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连天下的战争讲述的却不是英勇与荣耀,而是强奸与耻辱,当看到美丽 的Actress 独自一人裹紧大衣勇敢的行走在各种色狼虎视眈眈下的残垣断壁的凄冷的街道时,我就情不自禁想动手写点什了……
“我们会活下去,无论付出什么代价”,Actress 在被轮奸后对着另外一个被强奸而痛哭的女人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坚强无畏而绝不是苟且偷生。那事仅仅几分钟而已,不用害怕,“我的士兵都很健康,干净”,“帮我们,还是帮你们?”,面对Actress 的求助,苏军统帅安德列少校这样回答,敌人的肆无忌惮和女人们的孤苦无助展现无遗。
当然,从影片其它细节可以看出安德列少校心理并不喜欢士兵们毫无军纪的强奸抢劫,他的内心其实是压抑的,从后面他暴打一个搜查、顶撞他的士兵可以看得出来,他也并不是一个粗鲁没文化的人(他钢琴弹的真不错),但是他不得不纵容,这是苏军对敌国的报复和发泄,他不能犯政治错误。这不仅是他的悲哀和无奈,更是时代的悲伤和无奈。影片并没有刻意强调敌我、好坏、善恶,有着的只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彼此伤害,而无辜的柏林女人,只是战争血腥祭坛上最后的牺牲品。
电影看似在谴责强奸,其实是在谴责战争。柏林女人影片最初品尝战争胜利的傲慢,和之后品尝失败的痛苦,对比何其鲜明强烈。苏军的伤害和他们回忆中的被伤害,反差令人惊愕,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原谅,他们都只是上帝之鞭下迷途的羔羊。
面对无休止的痛苦的强奸,Actress背景声音说道,“但是我们女人,必须要紧闭我们的嘴,否则等这一切结束的时候,没人再愿意和我们交往”,痛苦和屈辱只能无奈的烂在心理,历史只听到战胜者的欢呼,有谁听到失败者的哭泣呢。事实也是如此,战后重建的德国甚至不允许人们重揭这段屈辱的伤疤,Actress在死后也才敢公开自己的日记。
”有时我想,只要是从外部对我施加的恶行,而不从内心摧毁我,我都能忍受“,笑着活下去,与狼共舞,饱受欺凌的Actress最后找到了坚持活下去的理由,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是面对残酷命运的最强的抗争。
”许多女人找到了保护他们的人,以防自己被一群人糟蹋。”“不给东西,就不做爱”,“他们越来越不行了”,女人们委曲求全,苦中作乐,只是为了活下去,她们是如此热爱自己的故乡,灾后要重建,浴火要重生。
与柏林女人们坚强形成对比的是男人们的脆弱,她们的丈夫或幼稚冲动(不顾庇护自己的整栋大楼人的安危去持枪偷食物),或年老懦弱(只能看着妻子被强奸),或不管不顾自杀身亡,或接受不了日记而离开(Actress的丈夫),这是一部歌颂女权主义的佳作,毁灭性的的灾难下,女人们看似柔弱实则最坚韧。
“谢谢你给了我一个了解你的机会”,“今后我们该怎样活下去”,因为少校保护Actress等人而违背了自己的命令、犯政治错误被调离,Actress骑着少校赠与的自行车跑来和少校告别,乱世儿女,生离死别,嫖客和妓女、施暴者和被施暴者、敌我之间也能产生如此爱情,但是,毕竟两人所属的国家、阶级、立场截然不同,分离早已注定,在战争下,每个人都逃不掉成为血腥祭坛上牺牲品的命运。
最后我想说,愿战争不再,和平永存。
“”
这些德国女人,有几个不支持她们的丈夫,兄弟,父亲在东线的“胜利”?
她们的男人打败了苏联人,就会去强奸屠杀苏联女人。
她们支持这样的一个邪恶的目的,那么战败被苏联人强奸被杀,就无可厚非了。
圣经有云:那动刀的,必被刀杀。
虽然这些年德国佬一直想通过影视作品给自己洗白,但给我的感觉就是:滑稽。
就像一个黑煤球,总想变成白的,跑到灰堆里滚来滚去,变成半黑不灰,实在有趣。
切入点很好,不像一涉及慰安妇的电影就卖惨,但是主题过于分散。
试图揭露苏联红军强奸妇女的丑恶罪行,其实只能说明一个道理,就是翻身农民比财主都恶毒。能把这题材拍得这么难看,这导演算是有点道行。
战争是野心家挑起来的,受伤害的却是无辜的普通人,珍惜我们和平的生活吧。
每个情节都值得深入探讨。二战片常常表现的人性,片中都有涉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钢琴家]那种诗意的惨烈,怎么分这么低呢?
“阳光法国”版字幕翻译很烂!最好看“威信”版的,切记!本片在网上被宣传为“揭露苏军在柏林暴行”,但我看过后却发现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片中的苏军在西方电影中已经算够正面了,“暴行”只是他们个性鲜明的一部分,苏军也是人,也爱好音乐、跳舞、喝酒……作品改编自一个柏林女人的日记
该高潮时就高潮,很有力度
电影音乐非常的棒,仿佛倾诉着战争的痛苦。影片的镜头干净精致,一如以往的德国电影。战争中没有胜利者,俄军令人发指的强奸,女人们为了生命的顺从,自己丈夫的不理解,一切的一切都是战争的悲剧。但影片节奏缓慢再加上云里雾里的字幕,让影片的观赏性大减,不过影片所展示的真实的历史算到位了。
“纳粹臭名昭著,纳粹一旦撤离,被占领区人们对待所谓的“奸细”的手段,也并不比纳粹温和。”
无名女人日记或者上校的女人,这不是在讲苦难和强暴,这是在战火掩盖下含蓄地讲述一个爱情故事.人物们因为日记的真实而真实,但影片中的上校没有毛子味,完全表现成一个德国军官了.最后在全苏联官兵眼前牵所爱人的手,回去以后必然死在斯大林的凝视下呐.估计是糟糕的德语字幕害了片子的豆瓣评价吧
所有的丑陋,源自战争。所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不过是暴力和奴役的借口。而女人,无可避免的成为注定要失败的男人们的最后的暴力对象,一遍又一遍
“不管是疯狂的苏联士兵,还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自杀的家庭男,都反映了男性的毁灭力。相比于女人,他们更难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宽恕与和解的力量……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以暴易暴,破碎,断裂,没有愈合,重生!”这篇写得真不错~不管德国还是俄国,男人还是女人,“都是战争的孤儿”。
战争实现男人的梦想和野心,而女人们却在承受屈辱和伤害。不管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女人都是牺牲最大的。佩服那个年代里坚强活过来的女性,她们的经历让人动容,耻辱的不该是她们,而是那些带给她们伤害的人。
战争,把罪孽的报应转嫁到了女人身上。很悲哀的一部电影,让人看得心酸。唉……女人,为了世界,你牺牲太多了。
果然不能随便挑个非CC出品dvd就拿回来看。。。 片子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拍战争背景的片子不带一面打着人性牌一面扮演受害者的,这本来就是没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每一个人又都是相对无辜的事。
”Der Krieg verwandelt die Wörter. Liebe ist nicht mehr das, was es war. Und trotzdem wünsche ich dass mein Mann die Frau wiederfindet.“
我想同情你,可你不值得同情。因为这是战争,因为你是侵略的一方。
颠覆三观的电影。这是我看过最震撼的战争影片,已经提前预订了我的年度最佳。觉得豆瓣评分不太高的原因可能是糟糕的字幕翻译,去人人下载外挂字幕观影体验会更好。1、战争、人性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2、幸存下来的柏林女人,都展示了超人的坚强。他们甚至可以在一起大笑着谈论被轮奸的经历,见面打招呼都变成:几次了?你可以说这是不要脸,不知羞耻。可在我眼里,这就是生存力,令人敬畏。男人更难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宽恕与和解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其实更脆弱。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以暴易暴,破碎,断裂,没有愈合,重生!女人真的比男人更善于容忍、变通。展示了一种“活下去”的信念,一种生命本身的尊严。让我有种感觉,“宁为瓦全,不为玉碎”,同样是一种高贵。3,比强奸她们更让她们接受不了的是强迫她们庆祝德国战败。
当你国家被敌国杀了三千万人口的时候,你没资格要求他们保持道德和人性。
和《南京,南京》类似,但明显更透彻
11分钟段,一位苏军士官扭身对身后出现的德军扫射,而这位德军身后其实还站着一位苏军士兵,这士兵没被流弹击中,还走向前来给倒下的德军补了机枪!!其实这种电影看多了会萌生“还不如德军胜利了好呢,至少德军军纪要好一点点……”,但也许那时也就换看《莫斯科的女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