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海角上的兄妹》,7.5分。看角色设定属于社会边缘题材,哥哥瘸腿残疾,妹妹自闭近乎痴呆,生活不能自理,两人生活拮据相依为命。妹妹一次意外走失,与人发生关系并带回一万元,哥哥下岗后开启了妹妹卖春生意。 故事题材和情节走向都有点反传统反正义的,看豆瓣评论很多人对哥哥带妹妹卖淫的故事设定,以及对妹妹卖春时乐在其中有不适感,觉得三观不正,我觉得题材和表达手法是匹配的,内核还是生存挣扎和反抗,这个是关键。艺术本来就不是教育人的,而是表达和探索。 电影中大量的裸露镜头,但是我没觉得有一点色情,其中一段不同客人的蒙太奇剪辑很厉害,以及半开放的结尾都是个人很喜欢的处理。 电影整体不到优秀,但是内核和表达很统一,电影故事跟音乐旋律一样,被开发的没什么空间了,现在很少有没听过的原创性故事,这部电影很好得平衡了故事性和表达深度上。
这是一部光读到故事大意就够惊世骇俗的电影,尤其是哥哥带著妹妹到处去卖身这句话,根本就是道德沦丧的行为,原以为电影将朝向大尺度或猎奇的方式来呈现,但导演却选择直接开门见山,毫不虚伪且全无遮掩的真实呈现,写实无比且一点魔幻的色彩都没有! 《海角上的兄妹》充满许多看似荒谬且近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在一个被断水断电的小铁皮屋,还是到处翻找垃圾桶中的厨余等,但是在观影的过程中却完全不觉得有任何怪异感,甚至也未明显影响到自己的价值观,因为我们所看到并不单单只是那些世俗上的道德定义,而是一对残疾的兄妹,为了在这冷漠又艰困的社会中努力求生的生活态度,即使困苦的生活环境让人怜悯,但他们不卑不亢的意志力,却让人由衷地感到一丝丝的温暖。 《海角上的兄妹》是一个充满性、残障和贫穷的电影,故事的本质上就是个彻底的悲剧,但观影的过程我却完全哭不出来,且因为看到妹妹因为卖身赚到的钱,有了经济能力去填饱肚子而觉得欣慰,甚至替他们兄妹感到高兴,这到底是在多么无奈又悲哀的情况之下,所做出的一个极反常的情绪反应
想象他人的苦难,似乎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有点难度的事。就比如问,为什么这对兄妹没有保险和社会补助,就好像在问,桥洞下为什么会有流浪汉一样。
这部电影,只是把一条常见的社会新闻素材,用艺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和大部分主流日本电影不同,没有将画面打上日式滤镜,没有好看的明星在做作演出,也没有和风温情的定常主旋律。
看短评时很多提到金基德,又想起《坏小子》,确实卖春桥段有相似,但故事内核其实仔细琢磨却全然不同。《坏小子》体现了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本片则在描述一种无法逃离的苦难。
想起影片中也有一些所谓“暖”的情节,比如赚到头几桶金时兄妹在忍受了长久的饥饿之后大快朵颐快餐;奋力地撕开为了躲避收租而糊满窗户的瓦楞纸,刺眼的光亮透进满是垃圾杂物的房内;一起逛熙攘的花火大会,真理子开心地放着哥哥给买的烟火;甚至同那位被霸凌高中生的第一次,窗户后的交叠人影,竟也有一种情欲的美。然而这一切看似普通人唾手可得的“暖”,却是建立在走投无路的选择之上,才能被获得。
最讽刺的莫过于,最初因为嫌弃良夫残疾而把良夫辞掉的工头,只是因为和另一个员工的酒后纷争,轻描淡写地又来找良夫希望良夫能回去顶替空缺。这对可怜兄妹经历了这么多即将走上绝路,但在他人的世界里,这份苦难的分量还不如一场口角。
所以真理子和普通人又有什么区别?她也能体会肉体上的本能快感,也能沉入海水中享受静谧愉悦,也能倒在路边嘶吼痛哭,也能孕育和摧毁生命。
海角上的兄妹,不过是运气不太好罢了。
影片聚焦于一位腿患残疾的哥哥与一位自闭症妹妹一起生活在海岛上的故事。哥哥因为腿部的行动不便,不幸遭公司裁员,本不富裕的二人更是面临生存上的巨大考验。他们从垃圾中试图找寻所剩无几的食物,放下尊严向亲戚借钱,直到某天哥哥在妹妹的内裤上发现了男人的精液和裤兜里的日元。
这两者的同时出现不难让人想象发生了什么,从此哥哥开辟了一条世俗上反人性,反道德的赚钱之路。当人性,在社会中生存必要的那些礼节,边界,道德,和一切冠冕堂皇被剥去之时,剩下的则是人类最本能的动物性。哥哥被黑帮大佬逼迫观看自己亲妹妹与他人性交时,他心中某块回忆被撬起,想着儿时看着真理子用秋千铁链摩擦下体激发出性快感的那一刻,是年幼男女的性启蒙,某种不伦的种子,如今成年的妹妹身体已完成了发育和蜕变,但是如此当下与过往回忆折叠的时刻,他的心里何尝不是撕裂般的痛苦,这是通过观看承受的酷刑。
在通过性交易获得了“第一桶金”后,兄妹二人放肆地吃着麦当劳,哥哥拆下家中玻璃上的纸板,照进屋内的阳光代表了开始向上走的生活,他勇于摘下的遮挡物意味着作为人类,终于拥有了一些尊严,不再惧怕窗外的世界和过客了。这些非常普世的,甚至都称不上快乐的快乐,在他们的生命中是那么的奢侈。
此后哥哥开始想尽办法让真理子看上去有吸引力,他笨拙地给真理子涂上口红和腮红,真理子则像一个小孩子般傻傻地笑着,她任意摘下路边店铺娇艳的玫瑰,在天台上撒小粉红色的卡片,完成工作后开心地在夜晚的道路上奔跑起来。虽然这些都在刻画着背德的社会角色与兄妹关系,但却真实地映射了真理子内心最为简单的,当下触手可得的快乐。这些画面令我无不想起李沧东的《绿洲》,同样也是两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相互看见,听见,取暖的叙事:韩恭洙幻想着自己从地铁的座位站起来,用矿泉水轻轻打向洪忠都的脑袋;幻想着在一间有大象和撒花的房间与爱人翩翩起舞时,这些画面与上述的本片情节产生了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其便是世间最平凡的举动在特定的场景下形成了反差,迸发出一种惊人的力量。
嫖客的温柔可谓男女情爱世界中最为悲哀的事情之一。侏儒对待真理子足够温柔,除去性交外的身体缠绕与枕边细语,足矣激起一名女子心底的眷恋和涟漪,况且真理子从未被人如此对待,爱情就这样发生了。可惜现实残酷,床笫之欢走不出那一间狭小的屋子。最终真理子像未经驯化的孩童般大喊大叫,在侏儒的门口撒泼打滚表达着内心的痛楚与不舍,也没换来一丝回应。
影片无时无刻都在突出人类的动物性,当哥哥被逼到绝境时他选择用自己的排泄物去反抗,从表面上看,这一行为充满了肮脏与污秽,但是这也是他为了自己与妹妹的保命之举。那一刻我感到一股原始的力量油然而生,一种通过绝对无尊严的方式来捍卫生命最本真的尊严。随着妹妹的意外怀孕,二人的生活仿佛跌到了谷底,求人无果后只得花掉所有的积蓄来做堕胎手术,这样一来,他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前功尽弃了。哥哥不是没有想过用石头一下了结妹妹的生命,活着实在太苦,悄无声息的死去也许是更好的选择,但是他放弃了,这一刻他的人性面在与自我的斗争中重新被唤起。
真理子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接受着命运不公的审判,随着她大脚趾的微微一颤,堕胎完成。画面来到她手拿一只麻雀,嗅着生命的味道,随后是镜头快速向前移动,经过海岛上一座座房子,奔向夕阳。
真理子又失踪了,哥哥再次打着电话四处找寻,最终在礁石上发现了面朝大海的妹妹。海风吹着真理子湿漉漉的长发,哥哥的手机铃声再次响起,没有人知道接下来迎接他们的会是什么,只是真理子回眸的面孔上,除了孩子的清纯还多了一丝女人的成熟。兄妹俩就这样对视着,他们知道,生活将会继续。
每年1月末,除了我去的鹿特丹电影节,在瑞典还会举办哥德堡电影节,它是北欧地区最富有国际声誉的电影节之一。我接下来说的这部电影参与了哥德堡德英格玛伯格曼竞赛单元,这一单元因纪念电影节前名誉主席英格玛伯格曼而设立。而该竞赛旨在关注第一次拍片的新人导演利用“实验”的电影表达方式探索人的存在。。。。存在!这个主题真是足够宏大!
导演片山慎三第一次拍摄电影,却有常年当副导演的经验。他辅佐过的导演可都是大人物。其中一位就是曾经在东京拍片的奉俊昊。他获得了很多奉俊昊的赏识,转年又前往韩国帮助老奉完成了《母亲》的拍摄。在接下来,他又遇到了日本独立名导山下敦弘,他帮助山下完成了其最经典的屌丝神片《苦役列车》的拍摄。所以片山可能也遗传了这两名日韩名导对边缘小人物的关注,在自己的处女作,讲述了一个生活在海边小城的有残疾的兄妹。
哥哥是个瘸子,走道一拐一拐。妹妹有严重的自闭症。而哥哥却拼尽全力撑起了这个小家,照顾妹妹的起居。他们的家一团糟,但却顽强得在小城镇生存下去,然而由于哥哥的残疾,他被公司裁员,唯一的经济来源消失了。哥哥尝试四处借钱。但有一天他发现他找不到妹妹了,他跑遍了小城,在回家的一刹那,电话响了,一个陌生男人叫他去一个停车场接人,哥哥感谢这个陌生男人的救助,还想给点钱答谢。陌生男人谢绝了。在回家之后,哥哥发现妹妹的口袋里有很多钱。。。。。
或许您能朦朦胧胧猜到一些背后的故事。一个有点醉酒的陌生男子和神智不这么清楚的少女能发生什么呢。可是这让哥哥找到了一条生存之路,于是他让她的妹妹,开始卖身。
如果看过奉俊昊的《寄生虫》,或许你能理解奉式电影中在刻画贫困人群为实现生存权利而进行的行动时,特别强调了它的动物性。寄生虫作为一种动物,它传递出人作为动物最原始的欲望和激情,而自由的人性已经丧失。在这部《海角上的兄妹》,妹妹的身体成为了非人化的性爱机器,她被哥哥利用,毫无身为人的人性可言。但是影片却设置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命题:哥哥利用她的身体,并不是完全得剥削她和压榨她;因为她的自闭症,她的生活无法自理,她的性爱只是通过哥哥这个智力达标的中介去换得财产,去满足她本身作为人最起码的需求--去活下去。所以即使影片展现了贫困人口一种作为非人的存在,却仍然在强调这种存在是为了使他们成为最基本的人,去满足他们生存下去的最基本权利。他们就是资本上的无产者,他们能在现代社会做些什么?
在影片里有一个非常触目惊心的场景。一群高中生为了看朋友破处的笑话,找到了他们。然而高中生却突然想抢走哥哥腰包里的钱,此时的哥哥突然憋出了一抛 “热翔” 跟这帮高中生开战。。。。。我知道大家都到这,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不适合你,如此恶心,低级,下流。但这就是他当时还击的手段,为了自己和妹妹活下去,哪怕再脏也要战斗。我在那时,看到了一个最无力却最伟大的哥哥。
我不想给大家看那些肮脏的镜头,我也相信很多读者也无力忍受这种人生的肮脏。但是这就是某些与我们一样,身处在同一个地球的人,此时此刻的生活状态。如果您有一些对人性极大的宽容,还有一些良心的话,您可能会和我一样,会认为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写给人的,最美好的赞歌。
我常觉得,亚洲电影总是有两个极端的发展方向。要么是揭露人性,用平稳的镜头去讲看似猎奇又现实的故事;要么是体现人性光辉一面,即便是世间的一草一木都似乎是以最和谐的方式相处。
而这部电影毫无疑问体现得是前者。
于我而言,抛开导演本身得经历而言,单论电影内容,是十分得艰难。虽然我习惯了阴暗电影里对人性的剖析,却依然无法面对这个电影所发生的故事情节。
原来,人,是可以为了那么一口面包而拼尽全力地生存,尤其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群体。跛脚的哥哥,智障的妹妹,从一开始,电影的基调就是昏暗与冰凉的,哥哥寻找又一次迷路的妹妹,当他空手而归的时候,将家里那个家庭照片选择盖住。那时我便想,的确,这样的身体与家庭完全是一个负担。可至少,他们还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
最初的哥哥还保持着人性的认知,他斥责妹妹的“不义之财”,将她的存钱罐砸烂,对妹妹大打出手,为自己的看护不到位也痛恨那个伤害自己妹妹的男人,更多也夹杂着对自己和妹妹病残的身体的无奈和愤怒。
这时的哥哥还清楚自己是谁,是一个跛脚的男人,也是一个智障妹妹的哥哥。直到故事的第一个转折点——他被辞退了,交不起房租了。
故事便开始急转而下,朝着悲剧的方向缓缓发展,所发生的任何细节都是为后来的他们逐渐迷惘到人性泯灭所铺垫。为了生存,哥哥开始做一些“手工”,说是“手工”,其实也不过是将小卡片塞到纸巾里借以宣传,每个一日元,做足一百个有一百日元,为此他还考了妹妹的数学问题,但妹妹顽固地坚持是一万日元;为了生存,哥哥开始逐渐暴露人性恶的一面,他向老友借钱,借不到足够的钱,他开始决不罢休,大哭也好恳求也好,为了钱,他发挥了一个无赖最该有的本事,连老友的丧钱也借走。在这个情节发生的时候,妹妹有个耐人寻味的举动,她非常好奇地聆听老友夫人的肚子,似乎好奇着那是一个如何的生命;为了生存,得到那么一口面包,他们逐渐沦落到捡垃圾,一个酱料包都如山珍海味。在街头捡到披萨,却被一个咀嚼着石头的疯狂流浪汉所夺。再到绝望的他们连纸巾都如天下最甜的甜品。
这时候,他们已经无法再生存了,没有了那一口面包,兄妹俩都在挑战人的生存极限。
命运的转折点的到来便是妹妹的那句“我要去探险了。”然而哥哥默许了,甚至非常“聪明”地带她来到长途客车休息区。他清楚不过,这些长途奔波地男人需要地是什么,然后将妹妹推销给她们。第一次哥哥被拒,他竭力扒在窗口边然后苦苦祈求,那双眼睛已经是为了生存的渴望,为了抓住一丝希望的拼命。可他一旦尝到“面包”的味道后,他再也不会放开自己的面包,于是哥哥也变成那个流浪汉,吐出了咀嚼在口中的石头,为了生存大打出手,强者至上。有了钱,这里的情节霍然又变得积极,两个人撕开了屋子里的遮蔽物,就像是撕开了所有伪装,他们承认与认可了自己身份的转变,能够为了钱为了面包去做任何事情,阳光就像一种讽刺,有了钱,他们就如同拥有了光明,哪怕这钱来得并不光明。
在这段过程中,他经历了目睹妹妹被凌辱,自己也在心灵和肉体上被折磨再到最后能够面不改色地将妹妹推送到一个又一个人的手中。鳏夫老头、黑社会、学生哥、矮小症残疾人士还有各种人,一组组镜头切换与特写既是写出了每个嫖客对于性欲释放的渴望也写出来兄妹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人性沦丧。
其中,在学生哥的情节故事中,哥哥的转变最为激烈,他彻底摒弃人本性中的善,为了活下去,已经不在乎任何的事情。他被校园欺凌团体所诈,竭尽窒息死亡,也许是失禁也许是求生本能,他将大便丢向那些人,用大便变成武器。这段也是最令人不适的一段。所谓的武器,所谓的求生,不是《大逃杀》中的货真价实的武器也不是任何中二漫里各种魔法加身,而是人最习以为常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大便。他大喊:“我还能拉!有本事继续啊!"
人为了活下去,已经忘记任何的仁义道德。所以,那个也被欺凌的学生哥怔怔地看着他,原来能赶走这些霸凌的学生真正的方法就是比他们更狠比他们更恶,既是凶恶也是恶心。
老友来质问他,他还可以叫妹妹继续服侍。这时,哥哥的嘴脸几近扭曲,像极了佛经里十足该下地狱该千刀万剐的恶人。他见证了那个矮小症的男人抛弃了妹妹,妹妹在人行道上大哭,几近癫狂,而上次她的大哭还是因为存钱罐被砸。他在梦境里幻想自己是个正常人,如孩童一般。可是,一当梦醒, 在目睹妹妹怀孕的肚子,甚至憎恶地想要用板凳直接结束这个生命。人的贪婪与欲望支配了这个病残的男人所有的思考,他从肉体的残缺到心灵的残缺,他真正变成一个行尸走肉,为了一口面包活下去的行尸走肉。
最后,如同宿命般的轮回,妹妹再次不见,哥哥再次赶出来寻找。海角边,两兄妹的对视。哥哥再次接听电话,妹妹静静地看着他。此时的两个人都像是亡命天涯的人,在人生的海角边试探命悬一线。
结局停在此处,我无比希望哥哥听得不再是嫖客的电话。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最可怕的是它讲述的是我们往往视而不见或是忽略的残疾人群体。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残疾人要么是积极向上的,就像是虎克或海伦,身残志坚。最常见的也是坐在轮椅上乞讨的老人。但无论怎么联想,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将这群人同电影的兄妹俩的形象联想在一起。最多也只是在报纸上的某一角留意到一些黑社会或是偏远乡村,利用智障少女卖淫的新闻。
可,事实就是,哥哥当老鸨,利用先前为纸巾塞名片的手段自制小卡片推销妹妹以卖春,亲自给她涂口红拖着她站街,在目睹妹妹被凌辱自己发出痛苦的大叫后依旧选择继续这样方式。他在吃一口面包的同时也吃掉自己那个没有了人性的心灵。
我看后,甚至偏激地产生如果人只为了这么一口面包活着,那还不如自尽罢了。这样的人即便有后代,也是祸害。待到睡了个觉,冷静一下后,方觉这是导演的能耐之处。
先前,知乎有个热搜,谈到如果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十年后一事无成还会选择继续抚养吗?回答五花八门,都有为人父母的怜悯之心。其中,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句——如果我知道他一事无成可能身体还有残缺却还在为了活下去而竭尽全力,我只会反省自己知道了这样的未来却还要在他们出世的时候剥夺他们生存的机会而自愧不如。
回答大概如此意,结合这部电影则意味深长。从最初,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最底层的社会群体,母亲是舞女,妹妹在年幼时还会模仿妈妈服侍客人的模样。母亲将妹妹托付给哥哥,这个妹妹的确低龄,但他从来没有抛弃她,坚信着一口面包就是生存之道。这么来看,两个人做得并无不妥,为了活着而活着,在我们眼里,他们丧尽天良,而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多了去,纪录片《黑市中的器官贩卖》,穷乡僻壤的男人为了一家人可以卖掉自己的肾,一个三万美元,原来为了家庭与生活,人都可以连赖以生存的器官与肉体都交由黑市衡量,各取所需。
最关键的是导演深知我们的内心。从影片的开始,老友的那句"我无法理解"就像暗讽着我们看完这电影的大多数人的感受。的确无法理解,只能感到唏嘘。再到影片的高潮,已经被生存冲昏头脑的哥哥大吼:“你们这群伪善者!”初看我一直鄙夷,再到后知后觉的如坐针毡。是的,我们往往都是披着伪善者的外表,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手画脚,我们无法无法理解只因我们从未经历。当一个人意识到好死不如赖活着,当哥哥可以用大便作为自己的武器时,他这时的形象并不会比《上海滩》里发哥高呼:“我争得的是一口气”的形象来得要差。如果说发哥喊得是为了灵魂的自由,那哥哥喊得则是为了那一口面包的渴望。
然而,我们在生活中还是能看见经不起生活考验的人。衣着光鲜却并不开心,享有着山珍海味却不自知,任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会在看新闻的时候假装怜悯地感慨:真可怜啊。
我们根本不自知。回到影片的结局,船厂老板开着车找到在沙滩的他们,漫不经心谈起当初裁员的事情,想要哥哥回厂。妹妹这时又习惯性地想带他嫖娼。气急败坏的哥哥大打着妹妹,痛斥:“你是跟任何人都可以吗?”这一刻,他终于醒悟,他对老板大叫:“你知道我们经历了什么吗?都是你啊!”
老板不自知自己可能无意间的一个举动,就摧毁了一个家庭,将两个人推向完全不同的结局。我们都不自知,或许我们在生活中也亦然。
人是为了一口面包而活,这个命题并无大碍。只是人为了这口面包选择生存的方式各有不同。我们无从评判,因为我们根本无从体验也无从理解。
我想,最后哥哥接起的是老板的电话。我相信着,重新开始的两个人还是会有着光明的未来,只是这次,他们可以用光明的方式了。
仅凭糊屎那一场戏,应该就会成为我今年最难忘的一个电影了。太硬核了。背后的意义也非常明确,极端绝望的他们,以这种最底层、最粗俗的方式,来反击这个绝望的世界。看评论不少人说像金基德,可能设定上确实有些许类似吧,都是极端的、人为的寓言故事,但是,金基德的内核是冷的,这个其实还有暖意。
挺普通的剧情。女的为啥非得是心智有问题才能乐在其中,《三夫》也是,受人玩弄,白昼美人天生荡妇不行吗?
外面的世界……
奉俊昊的孩子(也是今村昌平的隔代轉世?但不太帶有「觀察距離」),特別是那股過激表演帶來的馬戲團戲謔感,還有粗礪莽撞的世界觀。
啥也不说了,年度好看电影🎦,年度『惊世骇俗』影展之一。所谓导演处女作就应该这样,已经突破我们观影极限了,我们看不见情色,只看见了小人物的伤悲,也契合了这个社会的缩影,兄妹关系维系了一个家庭,可悲的是他们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瞧不起和被抛弃的人群尽管他们只是个别存在,难道他们就该这样活着吗?这样的生活改变了不止是兄妹两个人,还有他们赖以生存周围人群,看着哥哥拖着残疾的脚挨家挨户去祈求别人的施舍他认为很正常,妹妹对着各色男人的羞辱也逆来顺受,女孩子叫真理子,不啻是对我们这个正常社会的讽刺🎦电影是刻画个别小人物的卑微人生,也是我们这个xx沦丧的社会的真实写照!这种社会现象,日本🈶,韩国🇰🇷🈶,🇭🇰也有🈶《三夫》
和母上大人一起看的尺度最大的影片,她给了8.3分
太苦了,也太难了,活着即苦难。是《小偷家族》触碰不到的更底层的世界。当“真理”被一次次玷污,也许不再有必要去询问生存的意义。绝望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身处海岬的兄妹俩每一步都是如临深渊,只有丢弃尊严,肮脏与丑陋地活着,才能带来一点点生的希望。PS.上次看如此令人难受的日影应该是《亲爱的艾琳》……妹妹的角色如果换安藤樱演估计又是一枚影后,当然和田光沙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悲伤的故事那么多,你算什么。有种倔强的丧劲儿,也屈服了也没有。简单不肤浅。
不夠好,但確實有力量,尤喜歡哥哥獨自去侏儒家、游泳池、夢與結尾。
一开始以为是部情色片,看后发现重点完全不在这里,而是关注人物的生存处境,值得一看。在现今发达的日本社会,还有人能拍出如此粗粝而写实的电影,有些意外。
侏儒症没有与真理子结婚,很好。
看了下时间是2018年,无独有偶“三夫”也是同年上映,相似的背景不同的诉求,关于性关于人关于性的动机关于人的意义,似乎生理存在的种种问题总会上升为哲学怀疑,冰冷残酷,毫无美感;甚至恶心。有些事情不摆在明处似乎就永远无法重见光明,可如此赤裸的呈现,又掀起本能的抗拒,这个世界也许多数人活得还算体面,但人文关怀恰恰悲悯的都是那些还算体面的群体,在街上遇到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大多情况下恐怕依然是唯恐避之不及,己所不欲的事情这么多,就不要站在上帝视角道德批判了——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拍一百部此类影片也是杯水车薪。
《海角上的兄妹》拍出道德制約與生存意念如何相互碰撞、撞得稀巴爛,卻也讓我們看見裂縫中開出的生命之花。日本的海港小鎮就是每個社會結構的縮影,除了貧窮的寫實,更彰顯出生活的脆弱與荒蕪。侏儒症客人將母親的難產比喻成自己不願被生下的掙扎,所有非自願的生命,都成為世界畸零的一角——生命是偉大的,但生活的姿勢卻很醜;我們像被強行拽出母體的嬰兒,在異地苟延殘喘地活過。正因為向死而生,每一次的拼命掙扎都讓他們活得更像是一個「人」。
穷则思变——作为奉俊昊的弟子,片山慎三要比师傅厉害得多。你可以说《海角上的兄妹》反伦理、反道德、反常识,但就是无法从这部现实主义作品里得出反人性的结论。因为兄妹二人恰恰是站在人性的半弧当中企图让自己残缺的人格得以完整。人性就像吸附在女主角身体上无论如何都拿不走的胎记(布娃娃),亦如死死烙印在男主角灵魂上的那个图腾(日元)。影片将个人对于幸福的追求与资本原则对于个人的剥削和压迫高度统一了起来,因此这部看似淫乱的作品其实单纯得一塌糊涂——原来活着也能体验到美好。作者并没有向口味刁钻的观众展示一种因人性发生异化而产生的畸情与奇观,而是借由真实的荒诞对于“幻梦”进行厘清、警醒和批判。倘若非要和“肮脏”或者“恶心”扯上关系,那么就是《三夫》抑或是《寄生虫》所没能做到的事情全都被《海角上的兄妹》做到了。
过程觉得是个粗糙的三级片,有点三夫的感觉,随着妹妹和侏儒在一起的快乐开始,真正的升华是妹妹堕胎后的母爱感知。过程很金基德(尺度),高潮像李沧东的深刻,结尾很今村昌平(爱和底层)。借评论里的一个总结,稍微改动一下,借评引用:“今村昌平的主题,李沧东的深度,金基德的手法。”
有金基德的感觉
为了生计不择手段,可耻又可怜。最会妹妹的回眸一瞥好像全片里唯一一个清醒的时刻,若清醒就是如此的生活,不如浑噩地疯下去。
奉俊昊的徒弟,有着敏锐的触觉,在这个异常揪心的故事里,猥琐的生命姿态反而闪现出美好
除了挣扎之外还需要一点超脱性的表达
一次对苦难的抽象扭曲的白描。寄生彼此实现共生的兄妹,妹妹的失踪成为「寻找」的直接表达形式,工作、金钱和生活的意义逐渐遗落在每段出走与寻找的路途中。电影一开始便呈现哥哥的瘸腿,与结尾处妹妹的微笑形成一种关乎表里的映照,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对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爱情与面包,都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