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篇就震撼到了我,用数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一场让警方颇为耻辱的枪战。杜琪峰的经典枪战部分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风格化的枪战镜头,所有人物以静制动取得最大的对峙感,镜头不停地切换,而这部电影里,长镜头和手提晃动镜头比比皆是,大量的注入了写实感。
将直播、媒体、舆论的反应这些元素加入了警匪之间的心理战,也让这部片子有了自己的特色。暗讽传媒让世界更透明,实际上却有更多谎言,重点描写但却并不泛滥。
任贤齐和尤勇的相遇很是意外,两人接触互动的笔墨不算太多,却在三言两语之间就将两人惺惺相惜的感觉描述得相当到位,最后二人死之前分别不惜性命为对方完成任务的举动,既在情理之中不觉突兀,又让我无限感慨。杜导对这种情节的处理总是那么得心应手。
杜琪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今天的社会里,政府与传媒的关系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大事件》的构思就来自这样一个大趋势。”
一般来说,警匪片的好看主要体现在代表正义与邪恶势力的警察与歹徒双方间的斗智斗勇,其表现的形式不外乎两点:斗智,紧张的谈判;斗勇,激烈的枪战。《大事件》不例外地落了这个俗套。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杜琪峰的勇气和编剧的创新,这就体现在该片抓住了媒体传播的这一新兴要素点作为关键和主线,从而使整部原本普通的警匪片闪现出了更多现代化的潮流气息以及间接折射的人文关怀。
同样是枪战,通常的手法会是通过正邪两方持枪互相扫射的交接剪辑,来达到对战激烈的效果。而《大事件》开头却用了将近七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环境纪录了完整的枪战,从开始直到结束,这对于观众的耐心是一大考量——尽管这一长镜头如今已被视为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长镜头一向是导演们不敢轻易尝试的拍摄手法,因其极容易出现干涩枯燥的副作用,画面之沉闷会直接导致观众昏昏欲睡。且不说这七分钟的场面调度和拍摄流程有多么困难复杂,尤其还把它放在了开头,怎么说杜琪峰导演也是勇气可嘉。另一面,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里的七分钟长镜头正完美的体现了其纪实性的功效,即展现的是现实的真实的环境,这与之后在“拟态环境”中看到的“秀”的内容是不同的,现实环境中的枪战是无保留的全能的视角,在引出开端和主要人物的同时,也交代了事件的缘故,即出现了记者的身影——抓拍到了警察举手投降的画面,从而引发出一场媒体之战。
方洁霞是一个干练上司的形象,全片中她的第一句台词是:“形象很重要,我们要做一个好看的秀,以牙还牙。这是资讯年代,我们栽在传媒手上,就要从传媒手上赢回来。”这似乎就奠定了她女主角的地位,只有不一样的目光才能解剖大事件才能驾驭大事件。也就从这里开始,已经说明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媒体”才是“大事件”的主导,“传媒”也是贯穿全片的主线,赢了“媒体”才是真正赢得胜利。通过传媒对一次警匪交战的现场直播,把传媒力量与电影故事如此密切联系,《大事件》或许不是绝后的,却绝对是浩瀚港片里空前的。
哈德罗•拉斯韦尔是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和研究政治现象,认为“各种政治运动的生命力来自倾注在公众目的上的私人感情”,意即各种政治运动的成长和发展,是参加这些运动的人把自己根深蒂固的个人感情导向公共渠道的结果。拉斯韦尔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他亦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学研究史上重要的五个“W”理论,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从拉斯韦尔的五个“W”,即内容分析法来看《大事件》,传播者是以陈慧娴为领导的警察、以任贤齐为头领的劫匪、媒体工作者即记者这三方为主,互相对立,最终目的和最终的受众还是电视观众也就是香港市民。从这点来看,《大事件》就不是简单的警匪交战片了,它关注传媒的力量,把焦点聚集在媒体传播上面,他们的目的是像杨警司说的那样:“是为了挽回警队损失的所有声誉,是要告诉大家,香港警察,是有能力把匪徒绳之以法。画面会第一时传送给全港市民,要市民给警队再有信心!”副警务处长也说:“不管匪徒是否在单位里,我们都要行动,起码我们要在传媒面前显一次身手,这次我们不单要对付匪徒,还要做一场面对六百万市民的戏。”所以在警察手里,媒体这个传播者成了他们对市民保障安全目的的一个渠道,而破坏他们达成这个效果的就是反方的为制造出恐慌而求自保的劫匪们。关系微妙以及巧妙就在此处,也促成了该片的一大看点。
从这个“大事件”里,撇开戏剧化情节和冲突不说,我们也能大致看到拉斯韦尔这个模式的不足,主要有四个方面:
1、该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对此人们表示理解,因为拉斯韦尔是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的;从影片中我们看到警察试图劝服歹徒却被反将了一军,要不是狗血的爱情桥段出现——即歹徒爱上警察,换任何一种情境,方洁霞都必死无疑。
2、这个模式忽略了反馈;
3、这个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
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
库尔特•卢因,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因为他研究的当人类行为场理论和群体动力学,既属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范畴,也涉及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这个意识上,卢因是最早研究传播学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给传播学中的效果研究一个重要启事: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等提供了圆满的解释。卢因指出,信息的传播渠道流通总是有“门区”的,即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在那里,把关人将对信息可否进入传播渠道,或可否继续在传播渠道中流通而作出决断。而事实上,在整个社会范围的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把关过程的实质是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传播者不可避免的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就是把关。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在《大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方洁霞不仅仅是网络媒体的虚拟环境的制造者,也是对整个信息加工、筛选的的把关人。她站在警方的立场上汇集了来自各处的新闻后,把对于警方不利的新闻报道剪掉,只对媒体公开一些有利于挽回警方颜面的新闻报道。这就把她作为一个把关人的位置毫无保留的暴露出来。
杨警官在剧中有一句台词:“资讯发达,有好有坏!”正如事件本没有那么大,正是因为有了传媒的传播功能才放大了使它成为“大事件”。然而资讯再发达,也因为有了“把关人”和各个步骤的复杂性以及人物本身及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始终都看不到整个事件的全部真相。但电影终究是不同与现实生活的,从某种角度上说导演何尝不是一个“把关人”呢,他想给观众看到什么就只能看到什么。至于剧本,打不倒的张家辉、洒脱酷帅的任贤齐、冷艳沉着的陈慧娴、警察的绝对胜利、女主角的必然不会死、男二号会成为英雄……这些东西倒是司空见惯未得创新的。任贤齐死后的那个结局还不算太差,即使警察取得了“胜利”,赢了媒体,可犯罪依然继续着,为着他们的江湖义气,也是接了一把古惑仔的地气。
综上分析所述,可以看到“大事件”是非常符合这些传播理论的特点的。由电影再反观自己周围的生活,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我们接收众多讯息,它们都太过于表象和片面。我们很难抓住真相,现实就被隐藏起来,这就活在了媒体操控的世界里了。
电影《大事件》故事由一帮抢匪与香港警察街头枪战开始,本身应该只是一次治安事件,但是从记者拍到劫匪把抢指向巡警,而巡警选择举手投降开始,这一次治安事件便开始走向另一条轨道了,逐渐演变为一场社会事件。
如同电影中所说:现在是一个media年代。Media,就是指媒介、传媒、资讯,巡警举手投降的画面通过传媒暴露在了公众视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人们开始怀疑香港警察的能力,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警察的形象在这次大量媒体的发酵中毫无疑问受到了严重的毁坏,所以警队必须要重新挽回声誉。
陈慧琳饰演的女警司代表了一个全新的警察形象,她不像传统警察那样在公众视野外抓匪徒,而是要走到屏幕上,主动走到公众视野中去抓匪徒,目的是要通过媒体重新挽回并宣传警队的形象。在她出场时,便说了一句台词:“栽在传媒手上,就要从媒体手上赢回来”。根据这句台词以及接下来警队和匪徒的一系列行动,我们可以站在传播学的角度说:这不是一场警匪大战,而是一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大战。
以陈慧琳为代表的警方是传统媒体一派,他们联合公共关系科与各大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社、外国通讯社等传统媒体合作,掌握了信息传播的咽喉,可以说是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而以任贤齐为代表的匪徒则与人质一起,代表原来被动接收传统媒体讯息的普通受众,通过互联网,打破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样也将意见传达到了公众那里,并引起了激烈的反响。而影片还有一个第三方,就是以张家辉为代表的传统意义上的警察,他们没有认识到或者感知到媒介的发展变化,不会利用媒介宣传自己,也屏蔽外界信息,一心只想抓匪徒,尽警察的本职(后面警局为作秀而派饭时我家辉哥还饿着肚子找“混蛋”呢)。
这里主要分析以陈慧琳为代表的新警察与以任贤齐为首的警匪人质之间的双方在媒介信息传播中的博弈。
首先,警方主动出击,在每个指挥官身上装上镜头,警队从流动指挥车进入现场的那一刻开始,已经开始录影,而画面会在第一时间传送给全港市民。警方扮演着传统媒体的角色,他们掌握着大众信息传播的通道,可以说兼具着“把关人”这一重要角色。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在实际的信息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它的实质是:
1、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3、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这一角色在影片中所表现的行为就是,从警方将匪徒包围在一栋居民楼开始,警方在实际上是处于被动中的,匪徒四处扔炸弹,警察屡次被炸。然而警方作为“把关人”通过信息筛选,只选择警察开枪追捕疑犯的画面,并挑选所谓“又帅又酷”的警察,并且还要用电脑修饰照片,将警方出发的片段请电影导演重新剪辑,并且加上配乐,这样一来,观众只会看到英勇的警察开枪追捕疑匪,把他们逼进一个单位里面,其他什么都看不到。
通过即时播报的市民采访片段可以看到,受众通过传统媒体接收到了经过筛选重新编排的信息,并且很快有了反馈:“有警察陪着,不怕”、“警察十五分钟就到了,行动很快”、“香港还是一个安全的城市”……
然而匪徒也是很聪明的,面对警方的传媒攻势,他们作为普通受众的代表,感知到了媒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很快以互联网为自己的阵地,通过互联网为自己发声,向传统媒体发起反攻:将实际行动中警察被炸得四处逃窜的画面用手机拍下,并且将自己与人质一起吃饭的画面录下,通过人质家的网络发表,向公众传递了警察在撒谎,自己善待人质的信息以攻击警方、博取同情。这一信息很快传播到了公众视野,并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关注,事件开始持续发酵。市民开始指责警方撒谎欺骗市民,外界不满的声音逐渐增加。匪徒成功通过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警方“把关人”的角色被弱化。
面对这一突然反击,警方很快采取了行动,开始通过大众媒介转移视线。找来“成龙大哥”作为警察之星作为意见领袖,公开声援警方,同时警方也将自己派饭的画面拍下,并且拉拢记者,与记者一起吃饭,以此告诉市民:不只匪徒和人质要吃饭,警察也是人,也会饿,也要吃饭。还访问了殉职同事的家属,让其父母、女友声泪俱下发声,并拍摄受伤警员面临截肢的画面,也博取同情。最重要的是,还找到了最开始举手投降的巡警,让其发声,声明自己没有错,他没有犯任何警例,警队不鼓励冒任何不必要的危险,当警察不等于送死;并且又展现了自己作为父亲与老公的责任,要照顾妻子和孩子,自己是一个家庭的支柱。这样,就如同电影中所说:“会利用传媒,他就是英雄”。
于是从中还可以看到一个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媒介议程设置理论产生的效果。“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其主要观点是:
1)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通过议程设置,警方让受众的视线转移,不再聚焦到警察撒谎这一行为上,而是关注警察背后的艰辛与警察职业道德的广泛讨论(有关举手投降的巡警)。
影片最后警察也抓到了匪徒,行动大获成功。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传统媒体面对现代互联网媒体的强烈冲击,其传统的“把关人”地位受到挑战,媒介议程设置功能也被削弱。而媒介的更加多样化,使本来只能被动接收信息的“受众”变为了主动传播信息的“传者”,传播者的角色也发声了巨大变化,这些都展示了现代媒介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渠道的改变。
新媒体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它可以揭示险恶,也可以塑造英雄... 势单力薄的也可以和手握重权的battle,就看谁有能力让大众相信,谁有能力导出精彩的“戏”... 新媒体对于阶级、艺术、沟通、舆论等等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群众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当很多人合起来,歌颂赞美你时有开心,辱骂批评你时就有多扎心。舆论的压力因为新媒体也被放大了。
后面越来越有意思,特别是结尾处杀手和劫匪的微妙情谊。
影片一开始6分47秒的长镜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查了一下。原本专程请来的《指环王》摄像师在研究剧本后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胜任这个长镜而打了退堂鼓,于是摄制组毅然自力更生:史无前例地租用了全港共160尺的拍摄轨道,加上高达25尺的重型吊臂以适应拍摄角度的需要。这种拍摄方式也是杜琪峰电影史上的第一次。虽然这段镜头不用摄影机演练了一天,用摄影机实拍了两天。但是不得不说,这长镜好几次抖得厉害以至于出戏......
ps.张志恒(张家辉饰)真的坚持不懈,respect!and突然感觉普通话好温柔是怎么回事?
大事件,并不局限于电影本身带来的这次劫持事件,而在于事件背后的一系列大的影响与意义,这才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要思考的东西。典型的杜氏风格,画面与音乐结合得依然那么地道,可能少了一些悬念性的剧情,但快速的节奏外加意想不到的发展方式还是让我们看的同时非常期待。这次加上了几名内地演员,也是演技派当前,并不减分,看杜琪峰是一种心态,绝对的全神贯注,细节不能错过,微小的几秒镜头可能决定了全剧的转折。虽然银河映像对于权威比如警察的讽刺并不算少,但这回可能是力度最大的一次。
长镜头是唯一亮点
节奏感很强,长镜头很帅,多方人物的碰撞依旧很精彩,不少情节有《PTU》《非常突然》的身影。影片用上帝视觉非常冷静且客观地看待着警匪双方的行径,警方的操控媒体与匪帮的忠肝义胆,“英雄”二字逐步模糊的同时,也强化了整场秀的讽刺意味,政治色彩的背后也再次印证了二者紧密相连的关系。当然在叙事层面看的话,电影确实不错,该有的银河味都有了,很多环节也依旧能看出杜琪峰仍在不断的追求与实验,但我觉得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在风格上,在技术层面的过度放浪,显然让他们忽视了文本的重要性,因而对于这样一个题材,这是非常可惜的,更别提这群人拥有的胆量和天才,我相信认真起来绝不止于现在这个成效。当然我们也知道银河映像经常是文本不足所以叙事补数的,说来能满足剧本而让杜琪峰减少炫技手法的,数来数去还是银河的两大护法游乃海和韦家辉
想要作个秀就先拿自己来献祭,同样给现在的娱乐圈(juan)。世上没有贼叫任贤齐,世上没有杀手叫尤勇,有也死了。加一星给杜琪峰的配乐,配乐一如既往的赞。
许绍雄两次没死成简直是对"还有两年就退休"句台词无情的嘲讽,陈慧琳最好除了面无表情外不要做第二个表情
导演杜琪峰在《大事件》里史无前例的使用了一段长达6分55秒的长镜头表现一段枪战,这场枪战没有震撼性,有的只是纪实性,整段镜头中警察、匪徒和电视台记者有机交错、一气呵成,在视觉上给人带来酣畅淋漓的快感。
这部片场面调度很复杂,拍摄手法也很讲究。首先大家津津乐道的开场枪战长镜头可以想象有多难完成,其次影片中各种手持拍摄和分屏技术的运用也都显现出了杜琪峰的高超功力。故事情节略显散乱无味,主要是演员的表演很生硬
重看才注意到开头和尾段(任陈二人小巴戏)两个长镜头:第一个延续杜琪峰枪火美学—人物走位少而持续火力输出营造悍匪冷酷感、静的镜头和火爆的场面对比突出后者;第二个长镜用手摇摄像传达任穷途末路的跑路迫切感。大厦枪战也很赞。故事一般,陈的演出太假,想拿网络做文章没弄好,鬼吾知系个show咩
杜琪峰为了突出《大事件》开场的整体感和真实感,设置了一段6分47秒的长镜头,为了这组镜头杜琪峰专门请来了电影《指环王》的摄影师,后者却在研究剧本后以“无法胜任”为由打了退堂鼓。事实证明杜琪峰不是异想天开,摄制组在随后自食其力,完成了这一段极其复杂和炫目的长镜头开篇。
开头近7分钟时长(1'20-8'08)的长镜头调度非常出彩,空中全景俯瞰城市,介绍环境,中景近景推进到人物,跟随人物上楼,由窗户进去,再随着任贤齐的目光移下来,镜头跟随报纸飘落,再自然转到张家辉身上。然后是一场复杂的枪战调度,直到镜头拉远,劫匪逃走,镜头一甩之后才切开了
片头那枪战一点紧张感都没有好吧!!!!
开场技术含量十足的八分钟长镜头就不多叙了,尤勇,任贤齐,张家辉三个人在电梯口里英雄相惜的戏让人兴奋,最后略有矫情,但是为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好友,杀手去抢运钞车,抢劫犯去杀人,舍身相搏何其壮哉,这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思想“义”,在投名状等消解了这层意思后,杜琪峰又把它拾起来了。
杜导是能把任何男演员塑造的man爆型爆的导演,在他手里,男人均是魅力十足的,比如一贯给人温文尔雅如同邻家哥哥的任贤齐
依然是擅长的众生相描写,警匪间、匪匪间的惺惺相惜依然,小幽默依然到位,衬着“戏”的感点,宿命的味道依然浓重,形式感不再那么大篇幅,但寥寥几笔依然遒劲够味…PS:经典语录——“命都没了还写毛作业啊”,“死不了还是要交啊!”;“不是个个都有机会吃到杀手叔叔和大贼叔叔煮的饭滴”…ORZ
全片开头时的八分钟长镜头相当不错 只是思考机位和场面调度就感觉极难处理 可知摄像机后的一群工作人员下了多大的功夫 只可惜全片情节散乱 主题不清 陈慧琳一如既往的超脱戏外 张家辉用力过猛 任贤齐也胸有成竹的太莫名其妙 邵美琪走走过场 尤勇的印象主要在炒菜 最后只有林雪一如既往演得一手好配角。
【A-】尽管全片都被其别扭的内在逻辑所割裂,但杜琪峰的实力仍旧不可否定。开场六分钟长镜头早已载入史册,在多方视点不停转换中,空间被完美的构建与银幕之上,调度则像是影像与剧作逻辑之间的“润滑剂”,将二者的关系调和,并大肆炫耀其作为一场“秀”的本质。杜sir在影像调度上已入化境,而对城市空间的展现更是一如既往的曼妙。除此之外,那些中场休息时的日常段落更是被注入无穷温柔,仿佛无时不刻提醒着杜琪峰骨子里仍旧是极端的浪漫主义。同时也必须承认,《大事件》是他较为尴尬的一次实验,也是浪漫主义最多余的一次。但结局杀手与劫匪的身份互换的设计仍旧体现出银河映像的高级所在。
现在看开场那长镜头,典型的反面教材。也许杜琪峰是想讲个大事件,但一没有韦家辉替他写具备多方斗力角力特征的剧本,二没有游达志替他提炼剧本并将之注入人物,空有骨架而无血肉。电影本质上还是杜琪峰拿手的黑帮剧警匪剧,离“大事件”相去甚远。
这么多年过去了,此片神展开的豆瓣简介还是没改。杜sir拍的这部,可以引为“丧事喜办”教科书。长镜头是真的,蒙太奇是假的,舆论是会反转的,正义力量说的不一定是真话。最喜欢杀手和劫匪一上一下隔着电梯轿厢的镜头,昭示命运,从媒介上来看,岂非就是现在流行的竖屏视频?
剧本真是神了!从编剧特性来说杜sir几乎完全站在了碟中谍等电影的背面,愿意牺牲一切基础层面合理性为张力结构和节奏服务,并建立起更深层次的逻辑。危机之中吃饭喝酒,都对
黑社会里杜琪峰说,一切都是生意,大事件里,陈慧琳说,一切都是公关。公众面前我给你吃好的说好的我们都是一家人,背后我就是百般打压你,媒体时代的大事件,简单变的复杂,哪有黑与白?警匪与媒介的完美结合,伪大作寒战请滚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