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2015

完结

主演:金桐俊

类型:韩剧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选择2015 剧照 NO.1选择2015 剧照 NO.2选择2015 剧照 NO.3选择2015 剧照 NO.4选择2015 剧照 NO.5选择2015 剧照 NO.6选择2015 剧照 NO.13选择2015 剧照 NO.14

 长篇影评

 1 ) 选择之所以为选择,是因为有的可以选

23.0326

杭州阿根廷影展

意外之喜,比想象中好看很多,故事非常简单,完成度很好,而且有很深的纵深空间可以挖掘,相比较于在电影中挖掘和自己的三观相合的部分,其实会更喜欢能思考和深入观察人物的电影。

宝琳娜开头和父亲的争执其实就预示了她会做这样的决定,

首先她说不希望用父亲的人脉和特权在项目中得到优待,她对于特权的使用比较排斥。

然后,她放弃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选择下乡教书,也就是说在她的价值观排序中,按部就班的读书成为特权阶级的一员,走父亲为她设定好的道路的重要性低于下乡知识扶贫,以及对比之后宝琳娜在课堂上的讲课内容可以看到她对于乡下的这些愚昧的孩童,是可怜和悲悯的,这里,很多人说女主是圣母哈,有点嘲讽的意味,我倒是觉得没必要如此,只能说有点天真,但是出发点绝对是好的。

故事进展到中段,宝琳娜被强暴。宝琳娜面对这件事,做出了几个选择,我罗列一下。

1. 选择继续去学校上课,即使她发现可能自己的学生中就有犯人。

她回去上课既是她的一种姿态,也是她自我宽慰的手段。早前和父亲的争执言犹在耳,如今遇到挫折就放弃的话,显得自己的决心也就如此而已,既然之前做了决定,可能那个时候就已经做好了无论发生什么都要把项目完成的准备。以及我认为宝琳娜有点中产阶级女知识分子常见的“恐弱”症,事件发生后,她在夜里哭过,上课时候的衣着也从一开始的短袖贴身变成了长袖宽松,她心里一定是难过和痛苦过的,但是她不愿意让别人发现自己会被伤害。特别是被这些她可怜的人伤害。不愿意走到受害者的位置上,因为这是一种被动,但是实际上她确实是受害者,对成为受害者的抗拒,是宝琳娜这个角色特别真实的一点。

2. 知道是谁犯罪,却选择不对他们追究责任。

对于宝琳娜来说,这个选择,对比薇薇的经历来看会更有意思,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宝琳娜的家庭条件和薇薇一样,那么面对这件事,其实她是没有选择的。因为薇薇被自己的舅舅强暴怀孕,她就没有任何的选择,只能接受事实,甚至连私人惩治罪犯都做不到,更别提让警察抓人,让法律制裁犯罪分子了。但是宝琳娜可以做到,可以做到却不选,才称之为选择。想想宝琳娜一开始和父亲的争执,她对于使用自己身份的特权是排斥甚至是有些耻感的。她对警察的描述,一开始是说她并不知道强暴她的人是谁。后面回去上课的时候才从学生诡异的态度和眼神中察觉出端倪,但是她没有动用特权抓人,这个时候她没有证据,对于自己的推测,她不想使用特权屈打成招。几天后薇薇告诉她主犯后 ,她选择先和主犯谈谈,相比于惩罚,她更想要一个原因一个说法。也是佐证确认下他究竟是否为罪犯,谁知还未见面,父亲已经使用权力将几人捉拿并拷打,此时,宝琳娜选择不指认,因为这不是她要的步骤。

3. 被强暴怀孕,却坚持不堕胎,甚至和多年的男友分手,和父亲吵架。

这里又可以对比看,结尾和父亲的争吵中,父亲问宝琳娜,如果是男友强奸她使其怀孕,这个胎是否要堕,奇怪了,竟然选择堕男朋友的胎而不是强奸犯的,这里很多人大呼不合理,甚至觉得女主有病,但是实际上从女主的逻辑来看,这再自洽不过了。也就是说,孩子怎么来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是谁进行了强奸。

首先从女主课堂上教人权宣言就可以看出,女主并不歧视强奸犯的自身条件,虽然犯人是目不识丁的伐木工,没钱没房没文化,但是女主不会因为这些而觉得强奸犯和她的男友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本质区别在于,犯人是愚昧的,兽性相对而言更高的,你跟他讲人权宣言他估计觉得你有病,他的认知就止步于此,对于女人,他的思维里不会存在尊重/平等。从犯人对薇薇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他完全是把和自己有过身体接触的女的当成了自己的所有物,非常原始落后以及愚昧,但是环境如此,在乡下大家都是这样的,甚至都不能指望他会对他做的暴行有所愧疚。这种落后和愚昧就是宝琳娜执着支教所想要努力扭转的。

而男友是女主的高中同学,高中就有摩托车骑,也就是说社会阶层高于犯人所在的阶层,和宝琳娜恋爱多年,两人是同一阶层的人,这种男的就不能用环境做借口了,尊重和平等是必须的,但是他和宝琳娜争执时候的出发点和犯人没有不同,也是把宝琳娜当作自己的所有物,宝琳娜被强暴,他义愤填膺,出发点在于自己的东西被染指和玷污,所以宝琳娜在医院说他令人恶心并跟他分手。也可以明白为什么男友强奸造成的怀孕会堕胎,因为他不应该。

当然,宝琳娜的选择通篇看下来,天真又固执还充满理想主义,十个人九个骂她有病,但是她真的很自洽。而我觉得我可以理解。

 2 ) 有实际行动的圣母心难道不比键盘侠要好吗(假装是长评的短评)

一个人的做法反映了这个社会的问题。Paulina的做法确实很难被人所理解,不过个人认为她不是所谓的圣母心。从影片一开始就能看出她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放弃更为容易的光明前途去为底层人民普法,那么这也可以理解她为什么坚持用教化的方式去对待强奸犯,她认为用暴力去对抗暴力是恶性循环,只用教育才能根治。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一个人的力量也确实螳臂当车,但是这个人的出现恰恰说明社会还是有希望的。

此外影片中父亲的角色已经是理想中父亲的典范了,尽可能的支持女儿的做法,不过于干涉,尊重女儿不主流的思想,但是在必要的时候又能在女儿身后保护她。

什么时候中国能够多多引进拉美或者其他非商业片的优秀影片呢,期待期待

 3 ) 帮派

为实践心中的政治理念她不顾家人反对,放弃律师职业的大好前程来到偏乡当教师,不想在那儿深夜遭强暴。她隐瞒下强奸犯中有她学生的事实,即使在他们被捉拿后,她毅然否认并决意生下腹中可能是男友也可能是强奸犯的孩子。影片打破时间线的多视角叙事很讨巧,女主细腻的表演将女性女儿女友教师等各种身份的心路历程和艰难抉择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片不愧是今年北影节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主的获得者,引发的深层思考也是多方位的。

 4 ) [帮派]浅窥性侵,独解民主

曾拿下2015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大奖的[帮派],此次卷土重来,成为第6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最大赢家,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女主、最佳编剧三大奖项。

本片聚焦四大亮点:手持镜头、两性角度解读性侵、民主教义、诘问上帝。毫无疑问,现实主义题材成为本片的一大基调。敏感话题与开放性的镜头遥相呼应,将电影打造成一部现实主义佳作。

民主阉割
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女主角宝琳娜带着爱与希望,来到一个贫乡之地教书。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在言传身教的同时,她渴求为村民们传递最正统的民主道德。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她得到的回应是负面的,并且是集体性的反对声音。可是她并没有后退,而是像一位英勇的女斗士,站在风口浪尖,独遇风雨。直到她遭到暴徒的强奸,这层关系变得异常微妙。
尽管影片的主线是宝琳娜遭遇侵害后的一连串反应事件。但潜在这层叙事线下面的,却是导演对所谓政治民主的思忖。到底何为民主?影片中的宝琳娜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朗读法律规则,可现实却是,这些学生就是强奸她的凶手。这两种行为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戏剧张力被放大。因此,这次“性侵”行为,完全可以看成是对所谓民主的“阉割”。尽管这种仪式性的行为,令观众难以接受。可这正如生活本身,如果导演完全按照理想化的生活状态进行拍摄,那么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可以结束了。

耶稣附体
在《圣经》中,耶稣被订上十字架,最终成为救世主,并在第三天复活。影片中的宝琳娜俨然就是耶稣附体,她与所谓的救世主存在多重相似点:在她遭受侵害后,想以宽恕的方式抵制罪恶,与身为法官父亲“权威”般的处置方式恰好相反。这种在旁观者看来极其愚蠢的行为,是令人不齿的。宝琳娜所有的亲人以及朋友都对她冷漠相对。这与耶稣当时造人唾弃与背叛比起来,有着极大的相似点。这看似愚蠢的手段,更像是导演对正义与邪恶,这对反义关系的特殊诠释。像[处女泉]结尾处,虔诚的父亲面对女儿被奸杀的事实,他对上帝进行诘问。当那一股清泉流出,观众似乎接受了上帝的存在。但上帝是否真的存在?或许这是一个死循环般的无解话题。如何面对罪恶,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帮派]的优点就在于,它在不断地为观众提出各种假设与疑问。正所谓,在处理电影结局问题上,欧洲电影是以结婚为开始,好莱坞电影是以结婚为结束。我们需要的是问题与理解,而并非是欺骗自我的美好大结局。在影片的结尾处,导演用一段长达五分钟的主观长镜头实现了一场令人震撼的收场。就像[四百击]结尾处,摄影机对安托万进行调度,当他直面镜头,观众似乎被吸附。那一刻,银幕前的每一个人都是如坐针毡的,因为当电影中的人物与你进行这种大胆的“交流”时,电影的意义已经被改写。同理,在影片结尾处,观众可以看到宝琳娜那张饱受风霜的脸庞,在以隐忍的方式接受灾难。多洛莉丝·房兹在此处贡献了最为真挚的表演,看罢,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平等的权利
又见女权,只是这次对于女权的解读更为晦涩。影片开头有一大段的手持镜头描写,宝琳娜与身为大法官的父亲有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的焦点在于,宝琳娜是否要放弃现有的律师工作,投身到乡村支教的工作。身为大法官的父亲在此彰显了自己咄咄逼人的一面,而宝琳娜的抉择却是异常坚定的。这场戏不仅仅可以窥见父权的崩塌,新女权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为全片奠定了一个斗争性,辩解性的基调。影片后续的发展,也是通过两性两种视角进行展示。宝琳娜对待性侵事件与身怀强奸者孩子这两件事,左右为难。她最终选择原谅凶手,并生下孩子。一种是身体方面的选择,另一种则是作为一个母亲的选择。可以想象,这两点完全构成了一个女人的生死抉择。她最后的勇敢面对,也同样完成了一部女人的史诗。而最重要的是,宝琳娜所采取的一切看似偏激的行为,都是为了争取平等的权利与亲人的理解。

宽恕亦或是指控,到底谁应该为暴力买单。或许答案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并非圣人,能否莫忘初衷,坚持自我,才是最高洁的信仰。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杂志

 5 ) 短评太短写不完

一部超越传统善恶观与道德观的电影。在遇到非常理事件的时候,什么样的做法才是合乎情理的?女主跳脱出了传统的司法体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决定本身惊世骇俗且富有冲击力,时刻颠覆着观者的三观。影片后期女主的行动反而更像一位圣人(神性大于人性),即使不被传统(男友、父亲、友人)理解也要超越他们而殉道,即使使得大家都很痛苦。然而最终还是回归了人本身,女主这样做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她本身也是迷茫的,没有答案,只抛出了问题。然而影片提出如此量级的问题足以需要极大的勇气。观影过程因为时刻冲击三观的缘故而显得很痛苦,但正因如此才更显力道十足。话题性满分。影评人奖实至名归。

 6 ) notes

教育体系-城市教育走进农村所面临的问题

-你害怕他们?你可怜他们?

贫富差距

贫民窟家庭现状对孩子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男女平等?

-在被警察询问案件发生经过的时候Paulina被问及穿着情况

女主的偏执-用自己的权利牺牲和生命安全教育贫民窟的孩子-这种教育真的是有效、可靠的吗?

她或许是重视教育,希望通过教育途径解决问题,而对于贫民窟里的孩子们而言,司法是什么或许真的没那么重要;他们的犯罪已经成了习惯了。

Paulina见到Vivi的时候了解到了她的经历,十四岁的时候怀孕,强奸者是自己的舅舅。问Vivi是否还会见孩子的父亲。-敢不敢见?想不想见?Paulina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还想要回到学校的做法让我觉得她或许是想要见到孩子的父亲?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个富有的女孩爱上绑架她的人;Paulina称自己只是想要看看强奸犯的脸;心理咨询师问她:你在期待什么?-找出真相-你不该把这件事情交给司法系统吗?-当面对穷人的时候司法系统不关心真相,只要他们认罪—民主体制在这个国家的践行上从本质上而言是非常失败的。

林业局将雨林种成树林,赚了一笔,反讽了刚开始提到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底线。民主制度的国家其根本应在于政府服务于民众;然而事实却是政府的许多机构借由为民办事的由头谋取私利。

木材厂工作的西罗-也体现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形成闭环的。政府为谋私利破坏环境、种树林、建木材厂;年轻人放弃学业到木材厂这种地方为资本主义打工;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未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一代一代的人对法律,政治,社会制度,种族,性别等诸多重要问题的看法都是不正确的;这也是为什么犯罪的情况在拉美国家经历了这么久依旧没有得到改善的根本原因。

再回到故事的发展上;当女主去找西罗的时候,女主的父亲已经从女主在巴拉圭工作的前男友口中得知犯人是女主工作的学校的学生了。女主的父亲动用当地的势力逮捕了这些人,所以西罗没有能够和女主相见,女主在这些人落网之后却说经由辨认里面没有强奸犯。

-女主父亲要求完全的解决权-司法是属于个人势力的而非属于国家和人民的;这个和女主说的司法见到穷人“犯案”习惯性屈打成招或许有关联?

-女主为什么不指认西罗

影片越到后来越令人费解。其中最令我感到费解的是Paulina为什么想要留着孩子?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回答;但是当他的父亲问她如果是她深爱的男友在喝醉了的情况强奸了她导致她怀孕她会怎么做。Pualina毫不犹豫地说可能会堕胎。说实话,我真的完全无法理解她这种救世主一般的行为。她将这个决定解释为“这个孩子是现实的产物;一种她自己都无法理解的现实”。但是她并没有解释清楚“孩子是男友的”和“孩子是陌生人的”有何区别。我觉得她自己的内心是非常扭曲的;在男友3问她孩子有没有可能是他的的时候她一下子非常愤怒,说男友恶心,这点同样让我感到非常费解。“是你的我就一定要堕胎,怀了你的孩子比被强奸怀孕恶劣多了”有种这种感觉。回归到Paulina和自己的姨妈谈话的内容上;内容本身看上去好像与电影的主线无关,姨妈聊到有关Paulina母亲的一些事情;Paulina当时是沉默了的;我想或许对于Paulina而言,她所寻找的也是某种,母亲的影子?在自己身上投射出来的影子?

到最后她跟父亲的争论已经变得毫无逻辑了。从刚开始的权利、民主战士变成了“你不重要了,我不重要了,大家不重要了,强奸犯不重要了,孩子不重要了,是否堕胎不重要了。。。”那你告诉我什么重要?

虽然看完影片之后我觉得非常愤慨,但我还是想尝试着解读一下Paulina’s choice. 回到最初她给学生们上的两节课;第一节课她说民主是她服务学生;政府服务人民;所以无权强迫他们留下——这个对民主的理解本身就是错误的;丝毫没有管束的民主是极不可取的。第二节课她以游戏的方式想要设定条件让学生了解社会形态却被问及规则是谁制定的。她自己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因为建立在她自己之前对于民主的解读上这一切都是不对的。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她自己也为了错误的民主买了单;影片中司法机构、木材厂、林业局等机构的描绘也足以体现出纯粹的民主是无效化的。民主只有在一定的权力规范之下运行才能够有效地做到真正服务人民。因为人民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中也是存在阶级的区分的。这种阶级的区分最终会导致没有政府制定有效的规则,阶级高的剥削阶级低的;而阶级低的也会为了生存铤而走险。司法本应该是保护受害者的。然而却连受害者本身都说不清楚为什么自己是受害者;在学过司法的Paulina眼里,那些因为无知而强奸她的孩子也是受害者;他们被司法机构和警察毒打的样子同样也是像受害者。我想这就是她最终选择缄默的原因。

 短评

这部电影惊人而自负地抹除了女性人物的人欲,只保留了一个反抗父权的中产阶级女知识分子的符号,要探讨政治人权或法律可以用很多更有效的方式啊,比如拿起笔,为什么要用电影写论文?

2分钟前
  • 品味糟糕
  • 较差

多视角在叙事上因空间的割裂产生一定惊奇作用,然而所提供的差异认知却极其有限。实际上尾声前父女的“婴儿”争论已经足以在单场景内承载理念差异,同样是这一场面里的“抉择”是全片最有力度的点,即女性的自觉是在抉择与自我认知上不受既有规范框定。且此前对斯症的否认又再次提供例证。

3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不明白主人公的选择

4分钟前
  • gary
  • 还行

法律本身只是工具,女主太坚强,如果是我,孩子不要,也定会让对方坐牢。

6分钟前
  • 周和辰
  • 推荐

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

7分钟前
  • 冠男
  • 力荐

[想看2016-03-25] 戛纳影评人周大奖+北影节天坛奖。圣地亚哥·米特雷这戛纳路线走得也是不错,看下一部能不能混进主竞赛。片子的核心问题在白左女主“圣母”与否上,但这其实是个很哲学与政治学思辨的问题。影片把这个特别绕的道理讲得还是相当清晰,不管圣母与否,至少她是自洽的。剧作上换视点(以及搞不同视角的信息不对称)其实不太必要。但是声音主导的巧妙的剪辑把这个片子捞回来了(女记者的采访一度还让我以为是女主在做心理咨询)。

1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同情他们只会增长仇恨,你必须要与他们斗争。”政治理想主义遭遇现实残暴,却始终无法将个人问题宏观至社会阶级矛盾,然而必须要做出一个姿态,即便除了自己之外无人能接受。太尖锐,不错

14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成长在暴力充斥的社会、父亲是权势法官、自已也学法律出身的年轻女人,受到侵害后,在寻找更温和解决办法之路上看似坚定实则迷茫。这是姑息,还是感化他们重新做人?看似不新鲜的题材在编导的编排下成为张力十足的电影。《荒蛮故事》后再见奥斯卡·马丁内兹。

17分钟前
  • 小A
  • 推荐

【D+】

19分钟前
  • Cardinal
  • 较差

影评人奖?SERIOUSLY?角度确实是指向社会问题也确实站牢女性视角 但是三观很搞笑啊 你觉得司法制度不完善就要包庇强奸自己的人还要给他生孩子 完了强奸犯被抓了还要发脾气 嚷嚷穷人得不到正义那一套说辞 我天 圣母得我都震惊了 真的不能接受这种观念 为叙事而重复的片段完全能再好好处理一下

24分钟前
  • igrɛkonze
  • 还行

what a 独立女性

27分钟前
  • 辫子鞭
  • 较差

影片开场长达十分钟的父女对谈信息量很小;除了两处多视角的回溯之外,其余部分观赏性不佳;影片并没有展开阐述女主对权利与法治的理解,观众只能跟女主身边的人一样无语抓狂。

29分钟前
  • 第四公民
  • 还行

#2015金马影展# 不应该用多视角。Crusader替罪者受苦,导演拼命在解释罪者的动机反而削弱了Paulina行为的力量。

34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较差

女权意味着女性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不是男权倾向什么,女人就迎合什么,也不是男权反对什么,女人就偏要做什么。

38分钟前
  • 你说什么?
  • 力荐

4.0 女演员演的真不错 影片被诟病最多的是三观 但一直认为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提供一种视角 而非对政治正确一以贯之

40分钟前
  • 穿过池塘
  • 推荐

刚刚看完主竞赛单元的≪帮派≫: 女主角仿佛是耶稣附体,导演在宽恕罪恶的同时却在反上帝。这是一部暗黑系的≪荒蛮故事≫,女主在遭受侵害后,想以宽恕的方式抵制罪恶,与身为法官父亲“权威”般的处置方式恰好相反。这看似愚蠢的手段,更像是导演对正义与邪恶,这对反义关系的特殊诠释。像

43分钟前
  • 于念慈
  • 推荐

不太理解这片子拿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的点在哪里,就如同我并不是很理解故事里女主人公的选择一样。但这个电影比较厉害的是能从一个女人身上折射出父权社会和整个社会顽疾的问题所在。女主拿了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还是听让人信服的。

44分钟前
  • Jonathan
  • 还行

怎么翻译的,跟帮派没半毛钱关系好吗。结构还行,过一阵就翻一翻。

48分钟前
  • 人気小圆头🔒
  • 还行

68/100 剧作存在感相对突出的电影,多次回旋的结构似乎仅增添了“观赏性”,而这种观赏性也许并不利于显示出设问话题的严肃性。主角大概属于那种执着于做批判性实践的博士生,为了在案例实践中进行怀疑性的研究思考,也无所谓世俗的学术职业功利了,并且,怀疑又不一定要有答案,看电影又不是做行为评判或一定要谋求认同。片名“帮派”其实更多指向父亲所处的体制系统吧,悬于腐烂的基层之上,对于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复杂困境有选择性地不作为。#武汉卢米埃阿根廷影展#

49分钟前
  • Pincent
  • 还行

【阿根廷】选取了极为沉重的话题与角色矛盾切入整个故事,当中的几次争执都锐化了它的讨论与力量;而演员本身能够很好地诠释这样一个置于漩涡中心的角色。“困境式”的电影并不会让人产生什么期待,却反而有惊喜之感。

5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