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考研复试前的影评练笔。
浅析《万箭穿心》中的女性角色
在女性权利诉求全球化的今天,曾经一度遵循“三从四德”,“男主外,女主内”的亚洲女性,其银幕形象也愈发高大、有力。不同于欧美影片《罗拉快跑》中拯救爱人的女英雄,日本影片《告白》中坦然复仇的女教师,《万箭穿心》片中的女性形象是中国式的,她们反复强调自我存在,欲望得以自我实现,失去亦不沉湎其中。
本片一开场,是一段类似《广岛之恋》的肌肤之亲,色调是冷的,以蓝色为主。我认为这种色调是女性情欲的象征,不同于骄阳似火的男性,女性的欲望是柔情似水的。这时女主角宝莉提出了自己的需求,而男主角马学武则像以一个女性身份婉言拒绝了自己的妻子。
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之后的一场情爱片段里,马学武关了灯,宝莉提出要开着灯。就银幕带给我们的常识来说,这一举动也是男女角色的一种性别互换。
在开片15分钟内,宝莉风风火火,以“老子”自居,搬家工人坦言马学武是被自己的老婆“罩”一辈子。一个新时代的,拥有男性强势的女性角色被塑造出来,她坐车在前,丈夫带着儿子骑车在后。
丈夫死后,宝莉没有一滴泪,与奶奶和小宝不同,她身着浅色上衣,淡定的承受了一切。
小景提到“万箭穿心”的说法后,她说她要“万丈光芒”。
影片中塑造的女性角色是多元的,其中几个次要角色分别是小景、何嫂、奶奶、周芬。
首先要提到周芬。
宝莉捉奸的两场戏中,马学武在与周芬约会前曾给宝莉打电话,这时马学武用到的电话是黑色的,而宝莉的电话是白色的,这里的黑白两色象征着夫妻二人的裂痕。
此后的一场戏,宝莉身着豹纹短袖,吃罢热干面,像一头焦躁的母豹子一样跟踪自己的丈夫。本片较多的使用了手持拍摄,此时的抖动愈发明显,框中框内的宝莉显得极其惶恐不安。而她终于看到的周芬则是一袭粉色长裙,既婆娑又曼妙。此时周芬穿着一双极不搭配的黑鞋,宝莉穿着一双白鞋。二人的对比非常明显。
周芬似是曼妙,却做出黑暗的事,宝莉似是强势,亦有内心的纯净。而事实是,马学武似乎更青睐这一抹黑。
其次是奶奶。
宝莉在捉奸一场戏中,在墙角痛哭,这时镜头在“全景——近景——全景——近景”切了几个来回,我们看到宝莉的锁骨上有一层冷汗,她坐在没有人的墙角,未干的地上,营造出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感。
然而在她决定去桃源旅馆问个清楚的时候,已然收拾好了自己的仪容,露出了微笑,还与嗑瓜子的老板娘攀谈起电视剧的情节,谈论的内容大概是新月是一个第三者,第三者是不好的。其中提到的电视剧似乎是《新月格格》,既体现了年份,又映射了宝莉和马学武的现状。从这里的道具选择和台词设计上足以体现主创人员对细节的斟酌。
奶奶离家出走的一场戏中,马学武出门寻找,这时镜头随着马学武的动势方向右摇,又慢慢左摇,我们看到奶奶坐在台阶上默默哭泣。
之后小宝出门看到了奶奶,喊了一声“奶奶”,奶奶便擦干眼泪,抱起了孙子。
尽管宝莉和奶奶之间有隔阂,有对立点,但两个人都不愿被动的展示自己的脆弱。
再次是何嫂。
何嫂这一角色,体现了女性关爱女性的状况,宝莉把挑扁担的活尽量分给她做,好让她多赚些钱。在何嫂的儿子出事后,宝莉还借给她一千块钱。
同时宝莉本身也越来越趋近这一角色,她不仅和她做了同样的工作,而且片尾还意欲搬到何嫂居住的一爿陋房中。
最后是小景。
小景不像宝莉那么在意她的男人是否偷腥,只要给她钱即可。她吸烟,用墨镜遮掩自己的伤痕,鲁莽的开车,煞有介事的劝导自己的发小闺蜜。虽然小景和宝莉是同样坚强的“悍妇”,但实际上她也与宝莉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十年后的一场戏中,宝莉身着土黄色上衣,紫色袖套,肤色暗黑,而小景依然面容姣好,缀以耳环,气定神闲的倚靠在豪华沙发上。这里从场景、道具的安排,以及服装、化妆的对比可以看出时下的一种意识形态,已婚女人应当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小景一直以黑色上衣的形象出现,这种黑色是一种自我隐蔽,也象征着宝莉做不到的妥协。
此外,应当提到片中的男性形象。
马学武和邢主任、周芬在大排档吃麻辣小龙虾的一场戏,是以一个街头歌手在唱“我要越过高山”引入的,这里的有源音乐象征着马学武要突破宝莉的强势。
音乐的使用同样出现在宝莉捉奸的一场戏中,此时的无源音乐是“东方红,太阳升”,彰显出宝莉红旗不倒,彩旗亦不许飘的戏剧性需求。
马学武与周芬开房被抓后,再次找到周芬过早,此时马学武的镜头左下角有一筒筷子,这一道具暗示着马学武背离家庭后的勃起。
然而马学武与周芬在桥上相遇,提到马学武生日的一场戏,背景中有一个红条幅露出“安全”两个字,这一道具非常有讽刺意味。这一场戏的结尾部分有一个俯视镜头远景。这种监视或窥视的视点也象征着两人进一步关系不可能实现的实质。
尽管全片都在彰显女性的强势和力量,她们还是有失措和脆弱的时刻。
马学武第一次和宝莉说离婚之后,从画框的右侧离开,留下左侧的电扇吹动着宝莉的睡衣,右侧主体的缺失使画面的重心偏离,而电扇的风向随着马学武的方向而去,使受众感受到强烈的失落感。
小景和宝莉于茶馆见面的一场戏中,二人在交代近况后,有一个镜头是茶馆二楼的围栏构成一个90°角,尖锐的直角直逼二人所在的位置,这一构图使受众体会到压力和抑郁。
尾声部分,宝莉和小宝在楼顶对话的一场戏,二人以站姿出现,身高的差异非常明显,这时候本片的主题出现了,女性的强势和果敢,最后都化为乌有,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世界从来都不属于她们,她们高声的话语充其量是一种形式,而实质依然是女性永恒的失声。
男性角色一句“我要和你离婚”可以引发她内心的海啸,男性角色不负责的出轨可以让她服从男权社会需要女性妥协的观点,男性角色不负责的死亡可以让她过一辈子的惨淡生活,同男性角色“谈感情伤钱”,男性角色长大后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她承认,这生活真是万箭穿心。
她们是蜷缩在墙根里痛哭的宝莉,是坐在台阶上抹泪的奶奶,是站在角落里等丈夫接回家的周芬,她们不过是小商品市场上空悬挂的袜子下被压迫的女性,她们的彼此同情不过是杯水车薪,她们的对立争斗也不过是徒劳的挣扎。
她们拥有的,只是遗书上的一片空白,无尽的失声。
《万箭穿心》中有一个镜头,在火车道口前,骑自行车上班的工人一边等火车驶过,一边用一次性饭盒划拉着早饭,火车过去,道口开放,工人将饭盒往前面的车筐里一放,继续骑车上班。这样的细节在这电影还有很多,它们与任何的主线和支线情节都无关,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让影片有一种时代和环境被还原的现实质感,也体现了创作者的一种态度。王竞所有影片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关注现实和民生,而《万箭钻心》其他王竞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题材不具备话题性,如《一年到头》中的春运、《无形杀》中的网络暴力、《我是植物人》中的医疗黑幕等等这,它只是平实地记录了一个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十年间的沧海桑田,并由此看到了我们一直浸淫其中的一种现实,这种现实并不离奇,但很残酷,身处其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同样的焦虑和不安,这是我认为影片更有价值的地方。
关于武汉,有两位女作家都做过十分生动的描摹,一个是池莉,一个是方方。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方方,因为她笔下的武汉更富有市井气,同时也少了很多的矫情和自恋。她早年的《风景》,以一个死人的视角对家庭生活进行了悲观描述,充满了绝望的恶趣味,一直是我心目中最好的直面当代城市生活的小说。这种绝望同样也是《万箭穿心》的主导情绪。影片女主角李宝莉,一个打熬在社会最底层、用尽所有心血和执着来维持自己的家庭的女人,最终却先后遭到丈夫和儿子的背离和唾弃,我们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加诸于主人公身上的万箭穿心,特别是后半段的母子交恶,十分虐心,其实这部分内容也是我最不喜欢的情节,因为对这份彻骨的恨意影片的铺垫显得不足,冲突也就带有了狗血的味道。方方的小说有一点让我很欣赏的地方是,她绝不会在道德上拔高人物,同样是忍辱负重的母爱,对比《唐山大地震》中的“守节”,《万箭穿心》显得更世俗,更有人味,也更催人泪下。
李宝莉的扮演者颜丙燕,用全身心的投入完成了一次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的表演,她不仅是在用表情、眼神、语言和动作来塑造人物的,而且还包括她的呼吸、沉默、背影……当十年后的转场后,李宝莉挑着扁担的身影在银幕上一出现,我甚至还没有看到她沧桑的面容,就已经热泪盈眶了,因为我想到了这十年的扁担生涯对这样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
《万箭穿心》的艺术总监是谢飞,而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都让我想起了谢飞早年的代表作《香魂女》,尽管少了些现实批判的内容,但那种女人命运与社会演进相互交织和碰撞的还是一脉相承的,这是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弥足珍贵的创作良心。
想了半天,都没有找到什么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李宝莉,不是因为她遥远到不可捉摸,而是因为她太真实了,真实到仿佛是隔壁三大妈或者对街五姑姑,每天和你擦肩而过,大大咧咧灰头土脸,带着一张贱嘴和一颗不屈的心。
马学武和李宝莉的结合真是一段奇葩的故事,一个是有文化却懦弱小家子气的乡下男人,一个没文化可有着漂亮脸蛋儿和“作死”的性格的贫民女人,不知道他们当初结婚的时候彼此是不是就是这个“死样子”。
那时大概应该是这样一种情景吧,一个是温柔有才的穷小子,娶了一个活泼热情的同样贫穷的小美女,结果落到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上,温柔变成了懦弱,有才变成了和别的女人偷情的小九九,活泼变成了大大咧咧没有形象的蛮横,热情变成了口不择言的市侩。
李宝莉给马学武的,从来都不是马学武内心真正渴望拥有的。其实李宝莉一直都搞错了一件事情,如果你从一开始就看不上他,那么今后的日子里,你只能越来越看不上他,因为生活总是把一个人光鲜亮丽的那一面一层一层的剥掉,暴露出更多的不堪与丑恶。很多人都觉得是不是结了婚就好了,是不是那些自己看不上、看不惯的东西,结了婚对方就会改了?嗯,你想多了,结婚从来都只是开始,各种各样问题的开始,而根本不是问题的结束。
小景来吃饭那一段,李宝莉冷嘲热讽,小宝拖着爸爸去玩,马学武离开饭桌的时候,依旧故作淡定地招呼小景慢慢吃。他是一个要里子也要面子的人,可惜李宝莉从来领悟不到这一点。小宝说爸爸知道你不看书,所以把那人的照片放在书里……这是对李宝莉的无视,甚至是侮辱。书本象征着马学武的事业,情妇的照片象征着他的爱情,这两件事,都和李宝莉无关,甚至还都是因为李宝莉的存在而变得遥不可及。当马学武面对着情妇温柔崇拜的眼神,抹抹满嘴油光,滔滔不绝的讲着“咱们厂已经进入共产主义”的时候,他的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李宝莉面前几乎从未有过。
接二连三的打击,失去了像样的工作和温柔的情妇,马学武选择了用死来表达自己的抗议,用这个可能是有骨气也可能是没勇气的方式来向世人昭告自己最后的尊严,而且用最残忍的方式惩罚了李宝莉,那就是视而不见。不打你不骂你不和你对峙不再提出离婚,可是就是不理你。哪怕到了写遗书的份儿上,都不愿意多写一行字,哪怕心里恨李宝莉千百遍,恨不得把李宝莉碎尸万段,都能淡定的摆着那张“我当你是空气”的脸,完全忽视你的存在。
不知道马学武跳江之前有没有考虑过奶奶和小宝今后的生活?奶奶一把年纪,小宝还不满十岁,这都是需要照顾的人,可是他仿佛一点都不担心这个问题,是因为足够了解李宝莉、知道她拼命也会撑着这个家吗?还是用这种决绝的方式把一切俗事的烦扰都丢给李宝莉,你不是市侩精明、卖袜子一卖一个准儿吗?你不是精打细算、死抠着过日子吗?你不是大嗓门吼了一个又一个吗?你不是强势到连你丈夫都不放在眼里吗?好吧,你去吧,你去养活这个家,这些我该负的责任你都去负吧。
谁的心不曾柔软过,谁他妈没被生活欺负过。
那些原来你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以后才会发现,这件事太大不了了,哪怕自始至终,这件事都没有任何的改变。
然而马学武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哪怕都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但是依旧通过儿子,阴魂不散的打击着李宝莉的生活。小宝说正式因为你和爸爸最近,才最有可能伤害他。那么小宝之于妈妈,不是这样的吗?李宝莉没有文化,根本搞不清楚功课,唯一问得出口的问题也只是你作业做完了没有?不然呢?问什么?问圆锥曲线还是洛伦兹力?
李宝莉爱儿子的方式就是你负责写完作业,我负责挣钱给你买作业本。
小宝对着情妇问出“你爱没爱过我爸爸”……在这个孩子眼里,马学武背着老婆和有夫之妇偷情就是爱情,可是李宝莉和建建这俩单身的温存就成了“恶心”“不要脸”。
建建和宝莉是一国人,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嘴巴贱,心肠热,拉的了脸,吃的了苦,一个失去丈夫孤苦伶仃,靠着挑扁担这样的方式也能把儿子养大,一个进了监狱丢了人生最美好的十年,出来了照样重整旗鼓,拾掇着破败的生活。自作孽不可活也好,性格决定命运也罢,不支撑着凑合着活下去,难道去跳江吗?
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小人物,他们不起眼,他们不高大全,但是他们总是在努力地活下去,不管到底遇到了什么,不管自己以前遭遇过什么,自己犯过什么样子的错,总之,得想法儿努力活下去。
生活,本身就是生下来,然后活下去。
有时候活着比死去更有勇气。
李宝莉没计划过自己的生活,没想过趁着年轻说不定还能嫁个更好的,没想过像个泼妇那样找厂子大闹一番多讹点儿抚恤金,只是直来直去的挑起扁担,以自己能想到的、能接受的最快方式挣钱养家,努力不让这个家散掉,努力造就更好的物质生活。她没有文化,除了出力气,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吗?她没想过,我也没想过。
生活不是电影,不是一个黑幕说十年后那就是十年后了,不知道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女人,是怎么熬过来的。
当儿子高考完毕,宝莉以为可以弱弱的松口气,可是更大的灾难突然来了,这个生活中的全部指望,突然翻脸不认人,要和自己断绝关系。宝莉愤怒了,对着小景哭诉,可是还是不接受小景的“万箭穿心”的说法,那个硬撑着要让自己光芒万丈的女人,佝偻着脊背,一颤一颤的走在丈夫离世的桥上,被一群中学生喊“婆婆”……漫天绽放的礼花,映出了她奔涌而来的泪水,这样苦难的生活,到底是因为什么?到底是为了什么。
宝莉孤独的在江边坐了一夜,第二天突然想通了,她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她觉得是自己给了小宝一个不完整的生活,让他没有爸爸,让他一直都很沉重很压抑,让他没有同龄人的放肆和快乐。而自己呢?她没有想过自己如今的境地,该要怎么偿还。
挑着扁担,走出这个万箭穿心的地方,建建又不晓得从哪里冒出来,嬉皮笑脸的说自己就是嘴贱,可是言语间分明已经流露除了对宝莉的不舍和怜惜。宝莉沮丧的把行李放在地上,抬头看了看,决定离开。她扛了十年的扁担,支撑她过生活十年的扁担,是建建拿起了它们,也拿起了宝莉以后的生活。
建建进监狱的时候,李宝莉还是那个伶俐的少妇,有着与年龄相称的风情。等建建出狱时,李宝莉已经是个有着白发、穿着邋遢的扁担,相遇之时没有客套,寥寥几句话,朴实真挚,俩人都是简单的人,没有那些花花肠子,不打虚的招呼,不嘲笑对方的生活方式。也许建建一个没文化的小混混,貌似未必是一个很好的归宿,但是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打着算盘一分一厘计算出来的。活在当下,总归还有个人心疼自己,总归还互相心疼。
每当建建神出鬼没的出现在宝莉的身边,摇下车窗探出头喊着宝莉宝莉!我就觉得特别的温暖,那是一种普通平凡的感动,混了半辈子,哪个也没比哪个强多少,凑合着过吧。小人物有着小人物的韧劲儿,没什么天塌地陷的事儿,有一顿咱就过一顿的日子,怕什么,这顿先吃饱了再说。
第一次发生关系以后,李宝莉有点躲着建建,建建跟在后面说莫不是这世界已经开放到了完事以后就跟啥都没发生过似的?也许建建在决定和宝莉发生关系之前,就想好了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他其实已经做好了为宝莉负责的准备,可是宝莉有点躲躲闪闪,而自己因为嘴贱,还伤了宝莉的心。
但是有什么呢?谁也不嫌弃谁,相依为命,相濡以沫,这样的人应该生活在一起,也必须生活在一起,吃着便宜的盒饭,住着简陋的出租房,开着婊子养的车,幸福到神仙都嫉妒。
其实个人认为一部电影算不算成功的评价标准很简单,那就是能不能讲一个好的故事,而这电影明显做到了,导演的视角很平静,仿佛就是一个静静注视着世界的路人,只是记录下看到的东西,不做评价,不贴标签,至于观众怎么想,那是观众的事情。
颜丙燕奉献了神级的表演,她真真是一个超级实力派,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活脱脱的就是李宝莉,不不,这不是李宝莉,分明就是刚刚从我身边走过的那个卖茶叶蛋的妇女,这分明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有些可怜的,却其实很可爱的人们。她们明明善良,却很少对亲近的人展现自己的温柔。她们不知道什么是捷径,一辈子都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她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有着让很多局外人觉得不可理喻的行为。她们固执地犯着笨拙而可笑的错误,不过时不时也有着灵光乍现的聪明。她们偶尔带着一脸迷茫和诧异,思考着怎么自己的命这么苦……不过无论如何抱怨,却从来都不会放弃继续活下去的念头。
陈刚也演得很好,第一次知道他是《九九归一》那部电视剧,恍惚间十几年了……
希望这电影的票房好一点,不要复制《钢的琴》的票房悲剧,我们需要这样的好电影,不为了别人,恰恰只为了自己。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结尾处,张大民跟儿子说,如果有人枪毙你,没辙了,你再死,死就死了。如果没有人枪毙你,你就好好活着。
不管万箭穿心,还是万丈光芒,好好活着,就行。
-----------------------------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灵异事件,客观事实是12月7号8号那两天我的五篇影评全部消失不见,为此我还哭了 - - 然后求助客服也什么都没有找回来,各种郁闷,但是今天无意中打开豆瓣发现居然又回来了是什么情况!!但是之前各种朋友的回复全都找不回来了%>_<%,很遗憾,这是最大的遗憾。
不过不管怎么样,也算是新年第一个大惊喜了吧,好知足。
直到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最可贵。果然是真理。
但是生活总要继续下去,因为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等待着自己。这也是真理。
祝大家新年快乐。
随着《万箭穿心》的上映,周围朋友开始了新一轮的诚意推荐,泪流满面者不在少数,几位公知名人更是把它列为年度必看。的确,由于某些原因错失上海国际电影节,紧跟着上演了退出东京国际电影节的闹剧,再到近乎零宣传的裸映,《万箭穿心》本不被看好。在“小片必须死”的定律下,它被寄以了不少同情。然而,在我看来,无论是有没有宣传,有没有被拿去跟《一次别离》作比较,放在这个商业院线里面,《万箭穿心》都是会以惨剧告终。
《万箭穿心》是一部有优点的电影,它再现了时代跨度颇大的市民生活,同时,在反映中国式家变的主线上,影片也称得上充满代表性。无论夫妻关系还是母子关系,它都有一种奇特的荒谬,一种畸形的、丧失了传统儒家人伦后的荒谬,近乎虐心。然而,由于导演能力以及故事本身的缺陷,我对它始终保留意见。
毫无疑问,《万箭穿心》被视为了一部良心电影,一曲中国女性任劳任怨的时代悲歌。可是,这并不是王竞第一次尝试良心电影,第一次用“主题深刻”来制胜,就像这不是颜丙燕第一次展现游刃有余的大变样表演(《老家新家》里的女村长)。《一年到头》的春运、《我是植物人》的医疗黑幕,仅从关注的题材领域来看,王竞已经比多数中国导演可敬——尤其是那些口口声声拿诚意来做电影的家伙。
不过,我们经常会忽视良心和电影的区别,毕竟评判一部电影没有一个绝对的、可量化的标准。而就像我对《我是植物人》评价: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结果很多地方却做得不够。在我看来,《万箭穿心》也是做得不够的问题。以那个为了营造剧情高潮而存在的儿子为例,他这枚定时炸弹做得太失职了(好几个配角也表现得过于游离,完全是功能性配角)。莫名其妙不说,还直接导致故事欠缺说服力,完全泄了气。没错,他可以恨母亲(虽然令很多观众觉得万箭穿心),但这种情感仅仅来自于自说自话的闪回,更是被编导强调的恨意怨念。无论怎么看,它们都欠缺自然,也缺乏铺垫。如果仅仅是日复一日催着写作业,那过半数的中国家长恐怕表现得比李宝莉要摧残,进而演化成父母皆是祸害的网络声音。
高考前夜的大雨,母与子来到了决裂边缘,可笑的不仅是突然病倒又突然病好的奶奶,更是那种生硬、刻意和做作的表现手法。当我最担心电影会那样拍的时候,《万箭穿心》偏偏就那么干了。类似桥段,编导可能有一两种好的处理方式,十来种稍微普通的方法,结果,影片选了最糟糕以及最该被避免的一种。好在结尾处,电影终于搬回了一点分数,干净利索,留有悬念,近些年这倒是不多见。
《万箭穿心》是一部标准的“纷纷崩溃型”电影,电影人物也是我曾提过的“不快乐的中国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83910/ 《浮生》),从丈夫、妻子到儿子,没一个是快乐的。男人在十年前的多事之秋崩溃,十年后的女人走到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好不容易挺了下来。电影的思路契合了当下人的内心所想,这过去的一二十年,过得不容易啊。城市不断扩大,社会不断发展,路越来越多,火车越跑越快……许多人曾跟剧中人物那样想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总该会变得幸福。结果,现代建筑予人的压迫和崩溃感却愈发强烈,现代病频发。
影片把家庭分崩的原因归于李宝莉朋友说的风水问题,这是中国式的传统解答,但观众都应该明白,事实并非如此。不过除了朋友两次提起,一段出门找老妈,电影根本没有真正解决那幢建筑的空间问题——怎么个道路穿心。十年武汉,这座城市到底带给主人公带来哪些可怕压力。
打从李宝莉出场开始,这个女人的强势和斤斤计较就是贴好的性格标签。就连开场的那一幕,因为男人的“不行”,女人占据了这个家庭的支配位置,也成为了电影的主题。至于男人为何不行,答案就更加明显了。男权主义者会骂她命该如此,女权主义会觉得她不该妥协退让,然而,《万箭穿心》的问题并不在于角度和性别立场的不同,影片呈现的是中国人的问题,或者说是中国式的问题,有家庭方面,有教育方面,更有传统力量的缺失。
无论李宝莉有多少人性光辉,很大程度,那是导演强行传递的信息。十年后,她头发斑白,在街头拿着扁担,没有任何的违和。我偏偏见不得导演要急于告诉观众,她很苦,她为了儿子饱经风霜。事实上,以她这种养儿防老的教育方式,以为上了大学就解决了一切,那跟笃信所有大团圆结局电影的观众一样天真(当然也很有代表性)。我始终不觉得,一个挑扁担的母亲和一个在机关单位上班的母亲在母爱上有何区别,但世人总认为,挑扁担的肯定要更具母性光辉,更有传统女性的精神品质。显然,《万箭穿心》恰好切入了这一问题,成功俘获了观众同情心。试想,李宝莉同样可以卖袜子卖到天昏地暗,然而,她吃苦耐劳的程度就要大打折扣。
我会认同《万箭穿心》抛出的一些问题,甚至有所感触,能够自我反思,像事出有因的惩戒、无法收拾的决裂反目以及每一个家庭悲剧的源头。但说它把事情讲清楚了,并且讲得很透彻,这个我是万万不同意的。
万箭穿心,哪能习惯就好
无聊
颜丙燕可以得奥斯卡了。
中了万箭穿心的命 也要抱着万丈光芒的心
1. 2012华语片最佳 2. 大气、沧桑、释然 3. 以封建迷信外化人物命运与情绪,或许这就是所谓“feng shui(风水),英文片名点缀的刚刚好” 4. 颜丙艳让人刮目、电影看完都不敢相信这女人就是她演的 5. 有时候我一想到这个问题就会吓自己一跳:孩子好久没叫我“妈”了 6. 国配版删了10分钟 7. 什么万箭穿心,我就不信邪,我看这是万丈光芒 8. 谈感情,太伤钱了 9. 要过的细啊!
#影评# 日子就是结尾那辆车,婊子养的,但推推还能往前走。
看完《万箭穿心》心情五味杂陈。真实不造作的剧情和导演的用心,是今年看到的最好最感人的国产电影。当男人不爱他的妻子的时候,她哭闹是错,笑也是错。万箭穿心的时候惩罚别人总是最痛快的,可生活也会让你付出代价。所以人啊还是得学着放过自己,多过一天高兴的日子都是赚到的。
【武汉话原版4星】要过屋中“坎”,先解心中“结” ,这才是生活。造化弄人,太信命,把一切归咎于天意,殊不知穿的是人心,跟风水无关。就像那辆发动不了的车,总要下去推一把。;【国配版2星半】普通话版完全失了灵魂,角色都很空洞,武汉的地气儿全没了,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关键还零零碎碎刪了10分
李宝莉的角色魅力在于,即使是悲剧,也要梗着脖子在荒唐的生活中杀出一条血路;即使是万箭穿心,也要硬着头皮活出万丈光芒。儿子和婆婆在榨取了她的价值后又将她遗弃,她也能迅速接受现实继续前行,不忿不怨。结尾是神来之笔,生活就像这婊子养的车,熄火了,推一推就又能走了。
用崔永元的话是:这样的电影不去看,那真是万箭穿心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女主和《大时代》的丁蟹一样都是死不悔改、天下负我的人格。逆境磨灭了棱角,却不能打消那份“到底意难平”的执念。自讨苦吃,苦必随之。作为电影来说它太真实了,真实得就是生活。而如果银幕上下没有差异了,我们能收获什么?
看完之后心情好差,买了酒回来。片子里每个人都有性格上的缺陷和做的不对的地方,但实际上就是这样。女主角演技超好。万箭穿心这题目其实不算贴切,这是一个漫长的悲剧。生活让人一点点萎缩屈服,七拐八拐人生大半过去了。命啊,都是夹裹着人前进,不知道哪个岔路口就走到万劫不复了。唉。喝酒。
第一次在大银幕看到如此真实质感的武汉,李宝莉是中国的卡比利亚,《万箭穿心》是目前为止看到的今年最好最感人的国片
如果一个女人不是因为看上了你而和你结婚的话,那么她只会一直都看不上你,因为婚后的生活只能让你身上仅有的几处光彩抹掉。没文化没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文化有工作但却懦弱胆小怕事耍心机还跑去偷情被下岗后直接投江自尽的怨男,更可怕的是,他写封遗书都不忘提醒自己不懂事的儿子,这都是你妈逼的。
太特么真实了 尤其是那奶奶 村妇的伪善和狡猾
最好的一幕是,跟建建车震后几天,颜丙燕在市场里揽生意,看见小面包开到身前,她不由自主地往车里张望了一眼。无奈、两难和略微的希冀,在这个张望里一览无余。
我觉得好片一般有两种 现实和理想 美国的梦和中国的现实 是最好的片源
全家最正常的就是李宝莉,唯一的缺点就是刀子嘴,马学武挺大个老爷们,出轨行,受点挫折就跳江,小宝我真他吗想大耳刮子抽死他,没有你妈风吹日晒挑扁担你还上学屎你都吃不上热的,李宝莉唯一的希望确是失望。
那句“谈感情,太伤钱了。”是我本年度听过最好的金句!
北电放映,谢飞监制,去年至今剧情最为合理且紧凑的国产片,真实不造作,导演很用心,结尾出字幕的时候潸然泪下。女演员表演非常之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