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前戏无节操的吴宇森与太平轮奸商片
吴宇森导演的上一部电影把赤壁分成两集,鉴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不短,截取中间赤壁之战确实可以有挺多话说。但是,你能想象泰坦尼克号拍成上下集然后下集的开场是杰克赶在最后一刻登船吗?
很奇葩的吴宇森真的这么干了。就在我在朋友圈发状态说得亏我只花了21元钱所以这片子至多还可以给两颗星的时候,影片到了下集预告——也就是太平轮终于在下集起航并触礁了。于是我只能吐槽为什么朋友圈的状态不能分享然后评论,就像人人一样。所以又发了一条新朋友圈,还是给一颗星吧。
一个正常导演干不出来的事儿,让吴宇森干出来了。130多分钟的前戏你老婆知道吗?
吴大导演花了130多分钟讲了一个肤浅到只能给teenagers看的电影,但是,老吴啊,现在十几岁的小朋友怎么可能喜欢一众老脸明星啊,醒醒吧你得找彭于晏柯震东李宰贤等等你没听过的或者更年轻的小鲜肉嘛这一点你真得学学四姑娘。
黄晓明,金城武,章子怡,佟大为演这种幼稚剧情片真的合适吗?(当然了,黄晓明也许演再幼稚点的会发挥的更好。)
本片的特点是,平行叙事但是没有剧情,分配不均,节奏混乱。你搞平行叙事能不能搞出层次搞出态度搞出激情啊,做不到云图通天塔那种程度你也整成北京爱情故事和爱情麻辣烫那种好不好,你好歹也算大导儿啊。
然后就是出戏严重,没有一个明星是在表演角色,全部令人出戏,无一例外。并且从头出到尾。
回到剧情幼稚上来,你看看你这个大导儿都用了什么桥段——
宋慧乔推了两扇窗户都没推开,再使劲推第三扇的时候,画面不出所料地就出现了一只黄晓明的手,把窗户打开了。宋慧乔和黄晓明跳舞的时候把鞋子脱了,下一个画面不出所料就是黄晓明拿着鞋子给人家穿上。至于章子怡没钱了就站街卖肉真的不赖你吴大导演,这事儿赖章子怡。但是你这部电影还是有非常,非常多的,看了这一个镜头大家就知道下个镜头是啥了啊。现在已经2014年了,不是1984年好吧,你可不可以别用那么老套港片的套路来糊弄我们这些上帝啊。拜托创新啊。
另外不知所谓的慢镜头给了我足够的时间来发朋友圈,我对大导儿的细心表示下感谢。
至于你想表达国共内战的什么讯息呢?如果你付我课时费,我可以先给你放一遍大决战三部曲给你找找经验和灵感,然后课后答疑另算钱。
真的,能不能深刻点啊吴大导演。这是内战啊拜托,不是喋血街头好伐。
另外你拍成3D是几个意思?是想弥补赤壁的遗憾吗?
最后对你这个奸商导演我只能说,以后前戏请快点。
2 ) 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末世画船,沉于流沙。孤臣孽子,世代隐喻。1949题材拍不好就不要去动,等不世出的电影人出现即可。吴宇森试图将国共内斗、中日世仇、兄弟反目裹在爱情万金油中,来涂抹这艘叫做“太平轮”的末世巨轮,他终于从一流的香港导演堕落为二流的好莱坞生意人。他不懂1949,不懂桃花扇底哀江南,也肤浅了爱情。
这是我写在短评里的话。
长久不动笔,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自己坐在桌前喝一杯酒,伴着窗外狂风呼啸,听蔡琴《渡口》,回想起64年前那个冬夜的海风中,太平轮如何一寸一寸静悄悄地沉没了下去,如同没有存在过一样,深感吴宇森这部耗时多年的电影,还没有蔡琴的这首歌来得恰如其分。
太平轮,太平轮,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
太平轮这个故事,大陆导演可能拍好,台湾人有可能拍好,唯独当下的香港导演很难交出一份满意答卷。1949年的台湾海峡,无才者管中窥豹无法竟全功,懦弱者避之唯恐不及。而吴宇森着实是愈发聪明了,他挑上了1949年1月27日的冬夜中,沉于台湾海峡的那艘渡轮,这个从谢晋开始,中国大陆最顶级的电影导演视若宝山的一个题材。《太平轮》拍好了,如投名状一般,影评人势将交口称赞,但如果拍得不好呢?
我是在未看到太平轮这电影之前,已经自夸,可以猜到这部电影的上下两部将如何分裂,看了之后果不其然:几位男女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都与中日战争和国共第三次内战扯上关系,而在国军全线溃败的情况下,几位主人公背负着爱情与恩仇登上这艘画船,驶向他们命运的终点。
香港导演是真地不懂中国历史的,拍出来的历史电影都如二流武侠小说(《鸿门宴》),而所有的大格局题材他都像处理《赤壁》一样,上下两集,如TVB一般。吴宇森对中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认真劲头,还不如张艺谋在《活着》(哪怕《金陵十三钗》)中的付出,他以为砸些钱,做些功夫,就拍了那场你死我活、中华民族几乎是在自断经脉中做出选择的年代。
他拍不好战争,也当然就拍不好那艘游轮,是的,不是巨轮,是游轮。
肠肥必然脑满。精挑细选大明星加入贺岁档,兼顾一下大陆、日本、台湾乃至韩国的票房,吴宇森今日的选择,和当年那个在旺角街头刚刚辞去记者工作的年轻人的志气,相去甚远。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说他们不懂历史,若不服气,就在脑海中尝试想想1949年1月27日,在黄浦江码头因为过于拥挤而跌落海中的孕妇们,还有那些明明已经无法维持秩序还努力去救人的国民党宪兵;去想想那些缺了胳膊断了腿,枕着步枪在寒风中睡在北平崇文门下的林彪军队;去想想淮海战役(徐蚌会战)结束后徐州市在街头的女大学生,她们跟着国军溃败的军卡车后面跑,大声哭着喊,“谁带我走,我就嫁给谁”;去想想在安徽滁州城内国共两军在大雾中对峙,共军将鸡汤煮熟了迎风送去香味,而那些饿死却最终没有投降的国军,或者去想想陈布雷为何自杀,去想想易地而处,你会不会登上那艘船?
你又可知道,一直有传闻说太平轮载有千斤黄金,是共军为阻拦黄金进入台湾而秘密炸沉。这种谣言在烟锁海峡的白红对峙时代,甚嚣多年。但那些至今无法找寻骸骨的遇难者中,除了国民政府的退休高官、富商名流、民国的文化精英之外,竟真的还有几位是共产党送去台湾建立网络的红色特工(张汉,余则成的原型之一),而他的女儿为父正名从辽宁走到香港,奔波多年。山河虽好非完璧,当死难的双方都是孤臣孽子,而你在为太平轮哀叹之时,你到底需不需要选择站在哪一边?
模糊的价值观是不需要选择的,没有读过这些,就任你再聪明也无法想象出来。你精挑细选俊男美女,既配不上当年上海滩的绝世繁华,更配不上北朝勃兴南朝断送的末世哀歌。众生皆苦,这世上有谁不死?死在泰坦尼克上,一定惨过在大萧条中自杀吗?太平轮是惨,但那个名唤中华的民族呢?如果真的能浴火重生,那无数埋葬在中国各处的民族菁华,死得是否值得?
吴宇森终于没有懂这些,他将一切裹在爱情的万金油中,打包送给了观众。他蜕变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在预告片中即宣称“与其把生命交给战争,不如献给爱情”,但这句话,毕竟还没有《宋家王朝》中蒋介石的那句“革命就是爱情,爱情就是革命”来得厚重。导演的悖论或许在于,你如果真是一以贯之的和平主义者,又为何让小马在《英雄本色》中的太平山顶说出“我做这一切是为了告诉别人,我失去的东西一定可以拿回来!”,那一句振聋发聩的台词。
历史不就是这句狠话中来去的吗?
当我们称一个东西、一件事为悲剧时,我们到底是在指代什么?写完这些,听到蔡琴另一首《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或许因为是中国人的缘故,我始终认为太平轮的悲剧象征超过泰坦尼克号。最大的悲剧不是生死,不是情人远隔重洋,而是整个民族最优秀一代人的努力付诸东流水。1937,1949,1976,甚至今时今日的盛世,莫不如此。
太平轮不是五月花号,台湾岛也不是蓬莱仙山,而这土地上的人们,始终没有真正等来那艘能驶向彼岸的船,所以它出现在《老残游记》第一回的梦中,又在梦醒时遽然消失。又或者如奥斯卡王尔德所意指的悲剧意象,我们曾经建造过这艘巨轮,甚至登上过它许多年,但终于失去了它。
彼岸是西天取经路茫茫,何不看重脚下?
而对那些船上的同胞,但在沉没之时,我唯一奢望的,或许是历史真地记住了他们,真的,在离去时假装舍不得他们。
2014年12月1日
3 ) 没有主角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国军将领雷义方(黄晓明 饰)以惨重的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次战役中的幸存者还有通讯兵佟大庆(佟大为 饰)以及台湾籍日军军医严泽坤(金城武 饰)。抗日战争结束,雷义方迅速与千金小姐周蕴芬(宋慧乔 饰)相恋结合;佟大庆喜欢上了跟自己假扮夫妻拍照各取所需的孤 女于真(章子怡 饰),两人相遇不久就各奔前程;严泽坤顺利回到台湾,乘坐“太平轮”穿梭于海峡两岸购买药材,却心系青梅竹马的日籍女子雅子(长泽雅美 饰)不能忘怀。内战的爆发迫使雷义方和佟大庆重回战场,周蕴芬和家人乘“太平轮”去了台湾,从此开始漫长的等待。历史的不幸使大家相遇,“太平轮”成了几对情侣此生的牵挂。
4 ) 撅着屁股的吴宇森
吴宇森一定是认为把电影分为上下集是让电影成为史诗片的捷径,在雷死一票人的上下集《赤壁》之后,鸽子吴又奉献了上下集的《太平轮》。当我看完太平轮上半集之后,我深深觉得,鸽子吴其实是明白自己拍不了史诗片的,他所想的不过是靠着强大的卡司多赚上一集的钱。整部电影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刻意”,不论是战争还是爱情。电影竭力表现的英雄主义深深透着80年代港产片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当然那是吴导的老本行,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理解成不忘本。
电影为表现史诗感拍出的大段战争场面充满数码感,而且很多场景毫无必要。开场不久时金城武穿着白大褂莫名其妙的站在一堆尸体和悲怆女声中仰天痛心时,我真想跟吴导说,你索性再放一群鸽子好了。而电影充满了这种情绪化镜头和泛滥的伤感配乐。过度的渲染只会让人厌倦,而不会让人感动。就好像好的文学一定是平实而深刻,而少是用华丽辞藻,人们心中的真正美女多是白裙素颜,而不是浓妆艳抹。
电影的爱情戏是主线,黄晓明和宋慧乔的感情戏不论是桥段还是台词,都老套肉麻到受不了。倒是佟大为和章子怡的戏自然真诚很多。演员表现里也是佟大为和章子怡表现比较好,虽然很多人黑章子怡,但不得不承认她真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演员,就是她落难时的妆太工整了,失去了真实感。宋慧乔就是个大花瓶,一副表情可以从头演到尾。不可否认宋慧乔很美,但一部电影不能光靠演员的脸蛋来表现的,如果美貌可以代表一切,那每一届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都应该是维秘天使。黄晓明的表现也很一般,舞会吊着雪茄出场把玩世不恭生生演成了痞子扫街,后半段的英雄感气场也欠缺,怎么都象提了一口气憋出来的戏。
当然电影也不是全无亮点,电影中间40分钟就不错,主要集中在台湾戏和章佟身上,这部分戏让我以为电影渐入佳境,可惜电影的后40分钟毁了这种感觉。电影的后40分钟甜菊感太明显了,不知道吴导是不是为了让电影顺利公映特地做出的姿态,但你若想表现大历史,真实反应战争的人性,反应内战的残酷,你就不能这么谄媚地撅着屁股。虽然吴导打着算盘打算赚完上半部赚下半部,我却是不会为了下半部再去贡献50元的票房了。
5 ) 未完成的史诗
去年年初,因为工作原因,我看了《太平轮》的剧本,当时好像还是叫《生死恋》,记得是七八万字,远超出一般剧本的含量,看完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怎么拍?因为有《赤壁》的前科,我想到吴宇森应该会拍上下集。但这个故事和《赤壁》不同,赤壁的故事中国人很熟悉,而且具有阶段性,即使分成上下集,并不影响故事的贯通。而《太平轮》采用的是经典的三段式戏剧结构,它的情节推进和情感机制是连贯的,太平轮海难是人物命运交汇和情感爆发的载体,占有很大的篇幅。在一次观影中看不到戏剧高潮,观众必定的不满足的,关于影片的一些恶评也来源于此。其实从剧本本身的完成度来看,如果《太平轮》能精炼到一部,无论是戏剧的感染力还是画面的冲击力都是可以期待的超值享受,毕竟王惠玲和苏照彬都是很成熟的编剧。你能想象《泰坦尼克号》被砍成上下集分别上映的后果吗?而更加灾难的是,观众现在看了一部名叫《太平轮》而故事基本与太平轮无关的电影,并且在这部电影里,章子怡、金城武两个主角被排除在了核心事件之外,而他们的命运是要在沉没的太平轮上完成的。
同为灾难片,《泰坦尼克》的前半部分是爱情片,而《太平轮》的上部是战争片。也许是枪战片拍腻了,吴宇森现在只钟情于战争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在好莱坞的滑铁卢也正是一部名叫《风语者》的战争片,此后他就一门心思地想再在这个类型上为自己正名。于是他拍了《赤壁》,还想拍飞虎队,最后还是拍了《太平轮》这半部战争片。在建国到文革的17年间,中国的电影起码有一半是战争片,关于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和各色游击队在大小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故事。到了现在,中国能驾驭这一类型的导演已经很少了,或者说有一些导演即使有能力也不愿意去触碰,现在观众眼中,那场因意识形态对立而引发的军事对抗,也许并不是正义战胜邪恶那么简单,那更像是一场民族灾难,因此,没有合适的角度,他们宁愿去拍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也不愿触及这个雷区。《太平轮》是以国军的角度来审视这场战争的,而且用国军内部的倾轧拆台和失道寡助来迎合审查者的立场,作为核心战役的片尾大战,可以看出来创作者的纠结,导演用剪辑将临死前的雷义方与共军首长的目光交汇在了一起,试图用这种职业军人的彼此凝视试图将战争带出阶级阵营的对立,类似的努力还有国共战士一起吃兔子的情节设计。我曾经和朋友聊天时说过,以中国目前的文艺监管环境,是很难拍出符合现代历史观的战争片的,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近现代战争,都是无法做战争与人、政治与民族的深入思考的,如果没有这些,就只能拍那些在局部发力的军事动作片和谍战片,或者是《北平无战事》那种在价值观历史观上赏语焉不详吞吞吐吐的伪政论体作品。
关于战争片的技术呈现,《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而这套压迫式的写实技法在韩国人手里被发扬光大,冯小刚拍《集结号》时请来了整个韩国团队来重现战争的残酷,取得了中国战争电影突破式的视听效果,其实这套东西是符合现代观众对战争的想象的。吴宇森的暴力美学是以浪漫为基调的,所以《太平轮》中的战争场面更奇观化和崇高化,这也许显得有些陈旧,但视觉上显得很高能,更能激起观众的热血,特别在泛滥的CG技术让破坏性场面越来越廉价的今天,吴宇森还是用真实的大规模爆破来刺激我们的眼球,可以说是一种老派的认真和执着。
同样显得老派的还有吴宇森赋予在黄晓明身上的光环,我不知道黄晓明那些耍酷的表情和动作是导演指导出来的还是他自己设计的,不过黄晓明真的不是周润发,这些东西并不适合他,反而是低到尘埃里的佟大为奉献了整个《太平轮》上部中最出色的表演,这也是他从影以来最好的银幕形象。
像战争片、灾难片等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硬指标水平、培养行业技术人才的电影类型,但现在看来还真是只有一些香港导演去进行这些类型的尝试了,大部分的本土导演都在琢磨噱头电影了,这也许是整个电影工业的逐利方式决定的,但有些显得吃力不讨好的电影,总要有人去做的。不要因为目前的故事的缺憾而看低了这部电影,在这个速食文化盛行的年代,这样的题材和创作态度都是不应该被轻慢的。当然制片方的操作方式还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以目前影片所呈现的状态,把《太平轮》缩减成一部所取得的票房未必会低于目前的两部电影票房的总和。如果你不想为一个故事进行两次消费,那么明年五一上映的《太平轮下部》还是值得走进电影院的,当然在那之前你最好用恰当的方式熟悉一下上部的情节。
6 ) 过了头的浪漫
吴宇森到了这个年纪,对他,什么是值得期待的,什么是不必指望的,不用多说,观众自己心里自然有数,尤其是在看过他几年前从好莱坞归来拍过的《赤壁》之后。无论是把《太平轮》称为中国版的《泰坦尼克号》还是中国版的《乱世佳人》,人们心里更盼望解决的疑问可能还是吴宇森究竟能把骇人听闻的惨剧拍成什么样子。或者说,老吴的暴力美学放在现代会被何种形式演绎出来。至于历史至于爱情,没人期许太多。
这并不是对吴宇森的贬低,术业有专攻,五指皆有用,每个名导都有自己的看家本事,也自然有自己的致命软肋。对吴宇森而言,这软肋就是爱情或女人。想想看,除了《纵横四海》里的钟楚红,他的电影里从来就没有过一个在重要程度上算得上女主角的女性,而即便是《纵横四海》,里面似乎也是惺惺相惜的友情大于暧昧不明的爱情。因为拍男人拍得太多,因为太了解太熟悉兄弟间的情谊,吴宇森在爱情上的薄弱被一直被人所忽视。而当他高调宣称要拍女人,说爱情,谈浪漫,这种先天不足终于在《太平轮》中被无限放大。
至少从这部上集来看,爱情在整部《太平轮》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上集里的战争与即将在下集里上演的海难加在一起,都是为了烘托片中悲壮而凄美的爱情。在《太平轮》最初的剧本中,编剧王蕙玲所创作的三段爱情是彼此独立的,只是在后来的反复修改中,三个故事最终被逐渐融汇在了一起。但从上集来看,这种融合颇有种”强扭的瓜不甜“的味道。在大部分时间里,三对恋人的故事仍旧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尽管在多个场合,譬如片头的华东战场,其后的上海码头,导演有意暗示着众人在同一空间内的出现,其后佟大为与黄晓明,宋慧乔与金城武间也曾有过短暂的接触,但彼此间互动的缺乏仍然让电影显出明显的松散之感。三段故事的分离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造成各自故事本身的苍白无力。设想,在有限的两个小时里,吴宇森必须要把相当的时间留给火爆的战争戏,剩余的文戏被一分为三,效果可想而知。当故事的浓度因为篇幅的原因被稀释,导演自然也无力在其上面做过于精细的雕琢。因此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三段恋情均像是被贴上了类型标签的大路货。黄晓明与宋慧乔这对明显是在取悦古典欧美浪漫爱情故事的拥趸,佟大为与章子怡则代表了中国古代民间悲情故事在旧中国的重新演绎,至于说金城武与长泽雅美,不用多说,针对的当然是日系纯爱片的爱好者。导演在爱情故事上类型化的处理,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不好的联想,那就是所谓的六大巨咖,三国巨星,并非是为了展现乱世浮生的众相,不过是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口味,进一步在当地打开市场,捞取票房的花招而已。
而具体到对于爱情故事的微观描绘上,吴宇森的败笔同样不少。最为明显的恐怕便是他对浪漫二字的理解。吴宇森当然是个有着浪漫情怀的导演,白鸽,风衣,枪火,这些都是例证。只是,这种浪漫一方面是充斥着阳刚气息的,与爱情中男女间的浪漫大相径庭。而另一方面,吴宇森进入两千年后的颓势也从侧面证明这种浪漫放在今天多少都有过时的嫌疑。不幸的是,吴宇森还是过高估计了自己。他在关于《太平轮》的访谈中大谈特谈浪漫,但事实又是什么样子呢?《太平轮》对浪漫二字诠释的笨拙程度就像一个完全没谈过恋爱的小男生在写一部关于爱情的鸿篇巨制,因为经验与想象力的双重缺乏,他所能依赖的唯有机械的复制。黄晓明与宋慧乔的初遇,雪夜,穿不合脚高跟鞋的大小姐,一曲共舞的华尔兹,完全是童话故事里经典元素的粘贴。佟大为与章子怡在面馆吃面的那场戏,章子怡擦筷子以及倒盐其实都是非常出彩的细节,但导演似乎生怕观众不能理会似的,非要自以为是的用上慢镜头特写,一带而过的含蓄被用力过猛的暗示彻底击毁。而说到金城武与长泽雅美,随便找上一部青春校园系日剧日影,完全可以实现无缝隙的完美替换。
如果说,这种对浪漫的误读和滥用仅仅停留在爱情这一环节,那么《太平轮》倒也还有翻盘的希望,毕竟吴宇森说到底还是靠吃类型片这碗饭为生的,但吴宇森把自己的所谓浪漫主义渗透到了电影里的几乎每个环节,这对这部基于历史和真实而生的电影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一头一尾的两场重头战争戏照理来说是吴宇森的拿手好戏,但事实是它们也没能让人对电影的整体印象有太大的改观。基本上,可以说老吴就是在吃《风语者》里的老本,除了努力学着迈克尔.贝的样子做一个勤勤恳恳的爆破工,他似乎也想不出什么在战场上打出花样的新点子。但拍戏这种事,怕的就是一个比字,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战场,当人们看到五六年前的冯小刚能在《集结号》里以更具信服力的表现说出内战的残酷,便很难不对《太平轮》皱起眉头。
解释成自己的香港导演身份也好,出自于与生俱来的浪漫劲儿也罢,《太平轮》在还原历史上的随意都是显而易见的。先不去考证1945年7月国军与日军在淮海地区究竟是否发生过片中那样惨烈的大战,也不去考证抗战与内战期间国军与共军是否已经装备RPG,坦克型号为何的问题,单是佟大为参军时间这样的明显BUG便让人难以接受。从故事发生在1948年推断,已参军六年的佟大为应在1941年或1942年入伍,那么请问在”沈阳“(那时的沈阳是否就叫做沈阳?)参军的佟大为究竟是在为谁打仗?这种随意态度的背后其实并非吴宇森本人的疏忽,本质上来说仍是一种港片思维支配的结果。说白了,尽管有着在好莱坞成功打拼的经历,也拍过《赤壁》这样的史诗巨作,但骨子里吴宇森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港导。这种港片血统决定了他会把所有严肃的问题市井化,把复杂的矛盾戏剧化。所以,当你看到手持卡宾枪深入敌阵,跛脚叼雪茄戴墨镜露坏笑的黄晓明时,你一点也不必感到惊讶,没错,那就是当年的小马哥和小庄。而这种违和感严重的场面,在电影里可谓屡见不鲜,国共双方高级将军的碰面,宛如警匪对决一样儿戏,共军出征的场面,竟然颇像警队出征,而至于说佟大为与共军战士在森林里的双枪对决。呃,就把它当做吴宇森自恋式的自我致敬吧。
爱情上的笨拙,历史上的随意,这便是《太平轮》的上半场给人留下的全部印象。当然,对于吴宇森这种量级与年龄的导演来说,他自然有任性做实验的资本,只是这种实验收获的恐怕并不会是《黄金时代》的争议,而更多的是江郎才尽明日黄花的感叹吧。但愿,下半场的《太平轮》能让人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吴宇森。
上部是战争片,下部应该就是灾难片了,画面超赞,又见吴宇森的白鸽,情感刻画和上海滩的浮华阴暗描写的比较细致,书信体叙事足见功力。三对恋人重点讲了两对,其中一对还跟太平轮没关系,还挺期待下部,想知道金城武为什么会回到船上,我大麻酱上部几乎没戏份
其实比较散,更像是序篇,战争并没有将这些集中起来,依这个势头下部会更好看。我好像能在吴宇森导演的镜头下看到了他的触觉,他抚摸过的这个面对生死的在挣扎的生命。章子怡和俞飞鸿演得尤其的好,我觉得她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是非常惊人的。我没办法去断定这部电影好不好,因为它是有生命的。
看了首映很失望,电影主线凌乱,剧情滥俗,转场更是生硬。黄教主犹如许文强上身,端着脸耍帅扮酷,台词也造作,表现太差了......就这水平也好意思弄上下部,3D IMAX圈钱,对导演失去尊重。
两星半,较平庸。太平轮仅是噱头,更想写乱世众生。可惜几条线处理得都不太好,少有亮点。尤其最后超长的大战,无聊无新意(尤其对抗战剧熏陶的内地观众),也不敢有突破。而角色都缺少核心目标,没有向心力,这也是觉得故事松散的原因。黄晓明仍是老派吴宇森电影英雄(发哥)的形象,不过气质差太多。
毕生致力于用歌剧式的华丽影像来表现草民身上的高贵的吴导啊,万恶的好莱坞终于还是把你掰直了。
上确实是铺垫,但是整部电影来说也还是不错的,豆瓣给的分着实低了些
是连接着格瓦拉吗。。我还没标就恶意标了推荐。。狗屎!电影一般,在开头一会就觉得像赤壁,果然是同一个导演,不是我的菜,我爹拉我去看的,我想看一步之遥,可惜没上映,唉。剧里有杀马镜头,伤心!伤心伤心!唉,那人也是无奈,蛮难过的,对于战争这个话题。
把教主换成张震就完美了
战争场景很不错。国际章演技牛逼,如果没有黄晓明+乔妹那段,专心写国际和金城武2条线,绝对是部好片
海上灾难前充分的情感铺垫,悲戚厚重却不失浪漫色彩。极力弱化暴力的战争戏份营造出一种庄重的美学氛围,与各级主角情感体验的部分相得益彰,节奏铺展与转接做得异常舒适,显然由吴宇森扎实的技法与王蕙玲细腻舒展的剧作共同成就。唯美的影片本身使3D效果显得多余,期待下集。
开头的那间光明照相馆,其实是三对恋人生离死别的起笔。三组合照,一张真婚,一张假意,一张是合成未完的夙愿。吴宇森在上部抛撒一地杂乱线团,各奔东西零碎铺洒,影响整集叙事,但上部只是国共之争,下部应该才是巨轮沉浮中的大灾难大悲喜人性刻画,愿他下部能好好绣出一朵惊心动魄的乱世浮生花。
“老板。把这几张照片接在一起,要唯美的那种”。吴宇森:“没问题!”
小明,你本不该来的。
不知道吴宇森所说的终于拍出了想拍的电影是什么意思,我只知道两个小时内我如坐针毡。主线模糊,剧情冲突缺乏,演员演技平庸,毫无想象力的战争场面……我明白上集导演和编剧的思路,但大量情绪化段落和泛滥的配乐只能让观众觉得疲惫不堪,体验重复。也许下集会精彩,但我也不再关心后面的故事了。
1.开场战争戏的两块五特效和镜头运动就奠定了难看的基调;2.这片调色是个大问题;3.黄晓明满脸写着自恋两字,那下巴是要翘到天上去; 4.宋慧乔的韩剧演技也是蛮出戏的;5.章子怡全片除了帮伤患抬抬手什么也没干,哦还被干了两次;6.一星给金城武,一星给长泽雅美,好歹养眼;7.期望有点大,失望也蛮大
时而是日本小清新幻想片,时而是韩国公主病意淫片,时而是八一厂抗战历史片,时而是赵宝刚谍战爱情片,类型多元主题多变,看一部顶五部不费劲儿。普通话、东北话、上海话、四川话、闽南语、东洋话,对谁都公平轮番练听力。这样宏大的跨语境文本,这样敏感的党际历史区域,恐怕还真得是吴宇森拍
固执的吴宇森将其典型元素和个人偏好集结于此,这么多年他仿佛憋着气,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或评论,意欲拍成史诗片最终不可避免滑向悲剧,可叹;战争场景冗长且平庸,爱情段落稍好,画面太远离尘嚣;教主和宋慧乔过于美貌,重见金城武真好,长泽雅美的背影;演员调教颇有问题,看看章子怡吧。
看了首映,没失望,极赞,吴宇森对于这部电影的镜头处理极其到位,上半部充满了铺垫。这是一部极其难拍的电影,每一个场景都在讲诉一个故事,每一个场景都在讲诉一个线索。只是看完之后心里各种难过与感伤,国家情仇和诗与远方,这是我唯一认可的华语电影上二战中国战场的电影,也是最棒的,没有之一。
如果吴宇森还有那么哪怕一丁点的顾惜名声的想法,他就该把这所谓的第一部立即免费放到网上,作为大家去看第二部的背景资料。另外,黄晓明真的不打算去找个配音吗?
问题很多。全片给人一种往《建国大业》里塞三段爱情戏的感觉。生硬的转场破坏好不容易铺垫出的一丁点感情,导致最后三段爱情的刻画都不深刻。几位大牌显得束手束脚,黄晓明拗造型不亚于《狂怒》里的皮特。多余的慢镜头、做作的台词...即便又现白鸽,即便很有美感,但这样的美感极大破坏了电影的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