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三木典子不是个bitch?
(有剧透,未看剧者慎入)
(本文同时发布于知乎)
看了《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白ゆき姫殺人事件)后,上网看了看,很多网友对三木典子的评价都是bitch啊,恶女啊,不做死就不会死啊,虽然错不至死但很讨厌啊。
嗯嗯,和我想法一致。我也是这么想的耶。可是我的大脑这个时候突然岔了一下。咦……?这个场面好像似曾相识啊。对了,在影片中,网友们认为美姬是凶手的时候,也是这么众口一词的骂美姬的。那么,我会不会也落入了同样的套路呢?我对三木典子的这个“bitch”的印象是真实的吗?会不会受到了误导呢?
回过头去再仔细看下本剧,里沙子、容美、系长、美姬和典子等这几个人的故事,可以大体分为二种:第一种是在影片的“现实”中出现的故事,第二种则是在影片的“回忆”中出现的故事。而在“回忆”中出现的故事,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自己的“回忆”中出现的,另一种是在别人的“回忆”中出现的。
举个栗子:
“公司活动时,美姬驾驶车辆连超三车”,此事属于在影片的“回忆”中出现的故事,出自容美的回忆中。
“案件告破后,美姬驾驶车辆险些撞到雄治”,此事则属于在影片的“现实”中出现的故事,而不是出自任何人的回忆。
在影片的“现实”中出现的故事,我认为可以视为真实;而在影片的“回忆”中出现的故事,则其真实性要打个问号。
用《罗生门》来做个对比的话,就是这样的:影片结束时樵夫抱走婴儿,此事属于在影片的“现实”中出现,可以视为真实;而山贼、武士、女人在山林中发生的事情,属于在影片的“回忆”中出现的故事,其真实性要打个问号。
以这样一个界定去看《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的话,三木典子实在是个几乎没法用任何“现实”的故事来评判的角色——因为她在电影一开始就死了。她的所有故事,都出自别人的回忆。具体来说是出自里沙子、容美、系长、美姬这四人。再进一步细分的话,可以发现,那些给你带来三木典子负面印象的故事,基本都出自里沙子、美姬这二人的回忆。那么里沙子和美姬的回忆真的可靠吗?
先看里沙子。里沙子的回忆分为两段,前一段对典子基本都是“好评”,后一段则基本都是“差评”。有网友认为后一段是里沙子认罪后的供述,掺杂个人修饰最少。然而这也不太好说。《罗生门》里的山贼供述时,已经被抓住了,然而照样为了面子而说谎。里沙子在被捕前有动机去美化典子(撇清自己嫌疑),在被捕后也有动机去丑化典子(为自己杀人多找点理由)。
具体看一下里沙子认罪后的回忆:
塞肥皂事件:有点奇怪的是,结合里沙子前一段的回忆,这事发生在参观车间的时候,周围有很多员工(这也是很正常的情形);可是到了里沙子后一段的回忆,好像车间里就两个人,没有其他人似的。典子为什么当着车间那么多人的面光明正大地把公司产品塞给一个后辈(塞的同时还说话了)?即使典子是前辈,当众教唆后辈偷公司的东西,这也是近乎自绝于公司的行为。后辈因为无知而自己拿了一次公司的产品,尚可原谅,前辈也就负个教育不力的责任;而身为前辈竟教唆后辈偷公司的东西,大家想想,换哪家公司会容忍?这事是真的呢?抑或是可以称为惯偷的里沙子编造的呢?
出头事件:本身没什么可黑的。但是加上塞肥皂事件好像显得典子很虚伪似的。可如果塞肥皂事件是里沙子编造的呢?
拒绝请吃饭:本身没什么可黑的。作为一个前辈,请后辈吃饭,见后辈有些局促,开玩笑说“偶尔也要回请”,很得体啊,对方马上就安心了。后来对方真要回请了,又说“等你有了后辈再请她”,也说得非常得体,就是一个体贴、大度的前辈。请吃饭和送里沙子唱片,应该都是真实的事情。仅仅是因为有塞肥皂事件在前,才又显得虚伪。看过东野《恶意》的人应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厕所内的暗示告发:直接促使里沙子杀死典子的导火索。厕所内的话本身很有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其内涵……真是要告发里沙子么?在里沙子的回忆中,典子死前疑惑地问“为什么”。如果典子真是打算告发里沙子,应该明了里沙子为什么要杀自己啊。
结合美姬的大学同学说的“小天多次送给我由于缺货难以弄到手的白雪香皂”,
另一种可能是,典子发现美姬偷公司的香皂,打算告发美姬,结果里沙子误认为是要告发自己……寒一个,如果是这样的,感觉典子真是太杯具了……
这么一看,里沙子这边对典子的差评,根本一条都靠不住。
再看美姬这边。虽说是本片的女主角,也是里沙子犯罪以及雄治等网友网络言论的受害者,但观众亦不必因此就无条件相信美姬的回忆。美姬对典子的回忆中,有不少是孤证,甚至就是想像,而且有矛盾。例如烤肉活动时,美姬认为典子没有睡着听到了自己的话,然而这只是美姬的想象。美姬还认为典子“一定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注意到我”的,但这样一来,美姬回忆中,入职的时候典子拿美姬的名字取笑的事又做何解释?小学时,茜拿夕子的名字取笑,是出于嫉妒;但刚入职的时候,美姬既没有表现出什么值得典子嫉妒的,二人也没有结怨(否则就和一定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注意到我”相矛盾了)。入职的时候典子拿美姬的名字取笑的这件事,真的存在吗?还是美姬幻想出来的?
至于所谓“抢走系长”的事,也是疑云重重。虽然系长说是因为典子,但这究竟是借口,还是真事,无从得知。即使是在美姬的回忆中,典子自己都说过没打算和系长交往,而在旁观者容美看来,也是系长单方面追求典子而已。
里沙子、容美、和美姬的回忆中,有一段重叠的部分,就是送别会。把三人的回忆一起列出来看一看:
里沙子:典子咳嗽,我对典子表示了关心,间山前辈也表示了关心,典子对以前间山前辈的关照表示了谢意,我对典子说“这一点还真是典子前辈的作风啊”,典子说“会这么说的就里沙你了”,容美说“我也这么觉得的”。美姬的筷子掉了,自己弯下腰去捡。送别会后典子礼貌地向间山前辈告别,美姬不太礼貌地向间山前辈告别。
容美:典子咳嗽,里沙子没有注意,我对典子表示了关心,间山前辈也表示了关心,典子对以前间山前辈的关照表示了谢意,我对典子说“典子总是这样呢,这一点上”,典子说“会这么说的就小美你了”。美姬的筷子掉了,自己弯下腰去捡。
美姬:典子咳嗽,没有人关心,容美还把典子桌上的菜都端走了,里沙子给典子灌酒。我的筷子掉了,自己弯下腰去捡,系长帮我要了一双。送别会后典子向间山前辈告别,间山前辈当面表达了对典子的厌恶。
这样一看,里沙子的回忆因为是被捕前的,有动机去美化典子,而出现了不少虚饰成分,而美姬的回忆也同样谈不上客观。里沙子和容美的回忆虽然有冲突,但在间山前辈和典子关系至少还过得去这一点上,总还是一致的。因为容美和其他人都没有大的利害冲突,她的回忆可能还相对可信些。而美姬的回忆中,典子和间山前辈和其他同事的关系之差,显得有些夸张,有可能是美姬幻想出来的。系长帮忙要筷子的事,也可能是幻想出来的。
另外,大家注意到电影的两个细节没有,一个是美姬的回忆中,美姬自己说的“难过的时候,就进入幻想中的世界”。这是不是暗示美姬的回忆也存在幻想的成分?
另外一个细节,是美姬和美姬的童年好友夕子的回忆。这两个人在电影中看起来是正面人物,但她们的回忆也有些许差别。在夕子的回忆中,划着火柴烧小纸人的是美姬。而在美姬的回忆中,并没有明确划着火柴烧小纸人的人是谁。
夕子的回忆
美姬的回忆
如此看来,美姬对典子的其它差评,很可能也有幻想成分,是不是完全靠不住也很难说。例如“主动出让的票后来又反悔”事件。真相真的就是美姬的回忆那样吗?也许典子只是答应美姬,帮她带演唱会的纪念品回来而已?而在美姬那里则脑补成了现在的“主动出让的票后来又反悔”(会不会是美姬为自己偷票的事找理由?)。不要以为遗书里就不会有谎言,《罗生门》里死人还说谎呐。说到《罗生门》,《罗生门》里的樵夫算是正面角色,樵夫的回忆大概也基本是真相,然而还是有虚饰之处。
以上是我站在三木典子这一边,假设里沙子和美姬的回忆中存在对典子抹黑的谎言,而做出的推测。假如真相竟是这样的话,三木典子还真是红颜薄命,莫名其妙被自己照顾的后辈杀了不说,死了还背上bitch的名声。大杯具啊……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剧情故事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日本新片有不少期待,结果,周防正行等人作品实在大失所望。唯有一部中村义洋的《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以下简称为《白雪》),多少有些惊喜意外。片尾处,小提琴主题音乐久久不散,甚至有些感动。 很长一段时间里头,导演中村义洋跟作家伊坂幸太郎是固定搭配。热爱电影的伊坂,看着自己的作品一部部被中村改成电影。至于《白雪》,面对主人公突然成为犯罪分子的情节设定,它总不免让人想起伊坂的《金色梦乡》,回忆往事,重提信任,见证了飘渺的人性之光。然而,《白雪》偏偏是凑佳苗的原著。在读者的印象当中,同为了不起的畅销推理作家,凑佳苗似乎要更加黑暗,而伊坂总会有阳光。再有一个区别,凑佳苗更加关注女性。如果知道这些琐碎八卦,看《白雪》便会多出一些乐趣。譬如,你可以看到中村义洋是怎么在两位作家的夹缝当中,努力寻找着一名电影导演的存在感。 一百多年前,人们对于几十里外的杀人事件往往一无所知,要么靠口口相传,要么等待官方口径。如今,人们对地球另一端的杀人事件似乎了如指掌,比案发地的人群甚至受害人的亲朋好友知道得还多。从报纸到网络,爆炸的资讯令人轻而易举获取到很多真实信息,可惜,大众对资讯的关注和评论往往停留在表面初层,就像不得不在社交平台上打个卡、拍个照,人们总是需要通过滔滔不绝的发言,依此向周围人证明:我在关注这个杀人事件,我比别人知道得更多,我更接近真相。 《白雪》的悲剧即是来源于此,便捷无障碍的网络,轻而易举地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们不啻于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犯罪嫌疑人,一个眼神,一点嘴角流露的笑意,它们都会解读为犯罪者的冷血,而电视媒体更是推波助澜,杀人不见血。 《白雪》很早便告诉观众,凶手另有其人。至于找凶手,那也不是电影的重心。实际上,无论是最后的落网还是杀人者的动机,它们都显得有些荒诞。可是,现实中有太多不可理喻的杀人动机,尤其是在中国。小贩受侮辱,病人没治好,员工害怕被解雇……无论对错,这些事情在某种情境下都会引发杀人事件。《白雪》巧妙地避开了常见的警方切入,转而用碎片化的twitter来制造笑点。某种程度上,更为直观的电影画面也稀释了原著的情怀,而当电影回到大学、中学和小学,很多人可以看到怀旧的影子。要知道,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杀人凶手何尝不是一个更普通、更弱势的美姬(主人公)。 对一个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人来说,熟悉职场规则、揣摩人情世故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疏于这方面的日常经验,那么,那便会很要命。片子里头,三六分女被九分女狂虐,看下来真有那么一回事。在一家单位和企业,总有人八面玲珑,而有人就是受气包。对于这些形色反差,《白雪》设置了多组人物形象和关系倒错的对照,例如,美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对照着她的长相普通和性格弱势。犯罪嫌疑人惨遭人肉,结果临时工也步入后尘。嫌疑人和真实的凶手,她们都有着相似的身份境况。就连学生时代的坏同学,到了公司当中,这种人好像也还是霸占着应得的位置…… 童年和成长经验影响了一个人的人格,看起来,凑佳苗和中村义洋都深信不疑。置身城市的孤立无援,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疯狂无耻的电视节目,《白雪》选择了追溯起源。一个无心但又恶劣的绰号,意中人的恶作剧和嘲笑,无脑老师的冷言冷语,它们对一个人成长的杀伤力,其实往往比想象的还要严重。或许你要说,冷暖自知。或许,你已经淡忘了那些千篇一律但又不尽相同的校园暗黑故事,可是,它们已经融化在记忆里,变成性格的因子,总会在生命当中发作。正因如此,当电影点亮了烛火,冲破窗户、穿透黑暗,它实际上是点亮了人性中最简单又最不容易得到的爱与信任。《白雪》没有把这点烛火给浪漫化,两个女生的情谊,也只是淡淡一笔,那是跨越了身份、性别和时间的信任。 《白雪》以不同的人物章节,通过大量零碎的网络发言,编织了一起杀人事件的始末和全貌。死人不会说话,嫌弃人还没机会说话,围观者却制造了足够的闲言闲语。片中关于恶念的汇集成形,多少像一句古话:勿以恶小而为之。也不难想象,如果《白雪》有麦斯·米科尔森(丹麦影片《狩猎》男主角)那样的金牌演员,无论结尾的遥相呼应还是美姬的内心挖掘,那该是会有多煽情。只可惜,像《白雪》这样的青春流行面目,反倒是日本电影制作的大主流。换句话说,导演和演员的表现,多少有些制约了影片更上一层楼。 这些带有怀旧色调,描述步入险恶社会的故事,常见于伊坂,如今凑佳苗也来回味。成人社会真会放大人性的恶念?恐怕也并不是。我更愿意相信,无论作者还是导演,他们只想描述过去的金色回忆和美丽时光。我最感慨的一个细节是,当少女遭遇周围同学的恶意,她们依靠着想象来对抗现实(来自《绿山墙的安妮》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64841/)。你可以认为那是一个游戏,只不过,当它呈现在银幕上,我会觉得,它有着异样的真实。只有在那样美好的世界里,人性的烛光才会被点亮。【《城市画报》 七月下】 『白ゆき姫殺人事件』 电影原声带 http://www.xiami.com/album/1197704907
“人们只会捡对自己有利的记忆来说”,捏造事实的凶手,幸灾乐祸的同事,爱添油加醋的“前”朋友,想摆脱干系的前男友,还有不明真相见风使舵的网友。。。你是哪一类?
没有了御用矮个子滨田岳,没有伊坂幸太郎原著,中村义洋导演露拙了,《白雪公主杀人事件》毫无想象力,只是一个基本合格的推理小品,没有起到治愈系的功效,还不如短片《洋芋片》。所谓多角度叙事,前半部分不断引入微博内容,就像弹幕电影,屏幕乱麻麻,周围人的叙述、主角自叙惨白干瘪,没有感染力。
1.罗生门式的案件重现也在展现着公民凯恩式的人物事迹;2.网络暴力的进入、媒体的囫囵吞枣、群众的无意识等新事物的加入;3.日式的治愈系结尾,剧情完整统一,虽然是一些没有新意的剧情和结构,但是还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它们完美的呈现了出来。
键盘斗士打脸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这才是最牛逼的暗黑撕逼大战。看完就想起了中岛哲也,虽然影像和叙事风格完全不同,但这里的人物形态跟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都很像。最值得玩味的还是影片的叙事结构,我想如果朱令案可以拍电影,这无疑是最恰当的讲述方式。
其实本来可以更好的,故事不比【狩猎】差,但却处理的这样乏味。看了不到20分钟,就已经知道该怀疑谁了,结果剧本的第二幕毫无想象力,像是在浪费时间,反倒让人想念起韩国的【走到尽头】那种编剧胡搅蛮缠式自娱自乐式的写作模式了。想走悬疑类的美式类型片模式,没有强力反转可不行啊。★★★
点蜡烛的地方都感动哭了
20130402@六本木hills 在日本看一场喜欢的电影是我的心愿之一ww 尽管错过了开头的二十分钟
聚餐时城野美姬筷子掉了捡半天捡不起来的时候,课长坐得老远都注意到要给她加双筷子唉
罗生门模式+网络暴力,典型的凑佳苗的作品。这部片子在某一点上三观非常正确:参与全民推理的网民其实是不靠谱的,办案还是要靠警察。解谜部分其实不错,诡计很有深意,虽然也比较老套了。美中不足是事件里巧合太多。不得不说,井上真央演技很好(长得有点像三森铃子?),期待她未来的表现。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以对杀人案嫌疑人的追踪为表层故事,以社交网络与媒体的暴力为里层内涵。上演一出人言可畏的罗生门之戏。每个人不同角度的证言中,有多少刻意掩饰的谎言?在同事眼中格格不入、举止怪异的“异类”女子,在同学眼中的形象却迥然不同。她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心与过往?当剧情一步步揭开这些笼罩在嫌疑人身上的面纱,才发现白雪公主之下原来有个灰姑娘!虽然手法刻意了些,确实戳动人心。散场后回味许久。残酷的世间里,还有忽明忽亮的信号烛光,给人温暖的希望。四星半
挺不错的,都快认不出井上真央了。
拼图叙事,通过多人讲述来丰满并还原事件的前因后果。故事仍是凑佳苗的社会反思。比较有趣的是,虽然是个严肃甚至有些悲剧味的故事,却始终以讽刺包装,让影片笑点频频。除了对电视传统媒体的质问,网络也遭遇拷问了
就像片中说的那句"网络制造冤案" 如今有这么多网络暴民产生 有一个原因也是都认为自己一定是掌握真理的那一方吧 刚哥饰演的视频导演也显现出如今有一部分的电视人遇到这种所谓“事件”的发生并不是真正忧心这个事件 而只是想着自己终于“撞上好运了”
罗生门式的多角度叙事+青春(职场)路线,倒让我更多想到《听说桐岛要退部》,脱离校园题材更好看;众口铄金的冷暴力,人模狗样的碧池范,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到哪儿都有恶人破事的存在,或许一不小心,连自己都成为“恶”的一份子;重点不在追究凶手,暴露的各人嘴脸才是兴味所在。
又是凑佳苗的同名原作改编,结尾时《告白》堕入黑暗,而《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则走向光明,不那么冰冷。佩服原著者的逻辑能力,每个人看到的都只是事件的一个部分,每个人都捏造记忆作有利自己的证言,事件的不同角度拼贴与回放得到真相。故事很好,如果导演是芬奇估计就更有力度吧。
又想说职场压力又想说网络暴力最后还想传达真善美,能不能集中火力?主要还是案情太简单,没值得深思的东西。
想想看,如果这部电影有麦斯·米科尔森那样的演员,结尾的遥相呼应是该会有多煽情啊。导演和演员的水平制约了本片更上一层楼,变成了偏幽默的青春流行电影(虽然它已经足够好看了)。批评网络暴力,但校园的冷暴力才让有心有戚戚焉。以及,说井上真央长得普通,就跟说横道世之介长得普通一样乱来啊……
记忆是被主观筛选后插上有利自己情感走向的故事
本以为是推特时代的法兰柴思事件,没想到探讨得更深,讽刺力度更凶猛,跟风摇摆的网络舆论、毫不负责的媒体导向、触目惊心的职场撕哔、每个人脑中已被无意识美化的记忆,通通中枪。细致真实的角色塑造让女性观众深有共鸣,推理部分也不差,算是能打动人的社会派了。BGM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