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说张艺谋的《狙击手》是一部彻底的烂片  知名作家编剧 作家,编剧,导演,制片人。 我认为,张艺谋监制、张艺谋女儿导演的电影《狙击手》可以说是中国史上最烂的战争片之一。理由何在?咱摆事实,讲道理。简单说,就是故事随心所欲、胡编乱造、缺乏基本逻辑与基本军事常识;美军又蠢又傻又猪,就一配合咱们各种秀的道具;我军又智又勇,在道具的全力配合下玩各种秀。具体如下: 一,故事一开始的设定就很扯蛋,完全站不住。美军打死了我军的一个走在路上的侦察兵亮亮,以为是个担架兵;美军的王牌狙击手中尉约翰见亮亮与我军王牌狙击手刘文武的合影照,为了与刘文武对决,就将亮亮当着诱饵,扔在一个阵地前,等着刘文武带人来抢亮亮的遗体。故事由此开始。这其实是个关于营救的故事。这个设定就有点扯了。一个担架兵,一不是我方军长,二不是军长的亲戚或朋友,约翰就认定了我军会来抢遗体?那时被打死及被俘的志愿军多了去了,每天都在死人,每一具遗体志愿军都会抢回去吗?我就看过堆积如山的志愿军的遗体被美军围观的照片,咋这个美军王牌狙击手就这自以为是,偏要认定志愿军会来抢一具担架员的遗体呢?再说,就算我军要抢亮亮的遗体,也未必安排刘文武去抢啊。就因为他们是朋友?亮亮的朋友多了去了呢。除了朋友,还有战友亲戚上级,为什么就一定会派刘文武来抢?至于刘文武自已去抢遗体,那更不可能了。即便是在美军里,也有个组织性纪律性吧,怎么可能由着你想干哈就干哈?何况特讲组织性纪律性最忌讳个人主义的咱们的军队里。这种设定是不是太随心所欲了?而志愿军方面也扯,侦察连的士兵被打死了,不派侦察连去抢遗休,却派狙击连去抢,莫非上级未卜先知,知道美国狙击手要前来与他们对决于是要安排一场冬奥会射击比赛?并且,既然是侦察员,身上肯定有情报,无论是死是活,都理应侦察连派人去抢遗体,即便抢不回来,也可能会在他身上找到相应的情报,所谓专业人做专业事,就是这个理。可是,咱却派了狙击班去,就因为里面一个队员是亮亮的朋友?去掩护侦察连也行啊,为什么要替代侦察连去抢?培养一个狙击手很容易吗? 二,狙击对狙击的做法侮辱智商。我军狙击班到了“遗体”所在地点,果然遭到了埋伏于此的美军王牌狙击手的伏击,一场较量正式开始。美军王牌狙击手老大、约翰的想法是想与我军狙击班长刘文武较量,并打死他(后来他的想法又成了活捉刘文武。张导的很多想法与目标都是随时随地临时冒出来的)。此刻双方都在把对方往死里打,以射死对方为荣。这场狙击战又太扯了。要消灭我军狙击手,美军有一百种更轻松实用的办法,比如一架飞机过来扔一个燃烧弹或炸弹,或者定点发一排炮弹就可全解决了。犯得着派一群狙击手在这里玩游戏?当然,你可以说这个约翰很自负,他就要自个儿消灭我军王牌狙击手,当英雄。我觉得这个想法也太白痴了,且不符合美国的英雄主义文化。明明可以一炮消灭敌人,你却浪费时间玩狙击的游戏,还让自已的弟兄无谓送死,这算不了英雄。在大炮与飞机都消灭不了对方时,你这个狙击手出场,一枪干掉对方,拯救了大多数人的生命,那才叫英雄。看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影片,大多是完成了别人做不到的事,并且大多以拯救他人的生命为荣。这个美军约翰既懂美国文化,也不会如此白痴。这种白痴情节,感觉这就象抗日神剧里的情节一样,明明日军包围你了,机枪突突突就可以消灭你,但偏要上来拼刀,结果被你的大刀砍死,机枪也被你夺走了,这日军真是蠢到家了。并且,就算约翰个人喜欢这样的对决,他的上司也不会允许啊!你还可以说,美国俄罗斯合拍电影《兵临城下》(又名《决战中的较量》)也是狙击手对决,没有派大炮来轰啊。可你忘记了,人家那是犬牙交错、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巷战混战,狙击手又都隐蔽不露,没办法用炮火轰啊,只能暗对暗,狙击对狙击,刺客对刺客,王牌对王牌。你这都在明处,一个班的狙击手就在山坡上待着呢,对这样摆在明处又远离主力并且被发现了的敌人,财大气粗把人力看得比钢铁炮弹宝贵且火力占绝对优势的美军大可很轻松地直接一顿炮弹搞定。但导演却让敌我双方的狙击手在这里搞射击比赛,这不是有病?放在《兵临城下》,德军绝对一阵炮火解决掉了。总之,导演的意图是想讲一个狙击手对决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可以有,但不是这样讲的!本故事的设定太蠢也太没有逻辑性了,甚至违反了军事常识与历史真实! 三,打了几个回合后,为了剧情的需要,导演又让侦察员亮亮活了。活了的亮亮在被打了一针强心针后,把救他的朝鲜小孩叫到身边躺下,偷偷给了他一颗藏有情报的糖果。后来又蘸着血在布上写了“看糖果”几个字,举起来展示给我方战友们看。天啊,一个受了重伤的人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居然没有死去且不说,还能写字并且举起手来。这不是人,是神!就是一个正常人在雪地里躺一夜也会冻僵吧!强心针不能解决冻僵冻死的问题吧?君不见,《长津湖》第一部里,志愿军一个整连活活冻成了冰雕连?同样是志愿军,失了血受了重伤的亮亮同志咋就这厉害呢?后面还有更神的。亮亮一直就没有死,最后是很清醒地捡起地上的注射器给自已打进空气打死的。我服了。 四,美军王牌狙击手时而王牌时而连普通士兵不如。志愿军损失了几个人,于是导演让志愿军发狂了,雪地里翻滚突击,打了十好几个滚,并且象周润发那样把枪很酷地摆在几处,然后取不同的枪射击。要命的是,能够射断绳子并且在志愿军一露头就能将其爆头的美军王牌狙击手此时却失去了水准,硬是眼睁睁看着三个志愿军全身暴露在雪地上或在雪地上翻滚却就是打不中,反而其中一个王牌狙击手被滚动的志愿军狙击手一枪爆头。这美军水准变化也太大了,这情节设计也太随心所欲了,感觉他们就是配合咱志愿军表演的道具。想一想《兵临城下》,那苏军战士纵身一跳,一秒钟,就被德军王牌狙击手干掉了,这才叫狙击手啊。 五,较量了半天,双方都有损失,戏得往下演。导演于是让美军想出了一个点子:交换!用亮亮来交换我军王牌狙击手、班长刘文武。理由是,美军约翰想要活的刘文武。我又服了。现在才想起要活的了?刚开始咋没想到呢?不都在往死里打吗?你就断定刘文武还活着而不是死的志愿军中的一个?并且,打了半天,你原来是想活捉对方。张导的想法随时在剧中改变的。要命的是,狙击手都想去活捉对方,还叫狙击手吗?活捉对方不是你狙击手的任务,一枪干掉对方,才是你狙击手的任务对不?你有见过空中的歼敌机飞行员想通过活捉敌机飞行员来证明自已的成就感的吗?这不仅不合逻辑,也不合军事常识啊!并且,狙击对狙击,永远不可能有活着的,你在想活捉对方的时候,只一秒钟,对方就可能会干掉你。《兵临城下》最后的决战,苏联狙击手拿枪对着了德军狙击手,他敢说要活捉对方吗?没有。稍一分神,对方就会一枪干掉他了,于是,在对方正打主意之时,他果断开了枪。这就是狙击手的职业素养及敬业精神。对比之下,这个美国王牌狙击手是不是太天真太不敬业了?我不相信有这么“傻白甜”的王牌狙击手。如果有,那美国人也太善良太可爱了,可是,脑残们又天天骂美国人心很恶毒,这显然又自相矛盾了。 六,好吧,那就抓活的吧。可是,美军又凭什么相信一个敌方王牌狙击手会用生命来交换一个垂垂将死的担架员呢?同样,在志愿军这边,刘文武又凭什么相信美军就要抓活的而不会将他连同亮亮一起打死呢?这种交换显得太侥幸太随意了,是不是? 七,好吧,那就交换吧。可是,在离美军还有二三十步时,美军的大部队过来了。赶来的美军上尉令人开枪打死了背着亮亮的我方战士,于是,刘文武愤怒了,拉着了藏着的手榴弹朝美军阵地及王牌飞行员们冲去。而美军王牌狙击手吓得魂飞魄散,四散逃开,扒倒在地。这也太扯了吧。别说他们是牛逼哄哄的王牌狙击手,就是普通的美军士兵,也不致于让刘文武就这么冲过来啊。如果刘文武就在身边,倒可以四散躲一下,因为打倒了他,手榴弹还是会在身边爆炸。可是,人家隔那远你躲个什么?还眼睁睁看着人家背着手榴弹跑向你。你就是白痴也会先开枪放倒他啊。何况你是王牌狙击手啊!好象也开了枪,但远距离一枪爆头的水准居然没有把近距离的刘文武打倒。这情节真的太无语太弱智了。 八,好吧,美军大部队来了,带来了一个消息:那个亮亮不是担架员,而是我军一名侦察员,身上可能有关于美军的情报。美军上尉要求把亮亮活捉过来。这我又不理解了。活捉过来有什么意义呢?他身上的情报又不是志愿军的情报?而是美军自已的情报啊。不让他把情报泄漏出去不就行了,为什么要抓活的呢?直接打死不就行了?再说这样子也确活不长了吧。这种设定是不是太随心所欲了?是不是太牵强了?明显的为做戏而做戏,就象一个演员,为表演而表演。 九,好吧,那就活捉吧。此时,要把亮亮活捉,有一百种办法。我这种不懂军事的人也想得出:在王牌狙击手的掩护下,一个冲锋,直接把人带了过来;或者派队伍搜山,既把亮亮活捉过来,也可把剩下的我军狙击手活捉或打死;或者,先消灭了我军狙击手,再把亮亮抬过来;或者,放几个烟幕弹,我军狙击手看不见时,把人抢过来。但美军却采取了一种最可笑最愚蠢的办法,那就是派四名士兵扛着担架过去抬亮亮。结果,亮亮自杀了,四名美军士兵也成了活靶子。这尼妈有这么蠢的指挥官吗?估计与咱们脑残们有一比。 十,好吧,就算咱剩下的最后一名狙击手(好象叫大勇,此处简称“幽灵”吧)干掉了四名美军,可是,四次枪响之时,这对面的美军却象死了一样,没一点反应,这太不正常了。火力压制与掩护呢?稍懂军事的人都懂火力掩护或火力反击啊。在第一声枪响时就该掩护及反击。一二百多号轻重武器一起打过去,让“幽灵”无法开第二枪,甚至中枪,这不是常识么?不是正常的战争电影中常有的情节么?可为什么都呆若木鸡,没有反应呢?好吧,就算这批美军都是白痴,可是那个王牌狙击手约翰呢?睡着了吗?四次枪响,四个火花,他都没反应。按剧情看,他是看见对方枪头火花就会一枪爆头、对方一露头就会丢命的王牌狙击手啊。响了四枪,倒了四个人,冒了四次火花,他居然没反应,你不觉得奇怪吗?不奇怪,因为他是道具,配合演戏的道具。 十一,好吧,四名倒地的美军士兵惹火了带队的美军上尉,于是命令迫击炮覆盖轰击我方阵地(装备精亮的美军此刻摆开的却是一堆老式的八二迫击炮,这种细节的吐糟咱就不吐了)。哎,此时轰击让人感觉象是大炮打蚊子了。早这样干了,何至于死那么多人?可笑的是,一排轰击后,神勇的我军“幽灵”居然飞一样跳出了轰击圈,这得有多快的速度啊。正常情况,不是都卧倒在地的么?要人跑得比炮弹还快的话,那黄公略、左权等被飞机及炮弹炸死的革命先烈就不会牺牲了。 十二,好吧,就算他是飞人,炮弹飞来之时他早已跳出三山之外了,可是,更神的是他居然绕到了美军阵地后面,在炮火未歇之时从背后一枪把那个上尉指挥官给毙了。不是说美军指挥官就不能被打死,而是说,目测他与美军阵地相距一千米,一千米加后方五百米,约一千五百米的直径。一千五百米的直径的一个圆转半圈,得多少米?我数学忘了,估计起码也得四五公里吧?四五公里一刹那就飞到了,何况还是山路,还要翻山越岭,这本事神行太保戴宗也比不上。 十三,好吧,就算打死了美军上尉,可是,就没有美军发现吗?就不会追赶吗?一二百个美军就让他象幽灵一样跑掉了吗?这美军都是白痴与木头吗?那个约翰王牌狙击手就不会追赶吗?据我所知,苏联英雄卓娅烧了德军的马料场后,没跑多远,就被德军抓住了,几个游击队员一起都被抓了。咱志愿军果然就是志愿军,比苏联英雄牛逼多了。而美军比德军显然也差远了。 十四,好吧,幽灵狙击手出现了并且打死了美军指挥官,可笑的是,雄心勃勃要与我军王牌狙击手较量的美军王牌狙击手约翰竟然放弃了与我军“幽灵”狙击手的较量了;居然要了一辆坦克,带着朝鲜小孩回去邀功请赏去了。莫非他是我军卧底?这段时间我在玩手机,没有细看,好象他与部下有一段对白,解释为为什么要用坦克带着小孩回总部。其实这都不重要。反正张导的故事是随心所欲的。坦克就坦克吧。只是我不明白,堂堂的狙击手为何不搞狙击较量了?又为什么要把一小孩带走邀功?就算亮亮把情报给了这小孩,那也是关于美军的情报啊,又不是我方的情报,搞得好象抓了我方的高官要员可以从中弄清我方的情报一样。再说,一个将死之人给一个小孩能有什么样的情报呢?身上一搜不就有了?搜不出,一枪打死了小孩也就OK了。总之,不让美军的情报泄露到志愿军那边,不就行了?很简单的事情,咋就搞得这复杂这磨叽呢?搞得一个牛逼哄哄的王牌狙击手都放弃了狙击手的荣誉与职责,赶紧带着一个小孩脱离战场去邀功请赏去了,好象抓着了我军军长一样,这不是随心所欲地编戏吗?实在想不明白,美军这么蠢,这么傻白甜,咋当上了世界老大的。 十五,话说这约翰开着坦克,与一名部下往前走时,果不其然,遇见了咱们的“幽灵”狙击手。这约翰一时也忘记了自已狙击手的特长,在坦克里抓着机关枪就打了起来。尼马的,不需要你做狙击手时,你偏要装逼玩狙击;需要你做狙击手一对一较量时,你又开起坦克打起机关枪,我也是服了你。当然,不怪他,都是导演的安排。 十六,对了,这抓着小孩当人质,然后遇见敌方,展开最后的决战,都是好莱坞电影中的老套路。老谋子果然是大家,懂得兼收并蓄,在打美国鬼子电影里直接借鉴美国的电影技巧。并且,全剧中有没有模仿《兵临城下》的痕迹?相信眼尖的观众看得出。这点比一味骂米国的脑残们强。 十七,坐在坦克里用机关枪仍没有打赢“幽灵”,坦克也报废了,部下也被打死了,于是,约翰跳下坦克,又以狙击手的身份开始了最后的对决。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被一枪爆头,只是这头爆得有点冤。具体经过是这样的:我军“幽灵”躲在一块大岩石后面,约翰躲在坦克下面,双方对峙。“幽灵”机智地用脚挑起一面镜子伸出去,诱惑约翰。约翰说“小样的”,一枪打飞镜子,但跟着,就被“幽灵”一枪爆头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伸镜子的细节前面出现过多次,约翰都打飞了几次,屡见不鲜了,不至于说“小样的”。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老牌狙击手,此前也打飞过几次镜子,绝对应知此时对方放镜子的目的就是诱使自已先开火暴露位置,可居然还中了招。老牌狙击手,一对一对决,有什么理由此时先开火去打一个镜子暴露自已?就是新手也不会这样蠢。二是“幽灵”见对方开了枪后,立马将对方爆了头,这也不合理。他是坐在地上把镜子绑在脚上用脚伸出去的。镜子被打飞后,他要朝对方开枪,这必须有个调整姿式的行为,要站起来,或蹲起来,至少要脚归位,否则,就是神人,枪也会打不准甚至根本就拿不稳,这个过程至少得四五秒钟,如何能做到迅速开枪?还有,就算能迅速开枪,对方岂能没有准备?而你又可能不露出头去开枪?对方没有理由在打飞镜子后就高枕无忧,任你在几秒钟后露头干掉他?绝对的在等你一露头就给你一枪。或者暴露了火力后,早就转移了位置。一般情况,一对一对决时,拿镜子来看,是很蠢的做法,没用的做法;而敌方也不会轻易开火暴露自已位置,多是有人在一边配合才会开火。总之,王牌约翰死得太假。当然,这又是导演的安排。 十八,约翰死了,小孩得救了,“幽灵”从小孩头发中找出糖果,坼开糖果,找出里面用纸制成的小粒糖果。那就是我军弄清的美军的情报,是美军即将发动大型攻击的情报。我又服了。一个外围的以侦察地形为要务的侦察连的侦察员,又不是潜伏在敌人心脏的谍报员,如何就能弄到如此机密的美军高层的情报?估计张导下一部是反美谍战剧了,讲我侦察员如何打入敌军内部弄绝密情报了。并且,一个以侦察地形为要务的侦察员(不是谍报人员),有什么理由在战事匆匆之时,把情报弄得如此精致,做成糖果。这得花多大时间与精力啊。又有这必要吗?莫非他知道这后面会发生如此纠结的故事,先要把道具做好? 十九,在他们对决的时候,大队美军呢?没有听见枪声?也不返回?就看着他们打? 二十,最后的结尾又拖又无趣。我军的大部队来了,前来接应“幽灵”。幽灵发表了演讲,怀念了牺牲的战友。接应的连长张译对牺牲的战友一一点了名,大部队中有战士一一回答,以表明他们依然活着。前后很煽情地拖了十来分钟。这样的处理真的很无趣也很弱智。感觉现在的主旋律都进入到了赤裸裸地喊口号,赤裸裸比高调的时代,就象当年八个样板戏的时代一样。可人家八个样板戏在喊口号时多少有点艺术,那就是京剧艺术,而咱们这只剩下喊口号,赤裸裸地宣传了。这不叫艺术!半个世纪前南斯拉夫的经典电影《桥》,炸桥队员们胜利完成任务后,剩下的人用复杂的眼光看一眼被炸掉的桥,就在《啊朋友再见》的音乐中平静而从容离去。没有伤感,没有煽情,没有政治口号,没有对牺牲的战友一个个怀念与点名,没有继承遗志之类的宣誓,就那么从容,那么自然,象完成第一千零一次任务一样。就是那首歌,也是那么优美实在,没有一句政治标语词,没有一句表决心的词,很平常,就象朋友间的离别。这才是一种见惯了死亡与牺牲的自然反应,也是一种很艺术化的很平实的表现手法。但你敢说那些牺牲的炸桥队员的故事没有打动你吗?你心中没有对他们怀想不已吗?你没有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看并且可歌可泣吗?你没有被这首歌打动及感动吗?反正我看完后,内心里是震撼不已,回味不已的,那首歌也几乎让人泪奔!这才是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不是赤裸裸的直白的喊口号,就象诗歌一样,喊口号与啊字多的决不是诗歌,故意煽情不叫艺术,喊政治口号,做政治表演更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电影艺术是靠好的有着艺术真实的故事及人物形象打动人的,而不是靠口号与宣传鼓动打动人的。 好了,以上仅是就全剧大的方面,如故事设定、故事发展,逻辑常识方面的不足发表意见,至于演员表演(特别是反派表演)、诸多细节对白的惨不忍睹与失误,就不说了,再写一万字也说不完。比如,莫明其妙应时应景出现的朝鲜小孩;比如美军的火力居然只是老式的八二迫击炮;飞机也舍不得出动;比如在敌方阵地前莫明出现了一个掩体,供我方玩狙击游戏;比如交换时,我军的战士居然躲在刘文武身后;比如约翰等美军狙击手表演的呆板;比如一些对白的无趣……太多了,就不一一指出了。总之,此片确实是一部没有水准的应爱国主义之景的烂片
《狙击手》电影散场后有观众议论:用志愿军一个班的神枪手的命换回一个侦查员的尸体值不值,难道是重复《拯救大兵瑞恩》的价值观?这个议论值得反思影片的情节结构的编导逻辑发生了什么问题。虽然影片中连长交代狙击手班长要不惜代价抢回侦查员,班长也和战士们说这个侦查员顶一个军的价值,但是在编导先入为主的观念中,这样的“说教”逻辑既苍白又模糊。《长津湖之水门桥》影片一开始就向观众交代了炸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怎样炸桥、能否炸得了桥就紧扣观众心悬……如果《狙击手》也在影片开始做一些情报侦察及情报事关全局的情节铺垫,用画面逻辑告诉观众而不是在结尾几句旁白说明情报价值以衬托狙击手班牺牲所值,这样,观众的心理(思维)就会和影片的情节发展丝丝相扣,为每一个战士的英勇牺牲感动而释怀。但是实际观感或者说观众的思维与逻辑重点,似乎放在了志愿军神枪手和美军神枪手的生死博弈之中,而至关重要的引领剧情发展的主要桥段——情报员及情报价值却感觉生硬和游离,以为是两件事……我以为,原因就在于影片开始缺乏情报价值和来源的情节铺垫,而带来影片叙述逻辑的合理性和严谨性的缺憾。
——文一
看朋友圈评价不错,特地看了看。简直尬的不行。尤其,是搜了一下影评。还那么多水军,忍不住上来吐槽一下。整体质量确实当对得起国内水平。就是,这种把观众当猪喂,硬拿牺牲填英雄的手法,确实让人反感。尤其是,作为一个狙击班,那么大摇大摆的去拉狂野的伤员,真是尬的不行。咱不是说要求达到多高的专业素养,可是,这种高级黑,确实让人看着膈应。还有就是刘班长的牺牲,为了悲壮就非得迎着子弹的冲击力跑过去炸个粉身碎骨才叫英雄吗。就不能,把手榴弹扔过去,然后,在和敌人肉搏时,再拉响手榴弹同归于尽,更显气魄吗!还有中枪后打坦克的第一枪,就不能是倒下的时候,枪就瞄好。非得,显示瞄的快,要翻枪再打。离了套路就不会拍了吗。
那么多高手的一个五班,丰富多彩的人物个性,本可以,表现和敌人斗智斗勇的,精彩对决,可以打得紧凑,而不张扬,在战斗中有价值的牺牲。非得为了凸显主角,去当傻傻的炮灰,有种暴殄天物的感觉。
跪求张艺谋退出
我的妈呀
他这几年拍过能看的电影?
我服了
受不了了
我杜止于实名请求张艺谋远离银河系
作为导演实在太烂了
就想让我哭
我哭了。电影院太热了 我委屈
睡觉都睡不安心
很难受
很难受
非常难受
我的妈妈呀
《长城》 真牛 我IMAX看的 半夜起来吐了三回
还《对狙》
中国人能不能不骗中国人钱
中国人团结起来
1、那个儿童就是弱小的朝鲜的化身,夹在中美之间,被中国保护和信任,被美国引诱和欺骗。
2、贯穿全片的主题:生命的“交换”与成长的“唤醒”。
3、刚开始我以为是张桃芳的个人英雄故事,看了才知道是一个群像故事,把很多志愿军狙击手的故事融合在一起。
4、五班说的都是四川话。因为志愿军中川兵占了很多,用方言更能感染人。刘文武说的那句,把你们从家乡带出来,却不能把你们带回去。战友情加上的家乡情。
“冷枪冷炮打活靶”,引用百度百科定义:是1952年到1953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后,进入到阵地战阶段,我志愿军使用的战术。冷炮主要是袭击500-3000米的目标。冷枪主要狙击500-1000米的目标。侦察兵穿梭于双方阵地之间偷袭,为冷炮侦查目标或通过地雷搬家方式将联军阵地前的地雷起出返埋到联军后方的交通线上。
电影《狙击手》所讲述的就是冷枪五班狙击手的故事。电影原名《最冷的枪》也是呼应“冷枪”这个概念。
按照以往的观影经验,战争电影往往习惯于全景式展示战争的规模,强度,而这一次张艺谋一反常态,把焦点对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个五班。五班的战士并非以往战争电影中的脸谱化设计,而是将每一个人都塑造得血肉丰满:见了太多战士牺牲而几乎从来不笑的班长刘文武,心心念念要给儿子取一个好名字的胖墩,身受重伤却仍旧心系情报的情报员亮亮,“爱哭”的大永。其中胖墩最后高喊出给儿子取名“铁板”,令人动容。
更难能可贵的是,《狙击手》没有刻意贬低对手,着力塑造了美军狙击小队胆大心黑的指挥官,使双方对抗真正成为战士之间的对抗,而非笼统的战场的对抗。《狙击手》更多笔墨展示的是“战士”,而不仅仅是“战场”。通过深挖人物细节,来以点带面地还原战场的真实与残酷。
正是因为有了鲜活的人物,所以整部电影的代入感尤其值得一提:观众一路跟随五班的战士,前去搭救被美军小队早有预谋放置在战场的情报员亮亮。美军精英狙击小队的目的是,引出被美方称为“中国死神”的神枪手刘文武,也就是五班的班长,活捉刘文武才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双方狭路相逢,但又差距悬殊,美军早就设下埋伏,利用受重伤的情报员亮亮,引诱五班搭救,从而重创这些令他们头疼的狙击手们。于是,一场密集且激烈的阵地战就此形成。五班如何在重重劣势之下搭救亮亮这根弦始终绷紧,加上节奏凌厉的剪辑,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也跟随着五班的战士们屏息以待。
可以说,高密度的情节推进更加考验导演对于电影本体的把控能力。使用出色的声光影来还原残酷战场上的一个点,由这个精彩的点,带出整个面,一个五班尚且有这么多无名英雄,为了家国奋勇而战,最终热血洒异国,更可以想见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多少个五班,多少个亮亮,多少个大永和刘文武。
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我想,这也是《狙击手》最想要传递的主题。 因为聚焦,所以战场中的细节直接拉满,张艺谋对战争细节的把控,尤其见功力。
电影中的雪是真雪,花絮中张艺谋也强调“等不到真雪就不拍”,只有真正还原战场的冰冷和残酷,才能先让演员快速入戏,进而通过荧幕带领观众进入战场之中。电影除了是造梦的艺术,也是身临其境的艺术,观众正是通过电影穿越古今,感受历史。而要做到这种“身临其境”,就需要考究的细节,无论是真雪,枪械,五班狙击手的战术,电影里都做到了细致的还原。
在大导演和大制作的加持下,主旋律的电影也越来越好看了,作者性和艺术性能做到很好的融合,实属不易。战争是极端残酷的,狙击手之间的战争就更加残酷,上一秒还跟你交谈的战友,下一秒就阴阳两隔,你甚至没有时间悲伤,牺牲总在发生。
《狙击手》也在表达这一点,不仅仅是我方志愿军,同样的,敌方美军也一样在遭遇这种痛苦。所谓战争中的人文精神,其实就来自于此。
我总觉得,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战争片并非“爽片”,不是那种可以吃着爆米花当成娱乐来观看的,炮火连天的大场面其实只是战争电影的表象,是背景,我们其实要关注的,是战争中的每一个珍贵的个体,每一个牺牲的战士,每一条鲜活的生命。战争其实是由生命组成的,而不是由枪炮组成的。战争电影的核心正是“反战”,是对牺牲先辈的真诚纪念,使我们铭记,而非鼓动。
每一条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一次牺牲都是令人悲伤的。看到五班的战士战至最后一人,在被他们的牺牲精神震撼的同时,也让人厌恶战争。战争是反人类的,从这个角度《狙击手》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反战电影,给人以战争残酷震撼之外,教人格外珍惜和平。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无数牺牲的无名英雄,他们应该被历史所铭记,电影《狙击手》对个体的尊重,对个体的关注和纪念令人感动,可以说《狙击手》是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每一个无名英雄著书立传。
抗美援朝是中国人不能忘怀的一场战争,当下的观众或多或少都了解这场战争,但未必每一个观众都能深入到这场战争的细部和肌理中,但要真正做到感同身受,还是需要将战场放大,放大到可以看清一个班,可以看清楚冰天雪地里每一个志愿军战士的脸,可以看到他们眼睛里因为战友牺牲而流下的泪。他们每一个人都那么年轻,年轻到你甚至可以称呼他还是一个孩子,但他们每一个人都那么热烈,那么无畏,拥有随时赴死的勇气。他们不应该被忘记。
《狙击手》这部电影所带给当下观众的,就是这样的细部和肌理,带领我们在和平年代通过电影穿越到抗美援朝的战场中,认识一个五班,认识五班里的每一个人。
《狙击手》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克制。克制住了战争题材的宏大叙事结构,克制住了多线群像的野心,克制住了煽情的冲动。转而将视线聚焦于一场狙击战,去繁从简,干净利落。没有刻意贬低和矮化对手,战争是没有选择,但尊敬可以是互相的。虽然有一些镜头自己不是很喜欢(比如采访结束突然转向张译那个镜头的速度过快、子弹特效过多且失真等等),但瑕不掩瑜。克制之间情绪感染力极强,靠一个眼神、对周遭的描述带出的情感,这样的视听逻辑非常喜欢。
跟《悬崖之上》同是置身冰天雪地,打趣说前作是剧本杀,这部就是密室逃脱版真人CS。个人更爱这部,稳、准、狠。不复杂不“烧脑”,没有人海也没有大排场,甚至只有山坡的唯一场景,双方阵营都不过十人,“势均力敌”地斗智斗勇,就把故事讲得扣人心弦。张艺谋难得做一个纯男性群戏,演员都不错,特别是章宇真好!有勇有谋,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信念感。他最终投向他始终望向的对面山坡顶上的灿烂阳光贡献了全片的最高光时刻。班长总跟大永说「不许哭」,可张艺谋总有让人哭的能力,这次甚至是使用配乐到毫不收敛的地步,他精准拿捏此类型影片的情绪套路,达成一次蛮精致的小试牛刀。Ps:片尾韩红《回家》的歌声里画面中复刻了「一条大河波浪宽……」
建议所有执着于拍3个小时的导演们都学学怎么在96分钟里讲完这么完整的故事的 人物群像拍的好好 被惊艳到了
当大部分战争片以充斥视觉垃圾为荣时,老谋子选择化繁为简,这是他的勇气。越是简洁越考验功力,老谋子向其他战争片示范了什么是张力。放一堆烟花并不吓人,打火机对着引火线要点燃的瞬间才最让人紧张。用最简单的剧作——一场狙击战,刻画出最细腻的人物心理与状态。把每个人物放大,这一场战争,对于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高光时刻。当镜头怼到演员面前,表演就会变得严格,影片节奏好,演员也演得好,特别是章宇,情感拿捏、性格把握都很到位。春节到处都很吵,一部能让人看进去的电影真的很难得
短小精悍的电影,舞台剧风格的设定,受限空间回合制的故事,若干个短剧用亮亮的身份这个麦高芬串起来,用近景正反打撑住一部电影时长的紧张感,难度较高。背景同样是冰天雪地,肃杀感和节奏把控的难度比《悬崖之上》要高得多。最好的部分是剪辑,节奏把控提升了整体观感。中方故事重点是班长的领袖气质传承和战友情,美方个性表达也没太丑化。
这是我看过的主旋律电影里,最像电影而不是献礼片的,展现了一部电影的本质还是“讲好一个故事”。
没有一处动容 以前是抗日神片 现在是抗美神片
影片本身水准可以,想去电影院的完全可以看看,值回票价完全没问题。不过还是要说一下,有些人一口一个“把美国人当弱智”这种言论的,可以自个查查张桃芳的事迹,自己的主页拿《现代启示录》当十佳却容不下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战争片,真是搞笑到家了。
国师这部新片其实挺普通的,但是放在国师身上显得很有意思,因为我们会发现,相对已前些年的那些大片的繁复,这两年的片子一直都在做减法,剧情上,摄影上,讲故事上,都在越来越内敛。相对于早期的大师气象,越来越像匠人了,在不同类型的影片中做尝试,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经验。
张艺谋太可怕了,到了这个年纪,保持这样的创作力,还能一直去繁从简,还能保持自己的态度。
全是子弹时间,不知道的以为我在看赤井秀一
这样小视角多好,不用喊口号,不用打鸡血。伟大的牺牲不会矫情。
如果子弹那个特效少一点就好了,我方拿人头每次都出现那个特效有一点点尴尬
看来军事法庭对美国大兵阴影太大了。。。
这不是战争片,是煽情片,就不能煽的含蓄点嘛。
孩子糖,笔画太多了
起码把美军当成真正的人来写,把朝鲜的寓意化作孩童的善意,就已经胜过其他了
坦克开始有点手撕鬼子那劲儿了
——两个狙击手合而为一,五班精神永不死去。集体由个人组成,个人因集体而长存。当主旋律片终于学会调整焦距,讲好一个故事,收敛多线叙事、囊括群像的野心,不走廉价煽情的捷径,大故事里真实的“人”的形象才终于能放大、立稳。
娄烨离不开雨我知道 国师现在咋也离不开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