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香港念研究生时候我看过这部片子,很喜欢,今天在香港电影资料馆20周年系列电影放映的活动中又重温了这部电影,感触更深刻了,因为在香港足足七年,从当时一个非常热爱香港电影在读研究生时候,看了无数香港电影的学生,到经历了工作恋爱分手成长,我的很多个人的情感感受和这座城市在时代的变化,交结在一起了,感情越发复杂。
香港有一大批在九七年前后创作的电影,其实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了香港人的一个集体回忆,在九七回归前的集体焦虑,他们从经历过七零年代八零年代的极度自由和开放的教育环境之后,不知道回归之后会变成怎样,有着对新时代的一种期待也有一种对未来不确定的迷茫,所以大批人出国移民,年轻人出国留学打工,是那个时代很鲜明的特点。而电影爱情故事的背景就是发生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他们上下两代人,完成了这次跨越。对我来说,爱情故事只是辅线,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从电影里看到香港这座城市如玻璃般,反射着时代很多面向,也闪闪发光,也敏感易碎。两人落下的子女,就暗喻了被父母留下的孤儿,一开始互相看不顺眼,身份焦虑,之后深入了解了不同的文化,又互生情愫产生微妙的关系。
节录一些现场导演和不是还有现场观众的互动:
1、为什么想到拍这样一部影片?
张婉婷:当时就是在70年代最开放的环境中,考入香港大学,知道香港大学的东楼就要拆了,因此想用电影把它记录下来。包括香港,当时还有很多城市的样子,包括市区的机场,机场边上的私人小飞机机场,这些想把它记录下来。
当时香港大学是很难考的,因为后面有大把的人在等着他们的毕业好有学位空出来,英国政府又奉行自由教育觉得能考进去的都是精英,精英是可以自己学习的,所以教育的环境非常宽松,考进去之后的所有的人都疯了一样玩,忙着跳舞拍拖打球。所以当时电影里面欢迎新生的仪式,打球,世界上最长的脏话诗,这些都是导演本人在读大学时候发生的真实事情,甚至更疯,他们也请了当时真的大学生来客串群众演员。甚至在最后跟东楼告别的时候那一次晚会,导演请回了他们的同学,从世界各地回来,都已经是意气风发的成功人士,这也是真实的人物。
当时也没有想到说,要去表现出这么宏大的一个时代主题,当时只是想记录下来,一些可能再不去记录就要消失掉的关于香港的记忆,但现在回过头来去看这部电影,没想到产生了很多更大的历史意义。
2、爱情和时代背景哪一个是更突出的?
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3、现场观众问:选择演员的时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你觉得选择演员这是天分还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
当时选择黎明是因为黎明已经很火了,而且他是一个在表演,上面非常自然,你不觉得他在演戏的这么一个人,但是当时舒淇还没有名气,而且还在拍三级片,所有大众的声音都觉得让舒淇来扮演一个大学生,不太适合。是导演觉得舒淇天生有一种非常纯情的气质,不管他演什么片子,其实都让你感觉到纯情,而且非常有气质。证明这个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当时吴彦祖还没有什么作品,他来试镜的时候,都讲不好中文,非常坦诚老实,这正好是这个角色想要的样子。而有人问道为什么会用陈奕迅演苏琪的老公,是因为导演想要找一个nice的人,陈奕迅来试镜,也没什么名气也没任何作品,他非常长气滔滔不绝讲了三个小时,导演就用了他,甚至他非常自信的想要唱主题曲,但当时黎明是男主角,还是让黎明唱了。陈奕迅的自信给导演留下了印象。
4、当时他们也经历过大红大紫,然后再到书拍一部电影,还要去找电影基金,大起大落他们都经历过,为什么他们能够一直保持只做自己想做的电影?
做人想要的不要那么多就好了,他们的生活非常简单,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任何人都是会经历高低起伏的,特别是在电影行业,所以他们在电影拍摄的时候也会告诉那些演员,你拍完这部电影一定会火,但是如果你火了也不要骄傲,保持谦虚,因为你会被捧得很高,下一秒也有可能会摔下来。而你能发展的怎么样,是看你在摔下来之后还能不能再站起来。
5、怎么会设置这个情节,让男女主角最后意外车祸一起离开?
因为他们这样子的感情,也想不到有什么用更好的方式去结束,因为你知道这样的感情太美好了,就应该让他停留在最美好的那一瞬间。不然的话,你知道再往下走就会变得不好了。
好像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最喜欢的就是看烟花,烟花也是在最美的那一瞬间,然后化成一道烟。
6、在拍摄回归当天,在维港上方的烟花场景,也是出动了几组拍摄人员,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当时一共出动了五组拍摄人员,已经对他们的剧组来说是非常大手笔了。现在回过头来想也非常庆幸,他们当时记录下来这些历史的画面。
7、当时他们的学生时代是非常开放自由的一个学习环境,但是现在的学生好像有很多的限制。他们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样的寄语?
像现在的学生专业都要考虑以后做什么工作好不好找工作,他们那个年代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只想着自己喜欢什么就读什么,喜欢英国文学就读英国文学,不会像现在想着自己要读商科金融。
像现在这几年很多在报纸上出现的事情都是想都想不到的,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都在发生着。想说的就是,一定要追随自己的所爱,忠于自己的内心,你不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一秒钟之后都太迟了,想做就去做。
文艺青年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就是只看闷或骚或闷骚的文艺片,假如列出一张榜单出来,王家卫电影系列无疑位居榜首,此外,陈可辛的【甜蜜蜜】、张艾嘉的【心动】和许鞍华的【半生缘】也应该是能被入选的,或许,还有1997年张婉婷的【玻璃之城】。 从一开始,这部片子的名字就俘获了我的芳心,玻璃之城,一度让我误读并联想到一群男人排山倒海的香艳场面。迅雷里的资源不多,下载时运转速度又相当地不河蟹,临了打开暴风影音,是原汁原味的粤语版,方才中和了我一腔的幽怨。 1997年除夕夜,英伦铁桥,旅客云集,在风雪中倒数迎接新年来临。港生开车载着韵文,去特加法拉广场看烟火。时光暂停倒流。彼此的儿女相遇,竟然都叫康桥。料理各自父母的后事,追寻他们的旧情。 70年代的港大学生港生与韵文。抢铜锣,他们的第一次对视。操场上奔跑的运动服少年,甩着两根马尾辫的网球少女。无刺蔷薇,养在水里,一天一颗阿司匹林。舞会场外的初吻。 钓鱼岛游行抗议运动,韵文去监狱探望港生,送去那首Try To Remember。港生去法国重续学业,临走前送给她自己做的石膏手。掌纹中,他的的生命线、爱情线、事业线都是由她的名字串成。她冲动地设想明天就去学开飞机飞去巴黎。 他离开后她辛苦兼几份工,存够钱才可以打一次三分钟的长途电话给他。后来,那个电话亭断了声音,各自婚娶。 再次邂逅,是在九七香港回归前。一次国语培训班,他回头,她惊愕。昏黄酒吧里他为她唱Try To Remember,前尘旧事一并浮现。她在窗前拨他的号码,他在车里望着楼上的灯光,暴雨中的汹涌拥抱。一起去学开飞机。他和她幽会偷情。 联名购置房子,那座靠海幽静的玻璃房。一起养只小狗,怀旧地买回当年大学校园的邮筒,把保存了二十年的信一一重投进去。见证恋人往事的女生宿舍何东大楼化作拆除的废墟,大学同学会重聚,他们决定分手,却未了当年就未了的情。 学成开飞机的时候,他不在她的身旁。都有各自的家庭孩子,毕竟只是情人。明明知道不可以,又怎能放得开,宛如毒药或者禁果或者顽疾,不会疼痛不止,却是终生不愈。 韵文远去英国。黑色的长风衣,冷风吹得人心灰, 泰晤士河畔的天空有着些阴霾,街头邂逅追来的港生。镜头交叉剪接。两个人开车行在伦敦新年的路上。两人的儿女行在香港移交主权的烟花里。惊恐的表情。甜蜜的表情。刹那的车祸失声,伦街头惊愕回头的快乐孩童。迷离中,港生和韵文的身影消失在回廊角落。烟花绚烂美丽,消失殆尽。 最终在空中比翼齐飞的,不是他和她约定的飞机,却是那绚烂之后,旋即冷却的烟火。故事的结尾,是那年港生带着韵文离开舞会。静悄悄的走廊上,只有他们的脚步声,一声一声清脆地叩响。勾动起记忆,疼痛起伤疤。 想起半生缘里最后一幕。冬夜的小树林,世钧替曼桢找到了丢失的一只红手套,他脸上闪耀开心而美好的笑容。只是后来,统统都碎掉了。 我们总会遇到许多心动的人,只是也许,有的适合一起长守,有的适合用来怀念。最在意的人,总是不知道我们的最在意。这座水泥森林再荒凉,都能演出一段爱情,或者荡气回肠,或者刻骨铭心。云淡风轻的,都不屑浓墨书写,都不值膜拜唏嘘。爱不过若此,其他,比如,婚姻,谁知道呢?反正不是一个可靠的东西。 演员表。从来是不曾对黎明有什么好印象的,一来他那张脸不是我好的那口,二来在天王四叔里,他唱不过张学友,跳不过郭富城,即使是平翘舌不分的刘德华也比他勤奋得多,第三,总觉他演技生硬、表情单调,尽管这也许正合适出演一些有文艺色彩的角色。所以,数得上来的那些港台文艺片似乎都喜欢找他,无论是黎小军,还是沈世钧,再到这里的许港生,如果说刘若英是文艺片女王,那么也可以给黎明颁个文艺老生奖了。 香港女演员中,老一代婚嫁退隐,新生代青黄不接,残留下来的一打中坚力量也是良莠不齐,除却几只花瓶,也难有几名会演戏的女星。一直认为舒淇是个惊艳的例外。尽管,少女时代孤身闯荡香港,等到终于熬出一片天,却结下了情色背景的茧。脱掉了衣服,但却不曾脱掉她身上的率性与明媚,所以在她最好的时光已经逝去之后,她在金马奖拿到影后时说,我要把我脱掉的衣服,都一件一件穿回来。语气依旧俏皮,眼神却是泪光的坚定。 这出脚本,是港生与韵文的玻璃之城,是黎明与舒淇的玻璃之城,或许,也是你的,我的,我们的玻璃之城。 玻璃总是冰冷而脆弱。晶莹剔透,华美干净,映射出百般幻影,不坚强,也不柔软,质地却有一种决绝的悲剧因子。戏里,是他和她的爱情。戏外,是我和你的宿命。真是致命的比喻。 这是不归的路。我们在路上,都是残缺的,从身体,到灵魂。或者是盲的,或者是失语,或者,步步迟惑害怕受伤,或者,光芒黯淡的大眼睛,写满了寻觅与怀疑。小心翼翼吞吐周边的空气,在各色各异的玻璃之间游荡。试探触碰,寄存真心。而我们始终,跨越不过无形的阻隔,也无法到达梦里想去的终点。 有一种爱永不能开口,就像孤独的火种凝望黑色的天空。它是藏在黑夜里的幽灵,冷冷地睥睨着我们。我们飞蛾扑火然后头破血流,或者心灰意冷然后烧尽烟花。 当有一天我说我要放弃,不能再一路陪着你走下去,你要相信,我多么羡慕你还能坚持下去看到最终开出花朵,而我,中途退场,最爱的只能是枯萎的自己。
你不在我身边时,我最爱你
怡微的影评写得特别好。印象很深的是保钓那一段故事和学说普通话,针脚细密的大时代小细节。身体力行的少年左派革命者真的会让人心动的,黎明在这部里很活泼,不过中年后就又还是沈世钧黎小军。和甜蜜蜜对照着看,“爱情”和“命运”,个人与时代,感慨幽深。头一次赅到吴彦祖的帅点。
风雪中的电话亭、七十年代的香港大学、灯光下骑自行车的小路、伦敦新年的烟火……气氛唯美而怀旧。然而这两个人都不够勇敢,既没有坚定地在一起,又没有全心全意对待身边的人。不知他们能不能分清,念念不忘的到底是真实的彼此,还是自己回不去的青春?满目河山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以后还是不要随便乱坐前任的车了,万一出车祸了呢。 但是,其实,如果跟你死在一起,我好像没什么所谓。
1.我家小吴那时候就很帅了。2.港生和韵文后来喝茶那段怎么那么像《18春》,而且男主演都是黎明。3.婚外恋也要给予这么高的赞扬么?真要是心里一直装着对方,那干吗跟另外的人结婚?4.一个人真的可以在心里同时装着2个人?5.儿子和女儿在一起,挑不出可挑的刺,嗯。6.给4星完全因为画面
看着樓下新版的gong fight,不知道这样的故事会不会继续在同样的地方上演。
政治氛围太浓厚了,那个年代的青年还有这般热血,所谓家国情怀。所有的节点到97都是个转折,缘分很巧妙的,滑落了就滑落了,一错过就是永远。倒像是最早的《后来的我们》。最后,异地恋真的好辛苦。7.6
有些电影只适合年轻的时候看,因为有些事情只适合年轻人来做。
很好看,不过我觉得细腻有余,饱满不足...
青涩的吴彦祖 黎明和舒淇都嫩的出水来 雨夜隔着车窗的黎明好看的像幅画 里面的桥段各种浪漫 an asprin a day when he is away 连最后和烟花一起飞上天二十秒都想得出 在大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二十年后依然很经典啊
居然有吴彦祖陈奕迅 虽然同样是婚外情 但比廊桥遗梦更好接受 电影是靠情感推动的 我完全get 到他俩的情感了 男女主之前就是恋人 后来因为误会分离 再见面是功成名就时 双方都有了家庭和孩子 可依然忍不住在一起了 这就很人之常情 有了事业当然也想有爱情 相对比他们一直偷偷摸摸 无法一起度过生日中秋节圣诞节新年 死在一起这个结局更好吧 黎明这端正的帅让人挪不开眼 舒淇刚一看怪怪的 但后期的冷艳决绝气质实在杀人
张婉婷细腻的柔软视角。我们先知道结局,然后才被一层层揭开记忆的帘。一个人能同时爱两个人吗?我不知道。聪明的,你说呢?若能答出来,诺贝尔和平奖非你莫属。广生与韵文成全了黎明与舒淇的未实现。一如彭羚的歌:遗憾才会令你,珍惜得彻底。PS “你不在我身边,我才是最爱你的。”
爱情片就好好拍爱情片,什么乱七八糟的“97以后大家都是同志了嘛”,黎明还念毛泽东语录,莫名其妙。想起许鞍华的电影,所以那段时间的香港导演,是不是都幻想着,【九七以后】就要被迫学习社会主义,戴红袖章,学唱北京的金山上??再结合2019年的香港大乱,当时电影里那些讨好趋附的细节太讽刺了。两边各自安好,该干嘛干嘛,谁要赤化你们啊,妄想症!还好当时黎明和舒淇都在颜值巅峰,舒淇美到迷离,黎明温文儒雅,还有嫩得出水的吴彦祖。一星给演员的颜值,还有一星给最后一幕。20年爱情,最初最美的一刻。
他:在你身边的每一天,我都是最爱你的。她:不在你身边的每一天,我才是最爱你的。Try to remember.
Try To Remember,舒琪海藻般迷人的黑头发。再次分离,韵文对港生说,你要知道,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是最爱你。
我爱你么?想和你在一起么?到最后又有什么干系呢?彼时少年少女们的爱情,浮浮沉沉,放手与不甘心放手,最终在希望降临的时刻如玻璃般碎裂了。还是当下的少年少女更伶俐,爱了,但仍然拾起心动各奔东西。人生海海,几多变故,在复杂的现实面前,爱情与梦想只是微末而被动的一环。
Timing,如果能不早不晚地相遇,就没有一个词叫做“命运”。
try to remember……我手指的掌纹全部都是你的名字……请你记得我是那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我一直记得关于这部电影中带给我的种种感动……这不就是爱情最开始的样子吗
我的生命线、事业线、爱情线,全都是用你的名字拼成的——还有比这最动人的告白吗?
7天,20年的爱情,20年的朝朝暮暮,始终不曾把对方从心头放下。20年的爱情,20秒的烟花,20秒的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