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本文比較了《火線》第一季正片、本劇的「影集聖經」(Series Bible)和第一集的劇本。透過以上比較,我們可得知故事於拍攝前期作過大量改動,不少人物設定也改變了。不過拍攝中期本劇集非常貼近劇本,在第一集中只有兩場無關痛癢的小場次被刪減。第一集中而作最大幅度改變的是有關FBI的部份被大大加長,而且由本來作為第一幕,移到故事的中段才展示。故事也加入了不少「後911」元素。而且第一集是此五季劇中,唯一一次有使用閃回(Flash-back)手法的一集。
「影集聖經」是一部介紹整部劇集風格和主要角色的筆記,當中簡述了影集的設定、風格、故事寓意(Story arc)、手法、結構、主要角色背景、每集的分場大綱等,就如哥普拉的《教父筆記》(The Godfather Notebook by Francis Coppola)。
在《火線》的影集聖經中,監製多次強調故事會超越一般的警匪故事(far more than a cop show)。監製希望透過一個美國城市中的人文關係(human condition)展示整個美國社會的文化面貌(national culture),野心非常大。劇集的風格極寫實(hyper-realism),使用16mm菲林及大量手鏡頭拍攝,而劇集中發生的事必定與真實事件有一定的關聯,不會完全虛構。監製亦設定了每一季的結束就是一宗監聽行動的終結,所以之後每一季雖與前作有聯繫,但亦是以獨立的故事為中心。
有趣的是,《火線》的影集聖經中,在簡介和設定中完全沒有提及巴爾的摩(Baltimore)這個城市。巴爾的摩作為全劇五季的主軸,是所有故事發生的地方,甚至有評論說過《火線》中沒有主角,巴爾的摩這個城市才是主角,但監製卻刻意不在介紹中談這個城市,只以The city去介紹故事中城市的建築風格、經濟和人口等特色,讓人感到其實城市也只是配角,真正要談的是美國全國的內在問題,包括官僚制度、犯罪等問題。
人物設定方面,現在我們見到的主角Jimmy McNulty原名叫Jimmy McArdle,但因為沒有人喜歡這個字的讀音所以後來才改成McNulty。其餘被改名的角色例如法官Phelan原名是Watkins、Avon Barksdale原名是Aaron、Stringer Bell原叫Stringy Bell、檢控官Rhonda Pearlman原叫Janelle Pearlman、Lester Freamon原叫Lester Weeks、政客Clay Davis原叫James Dawkins,從劇本中我們也見到警隊高層Ervin Burrell原叫Ronald Burritt。有一些重要的配角(例如Prez)並沒有被列入影集聖經中,但相信在第二至五季的影集聖經中他們會有一席。
警員方面,Santangelo原定被設定為一個完全無能的警察,而且同時為上司Rawls及黑幫Stringer Bell作「告密者」。單是讀影集聖經中的文字已經會覺得這個角色非常討厭兼缺乏人性。不過劇本定稿後,他的角色重要性大大降低。Stringer Bell沒有在警方內部安插「無間道」,而上司的「線人」也由Santangelo改為對工作前景有野心的Carver。
Herc本來被設定為把類固醇當毒品吸的一個三流警察,而且會在第八集被緝毒局DEA拘捕,因為他與Barksdale這宗毒品案有關,檢控官一度擔心他可能令整個案件被推翻,最終也被革職。但最後這個設定被完全刪除,DEA沒有出現,Herc只被寫成一個豬隊友。
極有能力的Kima Greggs的角色原被設定會受傷兩次,一次在第四集被籃球員用管打傷頭部,也在第五集走進Orlando’s脫衣舞廳進行臥底調查時不幸被捉住,在一輪毒打後死亡。雖然她被攻擊這個設定沒有變更,但整個過程和結局都被改寫了。
街頭方面,原定Bubbles是一個六十餘歲的毒品老手,而且被設定為一個正慢慢死去的角色,於最後一集死於愛滋,但最終選擇了當時三十多歲的演員演出,結局也改變了。
而最明顯的人物性格轉變也在於街頭。第一是Bodie,他原先被設定為一個野心家,被指為街頭的天才(Prodigy)。影集聖經中第三集第四節更寫道“McArdle looks at him and knows at the moment that he’s Barksdale in ten years.”(McNulty認為十年後Bodie就是Barksdale)。他與D’angelo進行多場明爭暗鬥,更在Dee不在時私自工作,搶走低層的日間黃金工作時段。他膽子也極大,即使Omar用槍指著他的頭也不怕。但最後我們在劇集中看到的Bodie非常務實和忠誠,雖然他希望出人頭地,但沒有非常大的野心,即使認為D'angelo處事上有時會軟弱,但不至於背著他做事和看不起他。部份原先設定在Bodie上的情節被調到Stinkum身上,他與D’angelo暗鬥,在第五集中從D’angelo手上搶了Edmondson Avenue的角落。
最大的情節和性格轉變在D’angelo身上。在第一季正片中他曾被捕,正打算轉作污點證人指證Barksdale等人時,他母親成功勸服他以家族的大局為重,放棄指證家人。但其實在影集聖經的設定中,他第六集第二次被捕時就準備把家族的毒品生意和盤托出,成為警方證人,沒有人勸告他。McNulty等專案組成員對於這個黃金證人保護有加,McNulty更曾把他帶回家。Avon和Stringer等人發現他向警方投誠時,Avon不惜大義滅親,嘗試找人暗殺他。拍攝時所作的改動把D'angelo的角色更人性化,也增加了家族的羈絆。
第一季中其中一個最可憐的角色Wallace在影集聖經中出現不多,但其實D’angelo背叛團隊的設定有部份被移植至Wallace身上。Wallace在劇集中因Brandon之死大受打擊,差點成為警方證人。但因警方資源不足沒有人手保護他而被送到郊區與祖母暫住避風頭,但因忍受不了郊區的沉悶而自行回到毒品社區中。這些設定都在影集聖經中出現在D’angelo的設定身上。這個改動無疑增加了故事的悲劇色彩,把現實描寫得更殘酷,把故事「去戲劇化」,減少老掉牙的家族對決,增加宿命感。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Slim Charles這個名字在第一季的影集聖經中出現過,而且是Avon手下其中一個重要成員。劇集中我們到第三季才第一次看見Slim Charles的出現,而原先在第一季設定在Slim Charles身上的劇情基本上都被刪掉了,所以我們不能確定在這影集聖經中寫的Slim Charles與第三季中的到底是同一人,還是只是一個同名角色。
當我們閱讀影集聖經時,不難發現有很多場次都被移位了。例如在正片中,Clay Davis的司機Damien因藏有大量不明現金被捕這個場次由原先設定的第二集移至第八集、籃球比賽也在第四集移到第九集。有關政治上不同層面的出賣和貪污也大量減少,把警匪雙方的「無間道」劇情近乎全刪減,把故事集中於社區和人物關係中。
很多經典場次也沒被寫進影集聖經中,或作過明顯改動,例如第二集眾小毒販在吃麥樂雞的場次原是沒被寫進影集聖經中,而第四集McNulty和Bunk在查案時超過三分鐘只說“fuck”的場次本應由McNulty和Greggs二人進行,而且原設定中是有對白的。因小弟暫時未找到這兩集的劇本,所以未能確定那些經典對白是編劇早就寫好,還是導演作現場改動而成。
在影集聖經中,監製原設定很多場的蒙太奇(Montage),但不少原設定也因太沉悶而刪除,例如原定第七集中有一段蒙太奇是顯示如何在公眾電話亭上安裝監聽裝置,另在第八集中有一場蒙太奇是說警方在寫搜查令等。蒙太奇出現非常頻密,而且大多數單是文字看已經覺得沉悶,最終全被刪掉。
《火線》第一季原本設定只有九集,但最後拍出了十三集。延長四集的主要原因除了是911後更改FBI相關內容外,還因增加了很多對配角的描寫,同時把故事的結局也作了非常大的轉變。原定Avon Barksdale因D’angelo的出賣而被判監、Stringer成功脫罪、Bodie升為中層管理,而D’angelo則逃亡到另一著名毒品城市阿特蘭大重投販毒工作。但在影集聖經中讀到五集開始,整個故事都被大幅改動,基本上超過一半的內容也被刪改掉,雖然Avon、Stringer和Bodie的結局依舊,但劇情的發展則與原設定大不同。以下我將由比較正片跟影集聖經,移至比較影集聖經中第一集的設定、第一集劇本和第一集的正片。
一套長篇劇集的首集重要在它如何向觀眾界定其世界觀,並介紹主要角色。不少著名美劇在進入主題曲和正片第一幕前都會加插一場Teaser/Prelude(前奏/第零幕),透過主要角色的眼睛去觀察世界,告訴觀眾故事的走向和風格。例如《絕命毒師》(Breaking Bad)中起始時以白老師逃亡和「遺言」去展開故事,留下一個很大的懸念,讓觀眾想像為何一個教師會走上這樣的逃亡之路,也讓觀眾感受到這是一個充滿刺激的旅程;《黑道家族》中首幕是Tony第一次見心理醫生,觀眾會期望這個把內心封閉的黑道人物如何慢慢打開內心世界,也會感受到心理醫生所承受的壓力。
《火線》的第零幕沒有被寫進影集聖經中,只在劇本中出現。當中是Jimmy McNulty與一個不知名的街頭小卒對談,說一個在賭檔偷錢的小伙子被槍殺。根據目擊者所說,那小伙子經常這樣偷錢,其他人會打他,但從來沒有人會拿他的命。Jimmy問,既然他經常偷錢,為何還要讓他一起玩?小卒答到:「這是美國。(Got to. This America, man.)」這個充滿詩意的第零幕暗示了劇集的風格,以一個社區的小事去描寫一個國家,也讓觀眾知道這是一個反思美國價值觀的故事,同時充滿一定的宿命性。
從影集聖經中,我們看到故事內容被大大改寫。故事原先只是一個警匪雙方不停尋找誰是泄密者的平凡故事改為一個社會不同層級的眾生相故事,更能呼應第零幕的宿命性暗示。
第一集中本來預設了26個場次,但後來增加了一些場次(例如FBI那場本來並沒寫在影集聖經中,後談),而且原定在影集聖經中1至26的順序被更改為:1→2→9→3→4→14→6→13→7→11→5→12+18→17→8→10→15→16+20→19→21→22→23→24→25→26。
整個第一集的劇本中只有兩個場次被刪,其中一個短得無關痛痕,是FBI監聽的大樓中一班在製毒的毒販吸毒的畫面。這一幕前面有一幕製毒畫面最終雖然有拍攝,但融入在Jimmy與FBI探員Fitz對談一幕中背景的閉路電視中。
另一幕是Bubbles與Johnny前往低層(low-rise)拿取毒品試劑時,Bodie指示Wee-Bey和Stinkum早前用假鈔買毒的Johnny的位置,令Johnny被打了一身。
這一幕本來反映了D’angelo處事的軟弱、Bodie的忠誠,也突顯了街頭的殘酷和Bodie跟D'angelo的不和。但拍攝時這場戲被刪減,改為D’angelo等人捉到Johnny後,Bodie和Poot等小伙子打了Johnny一身,除了縮短劇情和弱化Bodie和D'angelo的對立外,還強化了在社會中Johnny低下的地位(也讓可憐的Johnny只被打了一次,不至於受兩次皮肉之苦)。
新增的場次也是關於Bubbles和Johnny的。第一集中約第39分鐘時加入了一場Bubbles和Johnny吸毒的場次,Bubbles在教導Johnny要慢慢來,否則很容易吸毒過量。老實說,新增這一幕的意義有點不明。當中除了強化Bubbles和Johnny的關係和吸毒過程外並沒有反映太多其他現實。對白上,Bubbles說到Johnny太嫩(Green),要把他變成老手(Brown),個人懷疑這段只是用作呼應前段D’angelo說的“Money be green”及Bubbles用咖啡把假鈔變啡的一個文字小趣味。
整體上,第一集的拍攝非常忠於劇本,除了有關FBI的部份外(後段再談),作重大更改的部份並不多。但為了加強生活化的味道和加快整部劇的節奏,很多場次都刪減了一些對白。
第一個明顯的改動是第零幕初始時的環境描寫被大大刪減。本來劇本中預設了有很多元素,例如地上更多的彈殼、皺了的鈔票等。若果要拍攝所有這些B-Roll鏡頭,應該至少要九至十個鏡頭進行。後來呈現觀眾眼前的版本只以五個鏡頭交代社區環境和事件。
最生活化的改動則在Jimmy McNulty與法官Phelan第一次見面時。當時法官質問McNulty到底為何官司會輸掉,劇本中法官本來只坐在一大堆法律書籍和證書前,但拍攝時改為法官邊談話,邊拿出藥箱準備吃藥,而他吃藥是用可口可樂而不是用水吞服的。這個改動除了讓人物不至於只坐在座位談話這樣悶蛋外,還突顯法官與McNulty的關係不錯,願意在他面前展示自己的另一面,同時告訴觀眾法官的健康其實有小毛病需要吃很多藥,但用可樂而非清水服藥也反映了法官生活的不檢點。
最有趣的改動則是Bubbles教導Johnny如何造假鈔時,本來劇本設定上是Johnny在圖書館印了複印了數張鈔票,Bubbles協助他把假鈔剪出,改為Bubbles教導Johnny如何造假鈔。過程雖短但非常仔細,看得出Bubbles的「專業」。
劇本中並不多「爆肚」部份,但在Herc和Carver第一次捉毒販時,二人說了不少沒有編寫在劇本的對白。同樣情況出現在後來毒蟲Johnny第二次買毒品掉假鈔的時候。部份沒有編寫的對白是因為太公式太沉悶,例如警察命令毒販走出車舉高手等內容,另一些則是太密集的「碎嘴」,寫進劇本可能會影響閱讀劇本時的順暢度。
而說到劇本中最大的改動,必定與911事件相關。
在網上看過一些評論指《火線》最大的毛病是FBI和DEA等聯邦層級的政治局出現得極少。在影集聖經中對於FBI的描寫雖然也不算特別多,而DEA的出現也只是針對Herc(DEA的探員甚至連Barksdale的名字也未聽過),但其實我們也能從中了解美國的政治體制中,這些聯邦層級的政治局對地區的問題沾手不多,他們集中調查的是較能影響國家運作的案件,例如反恐和貪污,所以劇情的發生集中於地區警局,劇集只偶爾提醒觀眾在這個我們以為很大很嚴重的街頭案件(street-level crime)之上,其實還有更高層次的罪案。
影集聖經中,第一季第一集完全沒有提及任何關於FBI的內容,只在後面的集數有提及FBI的出現。劇集在911事件的九個月後推出,拍攝始於2001年末,相信是911事件的前後。相信編寫影集聖經時監製並沒打算加入太多FBI元素,但因應社會現實情況而增加當中的論述。
在影集聖經中,原先設定FBI打算在第六集時把Barksdale的案件接手,FBI也樂意繼續調查這案件,只是Burrell因害怕影響自身政治前途而要求不把案件交給FBI。拍攝時因應911的情況,把FBI描寫成不再投入資源於毒品案件,專注反恐工作,最終不把案件接手(見本人另一評論:看完第五季的人請立即由第一季開始重看/談Marlo的抉擇)。
第一集的劇本中原定在主題曲後的第一幕就以Jimmy與FBI探員Fitz的會面作起始,但這一幕被大大加長了,而且也是唯一於剪接時被移位(移到中後段)的一幕。當中加入了更多暗示FBI把資源都投入反恐方面,不打算再接毒品案來調查。這個做法除了反映美國社會的現實情況,也更突顯Jimmy初時孤軍作戰的無力感。FBI雖然有很多寶貴的工具和信息,但在官僚制度層級社會中,地區警員並沒辦法獲取這些資源協助調查。
對於政府資源投放方面在不同的細節變動中可參透一二,例如上文提到原設定中D’angelo因準備成為污點證人而得到局方提供證人保護資源,入住酒店暫避風頭。但在911事件過後,局方被描寫成欠缺資源保護證人Wallace,只能把他送到郊區與祖母同住。第一集中Herc和Carver也提及過地區答應他們會安裝電腦及提供培訓,但因資源分配問題並沒有實行,因此探員們都只能以惱人的打字機工作。對於在街頭混的角色,911對他們的生活影響雖然有限,但D’angelo在脫衣舞吧看電視時畫面上出現戰爭信息也反映出整個美國都濃罩在911的陰霾下。
《火線》整部劇集中基本上從來沒有用過閃回手法,所有劇情都以線性推進,但在第一季第一集的末段時,D’angelo看見在法庭上指證他的William Gant被殺時突然閃回起始時法庭一幕的片段。這個五季內唯一的閃回本身並沒有被寫進劇本中。其實沒有這個閃回,單憑D’angelo望向Gant屍體的鏡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D’angelo的恐懼,這個鏡頭的作用除了用作加強觀眾對D’angelo感受的連繫,也在於讓觀眾更清楚事件的發生。
始終《火線》是一部信息量極大的劇集,若果在第一季第一集觀眾就不能理解箇中故事,之後觀眾必定流失得很快。老實說,當看完整部劇集後,若重看時就會發覺這個閃回跟劇集的風格不太一致。翻查資料,原來這個閃回是HBO要求插入的,目的是確保觀眾認得角色,更明白劇情。這個安排在第一季第一集中是可以理解的。
《火線》每集都會引用其中一個角色說的一句對白去概括故事內容,並引起一種觀映後的餘韻讓觀眾回甘。第一季第一集中的"...when it's not your turn"來自McNulty嘲笑Bunk把不應是自己接的案件接手,但其實暗地裡這句對白是反諷McNulty脫離指揮鏈(Chain of command)把不關自己事的案件(Avon Barksdale的案件)沾手。
聰明的編劇其實還把關於“Your turn”的概念滲入其他角色身上,例如Kima有次命令Herc工作,Herc反駁時Kima說 “It’s your turn”。而Johnny用假鈔失手被捉的那一次也是因為排隊買毒品時未輪到他但他仍堅持插隊,所以才被發現。這些文字小趣味一直充滿五季中,金句連連。
看畢兩次五季的《火線》後,個人認為此劇可被視為一部超過六十小時長的電影,完整描寫一個社會生態,同時揭示社會各個面向引致的犯罪問題,當中的對制度、感情等描寫都非常出色。在一部如此多人物的鉅著中,每一個角色都能獨立一個豐富的小傳。而透過分析劇本,我們可更清楚監製、導演和編劇的思路,知道他們安排人物出場的方式,以及如何透過生活中的小事帶出無限哲理。
現在網上流傳的《火線》劇本只有三集(S1E1, S1E9, S5E10),筆者不久後會嘗試細讀S5E10,把其精密的結局解構。而若果任何人有此劇第三季第十一集(S3E11)的完整劇本,請私信或留言,無限感謝。
《火線》「影集聖經」(Series Bible):http://kottke.org.s3.amazonaws.com/the-wire/The_Wire_-_Bible.pdf
《火線》第一季第一集完整劇本:http://kottke.org.s3.amazonaws.com/the-wire/The_Wire_1x01_-_The_Target.pdf
另附送第一季第九集劇本作教學用途:http://kottke.org.s3.amazonaws.com/the-wire/The_Wire_1x09_-_Game_Day.pdf
其他电视剧请自行退散吧。
唯一肯定的是,把时间推后五十年,当人们已经忘记《迷失》,《24》,《越狱》等电视剧时,《线人》仍然会被反复地观赏播放,不只是在电影学院,还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课堂上
终于看完了THE WIRE全季。我一直以为史上最棒的美剧只有黑道家族,没有之一,看来我错了,真的很难取舍,何况还有去年开播的大西洋帝国。强烈推荐,喜欢越狱之类肥皂剧的朋友请止步。
扛过前两集,你就能获得一张巴尔第摩西区的绿卡
#有一种作品叫你知道它很优秀但你真的很难集中注意力观看 此剧编剧真的很认真 wow 2002 在iphone出现以前 在很多人用打字机6过电脑前~ 演技都不用说了 竟然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MICHAEL B JORDON!? 当时他才十五六岁啊啊啊~ 还有一些特别特别搞笑的moment 比如男主对上司说 我知道你有很多种机会搞死我 但你没有 你本可以把我从车库拽出来 直接在引擎盖上开搞 但你对我一直很温柔 上司淡淡一笑回答 是啊 我知道是你的第一次 我想让你的第一次变得special 哈哈哈哈哈爆笑!!!还有一个配角在电话里说 猜猜现在谁是老大 哼?!(说着把电话放到裆部)听到了吗 现在是我的丁丁在跟你说话!心酸一刻是线人对警察说 dont tell her(一个受过枪伤的和他接触过的警察)然后线人走远了就又复吸了TAT 剧里最后一句话是 its all in the game 这就是江湖
对这片子已经无话可赞了,编剧制片是现世莎士比亚,作品是现代美国社会浮世绘。拿《the wire》和现在流行的美剧一比,立马觉得那些太小儿科了。搞不懂,为什么《纸牌屋》能活,《the wire》却那么小众,难道是因为太贴近真实?
镜头用的蠢蠢的 不过真是一片风生水起鸡冻人心
角色比毒师,台词比律师,纪实比毒枭,潇洒比萤火虫,情怀比真探。至于故事,是文学是艺术,警匪红楼梦,巴尔的摩人间喜剧。约翰勒卡雷写资本论,钱德勒写金瓶梅,海明威写水浒传,卡夫卡写罪与罚。这东西怎么会没看过,"F*k me,you happy bitch?"。TOP ONE,神奇。
名不虚传,补课值得。看这种阴暗的剧,除了深入揭批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情理解功夫熊猫小碗熊,就是让人觉得周遭多大破事简直就跟儿童乐园一般。绝对正能量。
看了这片儿我忽然听懂 JayZ 那首 99 problems 在唱什么了。
一部优秀得让人瞠目结舌的美剧,对于其他的美剧来说相当的与众不同,不刺激,没有快节奏,也没有高概念,冷静、克制,缓缓地绘制出一副社会的浮世雕,观看的过程就像是在真实存在的地狱中漫步。
虽然有些慢热,还真是越看越好看~不同立场的人生各自的困境,life sucks,所有人都有残酷和柔软,都在岔路前选择向左还是向右,各种唏嘘感叹~看完好心塞,那谁中枪那集直接看哭~不过在黑暗中的星星虽微弱而无力,但唯独执着格外动人~完全理解true detective何以从此剧中寻找的灵感~
黑人英语听力大涨
多角色多线索多元素多角度,角色主导线索,元素决定角度。被力捧的写实主义其实倒并不算我关注的重点,但问题在,正是这种剧组所坚持的写实主义,才完善了整体相对独特的推进,以及线索收束的不易预测。角色丰满角度详尽台词够味细节精良,HBO一贯的好制作。
没有美女
好看好看,反腐打黑的社会写真拍出武侠小说的气息。没有一个人物脸谱化,个个活生生。
一部没有配乐、花哨剪辑、美女、胡乱粉饰人生的现实好剧,但暂时没看出来神。
“你他妈毒品都能算的清楚,教科书上的题目怎么就不会算呢?” “算错了,他们会搞死你。”
理想本是轰轰烈烈,现实只能跌跌撞撞,想完成一次摧枯拉朽般的清洗,到头来不过是新的轮回:游戏永远存在,只是玩家更迭;真他妈黑。"-What the fuck did I do? -You happy now,bitch?"
It's all in the game, 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