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第一次媒体见面会上,陈凯歌说:“自从《无极》后,我面对批评的态度是,照单全收。”那日,底下坐了黑压压的一排记者,大家其实都想到起了《无极》:古装片,大制作,《赵氏孤儿》会不会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一样成为陈凯歌的滑铁卢?谁也不敢开这个头,扫了导演的雅兴,倒是陈凯歌自己先说了,这是聪明的一招。
其实陈凯歌有点多虑了。《无极》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低谷,不可能再差了。那个年代,他昏了头,一门心思往大制作上奔,忘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赵氏孤儿》没有那么差,至少在前一个小时内足以证明他还是中国最牛导演。最初重要人物的出场,寥寥几笔,性格跃然纸上;那场血雨腥风的宫廷争斗也拍得极为精彩,最后赵家的灭门惨案把整个气氛推上了高潮。
不过前一个小时的戏也是各类版本史料呈现最足的。陈凯歌功课做得好,消化能力也强。无论是从剪辑节奏还是各项指标的把握,他拿捏的极为精准到位。
PS,我不得不说,范冰冰还是美死了。虽然只有不到十场戏,但那张脸一露面就惊艳动人。尤其是大屏幕上看,五官精致。相较下,扮演葛优媳妇的海清真像一个大妈。奇怪的是,私下看,范冰冰很一般,还有点胖。看来她真的天生适合大屏幕。
到了电影后一个小时,怎么形容呢?就像一场狂风大作后只下了星星点的下雨。各种不给力。陈凯歌在媒体见面会上曾说过,他做了一些改变,要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解读程婴和赵氏孤儿的关系。比如,为什么程婴要用自己的孩子换他人的儿子,这是不是有点太残忍?古人讲究的”义“字当先,在现代社会里,是否还能成立?
显然,陈凯歌没有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解读并没有错。无论京剧版本,还是元曲版本,赵家灭门惨案发生前,故事的脉络几乎一样的;灭门惨案发生后,各个时期的创作者都做了相应程度的改编。比如有的版本是程婴带着孤儿逃到深山,有的则是程婴和孤儿归入屠岸贾门下……
当然,任何版本都是可行的,但如何解读的通顺就成了大问题。在电影上映前,如果我没理解错误的话,陈凯歌的剖析是:程婴只是一个小人物,无疑卷入争斗,只是阴差阳错被迫成为了“忠义之士”。在抚养孤儿的15年中,他希望用爱化解仇恨。
可是,电影的后一个小时所着力描写的程婴和孤儿的关系中,观众看到的却是另一番状况。在此不剧透。反正故事的主线变了味道,各种莫名其妙和不知所云。
PS:葛优演的没有问题,王学圻再次证明了精湛演技,到是黄晓明在复仇的三角关系中显得最弱。他真的不适合演这类戏。每次他出场,明显接不住戏。做一个比喻,他的演技就好似和武林高手对打,人家是出拳于无影中,他虚张声势,拳拳不在点上。
于是,《赵氏孤儿》和《梅兰芳》一样落了个“虎头蛇尾”的评价。如果说,《梅兰芳》最后的仓促有各种难以言喻的现实理由,那《赵氏孤儿》后半程的苍白和无力就是创作者本身的问题了。
其实,我一直在想,这不是陈凯歌的问题。看《赵氏孤儿》前,我特地翻出三联做的那期《凯歌老了:一个人与一个时代》。那是意气风发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黄金时期。从禁锢的体制内解放后,艺术的创作力如井喷般奔涌,《黄土地》《红高粱》哪一部电影不是经典?
难怪人们总爱问:”为什么陈凯歌再也拍不出《霸王别姬》?是那个时代造就了《霸王别姬》。时代不再了,《霸王别姬》也就没了。
在中国电影票房一路高涨的当下,中国电影却再也没有旷世精品了——这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你可以说是电影变得商业化了,也可以说是电影人不思进取了。但很少有人去反思是电影的创作能力在急速退化。每一个电影的黄金年代,背后都有一批优秀的编剧在支持,而编剧的工作即等同于创造——请让我们看清一个现实:今年的鲁迅文学奖颁布后,骂声一片。当人们不再相信任何国家文学奖项时,还有哪部小说能成为时代精品呢?
8月采访张艺谋时,他谈了自己无奈。不是他不想拍戏,而是真的没有好本子。所以这几年,他的作品都是改编而来。从《三枪》到《山楂树之恋》。
陈凯歌没能成功的改编《赵氏孤儿》的后半部——他大可不必自责,一个人是无法脱离时代和他所处的制度去干做事情的。就算你的品质在好,能力再强,都不重要,你的成功与否一定取决于制度空间的大小。
其实,在三部贺岁大片中,我到最期待《非诚勿扰2》,王朔出山,不知道他还是不是那个飞扬跋扈目空一切的北京顽主,亦或是变成了个谨小慎微,无功无过的中年怪叔叔?
我又想起了去年华表奖上陈凯歌和冯小刚同获最佳导演奖。冯小刚絮絮叨叨,语无伦次,一一感谢了诸多兄弟;陈凯歌从容不迫,字字珠玑,看似跑题的讲起了国家山河和命运。
这一幕,是中国两个最知名导演的典型写照。
时至今日,陈凯歌一定还是那个少年凯歌,他的气节,野心,情怀和对电影的无限热爱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削弱,正如他说的,他对那些对历史人心起推动作用的人和故事,始终关注,且心存敬佩。在大时代的洪流中,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导演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对在体制下被异化的人们发出的反抗的赞扬。
陈凯歌的情怀始终是美的。只是时代,没有给予他合适的讲故事的方法。这,也是我们的悲哀。
同志們!第二頁出現了一個很厲害的回帖!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03971/?start=100
第三頁: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03971/?start=200
看了幾篇宏論,即使給這電影三星兩星的,也都覺得凱子哥對程嬰的改編不過分!!
到底什麽毛病這是!!
——題記
《史記》千把字的《趙世家·趙氏孤兒》。。
雖有兩段筆墨稍嫌煩絮。。仍寫得精彩絕倫。。
司馬遷筆下。。程嬰的身份是趙盾的“朋友”,並沒說是醫生;而公孫杵臼只是個“門客”。。
但有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他們拿出去頂包的小孩。。並非程嬰兒子這麼狗血。。而是隨便找了個孩子(“乃二人謀取他人嬰兒負之,衣以文葆,匿山中”。。必須說一下百度百科“趙氏孤兒”詞條的這個地方是錯的,淨是錯兒也敢叫百科,大概是這個時代的特色)。。
這樣寫其實有兩個很大的疏漏(導致後來元曲作者纪君祥要著墨於此?):
第一,屠岸賈既有心殺掉趙氏全家(《史記》倒沒說有三百多口這麼多),怎麼會輕信隨便一個孩子就是趙孤?儘管後面程嬰跟公孫杵臼為此設了個非常棒的圈套,但我們有理由期待或者說預設屠岸賈是個像曹操一樣的極端多疑之人。。
第二,人家家裡新生的小兒,爲什麽會甘心拿出來讓你去摔死?(《史記》也沒說是摔死的)
程嬰跟趙盾的關係有多親密。。《史記》沒直說。。而是側寫——
趙家慘遭滅門后。。公孫杵臼邂逅程嬰,他看到程嬰后有個非常有意思的反應:“咦?你怎麼沒死?”(“胡不死?”)
看到了么?近到什麽程度?趙盾死了,程嬰沒被株連一起掛掉,這在趙家門客眼中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趙程兩人就是好到這種程度。
程嬰當時答道:趙朔的老婆這就生了,我想看看是男是女,男的我就把他養大,女的嘛,我再死不遲。
可見在當時的情境下,他是應該“自殺”的。。
現代社會里已經沒有這種倫理,賴昌星全鍋端了,賴昌星的朋友也應該跟著自殺——沒這種事了。
但那時候顯而易見是有的,太史公寫到這裡完全沒有大驚小怪,可見死酬知己的行為在當時並不怪異。(凱子哥,不理解了吧?)
程嬰和公孫杵臼弄到一個孩子頂替趙孤后。。迎來了這個故事的“戲眼”。。
怎麼做個扣兒讓屠岸賈相信這孩子是趙孤呢?
司馬遷大人是吃干飯的嗎混蛋!
司馬大人是這樣設計的(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是採風採來的)。。
頗具幽默感(從他問程嬰咋還不死可以看出)的趙家門客公孫杵臼先生再幽一默,問程嬰:
胖子,你說(好吧這兩句是我加的),死難呢,還是把小趙帶大難?
程嬰說:死容易啊!帶大這孩子,難!
公孫杵臼先生說:程嬰啊,人老趙盾對你是太好了,那麼你來干這件難事兒,把小趙帶大;我來搗鼓容易的,我先去死,咋樣?
咋樣啊同志們,嫩說這段精不精彩?
——凱子哥全給刪了。
沒完哦,怎麼實施呢?
你們以為程嬰貪圖的就是個“操你媽我要讓世人都知道我程嬰義薄雲天牛逼大大的!”嗎?嗯?凱子哥!
程嬰從山中出來,“謬謂”(注意謬字的傳神用法)追兵說:我不成材!我怕死!我不是東西!你們誰給我一千兩黃金!我就告訴你們趙孤在哪!
這是太史公給屠岸賈中計所設計的合理性——已經非常棒了吧?
沒完。
找到懷抱假趙孤的公孫杵臼后——公孫杵臼在元曲里已經被設計成個垂暮老人,我看他在《史記》里頗活力四射,一點兒不老——公孫杵臼啥反應?
他第一反應不是罵追兵,而是破口大駡帶來追兵的程嬰:“程嬰你這個王八羔子害人精!當初趙家蒙難你就好意思腆著臉苟活!(再次暗示程嬰跟趙家關係之親密)現在又出賣我你這個喪良心的狗東西!”然後抱著孩子哀求追兵:孩子是無罪的!你們殺了我吧!別動孩子!
看這場面了嗎?合不合理你說!厲不厲害你說!!
然後在元曲里。。接下來就是程嬰帶著趙孤。。忍受周遭的白眼兒(暗示了趙家人緣兒好,屠岸賈暴行不得人心。這又是給程嬰仗義的行為增加合理性——既是酬知己,又是抒正義。不過《史記》倒沒提白眼兒的事兒)。。苟活了十五年又。。
完了大家稀裡嘩啦把仇報了。。《史記》這段寫得蠻沉悶。。過程也悶。。總之就是復仇成功了。。
這時候!
你以為程嬰要坐享其成了嗎?又一個高潮到來了——
小趙武20歲的時候。。弱冠了嘛這不。。正式長大成人了。。
程嬰跟各位老同事(韓厥們,韓厥這人自始至終是個很有意思的存在,提醒過趙盾趕緊走,趙盾沒聽,又承諾幫忙保護趙孤其實初期也沒干啥,後來還真幫上忙了,是個多嘴不多事的“好人”吧算是,絕不是黃曉明之欲奸葛優不得因愛生恨小雜種型)告別。。
跟趙孤說:孩子啊,當年下宮之難(就是趙家滅門案),人家都能死,我不能死嗎?我當然能!我為啥不死?我想趙家有個後(我擦為啥瞬間覺得這語氣很趙忠祥呢?)。。孩子你今天長大成人了,仇也報了,位也復了,我吶,終於可以下去找你爺爺(也許是你爸爸這個地方沒說清)和公孫杵臼啦。
趙孤就哭了,說:我願意受各種苦報答您直到我死為止啊,你忍心離我而去嗎?
程嬰說:不行啊孩子,他們都以為我能辦成這事兒,所以才都放心先死了,今天我不下去跟他們說說,他們以為我沒辦成呢。
於是——自。殺。了!
趙孤按照親侄子給親叔叔戴孝的禮節,“齊衰”三年,劃地建了祠堂,春秋祠之,世世勿絕。
各位看官啊,嫩們說,這個故事咋樣?
如今被禍害。。嫩能不生氣??
1.
赵氏孤儿是个好题材。那么多艰难的道德困境,那么多复杂的伦理关系,那么多折射人性的角度,这么好的一个题材,好好选择一个切点,解剖一个截面,都能成就一部传世佳作,它可以是一部深刻剖析人性的电影,可以是一部单纯的牛逼悬疑片,还可以是一部温情的家庭伦理片。可遇到了陈凯歌这么大的野心和贪心,硬要把所有东西都塞进去,结果怎么样,和《无极》高度相似,含含糊糊,模模糊糊,什么也没讲清楚。
2.程婴的不明白
大部分观众对这段历史并不是很了解,这对导演来说是很幸运的。导演给予程婴什么样的思想和命运,他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和命运。作为男主角,程婴身负重任,他必须承担起整个电影的起承转合,他的存在、选择、矛盾、倾向、改变,务必清晰给力,才能推动故事情节,使观众对人物产生移情,达到共鸣。程婴的所作所为,就是导演的所思所想。
陈凯歌对程婴做了什么?
首先,他把程婴定位在一个小人物上。这是很好的。程婴以一个医者的道德和胸怀救了庄姬的孩子,目睹了庄姬的自我牺牲,这使他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去保护赵氏孤儿,这是很好的。电影避开了让程婴在自己的儿子和赵氏孤儿中二选一的两难选择,而是设计为机缘巧合下不得不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我认为是很巧妙的,非常好。这一点上,体现了导演对人性的观察:一个伟大的人,可以伟大到为救别人而牺牲自己(比如公孙大人),但伟大不到为救别人的孩子主动牺牲自己的孩子。要真这样,就大大的矫情了。观众该在第一幕就骂娘了。
到此为止,陈凯歌都做得非常好,所以大家对第一幕都赞不绝口。但是,从这开始,程婴就开始模糊、开始跑偏了。
程婴抱着孩子投奔屠岸门下的画面是第二幕开始的分界点。这时程婴卯足了劲,自信满满,“我要他们相亲相爱,然后自相残杀”。确实挺毒的,看得人心振奋。谁不想看相亲相爱的人自相残杀呢,这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又将是一个巨大的两难选择。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可以有很多种可能性,a.程婴不露声色的含辛茹苦,终于让赵氏孤儿和屠岸大人相亲相爱最后把他们推到了自相残杀的舞台上,赵氏孤儿杀没杀屠岸都不重要,因为已经是个大悲剧了这是程婴的悲剧,也是赵氏孤儿的悲剧,也是屠岸大人的悲剧。b.程婴不露声色含辛茹苦,终于让赵氏孤儿和屠岸大人相亲相爱,却没能让他们自相残杀。程婴为了报仇,只能自己去杀屠岸。这也是大悲剧,但主要是程婴的悲剧。c.程婴不露声色含辛茹苦,却没能让赵氏孤儿和屠岸大人相亲相爱,那么不管有没有自相残杀,这个复仇都不给力。这也是悲剧,主要是程婴的悲剧。d.程婴不露声色含辛茹苦,让赵氏孤儿和屠岸大人相亲相爱,最终放弃了把他们推向自相残杀的舞台。这是个喜剧,是所有人都喜剧。……总而言之,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程婴有多种可能性的选择,都可以成就一部传世佳作。
但是我们来看,陈凯歌为程婴设计了什么呢?在十几年的时光里,程婴像渐渐被时光风化了一样,时而坚定复仇的信念,时而摇摆不定,模拟两可。这还不可怕,可怕的是,连他的时而坚定、时而摇摆都显得如此模糊,不仅动机交代不明,情节也不给力。渐渐苍老的程婴似乎已经忘记了复仇计划,在他告诉赵氏孤儿身世却被赵氏孤儿轻描淡写的一句“你编什么故事都不能阻止我上战场”后,他在摇摆中彻底退缩。不是因为爱,不是因为看见了什么人性的光辉,不是因为放开了胸怀,而似乎是因为他懦弱无能,复仇不能,那就算了。暗合了那句他对赵氏孤儿说的“打不赢,就跑!”。在复仇这件人生大事上,程婴毫无疑问也是这么做的,“复仇不了,就算了!”不是幡然醒悟的复仇中止,而是复仇未遂,然后,“算了!”。
程婴的一生和陈凯歌的一生何其相似,从《霸王别姬》开始,陈凯歌铆足了劲,自信满满,谁知道在漫长的时光中,他开始苍老,开始不给力,与其说是他江郎才尽,不如说他根本就不是江郎。程婴自始至终就不是一个给力的人,一个不足以担负起复仇大任的人,这就是陈凯歌!所以陈凯歌开始摇摆,开始模拟两可,于是有了《和你在一起》,有了《无极》,有了《梅兰芳》。现在,又有了《赵氏孤儿》。程婴又不是一个豁然开朗的人,算了就算了,最后一刻,他又突然跑上去,一片胡乱中,死在屠岸的剑下。原来他想了想,还是要复仇,可是再想了想,都这样了,还复仇吗?想来想去想不明白,惊慌失措,死于混乱。这不是陈凯歌又是谁呢?一个自己都不给力的人,只能创造一个不给力的人物,只能拍出不给力的作品。
3.赵氏孤儿的莫名其妙
一个初生的婴儿,一条崭新的生命,是最清白无辜的。他要怎么过他的人生,他要用他的心怎么去感知世界,这是他的自由,更是每个人天生的权利。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赋予一个孩子所谓的人生使命,那样的话,他的罪过比之前的仇恨更可耻、更残酷。
所以,如果说整个故事里有什么是伟大的话,那就是赵氏孤儿程勃的生命。整个故事里最有力量去承载爱、承载光辉、承载美好的,就是赵氏孤儿程勃的纯白的灵魂。我们所要歌颂的人性的光辉,所要歌颂的大爱,应该是在生命土壤中萌生出来的静悄悄的、不带任何杂质的包容和温和。这是一个生命对所有生命的接纳和包容,更是所有生命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爱。
在一点上,程勃一直都是顺理成章的。他同时沐浴在父亲和干爹的爱中,同时享受着拘束的爱(父亲)和宽容的爱(干爹屠岸)。屠岸和程婴,一个像严父,一个像慈母,而程勃就在两份关爱中成长。他是幸福的,他只感受得到幸福。其他的一切,三百口人命,复仇,敌人,自相残杀,对他来说根本不存在。他不应该、不可能、也不会去承担那些东西。那些和他的个体生命无关。所以,他才会在听完身世之后说“无论你编什么故事,我都要上战场”。非常好。这就是程勃。看到这里,我已经暗自为陈凯歌叫好。我以为他已经洞察到了人性。可后面又发生了什么?原来程勃不是不去承担,而是他根本没相信!直到屠岸证实了有那个仇恨的存在,程勃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没有挣扎,没有犹豫,突然之间,自觉自愿的沦为了复仇的工具,气势汹汹的向屠岸拔出了剑。这算什么?十五年来度过的幸福的日日夜夜算什么?阳光青草地上父子情浓算什么?难道这些不是他真实的人生,不是他真实的体会吗?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真实的人生,难道这真实的人生,刹那间就被一个仇恨的概念轻易抹杀?
4.人性的至美:谅解
什么是大爱?什么是人性的美?谅解:了解并原谅。不说前尘往事,就说程婴、屠岸和程勃三人之间。无论仇恨有多深,故事有多纠结,悲剧是无法终结悲剧的。整个故事里只有庄姬一个人活明白了,她说“不要告诉他父母是谁,也不要告诉他仇人是谁,让他去过普通人的生活。”这份谅解是出于母亲对儿子的大爱。这句话是整个电影里最感人至深,最真切也是最实在的一句话。程勃虽然不是程婴亲生,但是在漫长的时光岁月中,程婴应该早就对程勃视同己出,我不信他对程勃没有这份大爱。既然有,他就不应该再将他推上复仇的舞台。赵家灭门惨案虽惨烈,但故人已亡,程勃要继续他的人生,程婴根本就不该告诉他什么身世的真相。他告诉他了,并且告诉了两次,还让屠岸亲口证实了。这是多么残忍,多么冷酷,多么无情的做法!这是程婴在卸下自己的心理负担,他为了让自己好过,而将程勃推入了一个黑暗的深渊!
陈凯歌自己没有活明白,他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他也没有看清楚自己,他连自己要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再努力也是徒劳无功。
从《赵氏孤儿》编剧高璇的微博上获知:电影前半部的搜孤救孤是由高璇与任宝茹编剧,后因与陈凯歌意见分歧,二人退出《赵氏孤儿》创作。
高璇与任宝茹始终坚持程婴在十五年里认识到利用赵孤先认贼后杀贼、唆使少年杀人这件事的残忍,最后放弃,可能因为自己怀柔为屠岸贾所杀,也可能放弃让赵孤杀屠、自己去杀最后和屠岸贾同归于尽,甚至屠岸贾自杀也有可能。而陈凯歌认为不能在是非观上左右摇摆,坚持最后结局是一个快意恩仇的故事。
高与任退出后,据说有赵宁宇加入,当然主要还是陈凯歌亲力亲为。于是,《赵氏孤儿》前后两部分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高与任的后半部是:程婴利用赵孤接近屠岸贾,几次杀之未遂,于是决计利用赵孤复仇,当前史批露,赵孤于情无法下手,于理必须杀屠,程婴目睹赵孤纠结,遂觉自己逼少年杀人之残忍,在复仇箭在弦上一刻,少年崩溃手软,程婴为护赵孤,以身殒命。
感觉这个结局才是与惊心动魄的上半部一脉相承的。陈凯歌弃而不用,就此错过了一个拍出五星或近五星电影的机会,真可惜。
编剧高璇微博:
http://t.sina.com.cn/1406142480虽然很难说普及到13亿人、人人皆知的地步,但《赵氏孤儿》的故事也配得上家喻户晓这四个字。故事情节是体现的是唯有中国才有的“义”:晋国大夫屠岸贾屠杀赵氏一门300余口,并意图杀害赵家最后的遗腹子。此时,公孙杵臼和程婴二人挺身而出,以程婴自己的儿子偷梁换柱,并让程婴假装出卖公孙杵臼及赵氏孤儿,最终保住了赵氏最后的血脉。在程婴忍辱负重将孩子养大后,最终将屠岸贾灭门。这个故事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直到谭嗣同舍生取义时,还和潜逃日本的梁启超以“程婴杵臼”共勉。
除了跌宕起伏的情节之外,这个故事最吸引人的环节无疑是义的完美体现。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忠这个概念是相对薄弱的,大家更多的讲究的是义,也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公孙杵臼是赵家的门客,为赵家牺牲可算忠义两全,但程婴作为赵家的朋友,还能为其两肋插刀就绝对是义了。
义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需要在绝对意义上是正确或正义的,所以这个概念在西方是没有的。虽然戏剧中谋杀赵氏全家的屠岸贾一直都是以大恶人的形象出现的,但实际上他和赵家的恩怨更多涉及的是晋国领导层的政治斗争,撑死只能算是为利益进行的狗咬狗,很难说谁是谁非。实际上,之所以将屠岸贾逐渐演变成坏人,就是因为日后中国义的概念已经不盛行,所以才必须有了正义的名声之后才能行义。
这正是因为义,所以整个故事最高潮的地方并非赵氏复仇,而是复仇后程婴一意自杀,以此来向众人证明自己二十年心血并非为了最后的结局,而是为了能够对两位友人有个交代。这种重视形式上的完美的思想正是义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但也正是因为义这一思想在后世逐步淡去,所以无论是今年看的戏剧版《赵氏孤儿》还是陈凯歌版的《赵氏孤儿》,义都是最被淡化的部分。而且,在戏剧中程婴至少还是个义士,到了陈氏电影中则成了一位被卷入悲剧的普通人。
如果因此而说戏剧电影没有文化似乎有些强人所难,毕竟西方传统里没有义的概念,但这并不减弱西方文化本身悲剧的厚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陈氏的电影继承的更是西方将普通人卷入命运漩涡的传统。
但即使如此,戏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也是有共通之处的。比如,戏本身要有一致性,不能想当然。因此,本片剥夺义虽然减少了观影乐趣,但真正的致命伤却是导演不懂戏。戏的情节并不是可以调整的,特别是经典戏剧设置,因为经典往往已经是最合理的配置,而任何改变都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因此,当你隐去程婴本身对赵家有义理、只是因为机缘巧合才牵扯在救孤一事之中时,那么你就必须舍去“生死孰难”的抉择,也就无法让程婴为了千金去“出卖”孤儿,也就无法为屠岸贾这一为了将赵氏斩草除根而不惜杀死一城婴儿的恶魔找到一个不杀死程婴手中两个婴儿的动机。由于导演大幅改变了经典设置,又没有提供这种相应的调整,故事中充满了各种不合理,要说可以说上一天一夜。
拥有平面人物不一定是坏事,但如果每个人物都根本没有性格、而成了只是为剧情服务的道具就可悲了。在戏剧中,“程婴卒与俱匿山中”的情节已经变成了把自己和孩子住在屠岸贾家中。这样虽然刻意增加了冲突,但实际上弱化了程婴完全舍己为人的人物性格和张力。但和电影相比,戏剧还是做了一些调整的尝试(虽然并不全部成功),电影则完全没有逻辑可言。这一致命缺陷再加上陈氏影视语言的贫乏和诸多笑场设置,使得《赵氏孤儿》成为了失败之极的作品。如果说还有一点意义,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程婴。但和各种戏剧化的尝试相比,司马公的“原作”要动人得多,那才是中国义理的本色。
剧透:甲舅死了,甲爷死了,甲爹死了,甲妈生下甲后死了,甲全家都死了;丁死了,乙儿死了,乙妻死了,乙当甲爹,丙当甲干爹;死的人都是丙杀的,丙杀死乙,甲杀死丙。评价:前1h五星宫廷戏,连死七命,值半价票,导演陈凯歌;后1h三星育儿戏,熬死俩人,不如退票,导演凯歌陈。【UME安贞】
凯歌还是英雄气短啊
范冰冰竟然越来越美了……
前半部分实在是好。中间开始掉链子,结尾直接洒狗血。
为什么陈凯歌总是虎头蛇尾?
前一半好剧本把这部后期完全做毁的片撑到四星。@编剧高璇 @任宝茹 真给力,还是不能高看陈大师,尤其不能高看娶了陈满神的陈大师……
我喜欢那位用双脚当车轮的死士
四星,中国电影加一星,五星,我觉得感动了我,很简单。
陈凯歌继 《无极》 后又一史诗巨作!!!
看完总算明白王学圻为何会在之前采访中说葛优有夫妻的感觉了。。。PS:黄晓明也对葛大爷不离不弃。。。赤果果的基情四溢
你们说的都很好,我就不多说什么了。陈凯歌已彻底精神分裂,此事古难全(完)
我说两个人为了复仇每天商讨计划哪里腐了,你们有病啊!没药治你们!
葛优真是神了!!!又想起他的那部《活着》。一个真正的演员应当如此。
人妻爹+鬼畜干爹+妖媚疤脸叔叔,三个男人相爱相杀的烂尾育儿故事
救孤部分很好。最后三刻钟烂尾了。
与风格一贯生猛的姜文和叙事九浅一深的冯小刚相比,陈凯歌这几年拍电影越来越符合他这个年龄段男人的性能力:前戏精彩,后继无力。
1/3好酒,2/3白水。
多一星给黄晓明勾人摄魄的小眼神儿。
“你骗了我”“是你骗了我!”我对不住他他对不住你你对不住我blablabla……脑海中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史诗故事却被演绎成小打小闹的娘娘肥皂剧
凯子哥,真的,程婴到底怎么你了,你要这么作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