要被拯救。从某些层面来看,他们就如同那群被注射了假药的维也纳儿童一样,早已痴呆而麻木,终日穿梭于回忆的废墟之上,仿佛一个个来自中世纪的鬼魂。你以为你可以留住它,但是当蜡烛点亮时,你才发现自己捕获到的只是白墙上的一抹空荡荡的孤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robert不是英雄,他只是一个假侦探,一个蹩脚的体育记者。面对影片最后同事的提议,他只能苦笑着挤出那句 “it’s not much of a story, journalistically speaking”,用一句非常怀德的punchline来结束一切。
今天参加电影沙龙,看了一部电影维洛妮卡佛丝。很悲情的一部电影,讲述二战后德国一个过气的女明星,被她的医生控制染上毒瘾,虽然遇到一个记者好心的帮助她,但最后还是走向毁灭的过程。我特别容易把自己带入主角的概念,每次看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悲剧的时候。我就特别不忍心。而这部电影每次要发生什么悲剧的时候都会有鼓声在响起,我每次听到那个鼓声都会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感觉那鼓声重重地敲在心扉上。 感觉女主角佛斯可怜又可悲,很神经质,和男主做爱过后,突然间就表现得不认识男主角罗伯特,当罗伯特把他心爱的花瓶打碎了过后,又立马很crazy的状态。也很好面子,因为害怕大家知道自己落魄的状态,坐公交车都特意坚持站在最前面,明明有空位。当她为了找到毒资啦,男主角罗伯特给她买胸针,后面又找借口说男主角不喜欢这个胸针,要把胸针退了的时候,她刚好遇上了店长也是她的影迷,虽然她可以很顺利的退掉胸针,但是女主角弗斯当时尴尬无比,因为让她的影迷碰到她最落魄的一面。看到她后面表白,自己马上要去拍电影,到时候再出新照片儿,和她的丈夫再给她的影迷签名,当时觉得很无奈,也很心疼。她的影迷肯定也知道她现在已经过气了,可能都没有拍新电影可以拍,甚至也可能知道她和她的丈夫已经分开了,但我相信她的影迷肯定不忍心拆穿她,人艰不拆。她本来有机会可以逃脱医生的魔爪的,当男主角的女朋友,因为调查这件事情而被医生谋害后,男主角罗伯特带领警察,去找医生碰见她的时候,她明明有机会去表白、说出真相的,可能因为虚荣,也因为不想让大家知道她吸毒的事件,或者说因为离不开吗啡,她选择了为医生站台。ps,女主角在可能是想象中的告别party上的表演真的很棒,当时他唱了一首歌,女主的声音是有点烟嗓的,有点低沉,但是很有磁性,很性感,真的是男女通吃。 那个医生真的很可怕,他是一个精神科医生,但是感觉他对心理学的了解,反而成为他谋财害命的利器和帮凶。她对女主角弗斯已经是精神控制和精神虐待了,到最后,女主角明明知道他是个坏人,但是为时已晚,她被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控制了,他已经离不开那个医生了。女主角弗斯的结局刚好和她在电影之初,大家一起观看女主角扮演的一部电影的情节相呼应。女主角扮演的角色被一个医生控制吸毒,为了获取毒品,签下协议把财产留给医生,然后对医生表白说,我已经把所有东西都给你了,除了死亡。 影片中,医生和药品监管部门的官员共谋,当男主角去找药品监管部门的官员反映医生涉嫌对病人谋财害命情况的时候,那位官员不光为这个医生开脱,说病人愿意签协议把死后财产留给医生,恰恰是医患关系之间的信任的最好表现,而且后面还给这个医生通风报信。当一个监管部门不但没有发挥他的应有的监管职责,反而去捂盖子、庇护刽子手的时候,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法斯宾德的女性三部曲,女性不过是形式。除了《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以塑造女性为核心,另外两部《LOLA》《维罗妮卡福斯的欲望》创作意图非常明显:围绕女性展现战后德国社会众生相。
三部影片女性元素没什么深度,都是老套的刻板印象——深情的女子沦入风尘,却对伟大的爱情忠贞不渝;正派高雅的上流社会人士爱上妓女,妓女终得从良;人老珠黄的过气女明星挣扎于往日的辉煌记忆与毒品酒精破产的现实。
但导演赋予俗套的故事以丰富的细节:政治、体育广播背景音效暗示战后德国亟待重新确立自己的身份;华丽的摄像,蓝色的忧郁、黄色的明丽和俗艳的粉红、幽暗的绿色、阴影与刺眼的亮光,大量的室内镜头或局促、压抑或敞亮、奢华,还有略显风格化地台词和表演颇有舞台剧的效果,这些都打上了导演个人鲜明的风格标签。
而透过这些细节,一个美丽、悲伤、工于心计又略显天真的女人游走于各色男人之间,她们一度建立起自己的王国,成为自己王国的国王,但最终还是被社会(男人)击碎,失落于所谓的年华。
再次透过这个俗套的故事,社会背景浮现出来。不仅涉及到战后德国,扩展看,所谓系统、体制、权力、财富就是如此运转。法斯宾德说,法西斯是中产阶级生活的一种潜在条件。不仅在德国,只要权力和财富分配方式不改变,再富裕的国家都是存在大多数人受苦。当然,并不是呼吁什么改良、改革,人类尝试的分配方式有血缘、权威、欲望(市场),均问题重重。正如片中那个小公务员说,“我不是革命者,我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但正是这个人道主义者白天公务,晚上夜场厮混,牵扯自身利益不惜拉身边人下水,返水比翻书(总在妓院看书)还快。
所以法斯宾德的电影镜头固然华丽,但是镜头也非常冷漠,在那些男男女女暗藏心思,工于算计之时,心中偶尔萌发的爱,既虚幻又似乎是欲望的修辞术,极易脆弱地沦为交易品。一场球赛的胜利、瓦斯爆炸、亦或蓄谋已久的强迫性自杀就掩盖住个体的失落。永远有下一场比赛,永远有美丽的年轻人。
黑白片的用光更为讲究,现在进行时其实充满着追逐的暗涌,可能性,上升,转变,法斯宾德将这部分放置在电影那些晦涩的光之中,是下雨天,街道,或其他,总是不明朗,至于进入到医院,或者闪回,则用刺眼的白光来表现:本应代表救治的医院沦为与政府勾结去迫害病人的残酷温床,大明星的过往闪回则受困于现在的潦倒而更显痛苦,这种强烈白光,本应代表明亮,此刻却象征了黑暗,这是技法上做到的对德国战后社会现实的揭示与反讽:好的事情发生在晦涩之中,坏事却在灿烂白光中大行其道。现实也确实如此。缺点:人物薄弱,更像是在展示一个塑造好的模型,而没有反推,没有证明它的立意:国家,政治,社会现实与维洛妮卡佛丝之间的现状为何现在是这样一个等号关系,情理间,只是一些些快速的对白上的交代,因而使我缺少了更多与这部作品之间的共情。
翻德莱叶<吸血鬼>资料时看到此片原型来自姐姐的扮演者Sybille Schmitz 那狞笑的姑娘
这部电影文艺气十足,看过了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和本片,但是还是丝毫感受不出法斯宾德是如何被称为“德国的斯皮尔伯格”的
对法斯宾德,我快无话可说了,是因为被震了!我一看到女医生Katz的寓所/诊所以及她本人的表情和装扮,就知道这是一个死神的形象。我喜欢跟死亡有关的表达和思考。黑白影片,但是色彩浓烈!
开头雨伞段落个人多给半颗星
法斯宾德拍的是一种社会恐怖片。无感伤和异常冷静的手法,他把社会看作是人的敌人,想要僭入这个堂皇、无形、闭密的社会的病理结构和权力症结。
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这片子简直是最佳选择。很古典的一部电影儿啊,配乐也很复古,法斯宾德还是挺可爱的,虽然他的缺点很明显。他和阿尔莫多瓦有些相同之处,对女性题材的热衷和基友的身份。这就是战后的德国,颓唐,衰败,观之令人充满无力感。法斯宾德的悲观主义是最纯粹的。
看得出来本片塞入的东西特别多,虽然本身展现地没有层次(缺点),但是法斯宾特这货利用戏剧以及适当的好莱坞式叙事把整个影响画面撑连起来。很厉害。关注的女性以及时代困境和好莱坞很多50年代修正主义电影类似(由此可看出好莱坞对西德电影的影响),但精致的,与人物心理变化紧紧相连的运镜,印象派➕表现主义浓厚的摄影都显示出导演非凡的艺术触觉。佳作(法斯宾特没有弱地片啊这才觉得)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1982。法斯宾德的这个电影对我来说,已经毫无乐趣,题材过于陈旧,叙事铺开了,却无法给予终结。情节的过度相当草率,光线的使用也相当古怪,永远都是闪动地黑白光,不知道意义何在。如果它算描述性电影,描述地不够完整,如果它算批判性电影,批判地也不够深刻。总是欠火候
维罗尼卡·福斯就是玛丽娅·布劳恩坚强性格的反面,一个心灵脆弱不堪的过气女伶,以至于她的死就是一个必然(而玛丽娅·布劳恩的死则是偶然)。法斯宾德的电影在内容上写实,镜头和调度却充满了人工化的痕迹,而且这些痕迹不是由于他的技拙,这恰恰是他刻意留下来的。
让人联想起比利的“日落大道”,相轿而言比利显得更黑色,更前卫,调侃得更彻底,而私生活一团混乱的法斯宾德却有着更强的历史情结,深深潜入到历史与人的精神畸变的深层中,苦涩沉思。
依旧魔幻现实,用女性角色隐喻战后的德国。法斯宾德对于黑白光影的操作在本片中达到了惊人的高度,过曝和大色块的运用完美融入到了故事之中:片中有那么一段戏,一直爱穿黑色服装的维罗尼卡·福斯,在满面惨白色调的诊所中,穿着惨白的衣服,几乎和场景的白色融为一体,而这大概也是悲剧的预兆吧。
#我的20thSIFF开幕片# @永华胶片 拷贝一般,但毕竟胶片总是看一部少一部了值得珍惜;似乎是法斯宾德款的A Streetcar Named Desire,强颜欢笑的女人,在惨淡世界里全靠陌生人的善意,与莉莉玛莲奢华型风格类似,比起恐惧吞噬里的彻骨绝望,此时却潜藏暖意,维罗妮卡低沉嗓音歌一曲听得人又难过又治愈
用光诡异,虚实交错,幻想的空间里是如此美妙的诡异;为了真相,赔了夫人又折了情人。
维洛妮卡·佛丝在自我放逐下被夺走了性命,而在她的身体死亡之前,她的精神早已不属于她自己。对强权控制的批判,对媒体良知的渴求,依旧是属于女性的一个悲剧。
法斯宾德“女性三部曲”终章,1982柏林金熊奖。1.与前两片的甜蜜与忧伤交融及艳丽的色彩不同,本片从头至尾弥散着绝望与死亡的气息,并运用了黑白影像与明调高反差布光,不少场景颇有德国表现主义遗风。2.导演借用黑色电影与情节剧来喻指德国战后极权主义与罪恶的不灭幽魂,无能的记者扮演失败而无谋的侦探,卡茨医生如同女版卡里加里博士,而诊所内的全白配色则耀眼无比,光鲜外表下的黑暗恰与主人公的全黑衣服形成对立。3.大量运用镜像,令人时而如坠五里云雾之中,虚实结合,结尾的梦境令人唏嘘,一如维罗妮卡所云“那里(好莱坞)被称作Traumfabrik,是制造梦想的地方”。4.多处仰角镜头与倾斜构图,彰显出紧张不安、惶恐难测的氛围。5.卡茨医生与维罗妮卡间的施虐-受虐似的同性恋关系令人着迷,或是法斯宾德个人写照?(8.5/10)
8.2;法斯賓德遠比布拉姆斯黑暗,在德國之秋之後,他似乎喪失了過分的樂觀,只看到一個止痛等於慢性自殺的時代
有点《大开眼界》,有点神经质,有点虚。
光影和调度是最大看点,片头和片尾都拍得很好看,酒会上的佛斯美得如同回光返照,然而能将一个悬疑又奇情的故事拍得如此乏味也真的是……
4.0 本身有太多隱喻 不知道是不是語種問題 德語太不好聽了 硬邦邦的..所以前半段我老是不由自主的就被帶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