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若觉得解除,便解除了。”还是孩童的小活佛敲着木鱼一本正经地为丹增和普布还了愿,当初也就是在这里普布背负了丹增的名字为他修行。自此,福报皆是丹增所得,普布淹没在丹增的命运里,失去了自我。然而命运的绳索将他俩紧紧的拴在了一起,恩怨情仇四十年,彼此伤害,彼此憎恨,但终究放下心结,放下阶级,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从电影的政治大背景来讲,编剧阿来和导演想要从解放西藏农奴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入笔和刻画的,不过可喜的是电影里加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来充盈这段历史,毕竟历史剧如果只是单纯顺着时间节点来叙述便成了历史书,电影里融入了西藏佛教信仰、丹增对央金跨阶级的爱恋、普布的自我觉醒等,这些线索都是潜伏在电影里的矛盾体,为丹增和普布的恩怨情仇这条主线做铺垫,适时爆发,为主线的主体矛盾增添火花,将电影情节步步推向高潮。 在还是农奴制的西藏时期佛教文化深入上层势力,他们认为农奴是没有人权和自我的,并且生来便为主人而活,所以当普布触犯山神的报应应验在丹增身上时,普布便注定要为丹增的福报而活,而普布只能背着恶果下地狱,失去了有电灯的房子、温暖的氆氇的来生,而在丹增看来,这些都已在今生拥有,这就是丹增与普布的巨大落差,因为阶级,因为贫富。 当共产党走进西藏,带来了电灯,带来了新设备,更冲击的是带来了新思想----解放农奴,实现平等,对于普布而言,这是一次觉醒,终于可以翻身当家作主,做回自己。但对于丹增而言,这意味着自己的地位降级,不仅仅是童年时期普布站在石头上高过丹增的主仆关系,而是人权的对等,对于贵族出生的丹增来说是无法接受和容忍的,于是丹增利用普布亵渎了神圣的佛尊,普布差点丢掉性命。自此普布开始憎恨丹增,不仅因为丹增的陷害,更因为无法摆脱丹增的命运,当丹增侵犯了妹妹央金后普布终于爆发出积压许久的怨恨,开枪“打死”丹增,可悲的是普布并没有因此摆脱丹增,他还是常常会做噩梦梦见丹增,无法自拔。 或许时间是冲淡一切苦痛最好的良药,或许农奴的解放才使得丹增和普布可以真正平等的相待,又或许丹增和普布在内心最深处还珍藏着孩童时期一起骑车去看布达拉宫电灯的真情,多年后,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解除了阶级,解除了恩怨,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又再一次走到那个可以眺望远方的地方,“来生我们还是好兄弟”,西藏的天空纯净而又祥和,远方是挂满经纶的布达拉宫……
由于涉及到太多敏感话题,因此这片被剪得七零八落让人失望也不足为奇,不过如果换个角度,当做BL片来看竟然毫无违和感,除了央金线十足多余外,在西藏社会变革的历史大洪流背景下,丹增少爷和农奴普布相亲相爱相恨相杀一生的故事真心让人动容。★★★
拍出了旧拉萨市容,拍到了“印度某地”,用了福祸双生的佛教因缘观来讲兄弟情谊纠葛,全片藏语对白,有史诗电影的跨度,都是给人好感的亮点。让人不痛快的地方,一是各种敏感话题将片子的情节切割得支离破碎,二是意识形态限制了反映现实的厚度和深度,如果说这两者实属不得已,那么第三点,为啥一个“干坏事”就要去推孕妇下台阶?一个不想跟家庭逃亡就要去强奸女奴?就真是让人莫名奇妙的剧情了。这两个人物就算有诸般缺点,总还算是天良未泯吧。
每次切换语言时真要笑死好吧好像是谢晋西藏班的那倒是演得不错 两位男主的名字音调和好爱演表情深深在脑海!!!
要是有好点的纪录片就好了 前半段拍得太玄 后半段还行 就算套上那个时空背景 实在不出彩
对阿来的期望大了,所以有些失望,但总算没有沦为一部西藏风景片。情节上的硬伤就不去说了,故事还ok,除了故事其实阿来还想表达一些其他的,但是受制于一部电影所能容纳的内容有限,感觉没说清楚。当然了,说清楚了就未必能公映了。。。
看得出导演是忠实的墨菲定律拥趸,其他还可以,想表达的太多反而,不用我说了。
東土人士拍攝的西藏題材影片註定只能囫於主旋律,表面上想通過兩個階層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際遇探討挖掘人性之解放,實際只是拿了鏟子做了個意欲深挖假動作,不過在地上划了幾道淺痕,還是友人概括得好,影片講述的就是少爺房祖名和農奴陳柏霖糾結了兩小時"我是誰"的故事⋯
130分钟的观影过程,仿佛一场生命旅行。质感的画面,风情万种。分明的节奏,流水行云。虽然,阉割的片断让故事的连贯性略打折扣,但纠心的剧情仍然牵动着观者的每一处神经。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站在简单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的角度,而是将艺术和人文完美融合,用真实的立场还原最初的人性。经典之作
双主体性
烂片预警,看片会看的,一下进来好多人,是单位布置的学习任务吧。浪费了好题材,拍的太难看,非常破碎,一场戏接着一场戏,太用力,情感断裂,完全没法共鸣,里面角色老是在哭,情节莫名其妙。看在这是难得的讲藏汉历史的,加一星,其实我想打1星的,不要进电影院看
不正经来说,这就是一对主仆四十年来相亲相爱相杀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纠葛故事。但置身于1944—1980雪域高原的时代变迁中,就看山不是山了。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自我觉醒,政教矛盾,信仰冲突,信仰回归,大部分历史事件徘徊在意识形态边缘,以至于难以避免被阉割的命运。少爷才是这部影片的灵魂人物
重點在哪裡呀重點在哪裡?把主題定的寬泛且具有政治色彩的結果就是一會兒說家族恩怨 一會兒說兒女情長 不明所以。
狗血洒得多了就猎奇了。
太多的藏族电影都是主创带着优越感拍出来的,利用了那些夺目的风景和质朴的脸庞,却没有走进他们。《西藏天空》是近年唯一一部“平等”的西藏电影、史诗巨片。竟然是导演的大银幕处女作,实属不易。
5.5。有些镜头略奇怪。有些台词出现在大银幕上算进步吧?
近几年,讲述关于西藏农奴解放题材的文艺作品不算少数了,《西藏天空》里可以看见原著的影子,更多的是在阐释关于人性自我寻找的过程。
听了一串串的藏语、英语,没想到最后会出现的竟是沪语(而非汉语),一整个惊喜?!说实话,拍得还真不错,看得我眼泪横流。内容仿佛是《西藏秘密》的精华浓缩版。
它像是赛德克巴来,也像是功夫!给我们展现了许多即使自己去西藏再多遍也无法体会的藏族文化与传统!在其中还编制了两个主人公之间寻找自我的心酸过程!期待它在夏威夷,多伦多电影节上的表现!
两个男主角,一个房祖名,一个马景涛的即视感。在天朝,难得有部电影,大家都等着字幕放完再走。
没有风筝的追风筝的孩子。导演说,筹备了4个月,拍摄了4个月,审查了8个月…所以真没必要去盲目黑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