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北极熊》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家庭故事,男女主角来自漫威宇宙里两个非常知名的角色:饰演爸爸的“绿巨人”马克·鲁弗洛和饰演妈妈的“卡魔拉”左伊·索尔达娜。
故事的剧情很简单,饱受患狂躁症煎熬的父亲喜怒无常,时常给家庭和身边的人带来伤害,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忍无可忍的母亲不得不离开父亲,独自在波士顿抚养两个女儿长大。但生活的压力令母女三人倍感艰辛,因此母亲争取到了一个哥伦比亚大学MBA的进修机会,以期改变职业生涯,为女儿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不得已的情况下,母亲将两个女儿交给从精神康复医院出院的父亲照顾18个月,直到自己毕业归来。在父女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故事用四季作为分割线,讲述了父女关系从互相嫌弃到依依不舍的转变,在磕磕绊绊和拙荆见肘的生活中,父亲用有点迟钝但伟大的爱赢回的两个女儿的信任,嬉笑怒骂中展现了家庭的温暖。
影片来自导演Maya Forbes真实的童年经历。但显然叙述中蒙上了一层喜剧而温情的色彩,滤掉了很多更加冰冷、残酷的现实,选择了以轻松的视角来解读很多家庭问题。 比如这个家庭里常年脏话连篇,父亲躁郁的性格随时在孩子面前从嘴里蹦出十分不恰当的脏话,而两个小女孩耳濡目染之下小小年纪也已经出口成脏,几场吵架戏份两个女儿和父亲对骂颇具喜剧效果,是片子里主要的笑点来源,然而所有的争吵都无伤大雅,在一次次的对骂中最终要么父亲作出让步,要么女儿们做出妥协,双方的关系以此更进一步。
这部影片对父亲的形象打造无疑是成功的。马克·鲁弗洛(Mark Ruffalo)很适合诠释这种颓废、神经质、在逆境中自娱自乐的角色。相似的角色在《再次出发》中也有亮眼的表现,他饰演一位失意的音乐制作人在,穷困潦倒的追梦路上找回自我并修复父女关系,影片中他的搭档也是一位清新而个性的女明星——凯拉·奈特利。
马克·鲁弗洛还自带一种憨傻的专牛角尖的但是充满担当的男性魅力,在《永远的北极熊》中,他通宵替女儿做了一件弗朗明戈舞蹈裙,手艺不精做到一半狂躁症发作把裙子丢出窗外,但想到对女儿的承诺,又不得不灰溜溜的跑到楼下捡回裙子,继续制作。隔天小女儿穿着造型怪异的裙子从房间里走出来,说这是自己见过世界上最棒的裙子,那一刻,强大的父爱之力溢出屏幕,让人感觉无比温情。
片子中的父亲动手能力也特别强,能做饭,会裁缝,能修车,会修锁。节俭,啥都舍不得扔,喜欢修修补补鼓捣旧东西。像极了我们这辈人的父母,从艰苦年代走过来的,啥都得靠自己,啥都特别珍惜。
电影的最后一幕,两个女孩拒绝了父亲泛舟野餐的计划,要跑去朋友家玩耍。分别的时候,父亲有意无意卖惨式的站在原地目送两个孩子走远,大女儿生气的回头说,不要这样做,不要让我们感到愧疚。可是第二次走远时,大女儿还还是忍不住流下眼泪,然后慢慢回头。父亲还坚定的站在远方看着姑娘们走远,然后比出了一个加油打气的姿势,烈日当空,树影斑驳,明明只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却拍出了悲壮感,令人动容。
电影中间还穿插着带上了一些职场性别歧视的议题。从哥伦比亚大学MBA课程毕业之后的母亲带着优秀的简历和无可挑剔的推荐信想要在波士顿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只要一提起自己家里有两个女儿,马上遭到礼貌的拒绝,吃上闭门羹。最后母亲不得不选择跑到职场氛围更包容的纽约找工作,将两个女儿继续交给丈夫照看,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但为了供得起女儿们上更好的私人学校,母亲不得不咽下泪水承受这一切。电影中描述的美国70年代晚期的这种职场歧视到了今天仍在世界上的很多角落重复上演,只能感叹现实的无奈。
片名叫做《永远的北极熊(Infinitely Polar Bear)》,源自于小女儿在朋友面前对父亲的一句评语:Our dad is totallypolar bear,而这个polar bear是从父亲的精神病症名称Bipolar Disorder中演化出来的一个昵称,可以看作是小女儿对残酷现实的童话式解读,这和整部片子所做的事情一样,导演在用温柔的,梦幻般的眼光回忆自己凄苦夹杂着温馨的童年。也许很多人都有一个不太完美的父亲,时而温暖得像一只大熊,时而暴躁得像一只野兽,但父母终会老去,愿所有人都能给自己的父亲一个温暖的熊抱。
在优酷会员区闲逛看到了这部《永远的北极熊》,看名字想不到内容是什么,但一眼相中了这部电影,除了看到有人在评论区写温馨之外,另外一个让我选择的原因是它还需要额外购买才能观看,刚好我还有一张赠送的观影券。
有一个简单的筛选标准,在同等条件下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花费越高,品质好的几率也会越高。我猜在会员条件下还需要额外花钱购买的电影,会值得一看。
不出意外,真的是一部很温馨的电影。《永远的北极熊 Infinitely Polar Bear》跟北极熊没有关系,男主角Cam患有Biopolar Disorder(躁郁症),而他的小女儿不知道,以为是和Polar Bear(北极熊)有什么关系。
Cam出生在富裕的家庭,聪明、会玩,有激情,当他和黑人姑娘Maggie相遇时,恋爱结婚,有了大小两个女儿,过了一段幸福、快乐、自由的生活。Maggie并不知道Cam有家族遗传的躁郁症,直到1967年某一天Cam病情发作,无法正常工作与生活,被强制拉去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Cam可以离开治疗所独自生活,但他无法工作,也不能回到家里去。他会把生活场所弄得一团糟,有时候会发狂,为了孩子,Cam必须和她们分开。
Cam是出生在富裕家庭,但是家族以前赔了太多钱在信托上,到他自己身上已没什么钱。Maggie在波士顿没有找到好的工作,无法担负家庭的支出,她们不但要从郊区的大房子搬到城市里的廉租房,女儿们还得去上很差的公立学校。
Maggie想要努力改变她们的状况,所以去考取了MBA,拿了奖学金,去纽约读新的学位,以便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
没有人照顾两个女儿,Maggie不得不找Cam来帮忙,要求他接送女儿们上学,给他们做饭,照顾她们。
Cam本来就是一个病人,他情绪不稳定,有时候很热情,有时候又很躁狂,邻居们怕他,躲着他。Maggie还告诫女儿们不要告诉别人自己的爸爸有躁狂症,免得被人看不起。
Maggie不在,Cam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女儿们的鸡飞蛋打的生活。
Cam对女儿们说,告诉你的同学,你的老爸有躁狂症,不要因为你的老爸影响到你们没有朋友。
Cam经常把房子弄得乱七八糟,堆很多东西,女儿们很不愿意邀请朋友来家里玩。但Cam要求女儿们把同学带到家里来玩,说家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他手艺很好,能做出好吃的点心。朋友们来了之后,给他们各种好玩的东西,在外面也玩得很开心。
Cam受不了照顾两个小孩的琐碎压力,某一瞬间被刺激得摔门而去,不管两个女儿怎么哀求也不管。但在走廊的尽头,回头发现从远处看着自己的孩子,在电梯上上下下兜了一圈后还是回到家里。
Cam撞门而入,告诉两个小女儿,他们的门并不保险,链条也没有多少作用。之后收拾自己弄脏的地板,修好撞坏的门。姑娘们此刻更知道,虽然她们的爸爸病着,也不完美,有很多毛病,可是在他身边很安全。
这个爸爸有时候很烦,很讨厌,但是更多时候很开心,很愉快,自由自在,且勇敢,会打破常规带她们去做很多开心的事,给她们看R级的电影,教会她们打架,交朋友,去好玩的地方,玩有意思的游戏。
在漫长的生活中,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在捉襟见肘的贫困生活前。Maggie在Cam面前会抱怨,抱怨生活的艰难,抱怨要像男人一样四处奔波。
可是Maggie很爱孩子们,也还爱Cam。在Cam病情稍微稳定一些后,带孩子们去看他。不得不去纽约求学时,鼓励Cam相信Cam能够把孩子们照顾好,周末回来的时发现家里乱糟糟时也没有大发雷霆,歇斯底里。在Cam把家里收拾得相当整齐干净时,又会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
Maggie发现Cam的状态越来越好,女儿们在老爸的照顾下交到了新朋友,生活得很开心,Maggie 甚至能够再和Cam一起去散步,计划两个人的将来。
Cam也一直没有放弃自己,他既逃避照顾孩子的繁琐工作,又一直努力把女儿们照顾得很好。修车,做好吃的东西,收拾房子,接送女儿们上学,花了大半夜笨拙又灵巧地给小女儿做了一条很漂亮的演出裙子。
他一直努力表现得更好,希望Maggie不要放弃自己,有时候向Maggie撒娇,希望他们能够恢复到以前一样,是一家人,是一对夫妻。
Maggie本以为拿到MBA学位后,能在波士顿找到工作,不管和Cam的关系未来会怎样,两个人都会把最好的爱给两个女儿,一起把她们养育长大。
可惜Maggie是黑人,波士顿那些雇主有些歧视,她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得不去纽约工作。
Maggie想把两个女儿带到纽约去,可大家都不想。Cam无法适应纽约的环境,无法跟到纽约去,但他并不想被大家抛弃;两个女儿担心他们走之后,Cam会孤单寂寞冷淡;而Maggie知道把两个女儿带到纽约之后,只能把他们关在昏暗的房间里,直到她下班回来,没有人陪陪伴,也无法像在波士顿时开心游玩,她不想这样。
最后,Maggie决定,她自己去纽约工作,赚钱养家糊口,女儿们和Cam留在波士顿上学过生活,Cam照顾两个女儿,既有约束和责任,也有温情和鼓励,对他的病情好转有帮助。
最后有一个镜头,两个女儿要到朋友家玩,禁止Cam目送他们,她们觉得这样子使她们觉得很难过,他目送的样子看着太可怜了,她们是不会回头了。可是最后,她们还是回头了,挥手向爸爸道别。
很日常化的一个故事,拍的都是日常生活的场景。
即使没有狂躁症,大多数人的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有抓狂发怒,想要撒手不管的时候。其中也有温馨、美好的时刻,大家互相关心、互相需要,一家人才有哭有笑一直走到最后,过着整体幸福的生活。
大女儿和Maggie曾经有过这样的对话,
你在WGBH认识爸爸的时候
他是现在这样吗?
他很风趣,充满激情
他了解世上的一切
也有工作,对他来说挺好的
他是个很优秀的灯具设计师
但最后,压力太大了
我不知道。。。。。。
我不了解躁郁症
而且,那是60年代
每一个人都神经兮兮的
我不知道情况有多严重
你可能会后悔嫁给他
不,绝对不会
生活会有很多不幸和难过,但是也会有很多幸福和美好的瞬间,或许我们都有或多或少的毛病,但家人是最好的良药,不是么。重要的是有凝聚在一起的心,互相关爱维护,日子便过得丰富多彩。
2016/07/15 23:12 撰写
家庭条件好 教育程度高
物质享受是一方面 更多的是它们小时候所读的文学作品
所学会欣赏大自然和艺术作品的角度
这带来的不仅是视野和思想的开阔
更是一种思维认知的不同
面对低落 面对真实生活依然能够不为短暂的经济状况而屈服烦恼
依然保持着乐观 热爱 的赤子之心
根本不在乎别人看到自己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为什么要隐藏和伪装呢
依然想要去探索和创造
它们深深的接受自己 认知自己
从不去伪装自己 想要为自己换一张面具
这是那些寒门苦读 背负着沉重期盼 渴望出人头地 摇身一变上层的人们所不具备的能力 即使后来有钱了 依然会害怕
如果我说,我本人和故事的主人公在心理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当然,上升不到那么严重的地步——我想,我的妈妈大概会同意的。这个片子的英语名与其内容看起来似乎牛唇不对马嘴,但如果看片仔细一些,就会知道,男主人公得了一种精神疾病,名叫“bipolar”,指的是一个人同时具有两极化的性格,一会温文尔雅,雅致和蔼,一会狂乱暴躁,亢奋激动。发音上大概相似于“bear polar”,也就是北极熊吧。这就是我的状态。我记得年幼时,其实也不算太幼了,十一二岁总有了,因为一个什么事,自己总也办不好,跟剪子有关系的,于是怒把剪子抛向地面。那时家里还是水泥地,一时间火星四溅,地面砸出一个陨石坑,剪子尖儿也折出一个角。这件事给我印象深刻。每每忆及此事,我都深感情绪控制能力太差。此后也不断发生出于焦虑和愤怒的鲁莽行为。我不觉得这是精神疾病。人的生活在总有波澜,被焦急、愤怒、忧伤、愧疚所威胁时吗,大多会表现出应激反应。没有反应的,反倒是不正常。马克·鲁弗洛饰演的疯癫父亲角色,也很大程度上是个更严重的应激反应者而已。他因为疯癫而两次被学校开除,而被炒鱿鱼,而被妻女抛弃,进精神病院,这些都没摧垮他的生活信心。虽然不能说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苦恼,但显然这种苦恼没有周围人来得浓烈。一次又一次地与亲戚吵翻,被邻居侧目,他还能保持善良、恢复自持的能力。他不后悔自己的放荡不羁,也不在乎世俗对他的怪异眼光,买车啊、给孩子上学拉赞助啊之类的,还很有些精明。看到他熬了个通宵给闺女赶制出那件小裙子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抛到地上的那把剪子。
幸福生活的基础中,物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马克的前妻也不必远赴纽约求学务工而无法陪伴在女儿们身边。心理健康,不发神经似乎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很难想象一个穿着内裤身披外套,跟孩子们在楼下边抽烟边玩的大男人该怎么营造幸福的环境,尽管他考上了哈佛,但因为个性被踢了出来。不过,真性情在任何时候都让人感动,让人惊奇。芸芸众生的难处多如牛毛,再把自己的个性阉割磨平,那还剩下什么能证明自己在这世上的位置呢?
说到底,这还是一部家庭片。没有了家庭的温馨憧憬,马克就不会在那条艰难的路上走得那么稳。贵在真实,家人也不是无条件地支持他:爹妈不相信他能去带孩子,也不愿意给孙女花钱;妻子始终不愿意复婚,就是担心病情反复;两个闺女(小闺女明显有他在个性上的遗传,动辄厉声尖叫)对他的冷嘲热讽对于父女情深。他不是完人,但是个好人。他的家人也是好人。物质上、精神上,对他不满意,但都无法抛弃他。在她们遇到难处时,想到的可以依赖的人,仍然是他。看到末尾,大闺女的同学问她:你爸怎么总来看咱们打球,大闺女已经不再以老爹的疯癫为耻,回答:反正他整天也没什么事做。充满慈和的父亲看着女儿们走向远方,闺女小小年纪,双双泪奔。这就是幸福生活的真意。它依赖于收入、依赖于上个好学校、依赖于大家看起来都相敬如宾,但都不如“真挚”“善良”这两个灵魂。有了灵魂,bipolar就是北极熊,白白胖胖的,人见人爱。
不煽情,不矫饰,不虚夸,一个家就是这样。
主演们都很好,引入的配歌很棒,尤其是那首“我们来了我们来了,我们是海盗,我们来了”,诙谐莞尔,让人不禁浮想起那个妈妈嘴里的“那时,人人都神经兮兮”的年代。
又到了感恩节,在这个时候或许你想感恩很多人!
感谢一直为你遮风挡雨的爸爸,感谢始终为你默默付出的妈妈,感谢体贴入怀的恋人,感谢老师给予的人生启迪,感谢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这个时刻,好像大家的心也变得柔软了呢!正好最近天气冷了不少,今天的小铺就想给大家推荐一些适合全家收看的治愈系电影,暖暖身、暖暖心。
《永远的北极熊》
这部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展映的独立电影《永远的北极熊》,是由绿巨人的饰演者:马克·鲁法洛和《银河护卫队》的卡魔拉的饰演者:佐伊·索尔达娜,一起共同主演的温馨家庭喜剧片。想象一下,那一刻,《复仇者联盟》的绿巨人和《银河护卫队》的卡魔拉相拥在一起,双双颤抖着,埋头哭泣,将会是怎样的情景。
影片导演在自述中提到,她这一次将自己童年的经历搬上大荧幕,是想展现更真实生活情景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有关坚强的爱与艰难的抉择。当一位家庭成员被精神疾病所困扰,对整个家庭生活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当生活中充满了感动与感伤,诙谐与尴尬,温情是她最想要表达的主题。
故事讲述了一个有躁郁症的父亲和他的女儿们的故事,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尽力的付出,只为了维系一个家庭的完整,父亲对母亲的极力挽回,母亲对孩子良好教育和更好未来的执着,孩子们对父母的体谅包容。
这些现实生活中拼凑起来的细节,让整部电影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对于父女之间的情谊,更是给出了最动情的一面,争吵让谅解变得更有分量,分离让团聚变得更加珍贵。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是与生俱来的,一家人的互助友爱真的很温暖人心。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要比我们想象的多。
这是一个不被人看好的学校,学生更是不被学校重视,后来来了这样一位老师马修,孩子们都不喜欢他,可是他却看得到孩子们的潜能,成立了一个音乐学习组,马修根据孩子不同的特点让他们分别扮演音乐中的各种角色,调皮的孩子被驯服了,捣蛋的孩子走上了正道。最后,马修离开了学校,可是他却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是马修带来了“阳光”,照亮了“塘底”。也是马修,用音乐“照亮”了孩子们的内心。如果之前的学校所处在寒冷的“冬季”,那么现在,他们闻到了“春天”的气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你的生命中是否有这样一位老师影响了你的一生呢,记得感恩吧!
《当幸福来敲门》
“当幸福来敲门”,一部电影的名字,干净而温暖。
因为生活的窘困,一个被妻子抛弃的青年男子,单身带着孩子,在美国喧嚣的天空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四处奔波。推销医疗仪器,处处碰壁;被证券公司录用,但试用期没有薪水。交不起房租,他无以为家;为了躲避各种罚单,只有带着儿子周转于廉价的旅店和教堂之间。
白天,他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努力用他的真诚和热情去打动他的上司和客户,到了夜晚,在孩子熟睡以后,泪水如江海奔涌,洗涤屈辱。一个坚毅男人的泪水,是令人震惊的融化,一个原本阳光男人的泪水,是令人心碎的柔软。
他一直怀揣着一个既简单又朴实的词语,那个捂热他心灵的词语,就是幸福。
后来,他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顶峰,但他没有忘记先前尴尬的日子,他依然踏实,依然心怀幸福,并做了许多慈善事业。最后,他带着孩子,悠闲地走在夕阳涂金的大街上,边走边聊。天伦之乐,苦难之后的安详,让人动容,让人唏嘘不已。电影片尾的字幕告诉我,这不是虚构,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们的一天》
喜欢看美剧的人应该是拒绝韩剧的吧?因为美剧迷总感觉:鸡汤太廉价,只有真刀真枪地fuck、真刀真枪的fighting、以及真刀真枪的Politics(政治)才足够刺激
奉献时间和精力给电子屏幕,总是要看到一些生活中没有的、自己却愿意相信的、吸引自己的东西。而这部剧我们这一天(《This is us》)彻底改变了这个传统,许多像我一样的老直男都给这部剧打五星。原来,鸡汤喝着也不错,平淡无奇的生活经过并行、交叉后,同样可以把你感动得翻江倒海。
这部剧在故事和结构上,都相当成功,难怪会有人说。
(这部剧还能打低分的人 真的是反社会性格)
《我们这一天》第一季豆瓣评分9.5分,第二季已经9.6分了,珍惜吧。
《忠犬八公的故事》
电影中的八公是一只可怜的狗,孤苦无依,漫无目的地流浪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它遇到了善良的大学教授帕克,从此生命轨迹改变。八公在帕克的呵护下慢慢长大,帕克上班时八公会一直把他送到车站,下班时八公也会早早便爬在车站等候,八公的忠诚让小镇的人家对它更加疼爱。
有一天,八公在帕克要上班时表现异常,居然玩起了以往从来不会的捡球游戏,八公的表现让帕克非常满意,可是就是在那天,帕克因病去世。帕克去世之后八公依然忠诚地守候在火车站,一等就是十载春秋。
没有声势浩大的特技场面,没有缠绵绯测的爱情童话,《忠犬八公的故事》就是这样一部简简单单的电影,却直击人心底最脆弱的角落,让人湿了眼眶。这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和一只知恩图报的狗之间的感人故事。
欢迎大家推荐感恩节佳片,如果找不到资源可以留言告诉小编。
让我们担惊受怕,忧心取舍的家人,却也是为我们温柔牵挂,让一切都成为可能的存在!Mark对焦躁抑郁蠢父亲细致入微的拿捏让人赞叹!你别说,这个虫它精病一身绿衣还真是有绿巨人的味道~【我们曾经幸福,但我们都知道生活远不止如此】
男神演技爆棚!最后那段太感动了!
Mark Ruffalo有好幾次萌到想把他緊緊摟在懷裡smother him to death.
温情掩盖了叙事的层次欠奉。别被女权绑架,因地制宜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凡家庭。狂躁过头抑郁却隔靴搔痒,与孩子间的互动才是导演视角吧。三星半绝对称职。
家长的意义就是永远be there for you,Mark Ruffalo演得真好。两个小孩讲的话全部都是青春期的我的内心潜台词,最后那段“别哭,别回头”“我知道,可是我忍不住”直接哭瞎。很酷的家长才能教出很酷的小孩啊!!
剧情蛮平的 但是整体温馨有趣 观影体验不错(而且索尼自家放映厅的音效真是好得不得了soundtrack太调动情绪)
很愛那些8米厘片段,不過是生活的瑣碎事,但看得眼淚直流。另最後一段太感人
很喜欢。喜剧化地表达问题家庭。可怜巴巴的抑郁,让人心疼地情绪化,用尽全力得付出。
everybody worries,but they don't know you and i will be fine,'cause we're going home.上一秒互相伤害,下一秒相亲相爱。mark已经不是第一次把这样的trouble man演得淋漓尽致了~爱你~每段录像都配了那段超级催泪的OST啊。
表演算是比较突出的,尤其俩小姑娘,这一家子的性格设置搭配的很好,编剧靠谱。作为女编导,不容易了
Sundance Film Festival 2014.09.19 / 09:45pm / Free Seat / HK$64The super 8 footages are so great.
竟比早2日睇嘅名作畢業生更得我心,有咁個百曉生乜都整餐飽嘅老竇真太夢幻,好過我個悶死人攞你命嘅老竇多多倍, 父女父子應該係咁, 成日玩埋一份,嗰2場走廊對望戲真催淚好入心,卻又好爆笑,俠醫係婦聯經已係深情暖男,今勻更上一層樓變形成超級爸,著到全身綠色太好玩.2女孩又得意,阿媽又係超級英雄..續集..
He is so bright and shine but he makes me cry Love u pole bear
温馨得不得了
2015.6.26 或许因为女儿的视角,全片都是父女情,爱情上没什么火花,我看完却已经彻底爱上Cam了。故事的时间铺陈上有点弱,但还是有很多温暖出彩的小细节,Mark Ruffalo对这种不完美的父亲角色早已能完美诠释,看之前就料到不会失望的。
躁郁症的父亲加两个早熟女儿,剧情却不见drama堆叠,其实生活也是这样子吧。情之于情节之上,温馨坦然地面对无解和抵牾,那么生活就是这样子的吧。
感觉家庭剧是不是拍不出新花样了,只好安一个新奇的病症给男主角,但故事整个是在太蹩脚。作为一个贫穷家庭的母亲,佐伊·索尔达娜每次出现都更像是模特登场,与周遭格格不入,只有鲁弗洛在拼命入戏,努力让一切看起来像那么回事。
也只有从小在家庭条件好的人家成长的人,才可以无视社会规则,这样任性的生活下去。生活这样打击他,他依然故我。
夭寿啦!!!绿巨人他躁郁狂啦!!!绿巨人和卡魔拉西劈啦!!!表演取胜,情绪点取胜,最后目送女儿,女儿不允许回头的那段,哭成马
演的很好,可躁郁症的表现似乎和我了解到不太一样,更像嬉皮后遗症,不太喜欢把精神疾患单纯美好化,把孩子扔给患病的丈夫对双方都是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