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会因为文字的张力,让书页变成电影的帧画,一页一页成了电影。
电影有时会因为画面的收缩,让帧画变成书页的文字,一帧一帧成了诗。
《我心雀跃》就是一部诗,一部少年时代的心动史诗,浩荡又柔软,万钧又轻盈,漫长又易逝,艳丽又朴实,张扬又静谧。电影本身和电影内容的“拧巴”像拼贴画一样,相反又相融。
《我心雀跃》是心脏砰砰跳时的第一口深呼吸,不得已地欢欣又忍不住地骄矜。
性感
电影像诗,是电影拍了性感,并且羞怯化了性感。
羞怯化的性感,就介于色情与纯情之间,左右摇摆,既有不越界的底线又有想越界的渴望。拉扯,并在拉扯中汲出力量,在力量中产生了美感。
性感是什么?
性感是女老师洗完却没有吹干的头发,湿哒哒地垂在肩膀上,乖巧温顺。
性感是女同学刚吹好的蓬蓬的头发,生命力旺盛,仿佛一片森林。
性感是女老师穿紧身衣时,昂起来的胸部、翘起来的臀部、收起来的腰线,是暗示又是警示。
性感是女同学薄凉的背部和背后凸出来的脊柱骨,一二三个骨节一清二楚。
性感是女老师薄纱裙下两条腿勾出来的悬在中间的空白。
性感是女同学凹下去的肩窝和悄悄支出来的胸部。
性感是女同学不穿文胸,也是女同学穿上文胸。
性感是女老师撩过的头发,也是女老师不撩的头发。
性感是什么?
性感是男老师走路飞起来的手,是他站着时的叉腰,是他倒开水时顺便的浇花,是他站在了阳光里也是他站在了阴影里。
性感是男同学贩卖磁带的别无二致,是半夜翻墙被逮住的怂里怂气,是看见女老师时端起鱼的不自知的调戏,是偶尔发一笔横财时得意忘形地“走一个,走一个来!”。
《我心雀跃》里的性感是空气里弥漫的荷尔蒙,和不敢承认荷尔蒙的羞耻。是跟风就起的性冲动,和克制性冲动的羞赧。是书本和大人带来的性启蒙,和佯装没被启蒙的羞怯。
是光影叠加下,教室窗台倒在地上、是玻璃瓶颜色刷在脸上、是老师的影子黏在心上、是学生的心思闷在眼上。
写出来,全都是诗中不可替代的意象。
欢欣
《我心雀跃》呈现了三种“欢欣”——女同学对男老师、男同学对女老师和女同学对男同学。女同学对男老师的欢欣是主线,男同学对女老师的欢欣是辅线,女同学对男同学的欢欣是衬线。
把这些线缝一缝,缝成了成年前后相接的诗。
学生时代的爱情格外打动人心,因为无法游刃有余。情绪不受控制,眼神不能抑制;心脏怦怦跳到嗓子眼了就使劲深呼吸,把不得已地欢欣换成忍不住地骄矜。
所以有了精力旺盛、一动就停不下来的人痴望某某时一刻的停顿与宁静。
所以有了大摇大摆、冲劲十足的人在靠近某某时一刻的犹豫与畏惧。
所以才有了小心翼翼后的进出自如、偷他汤匙的内心窃喜、喝他浓茶的如牛饮水、抄他课表的忙乱慌张、制造偶遇的天衣无缝、写他名字的执拗认真。
所以才有了从小说里抬头的目不斜视、全班拉票的死乞白赖、夸她貌美的古怪精明、跃跃欲试的不知所谓、越俎代庖的低声下气。
所以才有了满腹心事的烦闷、精准定位的注意、大言不惭的自信、偷偷摸摸的讨好、佯装无事的嬉闹。
心脏怦怦跳到嗓子眼,深呼吸要把一口咽回去。
心跳是见到某某不得已地欢欣。
深呼吸是欢欣之后忍不住地骄矜。
不能被你知道,但我有点想让你知道。
不能被你一眼看到,但我有点想露点马脚。
不能被别的人开玩笑,但我有点想让你开开我的玩笑。
画家
你无法不爱上一个为你作画的画家。他望向你、凝视你的眼神,深情、缠绵,是冬日里冒着热气的温泉、是夏季里刚从冰柜拿出来的雪糕,是考试复习时偶尔的瞌睡、是考试结束后跳跃的狂欢,是镜子与镜子的对望、是东风与西风的相融,是西红柿炒鸡蛋、是红灯笼配金灯丝。
这一眼,是希冀共度一生的祈愿。
下一眼,是白色粉色婚礼的宣言。
一眼一眼,从你身上慢慢拿走一个个细节,被他从会动会闹的人变成静止无语的雕塑。一眼一眼,从你身上慢慢取走器官、骨骼、血液和废气,重新搭建,重新上色,重新捏合。
你无法逃过一个画家,他为你作画,画是他的,你也是他的。
你在他为你作画的短短一日光景里,找到归宿,找到故乡,找到母亲曾包栓自己的子宫。
他的笔是连接你俩的脐带,他的纸是养你托你的羊水,他是你意象上的母亲。
而你做哪吒。
但你不会知道他望向你的眼神,究竟是对你的深情还是对灵感的深情。他也曾对一个石膏体流露出这样难解的眼神,或者是花草、或者是门梁,甚至脚边的蝼蚁,甚至地上已死的纸屑。他眼波里荡漾的缱绻涓涓汩汩摸过万物,你身在其中,只觉荣幸,不觉委屈。
陷进去,不是选择,是从脚趾缝隙里升腾起来的本能。
你坐定成佛,他仍然是个四处周游的画师。
无所谓,成了佛,你想,成了佛,以后就能保他平安、顺遂、求仁得仁。
万分值得。
《我心雀跃》最可爱的一点,是它设计了两个形象差别很大的老师——女老师漂亮性感,大气时髦;男老师则朴实敦厚,平凡普通。
对于男孩子而言,具体可见的“美”是他们追求的,甚至这种“美”最好能带着一点媚俗——大胸、长腿、翘臀,至于明眸善睐、巧笑倩兮则建立在媚俗基础上有加分的特质。
而对于女孩子而言,灵性是她们绕不过的荡漾,喜欢他一眉一眼间的波动胜过他的一眉一眼,喜欢他画画时的手臂胜过喜欢他的手臂,喜欢他翻开书本的手指胜过喜欢他的手指。
男孩子喜欢具象,女孩子把具象化为抽象再去喜欢。
这是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它没有美化男老师,它知道女孩们自有美化的滤镜。
6月5号的晚上,去电影资料馆看了国产青春片《我心雀跃》的首映。
不得不承认,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样干净的青春片了。
是的,干净。
我搜肠刮肚,只找到了“干净”二字。
在这个时代,拍一部干净的电影,太不容易了。你得抵抗住多少诱惑,按耐住多少蠢蠢欲动的念头,才能拥抱内心的干净呢。
想想,都觉得艰难。
不信,你去看看近些年的青春片,不是用堕胎、劈腿、狗血的三角恋情,为流动的荷尔蒙加码;就是用时代符号、集体记忆,去营造廉价的怀旧体验,赚取观众的眼泪。
即便是较为优秀的青春片,也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写青春,实际却盯着青春之外的世界。
《黑处有什么》的野心,在于刻画一个荒唐的时代,而青春,只是它窥视时代的一双懵懂的眼睛;《少女哪吒》的野心,在于揭示成人世界的虚伪,它更像是一次拒绝长大的宣言:“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而在《我心雀跃》里,我却看不到任何的野心。
它牢牢地守在青春片的格局里,讲了一个只与青春有关的故事,丝毫不肯越界。这其实很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沦为平庸之作或是无病呻吟的少女情怀。
可是,导演刘紫微却用一种近乎偏执的固守姿态,像打地鼠一样,击退了所有的企图,回归了一种最纯粹的表达。
如同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但在青春的味蕾还没有被腥膻油腻层层覆盖的时候,白开水却有着刚好的味道。
《我心雀跃》的故事很简单,讲了一个女生对男老师的暗恋,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
听起来很俗,对不对?
对。
我承认它很俗,很常见,甚至难以摆脱掉电视剧的质感。
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平淡中藏着新意。
片中的男生王雨夜明恋着生物老师叶楠,女生刘唯唯暗恋着美术老师邹野。
发现了吗。
这是一场没有主科的青春。
没有语文,没有数学,没有物理,没有化学,唯一的一堂英语课,还被唯唯逃掉了。
在这场青春里,只有生物和美术。
生物,是人在成长中必然要面对的生理变化,正如唯唯面对镜子,带着猎奇的眼神,仔细端详自己的身体。
美术,是不断发现美、留住美的过程,正如初恋的记忆——唯唯远远地看见他,在晦暗的人群中,独自闪耀。
影片就是用这样的人设安排,隐隐地向我们透露讯息:比起那些高考中的必考科目,认识“性”与“美”,才是成长中最最重要的两堂课。
而认识它们的方法,不是考试,而是体验。
正如,在教室的窗前,一束阳光洒落,叶楠穿一件紧身的暖黄色线衣、一条白色休闲裤,站在亮黄的光晕中。
只见镜头缓缓向前推动,一寸寸扫过叶楠凹凸有致的身体,像是带着向往的“抚摸”,却毫不猥琐。原来,那是唯唯的视角,她看着眼前这个成熟的女人,有些新奇,更多是羡慕,于是回到家,她要对着镜子期待自己。
少女们渴望长大,通常是从目睹另一个女人的美,开始的。
与亮堂堂的教室相隔不远,是邹野的办公室,那里阳光很少停驻,静谧,带着些许幽暗,恰似少女的心事。
就是在这里,唯唯借装订毕业画册的缘由,和邹野有了一面之缘。
此后,这个少女的心里,便种下了这个男人。和同龄人相比,他的脸上,棱角分明,眉宇之间盘踞着一股英气。
邹野对唯唯说,这么好的画册,用订书机订可惜了,应该做个封套,用线装,才好看。
唯唯悄悄记下,如同写下生活的新方向。
在大部分的青春片里,成人世界都是危险和虚伪的代名词,是一个剥夺了清纯的地方。而在《我心雀跃》里,少女的成长却不是因为窥见了成人世界的残酷,而是发现了成熟的美。
这种美,既有爱的清浅味道,也有性的诱人轮廓。它也使得成人,在青春片里,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位置。
记得在首映礼上,几位新导演都对本片做了点评。
其中,《心迷宫》的导演忻钰坤提到了“久违”,《黑处有什么》的导演王一淳提到了“少女心”,《少女哪吒》的导演李霄锋提到了“自然”。
而他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细腻。
是的。
要想把这么简单的故事拍出感觉,除了细腻,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印象很深的一处,是邹野为唯唯画像的一场戏。
光很足,甚至有点过曝,将少女的肌肤照得晶莹剔透、薄如蝉翼。
透过邹野的眼睛看过去,只有艺术的灵感;而少女的喘息、闪躲,却像是在暗恋的男人面前,第一次赤身露体。
这里,刘唯唯的扮演者孙伊涵的表演,很有层次。
镜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她的脸上,但时间却不曾凝固,而是随着她的一颦一笑,始终雀跃地流过。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
走在路上,唯唯去拉邹野的手,却被这个男人拒绝。
此后的唯唯,只得远远地看着邹野,直到他消失在自己的生命里。
一切,就是这么淡淡的,走向结束。
应该说,我很喜欢本片的结局。
我也曾经说过,一部文艺片的所有情节,都是在为最后一分钟积蓄力量。
就像《风柜来的人》中,阿清站在闹市,大声吆喝着盗版磁带,却等来整个社会的集体沉默;就像《一一》里的小男孩洋洋,对逝去的外婆说着:“我觉得,我也老了”;就像《站台》里,主人公们最终回到小镇,男人昏睡,女人抱娃,过上了曾经无比厌恶的生活……
在《我心雀跃》的结尾,在镜头的注视下,我们一起目睹了唯唯完整的青春。
离开后的邹野,从远方寄来了唯唯的毕业画册。
只见,五彩斑斓的封面,是唯唯用破碎的玻璃,拼起来的,此刻,邹野已用细细的麻绳,为画册做了精致的装订。
唯唯翻开画册的最后一页,并没有看到期待中邹野的留言,不过,她并不悲伤,而是随手将画册扔在床上,起身,轻盈地出门,关上。
这时,镜头停在了门后的那幅画上,正是那一天,邹野笔下唯唯的肖像。
原来,他早已用这种方式,为这个女孩的青春,留下了最值得记忆的瞬间。
史航说: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青春应该有不同的装订方式。
这句话说得特别好。
同样,青春也应该有不同的打开方式。
我们的青春片,除了残忍、炙热、张扬、不顾一切,还应该有纯真、青涩、淡然、不事雕琢。
应该说,《我心雀跃》是一次不计后果的尝试。
在电影市场奔腾的洪流中,它低调地转身,逆流而上,最终游到了清澈的上游。
票房惨淡,却是我这几年看过的最好看的青春电影。
有好几个细节让我觉得很纪实很感动:徐京和外班男生起冲突有人大喊“快去叫老师!”,王雨夜在校门口查校服看到同班一对男女生插科打诨,刘唯唯最后想偷偷把画册放下结果闹钟响了,带着逃离感的语气吐出“书还你,画册也做好了,你帮我写一张呗叶老师都帮我写了。”,以及最后的最后,邹老师什么也没写。
觉得好看,完全是因为它从头到尾都和我的青春一样平静。
作者 / 虫虫
你还记得十几岁时心动过的人吗?
在懵懂的青春里,多巴胺让一个人闯进你的心里变得那么容易。从此勇敢、窃喜和不安都和他有关。
或许你曾不计后果的尝试,或许不了了之,只当幻梦一场。不管如何,你为他献出了自己最初的心。
青涩是不谙世事的蠢蠢欲动,又总像含羞草似的轻轻一碰就蜷缩起来。
青涩是少年的碎发拂过额头,少女的身姿初现曲线,小鹿一样慌张的双眸。
还有,透明得像水晶的爱情。
电影《我心雀跃》的女主角刘唯唯就准确地诠释了这个过程。
她把青春期对爱情的朦胧幻想、在荷尔蒙催发下的骚动、暗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一部青春片,曾让网友惊叹,竟然没有劈腿、作死,简直是一股清流。
0 1 少女情怀总是诗
故事很简单,高二女孩刘唯唯喜欢上自己的美术老师邹野。
电影一开场,用开水壶浇花的老师邹野,就吸引了她的注意。他很有文艺青年的风范,比周围那群稚嫩、躁动的男同学更成熟、有魅力。
一天,在美术教室门口,女孩精心拼贴,用来当同学录的画册不小心掉进水里,晾干之后,老师细心帮她用熨斗把画册熨平。
老师夸女孩画册做得好看,教她用麻线装订成册,怎么装最美观,耐心演示、指导,还借给她关于拼贴艺术的书。
也许是因为阳光刚好照在了老师熨平画册的手指上,也许是因为教她装订画册的声音太过于温柔。
女孩入了迷。
青春期的爱情总是这么没有道理。
第一次喜欢上一个人时无法抑制的懵懂情愫,是人生只限定一次的体验。
老师成了女孩心底里的秘密。
午后斜斜的阳光里,女孩侧坐在长椅上,她的肌肤被光线照得晶莹剔透,熠熠生辉。
在老师看来,女孩青春的躯体迸发着无限的艺术光芒。
灵感涌现,老师提出给女孩画像。女孩紧张得呼吸急促。
在暗恋的男人面前,第一次展现自己,她无法平息自己的激动。
搜图
“你画什么呢?”
“画你呢。”
“那我是不是不能动啊?”
老师一连画了几个小时,女孩的心也随着老师的画笔,酝酿了几个小时的甜蜜。
天黑了,女孩让老师请她吃饭,老师欣然同意。路上,女孩冲动地挽住老师的手臂。
老师反应迅速,甩开了女孩的手,有些严厉地说:“太晚了,你赶紧回家吧。” 遂转身离开。
曾有人这么形容暗恋:就像一只谨慎的兔子,壮着胆子喜欢你,你只是一个不耐烦的表情,我就红着眼睛想逃回森林。
这部电影的制片人田壮壮曾说:少女心这东西太懵懂太朦胧,暗恋一个人就像睡觉一样美,有时候睡不着,有时候睡不醒。
而我们都曾把少女心依托于某个有趣的灵魂,自顾自地念一万遍诗。即使这首诗永远没有下篇,也乐此不疲。
那个时候的我们,心里有一点勇敢冲动,但更多是羞怯,是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沉默。
0 2 是你令我心雀跃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唯唯一次又一次地玩着女孩子的小心机。
比如穿着自己最好看的衣服,在楼梯和老师制造偶遇。
偷偷跟踪老师,在树后、墙角躲躲藏藏,生怕被发现。
悄悄带走了老师用过的勺子,制造亲密接触。
西贝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不知为何,明明想和你说话。
却骗你说,风雨正好,该去写点诗句。
你治好我的忧郁,而后赐我悲伤。
忧郁和悲伤之间的片刻欢喜,透支了我生命全部的热情储蓄。
那些有意无意的“偶遇”,就是女孩所有的欢喜、悲伤、热情。
终于,按照老师的指导,女孩完成了自己的画册。
犹豫再三,女孩决定去请求老师给她写留言。
这是挽臂事件后她第一次和老师说话,可还没有等老师回答,女孩就转身急匆匆地快步离开了。
喜悦、局促、羞涩……
初恋,不就是这样?执着,加上一点点懵懂,还有一点点笨拙。
0 3 终有些爱隐于岁月
故事的最后,老师准备调动工作之际被男生整蛊,他的人体私人画本被一张张贴在教室门口,引起全校围观、议论。
女孩误以为老师离开是因为画像事件,急匆匆地找校长揽责任。
"那些都是我的,那画的是我。"女孩慌张而坚定。
然而,校长告诉她,那些画像都是老师在大学时期为爱人画的。老师离开只是工作调动,和这次事件没有任何关系。
日子继续往前,女孩的生活渐趋平静。
一日,她收到老师的包裹,里面装着已经装订好的画册。
女孩轻抚着封面碎裂的彩色玻璃,想象着老师的手指也曾这样划过它。
画册每一页老师都打好了孔,并且用麻线做了精致的装订,和他之前给女孩描述过的一模一样。
女孩鼓足勇气打开画册,有点失望,但又在意料之中,留言区一片空白。
老师什么都没有写。
”你的青春应该由自己去书写,不应该有我的痕迹。“老师仿佛这样回应她。
女孩一声不响地合上画册,走出房间,带上门,也关上了这场自认为轰轰烈烈的暗恋。
一切九曲回肠、波涛汹涌自始至终都只发生在女孩的心底。
房门后,老师曾送给她的画像灵动依然,不管如何,老师还是在她的青春中留下了痕迹。
只是,电影海报上的那句“报告老师,我喜欢你”最终都没有被说出口。
对于女孩来说,那个夏天发生的一切,就像一颗青杏,诱人的外表下,隐藏着阵阵苦涩。
但尽管涩得直流眼泪,女孩还是心甘情愿。
这是自己的选择,她无怨无悔。
春日的花苞是那么娇嫩,就算只是轻轻触碰,也会留下不可恢复的痕迹。
只有保持距离,才能让它在最合适的时候得到最完美的绽放。
这个夏天,老师用善意温柔,以及属于成年人的克制和沉默,守护了女孩脆嫩的情感。
十几岁时喜欢的人,求而得之是爱情,求而不得是青春。
回首初恋,你能想起的是否也只有自己那些在爱情里拙劣的心计?
蓄谋已久的偶遇和看似不经意的搭讪如今想起竟仍觉得惊心动魄?
回忆真是个浪漫的画家,它甚至可以把那些只在内心翻腾,在现实中却什么都没发生的“爱情”粉饰成刻骨铭心的模样。
长大才发现,十七八岁喜欢的人早已被时光带走,故事的主角一直只有我们自己。
而那个人出现的目的,不过只是教你成长。
甚至于,那个人是否是他,都无关紧要。
中年心事浓如酒,少女情怀总是诗。
时光往复,愿有一个人,像影片中的那位老师一样,默默呵护你灿若瑰宝的青涩。
看这样一部电影是舒适的不费劲儿的。风声,笑声,树叶的沙沙声,老式自行车的吱呀声,三下五除二就铺成了整个故事的背景,几个正当季的少年少女,鲜活而灵动,个性特质也被勾勒得极为细致切实。
主线内容我倒不想多述,无非是青春期的懵懂和萌动,片名中“雀跃”二字,足矣。越平常普通的情节越不易拍摄出想要的效果,所幸本片没有落入俗套,导演巧妙地用变化的蝉鸣细述她和他一次次相见时的心绪起伏,这是我以为的本片最美妙的地方之一。
女性导演的细腻优势也在片中崭露无疑,对美的把握很独特到位,将这个年龄段的少女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选角都很符合人物特点,爱捣腾的有点小机灵的仗义男孩徐京,管事儿的班长,又皮又油的王雨夜,温柔知性的生物老师,以及本片的男主角——一个独特气质的美术老师邹野,都表现得很出色。
但我四星中的整整一星都献给那个最吸引我的高二女孩——刘唯唯。纤细,修长,细腻,坚韧,浪漫,有对美的无限热爱和憧憬,所以她拥有最干净最坦率的感情,那不是暗恋,走出校门时她挽上他的手臂,那便是她最直接的告白。但她又不易碎,被拒绝后的相处中她眼神偶尔闪躲,却不是后悔,她从来不曾放弃。无论是初见时她的驻足凝望,还是老师离开后她冲进校长办公室的质问,无一不表达着她的热烈。
结尾看似戛然而止,却也真实到令人动容叹息,再美妙的相遇,再激烈的碰撞,再无奈的分别,也无法改变这就是保质期只有一个夏天的单恋,一段独属于她的成长故事。
这才是清丽脱俗的青春片好吗~
三星半。这是一部特别慢的电影,有多慢呢,像一节课那么慢,像一整段青春期那么慢。萌动不就是这样吗,自作多情地扑腾翅膀,却始终没有飞起来。如果要我拍一部电影的话,大概就会拍成这样。
暗恋是一种病。在年幼时喜欢上自己的老师,本身就是青春时最美最羞的一件事情。女主在校园里的各种小心思,直挠心底。2016版《少女哪吒》《青春派》+《我的少女时代》。女主真是杨颖附体啊…
这应该是我们八零后正常的青春,懵懂,憧憬,假装偶遇,在背后多看一眼就很开心,刻意的经过一些地方,还有失望,再大一点就很正常的谈恋爱,然后就像紫薇导演说的过安分守己的生活,堕胎,虐恋,互残我的朋友圈以及看到的朋友圈都没有,致青春!
这才是女性?东方?视角的“暧昧”吧,点到为止,尽在不言中…“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结局虽然顺应主流伦理,但是镜头意外定格在“爱人”的速写之上仍然余味无穷,答案揭晓之时无奈也是故事-梦幻结束之时,只留下物-艺术聊以祭奠。
更像是数码时代的成年人对打口碟时代的青春期的想象和建构,但明知是刻意地符号化拼贴,还能让人常常会心一笑,靠的是漂亮干净紧凑流畅,以及人人都想(但其实都别吹牛逼)代入其中的多幕剧。导演明白一件事,美术摇滚黑板报并不必然深刻得过王者农药,只是速度和密度改变了身处其中的感受。
青春本是一地色彩斑斓的碎玻璃,随性拼贴即可成画,何必煞费苦心追求丰满羽翼?孤望旧巢,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而不自知。
孙伊涵的表演眼前一亮,从情窦初开的被动到主动,带有酸涩的不知所措,看起来清澈、单纯,把女生的小心思拿捏的相当精准。在种种“成人意识”的主导下,少女在单方面的成长。学生爱上的未必是老师,而是爱上了成长本身。用房间折射出学生与老师的性格,是美术方面的独特之处。
这部电影像一根奇异的枝蔓,展现了青春片原本应该具备的样貌。让我想起那部《野马》。
少女的胸和脚踝,死掉的鱼和残掉的花,挂满教室的裸体素描,喧嚣的蝉,用过的勺子,留白的本子,摔碎的玻璃........中国拍禁忌的含蓄程度,没谁能比了。以及这片子就讲少女情愫的啊,少女情愫不就是无病呻吟,要什么北京变化年代感。
故事不说了,导演有些镜头有想法,但还是缺乏对情感有帮助的镜头设计
#FIRST10# 孙伊涵好美!暗恋的情愫,青春的成长。在国产青春片里面真的很优秀,摄像,灯光,每个方面都很成熟,背后的支持团队都不小。但是故事讲得比较平,总觉得缺少一点点青年影展的惊喜。#女主是我们益阳人啊,那天要不是背后站了一个190+的大汉,应该去要微信的,后悔!
男女主同框的戏都有点尴尬,青春期女生对自己身体的欣赏意识觉醒拍得也不够自然美好。感觉在处理带有自传性质的角色时,陷进去了,表象和导演内心认为的自己重叠在一起,有很多莫名之处
跟想象中的感觉很不一样 不过片子还是挺好 艺术气息弥漫却一点都不觉得油腻 OMioBabbinoCaro一放出来心都醉了 尤其主角妹子一直有淡牛奶的美好感 果然青春都是别人的啊 想我高中的时候哪儿懂什么艺术 哪儿还能披长发穿露背吊带啊 戴着大框子眼镜混学生堆儿里自己妈都认不出来 哈哈哈哈
作为一部青春片,竟然没有劈腿、堕胎、作死,把少女的感情和心理描写的十分细腻,青春片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尽管影片作为处女作仍有瑕疵,但每当图兰朵的音乐响起,我心雀跃了😍
正如导演所言,非常法国电影。小清新,生活流。镜头充满对年轻的痴迷和对细节的热爱,不执着于定位90年代,却拍出了能引起全年龄段共鸣的青春岁月。几位主演的表现都非常到位。比较不能理解几次渐黑的转场处理,情绪上有些脱节。
@2016西宁FIRST//一个优美清新的青春短小品,特别北京。导演从女性视角出发,着重拍了很多青春期少女美好身体的镜头来表现暗恋的思绪和少女情怀,从光影中get到了中国女子高中生的美好。
少女情怀总是诗。
好看,不是因为故事,电影内容其实非常单薄,“好看”之处在于摄影和角色,美轮美奂的光影,对于青春期少女心的把握恰到好处,生物课与美术课的大胆隐喻,师生恋或者单相思这种心猿意马的懵懂与躁动刻画的很棒,可惜大环境下,这个故事未能进一步发挥,有些遗憾,但仍然强过绝大多数青春片
二刷印象好了些,摄影比较突出,女主很抢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