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是在CUHK读文化研究时,老师在纪录片课上推荐给我们的,当时没想着认真来看,几个月后的线上毕业典礼的今天,回想起在香港的那段日子,突然就有了看这部片的mood,看完就后悔了,后悔这么迟才遇见许鞍华导演,在此写一点感想。
好好拍电影这部纪录片带观众走进了一个真真实实的人,或许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吧。记住了一个爱抽烟的,对电影特别热爱投入的,坦率承认自己害怕票房不好,想证明自己的、对容貌不自信的,跑宣传体力不支的…有着种种“小缺点”的许导,如此可爱。片中许鞍华走在香港的街头巷尾,坐地铁、吃菠萝包的镜头,让人感觉她就是一个身边随处可见的普通人,但是她又有这么不普通的对电影的坚持和热爱。
片头描述妈妈的故事,片尾讲述年龄的老去、做宣传的时候体力不支。身世与变老,人的来历、人的归途,生与死这两大人之必经路,在这部片子里能看出导演的结构安排,也是许鞍华电影里的常驻命题。
在片尾许鞍华导演在的士司机上提出的本土的矛盾,此本土非彼本土「到底香港的local culture 是什么?」或许香港的全球化之于本土性,就如同许鞍华妈妈日本人身份之于许鞍华,没有纯粹的本土,混杂即是香港的本色面貌,非要抽出这层关系,香港便不再是香港。许:「如果不讲这些(外国输入),就更加定义不了自己」。
片尾中秋的片段,不禁马上联想起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中秋场景,很温暖。
关于女性主义。戴锦华教授曾说过她最为敬佩的女性主义的导演,或者最能称之为女性主义导演的,就是许鞍华。纪录片中未曾过度渲染凸显女性主义的一面向,但是犹记得有一幕是许导在车上说了一句(大概)「都拍到六七十岁了,还有人觉得你是个女的不会拍电影」结合片中有被采访到的朋友说,许鞍华导演是孤军奋战的。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能见到的女导演真是太少了,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女性的创作、女性的话语体系、具有女性的真实生命经验的荧幕形象,更需要的是女性榜样,如同许鞍华导演一样。
令人感动不已。
想起之前面对董卿的采访,她说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好像除了电影之外什么都不会。
“丈夫是电影,文学是情夫。”
有许多自以为尊重女性的人,每每总在刻意强调她们的女性身份,殊不知大多数人,都挺反感自己被分门别类。
“烦死我了,老是问什么女性电影。”
人们心底因为存在着潜在的歧视,总会不经意透露出来,过分关切及强调她女导演的身份,你本身的语境就存在歧视。
一名男导演显著的成就,我们会把他直接放在整个电影界的脉络中,而一名女导演的成就,总是人有疯狂提起“女”这个字,过分强调这是女导演的成就。
我很纳闷,为什么男性导演拍了一部成功的电影,没有一个人会说,这是男导演的成功?
但是一个女导演成功了,就非要宣传这是一名女导演的成功,或者她代表女性争取了成功。
为什么她的成就就不能放在整个电影界,整个电影史脉络中呢?怎么就不能是直接强调她导演的身份,而非过分强调“女”字呢?
她的成功不该仅仅只是被称为是女导演的成功,她的作品更不应该被划分为女性电影。她就是一名导演,不需要加“女”字。她的成功、她的贡献就应该放在整个电影史的脉络中,是所有电影人的福音,和所有了不起的其他导演一样,不需要被过分关切,也完全不需要被强调性别。
一个真正尊重的女性的人,应当打从心底里放下这种过分关切的心态,放下这个每每提起总要加重音量的“女”字。
你若真正支持她们,应该用更多的行动,去投资拉赞助、去买票买碟、去参加线下活动。而非在网络上天天强调她们是“女性”,用过分关切的语调阐述你的潜台词:我觉得她们很孱弱,各方面都比不上男性,所以她们的成功非常不容易,需要举旗,需要高喊,需要宣扬,和我一起支持弱势群体!
她是一名导演,她可以和许多优秀的电影人比肩,不需要加“女”字。
还有更多优秀的女性电影人,她们同样不需要强调性别,因为她们的付出与努力,本就可以直接放到整个电影世界,而非圈禁在女性电影人这个范围内。
这一生都在做电影梦,这数十载的光阴,渐渐地,她亦成了一份传奇。
观感和娃达奶奶的最后一部作品《阿涅斯论瓦尔达》近似(我认为all time女导演的top 2),都是对艺术家漫长而伟大的职业生涯的回顾,间杂着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感悟的思考,都是一堂难得一见的大师课。但是我太爱香港和Ann了私心给到满分。以下是想到哪说哪的碎碎念:1.我不是合格的Ann粉,连《客途秋恨》都没看过(PS她是真的不爱写剧本连这么私密的自传体电影剧本都交给NJ代劳),居然现在才知道她是中日混血,父辈的经历也足够传奇了。2.Ann导演的电影我看过9部,自以为不算少了其实连四分之一都没到,虽然Ann的题材视野非常广阔但大致可以分为新浪潮,民国,庶民三个catalogue吧。窃以为庶民是最精华部分,民国是我一直不太欣赏得来的但可能反而是Ann文人风骨的情意结所在。我最爱的Ann前三《日与夜》/《千言万语》/《桃姐》,2庶民1新浪潮。3. HKU和留学时期,真的过于优秀了,喝醉了会背诵莎士比亚,怎么能有这么可爱的女孩。4.狮子山下时期,最好的练手机会,对庶民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为未来的伟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5.新浪潮时期,30出头就拍出处女作在电影界里面其实已经非常优秀了。说褒曼几多岁时已经拍出什么作品那段真的心有戚戚,因为我也曾经想过这个事情:)。btw,褒曼在我现在这个年纪已经拍出了野草莓、第七封印、夏夜的微笑三部位列万神殿的电影了。有一说一,Ann Hui在四十岁之前确实谈不上拍出过什么杰作。华人导演里面的“神童”我认为墨镜是当之无愧的No.1,40岁之前已经拍出了阿飞正传 东邪西毒 重庆森林 春光乍泄四部留名影史的伟大作品,可惜几乎就没有然后了。。。第二名可能是徐克。5.两部武侠电影,没看过,不评价,但是Ann票房毒药的阴影估计就是从此而来。6.《女人四十》,我认为是许鞍华第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她也提到了其重要性,庶民戏。但是香港电影界很奇怪,得奖就是诅咒,后面好几年都没好戏拍。7.(不知何故略过了《半生缘》)直到4年后《千言万语》再度封神,庶民背景下的新浪潮,新时代下的持续革命。8.天水围二部曲+桃姐。9.又回到民国。
我只憑記憶寫的,這不是影評,算是一個統計愛好者帮許導演作個小統計。
許鞍華導演作品劇情發生地小統計:
全部或主要在香江本地的有,桃姐,两部 天水圍,女人,幽靈,撞到正,瘋劫,炒飯,明月,傾城,男人,橋,千言,今夜星光,阿金,来客,廉政劇(合當1部),歳月神偷,江湖告急(最後2部是她演出的),合19部。
主要劇情發生在其他地方,小部分涉及本地的有,投奔,胡越,黄金,上海假期,客途,極道,合6部.
全部劇情在外地發生, 書劍,香香,姨媽,歸去,半生,河流(最後是她參演)合6部.
如有错误,请豆友多加批評。
《虹膜》稿件存档
《好好拍电影》这部拍摄许鞍华导演的纪录片目前正在香港上映,周末在迷影圣地的油麻地艺术电影中心,该片场场满座。我置身其中,黑暗中听前后左右时不时传来会心轻笑,感到空气里的每一颗分子都在跟一种感情共振——本地人对许鞍华的感情和对电影的感情。这种气氛,当下即让人怀念。
该片的导演文念中是许鞍华很多影片的美术指导,在合作《明月几时有》之时萌生了拍摄许鞍华的念头,得到本人同意,几年中手持摄像机一直跟拍许鞍华。许鞍华同意拍摄的理由是,纪录片如果能用心拍一个人,不管拍谁,都是一件值得支持的好事。
从成片来看,《好好拍电影》明显区别于阿萨亚斯《侯孝贤画像》或者塞勒斯《汾阳小子贾樟柯》等一类导演拍导演的纪录片,导演拍导演的目的总像是要找答案,找到即可。文念中拍许鞍华,则像是在对一个身边长辈和朋友没完没了地趋近,他的镜头捕捉到大量的真实而鲜活的日常时光,这些时光自带魅力,成为这部纪录片的底色。
比如许鞍华在家里撸猫,胖猫的脸却兀自瞥向窗外,窗外正有一只小鸟攀着玻璃往里望;比如她在片场看一个老演员在戏中深受折磨,自己也跟着痛苦和不忍,脸上的表情逐渐狰狞到好笑的程度;比如她站在罗湖口岸附近的某个垃圾箱旁吸烟,有两个男烟民来借火,又有一个男烟民来借火;比如她在路演的后台等着上台,浑身透着打工人的疲惫和无奈;比如她夜里从的士上下来,拖着大码的行李箱回北角的家;比如她在街市上看中医,中医一边看诊,一边喝着白兰地吃着叉烧饭;比如年过七十的她带着九十多的老母亲去老人院,却马虎得搞错了时间,于是哄着妈妈去喝咖啡。比如她整日都在香港街头漫游勘景,是张敏仪口中“香港走路最多的导演”。
一切都很日常而生动,像每一个普通人。
她谈论自己的方式,也特别像一个普通人。比如对外貌的不自信和对体力日渐跟不上的担忧。即便是谈自己的职业和创作,她也好像并不认识“成就”这两个字,只念着自己的弱点,一是自己写不了剧本(她在别处也说过,自己写不好中文,也写不好英文,才去拍电影。虽然没有几个导演像她一样毕业于港大比较文学专业),二是自己拍的电影总也挣不了钱,十年行衰运,时刻都觉得再也没有机会拍下一部片了,所以每一部电影,都是当最后一部拍。
每部都当最后一部拍的她,却是香港新浪潮一代导演里至今仍在拍摄一线,职业生命线最长的人(第二长的是徐克)。
她也是香港导演里涉猎的题材和类型最广泛的导演,广泛并非志趣,而是出于转圜,即不错过拍片机会,对拍什么“不强求”。比如现在正遭热议的《第一炉香》,也并非她“又要拍张爱玲”,而是原定的导演因故离开,身为监制的她接手来的机会。
在行运最衰的那两年,她还试过拍商业片《极道追踪》咸鱼翻身,认为自己“就代表商业片”的刘德华主动请缨,很快就发现许鞍华的商业片只是外壳,里面装的仍旧是她想拍的东西。
在许鞍华身上,似乎能同时看到香港导演的变通精神,和她自己独有的冥顽不灵。比如她的《千言万语》,当时身边的朋友们求她千万不要拍这种找死的题材,她则是死都要拍,结果票房果然扑街,但又在多年后成了她被人谈论和回顾最多的影片。陈果导演带着十二分的敬意说,香港导演都有各自的山头和帮派,只有许鞍华是一个人,多年来一直坚持着一条人文主义的路线,居然让她坚持下来,她是香港电影的奇葩,或者说是奇迹。
我相信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对她的作品抱以苛责态度的评论家,看过这部纪录片后都会对许鞍华其人其作有重新的认识,并会重新了解香港电影的一条幽微的草蛇灰线一般的路径,一条远离“过火”和“癫狂”的紧贴地面和普通人的曲折而坚韧的路径。
影片的英文名是Keep Rolling,指在片场里不停机,也可以引申为“一直拍”或者“拍下去”,这既是许鞍华的历史又是她的现实,既是一种愿望又是一种精神。本片在内在脉络上承接了许鞍华本人于1997年拍摄的纪录片《去日苦多》。她在九七之时选择留在香港拍下去,“是为了看看这块土地上都会发生什么”。二十几年后,香港人的身份困难和价值困惑已经衍变到了另一个难言的新阶段,她直言自己仍旧选择留在香港拍下去,这次不再是旁观会发生什么,而是出于责任投身其中,拍香港人自己的故事。在这个背景下,“拍下去”有一种择善固执的意味。
这部纪录片非常值得一提的好看之处还有访谈。片中采访了三十多个华语电影的重要人物。片中采访的女性,尤其是老一辈的风云人物,如萧芳芳、张敏仪、施南生等,都从心而发,以各自的方式撑她挺她。片中的男性,跟许鞍华越是相熟,越是流露出一种对许鞍华其人超越性别目光的钦敬或者喜爱。而香港电影人,作为被采访的多数,不论各自表达风格如何迥异,严肃也好风趣也好,普遍有一种深藏的郑重和得体,这是一个行业共同体在肯定一个人的路径和价值,并通过这种肯定来回顾这一代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片中的老一辈香港电影人样貌都非常好看,有各自的风华和体面,还有一种风华之上的凝聚力。
影片颇有意味地以许鞍华在威尼斯影展终身成就奖上的发言做结尾,当许鞍华在颁奖台上喊出“电影万岁”时,人们空前地意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香港,香港也只有一个许鞍华。
这将是香港电影史上一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纪录片。
自己真的会被这些伟大的导演们感动到。戈达尔说一个导演一生都在拍一部作品。许鞍华不全算这句话的身体力行者,但在作品中亦体现着厚重的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
她在商业片盛行的90年代及之后,既没有放弃带有她标志的创作色彩,也没有被资本俘获,从反叛非主流到温柔隽永,再到对身份问题的关怀、对历史的顿悟…如此一位风格多样而又亲切可爱的导演是全世界影坛的财富。
我有时候经常会问自己学电影到底有什么用,本来就是个二流学生,又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学电影有什么出路?能拍出好作品?还是能做出前沿的学术研究?根本不敢想啊,但是唯一让我聊以慰藉的二点,一个是能够在欣赏任何一种艺术时都会让我联想到有关电影的一切;另一个就是这些电影大师们对电影无限的热爱。我从来也没有想过没有电影的自己是什么样,考研落榜生狠狠的伤了一下,但是会到头来,目前的我还依旧带着坚定的热枕和有限的追求保持对电影那温和的向往。
再次证实了“跟随,跟随,再跟随”是纪录片创作的黄金技法,更何况subject是许鞍华,那么天真、干净和赤诚的创作者,片子自然是特别好看。时代巨轮,导演北上,我有预想过Ann怎样处理资本和初心的关系,她一直和她创作的电影人物保持观照和并行,就是吴念真说的,“在时代夹缝中做抉择的人”。Ann的选择是:二十周年,“不要让我说祝福的话,我不要”。完了以后,谢谢于冬,你是个好老板🙏
剪辑好流畅,想不到许鞍华原来是这么可爱。中间有些她真性情流露的部分我和邻座的小哥整个笑到失控。有人说导演是上帝,有人说导演是狗。希望她在上帝和狗之间可以找到平衡。
long live cinema
这个级别的导演,可敬可畏的不稀奇,可爱才是最难的。
好久没看到这么精彩丰富的拍华人导演的纪录片,水平接近当年阿萨亚斯拍侯孝贤。正、反、侧都拍到,不回避不仰视不煽情不狗血,立体生动真实,叙事手法也不呆板,以时间的来回拉扯代替线性铺排。
有兩段挺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是攝影機近距離捕捉許鞍華在片場專心導戲的工作狀態,這是一個居於幕後的導演難得地坦誠相見,展現新性情的時刻,對比起杜Sir在現場「直腸直肚」的火爆脾氣,許鞍華要溫和克制得多。有趣的是,太專注的Ann更多時候是整親自己,看似是一個向外宣洩情緒(爆粗大罵),一個反作用於己身(磕磕絆絆),但實際上對那些不滿足於現況,努力做到最好的電影創作者來說,著緊套戲受傷最多的永遠是導演自己。二是拍許鞍華電影之外的生活日常,她與年邁的老母親出門去私家診所複診,到達後才發現診所沒開門,Ann於是便帶母親到樓下茶餐廳喝咖啡。很喜歡攝影機安靜地對著熱氣騰騰的咖啡杯,母女倆不發一言相視而坐,享受什麼也不做的恬靜舒適。隨後,鏡頭目送Ann攙扶著母親徐徐離去,日子細水長流,人生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
看的过程一直傻笑,片尾的颁奖典礼一出来,直接泪目。不仅是好的纪录片,更是好的影像论文,既有同行们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导演自己大段的剖析,通过自己的作品脉络梳理,串联起导演的成长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结构非常吸引人。在镜头前,她是如此真诚温柔,但是在片场又是一个完全投入其中毫无二心甚至充满执念的艺术家。最后,出于对这座城市的责任和情感,她深知自己所肩负的重任,即便完全是自发的,这种感情藏在她的哽咽里,也藏在她的每一次行走中。讲真,这种干货满满的纪录片真的可以一直看下去,哪怕大导演们众演员们只是坐在一起吹吹牛话话家常就已经足够有料了。Long Live Cinema,Long Live HK!
看到最后觉得被骗了,全片好似许鞍华是个loser,几段低潮期,电影不卖座,感情空白,结果结尾五座金像奖最佳导演片段和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分明又是人生赢家。最喜欢的一段是在内地宣传《明月几时有》的间隙,抱怨记者问题重复,都问什么女性电影的问题,结果话音刚落她又开始食烟😂 前一秒说有个野心运动变辣妹下一个镜头大啖菠萝包😂
比起王家卫、杜琪峰等人,许鞍华不是一个风格鲜明的作者导演,她的水准忽高忽低,入行四十余年,相对比较高产,涉猎题材也很杂,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拍时代、拍人物有其独到之处,看了这个片子知道这一切的原因,这是一个烟瘾大、动作潇洒、生命力旺盛、内在有趣、生活简单的人。最喜欢的导演作品《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千言万语》《男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
许多人未必同意,许鞍华是香港最好的导演,或者最有影响力的香港导演。正如她自嘲的,害怕下部戏没人投资,票房失败不成功。她的不安,她依赖别人写的剧本,或多或少,都反映在她四十年,起伏不定的创作中。但几乎可以说,许鞍华是香港导演中的导演。电影同仁确信,影迷观众也应该知晓。许鞍华人生由电影所组成,许多人借助电影了解香港。当人无可奈何地老去,历史重演烦嚣城中。不同时候,念及“好好拍电影”几个字,Keep Rolling,不要喊停。这需要信念,也需要奇迹。
中国最常见的知识分子(被歪曲成)有两种,一种精致利己(严格不算),一种追求出仕想当国师(古往今来)。他们喜欢“为民请命”获取崇高感,或者常指责抱怨所谓“人民”愚、蠢、支;他们沉溺于视听和技巧的花哨,或者从来没真正尊重和重视自己的观众。李樯说许鞍华是知识分子,但许不是这两种,许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对时代中的个体有体恤,有理解,有尊敬,而这些构建自她对周遭的观察,对他人的观照,尤其是对自身的省悟。可惜,中国有许多许多技巧上比许鞍华好且好很多的导演,但许鞍华的良心,仅此一颗。
ann对香港的几番表白我看得胸口生疼哭得好惨 可能我自己都无法估量香港文化对我的影响多深多重 太想念那座城市了想念在那里留下的每一个瞬间 这是题外话 纪录片对我来说起到了蛮重要的作用 会发现原来ann一直拍的内容就是她人生各阶段的经历和处境 看到她陪妈妈在街上走的身影一下子回闪桃姐里一模一样的镜头 还有和日与夜里一样的花灯 这就让我更爱她了 更不用说食烟喝醉了念莎士比亚 送妹妹自己用不到的fashion提袋 理由是装不下A4纸 她就和宫二一样 是会迷的人 为拍戏疯魔为拍下香港每个角落疯魔 不知是真实还是说震动 她会因外表这件事从拍戏里找寻自己的价值 虽然她认为记者反复去问女性电影很烦躁 但同作为女性我会觉得这些细小有力的反应与传达都是女性独有的吧anyway long live cinema
許鞍華教人敬佩之處,在深陷商業法則的電影創作找出懶活之道,她電影裡引人共鳴,正是失敗者視點直根人物骨子內,是不停追尋與大環境的抗衡失敗後的失落引起的理解和共情,所謂要成為更好的人的失落感,沒有英雄,只有你我一樣的尋常。我常常懷疑,假約香港敵視藝術,以商業/藝術作二分法的創作環境略為鬆綁(藝術導演曾經標誌著代表失敗,自我中心的代名詞),少了商業包袱,她會否拍出更好的作品,對環境和自身沒有停止過的自省,一次又一次問她是否香港和女性看來是多餘的,與香港的連結是責任和不滿多於愛,正是她「包拗頸」的個性,一方面令人常常感到自相矛盾,對既有電影模式一次又一次突破觀眾底線與期望,擴闊了香港電影的邊界。文念中以局中人的溫柔回看好友半生,也為這位走過大半生電影路的導演,記下母女晚年平淡的日常與和解。
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的许鞍华,时而感性时而疯癫,别人说她关注边缘,她说自己阳光灿烂。因为害怕投资人赔钱,每部电影都当最后一部来拍,烟不离手拍片不停。许鞍华的电影里有香港社会的市井百态,一枝一叶总关情。她把人生献给了电影,而拆解她的电影,又能从中窥见导演的人生轨迹。看纪录片之前爱许鞍华一百分,看完之后爱一万分。LONG LIVE CINEMA!
电影是我的老婆,文学是我的情妇
今天的早晨,我关上窗户,关掉空调,万籁俱寂,世界上只有你的声音。十五岁起知道你,好好看电影,已有二十年,天上地下,人间海底,我永远都要和你在一起。
「你真係好勤力。」「勤力係無燃用的。」
因為喜歡她太久了,有時候會忘記自己為什麼會喜歡她。看她的訪談,去她的分享會,看她以前名不見經傳的電影,會知道她作為導演的堅持和實驗性,也會知道她作為一個普通人笨拙和戲謔。在這個紀錄片裡真正催淚的是,我們不僅在熟悉的片段裡重新發現了許鞍華,也看到了什麼是「滋養」,什麼是「報答」,什麼是她和這座城市的互相成就。
许鞍华说:“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徐克说她:“不做屈就市场的事情,做坚持自己的的事情。”她在神与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看完纪录片才知道原来她这么多电影都有自身的影子。
即使已是躺平任嘲的廢物,但看到有人勤力一世,投身於自己所熱愛,還是會被打動,雖然「勤力係沒L用噶」。太多可愛的片段了,笑言飲醉酒會開始念莎士比亞,嘴上說等有錢了就考慮去整容,還要找個教練把曲線都練出來然後穿吊帶,分手後其實暗自慶幸終於有時間拍戲,以及在垃圾桶旁抽菸被各種路人借火的Ann。最後在金獅獎領獎致詞時感謝香港真是看到眼濕濕,然後從包裡掏出紙巾若無其事的脫下口罩擦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