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理由一,我是个loli控。除二次元的无敌萌loli外,我对海角七号中大大的饰演者麦子也非常感兴趣,以至于爱屋及乌到对她那首歌词恶俗的爱你爱到死都非常喜欢。小花的外表是我喜欢的类型,虽然我不欣赏她的性格(仅仅是性格)。 边缘理由二,用我们近代史老师的话说,看完《暖春》这片子,你就会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小花没人管时,政府在哪里呢?社会福利在哪里呢?很明显的体现了政府制度的缺失和社会保障的不完善。我总是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那些反党反社会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口胡)。 再想来,怀疑是一种自身泛滥的同情心需要找寻发泄的途径。 对于一个饭能吃饱,便能拉爽,觉能睡足的人来说,精神生活显得尤为重要。知道什么叫消遣不?精神上的充实感是生理需要满足后人的最高追求。虽然每个人对这种追求的标准不同,但大多颇难实现。这种追求得不到满足便慢慢演化出情感富余的情况,亟需发泄。人是多么感性的动物呀,何况多愁善感如我一般呢。对着阴天阴郁半天,对着烈日骂娘半天。虽然我的EQ并不高,但我具有丰富且澎湃的情感,这可不是一种夸耀。不经意间产生的复杂情感影响着我的大脑,占据着我的面部表情。你说这东西要是不走大脑走肝脏该多好呢,我妈总夸我没心肝。富余的情感得不到有效的宣泄,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病态。所以,我总会不自觉地找寻一些发泄的途径。 在我看来,同情心发泄起来是最爽的。那种酸酸的感觉很合我的口味。因此,我还下意识邪恶地希望小花的境遇更惨些,以便我的同情心更加泛滥。这种同情心很廉价,像眼泪一样,流露的很随意。突然间感觉到,我并不在意情感的积压,而非常喜欢其肆意宣泄而出时的快感。像鸦片一般,让我上瘾。所以,我喜欢看小花。 其实,细细想来,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所在,我发现这是一种SB似的优越感在作祟。 自始至终,这种SB似的优越感都一直存在着。在小花捧着鸡蛋舍不得吃的时候,在小花的奶奶说鸡蛋真好吃的时候,在小花向爷爷承诺以后要让他天天吃白面馒头的时候,在小花拼命干活并说自己不累的时候,在小花的爷爷靠没日没夜编筐给小花攒学费的时候,在小花的爷爷用颤颤巍巍的手伸开包着攒下的钱的手帕而露出一沓零钱的时候…… 有一种SB似的优越感叫同情。 等级观念为我们所不齿,但其总是细微却又顽固的体现在很多小的方面,无法摆脱,无法根除。我怀疑这是否是人的一种本性,至少这种SB似的优越感是很说明问题。然而悲哀的是,这种SB似的优越感仅仅源自于自身物质生活的相对丰富。呜呼,我又有哪一点比小花强呢? 所以,我为什么喜欢看小花,就是因为她让我意淫到了这种SB似的优越感。 那么,你呢? 某些人SB似的优越感又从何而来?
上一次看这部剧时,我还在读小学。那时候看剧只能指望着电视,播啥看啥,每天尽量守着点也看得缺胳膊少腿的。那时候更是觉得,一旦错过了某个情节,这辈子便再也看不着了,那叫一个伤心懊恼。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断断续续追完了这部剧。
那时我还不清楚小花为什么会成为孤儿,也没心思管配角们的小心思和故事线,只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别人欺负小花、小花却始终心怀善意的剧情上。一边看一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不知为小花流了多少泪。看了大结局后,我甚至还找了个漂亮的本子,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日记——《暖春》观后感。
在后来的岁月里,我看了很多很多的剧,也写过很多很多的日记,却再也没有这样真情实感的观后感了。
最近心血来潮重温剧集,原以为这一遍我会哭得比小时候还惨,实际却出乎意料。除了最后两集实在忍不住数度哽咽,前面都还能在眼睛酸涩之时控制住泪水。或许是因为人长大了,更能控制情绪了,感受更深也更复杂了。
重温之前,我记得的几个情节都是小时候看得大哭的,比如说爷爷外出砍柳条,回家途中在暴雨中摔倒,小花披着雨布冒雨寻找;比如说小花上学针水盒文具盒被同学破坏、求老师别批改她的作业本以便重复利用、运动会跑步摔跤杵破裤子;又比如说小花默默帮婶娘抓蚂蚱做偏方……任何时候看这些情节都是大泪点。但这一遍,我没能像小时候一样将所有的目光放在小花的苦难和善良上,而是看到了各家的家长里短,关注到了各人的利益出发点,发现了剧中的不少笑点,甚至数次赞叹背景中的实景大自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都是一部看起来很穷、很乡土的剧,可是它所体现出的真实感是现在的电视剧所缺少的,也是我格外喜爱且珍视的。
这真的是一部角色形象丰满、剧情又好哭又好笑的好剧,每看一遍都能让人流下泪水,并收获感动。
另附小学时写的观后感日记。虽有病句,但情感真挚,于我而言,颇有记念意义。
2008年12月25日 看《暖春》有感 看完了《暖春》这部电视剧,使我感受很深。 一个七岁的女孩,一个没父母的孩子,一个经历了那么多坎坷的孩子,一个寻找家的孩子。 年老的爷爷收留了孤儿小花,小花人虽小,但非常懂事。可是却被人们看不起,但她有一个疼爱她的爷爷。爷爷有一个儿子一个儿媳。可是实际爷爷的儿子也是一个孤儿,为了这两个孤儿,爷爷一生都没有娶媳妇。小花没有辜负了爷爷的期望,爷爷好不容易把她送进了学校,她学习很优秀,成为了村里的唯一一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做了一位乡村教师。因为她知道知识是老师教的,如果没有当年那关心她的小学老师,就不会有这样一位大学生。 从7岁到21岁,14年,这中间凝聚了多少爷爷对小花的期望、心血和爱啊! 当在快完时,已是女教师的小花说,因为她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血和泪,这是她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她说,世界上还有比血还浓的那就是情,亲情。虽然爷爷不是小花的亲爷爷,可是他们之间却有着比亲人更亲的亲情。 这一幕幕虽然是演出来的,虽然我没有完全看完,但我已不知道我流过多少次泪了,我被感动了,出自内心的。 于晚9:00
这种片子现在很少有了吧?真的很好看!记得当年看的时候都是流着泪看的,小姑娘真的把可怜孤独演到了极致,一张嘴就是惹人怜爱的样子。
看的时候我最担心的就是小花爷爷会不会去世,真的每集都是提心吊胆,这么可怜的孩子,她不能再失去爱她的爷爷了,幸好,结局是好的,小花有了自己的未来,爷爷也健康,我想,苦中作乐,勇敢奋斗才是人生常态吧!
当年看暖春的时候,不止一次为爷爷和小花留下了眼泪,小花真的好懂事,爷爷也真的好善良,一次次的看着爷爷就会想起自己的亲人,总是从爷爷的眼睛里看到好的好的的爱,从小花的眼睛里看到好多渴望,渴望被爱,渴望被认同,渴望给予别人爱,真的是善良的人带出来的善良的孩子,看到最后的时候看到小花终于被接纳,就为爷爷和小花感到欣慰
看完《暖春》这部电影,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流下了许多辛酸、感动的泪……
七岁的孤儿小花,唯一疼爱自己的奶奶去世了,小花不堪忍受寄住人家的殴打跑了出来,在村头上被“爷爷”收养,从此她又有了亲人,有了要守护的人。最终她用爱温暖了自私自利并排挤她的婶娘,并有了一个属于她的家,还成了村里唯一的大学生……
当小花听到婶娘说吃一百只蚂蚱能生小弟弟时,竟没日没夜地上后山,以至将那里的蚂蚱捉光,就是为了让婶娘幸福。此时,我哭了,哭小花的傻与善良,这不正是电影名称《暖春》的含义吗?小花身上的精神温暖了婶娘,温暖了所有人,温暖了整个春天,这就叫做以德报怨吧。
小时候看的电视剧,真的,虐,不是那种撕心裂肺情情爱爱破裂的虐,是人间情感是非掺杂的揪心,我很多时候都想掐死儿媳,但现在想来,她也不易,这一家人,因为那个时代那个乡村的流言被困住,在其中挣扎,伤人伤己,最后结局的时候真的是令我惊讶,又感动
爷爷和小花,一老一少演技都不错,和姥姥一起看的……
哭的嘩嘩的
的确很感人,只是结局当老师有点庸俗化。
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感觉我看剧涉猎还挺广的,小时候看过一点,特感动
挖,我真是涉猎广泛啊。多亏了老妈。
虐身又虐心系列。
小花
这就是艺术家,这就是国标剧 ~从小看到大,看了不下几十遍,每一集都感动的哭 田成仁老师是男神级大师,这里的小花也很会演人物,当时这么小就把感情戏给捏的真是绝了,非常真实~一部从开头到结局都令人鼻酸的经典国产剧
谁再跟我说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最具影响力的催泪弹我跟谁急,什么玩意啊,实在是。。。难看极了
眼泪哗哗的
小花和爷爷的故事
小学看的时候哭死。
还是挺感人的了。。。那小女孩哭得真揪心。。。嗯,爷并不是个冷血的人。。。=_,=
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人性丑恶的时代,证实了还是有像爷爷这样的好人!是我们心中向往的那种美好。
真的是太好的一部剧了!小花的演技赞赞的,演的那么的让人怜惜,那么的令人感动,还有爷爷的善良,都演的那么地形象,是一部国产经典温情剧!
一集都看不下去,哭哭啼啼,爷爷一看就是很可怜的老头样子
这个剧真的看到后来我一看到小花和爷爷就想哭,太厉害了!童星、老演员都厉害!
和家人一起看的。拍摄条件这么差,演员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