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
——罗曼·罗兰
电影《生活万岁》里,记录并讲述了十五位来自全国各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他们彼此之间毫无交集,却又具备一个共性——在生活困境里沉浮与坚守。
众生百态,皆有其苦
活跃在广州夜市,一边卖田螺一边卖唱的明哥,高声演绎着徐小凤的《顺流逆流》。穿着出位、手掐兰花指……独特的装扮和唱腔让他成为附近的红人,也让他时常遭受旁人的模仿和嘲笑。
为了供女儿读大学、让她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明哥坚持了十几年。有时候为了多卖出一份,明哥不仅要陪客人划拳喝酒,甚至要畅饮到天亮。在清晨的街头,经常会出现他酩酊大醉后骑着自行车那东倒西歪的背影,如歌中所唱,“几多艰苦当天我默默接受,几多辛酸也未放手”,而相比路人投来的怪异眼神,女儿的看不起和不认他才是明哥心中的痛。
单亲妈妈李少云是一名夜班出租车司机,不普通的是她要每晚载着女儿依依一起上路工作。在遭遇过事故后,出租车公司的老板责令她把孩子安顿好了再来上班,那时彷徨无助的她甚至想过带着女儿一起轻生,最后还是因为舍不得而活了下来。
对于李少云来说,依依是自己最甜蜜的负担。甜的是出租车后座成了女儿的游乐场,吃海苔、小憩一会儿都是母女间满满的幸福;苦的是这样也为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麻烦,而且幼儿园马上要开学了,学费要八千块。依依最喜欢妈妈开车去机场,因为在那里等候乘客的时间很长,“妈妈的手终于可以离开方向盘了”,在她眼里,那是和妈妈难得的共处时光。
在“与世隔绝”的宁夏山区坚持授课的乡村教师,每天都要和学生一起步行很久去往教室。他会在接近90度的荒丘小心翼翼的去捡滚落远处的书包,也会在路塌了时扛起铲子再挖出一条路。
有来自环境的苦,也有来自于家人的为难。怀孕的妻子经常会抱怨他不顾自己的孩子,一心惦记着学校里的那几个娃儿,而这个老实的男人只能尴尬的笑着说自己舍不得,再坚持坚持。
这些故事里,有艰辛、有苦涩、有失望、有无奈。是啊,生活很苦,苦的不尽相同。但是它偶尔也会给你一点甜,而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哪怕是微渺的美好和希望,都能凭此坚定的走下去。
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
镜头转换,人流涌动的医院里,正上演着另一种疾苦。
医生宋超龙的业余爱好是跟着视频学习“扮小丑”,为重症病房里的小朋友带去欢乐。他知道谁都不想来这里,每个人都害怕“病痛”和“死亡”。
当满脸疲惫的回到家后,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并不开心。同样是癌症患者的宋超龙每天也活在“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明天”的恐惧之中,“我这辈子好像也没做什么亏心事,怎么家里两个人都得了癌症呢?”
命运毫无逻辑和轨迹可言,就这样突如其来的降临到某个人的头上。
另一座城市的病床上,等待心脏移植手术的陈燕玲瘫倚在丈夫怀中。
丈夫不断对她说“你一定要坚强“”我们都在祈福“”孩子非常需要你“,知道这是一场生死考验,在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陈燕玲轻声却又坚定的承诺:”我会回来。“
命运就这样给人以摧残又给人以渺茫的希望,它既无视你的留恋和不舍,又要看你在绝境中挣扎和负隅顽抗。
令人最为触动的,是成都街头卖唱的盲人老夫妇。
两人在收摊儿后一起推着工具车向家中走去,除了失明给他们带来的不便,路上还经常出现下雨的情况。
回到家,在箱子中翻出五块钱的“大钞”,让他们十分开心。老太太用盲文记了账,想攒起来买台好一点的琴。在二人共同度过的第22个中秋节这一天,他们买了一只卤鸭并碰了一杯,老头儿对她说“,我尽量活得久一些,不能让你一个人瞎摸。”
老太太突然哭了,观众也是。
影片里的主人公,是我们平时往往会选择性忽略的一群人,他们既不是社会名人,也并不是高层精英,没有轰轰烈烈、大起大落的戏剧人生,也没有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的传奇故事。在镜头的记录下,这些经过枪林弹雨和现实打磨的真实人生,变得无比动人。
正如导演程工说,“这就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生活”。生活中的失落、失意让我们懂得珍惜;命运里的不幸、痛苦,让我们更有力量。
影片《生活万岁》让我们看到小人物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度过自己简单到乏味的日常,有伤心失落、有痛苦悲伤,但庆幸的是,他们依旧怀揣希望,向阳而生。
从窄门里照进的那一束光
除了国产电影对“小人物”和“普通人”的聚焦,上一个让我对生活抱有敬畏之心的,是快手。
辛苦了一天的农村老人,因为收到了一块儿“五毛钱”的蛋糕忘却了一整天的烦恼,他的幸福感,似乎比其他人更容易被满足;
把音乐当作精神食粮的本亮大叔,常常会在快手上和粉丝分享自己喜爱的歌曲,背景从乡间田野到马路工地,没有聚光灯、没有喝彩声,仅仅凭借一腔炙热就把梦想勾勒得无比动人;
早年因为爆炸事故导致残疾的“励志哥”蒋容宇,为了生存坚持学习画画。如今,他在快手上拥有41万的粉丝,他的画作也为他带来可观的收益;
日日带着孩子从悬崖陡壁步行回家的妇女,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多年的生活经验早已让她练就一身“绝技”;
我曾和许多网友一样,带着毫无来由的优越感去看待这些似乎并不“美好”的内容,我也给予过这个软件诸多带有偏见的解读。而事实上,与电影《生活万岁》一样,快手里呈现的大千世界和寻常百态都源于每一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选择看到生长的光芒,而非生活的泥沼
“谢谢你,让我看到生活中的光”,这是《生活万岁》的宣传语。
生活很难吗?很难。
但不一定会有人看到你的艰难、看到了也未必置喙、置喙了也未必理解,每个人都是一边遭受打击,一边辛苦活着。那些你只看上去生活的并不精致的普罗大众,却没有看到他们为了生活、甚至生存努力坚持下去的样子。
快手里的大部分人们没有适应运镜和摆拍,也没有追赶时下最in的热门玩法,它更多的将普通人的生活去掉修饰后真实的呈现在你面前。
过于粗糙和尖锐?不,这才是生活。
蹲在饭店厕所边吐边骂、转身又继续走进包厢敬酒的白领,是生活;
凌晨三点的马路上,捡起刚刚从车窗里扔出的烟头的环卫工人,是生活;
面对满屏冷嘲热讽,依旧笑着对每个给予点赞的网友说声“谢谢”的主播,也是生活。
没有高低、不分贵贱,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在努力地活着,顽强且坚定。
我曾和朋友讲,在快手上,我很少看到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更多的是简单如尘埃的普通日子,里面却包裹着满满的人情味。我们要看的就一定是时代潮流么?我们更需要看到快手呈现的斑斓人间。
2017年,李诞的一句“人间不值得”火遍全网,他想表达的初衷是人间不值得(不开心),却不料被网友转换成“丧毒”版本。
当时一大批网友在抱怨着各种“不值得”的事:没买到喜欢的新款、没追到心仪的女生、没获得老板的青睐、没拥有想要的人生……
可茫茫众生,有谁不是负重前行呢?
导演任长箴说,“一直以来我们拍的人都是社会精英,都是90分以上的人,但这个片子里的人都是60分的人,甚至更低。他们的生活和追求与90分的人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些生活才是真的生活。”
与《生活万岁》一样,在快手里,你也能看到这么一群正历经生活困境的小人物们的日常。凌晨五点的拾荒者、摩天大楼上清洁玻璃的蜘蛛人、穿梭在城市风雨中的快递员……他们都在辛苦的生活着,带着旁人的爱和希望的光。
支撑他们奋勇前行的,除了生活的不易,还有快手上为他们点赞的每一位用户。这些无形之中的鼓励和支持,通过头顶交错而过的光缆传递到他们手中,转化为有形的动力和分享的欲望,拼凑成平凡却不平庸的人间百态。
值得庆幸的是,从他们身上,我们没有感受到人机交互时代那种汹涌澎湃的掠夺感和存在感,反而看到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股野蛮生长的力量,也看到了生活里的光。
生活固然冰冷,但我们要奋力燃烧。
文|金微
最近,国内上映了一部电影《生活万岁》,将14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搬上大荧幕。
导演是程工、任长箴,曾执导过《舌尖上中国》、《极地》等纪录片,这一次将镜头对准普通中国人,呈现了身处当代中国不同社会切面的14位主人公,没有剧本,纯白描式的纪录,主角是社会真正的“无名之辈”。
我看了电影,还是有些意外和感动。当然,如果是抱着爆米花电影的心态,可能会令你失望。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纪录片,需要静下心来看看,因为太现实了,里面折射出了很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是急速发展中国的一面镜子,有一种集体紧绷的情绪,又拍出了国人的孤独、困境等。
我很少写影评,难得有一点写的冲动,试着作点解读。
一,
这部纪录片,全是你身边熟悉的场景,快递、共享单车、出租屋、街头小店、喝酒等,还有北京、东北、四川、广东、河南、上海等各地方言,一些传统节日中秋节、中元节等也成为电影情节之一,让人亲切熟悉,加上徐小凤的《顺流逆流》、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等歌曲,又有怀旧感。
14个普通中国人,生活在各个角落里,演绎着各自人生百态。电影里,每个人的生活,没有什么造作,也没有煽情的,不卖苦不卖惨,但很多感情又是自然地流露。
比如一个抗战老兵,念念不忘军营的生活,平时的生活除了立正、起步走,他还买个玩具坦克,一边手控操作一边喊着“瞄准、射击”,每年祭日她给妻子上坟时,都会亲笔写上一封情书,称呼妻子为“同志”和“战友”,在坟前读完信又默默地烧掉。
电影有14组人物,只有不到100分钟时间,所以给每个人物留的时间短,但其朴素的言语、对话可以传递出他们各自浓缩的经历,他们的世界观等。
比如,深圳的快递小哥,在送快递之余,他会跑进河里捞单车,摩拜、OFO、小蓝单车,每次下班背两个回家修理。在他回家的火车上,他说起了自己童年的经历,从小受母亲的教育,坚持正直和善良。
生老病死,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这几年各类癌症高发,对普通家庭带来深重影响,电影多个人物都涉及到疾病对家庭的困扰。有代表性的是四川医生,平时兼职着医院的公益项目,扮演小丑帮助治疗期的小朋友带去欢乐,以在精神层面减轻治疗痛苦,后来自己查出了癌症,但“小丑医生”的工作没有停,他有一段独白:“我这辈子没做什么亏心事,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命运挺不公的,为什么我家里有两个癌症病人,说的悲观点,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明天。”
还有广州的一位心脏病人,经常接受手术治疗,每次手术前,丈夫会开车去当地有名的寺庙为她祈福,手术前丈夫会不停在跟她说着话,她很少睁眼,终于在一次心脏移植手术前,在推送她进最后一道关卡她说了四个字:“我会回来。”她没有名字,只是丈夫眼中的妻子,儿子的妈妈,医生口中的“33号床病人”,而电影非常真实地手术心脏移植全过程,心脏在勃勃地跳动,女子最终奇迹般的睁眼。
当今社会浮躁,房子、票子无时不刻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尤其是房价全民共同话题。电影没有直接说年轻人买房难,而是讲了一对上海的老人,被动地绑在房子上。电影里统计局公布房价上涨的新闻,他们坐在电视机前讨论着,为了给孩子们买房还债,他们在街头卖油墩子,两位老人对话时谈到自己的愿望是去毛主席纪念堂。还有在上海打工的外地人,同样说到房子,“一个厕所够买老家一套房子。”这些年,十几亿中国人都绑在房子,随房价一起沉浮,话题基本离不开房子。
在取材方面,北上广深,每个地方都选了一个普通人,比如北京的土著,住在四合院,平时到天安门故宫等景点做导演,“我站的地上地是坤,他可以包容,上善若水泽万物”,这些唠嗑,让每个到过北京旅游的人都很是熟悉。至于广州,代表性的则是广东话,广州番禺的明哥,身穿奇装异服炒螺卖唱,电影只选取了他骑车、喝酒、唱歌的简单几个画面,配上粤语版《逆流顺流》歌词:不经意在广州转到这年头,只感到这广州经过顺逆流,几多艰辛我都默默接受。
二,
这十几年,中国急速城镇化,越来越多的人到大城市打工,从中西部到沿海,电影呈现了一幅中国人口流动迁徙的图景。无论是深圳的快递哥,还是上海的“蜘蛛人”,都是异乡人。贵州人到上海做蜘蛛人,埔东新区的高楼擦了一遍,他将孩子寄宿在学校,带孩子体验蜘蛛人的生活。还有河南老汉跑到拉萨去拉人力车,遇到有人急送医院时,赶紧拉人上车,说钱随便给,不知他的年龄,但头发发白,奔波在拉萨的大街小巷里,他在拉萨十多年,无数次气喘吁吁地路过广场,但一次没有去过布达拉宫,因为不舍得,“10年前是100块,现在是200块。”这也是背景离乡的真实写照。
有人离开家乡,有人留在家乡,为了生活,各有各的不易,大城市有对房子、教育、职业的焦虑,留在家乡同样有着各自的无奈和困境。
电影里武汉的女出租车司机,既要带孩子又要跑车,为了孩子不得不“拒载”,她面临的是工作收入与女儿教育支出的矛盾。留在西部的乡村教师,带着几个孩子每天走着陡峭的山路上学,收入不高还要身兼数职,父母劝他出去打工不要守着塌的土房,他面对着的离开还是留下的选择。
这事实上是很多人的困境,也反映出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大龄单身青年。黑龙江的守林员,独自在哨塔上守着大兴安岭颜色四季轮回的变化,家里生病的老父亲催婚时,他有种无奈眼神。还有重庆的舞女,每天在热闹的迪厅领舞,看起来没什么烦恼能在她那儿过夜。但她失恋了,给父母报喜不报忧,一直把负能量掩饰得很好,在喝酒时爆发。
困境,是每个人都有的。有的是困在城市,有的人困在家乡,有的人困在情感里,有的人困在疾病里,还有的人困在记忆里,甚至是忘了时间的流逝。
这部电影,有很多似曾相识的孤独感。有城市的孤独,医生在地铁里默默看着手机、舞女下班一个人走在夜色中;有乡村的孤独,乡村老师静静地看着雨滴;守林员一个人在瞭望塔上,只有飞蛾做伴;有岁月的孤独,拉人力车的老人只有车轮轱辘声作伴,一晃十年;抗战老兵,在老伴去世20年里,只有回忆作伴。
人生的孤独,可谓是绵长。
三,
整部电影里,普通人的生活底色是灰的,但他们也活出了有光的那一面。影片压轴的故事一对荆州街头卖唱的盲人夫妇,他们生活在逆流里,可以说太逆了,喝酒碰杯碰不到一块,互相拿馒头都拿不到一块,从1995年开始,两个人相濡以沫一起度过了22个中秋节,他们没有为此而哭死,没有为此而没有感情,该过什么节还是什么节。
他们在街头唱着邓丽君的歌“我愿逆流而上。”老人担心自己没有太多时间陪伴老伴,但他还是许诺:“只要我在,不能让你自己到处摸去……我尽量照顾你”。他们对对音乐的追求和从容的生死观让人触动。
这部纪录片是比较贴近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或许艰辛,或许无奈,或许也带着些许苦涩,普通人承载在困顿、柔情、恐惧、希冀等等厚重的情感。
什么在支撑着这些精神或生活,其实电影也不经意地透露出信仰的讨论。
有一句话说:人的信仰决定人的行为。程工有另一部纪录片《进藏》,拍了藏民和汉人进藏的经历,其中就着重说到藏民的信仰,他们是为了来生能过得更好,所以行善所以磕长头,他们这套信仰体系在都市人看来,这有些愚昧而又不可思议。不同民族的信仰对比有意思,《生活万岁》也有这类的讨论,我们不信来世,用盲人夫妇的话说:有今生没有来世,他们希望今生好好享受生活。
至于今生,你信仰什么?这里就复杂了,现实中人们有各种信仰,电影里也有各种讨论了。电影里,有一段乡村教师和父亲的对话,他们是回民有自己的信仰,虽然身在贫瘠的土地,但父亲用古兰经的话说“知识是珍贵的,没有知识的人虚度一生。”
普通国人的信仰的讨论则在酒桌上,广州的明哥唱着“不相信未做牺牲竟无可拥有,只相信是靠双手找到我的欲求。”重庆舞女和朋友吃宵夜时崩溃痛哭,她用力地重复:“我不信天!我不信天!我只信我自己!”河南老汉离开拉萨时好友为他送别还讨论着信仰,有的信佛有的信“金钱教”,老汉则说自己信自主教,他撩起衣服说“上有天下有地,天地之间还有良心”,这些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情景,透露着普通国人的信仰和精神状态的。
电影的最后,有几段出发的镜头,河南老汉背着行李搭车回内地,深圳青年坐在回乡的列车上,黑龙江青年则搭火车回大兴安岭守林,无论是选择还是离开,每普通人都在默默坚持着,也许一直没有摆脱身处的某种困境,但他们并没有在自己的困境里沉沦,用导演的话说,“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这群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光。影片还是比较正能量的。
其实,在我看来,中国很多电影每每讲到普通国人,或者底层人物时,总有些偏见,极不符合我们的日常感受。要么常常高高在上的姿态,悲天悯人,或者煽情滥情,或把底层人民描述的愚昧无知,对比形成优越感等。这部纪录片完全采用平民化角度切入,是一种平视,破除精英阶层固化的俯瞰众生的孤傲姿态,底层是什么样的就什么样的,不煽情不卖苦不卖惨,有笑有泪,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百态,也是一段珍贵的历史纪录。
作者系财经媒体人,随便写点.
一个半小时记录了15个人物故事。
🎬这部纪录片用朴实的滤镜和生活本真的声音搭配背景音乐,以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来传达生活的艰难。虽然那些肉眼可见的苦像钝刀子割肉一样一刀一刀的割着他们,但他们依然以一种难以言说的坚韧在继续前行。
🎬整个电影我都以一种非常沉默又尊敬的心理去观看,那些苦难完全可以随时压垮他们,但他们依然选择站起来,这样的拼尽全力的人生,才是不后悔的一生。
🫱照顾生病父亲依然有自己一方世界的导游,他的父亲病痛折磨夜夜需要依靠止疼片入眠,照顾病人的同时他依然给自己留出一小块空地感受自然。
🫱带着孩子开出租的女司机,虽然被客人不解也依然笑对。在吃到孩子给的一半海苔时她好像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为儿女偿还巨额债务摆摊还债的高龄夫妇,住在闭塞的小房间,畅想着还完债以后各自都想要做什么,又想到还完债他们就要80多岁了,但是嘴角的笑意表达着他们他们对生活仍有希望。
🫱双目失明的夫妇俩街头卖艺,虽然有退休金和补助,可他们依然选择每天去街头卖唱,爷爷伴奏奶奶唱歌。回家后吃完饭一起数着今天收获了多少,因为有一张五块而笑的合不拢嘴。过节时也互相敬一杯酒,奶奶的眼泪和爷爷说着会一直照顾她的话语,才让我意识到原来他们不是不苦,而是一直没有表露。等攒够了钱他们又相互扶持着去了一个新的电子琴,背着新琴回家时,他们的背影好像幸福的拥有全世界。
🫱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接受移植前,她的丈夫对她说了很多安慰的话,其中一句“任我多坚强,都代替不了你。”手术时心脏替换后恢复了强力跳动的震撼以及患者终于睁眼的欣喜,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宝藏。只要活着,就很好。
🎬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种既悲惨又庆幸的感觉。他们努力的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去努力获得他们想要的生活,即使有些人为钱所迫,有些人为残疾所迫,甚至为命所迫。但他们的心灵是绝对自由的,因为他们的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心灵自由的人生反而比那些健全有钱的人们更加富有。这种自由和向上的生命力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压垮的,神圣的生命力。
❤️“人只能活一次,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你比每个人都幸福。”
这不是一部你可以说它拍的很好的电影,或者纪录片。
但它是一部值得看一看的片子。
从头到尾,影片都比我想象的要平淡,平静,平和。没有过度渲染和煽情,没有大的矛盾与冲突,没有太多情感的爆发。我喜欢这样。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最多的是平静和无言。
记录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人吧。
申通快递员加单车猎人双重身份的青年。
关于他最长的镜头,是他在火车上,讲述自己和母亲的几件小事。他的母亲和村里别人起了冲突,让他拿锄头去打对方,他不愿意。他捡了东西总是还给失主,会被母亲骂。他做单车猎人,被母亲说不做正经事。最后,他说,觉得自己小时候特别不开心,眼中有一点泪光。
有时候,来自最亲的人三言两语看似无心的话,最能刺伤人。即使你长大了,你走了很远,这个伤还在,永远不会愈合。
清洗高楼外墙的单亲父亲,和爱踢足球的儿子。
住校的儿子回来,父亲做饭的时候说,做一个番茄炒蛋吧,你爱吃。吃完饭父子俩躺在床上,儿子在玩手机,父亲看着儿子,絮絮叨叨得说着,希望儿子少玩手机,担心儿子现在字练得还不够好。孩子已经在慢慢长大了,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不敢用太重的话去管教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所以眼神里有爱,有期望,但又小心翼翼。
父亲看孩子练球,儿子体验了父亲每次工作时在高空的感受,然后两个人看着繁华的陆家嘴,儿子问,哪些是你擦过的楼?又问,这里的房价多少钱一平米。父亲沉默了一下后,说十七八万一平吧。再一次的小心翼翼,因为他买不起这么贵的房子。
儿子说,“以后我踢球挣钱了,就给你买这里的房子”。儿子长大了后真的能挣到很多钱吗?当他自己为了高昂的房价挣扎痛苦时,会不会怨恨没有能力帮他买房的父亲?完全有可能。片中的另一个人物明哥,靠在路边卖唱养大了女儿,供她念书,但女儿长大后瞧不起明哥。明哥说,我失去了我的女儿。明哥没有忍住落了泪,喝得醉醺醺走路东倒西歪得回去。温情不会永存,小时候那个真挚得爱着你的孩子,在长大接触了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后,可能会变成一个让你觉得无比陌生的人,可能会把你给的爱狠狠丢弃在地上。但至少此刻,这句话,让那些高空作业的辛苦,让那一盘番茄炒蛋,让那些小心翼翼,都值得了。温情不会永存,但它在的时候,就好好珍惜。
得了癌症的医生。
认真跟着视频学小丑的年轻人,有着整部片子里最整洁明亮的家,然后他扮成小丑去陪得了病的小朋友,给他们带去快乐。然后他满身疲惫得回了家,你可以看到他是不快乐的。“我这辈子好像也没做什么亏心事,怎么家里两个人都得了癌症呢”。
这是第一个触到我的泪点。因为人生最大的不公平,不就是大多数陷入苦难的人,这辈子好像也没做什么亏心事,但却要承受比别人多的痛苦。
独自一人守着森林里的瞭望塔的男人。
瞭望塔很高,要一层一层爬上去。森林很大,放眼望去只有无尽的树。值班室很小,好像连电视都没有。孤独,孤独,还是孤独。长久的孤独就是一种痛苦,没有几个人可以忍受的痛苦。
我很喜欢这一部分的一个小片段。有一只蛾子困在了窗边,男人轻轻捏起它,我有一瞬间以为他会玩弄甚至虐杀这只蛾子,但是没有,他只是走到屋外把它放走了。挺温柔的。
去亡妻坟前念信的老兵。
“她不让我穿短袖,说我穿短袖像个猴子”。
日历本上写着亡妻的名字。
穿上自己的军装,佩戴上所有勋章,去她的坟前念信。与其说是信,其实更像是情书。
人世间的夫妻,有人背叛、算计、薄情,有人却能深情到即使你走了二十多年,我也会去你坟前念情书。
卖唱的盲人老头和老太太。
一开始,两人在路边唱完后,推着工具慢慢往家走。老头在前,老太太在后,老头偶尔还要埋怨老太太几句,你使点力啊,看上去脾气有点坏。但是下雨了,他马上拿出唯一的伞给老太太撑上,“你最怕下雨了”。
回到家,也是老头在照顾老太太。
老太太哭的时候,老头用手捧着老太太的脸,给她擦眼泪,真是很温柔的爱情和亲情的样子。
两个人买了新的电子琴,开开心心拉着手一起回家。他们拥有的东西太少了,一个几千块的电子琴,可能需要存很久的钱,需要很大的决心才去买。但是背着琴拉着手回家那一刻,他们相依相守的温情,胜过无数情侣和夫妻。
生活非常苦,然后在苦里给你一点甜。
到底什么是最好的生活?什么是幸福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唯有好好体会,好好珍惜。
电影结束的时候,有两个人鼓掌,我犹豫了一下,终究没能鼓起勇气和他们一起鼓掌。希望下一次我可以勇敢一点。
我自己觉得这个纪录片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治愈向上的力量
不论是带着孩子开出租的妈妈,每天都在卖早点为了尽快还债的老奶奶,卖艺挣钱彼此照顾的盲人夫妇.........等等
他们都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压力,情绪,但是他们依然所热爱着他们的生活,有所期待,就像卖早点的老奶奶希望可以还完债之后能去看毛主席像一样,虽然有苦难但是未来的生活以及现在的生活都值得期待,都很美好
里面我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盲人夫妇了
简陋的屋子,不太亮的灯光...
即使他看不见她流泪的样子,即使他们在路上会拌嘴,后来他们在试琴的时候弹的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和后面他们在街上一个人弹一个人唱的那一幕真的,眼泪哗哗的掉,真的好美好,后面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碰杯都碰不到一起,但是依然很开心,因为彼此最爱的人就在自己的身边,阿姨问:“你觉得我是不是漂亮的女孩子‘’大爷也是一直笑着说的,后来大爷说:“反正我这也是快完了”,阿姨哗的一下就哭了,大爷立马就去安慰阿姨:人嘛,走到一起来了,有今生没有来世,我都哭惨了。。。
有一句话就是: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这里面所有的主人公都是英雄,生活中的英雄
最后的结尾的镜头也特别有感悟,它就是一个野草
但是野草的枝上也开出了花~这是对每个平凡又普通的我们说的,我们大家都会开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花
大部分时候,我不太喜欢别人问我一部电影好不好看。可能也不该说是不喜欢,而是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比如生活万岁这样的电影,它没有特别的拍摄技巧,也没有精巧的叙事结构,甚至可以说它是凌乱的,琐碎的,缺乏艺术性的。这样粗糙的胶片也许的确够不上“好看”两个字,但它简单镜头里的生活影像,它忠实记录下的那么多也许大多数人都从未接触了解过的人生片段,都应该值得被看到。
我以前不知道偏远山区的小学教师是要挑着孩子们的书包,亲自带去教室上课的。几近90度的沙丘,书包滚落了,他要小心翼翼去捡;路被堵了,他要扛起铲子自己重开。妻子抱怨他不想自己的孩子只惦记上学的娃娃,这个年轻的教师只尴尬地笑笑,劝慰道再坚持坚持,给妻子按摩的手却没停下。
偶尔聊天的时候说起快递的工作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啊他们真的是好辛苦啊。诚然的确觉得辛苦,可说出来的言辞又有几分真诚,对他们辛苦的了解又有几分真切。但总有直击心灵的一些瞬间,比如看到那几乎被狂风骤雨吹倒的小电动车,比如从污浊的河水里费力打捞出的缠满水藻裹满淤泥的共享单车,比如十几个人拥挤蜗居在几平方米的逼仄出租屋里,比如那个揉着眼睛说自己童年不快乐的瘦弱单薄的快递小哥。
那个每天在上海地价最贵的黄金地段陆家嘴给林立的钢筋水泥怪物清洁玻璃的“蜘蛛人”父亲,他带儿子趴在窗口眺望这个欲流旋转的中心,调侃道这里的一个厕所可以买咱老家一栋房。儿子笑着,传达源自内心最朴素的爱。他说,我好好踢球,以后进职业队,在这儿买个房,给你。
本科时期调研过盲人,但更多以群体分布以及他们的工作为落脚点,和记录生活有本质区别。我也许想过自己失明的话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但从来没有想过夫妻双方都是盲人,他们该怎样相互照护相互关爱。他们在街上卖唱,老爷爷弹琴老奶奶唱歌;他们推着小车子在路上慢慢地走,下雨了就撑起小伞;他们回到家里相对而坐吃着馍馍,兴起还要端起酒杯,认真地碰上一碰。失明的老奶奶有一副甜蜜的娃娃音,她向老爷爷撒娇:“你摸摸我,我是不是个漂亮的女孩子呀。”老爷爷摸索着走向她,伸出手揉抚她的脸颊:“我也没有多少时间咯,但只要我还在,就不让你自己到处摸去,我尽量照顾你。” 他们真的就像歌里唱的一样,逆流而上,越是看不见光明,头颅却越是高昂。
开出租车的单身妈妈,从早到晚都带着女儿在车后座。女儿小小的,闹脾气不乐意妈妈拉客人,只想自己和妈妈在一起久一些。“你爱不爱我呀。”“爱你。”“你怎么爱我呀。”“我就这么爱你。”
有一种工作叫护林员,他日日夜夜孑然一身,独处于百米高塔之上,脚下是密密麻麻千篇一律的树林,恍若与尘世隔绝。这是多么可怕的孤独感,想想我就后背发麻。护林员的父亲腿脚不好,冬天更甚。父亲低着头躲着儿子的视线,手揉搓着膝盖,说出了大约早已唠叨多遍的话:“年纪也不小了,真的得找一个了。”护林员放下碗筷,看着父亲半晌,站起身走去厨房,轻轻留下一句,“这不还有你吗。“
拉萨蹬人力三轮车的老大爷是河南人,我不明白为什么他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出来这么远的地方赚这点微博的收入。可是他有特别好的心态,和乐观的处事态度。他沿着街边慢慢骑三轮,遇到人就拉拉手刹问走不。有个客人说不走啦,要去的地方好远好远的。老大爷呵呵笑,脸上漾起皱纹说,好嘞那我去找个好近好近的。老大爷在临走的酒桌上跟朋友们聊天,他站起来掀起衣服,用力拍着胸膛喊道:“上有天下有底,中间有我这颗良心。”
完全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在影片里看到了朝思暮想的广州。小蛮腰,花城大道,宝业路,大排档,粤语……虽然这许多年我从未听说明哥传闻,当然也无缘得见过其人,可我看着看着就觉得,这样独特自由的人生,在广州这样包容的城市,就是很和谐啊。
还有那个等待心脏移植的女子,她太虚弱了,连眼睛都无力睁开。她软软地,靠在丈夫的怀里。她有一个温柔的丈夫,那是个声音很和缓的男人,他慢慢地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是佛祖的生日。佛祖会保佑你。她听到了,慢慢地点头。丈夫送她进手术室,深深弯着腰贴近她的耳朵,不呼天抢地,不痛哭流涕,他就是慢慢地,温柔地,对她耳语。“都坚持这么久了,再坚持最后一下,就好了。”女人闭着眼睛点头,藏着晶莹的泪。术后第二天,她醒了。
影片的最后,打出了一些字幕,大意是说,你比他们都幸福。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这样,有些扭曲了这个记录片的原意了。
万物生长,众生皆苦,这世上本就没有感同身受这一回事,而人和人之间的痛苦也是无法拿来比较的。我来窥探我完全不曾接触过的别人的人生角落,并不是为了得到优越感,也不是为了给我泛滥的同情心找到什么归宿,而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份好奇心。也许这样说听起来很无情,但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生活轨迹的人,对于他人的人生,又能共情到什么程度呢?我想绝大多数人都像热门短评里说的那样吧,是的,你看了,你哭了,然后离开影院,被自己的生活打回原形。
但仍然会有一些改变。我看了,我哭了,我知道了有这样的人生,我看到了有这样的态度,我从别人的生活里找到自己走过或想要走的影子,这会让我更加珍惜生而为人的机会。众生皆苦,我帮不了谁,也没有谁能来帮我,可至少,我能试着体谅别人,我还能好好爱我自己。
老太太说,我们过了22个中秋了。又说,你来摸摸我的脸,我还是不是漂亮的女孩子?老爷子笑说,你那时80几斤,现在是130多。老太太也笑。看不见却摸得着的爱情,像研开的一张新币,或者颤巍巍接过的馒头与酒,能叫心花开得比笑容还要灿烂。其实这如生活般的电影,有很多时候,叫人说着说着就要眼眶一热,可沟渠里仰望星空的人,还是能够用微弱的光,承担起“生活万岁”的命题。彼此说些不切实际的白日梦,说得生动了,自己都笑自己。笑完了,高楼与荒山,大路与小摊,还去。
“任我多坚强,都替代不了你” 纪录片选取15个身边故事拍摄,每一个片段都抓的准,直戳人心:带女儿开出租车的女司机,干杯都碰不到杯子的卖唱盲人夫妇,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女士,在拉萨踩了十多年蹦蹦车的老爷…后半部分几乎控制不住泪腺。《绿岛小夜曲》《在水一方》以及崔健的片尾曲《阳光下的梦》都很好,赞最后睁开眼的一幕…“你比任何人都幸福”
主题大概是穷人过得特别惨但他们还在努力活着所以活着真好!我不如刷快手
11.25世纪汇嘉禾影城,记录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过程中充满艰辛与坎坷,但片中人物都在默默坚守着,充满正能量的作品,看完都哭了,满分
丧而不颓,苦而不怨,言不尽意但是力量十足。人生总有顺逆流,从来得失我睇透。年度十佳纪录片。
捕捉到了许多个是枝裕和所说的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年轻时苦点不算苦,老了苦才是真的苦。”最喜欢盲眼夫妇和武汉女司机,莫西子诗的配乐真好。
这样的纪录片能进院线,还是值得看的,摄影的机位安排得不错,声音做得很饱满,几组人物里,喜欢在拉萨蹬三轮车的河南大爷,街头卖唱互相搀扶的盲人夫妇,武汉开出租车带孩子的母亲,广州大排档卖唱、卖炒螺的兰花指大叔,西北村庄里一边务农一边教书的教师……蝼蚁有蝼蚁的幸福,大象有大象的烦恼,每个人都该过好属于自己的日子,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不去盲目攀比,不自怨自艾,不妄自菲薄,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在幸与不幸的日常里发现微茫的幸福!
一部能把人看哭的电影是不是好电影?我不知道。但是一部把我看哭的电影,于己而言,那就是一部好的作品。影片人物的生活或许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但这些人物却又与我们比邻而居。生活就是如此,有的人苦不堪言,有的人高枕无忧,更让人难过的是,大部分苦的生活都没有尽头,无力改变,只能默然接受命运。生活苦啊,苦啊。但也只能坚强的坚持过下去。
有几个人物真的很惨,但真的没有打动到我。我看到作者拍了很多素材,但我看到的也仅仅是素材而已。我看到许多生活的碎片,却无法走进人物内心,就像每天在大街上遇到的一个个人,他们在卖艺、在工作、在失恋中痛苦、在为生活奔忙,他们互相搀扶、互相爱着,仅此而已。作者为什么不再走近一点,再停留得久一点,再陷进去深一点呢?如此疏离的表达真的很难说出那句“生活万岁”。生活是狗屎,让爱无处安放。
生活的破碎之处,是我们穷其一生,都在缝缝补补。生活的迷人之处,是我们无处安放,又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丝毫没有电影的质感,浮光掠影式的观察和记录,上院线真的勉强。那个老爷爷站在墓前的朗诵,那个老头在酒桌上的疯话,让我对这个摄像机的诚意充满怀疑,真假。十几组人,每组人拍三个月,就能喊出生活万岁了?那你之前那么多年白过了。去看纪录片《四个春天》吧,那才是真正的生活,那才是真实的电影。
最后10分钟一直在流泪,止不住,那种在残酷现实中寻找到的温暖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一段段没有任何交集的人生拼凑出的是活着最美丽的样子,好久没有看一部电影到结尾的时候在内心燃起一股如此强烈的暖流了,强推!
不要嘲笑和轻视身边经过的每一个人,即使衣衫褴褛,但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是在生活中打拼和迸发能量的个体。而你只是平庸的你,没有故事却装得很体面的人。[B]
3星半。素材都挺精彩的,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人生。技术也好,不愧是专业团队。印象最深的是守林员和乡村教师两部分,应该是跟拍了挺长时间。有些线索则不深入,显然是没拍够时长。最后靠字幕跳出来做总结,余味略薄。
11.25深圳大象点映。真实记录平凡人的生活,从进场就开始哭到最后,不是因为剧中人的生活有多惨,而是因为他们在对抗艰难生活时体现出了无比质朴的生活哲学,蕴含了巨大的能量。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不是空泛的,而是困顿但努力,一种不自知的执着和热情。导演在片后访谈里说,生活的困境无处不在,但是你要去发现那一点点的光,然后跟随它、珍视它。这部片子让我想起我很喜欢的作家马拉默德,这样的作家/导演有着在琐碎中发现珍宝的能力。片中跟拍了14个普通人的生活,让人感动的角色和瞬间有太多,尤其是盲人夫妇那段太经典了,我甚至觉得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写不出这么棒的人物,任何一个伟大的演员也演不出那种触动人心的情绪状态,所有的文艺创作者说到底都是在尽全力模仿生活啊。
泪点低到爆。从凝固到流动到天地间渺小一粒,要对得起重新跳动起来的心脏。看到对“摆拍”和拍摄时长与深度的质疑:谈烂了的所谓“真实”其实也包括镜头前那有意无意的表演痕迹;而关于过去或未来的延展广度与深度,都凝结在“此刻”这一点上,生活二字便存在于其中。
说实话,有些失望。有太多镜头是没必要的,可以删掉的。电影的主旨是想通过呈现生活的苦,让人们感受到生活里的光,但实际上表达出来的更多是生活的无聊。BGM强行煽情,很多时候所谓的苦,只是你觉得他苦。唯一打动我的,只有盲人夫妇的故事。能感受他们生而为人的艰难,却也能看到他们活着的乐观和坚韧,这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
生活的属性是缓慢的,有些生活的调性是悲伤的,但生活从不失其多样性。所以,生活才万岁。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我们经常焦灼期待着某一个“反转”。可这部纪录片想说的大概就是,即便是没有反转的人生,也要大步地走,认真地活,才会在每一个时刻都感激呐喊“生活万岁”吧!
我俩连酒杯都碰不到一块,我却知道你流泪。我这颗心都快要被换掉,却承诺你一定会回来。凝视孤独的森林,把飞蛾放出去扑火;路过不同的夜景,分海苔来交换爱意。吹破诅咒的气球,扛起锈蚀的单车,为爱情流光了泪,为亲情还掉了债。在故宫里劈叉,在布宫前吆喝,在坟头念情书,在高塔上攀爬,生活万岁。
是的,你们都看哭了,哭的稀里哗啦。然后呢,走出影院,又被生活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