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磅礴,具有工业美的科幻电影。欧洲先锋派运动的集大成,有纯电影注重抽象活动的纯造型构图;有立体主义双重曝光;有超现实主义的梦幻与现实;有表现主义的倒影运用和打光。技巧是绝对的反叛颠覆,主题是规规矩矩的传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大型实验性反抗活动,最后被招安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一个传统宗教神话故事,王子爱上了平民姑娘,发现她是圣母玛利亚,于是一拍即合,第一次见面就拥吻。还有自己爱的女人和父亲在一起,后来知道是一场误会,这些都是西方故事的老梗。
结构也合乎戏剧三幕戏,序章、间章、高潮章,分得清楚,起承转合误会冲突也早就安排好,因此观众看着巧妙。
一个很用心的电影,拍摄也很棒,就是有点心疼水资源,不知道拍摄过程砸了多少水费进去。
⬜️最近沙丘炒的火热🔥让我又把大都会翻出来看了一遍。最后梳理了一下我觉得这部作有意思的小知识,一共三页。期待跟更多的人一同讨论~
⬜️其实这个年代看默剧挺有意思~ 夸张的肢体动作,特写景别的重复展现面部表情,报幕一样的台词,这些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凸显的更加拖沓冗长。但是这种情感的表露更纯粹,更关乎个人,现在所有商业大片如果去掉特效去掉BGM去掉布景之后还剩下什么?或许只剩下了粉丝的追捧热情❤️
⬜️此外还想分享一个关于原著和导演的小八卦。
导演和编剧是一对夫妇🎎在她们真正相遇之前两人都是已婚状态~ 直到1922年,朗的第一任妻子离奇死亡后他们才正式结婚。编剧名叫哈布,是一个巴伐利亚的贵族天才少女。两人结婚之后各自在外面浪,风流故事不断。后来哈布加入了纳粹党才正式跟朗离婚。
刚看完,觉得是给以缓和劳资关系来背书的作品,“手”即机器时代下负重荷的工人阶级。披着宗教的外衣讲2000年的新世纪巴别塔故事:脑和手的调节者是“心”,而工人阶级一定要等待调节者的到来才能解决冲突,即等待大资本家概率为tan90º下发的善心。可能是这概论太渺茫了,连科幻作品都连接不上逻辑了,所以只能安排贫穷女与富贵男的跨阶级恋爱了。
不过豆瓣一水的五星吓坏了我,让我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顺着1927年上映时间查资料: 资本主义空前繁荣的背后蕴藏着隐患,随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直接带来了二战。换句话说,在导演的年代思考如何缓解阶级冲突已经是有识之士不得已的举动了: 一旦爆发,就是洪流。 导演的构想只是他的一种解决办法:手与脑因为同情、理解而合作劳动,最终升华为因为爱而握手言和。当然,历史已经证明了能否可行: 1929-1933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世界,随后二战几乎将半个世界夷为废墟。罗斯福新政通过开放公共工程来解决失业问题,随后的福利国家政策虽然提高了工人待遇缓解了关系,但国家财政也背上了沉重负担,遑论随之而来的社会懈怠。最重要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2008年资本主义无法避免的经济危机如同八十年前一样席卷全球。
写到这里,我终于知道之前的观影者为什么现在看这部默片还是觉得它“前卫”了——因为这个问题九十年后仍没有彻底解决,或者说没有被认可。我认同你们的“前卫”,这个词试图形容新锐的潮流或思想,但词本身却已过时。
给三星: 因为我是BDO,片中有几幕极为舒适。布景不错,但是中心思想摊手ㄟ( ▔, ▔ )ㄏ
这个时代,我们惊叹于《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里超现实的都市建构,
《星球大战》《2001太空漫游》中宏大的宇宙奇观,
臣服于它们取之不尽的想象力。
但要说想象力,真正打开科幻世界大门的无疑是这部90多年前默片时期最伟大的作品——
《大都会》
Metropolis
说其是最伟大的作品一点不为过,1927年诞生至今,它在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毫不夸张地说,你能在所有优秀的科幻电影中找到《大都会》的残影,它们不断地借鉴,致敬。即便是现在再看它,思想依然超前,永不过时。
这些都得益于这位有着预知未来能力的神人——
弗里茨·朗
导演 / 编剧 / 演员 / 制片
1890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气氛低沉,丧得不行。 这时德国表现主义兴起,弗里茨·朗便是代表人物之一。表现主义是用象征和隐喻手法揭示人性的阴暗与复杂,总之悲观到谷底。 《三生计》(左),《尼伯龙根2: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右) 1921年他用《三生计》证明了自己,之后又接拍了的德国民间史诗巨作《尼伯龙根之歌》,并且拍得十分成功,一时玩嗨的他没收住,立马拍摄了《大都会》。
但拍摄过程并不容易,甚至充满艰辛。
《大都会》可能是影史上最耗成本的电影之一了,德国UFA电影制片厂为其几近破产。
超过37,000名演员,耗费500万帝国马克(相当于2亿美元)和200万英尺胶卷,计划拍摄310天,实则耗费18个月。
这放在现代难以想象,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德国的失业和通货膨胀过于糟糕,他们不费吹灰之力便找来了500多名营养不良的儿童演员,在片中也描述并展现了这一社会问题。
不仅成本难以把控,成片后由于政治敏感,遭到抵制。
首映版本210分钟因评价不高被严重删减,每个国家的版本都不同,颠沛流离后《大都会》的母片散落各地。
直到2001年被修复后回归柏林电影节,时长150分钟,一经修复立马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献遗产。
因此,对我们来说,能够看到这部电影的修复版本实数幸运,大家且行且珍惜。
说到珍惜,希特勒可是《大都会》的头号粉丝。
这无疑是因为《大都会》所表达的主题与当时德国的处境不谋而合。
片中从开始的题词到结局,向观众传达的“脑和手的调节者一定是心!”戳痛着当时的社会。
希特勒和大资本家们犹太人之间的对立,与片中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一模一样。
故事发生于未来的2026年,分为三幕,序曲,幕间剧,终章。
因为是无声电影,所以是先言环境,先说话,后给字幕解释故事情节。
当演员在用肢体陈述时你会猜测他们的对话,这在现在是很奇妙的体验,古老却清晰的叙事方式。
而之前所说的表现主义,也就是象征和隐喻,对故事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
导演将所有事物与宗教联系起来,比如最明显的人物玛利亚,是圣母与先知;
资本家强·弗雷德森是耶和华,儿子弗雷德是耶稣基督;
工头是使徒;发明家罗特旺是魔鬼撒旦;机器玛利亚是敌基督;
巴别塔是宗教寓言中天国的建立。
而对于大都会与地下城市的对比,也隐喻了天堂与地狱。
天堂里的人们寻欢作乐,夜夜笙歌,地狱中的人们面如死灰,毫无生机。
说起人物,用现在的角度看确实有些夸张,但你无法评判表演是否真实,因为当时的表演环境与现在不同。
表现主义基本放弃了自然演技,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肢体语言,无需台词,一颦一眼便知情绪。
当然最值得说的还是电影本身的概念与设计。
在没有特效的年代,那充满未来感的摩天大楼,和错综复杂的交通枢纽,地下工厂的工业机械,都是通过手工绘制,人工搭建而成,并通过定格摄像拍摄。
导演赋予这些建筑威慑力,并影响了之后科幻电影的走向。
他甚至已经想出“机器人”这一概念,还有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博弈,这太恐怖了。
我指的不是机器人,而是说导演的脑洞,这可是历史上第一部出现机器人的电影。
你不得不承认,这真是一部好电影,它赋予了未来太多的可能性。
纵观如今的科幻电影,我们有了先进的科技,也有了便捷的工具,却再也没有像《大都会》这样划时代的作品。
趋于雷同的生命体,无法创造更为惊人的想象力,这是否是人类的悲哀?
当我们开始反思,是什么束缚了我们自己,所谓标准正在变成未来,而打破常规变成病态。
但越是如此,反抗才会越多,有创造力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当商业电影充斥着市场,仍旧有一帮正在创新的独立电影人。
我们相信并期待着,数世纪后的人们回头望时,也会惊叹于我们的想象力。
AME第二期工作坊学员招募链接:
C+/ 观感从开头的十星波动跌落,综合爆炸的剪辑与视听取四星。不可否认是无愧于时代的杰作。要是弗里茨·朗拍了个和开头一样震撼的结尾,黑客帝国等等显然不会有现在的影史地位。看完最强烈的感想是自己为什么还没看《圣经》。
格局磅礴,气象恢宏,描摹阶级对立及消弭,具超强想象的未来科幻图景,都拥有无可比拟的普世前瞻意义;人性不可根治的「七宗罪」亲手毁灭这座死亡之城,天谴已降,大洪水末世寓言已显;双面玛利亚的隐喻,更像是《自由引导人民》场景,及呼应贞德;无知民众与血肉铸就的资本握手,如乌托邦童话。
工人暴动的旋律中回响着改装版的马赛曲,弗里茨朗眼里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一群暴民无脑而造成的灾难。两个玛利亚其实是两个弥赛亚,一个是耶稣,一个是马克思,后者是资本主义对自己的一次实验——它导致的是灾难性的后果,把自己的后代都给害了。大都会就是通天塔,劳资合作才能创造伟大的人类文明。
1927年放到今天看仍然震撼,反乌托邦,前卫视觉,科幻艺术,人文意识,宗教隐喻,无不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太先进了!很多镜头特效剪辑非常奇特,现在都很少用。跟着手捡丝巾的镜头看到我就惊讶了。男主好像小李。。女主大小眼挑眉的样子太像我下铺了= =
因为帧数限制,有时会让人觉得像定格动画那般有趣。受之舞台剧风格影响,表情帝(后)令印象深刻,某些时尚的元素(像服饰设计)即便放到现在来也毫不落后,因为超越时空的影响,各种元素闪(散)见后大都会时代的经典科幻。
对于我,一部默片能如此有趣,足矣
视觉意象超前,不愧为时代影像经典;故事本身逻辑混乱,表演夸张,细节处不可深究。
1927年的德国观众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在视觉上,肯定比我看见阿凡达时要震惊的多,在其他方面,也不是好莱坞的任何电影可以比拟的。把希望寄托于改良派作为社会矛盾的调停者固然不妥,但弗里茨·朗居然寓言了信息科技发展与伦理的冲突,共产主义式混乱,暴民政治将会给德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Cyberman前传。
披着科幻外衣的传统宗教故事,相当反动,资本家是主,工人是臣民,科学理性是魔鬼
默片时代经典之作,弗里茨朗的德国表现主义科幻宗教片,2010修复版很棒。演技、画面、科幻、动作戏和内涵思想性都领先一个时代!一部可以近乎无限解读的神片。基督教寓言、反乌托邦、机器时代反思、未来城市、乌合之众与民粹主义、劳资矛盾等全都一网打尽!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电影。(9.0/10)
非常牛逼,弗里茨.郎绝对是天才。现在流传的版本时长1小时58分钟,缺少了1/4原版拷贝。很难想象是1927年的作品,镜头牛逼,剪辑牛逼,布景牛逼,竟然还很cult!牛逼牛逼牛逼,需要仔细分析
亲爱的盲女..不枉我等到配合阿根廷那版的、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最终修复版.感谢arte和茂瑙基金会,现在这个故事总算是完整了.果然等到2009还是有收获的.27版和大友的那版大都会均是我钟爱的作品,此一作中大量的技法能让人去由衷感叹德国在默片时代的全方位伟大,现世代的电影还剩下些什么
《大都会》是当年最庞大的电影制作,共拍摄两百万英尺胶卷,雇用25000名男演员、11000名女演员和750名儿童演员。该片的初拍完成版本长达三小时半,德国柏林首映版本长达153分钟(菲林长度为4189米,以每秒廿四格放映),后由发行商剪辑成约两小时的版本于德国以及海外上映。不过基于票房收益与政治审查等因素,过去于世界各地上映的版本均为删除半数以上内容,片长不一的剪辑版。自二次世界大战后该片的原始母片散逸世界各地难以寻齐,过去虽曾多次重映,但均非原本的完整版本。 2001年,穆瑙基金会主导的修复版本在柏林影展面世,经多年发掘及考证后,约四分之一的片段被认为可能永久散失。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2008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博物馆中,发现了该片的16厘米版拷贝,并找到其中约23分钟失落片段画面。……
鼎立膜拜的电影,视觉上真盖帽儿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像远古的恐龙,神秘而巨大~
一遍又一遍的说脑子与手之间的调和者是心,为资本家辩护之心昭然。也就是说这两个阶级只可交流,不可融合,牵线搭桥的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塑造的好坏玛利亚的角色都令人感到厌烦。不过,这部二十年代的经典默片场景之壮观,拍摄构思之创新,从电影的审美角度非常值得赞扬。
1.无法超越的科幻片;2.表演无比生动,选角也是一番谨慎;3.群众领袖的个人魅力,与随波逐流、不辨是非的人群的相互映衬,让人感觉到大多数的悲哀;4.科技的发展与人性的丧失是一对正相关;5.爱情产生于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和追求,有一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6.脑和手,需要心脏的桥接和调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德国影史十五佳NO.05
视听加一星,编剧扣两星。这么NB的世界设定讲出这么狗血的故事真可惜。对比了一下120分钟版的“简装正版”,主要剪掉的是一些靠后的大场面戏。不得不说2010年的修复版真是美好啊!
。。。。。。里面的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说话像是要接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