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导演的其他片子,因此对矮婆很有兴趣。可当时的排片实在太少且都较为不便,因此很遗憾没有去电影院贡献一张电影票了。原以为跟以往一样是一部纪录片,居然是看着看着才发现是一个剧情类的电影。可说是电影,偏偏又带着很多的朴实,让人出神地觉得与纪录片相比也没差了。
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留守儿童的新闻,年年在说,甚至都有点疲倦了。可每当逢年过节后,看到那些嚎哭着扒拉车门的孩子们,还是心生难过。你说这些孩子啊,长大后能忘了这些痛吗?或者更痛的是就像矮婆一样,听到爸爸和继母要出去打工了,面无表情,只是应了一声。
小女孩大概是本色出演了。看到她就觉得很难受。她没有什么小孩一样天真烂漫的笑容,她基本上都是面无表情,牢牢地包裹着自己的内心。好好读书,好好照顾亲人,好好做家务。仿佛包裹起来之后也不会再受伤害了。要一次次多痛的伤痕,才会将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变成这般模样。
很难去评价留守儿童的父母,毕竟很多人又要说了,“站着说话不腰疼”。可我还是还是觉得,如果有条件的话,哪怕只是很小的甚至有些脏乱的出租屋,哪怕需要孩子花时间慢慢适应城市生活,哪怕自己要工作的更加辛苦一些……但凡有一丝可能的,还是不要让孩子离开父母吧。有些苦可以吃,有些苦吃不得。
那么多影片里的孩子真的去打工了。矮婆在某个层面上又是幸运的,继续了学业。读书千般好,至少能看看另一个世界的样子。
老公单位里新来了一个姑娘,说是大山里出来的孩子。她家所在的山里,漫山遍野大概现在也只有三四户人家了。上学要走两个小时,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但好在,她父母应该是一视同仁的,他们姐弟仨都上了大学,家里种地的收入应该也还是可以的,以至于父母不愿意放弃这些田地搬到镇上去住。姑娘在城市里读完了大学,现在在一线做着前景不错的工作。听我老公说,姑娘平时也是开朗认真,和其他姑娘都一样,没什么区别。常常语气轻松地笑着说着家里的事情。
这姑娘真好。矮婆,真好。
比起电影,这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没有电影情节中传统的高潮与戏剧化的冲突,更多的是宁静细致的内心表达。很早之前看的这部电影,虽然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是还是记得看这部电影时的感受。电影通过孩童稚嫩的声音和脸蛋,以他们的视角讲述了当代社会农村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些在平时只是听说过的概念在这部电影中被一一展开,质朴的呈现给了观众。这部电影最触动我的地方是它真实的展现,农村的生活,小孩的内心,老人的观念;没有直抒胸臆、夸夸其谈,但这一切都被融合在画面中,留给观众细细品味。一个从小就被迫懂事的小女孩、一个留不住代课老师的学校、一个世世代代走不出贫困的农村。不仅仅是一个,它映射的是社会上无数人的生活,真实而让人心疼。
#9.12蒋能杰导演《矮婆》放映会成都站 作为蒋能杰拍摄的首部剧情长片,《矮婆》是青涩的,它身上仍然带有强烈的纪录片影子,长镜头的使用和调度偏向于纪实性而非情绪性,调度上也缺乏戏剧性,全片传递的情绪略显单薄与无力;但《矮婆》的青涩是可贵的,中国电影行业一直缺少真正反映农村生活的叙事电影,在《矮婆》之前的农村题材电影大多都将农村设作一个奇观化的背景以满足荧幕前观众的猎奇心理和怜悯心,或是讲述一个不管发生在哪儿都足够优秀的故事让观众声泪俱下。但农村文化置于中化文化到底有何意义?宗族血脉的观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到底面临什么问题和挑战?农村和城市身份不断割裂,这些都是值得叙事电影去演绎和探讨的,这些是我认为剧情电影这一类型的影像的艺术价值。遗憾的是,这些问题目前只留存在少数纪录片导演的镜头中,剧情长片在这方面受限于资本投入和中国电影行业浅薄的认知,在这些方面鲜有导演敢去尝试。蒋能杰导演在拍摄《矮婆》时能冒着商业投入的损失,以亲切和客观的视角去直面这些问题,从社会意义上来看是可贵和勇敢的,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考,也承载在《矮婆》的叙事之中。并且我认为在精英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需要更多的《矮婆》,用叙事唤观众们对农村文化本真的认识,对于故土的认识,让观众去审查自身所处的社会,脱离城市化产生的道德凝视,抹去符号化认知,不落入浮华、激进的漩涡之中。
《矮婆》在今年2018上海国际电影节只有一场排片,在上海影城最小的7厅展映。
映后却有两场自发的鼓掌,第一次是全片结束后的热烈,第二次掌声,大部分观众留到了最后,在片尾所有字幕之后再次感谢、致敬。这让我感动,让导演欣慰,也说明了电影的力与美。
我、吴飞跃(“大象点映”的创始人之一)和导演蒋能杰就站在影城大厅,寒暄了一小会,蒋导马上就要乘火车回广州,十几个小时,为的是能省下1000+的飞机票。讨论的一个核心就是这部真挚、朴实的电影最可能的观众是谁?当然,文艺片本来的受众——文青、大学生、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群会是《矮婆》“自然粉”。然而,电影对当下都市里的小孩子的教育意义会是深远的。这是力量,更是一种关怀。
蒋导是拍纪录片出身,之前一系列关注留守儿童(《加一》、《村小的孩子》、《初三》)、抗战老兵(《龙老一生》、《战魂》)、农村变革的片子都紧抓农村这个主题,在一些重要的电影节获得肯定,甚至奖项。这次他尝试剧情片,深入到湖南农村,在自己家乡附近把镜头再次聚焦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矮婆是小学生蒋云洁的小名儿,村里人都这么唤她。
她、两个妹妹和奶奶一起生活,眺望遥远的南方才有父亲和后母的身影。“打工”改变了中国命运,揉搓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又关乎每一个个体的当下。打工也是这个偏僻的蒋姓村子最时髦的字眼,带着大家的渴望,也剥去了孩童们应有的陪伴。
矮婆虽是大姐,却还在读小学,沉默寡言,喜欢嘟着小嘴,甚至有些木讷的她每天就是上下学,帮着奶奶整理。爸爸南下广州之前对她的嘱咐,让小小的她多了一份责任,看着两位妹妹,也要照顾年迈奶奶。
她和这部电影一样,贵在真实和细腻。
矮婆是同名的非职业小演员出演,几乎其他所有的角色都是;生活中她有困惑,就如同老师布置的《我的妈妈》这样最普通却又最烦人的作文题目带给她的,逼得她在晚上问奶奶生母是谁;有片刻欢愉,修房的家叔送来的桃子可以饱餐一顿,她不忘分给奶奶,批评妹妹只知道吃独食;还有更多的无奈,英文不好,考试睡着,没钱坐校车,还被聪明又耍乖的妹妹打小报告。而每天早晨她都会为全家准备一个烤红薯,日日如此,之后是拾柴、放牛、洗衣、打玻璃球,偶尔会望着远方发发呆。这样的生活,想必会给城里的孩子们巨大的冲击,无论是蕴含的责任感,农村生活的陌生化,以及所谓“非典型”的成长教育。
电影粗剪了两次,最后一次交给了廖庆松老师(注:台湾著名剪辑师,长年与侯孝贤合作),音乐也是由著名音乐制作人林强老师完成。
现在的版本透过矮婆,深深静穆地凝望这一片农村。男孩子们都蠢蠢欲动,贴着廉价的大海报,染个发都会觉得潮,一个假期可以什么作业也不动,小学还没毕业就要出去打工,即使毫无技术、体力和特长。女孩子们如矮婆,懵懵懂懂,唱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舞的是《拾稻穗的小姑娘》,成长完全和远方的父母没有任何关系,或者一夜之间,命运又被他们完全掌控,被送到大城市借读。成年人几乎都出去打工了,只留下小孩子和老人,连学校的老师也会流着泪一茬茬告别学生,也步入打工大潮。
导演蒋能杰没有渲染或者拔高,更没有抒情,或者平添戏剧性,他说
“林强老师的音乐非常棒,可是对情节的预判性太强,我不得不做减法”。
这给我印象非常深。他坚持用纪录的手法,尽量少去干预自然成型的故事和人物。每次都只讲解大致情节,而所有具体人物对话均由演员自己发挥,让演员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现场演绎,自然会有真情实感。其实,包括王家卫、侯孝贤等大导演都是喜欢这么引导。
《矮婆》前半小时比较平淡,但当你逐渐入戏之后,你会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与片中的矮婆深深共鸣,跟着她去观察,体验和感受。
电影最感人的地方是奶奶病重之后,让矮婆收好自己珍藏的铁盒(里面其实是自己的寿衣),又交代留下新衣自己慢慢穿,矮婆虽然意识到什么,却并不能真的明白生死就在这一晚,她回头望望床上的奶奶,想说些什么,却并不知道,轻轻掩上门,自此和奶奶阴阳两隔。她一夜成人,在奶奶的葬礼上哽咽,长镜头对准她,记录下最辛酸也朴实一面。相信,每一个观影的小朋友都能在此时体会到如海的亲情,这一刻人性、童性是相通的。
关注留守儿童的电影并不少,之前有《留守孩子》,最近比较有名的《归途列车》,今年有《米花之味》。但蒋能杰的作品却最有连续性,深入性,这次从纪录片到剧情片的转变,不仅仅是在类型上,还在对接市场上,就拿郑大圣在“大象点映”长线放映平台的最新发布会上所言,“任何一部片子,只有放映才有生命。多放一次就多活着一次。”更多的观众来观看《矮婆》,她才会更努力绽放。
蒋能杰导演将这部电影的主旨总结为“待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其实这种强烈的异乡感过去总是在大城市弥漫,无数都市孤独的灵魂都会在深夜低吟;现在却也侵蚀到宁静的村庄和幼小的心灵。这虽然不至于可怕,但却不得不叫人忧伤。
《矮婆》中,有好几处矮婆默默凝视村头大树的和原野的镜头,空树寂寥,寒鸦无声,像极了侯孝贤在《好男好女》中对大树的空镜,这种带有人性的追问,相信答案我们已有。
这是一部朴素、真实、手工感十足的作品,一部“自然主义”的故事片。
2019年年底,蒋能杰在网盘上放出他导演的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2019),观众可自取,打赏亦随意。
没想到的是,这部十分沉重的纪录片竟然成为了一时的“爆款”,蒋能杰也因此成为了知名的“网盘导演”。
在蒋能杰之前,也有导演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网盘上任人观看的,但因此而迅速打响知名度并扩大影响力的,蒋能杰应该是第一个。蒋能杰之后,也有多位导演尝试成为“网盘导演”,却无法复制蒋能杰的“成功”。
在成为知名的“网盘导演”之前,蒋能杰其实已经在纪录片领域深耕十年,导演了《路》(2010)、《常春庵》(2011)、《龙老一生》(2013)、《初三》(2014)、《村小的孩子》(2014)、《加一》(2016)等纪录片,并多次获奖。他的纪录片主要关注留守儿童、抗战老兵、弱势群体等,公益色彩比较明显。
《矿民、马夫、尘肺病》是一部拍摄周期将近10年的纪录片,是蒋能杰最能沉得住气的作品。它的“成功”并非偶然,在某种意义上,它是蒋能杰的厚积薄发。
为了向《矿民、马夫、尘肺病》致敬,我特意把这篇文章的标题写成三个排列的名词。
《矮婆》(2018)是蒋能杰的第一部剧情片,在《矿民、马夫、尘肺病》之前完成。它是蒋能杰的留守儿童系列纪录片(《初三》、《村小的孩子》、《加一》等)的延续,同时也关联了《矿民、马夫、尘肺病》——它们都是蒋能杰的“湘西南山区乡村宇宙”的作品。
蒋能杰是一位坚守家乡的导演,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家乡拍摄的。湘西南山区乡村(湖南邵阳市新宁县)之于蒋能杰,一如山西汾阳之于贾樟柯、青海贵德之于万玛才旦、贵州凯里之于毕赣、甘肃高台之于李睿珺。
相对于其他几位立足家乡的导演,蒋能杰似乎做得更加彻底,“家庭作坊”式的创作状态更为显著。《矮婆》中的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蒋氏家族”,其他非蒋姓演员,也大多是蒋能杰的亲友。
《矮婆》是一部朴素、真实、手工感十足的作品。影片中的演员,基本上都在“演自己”,角色与演员真实的生活状态高度统一。也许,他们的表演略显生硬、机械,但他们的状态都是在场的、本色的,和环境是融为一体的,一般不会让观众觉得突兀。
影片中的故事,也没有太大的波澜,似乎只是真实生活的“情景再现”。廖庆松的剪辑、林强的音乐,使得影片中的“情景再现”并非只是简单、粗暴的堆砌,而是有结构的,有层次的,甚至还带有些许粗粝的诗意。
1、村庄
蒋能杰镜头下的湖南山区乡村,相较于富庶的长三角、珠三角的乡村,是比较原生态、破败、落后的。
富庶地区的乡村,到处可见小洋楼、小别墅,而这里的乡村,土屋与简单的砖屋是绝对的主流。乡野之间,鲜见硬底化的道路。农田里,农民大体仍是以比较原始的方式耕种、收割。
和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一样,这里的农村的空心化也是很严重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
影片开始的时候,为了生计,矮婆(蒋云洁)的爸爸决意外出打工,便交待他妈妈照顾他的三个女儿,又托付堂兄对她们多多关照。矮婆和她的两个妹妹便成了留守儿童。而村中的其他孩子,大多也是留守儿童。
和都市日渐成为陌生人社会不同,乡村仍然保留了熟人社会的特点,一家有事,族人、邻里都会来帮忙。矮婆的大伯,也就是她父亲所托付的堂兄,便对她家帮忙多多。农忙的时候,他帮忙收割。矮婆奶奶生病了,去世了,也是他带着族人忙前忙后。乡村虽然凋敝,却比都市更有人情味。
2、留守儿童
虽然有族人、邻里的帮忙,但很多农活、家务还是不可避免地压到了小学生矮婆的身上,她的妹妹蒋云霞也得帮忙。
矮婆平时在家要做饭,打扫卫生,还要照顾两个妹妹。农忙的时候,她要到地里帮忙,回家后还要晒谷。半夜暴雨,为防屋漏,起来拿盆接水的也是矮婆。很多在她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在享受父母的宠爱,她却已经担负起一个家庭的重担。她的懂事、乖巧,让人心疼。
和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比起来,矮婆的“身世”比较特殊。她的生母来自河南,在她不满一岁的时候“跑”了。她的生母为什么“跑”了,影片没有明说,但可以猜测得到是因为贫穷。从影片中看,她是奶奶带大的孩子,她也跟奶奶最亲。身为长女,又缺乏父母的宠爱,应该是她如此过早地“自然地”进入“当家的”角色的重要原因。
影片中的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农民工二代。在已经解决温饱的前提下,他们不再像自己的父辈那样老实巴交、吃苦耐劳,他们更向往都市的生活,也努力追求“时髦”。在智能手机时代,他们也有了“自我放逐”的机会。
影片中的聪聪,考不上高中,通过手机接触外面的世界后,一心想投奔“自由世界”。而他的爷爷训斥他:“没力气,没本事,没技术。” 最后,聪聪还是带着年龄更小的蒋鑫去城里打工了。对聪聪来说,打工是一种自由,但作为“三无”少年(青年),他可能陷入了一种循环——父辈艰难谋生,他们苦苦挣扎,他们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留守二代”,如此反复。当然,随着城市化运动的纵深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这个“循环”也许会有解套的一天。
2016年的时候,官方统计,中国有超过6000万的留守儿童。从《初三》、《村小的孩子》、《加一》等纪录片到《矮婆》,蒋能杰让我们以管中窥豹的方式看见了这6000万孩子的生活状态。
3、尘肺病
若干年以前,矮婆所在的村庄,很多青壮劳力为生计所迫,曾到附近的矿井谋生。这个时期给村庄带来了严重“后遗症”,不少当年的工人患上了尘肺病。
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讲的就是那个时期、那些人、那些事。
从“日常的”聊天中,我们得知,村中的尘肺病患者不少,而矮婆的奶奶也曾经在矿井谋生。族人劝矮婆奶奶去做检查,她却说这是浪费钱。她病倒后,在矮婆的“协助”下,冷静地安排了后事。
这些都说明,她对自己的身体情况非常了解,她甚至准确预测了自己的大限之期。
4、少女
矮婆奶奶的去世,是这部波澜不惊的“自然主义”作品的“高潮”。奶奶的去世,意味着矮婆失去了最可靠的依靠,更意味着她的成长。影片的最后,矮婆睡在奶奶的房间里,夜里,她突然呼唤奶奶,却得不到回应,接着,她发现自己从儿童变成了少女——懵懂的她,必须独自面对这一切了。
次日清晨,矮婆在屋外清洗青春的印迹,脸颊绯红。摆在旁边的那盆将要衰败的多肉,似乎也焕发了生机。影片就此“定格”。
这个结局,非常精妙,且充满善意。
5、父亲
作为一名父亲,我最近在开始教自己的女儿写字。我不关心她写得好不好,我最在意的是她握笔的动作和写字的姿势,因为,写字她是一定能够学会的,而好习惯的养成一旦错过,就难以补救了。
我仔细观察了影片中的孩子,他们在写字时,大多存在握笔、坐姿的问题。这些问题极有可能是父母的“缺失”造成的。这些问题,应该也不会影响他们基本的读写,但我看着,还是感到莫名的难受。
“你为什么这么不听话” 暴跳如雷的爸爸指责自己的儿子。而孩子们仅仅想通过叛逆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 听话见不到爸爸妈妈
看到这部电影的我
有个一岁两个多月的女儿。正因为自己有了宝宝,哭的稀里哗啦。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想到李玫瑾教授的《幽微的人性》和《心理抚养》。“所有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 犯罪原来跟养育有这么大关系。但是养育背后还有教育 社会问题。如果可以没有家长忍心丢下自己的儿女背井离乡。矛盾…
电影开头妹妹哭着要妈妈抱抱。妈妈没有回应妹妹。我好想去抱抱她。我哭了。老师要写作文我的妈妈。云洁却绞尽脑汁不知如何下笔。对于我们再简单不过的作文再熟悉不过的人。我哭了。孩子们放牛把牛丢了,缩在一起不敢回家。我哭了。奶奶去世当晚平静的嘱咐云洁,我哭了。那么小的孩子需要做那么多家务。还要学习。三餐营养也不达标。。。
电影中的爷爷奶奶们,是仅次于留守儿童的第二大问题了吧。辛苦养大自己的儿女们,还要继续养儿女的下一代。同时他们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剧中一个男孩子溺水,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老人们一辈子为儿女活着。离开的时候才舍得穿上新衣服…
关爱晚辈 也不能冷漠长辈 。希望再没有留守儿童。
作为剧情片,剧情很尬很尬,人物和故事都很模式化。看得出来导演对于农村和留守儿童有很深的关怀,把影像作为一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抱负的工具,非常的实用主义。但这不是真正的电影,更不是好的艺术。
没有达到个人预期,有一种隔靴挠痒之感。蒋能杰拍纪录片出身,这为首部剧情片,多多少少带着纪录片的感觉去走。作为一个湘娃子来说,也许这种点到为止的风格是他的本意,也许去掉了某些为了拿龙标而妥协的素材,不得而知,对这点,他在深圳首映点映场里也没做正面回应。语境禁锢下,太多无奈。Let it be。#深圳海岸影院20180717导演见面会场
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云洁默默的看着同龄的男孩子逃离乡村去打工,默默的接漏下来的雨水做家务,默默的与奶奶日常相伴,默默的随父母到广东又回到家乡,她经历着这一切,在其中,又仿佛不在其中。
个人生命体验的完整纪录,散发着木头味的房屋,路边摘来即食的“pao”,项上铃声清脆的水牛,以及美丽但噬人的池塘。关于留守儿童问题,影片呈现了方方面面。PS,摄影真的超赞!
1.一部质朴、真实而细腻的生活片,关注留守儿童的日常,同时还涉及空巢老人、乡村教育(村镇学校留不住老师)、进城务工潮(连少年与代课老师也无法免俗)与矿工职业病问题。2.固定机位长镜头贯穿全片,中远景为主,冷静克制,同时也让影片仅有的抖动镜头(孩子们坐上卡车离开家乡)与寥寥几处特写(如在奶奶葬礼上啜泣不已的云洁)显得更为动人。3.众位非职业演员实名本色出演,朴实可感,两姐妹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4.西南云雾缭绕的淡青图景让我想及[面纱][那山那人那狗],乡野山水的空镜太美,室内戏布光也绝不粗糙,廖庆松的剪辑与林强的配乐更是品质保证。5.打弹珠,放炮仗,被同学集体扣留扔传作文本与起绰号,令人忆及童年往事。6.生活是苦涩的,故乡终归要离去,在都市中也注定漂泊,所幸,总有重新开始的机会,花儿也会再开。(8.0/10)
给自己打个分吧!虽该片让我最近这四年都处于一种负债几十万的状态。但电影《矮婆》作为我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我想要的故事,感觉,风格基本都有了。虽过程痛苦,也有快乐,梦想已了,所以给了四星,三星是电影本身,一星是给自己的鼓励和认可。感谢幕后支持我的亲友,还有家人。 - 蒋能杰
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我还是挺敬佩蒋能杰的,除了愿意掏出家底去坚持自己的电影梦想关注边缘人群外,更重要的是主动在这样一个文艺片、纪录片极为艰难的市场困境下,开展自救行动。包括早先主动发布自己的网盘资源,然后进行销售,成为豆瓣乃至整个电影圈中的热门事件,再是这次费了这么大的劲终于将电影送上大银幕,利用各大城市众筹点映的模式让想看到这部电影的观众看到,即便排片票房非常有限,也已经非常不错,值得鼓励和敬佩了。如果我们的文艺片、纪录片工作者们都能更加积极地去面对和开拓市场,我想对于市场环境的培育也有着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期待蒋能杰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压力,拍出更多更优秀的纪录电影吧。
奶奶去世那段合上了心理节奏,而且我切实摸到了成绩进步了奶奶却不在了的那段难过。到广东入学失败的情节也很准,所谓被遗弃和损害的。整体来讲对非职业演员的调教还是做不够好,说方言都没免得了尴尬,然后剧本还是太重了,调色也略过。廖桑和林强这两年在内地青年导演的片子里出镜率真是高啊。
当代中国留守儿童电影有两种,一种是《米花之味》,另一种是《米花》以外的全部。
很踏实,规避了很多戏剧性的东西,选择了日常的片段。最后收在一个少女的成人礼是个有意思的选择
懂事的孩子真让人心疼。「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
矮婆其实是个留守小女孩,湖南乡下,很多女孩子被叫“婆”“姑”,据说是好养的意思。故事本身很平淡,就是讲一个矮婆和两个妹妹跟着腿脚不好的奶奶在家,父母在外打工,后来奶奶去世,父母想把矮婆和妹妹接到广东读书,未果,矮婆妈妈只好回家带矮婆,全篇完。所有的角色都是村里的村民,矮婆也在导演多年前的纪录片里出现过,所以演员好像都习惯了摄像机,演得特别好,甚片子里那些点到为止的乡村霸凌,看起来平淡的生离死别,都是透过矮婆的眼睛很自然地出现,平静克制里是时代的暗流奔涌,实在是比纪录片还纪录片,甚至有点《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影子。
用过于“电影”的镜头企图表达非常“现实”的记录,在我看来就是充斥着调和不当的生硬和尴尬。
在對非職業演員的指導和調教方面有所缺欠,但同意惠子的觀感,影片於“糙”中有余華小說般的利落的力量。2021年9月8日(農曆生日)20:50於百川荔灣3號廳,當日全市僅此一地放映。
一副留守儿童的生活画卷,质朴的影像中透露着生活的无奈,平淡的叙事里掺杂宿命的轮回。
3.5。纪录片的形式风格拍的剧情片,与导演本人有关。去情节化的叙事和去戏剧性的表演,但事件足够紧密,整体较为流畅。大致是散文电影的语法,结尾惊艳。乡村生活,留守儿童,死亡,离乡务工,亲情疏离,现在这种题材有点多啊
远离故乡的车窗,最后又成为无奈的归家之旅,然而对于「我不知道怎么描述我的母亲」的女孩而言,家已经不再为家,奶奶的房间作为一个留守的空间在剧情中的不断变化颇有深意,收尾相当之好。影像非常之克制,所有的最大信息量的部分,皆是点到为止,让人想起张爱玲的小说。
沉默的云洁也是成熟的矮婆,故乡与远方都摆在眼前,命运的牵绳左右摇摆,她却没有选择的权利。一个和一群留守儿童的日常,戏剧性较强,但表现自然加上真实人物,是有很抓人的点。几处相对轻松的乡间儿童群戏,略有日影的格调,不过整体色彩偏艳。北影节百老汇
特色的“青春残酷物语”,是历史进程里的阵痛与个体的命运定型,与个体的成熟、变化几无关联,毕竟中国的孩子太早熟,又必然要认同命运的安排,过早的见识到了庞然大物,太可悲,电影是这段特殊时期的有力见证。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和走丢的黄牛告别,和喜爱的代课老师告别,和溺水而亡的伙伴告别,和外出打工的哥哥告别,和相依为命的奶奶告别,和曾经的自己告别,于是简单的小云洁便成长为装满心事的「矮婆」。PS喜欢影片另一个名字「云在故乡等我」,并且希望片方换一个好看点的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