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两部片从头穿插到尾的两句话。
他们展现了核心思想,相当有趣,还一关多语。
第一集:
It was always you, Helen
有两层意思:
1. 一直都只是你(helen)杀的人,从来就没有过candyman。因为发现丈夫的出轨,学术的压力,又是做民俗(神秘学)调查,整个人开始魔障,最后疯狂。
2. 从来都是你(helen)害死我(candyman)的。在1800年的黑白恋被发现,candyman原身被白人追杀,你就是罪孽的源头。而你helen,代表的是白人,我candyman,代表的就是黑人。
第二集:
Say my name
有三层意思:
1. 艺术作品原本性质上赋予的“说我的名字” - candy man
2. Say my name - Anthony 也就是当年那个婴儿,他是candyman的继承者。也是几百年前那个黑白配的孩子,而helen就是曾经那个白人女性的转世
3. 说我的名字 - 我是谁,是施暴者?是受害者?我是candyman,是一个由黑人社区所生出的集体精神象征,但是却是以任何人的恐惧为养分而传播开来的邪恶力量。(第一集就说过他是以信仰而生,拿恐惧来养。)
其实candyman不是英雄,从来都不是。
他只是以暴力与不公生出来的恐惧。
黑人也害怕他,白人也害怕他。
candyman并不只是杀白人,他也杀黑人。
洗衣店黑老板小时候因为被另外两个小伙伴玩candyman游戏的时候所排挤,于是捡回一条命。
还有第一集里,继承了candyman,想统治他人的黑人(人类)shaman,他就是个黑社会。他能吓唬到谁?也只能是居住在同一个平民窟里苦苦过生活的同类与同族。那个时候警察对这种“堕落”,“肮脏”,“贫穷”的不管事,他们横行霸道。
Black on black crime说的就是黑人杀黑人或黑人对黑人施暴,比白人杀黑人(如警杀)从数据上来讲发生得要多得多。
这证明了candyman从来都是无视肤色杀人的。
它本身代表的就是愤怒,复仇,恐惧和暴力。
它就只是恶。
它想利用人,也想人来利用它,这样它才能继续延续下去。
然而只是因为他的形象是黑皮,历史来源是黑皮,所以他就是代表了黑人?
但这也是正是黑人社区的尴尬。
以现实社会来讲,黑人也不想自己被那些混街头的黑社会,爱偷爱抢的混子甚至杀人犯所代表。
但是当他们好好生活,却因为其他人对他们实施的种族歧视而欺负他们的时候他们又不得不利用那些负面的力量/标签来保护自己。
让别人对自己害怕,或许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不公时,自己还能多苟活一天。
他们自己并不会去实施暴力,但是他们不介意传播,让其他人(特别是白人)害怕,以此来得到庇护。
虽然恐惧,但是共生。
而candyman消失的那天,就是种族歧视消失的那天。
黑人的民权运动任重道远,很多时候真的就是白人给颗糖,很多事情就被抚平了。
想想故事里说,糖里塞了刀片,也就是那么回事。
最后他们把嫌疑人shaman当场打死了,但是带着刀片的糖果依旧在散播着。
黑人和白人的关系,既都是糖,也都是刀片。既都是受害者,也都是施暴者。
一直都是你,helen,那helen,是谁,是白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
我的名字是什么,是candyman,是shaman,是anthony,还是黑人,甚至是helen,是白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
对着镜子高歌也好、低语也罢,只要那四个字“甜心宝贝”重复五遍,就可以迎来糖果人的恩惠——痛苦的死亡。 恐怖故事的源头是很重要的一个点,策划不好将会十分影响观感,本片结合剪影艺术用了很大篇幅来描述那个凄惨的男人,可以说相当成功。 镜子里的世界一直是神秘而莫测的,尤其多数人都幻想过从中突然冲出来些什么,所以一看到那个带着钩子的形象,思维有一瞬便跳到了《猛鬼街》这部作品,只不过那个家伙是在梦里制造惊喜,搞得人连睡觉都不敢了。 男主的离奇身世加上诅咒的影响成功继承糖果人的杀戮使命,这种传宗接代的方式为续集的铺展非常有利,只是每个人心有所属,一代对于我才是yyds。 其实看完之后的我,真不觉得恐怖,倒是非常期待BOSS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出现,尤其是那些作死的家伙,口中一遍遍的重复召唤,也算是罪有应得。 总体评价就是没看过瘾就结束了……
结局太败笔了,原作里种族问题只是一个背景,糖果人本质上还是一个和贞子伽椰子差不多的怨灵,这里变成了一个受压迫黑人群体的符号。
男主为什么要被献祭?虽然他是受了一些白人的语言歧视,但他本来生活的挺美好,你们强行把他改造成糖果人虐的只剩半条命了,并诱导警察追捕他最后怪白人警察暴力执法?
就因为他是第一部的小婴儿,可第一部糖果人带走小婴儿是为了逼女主自杀,而女主的前世是糖果人生前的恋人,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到这里部里逻辑、剧情全都为种族问题让步。
导演还刻意把被杀的人都塑造成脸谱化的恶人,什么势利的白人老板,校园霸凌的白人女学生,自以为是的白人评论家,好像糖果人是黑人复仇爽文里暴力的执法官一样。然而糖果人明明谁都杀,黑人也好小孩也好他才不管什么种族性别年龄好人坏人,跟伽椰子一样进了门就必须死。
好嘛那我就当个复仇虐杀爽片来看吧,可是你结尾又要故意恶心人。要是男主跟前任糖果人一样身世极其悲惨也一肚子怨气,那我也认同你这样子改编,好嘛我就当做同人作品看吧,可是并没有,男主有妈疼有老婆爱不愁吃不愁穿生活很幸福,他变糖果人完全是被逼的就很不合理啊!除了第一部的情怀真的全是自以为是的愚蠢改编。
翻拍自92版恐怖片的《糖果人》,拥有《逃出绝命镇》导演乔丹·皮尔担任编剧和制片,非裔年轻女性导演尼娅·达科斯塔执导,并走恐怖与种族议题相结合路线,没想到这部恐怖片居然拍得是如此缓慢沉闷,美国恐怖片就这么拍可完犊子了!
哼唱着“糖果人!糖果人!”的恐怖小曲,米高梅和环球标志中文字都倒着,其实还有点创意,只是随后大家发现曾经辉煌的米高梅公司,就这么拍难怪业绩差,最终被大公司收购。当然,我承认《糖果人》的精致影像有讲究的地方。
墙壁中有黑鬼出来行凶,楼下的警察惊慌失措,引出有创意的序幕片头:芝加哥城区的空镜,烟雾阴郁的天空,反转的仰拍镜头,借此展示种族、阶级的差距,摄影镜头与音乐结合绝佳,让人感受到高楼耸立下有毛骨悚然之感!
交代了男孩威廉·伯克在74年去洗衣房洗衣,遇到破墙洞里走出一带铁钩手臂的好心糖果人谢尔曼·菲尔兹送糖果。结果小孩吓跑,闻讯而来的警察就把他打死了。他死后,更多的刀片出现在糖果里,谁对镜子叫几次糖果人,他就出来行凶!
另一个追忆中,当年画家丹尼尔经常给富有白人画画像,他同白人女儿相恋,就被白人身上涂满蜂蜜让蜜蜂蛰他,并砍断其手、按上铁钩、烧死,何其残忍?这种剪纸画呈现也效果很好,带有祖父辈给小孩讲吓人鬼故事的感觉!
导演善于用面目狰狞的油画、镜像倒影,通过不同角度去呈现凶杀场景,运镜和画面构图也很有新意,但是大部分恐怖片里死的都是比较蠢的人,这部也不例外,艺术经销商克莱夫、厕所女孩们都送死一样被屠杀,毫无新意。
白人警察滥杀各种无辜黑人导致报复,不是靠连环杀手和厉鬼行凶牵动悬念,乔丹·皮尔团队则搞成了闷骚的流水账,愣去迎合着好莱坞现阶段的政治正确。各类人物登场与杀戮、侦破都冲突不够,缓慢拖沓的节奏,更让人看着昏昏欲睡。
糖果人并非一人,这是个蜂巢,也是所有被种族歧视害死的黑人的集合化身,所以黑人男主角身上伤疤象征黑暗色彩,而蜜蜂围绕糖果人出来行凶镜头很恶心,建议有密集恐怖症的人不要看。
后面警察们被糖果人秒杀就收场,其本质是表达种族歧视引发的愤怒。但糖果人本身也是血腥和暴力的载体,他这么以暴制暴去杀无辜白人,就算血腥镜头够大尺度,也是三观尽毁,彰显编剧与导演的敷衍了事!
白人警察滥杀无辜黑人,从古到今都在延续,被杀黑人都是可怜的社会底层,最后引发厉鬼糖果人报复屠杀白人,导致血流成河的惨状,这都是通过超现实主义去反思种族歧视,偏偏光有“Too Woke”的内核,编剧和叙事可都不咋地。
《逃出绝命镇》斩获奥斯卡原创编剧后,乔丹·皮尔团队火了,折腾出《我们》就比较平庸,这次《糖果人》简直透支底线圈钱,是可忍孰不可忍?
作为恐怖片来说,surprisingly主题这么简单直白哈哈哈,故事还不错,逻辑严密,伏笔合理,可惜恐怖部分点到即止,不够余韵悠长。主旨挺有意思的,Candy man是黑人遭受压迫进行暴力反抗的具象化,蜜蜂和糖果的意象没有太get,但是镜子的运用挺巧妙的,电影通过镜像手法,呈现了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在表象中,candy man是邪恶的罪犯,而这之下,黑人才是暴力的受害者,candy man俨然成了“正义使者“。这电影略有pc过头,警察全是白人,死掉的也全都是自大的白人,导致这是我看过所有恐怖片里面唯一一部没有让我后怕的,因为只有白人会死啊哈哈。结尾处理挺有诗意的,一点都不恐怖,Candy man的重生/传承,女主和男主对彼此的爱,都冲淡了传统恐怖片那种正邪分明不死不休的绝望感。话说女主好美,男主屁股好翘pr pr
(B+) 极少有美国人看完这个电影会公开说不好,因为它与去年的BLM运动息息相关,全片都仿佛在说,白人警察滥杀无辜,这就是报应。有人敢说不好嘛?
Jordan Peele之前的作品都是恐怖与种族议题相结合,这次他担任编剧和制片本片,导演换成非裔年轻女性导演Nia DaCosta,但其实整个风格还是非常接近Jordan Peele之前的作品。从血腥和恐怖气氛渲染这些方面,本片其实算普通,与《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系列是一个水平,但是这部与其他类似的恐怖电影最大的不同就是,被杀对象都是生活中会欺负别人且蠢而不自知的人,而且多是白人,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就算不念咒语Candyman不会出来,他们还是偏偏自找麻烦。
因此观看时,你就会禁不住想:为什么这些人听说了关于Candyman的传说,反而不害怕,而是更想要试试看?然后自投罗网?也许是因为Candyman的传说原本来源于非裔平民社区,且本身就与种族歧视有关,但是很多傲慢的白人在听说后,并没有仔细了解过其背景,就以轻蔑的态度对待,这恰好反应出了他们平时对于其他种族和文化的不尊重。
我没有看过原版(1992年版),但这个新版确实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比如导演善于用油画,镜像,和不同的角度去呈现凶杀场景,从不重复。运镜和画面构图也很有新意。其中一个以为原本要结束的场景,突然镜头拉到远处,从楼外透过窗户看到那个白人女子突然被拎起来在窗户上蹭过的场景很令人印象深刻。
一些回忆的段落用剪纸画呈现也效果很好,带有祖父辈给小孩讲吓人鬼故事的感觉。而且导演很喜欢从下往上仰视拍摄芝加哥的高楼,给人一种压迫感,仿佛借此展示种族、阶级的差距。在贫穷地区长大的非裔,世世代代都在被压迫和欺负。片中出现了多次白人无辜枪杀或残害非裔的场景,但这些大都只听见枪声而不见真实的惨状或鲜血。而反过来,Candyman报复屠杀白人时则大部分都会看到血流成河的场面。
因此,Candyman不是普通的连环杀手故事,而是带有种族、政/ 治意义的神话故事,其本质是表达种族歧视引发的愤怒。
不过,大部分恐怖片里死的都是比较蠢的人,这部也不例外。这是恐怖片永恒不变的定律。
片中有很多蜜蜂,保证看完耳边许久都有嗡嗡嗡的回响~~
起码的故事逻辑都没理清楚,就一门心思光顾着卖弄社会隐喻,我觉得这是无能的表现。
把horror icon当超级英雄拍已成为当今恐怖片的一个倾向……将上流社会的艺术展与“压迫-反抗”逻辑并置,议题满到几乎无法进行类型叙事,形式感过分阳春白雪,太忘本了,就像电影所批判的(议题之一),这也是精英话语对Blaxploitation恐怖片领地的某种“士绅化”改造,对社会议题的急切呈现还不如老版来得自然。
看得云里雾里,政治议题和整个故事并没有形成很好的结合,就感觉导演很想煮一锅香喷喷的饭,但是一个半小时后打开一看发现水还是水,米还是米。
内涵种族问题,导演能力不够,只能借助恐怖片背景,凑足一堆zzzq元素,外加血浆当调料,但乱炖出来的东西,更烂
candy shit…包装着像糖的屎。恐怖片可以不重点逻辑,但也不能全无逻辑好吗!铺垫又臭又长又无聊,过程从镜中杀人魔变成黑人贫民的复仇,又迎来男主变身candyman,最后那一刻飞起来感觉可以加入漫威反派阵营了。有点转折逻辑好吗?!
2.5。恐怖元素和社会问题没有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既不恐怖,也没多深刻。镜子用的还不错吧。
視覺行先,劇情片走向大於恐怖片,同類言志上算近年執行得較好的一套。
有的影片将隐喻融入故事,有的影片在隐喻中插入电影。前者让人在欣赏电影的同事产生思考,后者把自己的想法粗暴地塞给观众……影片工整对称的构图和精致的镜头带来一种高级的美感,同时又渗透着令人窒息的压抑。然而故事过于俗套和直白,导演把佛洛依德和黑人骨子里的愤怒糊在观众脸上。这次“无法呼吸”的不是黑人群体,而是无辜的观众。
四个白人和一个亚裔计划一起作死,半途亚裔意识到这些人特么有病于是立马离开。这个细节就是黑人编剧在向美国的亚裔喊话,没必要去试图融入白人社会,你们和作为压迫者的白人本就不同。
几乎是对种族不公声泪俱下的控诉,美术和配乐令人印象深刻。片尾字幕结束后还贴出网址引导观众“获取关于种族公义与平等的更多信息”。关注美国政治越久,越难看到种族问题的出路,也不知这种把身份议题作为全部核心的电影成为好莱坞黑人导演的主流,对种族和解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艺术审美非常惊人的恐怖片,创作上延续乔丹·皮尔《我们》的思维,新导演在色彩运用和摄影构图方面让影片完全区别于系列前作以及传统的幽灵虐杀片,血浆不少,但是血腥场面却又处理得很克制,很喜欢厕所那场,放在今年都能说是名场面。
议题完全没有进入到影像叙述体系中。
喊五遍candy man,一个黑人来杀人。打一遍911,就有一群白人来杀人。
2.5;恐怖是壳,政治隐喻才是核,“蜂巢”的概念才是最惊悚之处,整体拍得凌乱又寡味;霓虹美学与镜子的运用还不错。
我的妈呀,过于密恐了
candyman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群,有着蜂巢的连结与传承。历史遗留问题根深蒂固,一个系统的病症,肤色和阶级问题带来的黑人群体生命价值被忽视(如最后白人警察不由分说枪杀男主),这时镜子的寓意就更意味深长。男主设置艺术家的身份也很有玩味,包括洗衣房老板打造candyman,其中透露出强烈的作品性,一种抽离出来高高在上的不真实性,这也是对部分黑人群体(混入白人社群的中产和怨天尤人的极左)的一种讽刺吧。缺点就是结尾节奏有点崩了,整体体量太小,过于平淡。
像看了一段做菜视频,把食材都整整齐齐摆台面上了,正准备开火,发现燃气用光了。
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导演为黑人平权的企图心就写在脸上,还大声念出来了。😅
故事可以当作老版续集来看 鼓点配乐及霓虹画廊和剪纸的美术设定都透露出现代的美感 但远不能给人老版candyman口中吐出女主飞出蜂群的震撼 感觉candyman的精髓被通过洗衣房老板太具体太详尽地画像 甚至最后亲手制造 种族社群阶级的各种隐射都被泄了个底朝天 反而更都市传说似的入俗了 再精致包装的糖果也永远比不上蜂蜜甘甜 老版的高度终究难以企及啊
影片结束后,电影院里边笑边喊"candyman"的声音此起彼伏,足见本片作为“恐怖片”来讲有多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