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了产自好莱坞的努力学功夫的熊猫阿宝的表演——俺几乎一年只进一两次影院,今年第一次就献给了他;而今晚则在cctv6看了这部国产数字电影,被定位为艺术电影的香巴拉信使。
看panda学打架,我虽然跟着观众一齐笑个不停,不过出了电影院就没啥笑的欲望了,也就是看了个声色俱佳动画版的老式成龙电影罢,但也期待接下来的x部续集继续让我们开心地笑。联系今晚看的这部香巴拉信使,两部片,感觉是来自两个世界。
那距离,正如片中人物生活的世界与好莱坞人生活的世界,这么远。甚至两部片的意义也是毫无牵涉,各有特色。如果硬要我说出,我为什么把这两部片扯到一起瞎掰,我只能回答,在短短3天内就看了两部南辕北辙然则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片,这本身也许有某些深层的意义。
最浅层的意义,是映射出我自己的“兼容并包”的口味,以及这种“生冷不忌”的我的社会属性。如果用些有审美意味的词下判断:好玩的、好笑的、快节奏的、画面精良的、虚拟的作品,我能接受;写实的、乡土的、缓慢的、质朴的、宏大的作品,我也能接受。这些词背后,是我个人避免不了的文化背景带来的审美哲学的烙印或者是局限性。我会被香巴拉信使这样的片感动,首先因为我对乡土世界是有感激和理解的,我的父母来自这个世界,我不断地被他们带回这个世界,且城市生活-乡村生活的反差也使我对后者产生理想主义的向往之心;我会被熊猫耍功夫逗乐,则是因为我在生活中从小就得到现代都市的虚拟符号的慰藉,对卡通动漫的认同和情感早就内化于个人观念之中。从社会分类来看,我是吊着70后尾巴的八十后,我是受过大学教育的城市小孩,我是城市移民的第二代,我是从贫乏年代转型入物质信息极大丰富年代的受益者,我是……
以上是把我自身作为一个观影者,一名个案人物进行的初步分析。从这种分析中,有血有肉的人物被抽象为社会分类的一部分,继而被抽离为文化阐释的符号,观察这样一些“符号”,对电影工业流程中定位观众类别并设计故事情节、电影定位,我想无疑是有意义的。但对作为整体的社会,对作为整体的文化,对理解社会、文化、民众、道德等等,有无助益?
当下的不少媒体作品(显然,新闻报道和电影电视都存在写者的“创作”,在不同程度上都可谓“作品”)存在的一种特性是,善于把握观众定位,由此创作适合各阶层、各类别受众口味的作品,于是报纸、杂志、电视剧、电影等都分出了三六九等。而在豆瓣上受热评追捧的,很多便是八十后口味的作品,不符此类口味者,则被以“雷”、“纠结”、“bh(biaohan)”等标签定位——作为有能力消费大量媒体作品社会群体,他们的口味对媒体市场的意义不言而喻,因此被批为“雷”的作品类型,确实是创作者的“雷区”——尽管小心翼翼,还是不时被炸得人仰马翻,甚至让某些牛人晚节不保。
扯远了,回过头看看香巴拉信使。这部片的本色演出痕迹明显,看得出制作群是很用心地利用这样的方式,并力求不用力过猛。我是含着眼泪看完这部片的,而间中不时忍俊不禁地笑起来。这样的电影,力量来源于其根植于真实,“如果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得不够近”,但仅仅贴得够近未必能拍得足够好。贴得太近就只能看到局部,把局部放大为真实的整体,那顶多是“匠人”所为;要贴近整体的真实是需要更多的观察与思考的。我不知道导演和制作群为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花了多长时间,从人类学田野的经验来看,能让受访对象在采访者面前尽可能真实地袒露自我是需要相当的时间和感情投入的,更何况还要让他们在摄像器材面前虚拟发生在他人或异地的事情,即使这些事件是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亦是在过去的时空中。当地人成为表演者后,如何调整自我意识融入情节,这在个体心理上、文化上都是复杂的过程。如果有人对个体认知观念在图象摄录前后的变化感兴趣,我想,重走这电影拍摄经过的地方、认识参加拍摄者、体验他们的观念和心理在拍摄前后的变化,会是很有意义的影视人类学个案。
电影着眼的地点是现代道路尚未触及之处,也就是离国家触角稍远的地方,这种相对现代社会运行更为自足、稳定的地区,是城市人极为感兴趣的,而故事展开的自然环境是如此宏丽、优美、超凡脱俗、人迹罕至,更是城市人所向往的。电影的观者多数位于城市,让他们跟着一位牵着马的邮差,体味他的生活、情感,邮差在镜头下展示他生存的社会网络、交际礼仪、人情世故,以及他细腻的激情、深沉的感动、顽强的意志、善良的品性,首先是富于新鲜感或乡土的亲切感,其次是因其纯净自然的常态而充满人性人情之美。看完后回想起来,或许正是在这样孤绝的状态,人的极限与常态才如此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寻常看来是自然而然的感情,被这两种种状态的结合放大、照亮,深深打动无法真正参与主角生活、进入主角生活的世界的观者。
情节在主角及其接触到的人们当中暗暗起承转合,戏剧性起伏的段落不在他孤独地垂于生死一线之处,而是在人们与他不断地对话之中,与其说是人与人的交流、感情推动剧情发展,不如说是人与人的交流、感情就是剧情的一切。从人物自身来看,情节在影片中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是根据真实人物的人生改编的电影,片中情节不过是他人生度过的每一天的浓缩,是为了使我们更直观生动地理解主角的人生和人性而勾兑调和的鸡尾酒,故最重要的是他性格与行为背后,使他成为“今日之我”的那个世界,电影被名以“香巴拉”——藏语中极乐园、人间仙境之意,显然制作者们对主角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文化、历史、人性,是充满称颂崇敬之心的。
也许电影的本意是通过邮差行过的许多次邮路中的一次,提炼出邮差作为普通人的不平凡人生,赞颂人性、道德的感人精神。而选取这样一个多元族群聚居、地理环境多样的地域作为电影背景(也是人物原型真实生活的背景)本身,便已使这部作品增添了更为厚重的文化意涵。
当我们把电影中记录的世界视为整体,这个距离熊猫阿宝无比遥远的世界,这个距离互联网无比遥远的世界其实是在向我们这些观者靠拢:剧情的主线是邮差历经波折让山里的一个女孩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走出高原去念大学;邮差自己在山里过夜,念的那份报纸是人民日报;邮差给乡府送文件,传达的是国家政府的意志;女孩在结婚当天收到录取通知书,这一矛盾是由乡长出面解决。最后传统的道德和礼仪与国家的意志与操控之间的矛盾和结合,都是在邮差这一维系两者关系的“小人物”身上得到缓和、获得超脱。这样一个地区的邮差,甚至拥有比国家的代言人——地方政府领导更大的力量。这样的力量一方面来自于他同为“公家人”的职业身份,另一方面更来自他自身既属于地方民众又属于国家机器的“螺丝钉”的“阈限”式身份。不仅在僻处国家边缘地带的山区,这些“螺丝钉”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在整个社会的无数角落,这些多重身份的平凡人,都于无声处扮演着社会维系者、润滑剂的角色。他们或多或少认同传统道德,理解国家存在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更理解社会运作的传统规则如何作用于当下社会,上通地方官员,下连平民百姓,上有家族责任下有儿女早熟,他们既务实又执着,也许有点小聪明,贪点小便宜,但我们的社会总是少不了他们。
如果用国家的标准评判他们,可说的评语比这部电影就少多了;如果用文化的规律理解他们,则这部电影承载的还只是无数个案的局部。
这样的电影,用迎合受众口味的三六九等来定位,显然还是符合豆瓣人群的审美的,不过如果仅仅以个人趣味、私人情感看它,似乎不足以理解它的内涵。也许我又在过度阐释、自说自话,只是,想从这部片探讨,电影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现实、承担现实,并且,发现真正的美。
写得很杂乱无章,而且这么长,估计耐烦看的人不多。是为记。
虽然同为四川人,但是四川太大了,那些美丽的山区我也只在图片和影像上面见过,一望无际的草地,蓝的令人发指的天空,各种绚烂的花,让人宁静的藏幡,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山区人民那由于交通闭塞所引发的各种潦倒的生活。
我也不是城里的孩子,但是我所处的乡镇和这个相差太大,可是我理解那样的生活,在大家都在抱怨到处搞旅游破坏原生态的时候,你是否知道那里的人民是多么需要这笔收入,即使是卖给你一碗酥油茶的钱,一段时间下来可能相当于在那块贫瘠的土地刨上一年。农民都出去打工,大城市的人民看着一群群衣着很不周正的人可能会一脸鄙夷,会觉得现在民工的工资都那么高了,你们为什么不能自爱一点,对啊,工资是高了,可是这是防老防病以及家里一切开销的钱,他们没有退休工资没有保险,没有你们所能享有的福利,他们唯一的盼头就是把赚的钱一分一分攒起来,以备各种不时之需。
可是,终究还是善良的人多,而且人人都会在生活中需找各种乐趣,读报纸给猪听,即使没有电影看也订阅一份《大众电影》,给小孩出题奖励邮票,你会觉得其实每个人都有生活的乐趣,不需要你高傲地怜悯外加指手画脚。
“我怎么给闪电交待”
“不用担心这边,回不回来都无所谓”
多么地朴实,可是又多么地冲击你的心脏。
那样一个与外界繁华隔绝的地方的一个信使,传递的不仅仅是信件,更重要的是文明。土里叭叽的主人公,在地方上比乡长还受群众信任,他写保证信,保证女孩上完大学回来还嫁给村里的未婚夫,居然大家都跟吃了定心丸似的放心;自己在悬崖上命悬一线,还死不撒手硬要拉起来的小猪,只是受村民之托买的牲口;外头的政策信息,全都经由他传达给乡长村长村民们;山里头的情感也由他带给各家外头的亲人;
回过头想想,电影里的风景是美,但当时没觉出来。我想是因为那样的自然风景在这样朴素的人类感情面前,变成只是陪衬而已。人在风景面前虽然渺小,却成了画龙时的那对眼睛,吸引了所有的目光。
每年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都会放一些国内的主旋律电影.今年的《香巴拉信使》也是这种类型。看了后, 使我回想起最近去云南山里的经历。 那里景色很美, 人很淳朴,生活很简单。 这部电影也给我这个感觉。 每个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演自己熟悉的角色,所以 演的都很真实。 但相比之下, 剧情有点夸张, 把王顺友经历的所有困难放在一次旅途当中。这样描写也太苦了, 还有谁会去那里当邮差呢?
虽然是早晨九点半的放映时间,也不是参赛的电影, 还是有不少人来看。 电影结束后听到不少掌声。制片人, 一位中年妇女, 在电影院外面致谢。 有两个纽约客还追问制片有没有找到北美发行人。
一、
虔诚、朴实、善良,干瘦的手空荡的袖口、微躬的背像干豆皮一样的脸,卑微、敬畏、局促。我们读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喜欢说“找自我”“做自己”“做内心强大的人”,可说得越多,越空洞,除了自己,什么都不剩。不仅如此,还喜欢“俯瞰众生”,“高高在上”地“悲悯”忙忙碌碌的生活中的人,为他们“匆匆茫茫活一辈子”却根本不知道“何为人生、何为生活”而叹息。自以为“占有”了知识,便获得了“真理”,可是,那些所谓的知识与真理却教给人伪善和自欺······我想,最高的智慧不在对知识的占有,恰恰相反,而在保持赤子之心。
二、
前半段有很多小幽默,配上四川话,更显幽默,后半段可以说是“祸不单行”,要想在短短一个半小时将老王所有善良的品质和经历的艰辛都表现出来,这也无可厚非。但我相信,在现实生活中,老王是个善良、热爱生活且有智慧的人,他能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乐趣。
一些很有意思的片段。
老王找邮政局局长,局长在拔河,一边是解放军军人,一边是藏族老百姓,一位军人还在拔河的解放军面前指挥。白衬衫黑西裤扎个皮带的年轻小瘦身板毛局长在老百姓人堆里,奋力向后拉,见到老王手也不松绳,脚也不停蹬:“你还晓得回来,耍安逸啰。”老王也加入老百姓拔河大军。最后,解放军输了,老百姓赢了。
老王向毛局长商量,想要匹好马。小毛局长还是操着纯正的四川话说:“你看我像马不嘛,你把我拿去用嘛。”中途副县长走过,吩咐毛局长一定要把任务办好,老王木讷地陪在原地。我想,如果换做普通人,一定会上前插话,倾诉自己的不容易,向副县长表达想要一匹好马的意愿。这是像孩子一样、像山一样的老王。
送信前,老王带着他特有的淳朴和局促问局长:“白内障是啥子?”。在乡长问老王白内障是什么的时候,老王自豪得咧嘴:“白内障都不晓得哦。”像孩子一样的小得瑟,在老王艰苦朴素的脸上竟一点不违和,他有一颗赤子般可爱的心灵。
更可爱的事。
老师们带着孩子们堵老王。老王站在土坡口上,举着准备奖励给回答上问题来的孩子的邮票,对孩子们说要考难一些的问题,问的却是,中国的首都在哪里,孩子们都答了上来,老王愣了,带着他特有的淳朴的疑惑表情。下一幕,老王牵着他的马溜了,孩子们在后面追。
老王丢了小猪仔,从他爸爸家偷了一只猪仔补漏。第二天早晨,牵着马,带着他特有的淳朴的心虚的表情溜了,他爸爸在后面追,却是叫他带上洋芋。“不用了,不用了。”
怂不啦啦的老王,怂,源于善良和谦卑,因此却很可爱。
他爸爸看到老王回家,很高兴,嘱咐:“你有自己的马啰,要好好儿的送哦。”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想到老王就是十九岁时接了他爸爸的班,走马班邮路,这句话就不轻松了。他爸爸从前没有马,是如何一步一步,将邮路走下来、将邮件送出去的?
他们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们在做着伟大的事情,但却并不觉得自己有何伟大,相反,只觉得自己是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
萝波乡乡长是全电影里唯一说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人,标准的汉族长相,最斯文有最文化的人。也是最尊敬老王的人。他最清楚老王的伟大之处。
为了山里唯一一位考上大学的学生——一位即将嫁人的女娃娃上大学,老王真是受尽了奔波和辛苦,偏偏那村里的人还因为他打断了婚礼而对他生气。老王小心翼翼的给准新郎递烟,新郎生气地走开。最后,准新郎骑马告诉踏上大学之路的翔秋,等她读完大学,回不回村和自己结婚都看她自己的意愿,他爸爸也是这样想的。
三、
孔夫子说,《诗》三百,可用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他们也一样。
真实,感人
我的祖国真美啊
真实往往更感人,天仙妹妹~~
青花椒二十一斤木里县,屋角乡,芽租乡文学家的从前慢很好老百姓的从前慢不然老王这个形象异常生动丢白猪偷黑猪,有点八卦,有点鸡贼和《那山那人那狗》比,更接地气了
驴演得好
这部片子我能记一辈子……不解释,无关本电影。
女大学生太扯淡了,害得老王被马踹,又害得金龙滚山坡导致瘸腿必须得死,又害得扎西打四年光棍~话说结婚了不能上大学,这都是哪一年的事情了?演员都是非职业化的,演技生涩了点。音乐诡异了点,像女鬼一样的,每次在山里飘荡真瘆人。其余都很不错,能把单调的故事讲得有趣不容易,另外景色也很美。
2008.7.5 CCTV6 home
居然是思修课上放的。
信念存在的必要。拍得趣味横生。
演员特别好
好美的风景,好善良的邮差,我们仅有眼泪是不够的。
坚持到底是一种人格
容易被忽略的中国好电影~~~
真不错
此乃第五届MFA传媒大学的影片分析考题,剧作层面上讲,真的还不错,甚至能够称得上有趣。但是...有些问题你懂得啦。
信念让路走的更远更稳更有价值。
朴实【看民族题材的电影就有这种好处】
镜头都很美
战马+拯救大学生翔秋。人性越美则现实越丑。因为县长不给马,归根到底是我们的国家太落后。ps:小猪好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