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常纯粹的港产草根故事,在爱情和黑帮题材的包装下充满了商业气息。制作比较粗糙,表演生硬不自然,很多手持和慢镜头都有些风格不足刻意有余的感觉,有理由相信这是和《古惑仔》一样拍摄周期非常短的片子。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郑伊健和刘伟强的初次合作,从故事情节、演员形象已及镜头语言来看都像是《古惑仔》的预演,也许没有郑伊健在本片中的“庙哥”就不会有风靡九十年代的“陈浩南”了。最近看了一个王晶的访问,专门提到有关郑伊健的话题,当年胖晶打算力捧郑,给他五部电影的机会,谁知前四部(《庙街故事》就是其中之一)都扑街,直到第五部《古惑仔》成为爆款。我倒是觉得《古惑仔》的成功绝非偶然,从今天来看九十年代的港星除了郑伊健也没人能演出漫画男主角的味道,《庙街故事》的出现则更加佐证了这一观点,“陈浩南”这一角色是天赐的。
其实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其动作戏是割裂的,片中大部分的动作戏都是类似于《旺角卡门》、《天若有情》式的古惑仔街头械斗,而片尾却来了一场《英雄本色》、《江湖情》式的黑帮枪战。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无非两点,一是结尾的枪战戏可以更好的衔接和升华前面的矛盾冲突给观众一个激烈的视觉冲击;二是九十年代中期在刘伟强还没有确定个人风格的时候要向经典作品学习借鉴。于是,《天若有情》的街头古惑仔、男女主苦情戏加上《英雄本色》的义盖云天、枪战等等能卖座的元素全部放在一个锅里杂烩一下就成了《庙街故事》,这也是该片一直以来评价不高的原因之一。但是,这却是刘、郑两人合作道路上的重要一程,没有《庙街故事》,恐怕刘伟强在日后诸多卖座电影男主角的选择上会是难上加难了。
为什么我把一部质量一般的电影看成是香港黑帮片的拐点呢?很简单,一件事物的转折不见得一定大开大合、轰轰烈烈的。《庙街故事》在动作戏风格的选择上足够说明了香港黑帮片正在从江湖英雄片、枪战片发展成为草根的、接地气的、主打街头械斗的古惑仔片,简单来说是枪林弹雨变成了刀光剑影,等再过十年光阴,《黑社会》的出现,则几乎连刀光剑影都摒弃掉了,成了彻彻底底的剧情片。
在我看来,1986-2006这整二十年刚好是香港黑帮片最重要时段。1986年,“55后”的周润发携《英雄本色》开启香港黑帮枪战片、江湖片热潮,市场稍稍冷却之后“60”后的刘德华接棒开始了“英雄+大哥+古惑仔”三合一时期,1996年前后过渡到“65后”郑伊健扛起古惑仔片大旗一直火到千禧年前后,2006年“70后”古天乐在杜琪峰的调教下开始了《黑社会》剧情片之路。《英雄本色》到《古惑仔》再到《黑社会》,刚好20年时间,黑帮片完成了从枪战片到打斗片再到剧情片的三个阶段的演变。这20年光景里,过渡作品如《天若有情》、《庙街故事》和《无间道2》则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点。
正所谓10年一代电影,5年一代人。
少时看过一段,从阿庙走进阿蟹酒吧开始,阿蟹得意之后阿庙上前问“老板,招不招人?”阿蟹表情不置可否(葛民辉很棒),二人来到后巷,用力相拥。再接下来是打电话给电台,若隐若现交待阿庙与小篆有段前缘。我一直以为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开头,哇,这简直是命运的剪辑,省略掉前面在内地那一堆无聊的前奏,观众带着问号也能看得出这是兄弟这是女人。 但是刘伟强的电影怎么敢冒这样的风险,一定一开场就揭示人物关系和矛盾,这种设定也是迎合观众的结果。到后面麻将馆打架,同「旺角卡门」的停格加印技术滥用到疲劳,这种残影揭示的心理(「旺」中主观),对于表现打斗其实是拖了后腿的。反派的夸张欺凌,正派迎枪雨的主角光环,最后来一段瞎眼与飙车,也是按本抄足,也是一大类型片。 我已经厌烦听人讲他十几天拍出「古惑仔」的老梗,貌似本人也颇为得意(拿来对比「一念无明」),但充其量是性价比合谊,「一念」则是惊人工整有力,更不必提同样两周拍完的「重庆森林」。如今也有港导以一人同拍两部为骄傲,天,那不如回去拍“七日鲜”,当“云吞面”导演,市场荒谬也拿来当优越感岂不蠢透! Jack和Rose,庙街仔和中环女,亘古不变的戏剧冲突。警察与精英是制序阶层的压迫,古惑仔代表底层民间的人情世故,文明处的得理不饶人与华人世俗传统交叠混杂。如今看这片净是过时的桥段与手法,大众娱乐的喜新忘旧相当令人唏嘘。片中硬塞进去几张欧洲电影海报,有种突兀的尴尬,但又何尝不是从事俗文艺工作者对雅文化向往的自况? 虽说不上枱面,但从小吃这个长大,还是有感情。
不知點該,最近突然又想起了伊面仔。由眼神中散發出的堅定男人氣質讓我記憶猶新,給我一種踏實的感覺。
其實,關於他的這個別稱(伊面),我也是今天才知它的由來。不過這對我來說並不重要,關鍵就是,伊面仔叫的親切嘛!
好了,宜家說關於廟街的故事。
在搖晃的鏡頭下,由一開始,廟街,給我一種恍惚和迷幻的感覺。如果鏡頭會説話的話,那麽我想是同劉偉强導演有關了,印象裏記得他最初是從事攝影的。
也是從今晚才知,廟街點該叫做廟街。也看過很多類似的片,覺得廟街其實就是一個平民的小社會,或者説是一個江湖,兄弟兩邊站、義氣放中間。而阿廟同阿蟹自幼就生活在這個水深火熱的江湖。
對於整個故事,再回想,的確很容易聯想起陳木勝導演的《天若有情》。主要是爲伊面仔而來,他會爲了救一個一面之緣的人而坐牢四年,也會爲了救老豆和老母而屈膝低頭。這種能屈能伸的性格,我中意。其實,從伊面仔的眼神中,我也能感覺到一股堅定的正氣和意志力。
另外,我也是今晚才知,原來中國香港是不允許放烟花的嗎,竟然還要去深圳。不過呢,如果沒有去深圳,估計阿廟同Vivian就不會相遇了,緣分。
两部关于庙街的黑帮电影怎么都没多少人看呢还是不错的
虽然流水线作品,故事比较老套但还是有看点,之前去香港也去朝圣了下庙街这个风云之地,郑伊健当时肯定不知道明年他出演的《古惑仔》会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一千个伤心的理由加分!
最后追车戏和一千个伤心的理由。太爱了。最后葛民辉碉堡了。
故事太单薄,镜头又乱,其实关键是我不喜欢爱情故事,也不喜欢一直被欺负一直被欺负翻不过蛋来的设定
对伊面主演的这种爱情片最没有抵抗力了><
以前果然看过,兴许相隔有十年了,十年后,看这样的电影还是会这么动容,真是无药可救...
让人感觉就是抄袭《天若有情》,还用了吴倩莲,不是自首吗?95年《庙街故事》,96年就开拍《古惑仔》系列,95年的郑伊健开始热身?
其实郑伊健在女人面说话也很有爹味的,但是人长的帅没办法,你不等,多的是人还想等。苦情戏还是得刘德华去演,真个是有一千个伤心的理由。
被三少叫了这么多年阿庙原来典出于此,少时看过一段,如今看来如果说港味是什么,就是这种俊男美女千古俗套本土化,不仅故事俗,拍摄手法也是杂烩,安全稳妥,大众娱乐代表
除了俗套的不能再俗套的爱情故事,连粤语配音都有可能不是本人的配音,剩下的原来还可以看一看
阿葛:你来FxxK ME啊!
本来只是谈恋爱的故事,前面刚要谈就进去了,后面好不容易谈恋爱了,又开始当混子然后又进去了,谁会跟这样的浪荡子当对象啊,是不是有病。当个有钱人家的女儿,怎么一点地位都没有。也就是郑伊健帅吴倩莲靓罢了,不然就没法看。还是我们家葛民辉狗,在哪部戏里都是一如既往的狗。
很多时候男人是不容他们去选择的
这不是一部黑帮电影,而是一出爱情悲剧。没想到在拍《古惑仔》的一年前,也就是1995年,郑伊健竟然拍了这么一部感人至深的片。没有很大的场面,也没有令人热血的动作,但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故事,才让阿庙这个角色那么感人。
葛民輝是不是該憑這片子拿個最佳男配?配上學友哥的哥,仿佛忽然就尋回了上個世紀的節奏。”這一次,我的愛情,等不到天長地久……最后的愛情在故事里,慢慢陳舊……”
故事太老套。郑伊健与吴倩莲也不怎么来电。和平饭店的大海报。葛民辉一张喜剧脸,怎么看也不像黑社会。深圳外景。一千个伤心的理由,一千个伤心的理由——张学友的歌声在回荡。
那年月,搭《古惑仔》的顺风车。
本片是劉偉強導演“古惑仔”系列前的一部愛情片,描寫這群混居於底層的古惑仔有意改邪歸正卻力不從心的困難。由鄭伊健飾演的黑道浪子和吳倩蓮的富家小姐讓人頻頻想起同類型公式的《天若有情》,可謂毫無新意,反而飾演男二號的葛民輝演出相當搶眼,生動有趣之余又不經意顯出一種過氣大佬的悲哀,其揮灑自如的程度遠勝於鄭伊健,劉偉強的攝影手法亦是花樣百出,手提攝影下的“翻炒冷飯”又不經意顯出一絲“古惑仔”系列的戾氣。只是劉偉強不脫匠氣的動感和活力,以及以快打慢式的節奏處理,反映的是背後王晶所編寫的劇本薄弱。
1、故事俗套,富家女爱上穷屌丝2、阿蟹拿着头盔自称华弟3、吴倩莲在片中存在感不足,郑伊健的阿庙形象也有点单薄,倒是葛民辉非常出彩还占据了大量戏份,朱咪咪和黎应就的几段也给人印象深刻4、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显得风格十足,大闹麻将馆更是出色5、入狱时的插曲、片尾曲好评,亲热戏的插曲难听
即使有天若有情在前都觉得还行,演员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