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ist》
本能导致婚姻崩坏,是矫情还是不再爱?
漫天飘雪,是它本就自由随风,还是人为美化附加?夫妻本是同林鸟,往往以爱情为出发点的婚姻,是世俗枷锁,还是人性使然?大难临头却各自飞,面临危险时逃跑是本能,可保护妻儿同样是本能,哪一个才真正刻写在基因里?雪崩之下的男主第一时间抛妻弃子,事后回到座位上好似无事发生,而妻子在两波朋友面前都忍不住提起此事,不肯放过丈夫也不肯放过自己,大有一种“我曾经爱的那个男人已经死了,现在我要你这个杀人凶手也社死”的架势。导演绝的地方就在于,让我这样没有任何情感经历的傻逼大学生,同样尴尬致死,陷入无限暂停播放平复心情的困境中,夫妻之间的情感危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抛向所有观影人的诘问:我们都是本能的受害者吗?
难道婚姻皮套下的爱情真的有保质期?或许婚戒选购与演技培训才是婚前的必修课,都收一收一碰即碎的玻璃心和追问到底的不放心,不然婚姻就像雪崩,来得快走得快。
自从看完《悲情三角》,就开始补鲁本·奥斯特伦德导演的作品,在依次看过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奖项的《悲三》、《方形》、《游客》三部片后,看得出导演对于人性刻画的痴迷,在恰到好处的讽刺中尴尬并享受着。
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某次度假中遭遇“雪崩”,有时面临恋人的背叛,有时因配偶瞬间本能的选择而失去安全感,有时因友人松弛状态下的失言而失去信任感……
这让人不得不相信,当人身为游客时,他才回归了真的他。难怪赵辛楣会说,“旅行最实验得出一个人的品行,旅行叫人本性毕现……”
然而我觉得本片试图挽回一段情感的动机过于商业化,过于勉强,手段也略显绵软,最终给人以强烈的妥协感。
当然,这也谈不上不好,只是在我看来,艺术不该有妥协,那必然是各种决绝的存在。
比如《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仅就男人畏缩的那一瞬间,以及此后付出的沉痛代价,与《游客》是相通的。当然《幸福生活》并非《游客》这般纯粹地探讨人性。这些作品实际上是在加固男人的城堡,但《幸福生活》是艺术,《游客》却不是。海明威甚至更决绝,直接让男主死于妻子的枪下。
不管怎样,越来越迷恋北欧电影,总能以简单的细节和直接的方式戳中人心。
一个四口之家去阿尔卑斯度假,滑雪, 在餐厅外面就餐时遇到了雪崩, 虽然丈夫一直安慰老婆,儿女, 这是度假方安排好的雪崩, 是计划内项目, 但雪崩到了眼前时, 男主在那一刹那间丟妻弃子,跑得飞快, 当然,其他大多惊慌失措的游客也跑得飞快。 120个字估计逼叨不完, 写一下吧, 不是什么评论, 就是个观后感。 事后,男主试图以“这是人的正常反应”糊弄过去, 第一时间内, 女主也默认了这不算个啥了不得的事。 但,显然,老婆并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 以维系家庭纽带为第一要务, 闭一只眼, 真的能让这事情过去。 于是,在晚上和认识不久的朋友吃饭时提起了此事, 男主否认他扔下家人逃跑, 强调这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 第二天, 好友(一对男女)也来此地度假, 席间, 女主再次提起此事, 男主再次强调那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他没逃跑。 女主这方,本来是得理的一方, 但不知道导演是有意还是无意, 着力推进了女主这方的死咬不放, 一定要老公承认自己逃跑了, 一定要个说法, 而且两次都安排女主当着别人的面来说这事, 从观众的角度, 女主你要么就看透了男主不可依靠,跟他分; 要么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家庭的和睦大局为重。 结果导演给女主安排了一个既不看透分手, 又不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非让男主下不来台才行的走向—— 私下不好好谈这个事情, 专挑一堆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让男主承认自己逃跑了, 让得理的一方, 显得有点“面目可憎”。 好友(男配)一直跟女主解释这种人的本能反应, 是多么正常, 翻来覆去的举些个不具备直接杀伤力的例子。 看得我有点着急。 恨不能把男配扯开, 让我来。 要解开这纠结, 要举有用的例子。 比如, 这是非常突然事件, 谁也不是天生就具备应对突然事件的能力的。 我常说, 很多人看片的时候, 看到电影里的受害角色面对xx犯只会哆嗦时, 一脸的鄙夷, 会说:笨啊,给他钱啊,让他去嫖啊,笨死了。 事实上呢? 坐在屏幕前,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当然会说了, 事不关己的说说,谁不会呢, 当在现实里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 大多人除了哆嗦,尖叫,也不会干别的, 否则就不会出那么多伤害事件了。 所以说,面对突发事件, 谁也别吹牛。 男主也一样,那确实是他正常的逃生反应, 不能代表他就不爱家人, 因为他反应不过来, 但如果有个反应过度期, 比如现在孩子被绑架了, 或者有坏人在门外, 让他有个时间去反应, 他一定会为保卫家庭而作为。 这就是非常突然和有个心理准备的区别, 并非本质上就是个不顾家人逃命的家伙。 当然, 这里是我“化身”为男配, 在给女主做说服工作, 前提是男配举的例子都不具备说服力。 继续。 在女主的努力下, 男主终于崩溃了, 承认自己在那瞬间是逃跑了, 然后溃不成军。 按说女主应该得到她坚持要的局面了——老公终于承认逃跑了。 结果男主崩溃了, 她又不具备稳定局面的能力, 只能任由她本来要的结果朝崩溃方向发展, 这个崩溃也不是她想要的, 因为她除了一根筋的要个说法, 并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 最后两口子演了场戏, 在两孩子面前表演了一场爸爸去救妈妈的戏码, 妈妈甚至连一点获救的惊喜都懒得演, 拍拍屁股就走了。 再最后, 导演还安排了一场大家乘坐下山大巴上发生的有惊无险, 让一车的游客反应都跟男主在遇到雪崩时的反应一样——争先恐后的要下车, 这下男主也释然了。 大家都满足了。 这片里, 女主不具备难得糊涂素质, 男主不具备勇气, 两个都不退, 没分,算是导演给了个好结局, 但这个缝今后补得上补不上, 什么时候突然裂成大口子, 就只有天知道了。这里重点注:一方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一方不具备第一时间承认的勇气。男女身份换一下,照样成立。 我想说的是, 不少人都因为这种非常突然分了, 平时好好的, 出去旅游一趟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 办个婚礼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 家里出个事就分了。 怎么面对“非常突然”, 是考验智商和情商的时刻。 要知道“无常”是人世间的“有常”, 永远在轨道上行走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看了这个文章,以为我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批判那个女主,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文章到底要说什么,而我不想再解释一遍,终归会有智商和理解能力正常的人的。没有也不打紧。)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电影就不必细看.....
事件在两人内部无法解决,女人便会试图向外界寻求助力。已发生过的无法当做幻觉,男人抵赖,女人势必要咄咄逼问。他的一再否认,激发了她的一再确认。结尾处女人抛夫弃子逃下大巴,使本已岌岌可危面临崩坍的婚姻重又回归了荒谬的平衡。男人抽了颗小烟,知道这件事总算彼此扯平,可以过去了。年度佳作!
突然觉得不要结婚比较好
去年的FFF团大作实在太多了,这部更是黑得不动声色,什么家庭体系,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总会被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舍弃或破坏掉,几处危机时不同反应带来的aftermath以及不同观影者占据道德制高点时所获得的快感都暴露着我们的本质缺陷。片尾太带劲了。
中产阶级的婚姻危机
影片不错,加一星给剧情的深度
我任然相信爱情!我任然憧憬爱情
逗我
中产阶级寓言故事。无产阶级乐呵呵的旁观
婚姻题材真是越掘越有深度,很难想象鲁本·奥斯特伦德将这种婚姻问题推向普遍化,甚至超越婚姻关系讲述普遍问题的能力。可以与《消失的爱人》《爱的就是你》合称“2014婚姻暗黑三部曲”!固定式镜头的安稳肃穆感,冰雪世界的冷清美丽,都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我也是我本能的受害者”。
中产阶级的玻璃心啊,如果我是女主,就两人独处时直接问他:“你刚才为毛要跑”,让他解释不就完了。非要两次都当着朋友,突然把男人逼的下不了台,朋友也搞的无比尴尬。这两人的情商都低的惊人,居然还能维持十几年的婚姻,也是醉了。
很有深度的一部片
5/10。屁大点事折腾了两小时,节奏慢的接受不了。婚姻没有那么浅。可以赞美为“以小见大”,也可以批评为“匠气”。
剧作致胜之作:布局精巧、细节精准、对白精妙。影片中的家庭关系或夫妻关系,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极具参考价值——同样的遭遇或处境,早已经存在于你我之间,只是还没有被“一件小事”引发而已。当托马斯崩溃的时候,我有一种梦魇附身之感,而男性的自私和女性的隐忍,同样带给我切身的体会。
尽管最终躲过了雪崩,但这一家人的关系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托马斯究竟怎么样才能挽回妻子的心,并且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重塑他的威信
爸跑跑
北欧式冷冰冰的小片,探讨了一个杀人不见血的话题,让所有人都跟着它一起反省,男女对于亲情关系之别,最后却让人哭笑不得。剧作非常的工整,优点是主题的绝妙,导演还一直用维瓦尔第的G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夏”来制造故事的仪式感,对于中产阶级的故事,古典音乐总是万能的灵药。★★★★
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毛泽东
想到奇葩说的一期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