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明在访谈里说:“要看就看160分钟的导演版。”我买的正是这个足本版,放了一个月了都没看——根据以前看到的评论和访谈,我怕我看了会哭。结果,昨天看完了,既没掉一滴眼泪,也没觉得“沉溺的悲伤”或者“清醒的感动”(导演在片首自吹自擂自摸自慰的话)。
看了之后第一感觉是,太差了吧!第二感觉是,郭富城杨采妮这两口子,真是一对活宝,除了会抛弃孩子,还会什么啊???
关于《父子》的硬伤,PSP之类,好多人都说过了。我只想从逻辑上说一下。
先说杨采妮扮演的母亲阿莲。
阿莲因对阿胜极度失望而抛家弃子,OK,很正常。再度结婚的阿莲对儿子阿BOY想念、牵挂,OK,也很正常。不正常的是,自那次和阿BOY见面之后,她居然就再也没有去见过或者找过儿子!她的新老公不允许?不像啊。她和阿BOY见面的时候,中间那位新老公来过电话,阿莲还笑眯眯对着电话讲:“嗯,是的,他到了。你要是有事就不用回来了。”挂了电话阿莲还对阿BOY说:“你来和妈妈一起吧。”可见,在她的新环境里,并没有不允许她拖油瓶的因素。那么是她不爱儿子?更不对了。在牵涉阿莲的所有戏份里,到处都是她如何爱儿子的细节。她还对秦海璐扮演的阿霞说:“阿BOY跟着阿胜,叫我怎么放心。”既然不放心,为何一点行动都没有?现在她有条件有能力了,居然连关心过问一下阿BOY的举动都没有,明知道儿子跟着那不成器的爸爸是不行的,居然也没有想过去争取抚养权?直到最后儿子都长大成人了,这个做妈的,都没有出现过,这么多年!阿BOY的下落,不是那么难找吧???无论从情的逻辑还是理的逻辑,都说不通。我不反对电影表现抛弃儿子,可是,也得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啊。
再说郭富城扮演的父亲阿胜。
这是一个十足可厌的人物,没勇气没义气没人气。片首如何不敢剁手指,片尾也就如何不敢投湖自尽。看到他一步步走向湖水,我还在心里说:“去死啊,有本事就去死啊。”果然,丫没死,他哪有那个胆啊!这些都不说了,还是说逻辑吧。他是个厨子,说明他是有手艺的底层人。他烂赌,所以被妻子抛弃。OK,没问题。问题是,他带着阿BOY跑路以后,日子那么艰难,他都不肯去找一份工。因为他没手艺?不对呀,他不是炒一手好菜嘛。因为他怕吃苦?也不对呀。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底层,他应该习惯底层的生活方式。因为他烂赌?还是不对呀,跑路以后,就没见他赌过啊。说到赌,阿胜的表现,也不符合一个赌徒的特征。一个沉溺于赌的人,拿到一分钱都会直扑赌场的。他去坐邮轮的时候,不是就去赌了嘛。片首把他说得那么烂赌,他又怎么还会花钱去登报寻妻?他做了林熙蕾的皮条客之后,拿到的那两千多元佣金,有怎么不会扔进赌场?这些,影片统统都没反映。感觉上他好像一天到晚没事干。各位有没有试过连续三天什么事都不干?拜托,很无聊的!!!那种无聊,比死都难受,比烂赌都没劲哪。还有,他那么爱儿子,穷困潦倒都带着阿BOY,既然如此,被阿BOY咬了一次耳朵之后,就扔下儿子不管啦?他重新工作之后,难道也不去找儿子吗?回到前面的问题,阿BOY的下落,不是那么难找吧???阿BOY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希望爸爸回到正常的生活,自力更生。既然他都自力更生了,要获得儿子的谅解,不困难吧?就算他不识字,这个最简单的情分,他不会想不到吧?猪都知道啊!更可笑的是,片尾,长大的阿BOY隔着河面看到父亲,他身边的新老婆还挺着大肚子。这个镜头一点不让人觉得伤感,倒让人觉得,丫的性能力倒是超强啊!
导演为了煽情,没事就让郭富城哭哭啼啼,可是,在这个完全不通的逻辑底下哭,实在是太可笑了。听说还有人看这个片子看得泪水横流,那真是让我无话可说了。
《父子》这个片子,配角好,尤其是林熙蕾;摄影好;小阿BOY演得很好。真是可惜了,这么些好东西,搁在了一个连故事都说不圆的片子里。
听说郭富城为此成了演技派,这让我想起成龙在《新警察故事》里哭得大鼻子通红,也说是超越了以前的演技。原来,所谓演技就是会哭啊,嘿嘿,这什么逻辑,真他妈没劲。
永远都是一句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我看到过一条评论说都怪他老婆离开他,他日子才会越来越糟糕,我非常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个家庭之所以没那么糟糕都是因为一个女人在支撑着。就是因为他说了会给她幸福,她在最美好的年华连家都不要,跟了最一无所有的他他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执迷不悟,最终让她对他彻底实失望。她真的很累,她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却得不到你的珍惜。就连后来的挽留都只是想让她留下来对你好,你却一点也不想付出,真的让人失望。
“她不是不要我,是不要你”
孩子是最单纯无辜的,一个失败的婚姻其实最受伤的是孩子,他本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却承受着父母带给他的伤害。
电影从母亲离开以后一直都是父子在一起生活的情节,孩子无论如何都相信自己的父亲,就算自己妈妈过得很好,但是他也依然跟着父亲,相信父亲烧的一手好菜一定会找到好的工作。
可是父亲却一直都没有兑现承诺,一次次的保证一次次的忏悔一次次的遥遥无期,最后竟然指使孩子做违背道德的事。孩子这么害怕,父亲却逼着自己的孩子偷窃。
这位父亲一直不想努力,暴躁又好高骛远,生性顽劣执迷不悟。这样的生活才是最累的,他明明想要走捷径却走出了万丈深渊。最后孩子出狱再打听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又有了一个家庭日子过得还不错,他被抛弃得特别彻底。
这部电影让人压抑让人难过让人警醒,有的人不明白这部电影说了什么,只能说你日子过得太幸福,没经历过其实是很大的辛运。
我的总结:
“失败的婚姻下孩子是最无辜的受害者。”
“她在最美好的年华跟了最一无所有的你,一定要珍惜。”
“孩子特别相信你的时候一定要给他做好榜样,不要让他失望。”
“生活从来都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
说实在的,我不知道它想表现什么。
父子
一次完全陌生的观影体验,整体风格上笼罩了太多传统台湾文艺苦情片的悲情色彩。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个故事不应该发生在香港,可能是因为不同于以往港片的感觉吧~~
除了床戏,没什么好看的,而且床戏也不如去看日本动作片
7.4;難離難捨,想抱緊些,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7/10。以冲突和暴力的影像方式打破了家庭情节剧固有的体谅和煽情套路,但又十分清晰细腻。开头儿子手持一架风车依靠着骑单车的父亲,车子左右摇摆无法承载儿子的幸福,单车突然摔倒将梦惊醒,停摆的风扇和铁栏将景深中的儿子挤压,随后一个主观视角里封闭的铁窗叠化母亲忧思的侧身,儿子与父母的镜头总保持相当远的距离,被孤立甚至挤压。父亲想爱却没有爱的能力,剪辑对此种心理的延伸很微妙:阿胜和阿莲做爱的场面从开端到高潮的剪辑完整流畅,阿胜与妓女寻欢时剪辑却顺序错乱,代表阿胜爱的只有妻子,无论妓女如何挑逗,阿胜都无无法进入另一个女人的世界。教唆儿子偷窃的河岸背景,树叶撩动的空景和父亲含泪的近景交替,被咬掉耳朵象征父权的堕落状态,阿胜倚树痛哭后悔恨地走下河,河上浮木象征还有救赎可能,儿子长大赎回偷窃的表也赎了父亲的罪。
唉,我只有一声叹息。
母亲走了以后才变得有意思了
回忆里小孩玩PSP是BUG
13年前的作品,出自谭家明之手,这些年间,在电视看过数次不同的片段,很快转台,按捺自己,要从头开始看才好。到开始大量观影,每年都有看它的念头,不知为何搁置许久,可能看到评价并不好,可能需要等到夏天,各种不知名原因。今晚终于看了,摄影风格仍旧是最初看到片段掠影时的那种感觉,原来当时数次我看到的都是开头,马来西亚,情欲戏,而叙事偏弱,情感偏弱,对白偏弱,题目也应该为父而不该是父子,这种男性形象带来的家庭症结在最后也没有被好好处理,用同样的演员出演不同身份(如在一起却会是同样命运)带出偶然与必然这个是亮点,结尾导演说把这部电影献给他的学生,真打动人,而片头提词则显得自恋,还是《最后胜利》更愉快,谭家明是老师级别的人物,却只单独在剪辑或镜头等某一分工中取胜,实在没有印象里那么值得推崇。
总算是看了
。。。想明白一些事情~
sound basic lecture..
总有些纠结,无法原谅
多年过后,只记得那段大尺度的色情片段 ╮(╯▽╰)╭
对那个结局有点无语
开篇的美景和那首歌加一星
一个烂仔父亲的传说。郭富城一人饰演两角,颇有两种选择两种人生的“镜面”映照,可惜一个着墨太少,不过也算正常,幸福的人生大多相似,不幸的人生才各有各的不幸。父子之间就是这样,要么成为你,要么成为你的反面。不幸的是电影里父亲总是走向错误的人生,而幸运的是孩子受够了一切走向了反面。看的导演剪辑版又看了花絮,演员都很不错谭家明功不可没。郭天王自不用说,小男孩非常棒,如果郭富城能拿金马影帝,那他也能。杨采妮和林熙蕾也很棒,和郭天王两场情欲戏,张力十足,使影片增色不少,清纯与魅惑,两种美。
小演员好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