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这个世纪之交的年份,陕西西安人王双宝,有点郁闷。 之前无名的他,因出演一部电视剧火遍了全国,但因为饰演的罪犯太过逼真,大家都把他当成了真正的杀人犯。
走在大街上,王双宝身后会有人指指点点:董雷不是被抓进去了吗?这么快就放出来了? 去菜市场买菜,大妈不敢把菜卖给他。 坐出租车,司机会毫不犹豫拒载他。 好不容易接了几个广告代言,代言费都没拿到,最后不了之, 因为他拍的广告,一经放出就立刻遭到了观众的强烈反对,甚至有观众说为什么非得要找一个罪犯来拍广告。
观众排斥,电视台没办法,只好把这个广告给撤了。 王双宝哭笑不得,他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过表演上来讲,确实他的这个角色,即便放在中国犯罪题材影视剧的历史上,也排得上号。 他一不小心,就创造了经典
最经典真实的纪实警匪片,不停的开会,不停的摸排,不停的走访,不停的抓人,没有无聊的男女感情戏,有脾气,嘴里有零碎,警察有粗口,群众有粗口,有疲惫,有不耐烦,有警察的霸道,群演的演技都秒杀现在的好些所谓的演员,真实到十五集以后才慢慢摸到最终的线索,不像现在的好多片子,一出现场立马就能锁定,纯粹扯淡,影片里能看到的是活生生的警察和罪犯的生活,没有脸谱化的模式,太真实了,一度以为是跟拍而不是电视连续剧
今天再次回味了一下。
从小就听过一句顺口溜,自从有了蛋(陕O),交警往边站,自从有了油(陕U),交警算个球。这两个车牌之前在陕西可以说横冲直撞也没人管。
董雷的嗅觉很强烈,这个杀人犯形象太深入人心了。
黄新这种人是找死,骗骗女孩就行了,还有女孩养他,给他钱花,跟着亡命徒混,脑子有问题。
石头挺聪明,但是忘记了他们是干啥的,黄新这种人加入组织风险太大了,警察能追到他们也是从黄新这条线突破的。
董雷最后说的那句话很准,要了解一个人太难了。
之前看过一部电影还是电视剧,主角最后在内蒙把同伙灌醉,掀开衣服,最后同伙被冻死了,我一直把这个情节错记在这部剧里。
这部剧不愧是纪实的。就像那个上海老板说的,陕西人,土土的,20多年前的西安就是那副景象,剧中石头还唱过一段秦腔,『祖籍在那韩城县』,恰好,我在韩城长大,剧中太真实了,跟我小时候印象中的陕西太相似,尤其是衣着还有整个冬天空气的颜色,看画面都能感受到那个味道。
堪比纪录片的好剧,无论是案件纪实还是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纪实,都做到了无比真实。
看盲井时就对王双宝老师的演技服气,其他的配角们,秦腔演员以及后来的导演演员们都贡献了超真实的演技。看弹幕很多人以为是当时破案的纪录片。
警察叔叔们本色出演,气质台词动作都比演员们更真实,一点不出戏,全程追的停不下来。
弹幕里都在夸欧式大眼刘宏阳,我是特别喜欢田选龙,尤其喜欢看他审讯,善于攻心,弹幕人送田怼怼。但不知道为什么田警官一审讯说话就吸溜吸溜的。对了,大家有没觉得田警官跟余华挺像的。还很喜欢佟晓明,说话很霸气,不怒自威,经验丰富老道,直指案件关键。刘均龙颜值最高,武力值也高。刘刚刚柔并济,给赵雷100块买棉衣打动了无人疼爱自我放弃的可怜赵雷,引导案件终于走上主线。还有张伟、姜小斌、穆文修、以及西北烟王李全发等等,每一位都极富实力与魅力。
配乐也超出满分,秦腔跟这部剧真是绝配,bgm的打击鼓点一出就紧张兴奋,捉鬼记加入歌单循环起来,ppt式的片尾每次都舍不得跳过。
感触特别深的两点:
一. 警察们太辛苦了,调查主线的过程中,各种副本不断,所幸查下来都有收获。动不动就是搜遍西安市全部**馆,查遍西安市全部**局……查案过程中顾不上吃饭睡觉喝水,大冬天晚上盯人室外一站就是一晚上,长途追人不休息靠吸烟提神,防弹衣等保护措施也不到位非常危险,当年没有摄像头、不实名、不联网,困难重重,太不容易了;
二.97年记忆中我们家乡沿海城市发展已经挺好了,也有偷盗什么的,但生活条件没西北那么艰苦,看着十几岁出门打工的孩子,受教育不够,温饱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各种容易铤而走险,围着炉子就糊弄一晚上,穿的破破烂烂…唉,太苦了…
本来觉得80.90年代更丰富开放自由,但看完121感慨那个年代治安太差了,人们生活水平太低了,各个时代都有各个时代的不易与美好呐
一谈到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看过的人可能会给它贴上血腥暴力的标签,但其实整部电影中只死了4个角色,对于动作片来说真不算多。到《第一滴血4》的时候,满屏幕喷血浆飞残肢,当时又有人跳出来说这电影太过于血腥了,史泰龙回应说:
这部电影虽然血腥,但是和探索频道播出的战争纪录片比起来,简直不算什么。
是啊,真实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的多,那些被删减或是被掩盖的大尺度的镜头,其实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前几天看了一篇讲国产刑侦剧的文章,里面介绍了很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出的刑侦剧,很多都是通过真实案件改编,由真实警察出演的,勾起了我很大兴趣,所以在网上追看了其中的两部——《12·1枪杀大案》和《西安大追捕》。
已经很久没有完整的看国产剧了。因为总是感觉节奏缓慢情节拖沓,不管什么剧情最后都演变成了男女主角的爱情剧,乏味的很。男女主角惺惺作态,不管是演员还是剧组,不管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反倒是打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旗号,塑造的人物故意装酷或者装傻,展示的情节只剩狗血。
当年的刑侦剧可完全不一样,根本没有硬塞进去的男女主角恋爱情节,甚至连女主角都没有,就是单纯的“杀人”——“破案”,绝对没有旁逸斜出的多余剧情。电视剧剧情主干很清晰,就是警察找凶手抓凶手,但这样的剧情绝对不缺乏跌宕起伏,相比于现在动辄四五十集的长度,十到二十集就足够让观众见识了在那个年代破一起大案有多难。对于一点可能的线索都要全力追查,通宵监视、千里追凶、与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展开心理斗争,可能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结果发现走错了路,并不是侦破本案的方向,一切又要推倒从头再来。
剧中的警察绝大多数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警察,属于本色出演,根本不需要什么表演技巧,真实感就是最好的效果。警察抓犯罪分子的时候一拥而上的气势,扭胳膊薅头发的动作,让观众一看就感到“没错,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亡命之徒!”因为太过真实了,剧中饰演警察的真警察甚至把演犯罪分子的演员都弄伤了,演魏震海的演员回忆,拍抓捕的那场戏时,他以为自己的胳膊折了。
如果说警察是本色出演,只要把工作中的状态拿出来就好,那饰演犯罪分子的演员真的是演技爆棚了。王双宝,饰演悍匪董雷。他不用故作瞪眼皱眉之态,因为有的人看上去就像坏人。王双包原来是秦腔演员,后来演的影视剧也多是反面角色,更确切的说是恶人。虽然看上去也算是浓眉大眼的长相,但你就觉得其中透露中凶狠和冷血。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掀起了一阵纪实刑侦电视剧的狂潮,无论是元祖级别的《中国西部刑侦大案纪实》,还是轰动一时的《九一八纪实大案》,还是影响最深远的《便衣警察》,再到很多人童年启蒙之作的《重案六组》,一方面是当年男女之风比较保守,屏幕上不可能大张旗鼓的谈情说爱,另一方面自然也是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悍匪横行是有原因的。
我在看《12·1枪杀大案》的时候,对剧中展现的社会环境特别有感触。虽然我没去过当年的西安,但是九十年代的社会相差不大,我脑海中也还残存着一些儿时对周围的记忆。对于北方的主要城市来说,大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穷。企业改制、职工下岗、市场实行双轨制,一大批当年抱着铁饭碗的国企职工被扔到了社会上,对于绝大多数曾经的双职工家庭,生活水平忽然就下降了一个档次。丢了原来铁饭碗的,和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都变成了社会的“闲人”,而众多在农村待不下去的农民涌入城市,又多了个年代感很强的称呼——盲流。
当年哪会有现在这么多的工作岗位,不像现在你只要不懒就有饭吃,当年是你只有胆子大才有饭吃。所以才会像剧中展现的,吸毒贩毒的人一抓一大片,街上动不动就发生持械斗殴,警察总是能抓到私藏枪支——要么是私造枪支,要是买卖枪支——的犯罪分子,而街上小吃摊上的一个看似普通的路人,很有可能是其他省份通缉的身负人命的罪犯。整个社会都是灰腾腾雾蒙蒙,人们肉体与精神都饥渴难耐,有的人觉得自己被国家抛弃了,变得浮躁易怒,而有的人看着别人大把大把的赚钱,满脑子都想着有什么方法能把他的钱变成我的。
看完这部剧我很有感慨,也是因为这部剧真实记录下了当时社会百态,无论是城市里的职工家庭,街上的商贩摊主,还是城乡结合部或农村的农民,都是客观镜头下的真实表现。当年真实的记录,现在却成了大尺度的镜头,而这样的镜头语言也已经不可能在如今的剧集中出现了。现在电视剧,都忙着记录各行各业的人怎么谈恋爱,没工夫记录现实。
开始是有人不想展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后来就会演变成有人已经不知道生活的本来面目。
抱着不撒手的看,这种表面枪战式的对决,也是城乡两极化的对决。
纪录片风的电视剧,极其强大的真实感,流贼和民警,有黑有白,几乎达到了不溢美不藏恶,不歪曲不神化的标准。p.s因为工作要写一下这部剧,改不掉的强迫症,每次都忍不住刷完。
千载难逢的好片子!
121枪杀大案,光中的处女作亦是神作,豆瓣上得分9.0分!@光中影视
主题曲印象深
小时候的记忆,当初还被王双宝演的罪犯吓的要死,总以为这个电视剧就是真实的,老以为它会马上发生在自己身边。现在国内还有这种风格的警匪剧么?貌似越来越不自由了。
没有字幕!配乐太吵!有时候完全听不清台词!要翻来覆去倒带好几次!
三天看完,陕西方言,90年代的大案,可敬可爱的西安八处一大队刑警们自己演自己,一点不怵镜头,演的自然可爱,各个满分。演罪犯的都是演员,表演很真实,方言地道。剧中刑警审犯人时都没打人,在那个破案手段落后的年代是不是有点不现实?也许电视剧刻意回避了。现在已经拍不出这么好的刑侦剧了
民警再现还原扮演决定了里面纪实拍摄手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宝哥是个好演员!
倭耸口袋有个枪
啊~枪响了~~~出事了,哎~~忙活了。鸡鸣狗盗倒(那个)仗势欺良草菅人命(那个)辱没上苍随在光天化日下撒野谁来降妖作怪骨碎筋连(那个)体恤荒野五谷杂粮生(那个)除暴霸王胆谁在光天化日下撒野看我来降妖捉怪什么人浪荡在大街上就,混世魔王我将你降住在公堂上公堂上鸡鸣狗盗(那个)仗势欺良草菅人命(那个)辱没上苍谁在光天化日下撒野谁来降妖作怪骨碎连筋(那个)除暴霸王胆谁在光天化日下撒野看我来降妖捉怪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警察是个球!
拍得跟真的一样开始以为是纪录片方言,警察出演抓捕时扯头发不离手的烟审讯时的二郎腿地点都是实名
气质太野性了,邪气十足的主题曲,当年看的时候有汗毛倒竖的感觉。
满嘴顺口溜,你想考研啊
此类片子里罕见的神作。片子拍得给人感觉真实感爆棚……
一定要重新看一遍!
太牛逼了这剧,比现在的新闻拍的都真。突然对我当刑警的老舅产生特别大的崇拜。跟侦探小说相比现实警察太不容易了。郭朝那场戏我小时候看了吓得一个礼拜做噩梦,不敢开门。现在看还是觉得特别震撼。
尼玛的这才是我童年心目中的大片啊~“鸡鸣狗盗那个仗势欺良啊,草菅人命那个辱没上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