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一切打破重立时空破碎的时代,在这个疯狂背叛人人弑父的时代,在这个阉割血性阉割独立思考的时代,在这个已经丧失沉痛感隔绝于红色历史的时代,我们是否能想到中国电影的先贤们在文革后面临和我们这些后现代人儿一样的问题。神死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人的时代,一个异化的人的时代。在狂飙之后的精神的苦楚,他们面对的是物质和信息的双重匮乏,我们面对的是物质与精神的俩重爆炸。1978,2008,我们同样在彷徨,我们同样在挣扎,我们同样在寻找。
钟惦棐在《谢晋电影十思》里写道“时代有谢晋而谢晋无时代”。影像被禁锢在赛璐咯上动弹不得,但思想却刺透35英寸的方块天空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封锁。如若只将谢晋导演的作品请入神龛,迟早也会蒙上灰沾上土,支离斑驳。只能用现代的话语重新为谢晋导演这尊中国电影的肉身佛上金漆抹油彩,才得能将顶礼膜拜化为实实在在的现化承诺。中国的电影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解构之后再去重构,这才是真正的出路。
谢晋导演在他最好的年纪里被强权的政治剥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经历了人性最为蒙难的时空。苦难和扭曲使他纯真的自我屈抑。一如在我们的时空里,我们在大众媒体的阉割下变得欲壑难填。在那个极左的年代轰然倒塌之后,沉重的弑神的痛楚和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让那一代的知识分子,既有兴奋的热烈,又有偏激的自我贬抑。于是朱大可在《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里激烈的批判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谢晋,不够现代化。他手执着“五四”精神的皮鞭,狠力的抽打仍然坚持中国电影影戏传统的谢晋。孰不知,五四精神是一次进步,但却也是一次拨乱反正过了头的对中国文化的“迫害”。口口声声说要现代化的朱大可,却忽视了现代化进程中多样化的价值倾向。精英分子的愤世嫉俗,让他对代表大众文化的谢晋毫不留情,口诛笔伐。但现在看来,他所讨伐的,却是今天的中国电影,或者说中国人最匮缺的。
我们先从谢晋导演电影中知识分子的身份和性格的变化看导演自身对生活的反思。三部曲的前两部《天云山传奇》和《牧马人》,塑造了罗群和许灵均这般天真的温驯的知识分子。但到了《芙蓉镇》,秦书田却是装疯卖傻,癫狂自残只求自保,可以说他是中国文革中特殊的竹林七贤。他采取的是看似卑微的非暴力地抵抗,这是谢晋导演在对自身命运的思索之后做出的温柔的背叛,对自己在《春苗》里自己“根正苗红”的自嘲和释放,所以所谓的谢晋模式,也并不是形而上的固步自封,他是在构架里的调整,只是形式上没来得很是凶猛热烈而已。
而被批判的最凶的谢晋的电影讲述模式,却恰恰是中国电影悠久的文化传统。朱大可对其的猛烈呛火恰恰像鲁迅要终结中医一般的有失偏颇。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就从传统的戏剧模式中吸取到不同于一般的讲故事的能力。善善恶恶,好人蒙冤终被救这是古典周正的。如果我们允许朦胧暧昧荒诞无稽现代派,支解速食化的后现代,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拘一把泪给这银幕上离合痛苦的中国影像,为什么给受观众谢晋导演贴上俗文化就打入精英知识分子的冷宫。相反,这般雅俗共赏各取所需的好电影,会讲故事,把故事讲的直入人心的“传统电影”在中国的银幕上几乎绝种,难道现在只有香港的导演才能拍出纯正中国血统的电影么??
谢晋电影对自我,或者能够对现代人的救赎,体现在他的纯上,这不仅是单指民族精神的纯粹,还有他对人性美的坚守上。这主要反映在他的女性角色,或者说净化后的符号上。她们是代表真善美的女神,是代表包容和无私大爱的大地之母,是导演在经历人世沉浮后心底的一抹的温柔与敬意。这里的女性承担了母性和乡土的双重拯救任务。作为中国最传统的知识分子,导演给出的答案是回复自然之子。无论是《天云山传奇》里的冯晴岚和天云山,还是《牧马人》里的李秀芝和茫茫草场,抑或是《芙蓉镇》里的胡玉音和湘西小镇,都莫不带有空灵脱俗的避世气质,这是最中国式的回答,给每个漂泊的心一个安稳纯净的桃花故源,寄情山水,寄情良善。至美至纯的生活莫过于此,可以说,谢晋导演的电影,搀杂有烟火气味和宗教救赎的陈年花雕酒。
在后现代的生活里,我们被一个个电视频道,被一部部豪华梦幻的大片,被一幅幅明星美图操控成物质的玩偶,我们失去自己的方向,我们站在巨幅的霓虹灯下找不到闪烁谎言的出口。我们在后现代化里成了神所诅咒的自我放逐的俄狄浦斯。当我们的荧幕上开满了朵朵恶之花,当我们日渐丧失理想只是一台造粪机器,当我们只敢在独自一人的时候露出温柔的本色时,我们需要谢晋导演。这个时代需要有坚守生命最质朴的,最美好瞬间的导演。我们呼唤小川绅介,呼唤阿巴斯,呼唤谢晋!
难得还能找到一部反应WG,还没有被禁的片子。
80年代真是一个思想解放,百花争鸣的时代。崔健扛着《一块红布》的摇滚大旗唱遍大江南北,伤痕派文学,现代朦胧诗慢慢兴起,随风飘来的还有来自海峡两岸的歌声。当然这部《芙蓉镇》也出自那个年代。
整部电影比较真实的再现了WG时代的个体命运沉浮。作为普通的老百姓,真的不知道风究竟会往哪个方向吹,在一次次暴风来袭时,只能被狂风吹的流离失所,疲于奔命,甚至于只能像牲口一样的先活下来再说。
而不断变换的风向,也让人性的丑陋显露无异。李国香被打倒时,其一手提拔的王秋赦把破鞋挂在她脖子上,当她被平反,又当上了县领导时,王秋赦居然又舔着脸来找她,真是墙头草,随风倒,领导让往哪倒就往哪倒。
其实王秋赦这个懒汉,人性本身在历次运动中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在有的运动中会被委以重任,有的运动中被边缘化?因为衡量的价值观标尺变了。这便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价值观的风向,不是空穴来风,衡量的标尺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运动的需要不断变化的。稳政权时代,需要无产阶级的坚强领导,贫下中农以及雇农,当然是又红又专,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忠实拥护者、捍卫者,而稍微赚了些钱的个体户,当然是站到了无产阶级的对立面,成了剥削阶级,逃不过被打倒的命运。
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经济强国是首要目标,重商,崇商,企业家精神满天飞是理所当然,如果企业家被当成剥削阶级打倒了,这经济和国力,谁来强大呢?
所以,吹什么风,不是空穴来风和头脑发热,都有着其背后正确的逻辑,虽然时隔多年,有些时候看起来觉着荒诞,但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你认为的荒诞,只是信息不充分情况下的想当然。
略微遗憾的是,影片作品只描述了风来后,狂风暴雨中个体的悲惨命运,而不能更进一层次,引导人们有所思索,这风起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重复上演呢?
最后,片尾王秋赦的“运动了,运动了”的喊叫,和姜文的话“还是小心点他,他说的对。”,还是有些意味,因为运动产生的环境、主体、条件又再一次万事俱备时,风还是继续会吹。只是老百姓,不知道风会往哪个方向吹。
《芙蓉镇》里的王秋赦本是个二流子,属于那种衣服脏了懒得洗,头发长了懒得理,吃了芙蓉姐的米豆腐也懒得给钱的那种人。作为一个“快乐的单身汉”,他本来可以天不怕来地不怕,继续在他自己的世界里逍遥快活,但是他唯独听镇支书黎满庚的话,因为他知道专政的力量。王秋赦对李国香说,如果运动就是重新分配富农胡玉音的家产,我表示支持。运动对于王秋赦来说意味着财产、女人甚至地位,在正常社会中他无法获得的一切,在运动中莫名其妙的都有了。当失去这一切时,他变成了一个疯子。也许他已经从实用主义哲学中跳了出去,自己把自己催眠了。这种催眠是何等的可恶、可恨又可怜,它让一个蒙昧无害的王秋赦沦为一个洗脑教育的政治牺牲品。
王秋赦这个角色我非常喜欢,因为他就存在我的身边,但是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却几乎没有存在过(抱歉,张绍刚老师,我还是喜欢用中国,而不是我们这儿)。他是如此的鲜活、生动又充满喜感,以至于我上网查了祝士彬的资料。果然他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并在央视《三国演义》中扮演了庞统的角色——同样是一个很有喜感的角色。我喜欢王秋赦,除了他喜感的性格,还有他的率真,他天真的以为运动会永远继续下去,而不是像李国香那样左右逢源。秦书田与李国香文革后相遇,秦对李说:赶紧找个人嫁了吧,也过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别老跟他们过不去,老百姓的生活,容易,也不容易。王秋赦的好吃懒做与胡玉音和桂桂的辛苦劳作形成鲜明地对比,但是谁有又能否认他们不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呢?
与王秋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国香。运动年代,她走在风口浪尖,虽然被王秋赦斗倒过一次,但是很快又爬起来,把王秋赦踩在脚下。拨乱反正,她依然是时代先锋,亲手给秦书田签发平反文件,从配有司机和去省城结婚来看,她的官是越做越高了。也许对她来说,政治只是升官的工具,但是对王秋赦来说,他是政治的工具。
我在想当李国香面对秦书田、胡玉音和谷燕山的时候,她有没有恻隐、不安和愧疚?她为什么不能像谷燕山一样坚持自己的良心?也许她裹挟在政治运动浪潮里无法自拔,也许她知道错了但是没办法去选择,就像艾尔帕西诺在闻香识女人中说的——It was too damn hard。
影片中另外一个悲剧人物是黎满庚,他因为党组织不同意而错失了和胡玉音成立美好家庭的机会,他因为家庭的拖累又不得不做一个出卖玉音的叛徒。其中有两场戏让我印象深刻,一场是因为玉音给他1500块钱让他帮忙保管,他与他媳妇发生激烈的冲突;另外一场是与谷燕山喝酒的戏。他的眼神炯炯有神采又充满了迷惘和困惑,高高的颧骨和瘦削高大的身材让我想起了65年美版的日瓦戈医生。
悲剧,通篇都是悲剧。也许在一个错误的年代里,好人注定命运多舛。
与王秋赦相比,秦书田稍显稚嫩,也许是因为那年姜文还很年轻。
看毕《芙蓉镇》,才发现中国原来也有真正打动人的优秀电影。已经习惯了受狂轰滥炸式的舆论宣传所鼓动然后去看某部新发行的电影,但是看毕总是充满了对中国电影的失望。这次,没有广告宣传和网络上密集的影评所造成的预断,只是在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和这部二十多年前的老电影不期而遇。看的时候完全沉浸在电影之中,看毕充满了恋恋不舍。那一刻明白了什么叫电影世界,人在那个世界里可以忘却现实种种可以留恋着不想出来。
看了《芙蓉镇》,“中国五六十年代”这样的字眼于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标签,而成了一段可触可感的记忆。那些生动的浑然天成的影像带给我一种历史的似曾相识感,仿佛自己就刚从那段哀怨愁闷的历史中走出来,蓦然回首,倍感凄凉。这或许就是优秀电影的魅力吧——实现超时空的记忆。
一部中国八十年代的黑白影片,一段距今三四十年的“运动”历史,一群生活在中国南部小镇的人们,这些或许和我的生活已然离的太遥远,显得太陌生,然而谢晋导演的这部电影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有火炉的冬夜舒缓的叙述着一段既美丽又哀怨的往事。显得那么亲切,那么质朴,勾起了我听故事的强烈愿望。
是什么让《芙蓉镇》具有这样动人的魅力,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编剧,美术,音乐,摄影,剪辑这些电影的技术活我并不懂得如何去评价,电影是一个整体,非得去分拆着说,未必恰当也不全面,这些电影元素的完美结合的例子电影中比比皆是。然而,我还是自认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去打量这部优秀电影,以期为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找到一份理由(或许喜爱某个电影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这个视角便是“人”——电影中反复加以隐喻和暗示的。
从“人”的视角去解读这部电影的话,这部电影讲的便是人做不成人,人努力去做人并最终做成了人的故事。
“这怎么说呢?有时候是鬼,有时候是人。”从主人公秦书田的这句台词开始,电影就一直在借秦书田之口反复强调在那个“运动”不断的年代人做不成人的荒谬感和悲凉感。电影中的秦书田是一个被打成“右派”的文化工作者,被当作是阶级敌人被隔离在大众之外,除了在镇中扫大街以作为劳动改造外,对“上级”也是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看上去毫无做人的尊严,也没有了正常人的生活,被人们视作“鬼”。 “你,也是人”这是秦对着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假左派”以及以前他的“上级”领导——“四清运动”中工作组组长李国香一字一顿说出来的。当时,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不是很明白,但后来联系到整个电影,才发现在那个时代强调“人”是“人”这一似乎不言而喻的事实的重要性,因为人有时候做不了“人”了还不自知。当李在历史的玩笑下而和她以前痛批的“五类分子”和“富农婆”站在一起时,还是急于和他们划清界线,当秦送给她竹帚时,她咬牙切齿的说:“你!反动右派!”在这个时候,她依然不把别人当人,不把别人当人也就是意味着自己拒绝做人,一心仍只想在各类“运动”中占据优势山头,拥有不把别人当人的特权,享受不把别人当人的快感。
“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部电影用十分美丽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告诉了我们。那些原本美丽单纯的爱情,那些原本和谐有趣的人际关系,那些原本各得其所的幸福生活,所有这些原本便是人所应该有的。但是各类“运动”以其狂暴的力量粉碎了这一切,硬生生的让人做不了“人”。美丽单纯的爱情变成了为保持某种私利而放弃的砝码,有趣和谐的人际关系变成了揭发和举报,各得其所的幸福生活变成了人亡财空。在那个时代里,有被人称作“鬼”的人,有把人称作“鬼”的人,单单少见了真正的人。
然而,电影不是令人绝望的。人性的倔强和柔韧在历史的夹缝里挣扎着生长。正如秦书田听着谷书记雪夜里的呼喊而像先知一样说出了四个字:“人心不死!”。电影中的谷主任不把人当“鬼”,一视同仁,不昧良心去害人,因此做成了人。黎支书迫不得已对自己的干妹胡玉英落井下石,内心充满了愤懑和忏悔,“心没有全黑”。被当作“鬼”的秦书田乐观豁达,热爱生活,不计私仇。正是这些不死的人心为电影增添了人性的光亮,带给了历史新的希望,“天亮了,鬼就不敢出来了”。在这里,电影给了历史一笔辛辣的反讽:自认为是人的早变成了鬼,而被当作“鬼”的反而是真正的人。
电影的片尾是给人希望和欣慰的,被人称作“鬼”的人和称别人为“鬼”的人都重新做回了人,重新过回了人的生活,但正像秦书田对着大喊“运动”的癫子所说的“要不防着点,他兴许说的有道理”,历史给人的教训是惨痛的,人要随时提防着变成“非人”而不自知。
“你,也是人!”“天亮了,鬼就不敢出来了。”“人心不死!”电影这位讲故事的老人时而不紧不慢亦喜亦忧的讲着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时而道出一两句警世的旁白。那些故事中的喜怒哀乐,那些美丑善恶都已经随风而逝,但是那一两句旁白却显得那么沉重,久久回响而不散去。
《芙蓉镇》作为一部反思历史伤痛的电影,没有惯见的暴烈,愤怒,摒弃了对那个时代概念化的叙述,回到了人性这一恒久的母题。亦喜亦忧更符合生活的常态,笑中带泪更能触动人心,这种毫不做作,哀而不怒的风格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观影感受,让我记住了这部用优秀二字不足以概括的电影。
艺谋和第6代的反思是流于愤怒诅咒的“倒霉蛋”似叙述,谢晋×阿城突出的是历史背后所坚持的“牲口一样活下去”的韧劲人格和冷静的明鉴,格局高下分明。有人在私欲中跟着党,有人在不公中喘着气,有人在现实里低着头,约莫是不分时代的 @2017-02-09 23:01:26
片尾一幕。“运动咯!运动咯!”疯了的王秋赦敲锣大喊,引发众人连连嘲笑。谷燕山故意逗他:“运动咯?”王秋赦连忙附和着,“是该运动了,该运动了!晚饭后集合!” 秦书田(姜文)神色凝重且严峻:“世道不变,要是不防着点,他说的兴许是道理。”原本嬉笑成一团的众人,脸刷的一下变得惊慌失措和失去了血色。34年过去了,我也觉得好恐怖。
谢晋凭借这一部电影就可以跻身世界一流导演的行列了~
相比胡玉音与秦书田,女干部李国香才是政治运动中最大的牺牲品,她一片真心又红又专,已丧失人性。变成了专政机器。折射出政治斗争的可怕。徐松子演活了这位招人恨的样板戏主角一般的女干部形象。电影一些段落的处理显得刻意拖沓。我在睡梦中居然续写了故事,还是很震撼的。远比当今电影有深度。四星半
你说要文斗,我偏要武斗,你说矛头对准特权阶层,我偏要对准黎民百姓,你说要理性对待知识分子,我偏要阶级斗争迫害到底。这段历史,太多空白期,从教科书知道只言片语,就以为是他一人的错。世道如此,不癫的癫了,癫了的不癫
到如今看,依旧是一部牛逼闪闪的片子!刘晓庆美的不成活,男女间的情爱也自然真实不装逼。最后送给大家那句话:要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别人践踏你,你不能也作贱自己。
米豆腐西施,蛾眉曾有人妒。“我是秦书田,外号秦癫子,专业是扫大街。”得知有了孩子后兴奋地在凌晨的石板街上翻跟头。大字报、挂破鞋、白对联。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跟他们过不去。”革命如同醉酒,有人精神亢奋,有人昏头晕脑,总归都不清醒。何必,何苦。
这部电影公映于1986年,很难得地反映了极左时期中国底层社会人民的众生相。这种电影也只有1980年代中期领导人比较宽松开明的年代才能拍出来并上映。。。真是难得。1990年代同样题材的《活着》《蓝风筝》都被禁了。
和胡玉音的苦情戏相比,“恶之女干部”李国香更引人注目,本以为她结尾也会遭到惩罚,结果却看到她继续平步青云,和自己迫害过的人谈笑风生,真是(真实得)可怕。
房子可以还,1500块可以还,甚至男人也可以还,时间呢,你拿什么还!?
活下去 ,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目前看过的最佳大陆电影(与[霸王别姬]并列)。①不仅直面历史批判极左思潮与政治运动,还上升至人性探讨;②意识流手法(如醉酒战场幻梦)和对性心理隐晦而高妙的描写;③演员表演登峰造极,尤其刘晓庆;④扫帚华尔兹,翻跟头与白对联;⑤珠玉台词:完了-没完,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运动了-,世道不变。(9.5/10)
《活着》《霸王别姬》《芙蓉镇》讲述的都是中国同一段沉痛的史诗。《活着》戏谑荒诞,《霸王别姬》撕心裂肺,《芙蓉镇》直接将人间描述成无间地狱。人像牲口一样活,革命小将们做着布朗运动一样无秩序且永不停歇的勾当。这风云间打倒了多少胡玉音般的劳动人民?斗垮了多少秦书田般的知识分子?抛弃了多少谷燕山般的战争英雄?沉默了多少黎满庚般的普通军人?处决了多少黎桂桂般的有妇之夫?却又得势了多少王秋赦般的狗腿奴才与李国香般的地头蛇?在呓语中的“运动,运动”警醒着我们那个时代并未离去。无间地狱之所以无间,是因为时无间,空无间,受者无间。难定你是你来负我是我的道。
我极少会因为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不爽而发火,深刻的政治电影却有这个魅力;我也极少会因为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不快而落泪,细腻的爱情电影却有这个魔力。而《芙蓉镇》则罕见地让好久好久没有实践过这两种行为的我,火并幸福着。2008年10月26日,【电博】谢晋影展第二次看。
你们人类总说,活比死更难,为什么个个还总是求生怕死呢。《芙蓉镇》告诉我,因为一死,我就是鬼了,而活着,哪怕像牲口哪怕再难捱,我总归是个人。
重看胶片版真是牛逼!竟然是2.35:1的超宽银幕版本……先前没注意的许多细节毫发毕现,这部片子真勇猛!
“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跟他们过不去。”
美好的人性,来源于美好的制度
代入感好强,这片子像一个巨大的黑洞。
原来姜文从来没有年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