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儿》是一部主流院线以外的独立电影,小制作、80后导演、一帮非职业演员。无论你是在简陋的观影环境中看到它,还是无意中接受了流出版的粗糙画质,这都注定了一个事实,你必须接受和原谅它的不完整。这个不完整可能是指导演的初出茅庐,也可能是指表现意图和观众期望的不同步,但即便如此,略带青涩的《光棍儿》依然是饶有趣味的新人新作,一道让人好奇跟惊叹的乡村风景线,一出原汁原味的方言美学表演。影片不是常人印象中的地下电影,警察妓女小偷,甚至可以说,它有商业元素的亮点。只是目前大导演的艺术片尚无法自给自足,这般小片子更不会被院线所接纳。
《光棍儿》涉及了现代城市化的影响介入,可在偏僻的农村,它还是维持着旧有的体系。故事的切入点不是家族,不是自传体,而是男女关系。当男女配给关系处于严重不对等,这就出现了片中的老光棍们,而他们又个个有故事。令人佩服的一点还包括,导演郝杰是带着一腔热爱去拍摄家乡的,决然不是旁观者的猎奇和道听途说,也不畏惧别人批评说有意丑化。
尽管私下有开玩笑,《光棍儿》倒可以唤作“三俗电影”,但也确信一些保守观众会不愿接受,发自内心去抗拒这样一部电影,然而《光棍儿》所展现的原生态平衡和自给自足的两性交流体系,堪称在新农村题材电影里前所未有。今村昌平发自感慨说,性就是人生啊。某种意义上,《光棍儿》与他作品有共通之处。回想以压抑著称的第五代导演作品,同样是性欲疏导出了问题,他们就主动回避了正常人的真实一面,比如幽默,比如日常,总是不可避免地国仇家恨,苦大仇深起来。而在《光棍儿》里,性可以表现为简单的床板运动,也是光棍儿之间的闲侃,更是那些哼唱起来的低俗小调。即便是一般沦为噱头的同性恋,出现在片里,那就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笑点。【南都娱乐周刊】
感谢马大、觉大、恩来以及CIFF
光棍的悲剧来自每个人不同的生命历程和自我选择,说得稍微学术一点,就是社会结构与个体实践的双重作用。
看完整部影片,其实质的内核说白了就是性的宣泄。生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性的表达长期隐没在个体的生活之中而得不到完整地体现。《光棍儿》也就是通过对普通农民的人文关注,凸显了“性”的主体地位。当然性不是个独立的元素,其必然与整体社会形貌相联系。因此,性的表达也就是爱、道德、性别、金钱等宏观命题的另一种书写而已。
该片的精巧在于彻底的草根,没有所谓的精雕细琢和舞台设置,一切意涵都还原到实在的社会背景中,亲切而又熟悉,现实而又荒诞。导演在决裂了那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居高临下的气质后,也以自己的方式宣告了自己深沉的人生思考——道德的具体性(详见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848105/)。当然,这种道德的具体性并不是相对主义的虚无,导演虽然没有明确地对此做出评判,但这个时代纷繁的价值观与传统的溃败,却以各种乱象式的光影叙事进入了广大观众的思考之中了。
电影中最为触动我的一幕来自于两个老男人的简易床戏,在所谓的性欲发泄中,背景却是新闻联播中对于胡主席的特写和中法外交的报道。这种强烈的视觉反差,是一种理论的走样。福柯意义上的话语在这里遇到无法解释的现象——在一个生存和性欲得不到保障和满足的社会,主导话语根本起不了作用。对于为何社会矛盾与社会风险会频繁发生于这个时代,也应作如是观。残酷的现实与太平的新闻联播之间的落差也许是导演的一次善意讽刺。
喧嚣的社会中,光棍儿们是各有各的悲苦,有爱操屁眼的,有爱日逼的,但最终都需要性的排解。一个开放的社会,需要多元性的包容,更需要对于底层群体的强烈关注。关注而不悲悯,光棍儿们各自都有一套自身的生存哲学。
“《光棍儿》,一部反映中国农村老光棍儿“裤裆问题”的现实题材独立电影,以河北张家口市顾家沟村四个老光棍儿的性苦闷为主线,原生态地展示了北方农村鸡飞狗跳、看似荒诞却又无比自然的生活。”
这是导演郝杰的处女作。顾家沟是郝杰的家乡,他从小就跑在山沟里,蹲在古场边,看村里的谁家媳妇偷情被抓,听喝了酒的男人围坐在一起吹牛扯淡。
2008年,身为顾家沟村支书的郝杰爸爸,因故去世。郝杰急迫的觉得,要留下点什么东西,他要记录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
2010年,郝杰用千辛万苦争取来的30万元开始了拍摄。剧里的演员都是自己的老乡,谁都没签合同;台词原汁原味,充满粗话和俚语,大多由演员自由发挥。
虽然电影结构及剧情稍有粗糙 ,但这部电影展现出来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农村现状克制的体恤,让它在国际上赢得多项大奖。
<图片1>
电影一开头,是一个30s的长镜头:一个小男孩用棍子猛戳泥墙的缝,这一动作充满了强烈的性意味。
随后他边走边唱民谣
<图片2>
本片多次出现各类民谣、乡间戏曲。例如开头这首“舅母舅母你别搁扭(生气),不吃你的饭不喝你的酒,当天来了当天走(不给你添麻烦)”。
这曲民谣反映出农村的贫困和微妙的嫁娶支配关系,和我妈对过往穷日子的回忆惊人一致。在1980s的中部农村,大家都穷的揭不开锅,只有过年了才会割几斤猪肉,来客人后炒些荤菜端出来。客人也会体恤主人家的不容易,在吃菜时只会假意吃些配菜,大片肉都给主人留着。客人走后,家里大人再把荤菜都收起来,下次来客人再端出来吃,这样往复,直到肉都放的变了颜色。
而在电影拍摄的2009年,张家口市顾家沟村的黄口小儿,仍在唱着贫穷。
------------------------------------------------------------------------------------------------------------------------------------------
本片长92分钟,前25分钟都在介绍电影中的四位老光棍,梳理人物关系。
<图片3>
<图片5>
<图片6>
![]()
四个老光棍儿中的唯一同性恋。1942年,才12岁的六软被爹妈
老杨是这部戏的主角,1975年,正年轻的小杨,和村里的二丫头相爱,并且把二丫头肚子搞大了。但他是个放羊倌,穷的叮当响,二丫的爸妈死活不同意,来小杨家里闹,让他带二丫去堕胎。随后二丫头嫁人,成了村长媳妇,小杨变成了老杨,一直未娶。这几十年来,他仍然和二丫头保持着不正当关系。
而这个二丫也不简单。在身为村长老婆的同时,不仅和老杨保持着不正当关系,更雨露均沾,一并解决其他老光棍的裤裆需求。更神奇的是,老杨知道二丫的“公共情人”身份,其他老光棍也互相知情,但大家都心安理得,仿佛这是一件极其合情合理的事儿。
作为回报,这些老光棍会将自己的私房钱给二丫,让二丫供她的大儿子(建根)考大学用。
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仅过了一年时间,在距离北京仅仅200公里的张家口顾家沟村,农民们仍然过着和“现代文明”脱节的生活,青壮年都离开乡间田头,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和少部分年轻人。在娱乐缺失、文明遮羞布失守的环境下,性问题作为原始生理最高的欢愉,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
同样是性饥渴,农村里没有苍井空等各位传道受业的老师,“种子”的含义也仅仅只是春季播种的菜籽,光棍儿们的唯一消遣就是聚众聊天打屁,看草台班子唱荤戏。
-------------------------------------------------------------------------------------------------------------------------------------------
马尔库塞曾指出:“文明史起始于对各种欲望, 首先是对性欲的压制,各种欲望自由而充分的满足,同社会的根本利益是矛盾的。”由此可见,性和文明几乎是相对的。目前我们脑海里“性是羞耻且私密的”这一认识,起源于城市文明化进程中对规则和公共领域的强调,和对私欲的约束。但最主要的是,文革后,性作为权力和道德的显影剂和一种资源,被统一管理和严重禁锢。
而在农村,这种尚未被法理文明染指的礼俗社会,“性”和婚丧嫁娶、繁衍后代的距离更近。农民们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与行事准则,“性”和放牛喂猪种菜一样,是必需品,是本能和欲望的释放,既无伤大雅,也小可怡情。
所以我们看到,二丫头同时和多名光棍儿保持不正当关系;话都说不清楚的梁大头还在找俏三他妈;老杨忍受不住寂寞买来被拐卖的四川妹并在新婚之夜强暴了她;在将四川妹让给俏三后去张家口市里嫖娼;老杨去六软家里躲避时差点被六软“透屁股”。。。。。
在这里,我无法用单纯的“好”和“坏”来评判这对性赤裸裸的追求和展示。当我们嫌弃乡里人的粗鄙之时,乡里人也瞧不起城里人的虚伪。这本无对错。
同样,我也不赞成赤裸谈“性”是苦难生活的折射和调剂这一论调。
喝着星巴克讨论着商场打折和出国旅游的城里人眼里所谓的苦难,不过是他们用扭曲了的现代化标准来衡量农村所产生的误解。这种标准认为,似乎没有用上马桶和淋浴头,不能去电影院看个电影,不能去逛书店喝咖啡思考人生,没有拿上iphone手机自拍发朋友圈,就是不幸福的人生。
借用豆瓣影评中一位网友(@乐飞为)的话:“他们和你是平等的,这就是生活,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惊喜,你有你的他有他的,生存法则!”
<图片10>
影片的第二部分,短短十分钟,展现了老杨卖瓜被地痞群殴;商人来村里收瓜,又被老杨代领的村民耍赖强卖两个矛盾。
这两个片段对比强烈,极具反讽意味,沉重的是小人物维护自己利益的艰难与忍气吞声的社会惯性,搞笑的是淳朴又狡黠的表演,是我心里全片的高潮。
夏天,西瓜成熟了。天不亮,老杨便拖着一车西瓜,走在汽车轰隆、大灯闪烁的马路上,去县城卖瓜。但是在卖瓜时被地痞欺压暴打。
回家后的老杨,静静躺在床上养伤,表情平静,和来探望的二丫头说话时,语气没有愤怒,没有绝望,也不曾看见反抗。仿佛是经历了很多次这样的事一般。看到这里老杨的反应,大多观众和我一样都会心生愤懑,没想到导演通过一句地方戏剧的唱辞(今天捉住活抽我的筋啊~我可不是省油的灯~),预示了下一节的翻转。
第二天,当四个老光棍儿坐在村口晒太阳闲谈时,又有瓜农开着卡车来收瓜了,并说村里有多少收多少。在收瓜途中,占据主场优势的村民们,不像前一日老杨进城被打那样没底气。收购商的挑剔惹恼村民,老杨一声令下,村民一拥而上围住想跑的收购商,准备动手强行卖瓜。
深谙耍赖之道的村民,让老人梁大头倒在车轱辘下,使车不能开走。走投无路的收购商只得认亏,不论大小残次,收下村里所有的西瓜。村民们得意地将所有的瓜往车上搬,“功臣”梁大头倒在车轱辘下,狡黠地吃着瓜。
------------------------------------------------------------------------------------------------------------------------------------------
这一节精彩在前后的反转。当你在为老杨(贴着“农民”、“弱者”的标签)被打而激愤时,第二天在老杨的地盘,他又成了作恶的人。导演没有拘囿于“同情受害者,批判恶人”这种非黑即白的的角度,因为片中孰善孰恶并没有一个明显界定,这让一些惯常站队,喜欢明辨价值观的观众不知所措。
电影引发了一个问题:生存着的蝼蚁,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尊严是否那么重要?
老杨和村民强卖西瓜,他显得彪悍、无理且得意。被打,他显得熟门熟路;欺负别人,他也显得驾轻就熟。对弱小的实利主义者而言,尊严并不重要,利益才是,能吃饱饭抽个烟睡个女人才是正经事。
这些村民,一辈子没有感受过物质的充裕、精神上的平等。于他而言,所谓生活就是,不是你来操别人,就是别人操你。行走江湖数十年吃过的亏,已经化成生活阅历刻进骨子里,他们甚至无需学习怎样做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生来就如此。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道,超脱老滑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它最大的缺点是理想主义和行动主义相杭衡。这种特质使人不去反抗,丧失行动能力。就像老杨被打后,躺在床上,并没有说一句要报复的话。他理所当然的接受更强势阶级的蹂躏,认为人生就是如此,并将自己的活动限制在消化道和生殖器等简单的生活需求上。
现在很流行说,要推行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富强明主公正法治等口号,对于老杨这些人是奢侈的。挣扎生存的人认为,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
二丫的大儿子,经过复读,终于考上了大学,几个老光棍儿的闲聊让老杨得出了“要娶个媳妇儿”的结论。于是他花6100块买来了个年轻的四川媳妇儿。
<图片13>
而乡亲们过来看热闹时,还没娶老婆的俏三,看上了这位水灵灵的姑娘。
<图片14>
令人惊异的是,俏三在家里闹的翻天覆,想要这个四川老婆,俏三他爸竟然顺着孩子的意思,一大早过来找老杨,二人讨论着该不该将这个老婆让给俏三,就跟讨论着今年收成不错一样自然。老杨拒绝了。
老杨去县城理发,带着四川老婆,让俏三开摩托载他们去,途中被拐卖的姑娘逃跑,被两个男人捉回来。
<图片15>
但是自此事件后,本来就不甘心的姑娘,看上了更加年轻力壮的俏三,她于是跑到俏三家不走了。
在村长等人的调解下,老杨终于同意将老婆让给俏三,并拿回自己的钱,转手交给了村长和二丫,让他们支付建根上大学的学费。
<图片17>
没有了老婆的老杨,无法排解性欲,于是到了张家口市,想嫖娼。
<图片18>
<图片19>
但是小姐欺负他是农村人,在将老杨骗进来之后,收了他80元却只愿意给他戴着手套手淫,老杨气愤不已,要求退钱。小姐叫来打手,老杨落荒而逃。
<图片20>
四川媳妇儿的父亲因病去世,俏三他们家不愿意让她回去探望。
走投无路的姑娘回来找老杨,跟他睡了一晚,换来回去路费。
<图片22>
俏三知道后,将老杨狠狠揍了一顿,老杨跑到六软家里避难。
<图片23>
在《新闻联播》的播报中,两个老光棍儿躺在床上,六软想和老杨发生关系,老杨没有生气,但拒绝了他。
老杨第二天和一位老人(不确定是不是四个光棍之一)聊到六软是同性恋,老人的话很直白又淡定。
<图片24>
------------------------------------------------------------------------------------------------------------------------------------------
影片的后半段主要讲了【老杨娶来被拐卖的媳妇儿】、【俏三将拐卖媳妇儿要走】、【老杨去城里嫖娼被骗】、【拐卖媳妇儿用身体在老杨那里换来了逃走路费】、【六软要和老杨搞基被拒】六件事。
每一件事,都是对观影者道德底线的挑战。在这里,我无意为导演展示的河北农村中落后、愚昧又骇人的思想平反,但是在观影之中,我能够明确地感受到,那些放在城市中不合理的事,却能自然发生在农村。农村有它自成一派的道德观。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中国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疏远近为主轴的,是一种差序格局。
和西方的“团体格局”不同,我国乡土的“差序格局”,容易产生私人道德。也即特殊主义论理——道德依据所施加的对象和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每一束私人关系都附着着道德要素。所以,乡土的社会找不出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所有的道德标准也都逃不出差序人伦的掣肘。
这,恰好是城市与农村两个并不完全分离的道德圈的成因。
导演郝杰在采访中说道,电影中的事,在他长大的农村很常见,小时候并未觉得有何不妥,长大后才知道,有很多都是触犯人伦的。而电影已经选择最隐晦的角度来表现了。
——“真正的光棍儿是一个现象,是中国北方农村的普遍状态,我拍的都是九牛一毛、冰山一角。我的新戏就关于二人台嘛,像内蒙那边,唱二人台很有名的,眼珠子都被抠出来了。就是因为女人少,都在抢一个女人,他老婆要跟着他,人家不愿意,哥几个按着他,直接用改锥把眼珠子抠出来了。现在就瞎着唱,很有名的。”——from郝杰采访
---------------------------------------------------------------------------------------------------------------------------------------------
《光棍儿》这部电影,粗糙、露骨,缺少艺术美感,这是它的缺点。
他可能不是一部观众愿意看到的电影,我毫不怀疑如果上映的话,票房有多么惨淡。你看,既不粗俗也不赤裸但至少真诚的《百鸟朝凤》,都得靠“下跪”来挽救票房。
它披着方言、荒诞情节赋予的喜剧色彩,讲了一个个悲剧故事。导演没有直接进行评判,他只呈现,我喜欢这种坦然的态度。开头和结尾,两段对ZF的讽刺,做的巧妙而含蓄。
我们需要这样真实的电影。
更需要放这种电影的平台。
真实,震撼。一切都是外衣,脱下来都是那么点儿事
结尾很巧妙。当你看的快烦了的时候,马上就结束了
原生态电影,贯穿全片的是性,涉及到很多禁忌,粗口、卖淫、拐卖妇女、同性恋等。有喜剧的品相但实际并不欢乐,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贫困下,性成为唯一的生命力符号,前史的交代更加重了晚景的悲凉。有《盲山》的影子但更加极端。这未必是中国电影需要的电影,但这种真实的力量是中国电影长期以来缺乏的
今年让我最乐的独立电影
乡村《十日谈》,果然,名不虚传!
原生态健康品,告诉你了,撸管是不能解决问题滴,边看新闻联播边搞基才是正经事
完胜張藝謀。
三十万能拍这样子,已经是很牛逼了。
片名应该叫 谁是你爸爸
这故事发生在21世纪。
一个小孩拿着一根木棍对着一个墙缝不断地捅,电影刚开场的小趣味即打动我
好透!英文字幕翻译的好,也比不上原生态的方言有穿透力。独立电影玩的就是跟主流不一样,我觉得故事不强、画面不强、但是有社会穿透力的部分强一下就足以说是好片。
触目惊心呢!国产电影里真是不可多得:由于村子男女比例失调性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几个农村老光棍最终选择了互相取暖!原生态的表演和极富喜感的情节让人大跌眼镜!敢于大胆直接揭开这个问题放到台面上来说,真想对导演竖起大拇指!
一部生猛的原生态电影,没有刻意的雕琢,导演以冷静的镜头语言,不带道德立场的态度记录了一个原始性需求的世界。对中国人而言,无论是俚语里的脏话不断还是村民那种动物性交配性质的性需求应该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导演像很多新人一样也还显得原生态,有点想到哪里拍哪里,好在真实的力量很动人。★★★
老杨整一个张家口高仓健
就算它的转场以及视听语言上试图流畅的方法是多么幼稚,也掩盖不了真实与乡土的生猛。荤段子/方言/粗口只是让其真实化的一种手段,没有人文关怀以及触及社会现实的精神不可能这么有力量。
这是一部带着葫芦屯气质的影片,建议李铁根以及其他村民统一学习。荤段子与方言粗口下其实是对生活的无限接近。同是小成本,显然这才是我希望看到的,虽然存在很多技术问题,录音效果一般,几处回忆处理的也不好。但原生的东西总是很亲切,嬉闹之后也有对深层的关注。口味比较重,慎看吧!
谁他妈说的这是喜剧?!
这是一部柔情似水的片子
耍花头的电影一律差评,包邮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