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对梵高唯一的印象——一位曾割下自己耳朵的疯子天才画家。而看完《画语人生》之后,却为之心碎。孤独、抑郁、恐惧、狂躁一直疯狂啃食他的心灵,他只能靠不停地作画,发泄他体内呼之欲出的疯狂。
梵高说:“Alone,one is sure to perish.Only with another can one be saved.”
我认为真正毁灭他的,是孤独。
一生没有找到真爱,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欣赏,和父母、弟弟提奥、好友高更都同住过,最终都关系紧张,不欢而散。成年后的大多时间,他都是一个人度过的,辗转流浪于各地。他也有过开心的时光,然后又逐渐被孤独打败。尽管他古怪的性格让人难以与之好好相处,也被周围的人排斥与唾弃。但他收留被抛弃的孕妇,送出了自己大部分的财产帮助矿里的工人,怜悯勤恳的农民,我依然相信,他是个内心温柔善良的人。
弟弟提奥是他的亲人,也是他的挚友,给予了他很多鼓励和帮助,可惜还是不足以填补他内心的空洞。精神疾病的折磨使他屈服于命运,使他产生永远无法改变现状的无望感,加上他不愿再拖累提奥,于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正如他生前所说:“画家一死,人们就会花大价钱买他的作品。”是的。如今他的画,价值连城。
《Vincent》这首关于梵高的歌,我曾在大学里练习过几百遍。当初只记得长长的歌词,且生词很多。到最后偷懒,只背下了第一段歌词,重复用在后面两段。那时几乎是硬背下来,歌词的意思都没有太理解。
现在,终于真正理解歌词的含义。
“For they could not love you,but still your love was trueand when no hope was leftin sight on thatstarry starry night.You took your life as lovers often do,But I could have told you Vincent,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
但愿在那个新的世界,你遇到了知己,遇到了真爱,不再孤独。
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航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乃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是我要前行。”——《渴望生活-梵高传》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梵高出生在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职业生涯屡屡碰壁,他做过艺术品代理商、教师,还做过矿区的传教士。27岁那年,失业、穷困而彷徨的梵高搬去乡下与父母同住。但是,绘画让他燃起了生命的希望和激情。这一年,梵高开始绘画。在他37岁去世之前的这十年中,梵高创作了八百多幅油画、一千多幅素描。
梵高早期的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与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非科班出身的他,曾苦练素描等基本功,对透视、比例、阴影等绘画技术细节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常在他手边的参考书是约翰·马歇尔的《艺用解剖学》,书里有大量关于手足等的解剖示意图清楚实用。从骨骼到肌肉,正面到背面,为了把透视法练好,他花费了很多精力去钻研,他自己也说“这需要时间,更需要极大的耐心”。
法国画家米勒是梵高的男神。后人说“米勒唤醒了梵高,也唤醒了法国”。梵高临摹米勒的画作不下百幅,他立志当农民画家,就像农民耕作土地一样耕耘自己的画布。《吃土豆的人》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我想表达的是,借着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
33岁那年,梵高来到巴黎投靠弟弟提奥,此间结识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也接触到了日本的浮世绘作品。1888年,35岁的梵高只身前往风景优美的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在离开巴黎之前,他和弟弟提奥去听了一场理查德·瓦格纳的音乐会。瓦格纳富有戏剧性的音乐色彩,从此扎根于梵高的灵魂深处。
梵高在给弟弟信件中,曾多次提到瓦格纳:
“使用浓烈的色彩,也可以达到宁静而和谐的效果。就像瓦格纳的音乐,即使由大型乐队演奏,也依然不乏亲密之感。”
“我们在绘画的世界,是多么需要一个瓦格纳啊!”
“在我的色彩和瓦格纳的音乐之间,我感到了如此强烈的联系。”
眼界的开拓,让他的画风在这几年发生巨大的变化,充满了浓烈的色彩和情绪的宣泄。
梵高的一生,同他的画作一样,充满了亢奋而浓烈的艺术激情。他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宣泄在画布上,让我们可以透过他的画布看到他滚烫的心:向阳而生的金色向日葵、风吹过的麦浪、璀璨的星空、麦田里的播种者、夜幕中的咖啡馆、阿尔勒的小卧室……一幅幅都是来自梵高孤独内心最深处的激情、彷徨和挣扎。
用绘画表达情绪的过程,简直太美妙了。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一刻也不愿放下画笔。那种前所未有的、超凡而强大的感受力,令我震撼。”
“我对别的东西越来越不感兴趣。随着杂念被逐渐排空,我的眼睛开始发现越来越多的美。艺术需要艰苦地工作,不顾一切地工作,以及持续不断地观察。”
—— 梵高给弟弟提奥的信
“在别人眼中我是什么呢?一个无用的,反常与讨厌的人,一个永远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即使这是事实,我也有雄心以作品证明,这样毫不足取的人内心是怎样的。它的基础是爱而非恨,是热情而非冷漠。”——梵高
人生的最后两年,梵高是在精神和病痛的双重折磨下度过的。随着病情的恶化,他经常感到“阵阵晕眩,如同噩梦”,笔下的景物,仿佛也满溢着旋转而焦躁的情绪。
“当我画太阳,我希望能感觉到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发出骇人的光热。当我画麦田,我希望能感觉到,麦子正朝着最后的成熟而拼命努力。当我画一个男子,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这个世界给梵高的是世态炎凉的悲伤,但梵高还给这个世界的却是绚烂的阳光。他画下阿尔勒医院窗外的院落,赋予它一片五光十色的绚烂。
1888年底,保守而排外的阿尔勒人,终于对梵高不堪忍受。在给市长的请愿书里,超过80人把梵高描述成危险的精神病人,要求紧闭梵高。此时,梵高画下的这幅《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是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现梵高当时在阿尔勒的精神状态的自画像。
1889年4月,梵高在弟弟提奥的安排下,从阿尔勒医院离开,来到距离阿尔勒20公里外的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院“疗养”。他陷入了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他在这里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就视线之所及的景物,有什么他就画什么,他努力用画笔描绘心中对生活的热爱。在精神病院的这一年,梵高大概创作了150幅左右的画作。他期待自己快点好起来,可以创作更有诗意的题材。
梵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作《红葡萄园》(400法郎,约相当于现今1000美金),死后他的画作价值几千万美元。在一部梵高的纪录片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
画家一死,人们就会出大钱买他的作品。
People pay a lot for the work when the painter himself is dead.
耐人寻味。
看过英剧《神秘博士》的梵高迷应该对这一幕印象深刻:
梵高穿越回现代,在巴黎奥赛美术馆的梵高展厅,他亲眼目睹了人们对他画作的欣赏和赞美:“表现痛苦很容易,但用自己的痛苦和激情,去表现人间的喜悦和壮丽,在这一点,没人能比得上梵高。在他之前没有,在他之后可能也不会有。所以对我而言,他在任何时代,都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听到这里,梵高泪流满面。
终于,世人读懂了你。
BBC用了很大胆的方式去展现梵高的一生,隔离式的戏剧表演,稍有不慎便会弄巧成拙,幸好几位代入感颇强的演员硬是啃下了这份情调。我们唏嘘叹谓地目送梵高钻进生存的宅门,他则用宽广的色调与大胆的才情给世人煊赫出一种癫狂的不败。
整个故事在一年之前听蒋勋老师讲西洋美术史的时候听过,二缺哥的表演给这个人物加分太多。
我之前并不知道。用星空当桌面的时候。每次打开电脑都感到一种悲伤。才知道你作画时的孤独。
据说最忠于事实的版本,阿缺还挺百搭
梵高的生平就不赘言了,很喜欢这种拍摄手法,有点像呃。。。cos(!)即便如此Benedict的演绎还是很动人,每次含泪都让人心碎。剧中实景和梵高画作的穿插也很吸引,可惜找不到高清版,希望bbc快出碟。
我热爱的演员演了我热爱的画家... T T美死我了!
就算我作为一个俨然已经十年的忠实梵高粉也从来没有想过伊也有可能是个美人呜呜呜呜⋯⋯以及,最后看到被长春藤缠绕的两块墓碑真是无法自抑的打鸡血呀,这才是宿命的纠缠好不好!好不好!
冲着BC去的。本身也是很棒的纪录片。BBC确实靠谱。
extreme loneliness
鲜明的bbc式的精致,Cumberbatch发挥的也很好,但由于本身气质所限,难以演出梵高那种疯狂和挣扎
看了一半,感叹下黄瓜啊,各领域大师都找你演啊。
无聊的传记纪录片,导演,你让梵高面对镜头跟观众诉说生前的独白不感觉有点太奇怪了吗?
结尾收的过于仓促。将梵高与提奥通信的内容直接化为台词是亮点。
It's so unfair that we mediocre people get to enjoy life while the talented was left in darkened night.
与《渴望生活》有很多不同
Benedict shows another side of Van Gogh that I hardly know. 雖然知道梵高的信件有厚厚一疊但從來沒想過去讀,但從Benedict口中說一遍后就從此完全不同了。這片更像是Benedict主演的一部舞台劇,大段的獨白很過癮
漂亮的影片,手法精致,演员到位。bc能为自己每一个角色创造一套表情,这点太妙了,唯一诟病的是他表演的哭泣几乎一成不变,瞬间让我想到夏洛克里头好么
Benedict Cumberbatch 果然适合演异人
不错的片子,但纪录片里梵高对着镜头的各种独白让我不适,反而无法产生代入感。Benedict很俊,演得也很好很用心,但缺乏了一种力度,他的眼中,没有我期盼能看到的,一种寂静而疯狂的燃烧。
英国版梵高,BC的每一个画面都好纠结啊~配乐非常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