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我还是第一次看见青蟹,淘宝店有卖」姜片黄酒蒸青蟹。黄酒醉青蟹。 清蒸鲳鱼。 泥螺。「我都没有吃过」【醉泥螺】一天后,腌制泥螺的盐水倒入锅中,加桂皮姜片黄酒煮成卤汁,冷却后倒入罐子再次密封。一个月后,即可。 三鲜面皮。麦饼。海鲜面。蛋煎扁食。牡蛎炖豆腐。红烧对虾。蛤蜊芙蓉蛋。酱爆短蛸。水煮藤壶。豆豉金枪鱼。油爆虾蛄。家常小黄鱼。甜糟羹。咸糟羹。 —— 清炖海鲈鱼。红烧鲻鱼。上汤河魨。清炖梅童鱼。葱香豆腐鱼。碳烤生蚝。白煮辣螺。水煮清蛤。花雕炖雪蛤。 佛手是稀有的一种藤壶。采佛手是危险最高的一种行为。意外受伤的情况时有发生。运气不错的时候,三个小时能采400块钱的佛手,两个人。 清炒佛手。 白蟹,就是梭子蟹。 以前好的时候100多斤,平时五六十斤的鱼,一天。实际上现在的四大渔场以名存实亡,因为海汛没有了。
中国海水养殖占世界的80%。中国是唯一一个海水养殖超过海洋捕捞的国家。
蛏子在淤泥里。有职业挖蛏人。春节前后是蛏子上市的高峰。
盐水蛏子。盐焗铁板蛏。
整个纪录片都是以家庭为单元
围绕家庭分离聚合
我们儿时的生活
吃过的食物都注定了成为我们以后鉴别没事标准
同样的美食,永远不能满足我们儿时的感觉
我们想念的,我们渴望某种食物
在大部分人看来不是多么的好吃,或者多么的能上桌面
但是那个感觉,思念怀念,永远是自己独有的
有的时候我们内心使劲追求的某种食物,某种镜头其实就是我们儿时的模糊记忆
没有感情,没有记忆,它们或许和我们的关系真是萍水相逢无定居
看到这么多、琳琅满目的海鲜可把我馋死了!
可惜我生活在内陆,能吃到的海鲜,真是屈指可数。
老还记得几年前,我在汕头的时候,和我朋友一起吃小海鲜,那味道真的棒极了!印象太过于深刻了,基本都是清蒸水煮、有的是蒜蓉
味道就是那种清清甜甜的感觉、没有一丝的腥味,就能够发自内心的那种很开心
不知不觉,都有几年没联系了,人生就是这样,走走停停。
那份情、那份回忆、那份美食都留存于心中
以下就是我做的一些笔记总结啦。
浙江三门湾
清炖海鲈鱼、红烧缁鱼、上汤河豚、
葱香豆腐鱼、清炖梅童鱼
礁石上面附着很多的贝和螺、藤壶
碳烤生蚝、白煮辣螺、高汤香螺
水煮青蛤、花雕炖血蛤
清炖佛手、醉泥螺
舟山渔场
全国四大渔场之首、初秋蟹子最肥、白蟹又名梭子蟹
蛇蟠岛码头
蛏子、春节前后最火
烹饪方式:盐焗、白灼、煲羹
浙江台州
青蟹、九月最肥美
姜片黄酒蒸青蟹、红烧青蟹
中秋前后,最宜吃蟹膏、花雕醉青蟹
清蒸鲳鱼、甜糟羹、咸糟羹
面食
三鲜面皮、麦饼
欢迎公众号:橘子爱看纪录片
资源非常丰富~
小海鲜有生活气。
感受最深的有两处,一是,一家五口回家为祖母庆生,吃完后辈回家,祖母在送别中落泪。人啊,因亲情维系彼此关系,相聚总是一时,离别长了,相聚有感情,再分别又难过,彼此之间,总是老的更挂念小的,想着小的何时回家,在外是否健康,这是小家的感情维系。当时看到祖母落泪,我也感动的眼眶湿润。
二是,村落族人为了十四夜,聚力做羹。一族老的小的在这天都在为十四夜做准备。老的为了传统,努力张罗,小的因为喜庆,喜欢热闹的氛围,在这节日里也分外开心。这就是村落社群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不知老的是否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样子,想起父辈的样子,小的长大后是否会怀念这一日子。反正我们这边是已经没有这样的传统了,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村落会因拆迁消散,村落里的人也因此分离,过去的什么村什么村也终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消失,留下的只是xx街道xx社区,过去是什么,后辈大抵也是不清楚的。城市化的过程中,有些东西会因此消失,不知历史的厚重,怎知美好的不易。以后,家族的力量又该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承下去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短时间就可以接纳成功的纪录片了
很喜欢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
小海鲜不同于大海鲜的各种方式
从第一集 小小的木船 需要两根长长的木杆 配合上网 原来就可以补捞了
那些大寒过后还要去远方的捞蛏人
原来得在这么深的地方捕捉
第二次配合上更多的人文情怀
女儿相聚一齐 吃更多的家常海鲜
就是我们日常沿海的日常了吧
本人是三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纪录片好激动,好骄傲٩(๑^o^๑)۶ 片中的小海鲜、民俗、乡音格外亲切……
想讲诉一下作为当地人,在纪录片中触动我的地方。
三门是浙江台州的一个小县城,靠海。但我家更靠近内陆些,所以很少跟大海打过交道,不过海鲜却是家常便饭。
蛇蟠岛是三门的风景区。海岛风光,岛上石洞多。关于蛏田,去过三门的下岙方村,也是有名的蛏子养殖地。
随着煤气灶的普及,现在鲜见灶台了,只有农村家庭老一辈还在用,我家和外婆家有了煤气灶,还会保留灶台,锅很大,很适合炒大锅饭。小时候我还帮着烧柴……灶台上有个小水槽,利用烧饭的余热可以温水,冬天可以直接舀水洗脸,很实用。
在家门口吃饭,以天为幕,看着天色渐渐暗下来,只有在农村老家才能感受到的惬意……
青蟹是三门的特产,超爱吃!每年秋天会买几只享受享受,肉质丰腴,味道鲜美~双鳌强劲有力,想起小学时还把蟹钳看带去给同学看……
每当重要节日,村里会请越剧团来唱戏,实属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外村的人都会赶来看戏。戏台外有很多小摊,小孩子最喜欢买吃的了。我的外公外婆卖甘蔗,哪里有戏就去哪里。小时候会在戏台前的长板凳上看一整场戏,《梁祝》《狸猫换太子》《玉蜻蜓》……都是经典曲目。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安稳坐着看戏了,看戏的基本都是老人家……
吃过腌好的泥螺,很下饭,看了纪录片才知道它原来的亚子……
片中的麦焦(似乎是三门的叫法),更普遍的叫法是食饼筒(我家这样叫的),临海叫麦油脂,是台州特有的地方传统小吃。将馅料炒好,一般有肉丝、绿豆芽、豆面、蒿菜、鸡蛋丝、豆腐、韭菜、油泡、青蚕豆、黄鳝丝、芹菜、海带、萝卜丝、豆腐干、黑木耳等等。将面皮平摊在桌面,用筷子把自己喜欢吃的菜夹来放在面皮上,然后卷起来!
妈妈,外婆都会擀面,我在一边看。小时候喜欢揪一小块面团揉着玩,跟片中的小朋友一样😜
这些海鲜都是家常便饭了,常常吃到~
我们这饺子叫扁食,过年时会包~
糟羹!超喜欢喝!元宵前夜也就是十四夜会煮糟羹。甜的只在路桥街上买来吃过,现在很久没吃过了。我们这都是吃咸的,会加豆面、青菜、虾仁、牡蛎、芹菜、萝卜、豆腐炖在一起。一次能喝好几碗!
片中的村子真的好有过年的气氛。村子里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感恩自然的馈赠。
最后真诚感谢这部纪录片,让我看到了熟悉亲切的家乡,也让三门被更多人所知,喜爱三门的小海鲜~
讨小海,烹小鲜
采藤壶那里跟《人类星球》E01两分半开始的西班牙采藤壶二人组何其相似啊,有些美食真是四海皆宜。ps大晚上看为什么要看这种片子呢唉....
想起我和我妈俩成都人到了大连的海鲜店里,目瞪口呆看着那些不认识的东西瞬间懵逼....这东西撒尿一样在喷水诶!活的活的诶..hhhhhh...
我等舟山人的日常
每一样都想吃,只拍了浙江沿海地区的小海鲜,希望全国的沿海城市都能拍一遍。去杭州旅游的时候吃过一次甜糟羹,不太喜欢,但是看到最后好想尝尝咸口的。
1讨小海:佛手原来是种藤壶啊,美味诶!不过螃蟹都算小海鲜的话,大海鲜是啥啊?另外,中国海洋养殖做得不错啊,赞!挖蛏子得用好辛苦啊。2烹小鲜:醉泥螺!那家太奶奶百岁寿宴真厉害!甜咸糟羹看着真美味!5717
大肥黄蚬子!
因陋就简,足见国人的生活生存哲学。
舌尖番外篇,配乐和选题一样轻巧可爱
沿海地带就是有这样的福利。 赚点小钱,不要太拼,养家之余做自己喜欢的事,远离庸俗成功学的纷扰,守住内心的平静,第二集的那对小夫妻过的正是我想要的生活啊!所有的坚守、情义,以及聚散悲伤,终于化成桌案上的一粥一饭。最该感谢的,就是大自然的慷慨和馈赠!8.6
这才是舌尖3 第一集吧。
这部片如果叫《浙江小海鲜》可能更为准确,因为全部的素材都是浙江台州的。其实小海鲜这种东西,中国沿海都有的,而且各具特色。不过,还是拍的很诱人,流口水啊……
我们这种可以天天吃到小海鲜的人已经看得口水哒哒滴,不消说远嫁他方的亲朋和海外游子了,不适合逢年过节看,很大程度上会特别想家。
三星半。第二集很美味🤤
看得饿死了……
大海鲜在内地也能吃到,但小海鲜只属于滨海城市喽
第二集的结束语写得真是好!
一个人孤独地流口水,第二集更出彩,“所有的气力,情意,坚守,以及聚散悲欢,终于化成桌案上的,一粥一饭”
任何事物一加上个“小”字就多了一层韵味,“小海鲜”就比“海鲜”听起来更讨巧、可爱了。而对于国人而言,万事不抵一个“食”。
就喜欢吃小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