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赞郁名为《Never Ending Peace and Love》的短片出自由韩国国家人权委员会监制、以人权为题的短片集《If You were Me》(《六人视线》)。除朴导之外,还包含有林淳礼、郑在恩、吕均东、朴振杓、朴光洙五名导演各自执导的短片。
面对命题作文式的短片,朴赞郁的执导能力并没有出现失准。短片《Never Ending Peace and Love》改编自真实故事,他把目光对准了偏远封闭(尼泊尔)到现代文明(韩国)中间的巨大落差,由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山村到异国喧嚣繁华的城市,此间强烈变化对渺小个人的影响作用。
一开始真怀疑朴赞郁缘何起这么一个“假、大、空”的题目:永不结束、和平友爱,这一串名词下去就是平等、自由、民主之类的人权用语。这题也切得太远了点,结尾在尼泊尔村子的墙上才发现是藏头字母,顿悟即“NEPAL(尼泊尔)”。
影片分为黑白与彩色两个部分、三小节故事,首尾两段都是在尼泊尔对Chandra的采访询问,中间一段主要情节则是Chandra在韩国6年又4个月的遭遇。
短片以简单字幕交代了事情起因,尼泊尔女人Chandra来到韩国打工赚钱,一天和工厂同事争吵,负气出走结果就迷了路。
Chandra在街上丢失钱包一节上,她先拿出一块手帕捂住自己鼻子,估计是对城市气息还有韩国泡菜味的不适。后来在开往警察局的车上有点提到这点,由这细小之处也可以理解她对于周围环境的陌生感,人的生存需要在现代社会里容易解决,而环境适应能力则不是那么容易克服的。
尼泊尔语听起来就是含糊不清,韩国人都无能为力,Chandra随后被送往医院、救助中心等等。究其原因只是由于语言障碍才造成Chandra被当作精神分裂症患者误投进医院。讽刺的则是全球走向一体的今天,语言已非当初阻碍交流的真正障碍——但韩国居然找不到一个会说尼泊尔语的人。
只是语言障碍?短片告诉的事实并非如此。警察的不负责任错失了寻人启事,医院一纸定论直接把Chandra打入精神病院,找来巴基斯坦人用以寻求沟通,结果导致Chandra本人都丧失了回去尼泊尔的残念。
朴赞郁在精神病医院设置的若干细节,颇有些冷幽默:把Chandra当成女儿叫唤的韩国老太太,口中的名字成了她后来的韩文名;自以为是的主治医生,一会说她是泰国人、一会儿又认为是菲律宾人。空荡的精神病医院里,稀散的病人,各顾事情。
提这些也是因为年底以精神病人为题材的《I'm a Cyborg, But That's OK 》即将上映,这部年度大戏是偏向商业主流,但一名电影导演的语言手法总是会得到某些前后延续。
黑白部分的故事里,镜头在大多数时间里是以第一视角,即Chandra的主观视角面对着韩国以及韩国人的一切。出现过的人物有无可奈何的小吃店老板夫妇、无从下手的警察、尴尬不已的医生还有小心翼翼的护士。一张张神情各异的陌生面孔,可以想象的是摄像机后面Chandra不敢抬头的紧张还有惶恐不安的眼神。
不过影片在纪实基础上,并非只是单线叙述。镜头一方面充当Chandra的视角,一方面则充当采访功能。面对Chandra的不公遭遇,有人站出来质问是非曲直,有人主动反省个中因由,有人逃避责任互相推脱。但最后是一个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Chandra在韩国呆了6年又4个月。
面对多年后姗姗来迟的帮助,她却说:“I'm scared.I want to go back to my room.”,挣扎着拒绝可以回家的机会,她似乎习惯了精神病医院的生活。
而在援手伸出后,画面由黑白向彩色切换,镜头也追随Chandra由韩国来到了尼泊尔,喜马拉雅的雪山之下。原来不仅仅是语言障碍,也不是周围人的冰冷到热情洋溢的转换过渡。Chandra生活的尼泊尔乡村和韩国城市之间本来就是截然不同的世界,不同到可以用颜色来区分。
后来她勇敢地站在了镜头前面,露出羞赧的笑容,喃念着祝福之类。
短片在尼泊尔人的载歌载舞后落幕,在归家的温暖旋律中结束。
《The Weight of Her》2
那个年代韩国少见的女性视角,但也没能深入更多。
《THE MAN WITH AN AFFAIR》3
布景有点反乌托邦的感觉,挺有风格的,但怎么感觉和主题不太搭?
《CROSSING》3
想表达的对残疾人压迫的主题有传达到,甚至用了轻快的笔触来描绘,但铺垫还是稍少,结尾有点仓促。
《TONGUE TIE》1
直接拍整场手术也太偷懒了吧…
《FACE VALUE》3
完全没料到竟然玩了结构,最佳宣传片·恐怖片版
《Never Ending Peace And Love》 3
老朴的视听水准明显高一大截:POV+打破第四面墙撑起全部导演技法,POV对剧情信息交待的不足之处通过打破第四面墙来让演员告诉观众,而打破第四面墙所带来的视觉信息的不足则由POV的机位来补足,十分成熟。因为是老朴,所以最后尼泊尔人紧紧握住主人公的手真似给主人公戴上手铐,要不是结尾的载歌载舞,真的就信了。
朴赞郁与朴光洙领军,其他四位都是釜山影展走出的新生代,人权委员会命题作文,所以估计是特意安插了两位女导演,六位的长片都有看过,短片集代表不了真实实力,参差不齐,简单排序,朴光洙>朴赞郁>任顺礼>朴珍杓>郑在恩>吕畇东。
倒是前两个故事印象很好(减肥和小男孩被妈妈关在屋外这两个),朴赞郁那个摄影很棒,故事不喜欢,其他几个一般般。
韩国六个导演的短片集,关于人权的主题,略有些晦涩没看太懂,其中第二个小孩要盐,和第五个停车场比较喜欢,冲着老朴看的,本来以为第二个小孩尿床要盐那个风格化视听短片是他拍的,没想到最后一个尼泊尔才是他的作品,没啥感觉...
第四个和最后一个有点意思
韩国底层社会扫描
六位韩国导演拍的六个小故事组成的电影,包括朴赞郁、林淳礼、郑在恩、吕均东、朴振杓、朴光洙等。居然还被《看电影》杂志评选为韩国电影Top100第16名。因为朴赞郁参与了影片的导演才看了这部片子,结果他导的那部分关于尼泊尔的也没仔细看,其他的也就认真看了前两个故事。
不错嘛,虽然是大杂烩,但是整体质量是在线的。有离奇梦幻的部分,也有对韩国社会问题的指摘,最喜欢智力障碍人士的生活碎片这一章,很写意轻巧,又很现实与残酷。当然,我是冲着朴赞郁来看的这部短片集,他拍摄的段落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也比较有国际化的视野。
少女VS外貌(无良审美观整容业主导的身体革命失败,发笑有罪),少年VS习惯(欲望致惩处,惩处致羞辱,羞辱致小基佬;棒国风俗,用盐洒身治尿床),少年VS莺歌力士(完善肢体练成上流人物),残疾VS绑缚(困局已定,鱼死网不破);骚男VS鬼女(醉驾+挑逗=地狱);外来嬢VS精神病(语言之下的人际隔膜)
有些比较莫名。。。最后一个很有感触。
冲朴赞郁看的。找片过程中发现这还是一个拼盘系列,后在其他影片的页面发现是受韩国国家人权委员会维托拍的命题作业,怪不得……每个短片看着都挺实验,然而大部分的内容都配不上形式,只有软科幻意味浓厚的“减肥篇”完成度最好,多好的性别议题作品。朴赞郁的貌似是最后一部?没啥好说。
六个短片除了前两个,都挺具有实验或新浪潮风格。每个故事都要么表达一种情绪(收费站男人、自卑胖女孩等),要么呈现一种状态(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有些我们能通过相似经历或同理心产生共鸣,有些则是我们不曾想见的感受,无论哪种都是存在于世间万千之一的某种可能性,让人类这种物种生生不息且不尽丰富。
看短评说前面有个像鬼片的,我害怕,看着简介导演顺序,直接跳到最后看了下,的确最后那个拍尼泊尔女人的短片就是朴赞郁拍的,他们那边的精神病院还是救助中心居然可以无偿收留女性六年多吗,惊了,他拍这个反映human rights问题,在我看来,也有奢侈的部分……
好像里边有个小孩那一段挺可怕的,像鬼片
非常没意思
没看懂。也没心情去看懂。
希望像最后一个朴赞郁的短片里那墙上的涂鸦写下的一样----"Never Ending Peace And Love".希望我们的世界里不再到处都是国王与上帝,只有Human Being.
六个导演六个故事,印象最深最有触动的是最后一个,以摇晃的镜头,纪实手法拍摄的真实故事,尼泊尔女人的回家之路,一针见血地讽刺,看完之后才知道正是朴赞郁的作品,同时发现了短片的魅力。
六个人权主题的小短片组成的电影。1.女人的外表与工作机会的挂钩。2.被羞辱的尿床男孩与成年性暴露犯的重合。3.残疾人的辛酸与无奈。4.伟人要会说标准的英语,甚至从小就得付出惨痛的代价。5.见鬼,想和漂亮女人约会也不想参加自己酒后驾车撞死的女人的丧礼。6.尼泊尔女人在韩国的遭遇与回家的希望。
就二星!什么垃圾片?云里雾里的故作深沉深刻,没观赏性和触动!别跟我讲大道理!
六个视线,六个角度;六个视线,六个故事;六个视线,六个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