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作为一个英音学习者,BBC出的搞笑纪录片真是永远的神,这部纪录片从宇宙大爆炸一直讲到此时此刻,除了需要努力不被带跑偏才能学到的正经英国历史,还能顺便了解很多英语里的巧合和“谐音梗”。
当然,也了解到了BBC《疯狂漆画》,这是每集正片吗啊哈哈哈哈哈哈。
把历史和独特文化以有趣又亲民的方式向大众宣传,这好像是现在很流行的国家教育形式,最起码我们一直都是。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中国诗词大会》。能有幸看到这么多制作精细,立意深远的各国记录大片真的太感动了。
特别喜欢最后一分钟的结束语。
手敲备忘。
Closing one door with a foot in the past, and opening another door with an eye to the future, an eye that's looking at itself in the mirror and asking the question, "what sort of massive country am I ?"
Can the nation that withstood Romans, Vikings, plagues, Great fires, Rippers, and Hitler survive itself? Will it draw upon the spirit of King Arthur, lord Nelson, Queen Victoria, Charles Darwin and Andy Crane? Who will the Britain of tomorrow look like? And why?
Britain didn't get to have a long history by ceasing to exit or being born yesterday. The one thing we can be sure is that Britain is Britain. And it'll stay that way forever.
每次从开头就莫名想笑
不但主持人各种小朋友式发问,还带上了各种专家学者一起唠。
Cunk on British personality
Cunk on censorship,1984 is coming.
Cunk on Brexit
Cunk on teenagers and footballers;一石二鸟hh
Cunk on Beatles
Cunk on Blur, Blair and Oasis
Cunk on herself and UK, 最后走反了真的是hhhh
“扯蛋”的基础是正史,没有正史,无从扯起。
所以这部所谓的“扯蛋”的英国历史,实际上自身包含着一个悖论,一方面,它在试图贴近那些读书无用论者或并非对各个领域都展现出挖掘金矿般兴趣的人们,对于历史,文学,音乐等的认知,为这些经常和知识分子联系起来的严肃领域降格,脱冕;而另一方面,它所想要传递的娱乐效果,却不是这个群体可以接受到的,相反,只有那些对英国历史十分了解的人,才可以在这一个历史中获得乐趣。
这造成的结果是,假如你不是那么了解英国的历史,这部“简明易懂”的英国史,非但不会引起你对它的兴趣,反而会让你觉得不知所云,煞有介事,甚至被误导。
有趣的是,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恰好同时在看另一部bbc出品的的纪录片《英国的那些女王们》。两部纪录片的模式如出一辙,主持人的引言,相关领域权威教授的介绍,实地考察,历史再现,如果关掉声音,遮掉字幕,这部片子又会是一部平凡不过的,四平八稳的,甚至有些无聊的知识堆积物。纪录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题材,因为它传递信息作用,它的优劣经常被掩藏于知识获取的功利性之中。给纪录片评分总是一件为难的事情,因为你不知道是在为纪录片评分,还是在为那些涉及的事件评分。大多数的纪录片或许做到了“inform”和“educate”,但是却没有做到“entertain”
而这部“扯蛋”的历史,则将entertain巧妙地融入其中。如果你恰好英语很好,捕捉到了那些数不胜数的谐音梗和断句梗,那么乐趣更要翻倍。
从亚瑟王是不是“came a lot”开始,女主持cunk开始大肆恶搞历史专有名词,佯装成无知或记忆的错误,就像是高中历史考试那些被拿来当做笑谈的错误,亨利八世是“catherine aholic”简称“catholic”,莎士比亚是“will i am”,英国有了自己的国旗“the onion jack”,经常写诗的“ron”,达尔文的著作“the oranges of the peaches”,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作家“charles dickings”,他的作品《david's copper filed》,《the picnic papers》,《oliver’s twist》,最后一集反复和教授强调是“blur”而不是“blair”的时候,我已经笑趴在桌上。
它甚至连英国的名字也改了“united britain of great kindom”
普通名词在历史进程中被专有化也常被拿来做文章,词的多义性成为了白痴问题渊源不断的出处,达尔文的猎狗,士兵为什么拿贝壳打仗,英国士兵怎么都叫tommy,收税怎么只针对叫“paul”的人
戏谑文学,简奥斯汀的书根本读不下去,莎士比亚的戏剧放到现在没有人会拍成连续剧,因为又长又无聊,王尔德拼错了jail这个单词,byron的诗该写的多好才会让人和了他和他姐姐睡了的事实。
对于历史的篡改,恶搞,对各领域教授专家的犀利发问(你会发现当你去询问那些答案看起来好像显而易见的问题时,它好像反而变得难以回答起来)。
女主持有自己的一套提问体系,这正是这部扯淡英国史最有看点的地方。只看事物的表象提出近似于常识的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比对,模糊两者的界限,将严肃的历史娱乐化。这些看似弱智的问题,有时竟如天真的小孩子发问一般具有反人深省之力,对于一个已经建构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的成年人来说,无疑十分困难。因此,我很佩服设计这些问题的人。
罗马人走的时候拿走的最后一支笔,所以这个时代是传说时代,他们变成了iron man,但是忍受不了格温妮丝帕特洛。影片在这些无厘头的语言之外表现了一种迥异权威的角度,观点,倒不是说它想要传达什么价值观,在立场上,这部片子完全是零度的,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因为“扯蛋”二字,变成了一种彻彻底底的不可靠叙述。
如果妇女参政运动的结局就是一只绑着鞋带的铅笔,那么它的意义在哪里?如果性手枪因为说了脏话就不能再上电视,那现在是不是更要干票大的才能有同样的效果?如果嗑药可以写出好的歌曲,为什么更多的人却获得了不那么快乐的感受?
在观看的过程中,无数可笑问题之中的真知灼见从我的脑海里转瞬即逝,备忘录也无法帮助我记下所有引起思考的语句。
我在想中国拍一部这样的扯蛋历史应该也会很好玩,但是很多东西并不会有第二种阐释的可能,即使你提前告诉所有人“嘿,我下面要说的都是扯蛋的!”那也不行,因为它们根本不可以存在。
15th Century
Hampton Court(汉普顿宫)
the Tudor Dynasty
Henry of eight
the Church of England
Queen Mary-不容忍异教
Queen Elizabeth
Shakespeare
航海时代开启
-Sir Walter Raleigh
-potato
-Drake 据知是在麦哲伦之后第二轮完成环球航海的探险家
-Spanish attack 最后英国胜利了
King James 统一了英格兰和苏格兰
克伦威尔和内战,国王被处决
the Plague of England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
寻找到女巫然后处死
牛顿~牛顿定律
1776.7.4 美国独立战争
海军中将Lord Horatio Nelson-Napoleon Cumberbatch(the Battle of Trafalgar)
短短五集从宇宙大爆炸讲到中世纪到日不落到两次世界大战到近代经济文化困境,到英国脱欧,其实整体来说虽然主持人一直在瞎**扯,但真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不失为一部了解英国历史的科普剧啊,不过前提还是要对这些历史有一些认识的,否则容易被主持人带到沟里去了。。。
从我能想起来的地方展开说说吧,时间不是按先后来的。
1.英国1215大宪章,这是 1215年金雀花王朝国王约翰在大封建领主、教会人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的文件,主要内容不用看也知道是要求保障封建领主等等这些人的权益了(否则他们吃饱了撑得没事干做这件事,你以为是要为底层人民发声吗)。当然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除了国王之外的人民或者叫自由人free man更合适一些,开始发声主动去、争取自己的权益了。之后很多事件都是以大宪章作为依据,可以说大宪章作为一种精神吧,就自由平等什么的,虽然难以实现但大家也都愿意为此去努力。
比如1297年爱德华一世就和议会达成协议,就是国王也需要遵守宪章,贵族需要赋税什么的云云。刚才提到了自由人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而做出这些努力,但其实那时候英国的自由人还是比较少的,所以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自由人民越来越多,大宪章也被要求要保障更多人的权利。
整个13世纪英国都在大宪章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法律制度,直到现在英国的现代政治制度地奠基也是大宪章的精神和原则。虽然1688光荣革命以后克伦威尔复辟共和制,但宪政并没有被破坏而是得以延续了。甚至后来18世纪美国的宪法修正案都是直接借鉴和援引大宪章的。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现代文明中的每个国家多多少少地都受到了大宪章的影响。
厉害吧。
2.亨瑞8世啊,每次都被他的六个老婆搞晕。先不说他的老婆,这段时期其实应该说说国王、教廷和新兴资产阶级的事儿。
诶,还是得说说他老婆,就是他和原配大老婆凯瑟琳,一直没有儿子,亨瑞就着急啊,没有儿子王位怎么办。于是后来不惜跟罗马教廷决裂取了安妮博林,这个女人脑子也不太好,有胸无脑那种,后来也是生不出儿子(主要原因不应该是国王吗)又和很多人私通啥的,被亨瑞搞死了。哦对了她们分别有一个女儿,玛丽和伊丽莎白。
玛丽在老爹死后登上了王位,哦对之前还有个短命的弟弟当了一段时间国王。玛丽和她妈凯瑟琳一样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所以在上位后立刻在国内推行恢复天主教地位,并且搞死了300多个新教徒,这也是她被称为“血腥玛丽”的原因。
玛丽死后,妹妹伊丽莎白就接过王权了,但伊丽莎白采取的是宽容的宗教政策了,这也是大环境所趋啊,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新的精神信仰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嘛。但伊丽莎白一生未嫁,所谓都铎王朝就此结束了。英格兰詹姆士一世其实是苏格兰三世了,即位了,斯图亚特王朝开始啦!然后詹姆士的儿子查理一世就被推上断头台啦!是不是和高中课本接起来啦!
3.黑死病。空前绝后的,死亡人数占欧洲人口的1/3,当时英法还打仗来着,也因为这个可怕的瘟疫消停了好一阵子。人类在灾害面前多么渺小啊
4.五月花号,就是被詹姆士一世的时候给迫害的不行的英国境内的清教徒,乘个船跑美洲去了。他们在船上组成了一个 公民政治团体 ,制定了公平而平等的法律啥啥啥的,反正就是把新思想带向了北美,也是后来美国联邦体制啊,法律啊的基础。
5.披头士the beatles、山羊皮suede、绿洲oasis、模糊blur去听听吧,觉得都不好听这个剧也别看了吧
6.其实看这剧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任何群体都需要为自己发声的,权利不会随便掉到自己手里的,说到底就是不断争抢话筒走到舞台中央站在大众的视野中,为自己的诉求讲故事,讲到对方接受你的故事为止。但这不是单单地握拳高呼就可以的,需要大的经济政治人文环境的成熟和支持(不过国外的广场政治真是振臂高呼一下就聚集了一大堆人,真的不像邪教吗,所以人大多都是很盲目的,或者说大家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盲目)。
查了会儿Cunk,想着是什么粗口的集萃,结果,是女主持人的姓氏哼。一开始看她胡扯,总被带跑节奏,看到最后发现砖家终于莞尔一笑,熏疼大家一本正经得如此艰辛,哈哈。Get到笑点后,会在荒唐中找到许多自黑的坦然、忧虑以及被忧虑包裹的更大坦然。最精华的是Camelot,黄炸!
这系列居然还出了剧集版,比特别集还搞笑,由于加入了一些真的历史,以至于看着主持人一本正经的胡扯,常常会差点就信了她的话,采访时完全不管对方说的是什么,一个劲的按照自己胡扯的方向问最好笑,看来可以再出几个系列,弄个胡扯宇宙
承接Cunk on 莎翁/圣诞的气质,Diane Morgan继续一本正经的扯蛋、乱提问以及瞎说,一口气有五集看太幸福!佩服节目里受访的嘉宾和她一边正襟危坐一边面不改色的讲着段子绝不笑场。最好笑是ep4BBC官方自黑,回顾广播史,顺带说自己“烂片制造机”;坐等回归,希望下季恶搞瞎说Meghan Markle~
梗多如狗,笑出鸡叫。我只有两个问题:1.学者们是怎么忍住不把主持人打死的;2.每集必提的《疯狂漆画》到底好看吗?
太好玩了,BBC搞得了高大上,也做得了恶搞自黑,想象一下CCTV做一个不正经的纪录片自黑一把,做一个《扯蛋中国史》该多好玩啊,可惜只能存在于想象中,大概这部分功能不自觉的放在了古装剧里了吧。
blur首相!哈哈哈哈好玩
要问我有多喜欢这剧 就要看KingArthur 究竟came 多少了
看着女主睁着一双无辜的大眼睛,去问一些关于严肃历史的无厘头问题,这本身就很有趣呢!
第一集,我非常非常清晰的记住了Camelot……
一本正经的插科打诨。采访part是全剧最佳,尬出新境界的那种!
哈哈哈哈哈哈真·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不列颠真是个谜一样的国度
“为什么他们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埋在地下,是怕被人偷走吗?”“不是,以前是都是在地上的,只是我们找到的时候是埋在在地下,我们考古学家要靠自己把它们挖出来”“噢😯”哈哈哈哈哈哈神经病啊!依然推荐电波字幕组翻译的……(上面那段是我自己凭记忆瞎比伯翻译的)
哈哈哈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我喜欢!女主真谈话终结者。。
谁说BBC都是高大上,它污起来,节操也能碎一地……
四星,但是看到我的老师也在里面一本正经的跟着扯,我决定给满分了!
教授们心态就是稳啊,黑死病那个段子回答真是机智哈哈哈。表白最最可爱正经的Ashley Jackson教授!
扯蛋的最高境界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且让你心服口服的那种!
亮点是想看brush strokes了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哈哈哈哈,Camelot这下没人会忘记怎么拼了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第一集看的特别辛苦,后来习惯了这个风格以后稍微好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