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说被执行了,优酷上结局是态度良好释放了。一种隐欲吧,不能拍的太现实,放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更不会有人去撑腰,人们都只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巴不得打起来我看戏,这就是普遍现象,没有办法解释,至少我没有办法解释,影片名字为杀瓜,线索就是瓜吧,其实不是,只有傻瓜才会这样想,只有傻瓜才会站出来,可现实到底是什么样的,用电影呈现出来,也会有人认为这是傻瓜电影。
建议先看剧后看预告,本影评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适,划走就是。
电影里显著形成对比的两种人(刘红国和陈草)
我的理解:
人工瓜是在流水线般的社会中受到各种统一约束、催化的产物,压抑了人的个性表达
野生瓜则是天然,不受拘束,随心所欲的产物
显然人工瓜经济价值高于野生瓜,但是仅从经济上评价又太过现实,就像我们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是看他能挣多少钱,而不去问他真正想要什么
我自己就是个裂口瓜吧,社会当前就是这样,如果不满意,那就去改造它吧
这部电影真的很经典,希望大家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能看见真正讲的是什么,你是装睡的人还是一直没醒过呢?
希望这种电影多一点,叫醒那些沉睡的人,很值得让人深思,就像那个人说的:从来如此,便对吗?
我为着这个时代好像真的并不需要我们吗而沉思,希望有人可以为我解开其谜。
+一个惆怅小子的评论
看了些影评,感觉都一个比一个还会装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节奏慢,就是个舞台剧话剧的水平。快进看完,看到中间两人在瓜棚里聊天,谈到君臣、父子之类的话题时,略感有点兴趣,以为这会是个类似“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杀戮”这样谈话、讨论型的电影,结果没谈多久就烂尾了,又转回俗套里,可惜了。如果瓜棚交谈再多聊些哲学、人生方面的话题,可以当成百家讲坛来看,不失为一个亮点。
看完这部片子我就能猜到这片子评分不高,来豆瓣一看果然是这样,之所以我会猜到这片子评分不高是因为导演把“枯燥”“莫名其妙”“不知所谓”直接给你演出来了,一句句的“报纸上说了……”、“那没错的”让人觉得这个电影哪哪都透着一股故作高深的乏味,但其实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已经在各处细节都说清楚了,涉及的东西这么敏感,真让导演全说白了那也就没这部片子了,我觉得这部片子,能让我咀嚼的地方很多,最后,你觉得你是裂口瓜还是野生瓜,其实,大家都是裂口瓜,包括那些自以为是“野生”的
#11thFirst#这拷贝质量也太差了点……完全是个话剧嘛,原作很结实,陈草这个人物写得蛮好,表演也不错。就是节奏真心慢,剧作又很概念。背王小波这件事虽然雷,但并不是不可以,换个聪明点的方法行不行……另外真的大概有十次觉得片子要结束了但是并没有。听了导演获奖感言还是直接给两星吧
挺好的,我觉得。取景地很有感觉,很熟悉的地头。杀瓜,一语双关吧:傻瓜,杀瓜。
固定机位,表演话剧化,没有视听语言,我觉得这不是大问题,毕竟穷,搞不了花里胡哨的。但乡村场景,大搞文学性对白,这就别扭了,文本与立意南辕北辙,大量的隐喻就更尴尬了。两星半吧。
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学会了模仿汽笛声,后面的事儿就不能说了;那顶甜顶甜的大西瓜裂了个大口,那个瓜的一生就毁了。
不管是天然塑造的野生瓜还是人工喂养的裂口瓜都是一天天长起来的,可惜自以为聪明的《杀瓜》却把明察秋毫的观众当成了傻瓜。显而易见,作者在解构这个高度依赖文本的作品时无法进行影像的延伸,镜头定在方寸之间似乎也阻碍了寓言向视觉的转化。所以这个探讨权力结构以及意识觉醒的抽象故事更像舞台小品,而非电影。
自以为是地表达政治隐喻,却直白露骨,没有电影的美感。剧本苍白无力,人物欠缺活力,看点就是导演终于拖拖拉拉的讲完了一个认真的故事
看了此片,还能说什么呢?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一人杀全家!
杀瓜谐音傻瓜,影片傻里傻气,不过我还是喜欢。影片在剧情上略显苍白,但不乏些许讽刺与黑色幽默的元素,台词特别的(sb)平民化——一位朴实,有点傻气的人(陈草)嘴里会说出的话。很喜欢影片的镜头。平民化的镜头——多以固定长镜头为主,客观拍摄,虽朴实无华,但符合既定情境的塑造,以至于在我看来,镜头显得特别讨巧,在越轴镜头以及空境头的剪接上都很自然。同时,影片围绕陈草展开,陈草在影片中承担了一个诉说者的身份,这样客观的长镜头也顺势营造了一种间离效果,让观众以第三者的视角去思考镜头中的视听。影片不足之处是过分的依赖台词,并且台词中的隐喻性偏弱,就显得过于直白。多靠镜头说话,靠镜头推进故事的发展,效果会更好。因为本身是厦门集美人,所以当听到影片中的同安、马巷、大社村,主观上也产生了好感。
温吞的政治寓言小品,极简叙事,调色惊艳,如果调成黑白色效果应该也很好。不过服化道过于简陋,选角与表演也有较强违和感。风格很喜欢,无奈拍得不好。
以画地为牢的阅历衍生出局限性的视角,以此拓宽,把"国"与"民","大"与"小"做出深层次的模拟对比,制造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视觉与情感对比,再以「故事中的故事」戳破最后一道理想防线,结局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凯歌。但说到底,改编后的影像文本感觉不如语言精到,形式风格也欠火候。
片子文学性很强,舞台味。但是隐喻太明显了,有些直白到过度。有些地方还是欠妥,比如天热都是靠嘴说出来,而不是靠视听来表现,还是略弱。整体节奏过慢,对话的魅力没出来,虽然是90分钟电影,却像几个小时的煎熬。
一个以乡下瓜棚为舞台的寓言故事,陈旧老套笨。用啰嗦重复(报纸上讲)和神叨自问(与西瓜头的对话),讲一瓜农由愚钝到抗争的意识觉醒。然而,从瓜农的台词腔调到夏天的炎热感觉,全是错的。让女记者冒出来对话“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更是大错特错。我从未见过如此假的老农,完全是凭空想象吧。
杀死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引用了王小波的寓言故事。草民觉醒,人的思维不应是纲常公式,裂口瓜和野生瓜比喻有触痛。以瓜摊为舞台,浓郁话剧风。镜头简单干净甚至缺乏灵感,摄像和后期调整都非常职业化。节奏比较拖沓,寓意、魔幻显得刻意,不温顺也不辛辣,差口气。演员非常赞。
2.5
看了很多低分的评论,感觉有点苛刻了,其实能把故事讲好就是好电影,至少比现在的鲜肉电影强多了。另外推荐大家看看预告片,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 https://movie.douban.com/trailer/223004/#content最后附上小说地址:http://www.sohu.com/a/154832685_673540
你不能选择降低所有人的智商来讲一个其实大家早都明白的道理,如果你的野心是想言说真理,就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来
形式(话剧)上做了减法,内容(寓言)却做了加法,道理全都摆上台面。隐喻可以说是明喻了,生怕你不懂。手法也可以说是很陈旧了,完全没有视听。这片还不如拍成圆形画幅😬
去年FIRST错过的电影。还不错,像小品的一种影像化。@资料馆
有些话想说 不敢说 非要说 藏着说 悄悄说.........能力不够 还不如不说
幸好没有看评分,否则就不会看的这么津津有味,很棒的电影,以后真得改一改看电影前看评分的习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心灵有碰撞才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