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电影时间轴:淞沪战役三年前,大老板(倪大红)与小六(章子怡)结婚。生为交际花的小六耐不住寂寞,要和大老板离婚,并寻求陆先生(葛优)的帮助。在陆先生求情时,大老板谈到:“为了面子要演的像一点”。(注意这句话贯穿电影始终,后面会详细讲。)于是陆先生委派自己的妹夫渡部(浅野忠信)送小六去苏州。途中妹夫淫心大起,强奸了小六,并把他囚禁在自己的日料店里,伪装成了日本女人,就这么过了三年,相安无事。 期间,王妈(闫妮)认为吃苦耐劳、不苟言笑的车夫(杜淳)是个人才,并引荐给了陆先生,作为贴身侍卫。 淞沪战役前夕,时局吃紧。工人罢工,学生罢课,腐败的政府囚禁了工人,陆先生出面与周先生谈判,解救了工人。同时,日本为了进一步瓦解上海,企图与上海的黑帮大佬陆先生合作。陆先生虽是黑帮,爱国心却有,拒绝合作后。日本军方看到老二抛出的橄榄枝,想要卸磨杀驴,在犹豫不决时,作为间谍的妹夫同意杀死陆先生,代价是陆家满门抄斩,自己也要为了演戏挨一枪。 在经历了生死存亡后,陆先生在香港苟延残喘,委托远在上海的老五(钟欣桐)和车夫,杀掉当年背叛的老二。随后香港遭受日本人攻击,戴先生委托陆先生帮忙照顾吴小姐(袁泉)一起逃到重庆。 抗日战争结束前夕,陆先生来到了上海收容所,找到了被囚禁的小六,并与她一起前往太平洋。 随着美军的参战,大日本帝国已经日薄西山,渡部在太平洋某个小岛上被俘。佯装成国名党高级将领的车夫(我怀疑他是本色出演)为了摧毁渡部的心理,杀死了他的大儿子,同时小六举枪复仇。 解放战争前夕,陆先生独自去了香港,从此销声匿迹。 一问:陆老板为什么要让周先生和渡部签字? 这就要逃到陆先生的历史原型杜月笙。作为青帮的大佬,杜月笙可不是一般的屠夫流氓,他与政界商界国民党共产党都有说不清的联系。他有一句名言:“做事要做到刀切豆腐两面光。”换句话说,就是滴水不漏,这与大老板所言注重面子不谋而合。杀人诛心,所以陆先生才会砍掉周先生老婆的手,才会杀掉自己的侄子,并让他们签字画押。 评论里有人说是引渡书,是这是对的。不过和我观点没关系,我是想表达签字代表一种屈服,陆先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争个是非 二问:杜江和霍思燕那段戏什么意思? 想破处的马仔和善良的妓女,在视觉上就给予观众鲜明的反差感。而墙上的十字架,更是说明了霍思燕基督徒身份,她救杜江是源于善良,并非爱。而随后杜江致敬《喜剧之王》说出:“我养你”时。霍思燕笑了,因为她知道乱世女人比男人能赚钱。他们的罗曼蒂克,是机缘巧合的,也注定会在大时代的悲剧下终会消失殆尽。 三问:戴先生是谁?吴小姐又是谁? 戴先生历史原型是著名特务戴笠,吴小姐历史原型是电话皇后蝴蝶。和电影一样,胡蝶与戴笠同居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与电影不同的是,胡蝶是因为自己的丈夫潘有声的安全,才委身于戴笠。戴笠也保证送给潘有声一张特别通行证,让他在滇缅公路上运输货物,通行无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戴笠准备与胡蝶正式结婚,嘱咐胡蝶飞往上海,先与潘有声办理离婚手续。潘有声迫于权势,同意与胡蝶解除婚姻关系。胡蝶掉着眼泪对丈夫说:“姓戴的只能霸占我的身体,却霸占不了我的心。有声,我的心永远属于你。”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戴笠因飞机失事摔死于南京近郊,与胡蝶结婚即刻成为泡影。以后,胡蝶便与潘有声一起,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上海到香港去了 四问:杜淳真的是车夫吗? 我认为不是,就凭他身手敏捷,谨小慎微。上海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充满西方租界,这也给各方势力提供了避难的场所。于是日本人、共产党、国民党、锄奸队都在上海滩活动者,就像陆先生身边有个日本妹夫一样,杜淳无疑是国民党派来保护也好、观察也好的一个特工。还有一个地方暗示,就是杜淳和陆先生说:“给我一套军装”,是否是找个台阶下,向陆先生摊牌了呢。不然怎么解释最后也没有和陆先生回香港。 五问:陆先生知道杜淳是国民党吗? 我猜他是知道的,因为他是老江湖。其次王妈极力引荐车夫也值得深思,再从王妈和车夫的交谈中更像是上级对下级的嘱咐、建议和命令,我大胆地猜测王妈是知道车夫国民党身份的,并且她自己也是,你想为何王妈可以做戴笠的说客?为什么王妈在陆府中地位那么高?这些秘密也许都藏在“致陆先生信”中了。 六问:老五的出场多余吗? 不多余。可是为什么陆先生委派了车夫,又要拜托老五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1.老二一定要死,如果车夫失手了,还有老五可以继续。2.车夫毕竟是外人,像老二灭亲行为,必须要由自己家的人去解决,远在上海的老五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导演已经承认了,不和你们多bb 七问:为什么一直重复小六和渡部性爱和吃饭镜头? 性欲和食欲是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道德伦理的底线。渡部做间谍、强奸、灭亲,这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而他又舍不得自己两个儿子,可以看出他内心是矛盾和挣扎的。他企图用性爱和吃饭这种原始且野蛮的方式去消磨内心的罪恶感。 八问:车上的手枪从哪来的,小六为什么没有杀死渡部? 手枪是渡部放的,因为他无法面对内心的折磨,只希望寻求一死。有三点作证,一为渡部在挖坑时,镜头闪回到了渡部杀人后擦车的场景说明他内心还是饱受煎熬。 二小六在车上发现枪时,表情很惊讶,说明不是小六的枪。再说以渡部的谨小慎微,不可能让小六藏一只枪在身上。 三当小六拿枪对准渡部时,渡部的反应似乎早就准备好了,不紧张也不害怕。再说以渡部的谨小慎微,不可能让小六藏一只枪在身上。 小六不杀渡部,因为时机不对。作为目睹整个悲剧的她,知道渡部的仇不应该自己报,而是应该由陆先生来。 (经豆友提醒,我时间串了。小六举枪时,还没有发生悲剧。所以我觉得她当时没杀,一是怯懦,二是恨的不够深。这也与后来得知悲剧,杀死渡部吻合) 九问:为什么最后要给陆先生安检的特写? 陆先生回到香港时,已经是孑然一身了,贴身侍卫走了,小六也不知去向。陆先生也选择放下了所有的江湖恩怨,选择做一个安详天年的老人。摘帽的那一刻,陆先生就知道自己回不去了,抬起手的一瞬间,曾经的荣光都成为历史了。 十问:为什么本片叫《罗曼蒂克消亡史》 有两重涵义。第一个是浅层的,电影通过乱世里的众生相讲述了战争年代一个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无一例外,所有人的结局或孤独终老或英年早逝,这是大时代下无法避免的悲剧,所有人都会卷入这张生死战中,直至消亡。 第二层是深层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消亡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国家的命运。陆先生目睹了整个国家从黄金十年到千疮百孔。导演通过陆家的兴衰,窥探的是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在乱世中,陆家这种富商大贾尚且逃离不了命运的安排,何况平民老百姓呢? 故事的最后在香港海关戛然而止,陆先生之所以没有选择留在上海,因为他知道,罗曼蒂克不会存在于战乱年代,下一个消亡史马上就会开始。而这之后的故事,你我想必已经知道了。 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根叔看电影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现在沉稳耐心地拍电影的人不多了,编剧导演很有想法,演员也塑造地不错。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不论是画面所营造的视觉效果还是音响音乐的听觉效果,都可圈可点。 下面我只是通过梳理一些细节来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认知。 历史框架是肯定有的,不然就不会在切换时间时不只是写年份,而是把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写出来。比如在1937和1945都有写。所以对于故事和人物塑造可以进行社会历史的分析了,很多人都把其中的角色套在历史人物里,也不无道理。 对于开头陆先生的妹夫用上海话给周先生讲的故事,是很有意味的,不仅带出了他身为一个日本人却能够熟练表达上海话的特征,也引出了以后王妈和送糕点的故事。但是,里面的那个主人公其实也映射了妹夫的选择和无奈,虽然陆先生的妹妹也知书达理,很贤妻良母的感觉,但是浅野的骨子里却也追求极致的性爱。从浅野白天要跟她做爱她害羞就说明她是保守的女人,是和章子怡不一样的女人。 还有“喝茶”。这个词其实一直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所以影片只要提到喝茶二字,我就知道要有什么不妙的情形了。所以周先生被陆先生请喝茶,后来就被残忍杀害了。陆先生后来以喝茶为挡板,拒绝了和日本人的合作,引来了他一家人的血案。所以提到喝茶,千万不是为了放松,而是更紧张气氛的预警。 关于那个日料店,其实当第一个镜头给饭的时候,是两份。但是当浅野吃饭的时候,却对小黑猫说,这份是我的饭,你不许吃,我再去给你做,随后就去做了饭,那时候就留下了一个疑问,就是另一份饭呢,给谁吃了呢。就为当时章子怡被他囚禁成为性奴做了铺垫。 其实电影的铺垫太多了,所以当最后剧情反转时,许多人大呼没想到,只能说你看电影时没动脑子,只是去娱乐一下。不过导演确实很隐藏,比如在杀了王妈后,陆先生要找日本人谈判,发生了枪战,节奏是很迅速的,不认真看很容易分不清到底谁打了谁,但是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妹夫浅野打那个翻译的时候竟然没有打致命的部位,以至于给那个翻译机会来打他,这不是找死吗?所以说就可以推断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另外说到我第一次注意到妹夫和章子怡的关系,是他们一起在圆桌上吃饭,妹夫坐在章子怡的右手边,她的手巾掉了,他帮她捡起来,叠好放旁边。当镜头从他们背后切到远景时,我其实还一直盯着他们俩以后要发生什么,当时没有发生,后来果然不出所料地有戏。 说到吃饭,里面也大有文章,比如章子怡再次提到了她在试戏时,问导演她是怎么死的,是自杀还是被他杀,后来她自己说,也许她是好好活着。所以以后的情节进展真的就证明了那句预言,因为陆先生没忍心杀她,戴先生也决定放她一马远走高飞,就连杀人如麻的浅野也在掐死她的最后一刻松了手。 里面王妈的那个角色,分量也很重,不仅是通过她的角色引入剧情和其他角色,而是她在那一圈人中是有重要地位的,从陆先生他们几个打牌说别惹王妈,到饭桌上可以和几位黑帮大佬嬉笑怒骂,而不是中国传统的奴仆形象,她不但擅长烹饪,也会作媒,也能为陆先生物色左膀右臂,绝不是简单的人,她在饭桌上介绍杜淳的时候,特别有意思,说他就是车夫,但也能杀人,其实不论是哪个身份,都是可以送别人“上路”的意思。 其实影片中的对话也很有文章,最经典的就是闫妮和袁泉聊天时说电影没看懂,其实演员不懂,导演也没想让大家懂,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这是影片的点睛之笔。还有一些细节,比如陆先生说你真不当我们是流氓啊的那句话,就暗示了他以后会杀死自己妹妹的孩子来瓦解浅野的心理防线。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声音常常快于画面出现,也就是镜头还在这里,声音就转换成另一个场景了,这很能带动观众的思考能力,然后人们可以据声音在脑海中构建画面,比如最后杜淳说给我一件军装,就会让人遐想这是要做什么,然后去了菲律宾战俘营以同是反法西斯联盟国家政党的身份带走了浅野,电影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细节可以把握。 里面有两场特别精彩的戏,就是在车上,一个是杜江和王传君,一开始镜头只给了这两个人,他们在讨论男人20岁之前一定要破处的问题,是很悠闲的气氛,但是过了一会儿车停下,却看到了被打得面目全非的周先生,这种对比挺刺激人的。接下来要活埋周先生,杜江在车上时一副幼稚的天真模样,而且周先生说他也有个这样的儿子,很温情,但是突然杜江的面孔就变成恶魔一般,用铁锹狠狠拍死了周先生,这比普通的活埋更震撼人。 另一场精彩的车戏,是妹夫浅野受命护送章子怡韩庚离开上海,其中有一个镜头,就是章子怡频频回头望着已经渐渐离去的上海,似乎还有眷恋。而且一车人本来相安无事,却被军车的驶来与灯光照射下章子怡的耳环打破,这时浅野的内心已经被激荡,所以杀了司机和韩庚,强奸了章子怡。有一个细节,就是浅野先拽下了章子怡耳环,带有一种暴力和血腥,在揭露他身份的同时,也暗示了以后他和章子怡的关系,也就是她是他的性奴,被他残忍地藏在日料店很多年。
禁室培欲系列之深夜食堂😳...
罕见的华语商业片佳作。一出史诗量级的,无主角又个个是主角的精彩群戏,构成上海一个时代的面貌。演员都很棒,浅野忠信尤其印象深刻。倒叙插叙的结构很厉害,几段剪辑妙笔构成剧情反转高潮,太震撼!几处高处俯拍摄影很棒,梅林茂大神作曲的音乐非常牛。期待3.5小时导演剪辑版。四星半,需二刷细品
拿腔拿调,乱世浮生
很奇特的观感,像在看《黄金时代》《一代宗师》《枪手》《禁室培欲》…借用电影里袁泉的一句台词:“这是艺术片,导演没打算让我们看懂。这是艺术片,是拍给下一个世纪的人看的。”
年度华语最佳,这句话我准备好一年多了!
这电影每时每刻都能读到导演的潜台词“这镜头牛逼吧?……这镜头讲究吧?……”
浅野忠信表现最好,是真正的主角。打乱时间顺序、多处黑屏,太多有意思的桥段了,程耳有野心、有才华、有想法,他在拍中国版的《教父》,融合了杜月笙的传奇。说是罗曼蒂克消亡史,其实是“上海往事”。王传君和杜江的部分好看、浅野忠信和章子怡的车震好看。说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不就是我们吗?
形式大于内容,做作极了,但是我喜欢。反正漂亮的电影做作一下跟晴雯撕扇子感觉差不多,再怎么胡搅蛮缠也是赏心悦目。喜欢最后一枪崩了大儿子的戏码,足够狗血,足够豁得出去
电脑上补看了它,确实不同凡响。程耳刻意保持自己的风格与特色,难能可贵。
这有什么看不懂的?是没读过书还是没上过学?
我要疯了疯了!!!脸盲看这样的片子真是找虐啊!!!感觉男人都长一个样,女人也都长一个样!!!谁把谁杀了谁把谁睡了完全看不出来啊啊啊啊啊!!!我真的气疯了!!!!
看开头准备打8分,看完结尾只想打6分。摄影不可谓不强,配乐不可谓不好,导演风格不可谓不突出,但人物塑造、表演和叙事都有很大问题。这么风格化的作品,一旦内容撑不起形式 ,就会让人觉得很装。当然,还是期待程耳的下一部。
影片里的男性角色,都像兽,虚伪的,奸诈的,阴险的,残暴的,油腻的,权欲的,世俗的,激进的,蠕动的,匍匐的,各式各样。而女性角色,是贞女(袁泉)、烈女(钟欣潼)、豪放女(章子怡)、玉女(松峰莉璃)、欲女(霍思燕)、玲珑女(闫妮)。充满猎奇性,是好看的电影。但距离好电影,却一步之遥。
平日里只能用用路边摊的劣质包,有一天突然收到一份一直摆在高级商场玻璃橱窗里的高级货,心情着实雀跃不已,足以让人开心好一阵子。
喝茶
乱世里的众生相,浮生中的千面人。杀不尽的人,老陆如鱼得水渡部善恶莫辨;做不完的爱,蝴蝶年华付水小六俨如走肉。相互对称的时间叙事,任意妄为的黑场剪辑,一场嚣张极致的情仇纷争横跨时光的渡河。不爱一座城就不爱那里的菜,不爱一个人就将恩义斩尽杀绝。命运盛宴杯盘狼藉,来一杯鸩酒,饮尽深情。
#2016十佳#暴力美学和迷影情节大概来自昆汀,风骚含蓄的调调和音乐肯定对着王家卫;程耳自己的风格大概是神出鬼没的拼图型非线性叙事,这次命题更大,所谓大时代的车轮下的各种爱恨情仇。摄影对弱光的精细捕捉实属罕见。碎片化后史诗格局因果倒置乃至浮动,恰是如今认知和想象历史的途径。
最难得的是这么多大牌在里面看不到明星只有角色。
三星半,风格成为本片最大的特点,各个方面都在促成这种风格。浅野忠信那条线过于突出,无论是表演还是情节设定,都有意外的惊喜,使得我即便对之前有些碎片的处理以及剪辑有不满,都会暂时忽略他们,而在最终随那几下变化而获得足够的满足。而影片在细节上的用心和呼应,都让这片更有得聊。
内地电影少有的可以称为“导演的艺术”的作品。像失神的昆丁,像疲软的姜文,总之不是恰到好处的状态。反复的高潮错置和间离效果都不是故事的内在需要而是导演个人的恶趣味。招招精彩,却满盘皆输。这是拍给知音的,但,不好意思我是正经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