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果戈里小说里的一句话,也就是每个人都在自己套子里。作为第二代移民的果戈里,他本身像其他美国青年一样,是轻松的,没有历史感和民族感的。但是由于家庭的变故,父亲的突然去世,在回到印度将父亲的骨灰洒向恒河后,他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回归感。 他曾经有反叛的时候,他曾要改变父母给他的名字,这个名字使他屡屡陷入被嘲弄和窘迫的境地。他的愿望得到了实现,他还和美国女孩恋爱。在父亲死后,为了让母亲高兴,他和一个印度女孩好上了。这个原来因为她的呆板被嘲笑的女孩,到了巴黎后变得妖娆迷人,他们按照印度的传统方式举行了婚礼。婚后不久,他的妻子却出轨了,他的牺牲并没有换来自己的幸福。 他们都回不去了,他回不去了,他的妻子moushumi mazumdar回不去了,只有他的母亲回去了。在电影的最后,他的母亲恒河边吟唱唱着。那古老的歌曲久久回荡在古老的河畔。联系着过去的那座桥已经坍塌,不知所往。他们想回去,去发现已经无法回去,如同一个再也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就像最后电影结束时歌曲唱到的:“Behind me the bridges have crumbled,No question of return ”.一切都回不去了。
Mira Nair的编剧精力,主要用在了亲情和爱情两条线上,不管是不是她本意,这或许是一个女性导演电影语言的必然所终。以至于,这部电影的所有闪光之处,都让我忘记了移民之类的狗屁,而专心致志于家庭里温馨复杂的感情流露。镜头干净整洁,剪辑有序,配乐也别出心裁,非常自然。不过可惜的是,如果我是Mira Nair,我就不会浪费一半胶片去讲她不擅长的画外音,当电影有了这种女人肌肤般温暖的节奏和质感,你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去讲那些“文化冲突”。
印裔女导MiraNair的印度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生活~有个细节:上中学的果戈理在餐桌前抱怨自己的名字时,同样的食物,父亲用手抓,而兄妹俩则用勺子。还有,看到“熟人”—教室里的韩国人,《后窗惊魂》里凯尔的死党~
自我寻根的旅程
文化冲突题材有爱
描述一代移民與二代移民之間的跨文化適應,對於母文化與地主文化的認同與歸屬。不需要特別由印度觀點出發,只要觀察其跨文化適應與親子間情感的交流就會有所收穫。影末的 For our parents who gave us everything 讓我深深感動。
很细腻的演出,感动了很多次,豆瓣演员表上面漏掉了最重要的角色,演妈妈的塔布。
阿什玛听闻刚戈里的噩耗时,站在邻居门前的石板路上痛哭的情景真是很touchy。
less subtle than the book in terms of the story line, but beautifully made nevertheless. Love Karl Penn!
印度人在美国,情感细腻,不错!
寻找我们的根基
又见加尔各答&同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亲切
三哥的传统保存得真好~华语电影有这类作品吗?除了推手?
一般
Better than expected, the 2nd half was surprisingly good.
很为父母辈的爱情感动!
没读过原著的话4星,因为刚读完原著,所以知道原著也是非常跳跃,就不会那么在意电影剧情的零散了。感人至深..
这部影片极其流畅,像诗歌一般美丽。加上印度音乐,简直不可思议,我真的误解了传统印度音乐,被歌舞片给骗了。把歌声放慢,直达人心,还以为是神传来的话语。从果戈里父母的身上看到了我爸妈的影子,爱无法用语言表达,与父辈的代沟,我们用冷漠来面对,他们束手无策,我们更不思进取。不知道怎么说,总之这是我最近看到最好的片子。
印度人的情感好细腻
这部电影是我翻译的第一部非英语片子。最开始不想接,毕竟关注印度电影的人远没有好莱坞多,后来是“移民”“文化”这两个字让我接下了这部片子的翻译。看到cd2果戈理参加父亲葬礼在削发的时候边翻边哭,键盘都是湿的。画面是果戈理的脸和父亲的脸在不停的切换,重合,那么的相向;旋律是rap的不羁,但歌词却满是移民或者可以说是美国所有非白人人种的心酸,无奈,反抗和呐喊。我喜欢探讨文化冲突的片子,片子里第二代移民对自身文化的认识与觉醒以及第二代移民和父辈们的矛盾冲突那么的尖锐,但是这种尖锐在片子里一次又一次的化解。
Not everything in the US is possible...
不同种族移民都会感同身受的一部佳片。出于个人原因,我是被感动得不行。10 out of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