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点政治眼光,随口谈下电影。 本片并没有很严重的“受害者心理”,也没有很严重的“反思战争”情结,相对来说比较中规中矩,比较中立(就算有倾也是微倾),反而成了一个特色。 看腻了其他日本爱拍的“受害者”电影,也看腻了一大堆的各国拍的“反思战争”题材(不觉得“反思战争”基本成了标签吗?拍个战争相关片不“反思”一下就被怀疑“没深度”,欧洲反思的效果也越来越好,清真寺稳步增长),要是清一色都是这两类片,天天反思来反思去或者天天觉得自己受迫害,岂不是无聊透顶,都是套路。 日本人反不反思,道不道歉,也不是电影的本位,电影就算拍日本反思一万遍,也就是个电影,电影拍日本人正义凛然,那不还是个电影么。所以看日本片儿不用那么凝重,先放下什么民族国家的“大义身份”,想象自己是个法国人看着远东国家最后发生的自己基本不了解的事儿,不就平静很多了。 所以啊,看电影就是观赏,就像看书一样,偶尔来个清淡的新口味不是很好吗
关于这部电影,个人觉得有点难评价,起初是把它看作“日本815投降纪实”的严肃题材,并带着审视态度去观看;当然也晓得但凡涉及政治、立场、价值观之类的话,都很受争议。 2015年8月日本终战70周年公映了这部新版的《日本最长的一天》;这是翻拍自1967年冈本喜八的同名影片,黑白原版片源各大在线视频网不难找到,只是片长有点吃不消。 本片以2小时10分钟的篇幅讲述二战史上:日本政府在1945年8月15日向盟军投降前一天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与其视为“历史”,更确切应该叫做“秘史”。又从拍摄阵容、格局来说,或许能喻作日本的《建国大业》制作,除了不爽好几个非常跳跃的剪辑段落,整体品质算不上差。 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可能感觉偏沉闷,毕竟它的意图是力求还原一段鲜为人知的真相。可惜看完之后,会不自觉地把《日本最长的一天》与德国的《帝国的毁灭》对比,相同点显然都描写两个法西斯帝国的最后时刻,不过制片的态度截然相反。所以我认为:这部《日本最长的一天》拍得既圆滑尤其缺乏诚意。 德国的《帝国的毁灭》可以把最后十二夜的希特勒刻意丑化未必完全真实,但是《日本最长的一天》却几乎只把日本昭和天皇的形象格外美化。无论日本民族对天皇持有敬畏也罢,既身为侵略战争发动国一方,又摆出一副善行品格,这点我比较难理解。 又及,其他军官角色一身“热血”、“忠心”的光环加护,显示日本军国主义的盲目性,同时也麻痹到无法自省的地步。 从影片中看到,日本内阁商议决定投降是基于自身的“利益立场”出发,包括受到两枚原子弹和各处大空袭的促使;然而最重要戏幕集中在年轻军官畑中带领的“反投降”政变“宫城事件”上,继后是军人权力最高代表陆军大臣阿南惟几的切腹自尽。可见战争责任几乎都卸在军人身上,所谓的战争反思态度十分模糊。 这部电影是乏味的平铺叙事方式,因此提早了解电影里出现角色职位,最简单是记服装颜色,有助于观影快速入戏。 皇室:戴眼镜的 * 天皇:昭和(本木雅弘 饰演) 海军部:白色军服 * 海军大臣:米内光政 * 军令部:丰田副武 陆军部:绿色军服 * 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役所广司 饰演) * 陆军大将:东条英机 * 陆军少佐:畑中健二:战末期“宫城事件”的主谋者之一 近卫师:负责天皇宫城护卫 东部军官区:东日本地区防卫部队 内阁:黑色西服 * 总理大臣:铃木贯太郎(山崎努 饰演) * 内阁书籍官长:迫水久常(堤真一 饰演) 温馨提醒,戸田恵梨香和莲佛美沙子仅酱油几个镜头(不到5分钟),所以不要抱看偶像的期望了。
演员表演的功力值得认可,毕竟有好些个老戏骨和中生代。但是剧情还是较为平铺直叙,看不出重点的矛盾冲突。相较老版缺少了叛军搜查录音带的高潮,阿南剖腹时也没有了壮烈肃穆的氛围营造。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本片距离日本战败已经过了七十年,当初的痛心疾首,深刻反思淡去了不少,如今再来回顾过去,导演宁愿使用大批的暖色调和温馨的家庭伦理情节来烘托出人本主义情怀,也正因如此,阿南大将变成了风趣幽默,顾念家庭,有大局观的完美形象,天皇更是成为了十全十美,怜惜民众的圣君。这样的电影语言既迎合了日本当代普通民众回避集体战争责任,追念历史功勋的历史观,也符合日本上层精英的既得利益。只是,当役所广司饰演的阿南唯几愉快地向家人提及他在长沙会战时高呼的口号"冲冲冲,不要停",乃至于他的妻子在他死后也用相同的口号回忆他时,日本的观众和导演本人又何曾有同样的人本主义精神替中国乃至全世界饱受战争苦难的军人民众考虑呢?这种只要本国人民得利,他人不必顾惜的集体主义精神,作为军国主义亡魂的延续,时至今日仍然在日本主流观念中留存。
最后看到这个少佐的时候,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日本一直不说自己是侵略。
如果不投降,其他国家就会出动武力阻止。而他们把这描述成对自己的宣战,还把日本描述成被迫自卫的国家。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我觉得他们正是因为做了亏心事,所以不敢投降吧。但他们好像觉得只要不承认就跟没发生过一样,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继续生活,就不会受良心的谴责了。
另外,日本自古就有一种“耻文化”,这也会让他们不像其他国家一样坦然面对,仍对未来抱有幻想。可是如果要想师出有名,就要使用天皇的名义,但天皇已经决定接受《宣言》,所以他们想要拉拢人“起义”。而以楠木正成自比,就是为了多骗一些人加入罢了。
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后,我觉得如果真的有个日本人明确地知道真相,那么他也不会认错表态。因为如果这样做了,肯定会受到国内大量民众的讨伐,而为了不面对舆论的压力,所以选择和大家一样不承认历史。毕竟过去这么多年了大家都这样说,好端端自己为什么要揭这个头。因此现在,没人愿意指出这件“皇帝的新衣”。
我看到日本古代有个叫“村八分”的处罚制度,就是大家一起选择性的忽略一个人,不再与其来往。只不过这次变成了全国一致性的选择忽视侵华。
5.5,让裕仁登场是个大败笔,然后阿南惟几切腹的也比原版差的多,连点血都没喷
松坂桃李还可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战争涉及每个人的命运,剧中人物内心的不苟且不妥协,这样民族意志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都是响当当的汉子啊,只好长叹一声,自叹不如。#201601018
东条英机的复原真乃力度千钧,阿南惟几的忠诚让人泪洒东海。关于玉音讲稿的词语推敲令人印象深刻,安冈强调的“义命之所传”有着得体投降的愿望,告诫后来的政治家要有主宰民族命运的灵魂,不要做时运所迫的二流角色,然而最后还是被否决,暗示着日本地位在后世的低落和民族的迷茫。
如此低分的纪录片豆瓣难见,仅仅因为是日本人拍的二战历史题材吗?
节奏拖沓,群戏设置有问题。粉饰历史。
算是基本还原历史吧,比较客观。那个总理大臣让我数次想起了李鸿章,国之将破,老残之躯即便背负骂名也要硬扛着上啊
细节到位,东条训斥年轻参谋和刺杀森纠两场尤其好。
1. 远不如1967年那个版本,全靠役所广司、山崎努撑场面,其它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弱。1967版本差不多当时日本顶尖的演员全都出现了,而且各个精彩。2. 天皇这次露脸了,而且还着陆军军服。3. 那个片子气氛营造,节奏感都好的不行。4.日本电影60年代,应该是黄金年代吧。
陆军和海军的相互倾轧,唯尊天皇的愚忠,底层军官动不动就哗变。这部电影将历史书上的短短一句“日本战败投降”,扩充成了一个从对方角度讲述的详实故事。原子弹都快扔到东京了,陆军军官还在叫嚣一亿玉碎,军国主义真可怕啊。
军国主义招魂歌,不知为何看起来这么真实,看到最后居然也会为贼掉下来几滴眼泪。如果抛开自己的民族情感,大概会打四星吧。
仁心爱民大帝圣断 满门忠勇陆相归天
6/10,日本右翼人士(大多数人)作品,应该叫《军人最后的挽歌》更贴切。阿南惟几应该是中国人最痛恨的吧。
即使没有老版的珠玉在前也可以感受到这部真的很不怎么样。全片像是被一个右翼开的广电总局(而且对电影艺术的理解远不及我大中华广电总局)胡乱剪了一番。你看看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军官,一亿玉碎你倒是到前线去碎啊。老是号召国民去碎你还好意思说你是为国民好?
电影节奏很不错,演的也都很好,特别是山崎努那种不怒自威的气势,阿南惟几活脱脱一个悲剧英雄,传递日本在战争中也很惨没有错,但这片子有个很大的问题,看完是觉得“日本不应该战败”而非“日本不应该挑起战争”,中下级武官在终战日的作为也远没有电影渲染的这么大,裕仁也不是这么单纯的为国为民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人物的肢体语言,铃木贯太郎在天皇面前请求圣断的两次鞠躬,肢体语言有张力,仪式感非常强,本木雅弘饰演的裕仁,以及畑中健二等少壮派军官一板一眼的鞠躬行礼,骑车赶路的动作,刻板有富有时代特色,军国主义影响下的人物性格表现得非常好。
「天皇无责任,是终战不是战败。别国的伤害无人在乎。我们为国奋斗。日本也是受害国,不是我们的错,都是战争的错」,看了多年日本二战片基本是这态度,有时觉得这个民族也挺可悲。国产历史片偶尔博眼球不可怕,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淡忘淡漠和回避症结所在才可怕,且随时间流逝只会越来越甚。
论如何把刽子手塑造成悲剧英雄。德国还没有这个胆敢这么拍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霓碰!又做到了!
不管历史真相是怎样的,片子本身对人物的刻画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