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但规则不断被篡改。不断增加的Missions,绝望产生。
2、荒诞的逻辑,情节的突转,黑色幽默背后的悲,是主人公的经历。
3、挺佩服Yoyo的,最后能够用在他人看来荒诞的行为来对抗荒诞。
4、在疯狂的世界中仍保持正义感,是人性的闪光。
5、但他的一些行为,如:私自修改轰炸线,也表现出了主人公的个性缺陷。
相信大部分人听说过美式黑色幽默,或者阅读过这本小说。这部美剧相对还原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讽刺了美国的官僚主义,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美国军队,浓郁的美系嘲讽。
整部剧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些常见的熟悉人物和场景,精明溜须拍马的司务长、自私自利的长官、心胸狭窄的将军、理想主义者、头脑不清楚的队友、走错报道队伍当天就牺牲的新兵、改了一次又一次的无止境的飞行任务、走到哪里淫乱到哪里的美国大兵、解放欧洲之旅其实也是一场美国人的地狱之旅,战争到了最后其实不分好坏,只不过最后彻底丧失的是人性。士兵成为了毫无怨言地杀人机器,服从、绝对地服从。领导者彰显出的是绝对的极权主义 、掌控欲。整部剧在改编之后,其实都在嘲讽美国的人自我民主、虚假的繁荣。
美国的民主仍然不是对所有人的民主,美国梦也不过是资本家们的梦,不是穷人、底层的梦。而这第二十二条军规,正是对美国政权根基的嘲讽。士兵们这次飞回来,下次再飞可能就不一定能再回来了,战场上只有滚滚浓烟,和残缺的尸体。飞满25次,任务并没有完成,而是一趟又一趟的在叠加,战争固然残酷,然而这种不断食言的行为只是让形式主义直接走向了美式极端,得到的是人心的尽失。所以,二战结束后的美国大兵趾高气昂的来到了朝鲜战场,等待他们的不是法兰西的女人、不是法式大餐、而是地狱。当二战的胜利者、正义者成为侵略者的时候,战争天平会慢慢的倾斜。所以朝鲜战争美国失败了、越南战争美国失败了、所有的先进武器、炮火压制都难以抵挡美国政客、资本家的勾肩搭背、所以那时的美国反战情绪高涨、面对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无尽的热带雨林、等待他们的不是地雷就是子弹。
所以曾经的越南也是正义的一方,直到他们入侵红色高棉,妄图称霸东南亚,接受苏联的好处来遏制中国,他的身份同时做了转换,身份转换恰恰向世界表明了哪一方是正义的、哪一方是邪恶的,所以中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恰恰证明了这种理论。当中国的士兵攻下一处处堡垒、仓库,里面是中国人援助越南的粮食、大米。没错,越南人用我们援助的物资来对付我们,曾经我们是朋友,现在我们是敌人。不知道在那个物资紧缺,刚刚历经文革的新中国在如此艰难的时候还要打一场战争是多么的困难,但是我们坚持了下来,并且最终在道义上、战果上都取得了胜利,虽然这胜利来之不易。
战争只会把人拉向无尽的泥潭和深渊,无论是什么军规其实都是服务于某些人的,无论这条规定看起来多美完美,其实玩弄的都是在打这场战争的人,一旦将自己置于非正义的一方,很难再赢回主动权。
事实上,我对这部片子有一点失望,它本来可以更好。
首先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马丁麦克唐纳较早之前拍过的《杀手没有假期》,有种因果循环的荒诞味道,这部片子可能有所模仿,就是YOYO所有的结果都是他自己作的,每一个战友的死,都是因为他想当逃兵。
可问题就在于这,为何他的战友对他有种唯命是从的感觉?(至少我是这样觉得的)剧中就没怎么铺垫过他们之间的关系,我甚至很难记全他们的名字,给人的感觉就是,YOYO与他们之间时好时坏,并不是特别亲密,那他们的死也就没有那种能打动人的感觉。
唯一一次真正打动我的,就是克莱文杰之死,虽然他看起来一直与YOYO不和,但之前有过他们同甘共苦的铺垫,所以我对他印象比较深刻,所以他的死能打动我。
与之相反的就是那个Milo,我一直不明白他俩为什么这么亲。
而且他们的死理应给YOYO一些思考,一些改变,但YOYO却每次都只是更加想逃跑罢了,感觉这样的模仿并没有很好的效果。
另一个问题就是YOYO的戏份太大,这也直接导致了上面所说的铺垫不足。而且,我并不喜欢YOYO这个角色,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就是自私自利的逃兵行为,没什么可辩解的。
最重要的是,你给了这么多戏份,到底想通过这个YOYO来表达什么?是想说不要滑头滑脑想当逃兵,因为只会自作自受?但为什么给YOYO好像很有大道理的台词?为何让YOYO这么锲而不舍的逃跑?
YOYO回罗马找内特利未婚妻时,遇到了一个抉择,是选择为无辜被奸杀的意大利女子申冤还是回家,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有发挥空间且关乎主题的桥段,但却被一笔带过了,也就是说本来可以深挖YOYO,深挖主题,却没有。这就让他之前在罗马的段落几乎白费了,而且主题显得非常模糊。
况且就算这些没做好,那至少来点血肉横飞的真正战争场面来壮壮场子也行啊?
说到底,这部片子还是太迷你了,都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麻雀终究是麻雀,成不了孔雀。
最近剧圈大乱。
旧的神剧纷纷陨落,新的神剧纷纷崛起。
可惜,还没神几天,就神秘消失。
还好,它还能看——
《第22条军规》
导演是乔治·克鲁尼。剧主拍胸脯保证,这绝对是他导演职业生涯的史上最佳。
不长,六集。
剧情、画面、音乐,都写着七个大字:“浓缩的就是精华”。
第22条军规(Catch-22)——
英语俗语,指代那些只能吃哑巴亏的,带有欺骗性质的暗黑规则。
这条军规实际上并不存在,是出自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在同名小说中的虚构。
二战爆发后,海勒应征入伍,在地中海科西嘉岛的美国空军基地担任轰炸手。
和后来他出版的《第22条军规》小说的主人公约塞连一样,海勒在意大利和法国上空,执行了多到不合常理的飞行任务。
作为一部出版于1961年的战争题材小说,《第22条军规》歌颂英勇不稀奇,反对战争,也不稀奇。
偏偏《第22条军规》跳出战争本身,以喜写悲,用一个黑色的笑话,暗示了一个更大的黑色笑话。
它荒诞到不应该存在,却又无处不在。
这,就很微妙。
在剧里,这种荒诞喜剧的风格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第22条军规,不再是那条著名的“疯子可以免除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的著名悖论。
而是渗透到每一处、每一刻,决定着一个个普通人的悲喜、命运、生死。
荒诞感,逐层升级。
一开始,你会发笑。
到最后,只觉得细思极恐。
来,开扒。
二战期间,美国服兵役、选择兵种的理由有很多种。
我们的主人公约塞连,一个信奉个人自由,对权威充满了不信任的美国青年,选择空军的理由实诚而悲观——他不想死。
空军的战前训练时间,是所有兵种当中最长的。
约塞连满心以为,等到训练结束,战争可能也会跟着结束。
他打定主意,做一个合理规避危险,在保全小命的情况下有条件宣扬美国精神的士兵。
抱着这种心思,约塞连自然无法融入军营里热火朝天的爱国氛围。
特别是,当他的训练军官还是个傻缺的情况下。
约塞连的训练军官,一个只考虑自己履历好看,不考虑士兵身体状况,甚至训练方案可能性的傻缺官僚。
第一条“22条军规”,就是在一个毫无意义的阅兵式前,被他气急败坏地吼出来的:
“这一切是我的错吗?我不会惩罚对我说实话的人。”
当一个层级比你高的人,在气头上说这种话,傻子才会当真。
他哪里是在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不过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威和自尊。
刚入伍的年轻小伙子,还是缺乏社会斗争经验。
还真有实心眼的“傻”孩子,站出来就事论事。
军官脸都气紫了,傻孩子下场可想而知,不太舒服。
约塞连的脑子,就清楚得多了。
他看得很清楚。军官就是个虐待狂。
权力是X药,能让好人变疯狂,更何况是落到了疯子手上。
小到一个训练军营,大到战争,都是如此。
你和官僚讲事实,他们和你讲感受。
你和官僚聊权利,他们和你聊奉献。
鸡同鸭讲,他人即地狱。
约塞连的训练结束了,战争还在继续。
他被派往意大利。
此时德军已经败退,美国空军不需要面对德国空军的炮火,但地面抵抗力量还很强。
每次上天,都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
刚刚在地上聊过天、吵过架的战友,下一秒就可能在你面前,变成一块血肉糊糊。
在异国他乡,每天面对这样的地狱,心理能正常才怪。
“第22条军规”的重头戏,来了。
军规规定,飞满25次,就能退伍。
但它也同时规定,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国。
不幸,但又必然地,约塞连再次摊上一个傻缺上级。
这些躲在军营,不需面对生命危险的官僚,权力越大,脑子越猪。
批评士兵没投炸弹,连自己手里的航拍照片是梵蒂冈都不知道。
士兵牺牲了,军官说,我必须鼓励一下剩下的人,让大家知道自己的牺牲不会白费,这样吧,今晚我请大家吃冰淇淋。
面对一场几乎必死的战役,约塞连走投无路,半夜溜进作战室移动了轰炸线。
军官看到后,不求甚解地以为天降友军把敌人消灭了,单枪匹马,乐乐呵呵,去征收当地建筑。
征收建筑?还不是一为军功,二为享乐。
结果呢,一推门,看到一屋子纳粹官兵。
全剧最大蠢货,就这样失踪了。
士兵一直在死亡。
军官为了战绩,不顾士兵精神状态,没有原则地增加飞行次数,从25加到55。
好友,纷纷死去。
只来得见一面的新战友,死去。
约塞连疯了,他用尽一切办法想要回家——
病假,被驳回。
其中就包括那条著名的,“疯子可以免除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
私自移动轰炸线这种疯事他也干了,搭上大领导一条命,却只拖延了几天。
疯狂做任务,试图跑赢拍脑袋决策者增加任务的速度,也试过了。
“手续”这词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只要你的文件还在那双有决定权的“手”上,有何种“后续”都是超出控制的。
约塞连提交了50次任务的手续,上级赶在盖章前宣布,任务数提高到55。
渐渐地,约塞连心如死灰。
整个美国空军营,也变成了一座疯人院。
有人因为名叫“少校”就被授予少校军衔,有人因为犯错被升为上尉。
有人干脆放弃任务,贿赂上级开军用飞机在整个欧洲大陆干贸易,成立了巨大的贸易帝国,甚至把德国加为股东好友。
有人开着飞机和战友玩闹,玩着玩着就把战友撞成了一堆糊糊,自己也撞山赴死。
活着的人,却还必须继续面对,那些荒谬、无意义、不近人情的束缚。
说到底,那些毫无预期的死亡,应该算在谁头上呢?
是疯子杀了他们。
但又是谁在纵容着疯狂?
是熟视无睹者,是唱赞歌者。
军规就是一条矛盾的悖论,一方面规定界限,另一方面又赋予最高权利。就像矛与盾。 因而这样才引出公法上自己不能做自己的裁判 也意味着,必须限权。 然而在战争/突发事件下,权力便很容易在当权者手中滥用。说是自然守则,其实就是人性恶使然,人很难自力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里面很多场景都让我想到老师拖堂这个情景,特别在高中。 下课铃声是一道界限,老师许诺拖堂五分钟将界限提高,然后over and over again。就像卡思卡特提高飞行次数一样 那时我的心情可能就像尤尤一样,可能面部表情都像,很想冲上去把老师暴打一顿,看着老师不断蠕动的嘴巴舌头,感觉时间像被拉长一般。 所以,很反感滥权者 但小人物的命运就是很可怜,在特殊情况下只能被毫不犹豫的牺牲,也就是被剥夺人权。 不过,法律现在改变了,人权写进宪法,写进刑法里面了,就算不是实然,有应然也是好的 应然就像一座灯塔,慢慢向这个方向进吧
荒诞幽默所以更加深刻,大概会是个人2019最佳了,lifetime top10也可以。
太特么喜欢YoYo了,善良的心清醒的脑健美的体魄和像kit harrington的脸😂。
虽然是战争营地的设定,但日常情绪共鸣很强烈,每到情绪快要爆炸的点就放warm fuzzy jazz, 喜欢这种点到为止,不把观众往哭里死整却也没少一点悲伤和震撼。
christopher abbot这么赞的才发现,一洗记忆中girls里弱鸡charlie形象,go YoYo!影帝在路上!
特别喜欢最后失去所有朋友和回家机会放弃挣扎的YoYo,投了弹裸体瘫坐在机舱,好像坐在家里沙发上一样,嘴里念着release,release了bomb,也release了自己
So sad,so sad......
你想逃脱命运,你是最想下船的那个人,结果,你却是最后站在甲板上看着船沉没的人。战争和时间最可怕之处不是夺去你的生命,而是一个一个把你身边的人带走,直到剩你一个。
80岁老爷爷做的二战沙盘模型,优美好看细节精准但是非常无聊。最适合拍原著疯狂内核的导演要么科恩兄弟要么昆汀,克鲁尼好歹也是跟科恩混过的人,怎么自己上手就搞成了意大利风光片?本片海报,广告宣传和预告都比正片贴近原著,建议还是看原著吧
(9/10)全程黑色幽默,但看完后却是一阵悲凉。作为美军拥有无上道德感的二战,在作者笔下美军军营却充斥着各种荒诞和对人格尊严的一再践踏,对战争吹捧得最起劲的,永远都不是真正在最前线冒着生命危险的人,慷慨激昂的军官也许实际上连作战地图都没搞清,而强奸民女的美军士兵也可以拿“爱国”当挡箭牌。事实上《22条军规》就是改编自作者本人的经历,在二战时执行了60次飞行任务的他,笔下的战争并不是什么战狼的精神,而是无数次的生离死别……我不认为每部二战片,都必须去表现其他国家人的痛苦(这与我当年的《批评再见萤火虫》观点不同),但很多日本二战片都只是强调主人公想“活下去”,却没有思考主人公被军官逼着去参加战争的荒谬性,而《22条军规》则是严肃地讲述主人公悲剧命运背后的原因,这让主人公想“活下去”这一点显得更为沉重。
原著小说是披着二战皮的反战小说,但前B-25轰炸机投弹手的原著作者约瑟夫·海勒表示这非美国陆军航空军轰炸机机组形象。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形容这些“蓝天上的兄弟连”既是民主主义者又是超人。故事核心源于一个被大众忽略的事实:二战陆航空勤阵亡率远高于散兵坑中的步兵,对德轰炸历时5年阵亡7.9万名陆航空勤。对德战略轰炸成功践行了“空中国防论”,但代价是在轰炸战略优化过程中轰炸机部队蒙受了最高达10%的损失率。剧组分别从加州名机航空博物馆与俄亥俄州三态战机博物馆借调了两架B-25J和专业二战飞机空勤团队到意大利撒丁岛拍摄。海勒曾在第12航空队第340轰炸机大队第488轰炸机中队服役,剧集虚构了第256轰炸机中队。为了营造视觉的年代感,剧集画面特加入了16毫米摄影机的颗粒感。
Hot white guys in uniform reenacting the literary classic? Sign me up!
太好玩了吧
看着真的特别难受,感谢hulu拍了一部好剧,黄黄的色调非常复古,结局也是让人深感无奈。麦洛真是生意精!
台词一句比一句搞笑,军规一条比一条流氓,事情一件比一件荒唐,上司一位比一位混蛋,战友死得一个比一个惨,优优一集比一集崩溃,退伍之日一天比一天遥远……
主线索上的道具和功能性很强,编织得很细密的一部戏,一些表面看起来娱乐、非现实到无脑的展示,其实都有埋雷在里头:故作轻松的老派爵士乐,是剧情黑化后的怀旧对比元素;海滩游泳肉体展示,是男主发疯裸奔的伏笔。还有很多闲笔,例如老鸨、小女孩、阿拉伯商人、罗马街巷,则带点文学趣味,蛮值得品味。
规则即圈套。yoyo幸运地活过每次任务,但身边兄弟接连牺牲,又不断有新的年轻人热情地去送死,目睹公报私仇,利益交换,信用崩塌,这里是逃不出的监狱,如此逼疯一个士兵。
这些年来和科恩兄弟合作过的人,真正学会了科恩的含蓄内敛爆发力强的黑色幽默形式,同时有足够的才华展示出来,克鲁尼算一个。片子以人物为中心,刻画上非常到位,人物都有爬升空间,以剧情片的方式展开,但在表达上却是喜剧处理,演员挑的真好,表演上实在是强,没有找纯喜剧演员以避免处理方式过于轻佻,鼓励演员的喜剧处理,使每个角色都洋溢着令人忍俊不禁的喜感,但并不完全依赖表演来完成段子,比如House医生误入敌占区那段我简直笑晕过去,House进楼之前很自然地把纳粹旗扯下来,这个动作细节设计加上House问路方式的多次伏笔都展示出编剧很强的幽默感。克鲁尼带着那副搞笑眼神成功还原逃狱三王油画般的摄影,只不过这回不需要费力做后期胶片数字转录咯
E01 看完一个角色也没记住
没想到是黑色幽默剧 (哎 克鲁尼也老了(看完E06又从头看了一遍,没看过小说的我总算get了很多隐晦的小点,比如aarfy早就打人主意,yoyo的性伴侣是克鲁尼角色老婆……真心感觉编排已经很好了,相信小说还有更丰富的情节,迫不及待想看小说!(催生了我发觉自己读书太少的感慨)很喜欢“Me,happy happy happy and die”每一个人都好好看,感慨他们逐渐的“离开”,望着帐篷里空荡荡的床铺还有没打开的行李,我觉得我也会疯…画面 音乐很棒,非常抓人以及引导观众情绪进入,我愿意一直看着男孩子们打篮球,海里嬉戏,就像yoyo的“天堂”!投弹手Dunbar被炸飞到挡风玻璃上,飞行员Clevinger的XXXmaid号被击落,Kid Sampson被McWatt失手螺旋桨绞死,M引咎自杀,爱上“图书管理员”准备号求婚定居的尾枪手Nately被击落,希望驾驶员Orr真的飞到了瑞典!TAT
行进到最后一集,正如瘫坐的Yossarian,再次感受到这个故事所折射出的讽刺与荒诞。在那个英雄主义和官僚当道冲天的年代,战争题材的孤胆精英仿佛如同笑谈,而更关于一群小人物“只想要活下去”的现世谈。悲凉与现实交织,癫狂与绝望不清。虽然还没有完全搞定原著和电影,但最大的感觉是电视剧利用篇幅的优势做出了有效的延伸,也多少舍弃了很招牌的幽默;所以也算无功无过的一次改编吧。But #mybae#Christopher Abbott is legit cuuute. 他给这个角色注入了不少细致的情感转折,仿佛真正的成为了“他”。和各位高手对招也是毫不逊色,迷你剧视帝给我冲呀~
一直为老乔而期盼着 没想到整了一部神剧出来 整部剧同时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和对人性的拷问 不仅仅是针对战争了 人生世代都是这样充满了残酷和无常 悠悠这个角色也是神了 细琢磨他真是又衰又烦人 但是偏偏长得(从颜值到身材到无辜的小表情到理不直气还壮的各种言论)一副让人讨厌不起来的样子 除了老乔自己的部分特别是开头有些许的浮夸其他地方的黑色幽默都恰到好处 每一次争辩都很有反思性 真好 迷妹的全然满足和大惊喜
“对个人来讲,如果有谁让你去死,去牺牲,无论以何种名义,那么他就是你的敌人。”
最后一集yoyo的表情,跟我上班的绝望心情是一样的。
我怎么没有Milo这样的好朋友,给我股份带我飞哈哈
约赛连之国。删掉暗讽军工复合体的支线后,就成了一部平庸的喜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