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邮差总按两次铃

HD中字

主演:拉娜·特纳,约翰·加菲尔德,塞西尔·凯拉威,休姆·克罗宁,列昂埃姆斯,奥黛丽·托特,艾伦·里德,杰夫约克,Philip,Ahlm,Don,Anderson,莫里斯·安克鲁姆,金·巴格特,贝蒂·布莱丝,Paul,Bradley,沃利·卡斯尔,Jack,Chefe,迪克·克罗基特,奥利弗·克罗斯,汤姆·狄龙,Edward,Earle,吉姆·法利,拜伦·弗格,Joel,Friedkin,A.,Cameron,Grant,William,Halligan,Paul,Kruger,弗兰克·梅奥,Helen,McLe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1

 剧照

邮差总按两次铃 剧照 NO.1邮差总按两次铃 剧照 NO.2邮差总按两次铃 剧照 NO.3邮差总按两次铃 剧照 NO.4邮差总按两次铃 剧照 NO.5邮差总按两次铃 剧照 NO.6邮差总按两次铃 剧照 NO.13邮差总按两次铃 剧照 NO.14邮差总按两次铃 剧照 NO.15邮差总按两次铃 剧照 NO.16邮差总按两次铃 剧照 NO.17邮差总按两次铃 剧照 NO.18邮差总按两次铃 剧照 NO.19邮差总按两次铃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邮差总按两次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流浪汉Frank Chambers(约翰·加菲尔德 John Garfield 饰)在路边的一间小餐馆里,被美丽的老板娘Cora Smith(拉娜·特纳 Lana Turner 饰)所吸引,正好那间餐馆正在招工,他便留了下来,成为一名服务生。餐馆老板Nick年纪比Cora大得多,Frank见有机可乘,便多次挑逗Cora,最后两人终于坠入爱河。两人准备私奔,走到半路却发现从此没了经济来源,便回到餐馆,决定谋害Nick,制造Nick出了意外的假象,他们就可以获得Nick的遗产。第一次行动阴差阳错地没有成功。第二次行动,他们成功把Nick杀害,却被一个检察官发现。Cora被告上法庭。在一个律师的诡计下,两人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他们的好日子却还没到来......   该片根据美国作家James M. Cain的同名作品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芝加哥警署 第十季农夫士官学校第二季花咲舞无法沉默 第二季糟糕的朋友们花予野兽第一季蛇犬大攻击外来者2018真假公主犬之岛无人机战场当你年少时异空危情黑暗宇宙临床犯罪学者火村英生的推理再见夏天秋白之死灵异妙探第二季两代情大国手之秦淮风月活着唱着寻觅之境玩大的窒息家庭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我们一样偏执倔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经典好莱坞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片场制度和高票房的双重作用下,好莱坞电影逐渐形成一套类型影片的叙事模式。类似于交响乐,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也可以形象的以序曲、主题、第一主题变奏、第二主题变奏、主题再现、尾声为蓝本。《邮差总按两次铃》拍摄于1946年,也同样沿袭了经典好莱坞的叙事模式。
  
    片头通过给法兰克搭便车的车主与他短暂的交谈,为观众展现出主人公法兰克散漫随性的个性,“我总是不满意我的工作,希望下一下工作可以实现我的梦想”,对于未来“我有的是时间尝试况且……”刚好这里是“MAN WANTED”。电影就从这里开始。

   看过整部影片,法兰克与他打工的店铺的老板娘卡拉之间跌宕起伏的爱情一直是我备受关注的,虽然网路上有人很讽刺的将他们之间的爱情与西门庆和潘金莲对位,但仍然是一部很符合观众诉求的故事情节。
   影片不断地制造小高潮。将影片一小节一小节有机的组合起来。也可以称之为悬念式的叙事方式。
   一,法兰克与卡拉直面各自的感情后,第一次私奔。他们走在荒郊的公路上,搭不到车。卡拉还摔了一跤,满身灰尘,很是狼狈。最终由于卡拉对他们未来的迷茫还是决定回到加油站。他们刚进门,就遇到刚从城里返回的卡拉的丈夫尼克。尼克对法兰克的行李产生怀疑,最终由卡拉圆满收场。
   二,法兰克和卡拉一次偶然看到尼克差点被车撞,于是心生歹念,想把他谋杀掉,经过心里的折磨与生活的煎熬,他们终于决定制造一次“意外”。所有的计划都按部就班,最终一只猫的意外电死毁掉了他们的计划,尼克摔得很惨。法兰克和卡拉在尼克修养的十天度过了一段很美好的日子。
   三,尼克回来后,法兰克觉得这样的生活无法继续,就离开加油站到城里打工。很偶然的一次机会,尼克碰到他,并热情的带着法兰克回到加油站。而在这时,尼克也决定将加油站卖掉,并决定让卡拉去圣芭芭拉(尼克的出生地)照顾他中风的姐姐。于是,他们又策划了另一起“车祸意外”,不料车子滚得不够远,法兰克上车“帮忙”时,将自己摔的重伤。检查官之前正好去饭馆加油。觉得不太对劲便一路跟踪他们,最后尼克死了,他们俩被带到警察局。
   四,判决时,法兰克立场不坚定被当地检查官成功离间,状告卡拉谋杀她丈夫加谋杀自己。卡拉一怒之下供认事实给了自己的律师。后悔的法兰克又和卡拉站在一条战线,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两个人虽然安全走到了一起,可是却各怀疑心。就在事情越来越好的时候出事了。那律师的助手想另立山头,缺钱,就把卡拉的实话供词带出来勒索卡拉,被法兰克打了一顿抢回供词。
   五,两个人总算彻底安全,杀尼克的事已经风平浪静。可两个人之间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互相信任了。就在卡拉因母亲生病离开的一个星期里,法兰克跟另一个小姑娘到墨西哥玩了一圈。最终还是被卡拉知道,法兰克和卡拉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法兰克怕卡拉因为气愤把真话说出来一起被判刑,卡拉怕法兰克把自己杀掉。两个人不断怀疑。
   六,为了挽回两个人的感情,他们有去了海边游泳。在回去的路上,当法兰克不专心开车去亲吻卡拉时,似乎就可以预料到有意外的发生。结果意外发生。卡拉不幸死掉。
   结局直指主题,邮差总按两次铃,一般邮差来送信件的时候,第二次按铃是怕主人因为听不见而错过。所以法兰克最后说上帝就像邮差,他总是按两次铃。你通常都在后院,总要等到第二次按铃的时候才能听见。 第一次杀人侥幸逃脱,之后,他们还是会因为感情的事情再次破裂,最后卡拉意外死掉,而法兰克终究难逃法网。
   我们一样偏执倔强,过于相信自已的好运气。也许就在一不小心的瞬间,我们都忘记聆听第一次的铃音。即使不在后院,即便一样警觉,我们仍然无法分辨这声音来自上帝或是抑或是内心。

 2 ) 凡夫俗子的罪与罚

当弗兰克遇见科拉时,从科拉手中滑落的口红正放肆张扬地向弗兰克滚来——这一幕,没法不让人想到砸向西门大官人头上的竹竿。看来条条大路通罗马,东西方的奸情虽各有机缘,终是殊途同归。 <图片1>早期的黑色电影,并无当今好莱坞对色调氛围娴熟统一的控制,《邮差总是按两次铃》便追随黄金时代华丽的风格。不过那时的好莱坞,海斯法典还沉甸甸地压在头上,罪犯不能逍遥法外,吻戏必须简短克制,道德保守比起广电总局也不遑多让。所以银幕上的女星,练就举手投足便颠倒众生的本事。拉娜特纳穿上并无花俏的洋装,毫无心机地涂着口红,便有直抵人心的性感,在前梦露时代,堪称男人梦想的极致。 <图片2>故事就这么华丽性感地展开,孽缘,夭折的私奔,谋杀在胆战心惊中实施和中止,若到此为止,堕落鸳鸯的爱欲至少保留一分纯粹,然而,邮差总是按两次铃。 詹姆斯M凯恩的原著里从未提到邮差,小说的题目本身就是被热议的话题,但故事中贪婪在第二次谋杀中得逞,报应在第二次车祸时降临,而忏悔也在第二次审判后才足够真诚能洗净罪孽。它隐含着宿命的固执和毁灭的必然,无论如何,命定的结局总会如期而至。 希腊人在第二次谋杀中死去,巨额保险背后的利益分割操纵了审判,而弗兰克和科拉在这意外的压力下彼此猜忌仇恨,陷入地狱般的煎熬,甚至忘了这一切的初衷,是彼此的爱。 说到底,这只是一个笨拙的爱情故事。

当然科拉回到当初爱欲滋生的海滩,把生死交予弗兰克,当失去科拉后韦弗兰克发自本心地的哀恸和忏悔,一幕幕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邪恶淫荡的法外之徒,而是一对力图把握幸福却又懦弱摇摆的饮食男女。 晦暗的结局揭示出人性不可试探,普通人内心的善恶无法支持他们走向黑与白的极端,流浪汉和科拉的爱恋没有超越凡俗的坚韧与激烈,情深不足以杀人义无反顾,智明不能斩情全身而退,厄运在杀意初显之际便已无可避免。<图片4>影片结尾,籍由弗兰克的忏悔阐释了片名的含义:"上帝就像邮差,他总是按两次铃。你通常都在后院,总要等到第二次按铃的时候才能听见。" 宿命感中浓郁的宗教气质指引我们找到影片的道德基石:一切归于主,因为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两次审判中罪与罚的错位,强有力地呈现了存在的荒谬,使小说在欧美哲学传承中留下一抹印记,加缪声称原著启发了《局外人》的创作,伍迪艾伦、科恩兄弟对无常命运的精湛演绎则与本片一脉同源。拉娜特纳凭借此片一炮走红,在黄金时代的璀璨群星中熠熠生辉。70年代,此片翻拍彩色版,但黑白片珠玉在前,经典地位不容撼动。<图片5>大约佳片总如佳音,袅袅绕梁,回响不绝。

 3 ) 荒诞与否

一开始我觉得故事核心和《双重赔偿》太像了,还抱怨片子没选好,影响阅片体验,结果线路沿着我想不到的方向一开再开。本来我觉得Nick不坑他们一下说不过去,结果Nick还真就是个炮灰。本来我以为故事会转向检察官和律师斗智斗勇相爱相杀,结果他们居然莫名其妙达成了一致。插一句,贵国那年头过失杀人不判刑吗?本来我以为Cora和Frank中途会为了活命或者早有预谋地你来我往互相设计对飙演技,结果都被情绪——Frank被恐惧,Cora被愤怒——牵着走。这走向一般人看不透啊。除了最后五分钟我笃定他俩放下猜疑,皆大欢喜之后会有意外,其他时候一度怀疑我是不是点错了片子,这和邮差敲门有什么关系?原来结尾才点题。

唯一一个符合我思路的就是二人第一次私奔的情节:不等光鲜亮丽的衣服变得褴褛,只要让她在地上走一遭,身上沾些尘土,她就不会再拿安逸换爱情。

若说加缪在看完《邮差总敲两次门》之后受启发写下《局外人》我是绝对相信的。海里游泳敲定互相信任的结局确实是罗曼蒂克的,在此之前,哪一处不让人怀疑人性?结尾Frank坚决不愿以杀害Cora的罪名被判刑更是表明他们之间确存爱情——一种美好的人类感情。敏感的文学家由此故事联想到人生的荒诞,最后缔结出新的意义,是很说得通的。

 4 ) 《邮差总按两次铃》——像毒药般爱着彼此

就像等待一封明知会来的信,你的紧张和焦灼丝毫不减,即便你以为自己时时刻刻都等待着邮差,他却总是当你在后院的时候才来,而你,也常常只能听到他第二次按铃。上帝就是那个姗姗来迟的奇怪邮差,第一遍按铃时或许他也很忐忑,他手持的正义和公平,正如那封秘密的信,以一种自然到非理性的态度就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

现在看来这部黑色影片着实拖沓的要命,几近两个小时的时长看到一半的时候已经让我怀疑影生了,杀人也算利索但被检察官盯上了?还有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长命案在法庭上就判决结束了?莫名其妙相爱之后因为检察官的挑拨又或许相杀成史密斯夫妇了?这对外强中干的通奸男女最终受不了良心的谴责接受了上帝的惩罚,所以好好地悬疑惊悚片为毛要奔着五讲四美的不归路啊,忘记了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的梦想了吗。

一个居无定所的男人弗兰克到一家路边的汉堡店应聘,与老板娘迅速火热陷入爱河,两人预谋杀死老板独用汉堡店,然而当他们成功之后,惩罚的脚步总要比幸福快许多......

其实这个故事如果拍成《廊桥遗梦》那样的婚外恋经典不是没有可能,老板娘和弗兰克面对自己的恋情时何尝没有过挣扎的冷处理,不解风情的榆木脑袋老板可以说一手牵成了两个人的红线,一场跳舞的戏奠定了全片的基调:在老板娘尽量疏远弗兰克时,是弗兰克帮她实现了换灯的小小心愿;当老板只顾着欣赏新灯的霓虹时,却弹着吉他催促老板娘和弗兰克跳一场舞助兴;舞罢后心烦意乱的老板娘希望老板可以陪她去海边游泳散心,而老板却想继续庆祝换了新的霓虹灯打发弗兰克去陪他。

在这场舞里,老板弹着吉他、唱片机播放的舞曲细细软软从耳朵钻进心里,新换的灯管将屋子笼罩在时亮时黑的暧昧气氛中,他强壮的手臂揽住她的较弱无力、她逐渐抬高的唇几乎要烧灼到他的皮肤。忽明忽暗的灯光让三个人陷入奇妙的哀伤里,任凭谁的心思都无法在此刻碰撞啷当,要命的灯光指不出光明大道的方向,就此你会从黑白片里闻出荷尔蒙的味道。

对于欲望的表达,影片始终呈现出一种典范的姿态,既巧妙又不失水准:当老板娘第一次出现在弗兰克视野中时,首先登场的是她的脚,藏在白色鱼嘴鞋里的纤细对应着弗兰克的不安;在知道眼前的美女是有夫之妇后,他将牌子狠狠丢入了火中,熊熊燃烧的火焰像是要吞没理智;当他们奔向波涛的大海时,激涌的浪花绘出内心欢呼的轮廓,而面临死亡时,平静的水面终于让他们坦诚面对了自己的罪恶。有时候我觉得这对可怜的恋人仅仅是老板试探忠诚度的产物,谁知道他的死不是他自以为是的产物呢。

片尾莫名其妙的神父拯救破坏力不亚于好剧烂尾,回想起来似乎有很多片都是在结尾像上帝祈求赎罪,不知道原著当真有此设定,还是那个年代宗教氛围过于浓厚、以致于有能力决定电影结尾的走向。是人心所归的巧合,还是对信仰的刻意奉承呢。

 5 ) The title and explanations of its meaning

The title and explanations of its meaning

The title is something of a non sequitur in that nowhere in the novel does a postman appear, nor is one even alluded to. The title's meaning has therefore often been the subject of speculation. William Marling, for instance, suggested that Cain may have taken the title from the sensational 1927 case of Ruth Snyder. Snyder was a woman who, like Cora in Postman, had conspired with her lover to murder her husband. It is recognized that Cain used the Snyder case as an inspiration for his 1943 novel Double Indemnity; Marling believes it was also a model for the plot and the title of Postman. In the real-life case, Snyder said she had prevented her husband from discovering the changes she had made to his life insurance policy by telling the postman to deliver the policy's payment notices only to her, and instructing him to ring the doorbell twice as a signal indicating he had such a delivery for her.

In the preface to Double Indemnity, however, Cain gave a specific, and entirely different, explanation of the origin the title for 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writing that it came from a discussion he had had with screenwriter Vincent Lawrence. According to Cain, Lawrence spoke of the anxiety he felt when waiting for the postman to bring him news on a submitted manuscript—specifically noting that he would know when the postman had finally arrived because he always rang twice. Cain then lit upon that phrase as a title for his novel. Upon discussing it further, the two men agreed such a phrase was metaphorically suited to Frank's situation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With the "postman" being God, or Fate, the "delivery" meant for Frank was his own death as just retribution for murdering Nick. Frank had missed the first "ring" when he initially got away with that killing. However, the postman rang again, and this time the ring was heard: Frank is wrongly convicted of having murdered Cora, and then sentenced to die. The theme of an inescapable fate is further underscored by the Greek's escape from death in the lovers' first murder attempt, only to be done in by their second one.

In his biography of Cain, Roy Hoopes recounts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Cain and Lawrence, only he extends Lawrence's remarks. He did not merely say that the postman always rang twice, but rather that he was sometimes so anxious waiting for the postman that he would go into his backyard to avoid hearing his ring. It was no good, however, for if the postman's first ring was not noticed, his second one, even from the backyard, would be.

This is the explanation offered in the 1946 film adaptation of the novel.

转自豆瓣同名书籍词条下论坛

 6 ) 此恨绵绵无绝期

影片改编自詹姆斯·凯恩的同名畅销小说《邮差总按两遍铃》(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它被美国现文库评选为二十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之一,是文学史专家口中的“美国出版史上第一部畅销书”,是公认的硬汉派侦探(Hard-Boiled)小说代表,更是黑色文学不能绕过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名字。

这部由泰·加尼特指导,好莱坞影星约翰·加菲尔德,拉娜·特纳主演的同名电影曾红极一时,虽有两部改编在前,一部翻拍在后,却都远不及46版《邮差》在黑色电影上取得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力。它是美国电影高速发展的产物,是黄金时代一曲严肃深刻的悲歌,是女权意识开始觉醒的先声体现。它或许不像《迷魂记》或是《日落大道》那么出名,但依然在彼时有超前的意义。

电影的成功不仅刺激了小说的销量,更一举将拉娜·特纳推向了米高梅公司当家女星的宝座。还记得刚上小学那会第一次接触好莱坞黑白电影,对美学还没个笼统概念的小屁孩就莫名喜欢21寸大头电视机里那些黑白胶片下的烈焰红唇,蜂腰纤肢。一并记住了《罗马假日》里的赫本,《乱世佳人》里的费雯·丽,《山茶女》里的嘉宝,以及《冷暖人间》里的拉娜。这个以美艳闻名于世的女星,一生绯闻缠身,争议不断,却唯独演技无可指摘。

今年国庆长假在家,无聊之下又重新拿起几年前看了一半就搁置的《邮差总按两遍铃》。这本被大量溢美之词捧上天且荐书贴必推书目之一我之前是我不屑一顾的,当年读了几页就被通篇白话雷的找不着北,坚持看了一半发现和之前说好的侦探小说完全不一样,随后就束之高阁,再也没看过。直到假期前,偶然翻到一位名人的荐书目录,《邮差》赫然排在第一,于是在半无聊半好奇的驱使下又重新翻出来看。

开始还是不喜欢的,耐着性子读下去才慢慢被书中那种直白冷峻,好似局外人般克制冷漠的叙事笔法所打动。书中虽以“我”为第一人称,却鲜少出现心理描写,读者只能依靠主人公的言谈举止自行揣摩,这有点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这种疏离感恰恰也是电影无法表现出来的)。美国文学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就曾说过硬汉派的风格都“源自海明威”(凯恩对此说法是不屑的,他认为自己不属于任何流派)。加缪本人也承认,没有《邮差》就没有他的《局外人》,可见这部小说确实是真实的影响了一批人的。



-------------------以下开始不负责任剧透-------------------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深受美国黑色文学影响,好莱坞涌现出一大批格调阴郁,愤世悲观的侦探电影,《邮差》作为此类文学的奠基之作,此前曾先后两次被外国导演翻拍,直到46年才正式被好莱坞导演泰·加尼特搬上美国荧幕。

影片中的科拉不再是那个黑发白肤的娇小妇人,神秘冷艳的拉娜·特纳实则更接近1927年那场真实谋杀案的主人公——拥有“斯堪的纳维亚式冰冷眼神”的金发美人露丝。按40年代好莱坞电影的调调,女主角的出场必定要艳惊四座的,因此那个本该呆在厨房等着收拾杯碟的阴沉少妇,摇身一变成了穿着短裤半露细腰的美艳尤物,一管口红,一双美腿,人未至,挑逗性感之姿已然跃出荧幕。相较之下,弗兰克的出场倒算平平无奇了,那个放浪形骸,嗜赌成性的流浪汉都被收敛进约翰·加菲尔德英俊的外壳下,只剩一点风流和狡黠。

泰·加尼特在处理科拉与弗兰克的几次试探与交锋时颇费了些周章,试图让小说里不甚详实的“勾搭成奸”看起来合情合理,初见时的惊鸿一瞥,晚餐后的双人曼舞,意料外的海滩之行,让科拉死水般的生活重新破开了一道缺口,掩埋在泥沙下的欲望蠢蠢欲动。鉴于当时的电影尺度,曾一段让《邮差》划入禁书的性爱场面并没有表现出来,但二人从海边回来后的关系确实发生了质的变化,科拉望着弗兰克的眼神,明亮,热切,仿佛冷冰冰的美人像终于有了人气儿。她抗拒不了弗兰克,正如飞蛾抗拒不了灯火,那个当初从衣阿华跑出来的选美小姐,和世上所以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无法抗拒爱情。

于是他们不可抑制的相爱了,并在尼克出远门时决定私奔。导演在这里做了对原著的最大改编,将私奔放在了第一次谋杀之前,让两个为爱做下蠢事的罪人显得不那么面目可憎了,若说原著的宗旨是性本恶,那泰·加尼特则是性本善的传教人,所以影片中的科拉与弗兰克首先想到的是离开尼克,而非杀死他。然而私奔的过程却并不顺利,他们搭不到车,只能提着笨重的行李箱走路去车站,途中科拉摔了一跤,鲜亮的套装污秽不堪,被爱情烧热的头脑也渐渐冷静下来,她爱弗兰克,却没法靠着这爱情生存,于是她向现实妥协了,两个人又回到了“双栋”饭店,继续枯燥如坟冢的生活。然而不安分的种子已经种下,犹如上帝之音,当命运之门被敲响时,才发现当初躁动不安的念头早已生根发芽,枝蔓虬结。在求不得,爱别离的痛苦煎熬里,他们疯狂而大胆的制造了两起谋杀案,仿佛有命运之手在暗处推波助澜,尼克总一次次把自己推向死亡边缘,并最终“如愿以偿”的见了上帝。

在这充满罪孽的深渊里,只有科拉与弗兰克的爱是纯洁的,这纯洁哪怕在双手染满鲜血的刽子手手里也弥足珍贵,他们曾真正拥有过彼此,身体乃至灵魂。然而当弗兰克将扳手狠狠砸向尼克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站在了上帝的对面,与魔鬼为伍。面对地方检察官的威吓,这对经历了波折苦难自认情比金坚的情侣几乎顷刻间就出卖了对方,原来所谓的真爱,甚至不及一座幻想中的绞刑架。破开阴翳的阳光再次被翻卷的铅云覆盖,死神挥舞着镰刀桀桀怪笑,爱情脆弱的不堪一击,世上再没什么能战胜死亡。他们开始互相猜疑,彼此防备,夜不能寐,尼克的死成了拴住对方的枷锁,弗兰克觉得窒息,甚至一度想过逃走,可最终总得回来。

他们是这世上不共戴天的仇人,也是世上最亲密的爱人,他们分享同一个秘密,为这秘密辗转反侧,死去活来。当萤火之光照亮通天之途,渴望救赎的人们前赴后继,披荆斩棘,科拉与弗兰克带着生的希望攀登通天之径,却最终被命运的滚石无情的推落地狱,成为这场荒诞悲剧的殉难者。

 短评

厨房,厨房的那一幕——堪称影片限界的经典。

4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还是书更好啊。。。以及那些带小朋友来看这片的家长到底是怎么想的?!

6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欲望会将你拉近无穷深渊,怎么也无法逃脱。拉娜特纳总是一身素色服装,确实勾引人犯罪啊。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粗俗

12分钟前
  • 好奇心
  • 较差

直到最后才明白片名的意思捏。。。我才知道yellow是胆小的意思啊,以前对coldplay的那首歌意思全理解错鸟

17分钟前
  • Aubrey
  • 还行

杀夫之后的情节过于仓促。邮差总按两次铃,命运无法逃脱。

20分钟前
  • 空思
  • 推荐

2014年一刷,但前半部有字幕,后半部没有,所以没看完。去年刷完给了4星,再刷81版,发现这版缺点太多(多半是法典因素),改成3星(就怕货比货)。拉娜和女主的人设太违和,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派头和装扮,哪儿像个天天在后厨做粗活的老板娘?这一点就很减分。尼克尔森演技太赞,甩加菲一条街。46版过于含蓄晦涩(也是无奈),有些戏剧性的冲突无法呈现,然而不拍出来整个气氛就上不去。

23分钟前
  • DuoDuo🐿️
  • 还行

那个年代的黑色电影中亡命鸳鸯还真多,还是宿命论,非常喜欢最后这句话:这就像你期待的一封急于得到的信一样,你徘徊在门前,生怕会听不见门铃声,你从来都没有意识到他会按两次门铃,上帝就像邮差,他总是按两次铃,你通常都在后院,总要等到第二次按铃的时候才能听见。

24分钟前
  • 格林先生
  • 推荐

正反打很少,倒是不少侧面双人镜。

27分钟前
  • paracelsus
  • 推荐

起初以为智谋惊悚片,因奸除夫…后发现就俩神经病,看得烦人。前半段表现还趋于正常,只是唐突冒失了些,男主总要在主人跟前做危险动作;中段开始抽疯:女主法庭暴怒、自供、庭审对律师惊咋;后段简直发癫,俩莫名其妙的时好时坏,上句拔枪下句亲密,跳脱得有如剪切不接。哪怕老片不细腻讲究也别糊弄啊

31分钟前
  • 小重山
  • 还行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33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力荐

经典中经典啊

37分钟前
  • fhskfdhlaksa
  • 力荐

Lana Turner的女主角塑造得很好,说真的她和男主角deserve each other,我怎么觉着浪漫呢...结尾并不仓促,但那人命的相互偿还和细节的铺垫相当值得玩味。比起杀了人的“痴情”男女,律师们的嘴脸更是丑恶

41分钟前
  • SundanceKid🌈
  • 推荐

古典好莱坞中的“古典”,一个反奥德修斯的现代案例。和81年尼克尔森那版不同,这一部中绝对且唯一的枢纽是Lana Turner饰演的老板娘。白衣黑衣,黑衣白衣,所有人都围绕着皇后旋转,一切像漩涡般缓慢有力地毁灭着。皇后最终以白衣的姿态死去,但黑衣的Lana Turner呢?

46分钟前
  • godannar
  • 还行

头戴一项软帽,上身穿着那件曲线毕露的“著名”毛衣,下身一条40年代风行的紧身裤,满脸一副目空一切的表情。在玛丽莲·梦露以前的日子里,简直无人可以遮掩透纳的妖艳。

50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情节层次丰富简单明了,看的不累。话说拉娜·特纳真美真风骚。

54分钟前
  • 天予
  • 推荐

我也喜欢女主角

56分钟前
  • purr
  • 推荐

“黑色电影(film noir)”是不是还有个名字叫“祸水电影”?

60分钟前
  • 胡天翼
  • 推荐

报应啊~我还是相信报应的~

1小时前
  • L@TtE™I我亲爱的偏执狂
  • 力荐

让人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1小时前
  • leslieQ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