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78届奥斯卡,央视电影频道连续几天在播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虽然安排在凌晨时段,虽然我第二天必定要顶着熊猫眼上班,我还是难以自制的坐在了电视机前,纵情流连于光影之间。
昨天晚上播的是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无处为家》(Nowhere In Africa)。德国女导演卡罗琳•林克执导,舞台出身的朱莉安•科勒、梅波•尼尼兹主演。影片处处流露出女性的细腻温婉。
广袤荒凉的非洲大草原,干旱少水的肯尼亚,淳朴善良的当地人,不同文化间的隔阂,战争带来的创痛,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考验着主人公一家的意志和情感。
从优渥的欧洲中产生活到肯尼亚农场的辛勤劳作,女主人公由起初的抱怨,对丈夫的鄙视,对身处现状的不满,到后来的独立,自强,并渐渐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和热爱上这片收留和拯救了他们的土地。这一转变,是喜人的,也在影片自然流畅的镜头下,显得那么水到渠成,似乎就是你身边发生的故事。
最吸引我眼球的还是故事的讲述人,小女孩莱吉娜,一颗没有经受过成人世界污秽玷染的心灵在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就申申地被他吸引并爱上了他。没有种族偏见,没有身为白种人地自傲和不可一世,对于妈妈地警告不予理睬,与黑孩子两小无猜,与善良地黑人厨师Owuor结下了深厚地友谊。她宽容,可以接受不同族裔和肤色;她善良,收养了可爱地小动物并悉心照料;聪慧,在与校长地对话中展现了超乎年龄的睿智和成熟;她很热爱这片帮助他们全家地土地和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她很快融入了当地人地生活。并把他们视作亲人。与同龄的孩子们玩耍嬉戏,一旦睡不着地时候就跑到好朋友家里借宿,参加当地人地祈祷,在学校中因为身为犹太人遭受到伤害在她视为家人地黑人朋友那里得到了温暖地慰藉。
还有黑人厨师Owuor,他善良,大度,睿智、忠心耿耿,重情重义。对于病重地男主人悉心照料,对于初来乍到地女主人对他地颐指气使默默忍受,对于小主人莱吉娜宠爱有加。最终凭借他的宽厚和善良博得了一家人地尊敬。
最后,他抱着小狗坐在墙角等日出地场景,让我几乎落泪,他以男子汉地姿态,向小莱吉娜挥手告别,高大地身影显得那么寂寞孤独。带走了他们共同生活地点滴,带走了主人一家对他和这片土地的眷恋。
人,真的是感情动物。
在看了若干口水电影之后,我终于等到了一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电影。
1939年,二战前夕,在德国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有些敏感的犹太人已经开始离开德国。《何处是我家》的男主角是个律师,他离开德国,去非洲帮人经营农场。不久之后,他把留在德国的妻子和幼女也接到了非洲。
从德国的中产阶级到非洲的原始农庄,无伦是从地理位置上,物质生活上,还是文化层面上,他们都从世界的中心来到了世界的边缘。
妻子在来非洲时,没有带上急需的冰箱,反而购买了一件奢华的晚礼服。这件衣服她后来一次也没有用上。非洲的现实彻底地粉碎了她浪漫的幻想。
很快,德国开始清剿犹太人。这个家庭再也无法回到德国。他们真正的把自己放逐到了世界的尽头。
然而即使在世界的尽头,他们的生活也并非完全平静。在家庭外部,自然与政治一再地与他们为难;在家庭内部,夫妻的感情渐渐枯竭,共同的放逐似乎是维持他们婚姻的唯一因素。他们的女儿倒是在非洲逐渐成长,认识这个世界和自己。
这部电影就在这样一个关于自我放逐的故事中,讲述歧视与尊严、离开与留守、认同与背叛、犬儒与理想。
他们思考为什么他们在德国会被屠杀。据说犹太人杀了耶酥,所以有罪。可是很多象这对夫妻一样的犹太人并不祷告,什么肉都吃,他们内心中完全是德国人。可是他们依然被歧视,被屠杀。这是为什么?
当那个美丽的妻子来到非洲后,她与这个原始的世界格格不入。她鄙视黑人,认为他们肮脏、愚蠢、邪恶。她的丈夫对她说,“你和德国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一样。”
对异己的歧视似乎是我们人性中的天生缺点。
人类是一种非常软弱的动物,所以我们寻求认同感,本能的把自己在肉体和精神两方面放入一个族群。然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族群更优秀,就开始歧视以致迫害其他的族群。
这一家人在被放逐后,他们无法回到德国,他们也无法认同非洲,于是他们变得异常的软弱。他们总是在搬家,每次搬家她都怀念过去的家,尽管那在上一次也是她不愿意去的地方。
然后在远离文明世界以后,她开始对人性失去信心。当她的丈夫打算回到新德国当法官时,她却拒绝。她认为歧视是无法消除的。他的丈夫对她说,回德国是我相信人类还有希望,这也许是理想主义,但是没有这个,人类就完了。
最后,他们离开非洲,当火车中途停下来时,她看到一个卖香蕉的非洲妇女。这个美丽的妻子象非洲人一样说,“我不能买你东西,我象猴子一样穷。”非洲妇女摘下一根香蕉,递过去说,“送给猴子。”她接过香蕉,用另一只手搭上非洲妇女的手背。
这事电影中最温柔的一个画面,最有希望的一个画面。人类依然还是有希望的。
这部电影的画面非常动人,完全让人融入其中。
几个主要演员的表演也很精彩。尤其是小女儿的两个扮演者,都有上乘的表现。尽管我没有怎么讲到这个小女孩,但是在她在这部电影中,一面在非洲大地上生长,一面接受西方文明的教育,她代表着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两个小女孩的扮演者都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准确的面部表情,她的眼神非常迷人。
电影的原著其实是这个小女儿的传记。从电影来看,这本书应该非常精彩。
电影的音乐也很出色,是管弦乐和非洲音乐的混合,但是很和谐,并没有突兀的感觉。
与题材相似的《走出非洲》相比,《何处是我家》要明显胜出。该片获得了03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当之无愧。即使在整个电影史上,这也算得上是杰作。0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还有张艺谋的《英雄》,我不得不说,shame on you。
IMDB得分7.9(4130人投票),我打9分。
解释一句,在我的影评中,不会看到10分的电影,因为我的10分电影都是把一部9分电影看了若干次后升级为10分,而且我也不会为10分的电影写评论。最好的电影是无法言说的。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影片之所以精彩,在于人性的视角,没有悲天悯人居高临下,用审视批驳或者反思的姿态去描写和分析落难犹太人的生活,而是用一种平视的角度,让观众看到那个时代真实的生活,犹太人一直觉得没有故乡,他们的原罪让他们永远有被放逐的厄运,没有精神上的归宿,更没办法把握远处亲人的生死,也对自己的未来茫然无措,失去很多东西很多人,得到的,也似乎最终还是要失去,最后女主角在火车上对买香蕉的非洲女人说:“我没钱买,我穷的象只猴子”,非洲女笑笑,送她一只香蕉:“那就给猴子一只香蕉吧”,远处的夕阳虽然温暖如初,但对于女主角和小女孩来说,回到那个相对文明但是曾经抛弃过他们折磨过他们的世界,其实何尝不是另一次的放逐。
Nirgendwo in Afrika ist ein Dokumentarfilm. Der Film wurde in Kenia gedreht. In 1938, Walter Redlich ist ein Anwalt, aber weil er eine Jüdische Familie hat, er muss Deutschland abreisen. Er und die Familie haben nach Kenia gegangen. Walter arbeitet auf einer unschönen Farm in Kenia. Seine Tochter Regina liebt das anderen Land. Sie lernt die Sprache des Landes und spielt mit die Afrikanischen Kinder. Sie machte einen guten Freund mit dem Koch Owuor. Aber seine Frau Jettel hatte ein Luxusleben früher und sie kann nicht sich an das Leben dort. Sie hatte sogar den Afrikaner diskriminieren, weil sie schwarz sind. Sie kann nicht Fleisch dort essen und sie beklagt sich immer seinem Mann. Dann sie finden, dass sie einander nicht wissen und sie nicht zusammen sind.
Eines Tages Jettels Mutter und schwester wurde vom Nazi getötet. Sie akzeptiert die Tatsache und verrät ihren Körper, um einen Job für Walter zu bekommen. Jettel fängt das Land abzuscheneiden an. In 1948, der Krieg endete. Walter bewirbt sich als Richter im Deutschland. Aber seine Frau Jettel und seine Tochter Regina mochten lieber in Kenia bleiben. Sie lieben das Land und die Leute tief. Endlich, die Familie gehen nach Deutschland, weil sie zusammen sind.
Ich liebe das Film. Es ist bedeutungsvoll. Als Juden, sie sind Ausländer überall. In Deutschland, sie ertrugen schreckliche Verfolgung laut der Regierung von Hilter. In Kenia, werden sie von Kolonisten von England gefangen, weil sie deutsche Staatsbürgerschaft haben. Aber die Familie lernt zu lieben. Neben die Liebe unter disen drei Menschen, das ist die Liebe unter Leuten von verschiedenen Ländern und Kultur. Sie finden das Zugehörigkeitsgefühl im unruhigen Jahr. Walter entscheidet sich dafür nach zerstörten Deutschland zurückzugehen und er sagt veileicht er ist ein Idealist, aber onhe jede Hoffnung, die Welt wird zerstört.
典型的奥外片,算是全程基本hold住,问题就是信息量太大,什么都没说明白。
Ninidze 有些神似 Norton……这故事讲的黏糊,但是总有那种为你抹去心尘的话,什么牛与土地啊,什么裸露乳房啊 u.s.w
女性导演才能剪出来的细腻结尾,这片子的真正主演是非洲,一个落后却质朴到掉泪的地方,她宽容接受一切逃难过来的人们,当有新追求时又把他们送走,临走还不忘塞给他们香蕉,即使自己一无所有。
剧情越行进,越发一点点被吸引且决定以后专门再完整重看一遍,并不会一下子抓住人,也没有心潮澎湃的感情起伏,但就是以一种理性的方式,让你理性的告诉自己这是一部好电影。
最后那个拿着香蕉的老人的一个笑容竟然莫名的触动了我的心灵,隐隐发烫;音乐忧而悠扬;家为何物?家在何处? 家是祖国,家是一个可以让自己获得身份得到尊重受到认可的地方。家还是自己身边最最深爱的那个人。
2003第75届 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二战,家庭。直接把张艺谋的《英雄》送回了老家。
感伤的故事,明亮的画面,细腻的心理,将无数犹太人遭屠杀这一纳粹制造的惨剧温婉而感伤地还原出来。另外还展现非洲这篇古老的土地的贫瘠以及生存在这里的人们的善良,让我们想起了另一部纳粹题材同样感人的《美丽人生》。
没有高高在上的白人、没有愚笨迂腐的非洲人、也没有西方殖民文化的傲慢与自我中心,反倒是真实地呈现出西方白人在异乡时的手足无措与非洲人淳朴开朗的天性。没错这不是理想生活、这是真正需要的生活。
在一家三口重聚那场戏里,导演处理得很细致。丈夫见到妻子,妻子仿佛散发出光芒甚至让他感到耀眼。小女孩被黑人厨师抱起,面对这个命中注定会成为她导师跟伙伴的人,她要建立认识,她是用嗅的。
德国人总善于将国家的历史渗透到电影工业,三次获得奥斯卡的作品无一不和历史挂钩,。从剧本的角度看无非就是人在极端环境下性格的转变,但唯一性格不变的女儿这一角色的设计使情节更加顺畅和谐;不变的战争故事却也因背景到了非洲肯亚而产生变化。结尾的镜头定格得很诗意,很喜欢那个纯真的小女演员。
精致的画面,细腻的情感,美好的河山,一部十分震撼的电影。
膚色、天候、冷漠與熱情、適應與憂慮……《何處是我家》是一部以大量對比畫面構成的電影,在尖銳的差別之外,溫暖整個故事的是主角一家與非洲鄰居、同僚互助,跨越種族的愛。全文:http://hou26.org/zeta/children06.htm#e
http://de.tingroom.com/shipin/dianying/17088.html 那公主病的骚老娘么自个儿觉得可付出呢。我能理解他。那大男子主义的觉得自个儿付出闷多的,也特么抠儿逼着呢。
我还是坚持用《无处为家》这个名字 它不仅仅用一个家庭寻找爱的历程表现了一个时代 更是一部犹太人的苦难传记 漂泊到哪 都不是我的家
一家人不得不逃出德国,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后来他们在非洲大地上被英国人赶来赶去,因为他们是德国人。还有他们被勒令不准和其他白种人一起祈祷,因为他们还是犹太人……
这片该叫 走出非洲吧,叙事分散, 亮点在哪儿?
德语片,在肯尼亚拍摄,满满的都是回忆。提水的女人们,善意的围观的眼神,围成一圈嬉笑的孩子,治疟疾的奎宁,巨大的仙人掌,肯尼亚山,偶尔听得懂的斯瓦西里语单词,萨瓦那草原上的旱季,内罗毕到蒙巴萨的火车,沿着铁路卖水果的年迈女人,村落里的泥房子。呃,看着看着就emotional了
有类片子不但是反映了人与人的情感,也反映了人与国家,人与土地,人与归宿的情感,爱与恨去与留总是让人难以做决定,不做道德批判反而更显真实与自然.此片易让人想起走出非洲.
#资料馆#战时他者异乡生存史;细腻动人,智慧幽默;母亲的转变,女儿的成长,父亲的忧虑,欧瓦的忠诚,爱无处不在;“英国人不喜欢我的,我是德国人”“他们也不喜欢我,我是苏格兰人”;“现在我最爱的都躺在这张床上了”;“我们买不起,就像猴子一样穷”“那我就送猴子一根香蕉吧”。
告别,告别,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