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其影像的意义不仅仅是对现实真实的记录,而更重要的是给我们
带来现实的思考与反思。《童心物归处》以采访、扮演、视频资料相互融合的方式,给观众讲述了一位年仅6岁的小女孩奇拉姆齐死亡的事件。创作者以拍摄电影为前提,邀请演员视镜试镜《琼·》并进行表演,再次反观事件本身。导演以简单直观的镜头语言和片段式的叙事方式把案件、家庭生活、少女成长等问题展现给观众,使得影片更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特点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一部剖析折射式的新纪录片电影。
该片根据真实事件——1996年的美国选美小姐贝妮特被性侵杀害。事件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舆论四起,给贝尼特家人带来巨大的压力,虽然经过警方的调查几次抓到嫌疑人,但最终都排除是本案凶手,这场案件至今悬而未决。导演并非执着于真相的挖掘,而是利用他人对案件的了解和相关资料,再次回顾了时事件本身,但是由于每个人对于案件不同程度的理解也呈现出多观点的视角。正如海报上的宣传语: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真相。展现出关于社会、人性和生命的反思和思考。
《童心物归处》采用了自我反射式纪录片的创作方式,打破了传统事情案件类纪录片以线性方式叙事的形式。在这种创作方式中,导演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记录,不再依赖于画面解说,通过实时跟踪拍摄,将观众带入真实的创作场景中。通过摄影机的记录,反观事情案件本身,利用镜头去剖析和勾勒完整案件线索。影片中有当时案件的关联者,有的从个人角度去解读案件给观众带来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和观点,使得影片充满悬念的同时呈现出独特的影像视角。同时,影片中采用了大量的事件扮演的表现手法,这种创作手法主要是指对于时过境迁的重要情节由他人扮演或者运用现代化技术再现某些特定的过去时刻,以此来强调形象叙事。《童心无归处》通过不同人物对案件的演绎再现当时案件现状,这种真实再现的创作手法使得增加了影片真实性,也给影片带来了戏剧效果。
“正义也许会缺席,但永远不会迟到。”这部影片也通过影像艺术将案件深处隐匿的问题展现在银幕上。重要的是导演通过影片让我们重审世界,找寻自己人性的“归处”。
这个纪录片通过展现了演员试镜的过程。由众人之口来给我们分析和展现案件的面貌以及它的各种可能性。给人一种薛定锷的案件的感觉。由于它本身就是一宗悬案,导演没有采取传统案件记录片的处理手法,不是采取破案式的拍摄方式,分析凶手是谁,作案动机是什么,作案手法如何。各个来试镜的演员他们职业不同,经历不同,接触案件信息的方式也不同。能带我们从各个角度做出感性和理性的思考,而不仅仅把它当成一个侦探性质的纪录片。
从感性上的
职业分析
从个人经历出发做一些假设和推翻
这个事件在公众眼中是如何的
一些新闻采访的细节
影片通过试镜的人们给了大量的信息,构建起了事件的基本面貌。由己及人,既是以客观的身份分析又以自身的经历去与当事人共情。
影片的最后的长镜头和远景给我们展示了探究出来的所有,案件发生时的可能性,事情的真相至今不得而知,我们依然为此伤感,逝去的女孩生命不会再来。破碎的美国梦也好,成年人的欲望和情绪压力也好,本不应该是一个孩子去承担鲜血的代价。
纪录片围绕着20年前的一桩悬案展开,却并没有采访任何一位当事人,而是记录了出演当事人的演员在选角过程中的历程。对于这样一桩案件,同一个角色的不同扮演者都有着不同的解读和演绎,也有着来自于自己生活经历的融合与感悟。 最后在同一空间下,多重可能性被同时展现出来,告诉我们每一种可能既都存在,也都不存在。但无论是哪种可能,这个案子都让一个家庭分崩离析。斯人早逝,我们从中看到的都是自己。
本片是一部有新意的作品,全篇没有一处向观众灌输历史事件的痕迹,通过演员的讲述,让荧屏前的观众了解六岁选美小皇后谋杀案。
本片采用自我反射式手法,强调与现实对话和互动,本片大量运用此手法,不是在客观的报道事件,通过演员的面孔和声音构成全片。一张张交替的脸孔,用自己的记忆加以编造对着镜头庄重的讲这个案件。他们讲述的侧重不一样,某些片段也不一样,不同声音交叠着,好像在辩论,甚至有时是滑稽的。在观看本片时,全程我感到十分新奇,和以往我观看的纪录片有很大区别。大众心中的纪录片往往是最准确和最客观的,纪录片是我们未曾触及到的事实,和我们有很大距离,而此部影片仿佛让我在看电影一般,不同演员的讲述让我对此事件的认知不断刷新,想探索事件真相的欲望也逐渐加深。同时,此部纪录片常有很美的镜头,如电影版的视觉,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对于案件叙述的纪录片有很多,以前看过的不少纪录片在处理这种题材时都选择了采访人物、展现资料档案等,或者到案发现场采用蒙太奇手法对案件进行还原的方式。而这篇纪录电影的创作手法令人眼前一亮。
导演凯蒂·格林跳脱出传统的调查纪录片模式,大胆地尝试用试镜演员的缘由来向观众呈现琼贝妮特死亡事件。相较于对人性的探索,案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显得不再重要。就像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里对案件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
来试镜的人们大多是案发当地的人,对琼贝妮特都有着较多的了解和猜测。试镜的过程中,人们对案件重又燃起兴趣,为了更好地表明自己能够胜任这个角色,他们会将自己与案件的某些细节联系起来,使产生接近性。比如自己的装着与母亲帕奇的一致、自己有着类似的失去亲人的经历、自己与父亲约翰一样事业有成等等。由此可以知道,他们对于案件的理解也都是要建立在个人经验之上。一个尚未得出结论的开放讨论的案件,在融合了个人主观情感和经验之后,势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观点,这也许也是舆论千奇百怪的原因之一。透过这篇电影,我们仿佛也能想象出当年这一事件引起舆论风波时,给其家人带来的巨大压力,不管是否是某位家人作案。新纪录电影包容这些多元视角、多元观点,也正是允许这些偏于个人化的叙事,一方面可以使叙述者得以充满代入感地叙述,一方面可以满足观众对事件多元了解的好奇心。
在全片中,人们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共情能力,而引发共情的便是“试镜”这件事。我认为,在这部“新纪录电影”的创作手法上,也有着类似“真实电影”中“催化剂”的一点影子。导演组织的试镜这个环节便是影片的一个“催化剂”。但这个“催化剂”也仅仅起到了提供记录的契机的作用。作为一部“新纪录电影”,它不排斥“虚构”,在主观性的建构之下,创作者可以探究出更加深入的“真实”。
在拍摄手法上,这部纪录片具有电影感特征。在试镜部分,灯光、色调、场景、构图都十分考究。而在场景重现部分,导演选择使用电影比例,色彩也颇为浓重,是十分具有感觉的电影画面。最精彩的便是结尾处,导演将所有的可能性都呈现在同一场景之下,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创作者仅仅是站在镜头外,将事件的各种解读传达给观众,而对事件的判断则由观众自己来选择。
导演凯蒂·格林在一次访谈中说她希望《童心无归处》是人们的观点和解渎的汇总。而她的确用新颖的方式做到了这一点。
1. 试镜者在镜头前的一颦一笑已经超出了复原新闻事件本身,他们在复原的是自己的生活体验、信念以及两个无关的生命间可能产生的最大的关联。 2. 我爱Netflix!
What if the real killer is among these actors/actresses?
一堆不明真相的人,坐在阴凉处唠嗑
好像This American Life有一集是讲这个的来着?每个演员自己的经历和反思超越了事件本身,借他人之口的叙事形式挺有意思。
形式有创意,也很适合这个案件。毕竟是个悬案,干脆不带任何导向性,把所有观点和猜测一股脑抛出来任凭观众想象。最后的谢幕太赞了,无数个平行世界在一瞬间完成交汇。当然,最后还有一个最温柔的世界,那里什么都没有发生,琼贝内依然可以扮成天使,翩翩起舞。
形式喧宾夺主。刚开头觉得特别惊艳,以演员试镜式的采访重现案件,但始终没有当事人影像资料的呈现以及真正案件相关者的发声(显然是刻意的)耗尽了好感,制约了能挖掘的深度和可信度。
纪录片玩出花。虽然对儿童身份的关照还是肤浅,采访加表演的形式应该也是一种开创,值得写一篇评论。/北影节
形式上摘除纪录片“真实”的传统任务,侧重个体体验与重塑;内容上规避对亲子关系“爱”的惯性解读,亲子相处时传递的绝不仅仅是爱,还有欲望、权力等等可能。家庭是每个人面临的第一个政府,每个小孩的悲剧都是世人的悲剧,无论怎么活,我们都似乎是强权者的玩物。
貌似创新 实则空洞
以为是纽约灾星那样的专题纪录片,结果竟然是试镜和访谈剪辑,形式还挺有意思。在极主观与极客观间切换,充满猜想、臆测、道德评判和所谓感同身受,这就是公众审度“他们”的方式。但导演也提醒每个人,请意识到,无论谁都或多或少曾经或正在经历那些同样造就过“他们”的瞬间,你与他们,永不能剥离。
历史从来不是指代真相,只是摇曳在流言蜚语里
7/10
用再现的方式去探讨女孩死亡的种种可能性,每个演员的观点都是一种平行世界上的真实。7.1
纪实实验向不能分到纪录片类别吧?尝试非常有趣,浸入式体验(存疑)很好,客体的主观挖掘(存疑)很好,唯独放在这个题材上很难说服观者。而且我们并不知道导演是否引导演员在先,还是演员自由发挥到集体一致引导观者。无论如何,这份成品——暗示并不高明,臆断令人不适,推进十分勉强。
只能说是很新颖的尝试
形式创新以外各种揣测毫无意义。
虽然导演的“纪录”手法比较新颖,但感觉这群“吃瓜群众”的搬演,不过是路人甲乙丙丁的见解,对这个案件并没有更多的观察与思考。再说,全片皆如此拍,我看到三分之一就觉得乏味了。
这个案件很像Veronica Mars的剧情。
非常痛心的案件,十分独特的影片
1.通过试镜的方式,演员们讲述自己和角色相似的地方或气质,也就间接的介绍了所要扮演的真实人物的细节气质特征等诸多信息。2. 每个演员讲述自己案发当时的情况以他们所知道的新闻报道和案件情况,背景信息的介绍,每个演员发表不同的猜测,推动叙事。3. 将多个演员的表演片段剪辑在一起,强烈的不真实感,不同的人还原同一件事,同样的台词,同样的情景,却有不同的反应,模糊暧昧多义,反而更加激发了历史时空中的想象因子。4.片子没有鲁莽的下一个定论,而是演绎了各种可能性。我们已经习惯纪实镜头,形式感过强反而不能接受,实在是自己限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