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风味人间第二季

已完结

主演:李立宏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0

 剧照

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2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3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4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5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6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3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4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5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6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7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8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9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风味人间第二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因为地理环境、文明历程和物产丰厚程度不尽相同,人们对食物的处理时而天差地别,时而异曲同工。不约而同的选择,造就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殊途同归。  《风味人间》第2季,共8集,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在特色鲜明的美食之中找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究相同食材的不同做法、不同食材的相同做法、不同做法的相似味道。寻找新鲜、猎奇、少为人知的食材;提供趣味和知识,不断创造意外之喜;拍摄鲜活灵动的影像、采用故事化的叙事、进行平实亲切的讲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离婚High!!山海之机巧蒜泥老友记第四季新霹雳游侠正牌继承人帕特诺普对手爱的发声练习伟大的沉默2022教室的那一间最后一个凶逃失踪人口深情约定不准忘了我陈默和美婷昆仑仪之超时空狙击时光与你都很甜怦然心动版面对面:绿洲第一季新干线爆炸案走山人悬案密码3:信仰的阴谋人造正义

 长篇影评

 1 )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却又是肠胃的奴隶。」

——Y.A.冈察洛夫 「俄罗斯」

因为疫情压抑已久,许多人对于美食早已饥渴难耐。

4月26日。

陈晓卿带着美食的诱惑,把我们灵魂深处对于吃的渴望,一把揭开——

《人间风味》第二季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导演。

只播出第一集,豆瓣评分9.4

这一次,他又会在我们面前呈现怎样的人间至味?

如若过了夜晚十点,请小心。

第二季的开篇,《风味人间》便肆意放毒。

西式甜点马卡龙和珍珠雪崩蛋糕。

蜂蜜烟熏牛胸肉。

熔岩巧克力蛋糕。

柠檬慕斯和橙子慕斯。

01

如若说起酸甜苦辣四味,恐怕其中对于甜的喜爱,是全世界人的共同爱好。

没有人,可以拒绝甜食。

《风味人间》第二季第一集,它的主题便与甜有关——甜蜜缥缈录。

尼泊尔,喜马拉雅南麓。

有一群人,在两百米高空,没有任何防护。

用最原始的方式,置身险境。

只为了获取一种甜蜜食材——蜂蜜。

泰克·加尔迪成为一名蜂蜜猎人,已有42年。

但每一次的猎蜜,都仍是一次冒险。

泰克爬上藤梯,点燃手中的枝蔓产生大量的烟雾,驱赶蜂群。

烟雾是对抗蜂群的唯一武器。

在此期间,泰克不能随意乱动。

不然,会点燃藤梯。

他不得不忍受着大量蜂群爬满全身的滋味。

喜马拉雅蜜蜂,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蜜蜂。

熏开蜜蜂,接下来,泰克要完成一些列危险操作。

竹竿钉进岩石缝隙,接着利用竹竿,拉近与蜂巢的距离。

右脚支撑刀具,仅凭左脚脚尖站立。

手持镰刀,切割下蜂巢。

每次的蜂蜜,都只会取一半。

为了确保来年,仍有蜜可采。

不管在何处,哪怕是为了美食身临险境的蜂蜜猎人,也懂得一个道理——

竭泽而渔,是没有未来的。

艰苦获得的蜂蜜,格外甜美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难获取的蜂蜜。

甜香醇厚。

只要一勺,平常的食物瞬间焕发光彩。

古隆面包浇上蜂蜜

02

中国自古,一直有南甜北咸的说法。

江苏扬州——

古运河和长江交汇,南方和北方在此相遇。

天还没亮,白案总厨王猛便早早来到了厨房。

他要为扬州人的早茶做准备。

时令蔬菜剁碎,榨其汁液,取其清爽。

撒入大量白糖,铺垫第二层底味。

最后,加入盐和猪油。

馅料放进面皮,团成斗状。

咸鲜的火腿末妆点其上。

扬州二绝中的「翡翠烧麦」甜中带咸,咸中有甜。

南咸北甜在此完美的结合。

而另一绝,王师傅不愿轻易假手于人。

面团充分发酵,松软不易成型。

只有深厚功力的内家高人,才能对这道料理驾驭自如。

2公斤面粉,1公斤糖。

再堆满糖渍数日的猪板油丁。

糖和油被层层包裹,密实封存。

高温下,糖和猪油快速溶解渗透。

油糕因为水蒸气而不断膨胀。

待油糕愈发蓬松,甜消弭于无形,便可出炉。

扬州二绝的另一绝「千层油糕」。

03

世界三大美食之国——土耳其、法国、中国。

也许许多人会惊讶,土耳其竟位列世界美食之国,与中法齐名。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让一千万人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是生计、利益和账单。但支撑茫茫人海的,只有一样东西……」

——F.O.帕慕克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

「巴克拉瓦」,被称作土耳其甜点上的明珠。

由于制作难度高,成为一名巴克拉瓦甜点师并不容易。

首先,将十几层面皮同时擀压。

每张厚度不超过0.1毫米。

你是不是无法想象?

薄如蝉翼的面皮并不是用手撕下,它需要甜点师轻轻吹下!

之后加奶酪,撒上开心果碎,上下覆盖二十层面皮。

然而,巴拉克瓦的制作核心都不是这些。

巴克拉瓦的最重要步骤,在于熬糖

对于糖的运用,是决定成色的关键。

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有着无数经验的老师傅才能掌握其中的奥妙。

白砂糖在热水中不断溶化。

挤入柠檬汁,促进糖的水解。

温度、酸度、水和时间的共同作用下,使糖液达到完美的平衡。

十八岁的萨哈特第一次熬糖

经过烘烤,浇上糖浆。

让糖与油激烈的碰撞。

最后出炉。

土耳其人相信,甜食等同于善良的心。

看过这集风味之后,我以后的旅游目的地,又增加了一个。

04

四川,青城山。

即将到来的假期,让夏伟格外繁忙。

在四川,在院子里邀请亲戚朋友聚餐,被称为「坝坝宴」。

作为乡村厨师,夏伟和他的搭档们接的第一场坝坝宴是一场婚宴,持续两天。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川菜就意味着辣。

实际上,多元味道的调和,才是川菜的核心。

例如鱼香肉丝,便是甜辣相结。

第一天,只是序曲。

接下来,真正的大戏即将登场。

四川坝坝宴

大锅烧热,烫净猪皮。

猪肉烧至八分熟。

切连刀薄片,九成肥,一成瘦。

嵌入红砂糖,于土碗中错碟。

水中调油,加入红糖,旺火熬成糖油,给猪肉涂上浓妆重彩。

糯米煮至半熟,再经由糖油洗礼。

最后放置于蒸笼。

出笼后倒扣在白色碗碟之上,便是象征喜庆而又美味的「甜烧白」。

甜,发于唇齿,在心中百转千回。

《风味人间》用细腻优雅的文案,精美绝伦的摄影,使我们仿若置身世界各地,领略美食风采。

美食离不开人,人更离不开美食。

在片中,美食往往与人相互结合,互相述说着故事。

今天,泰克仍在攀岩取蜜,这是他家族最大的生计来源。

扬州的王师傅依旧每天早起用心准备早茶,因为还有忠实的顾客在等着他。

十八岁的萨哈特离梦想又近了一步,他心底相信着,甜食等同于善良的心。

青城山的夏伟,正带着他的小伙伴们风尘仆仆的赶赴下一场坝坝宴。

汪曾祺老爷子曾说过: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饱受疫情困扰,宅在家里的许多人可能已经体会到——

我们人类对于美食有着来自于本能的渴望。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尚在家中的各位,不妨品品《风味人间》。

透过风味,品尝人间。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2 ) 我一定要吃糖,为着孤独的缘故。

昨晚我原本打算好好工作,一不小心就看起了电视,没办法,陈晓卿导演团队作品《风味人间》四个字一出现,就有着让人不由自主点开视频的魔力。

这世界上能让人为之哭为之笑为之魂牵梦绕的存在并不多,食物无疑是其中一种,想来我也无须为这种毫无自制力的表现感到惭愧(真真是厚颜无耻)。

《风味人间》动图,来自网络。我就是被它勾引了的。

《风味人间》第二季第1集是关于“甜”,我被片中丝丝缕缕的糖勾引得无处躲藏,恨不得把那些好吃的瞬间一段一段贴进来给你们看——相信有许多公众号推送真的会这么干——忍了再忍,决定克制。

陈丹青老师说过, “你看一幅画,最要紧的是惊喜。”在这件事上,我觉得食物和画并没什么本质区别,味觉的“遇见”里最要紧的就是惊喜,哪怕是通过视觉去想象感受的味觉也是一样。 你们值得带着惊喜去遇见。

以下,非常克制的轻微剧透。

《风味人间》海报,来自网络。

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蜂蜜猎人的故事。粘稠的蜂巢,入口前眼中的光与不舍,入口后自然而然的幸福感,短短几个瞬间就让我从“随便看几眼有空再看”成了“算了今天晚上就看电视吧”。 就好像糖份是一种源自本能的致命吸引。

谁说不是呢。哪怕再呼吁控制糖分保持体型,哪怕再说糖份是好皮肤的敌人要抗糖抗衰老,人类嗜糖的本能根本无法控制。

《风味人间》土耳其 Baklava(巴克拉瓦,果仁蜜饼)动图,来自网络。

《风味人间》这集给了土耳其很大篇幅,几十层薄如羽翼的面皮,果仁、奶酪还有糖浆,甜份被油脂唤醒。 那一定是一种极为锋利的甜。

旁白引用了帕慕克的话,“让一千万人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是生计、利益和账单,但支撑茫茫人海的只有一样东西……”在这里让人不由自主联想到的无疑是甜,而帕慕克在《我头脑中的怪东西》的原文中,说的实际上是“爱”。

土耳其 Baklava,photo by 2Lunatics

甜等于爱,这件事真是毫无违和感。

大家都会说“给你一点甜”,糖份某种程度上本就是幸福感的代名词。我们会想要和喜欢的人一起吃冰淇淋,会送喜欢的人巧克力,除了“甜”,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味觉体验来表述情意绵绵。 著名翻译家(兼情话大师)朱生豪写了约60万字的情书,我觉得其中两句最动人,一句是“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另一句是“我一定要吃糖,为着寂寞的缘故。”

我一定要吃糖。

土耳其 Baklava,photo by 2Lunatics

看到《风味人间》里的土耳其,忽然想起现在已经是4月底了,按照原来的旅行计划,我此刻应该正在伊斯坦布尔。

按照原计划,我今天大概会沿着博斯普鲁斯海岸行走,也或许会去逛逛城市的后街与大巴扎,感受大海的自由和作家笔下那早已消失一去不返,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 当然最重要的,我今天一定在伊斯坦布尔撸猫。 可现在,因为疫情,旅行自然是取消了,阿联酋航空连机票钱都没退给我。想到这一点,悲从中来。

此刻真的很需要吃点甜了。

photo by 2Lunatics

叫嚣了好几次要吃糖,可我对糖份的感情其实很微妙。

有朋友点甜品时会自动帮我过滤掉糖份最高的那些,斩钉截铁的说我“你又不爱甜”。有朋友与我约饭知道吃完咸的一定要吃点甜的,实在没有,随手买根冰淇淋买杯奶茶哪怕买罐可乐也是好的。

他们都是对的。

我算不上嗜甜,会在那些锋利的甜度面前退步,可也离不开甜,比如疫情期间隔离多日食物匮乏,我最想念的是草莓奶油蛋糕丝丝绵密的甜,还有巧克力带着酸度骨架的隐晦暧昧的甜。

photo by 沉浮

也有朋友说,我觉得你只是间歇性低血糖。

这真是一针见血道出了我们与糖份关系的本质。 我一定要吃糖,是为着寂寞的缘故,为着忧伤的缘故,为着疲倦的缘故,为着……一切需要安慰需要喜悦需要温暖需要力量的缘故。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对旅行中的甜印象最为深刻,为着旅行其实孤独的缘故。

photo by 2Lunatics

比如我现在一闭上眼,回忆起来的味道是罗马 ILGelato,当家口味黄桃冰淇淋,浓郁的桃子香气和绵密的奶香,丝丝入扣。我曾经连续两天只吃它当晚饭,兴高采烈地发照片给朋友看,被吐槽说:“早上几碟子肉晚上一大桶冰淇淋,非常棒。”

还有东京石川主厨最后那道甜品,用麝香葡萄、巨蜂葡萄和梨,配上甜甜冰冰的朗姆酒啫喱和雪利酒慕斯,酸的葡萄和甜的酒冲撞出重音。我迷恋它到自己也复刻过类似款,换了水果的品种,用覆盆子桑葚和百香果,配朗姆酒,用寒天做成了啫喱,也很好吃。

回忆至此,旅行欲望简直喷涌而出,我觉得我不能再继续了,不然今天只能疯狂吃甜了。

最后,再说一次,你们记得去看《风味人间》啦。

后记,一个关于甜的小故事

photo by 沉浮

上个月某天,我叫外卖买了一个蛋糕🍰

闪送小哥半路打电话说,他不小心把蛋糕摔坏了,要赔我钱。我说没关系,蛋糕也不便宜,反正我自己吃,摔难看了不要紧的,不需要赔钱,照样送来就好了。

过了一会儿,接到蛋糕店电话,说知道我蛋糕摔坏了,他们刚刚又给我补发了一个。于是,我拥有了两个好吃的蛋糕,真叫人高兴。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旅人說

公众号ID:travelwonderland

 3 ) 我被一部美食剧的文案打动了(更新至第五集)

前言:

太喜欢风味人间的旁白文案了,有美味,有思考,有感情,有深度。

所以做了些摘抄,以作记录~

第一集 甜蜜缥缈录

  • 在风味星球上,有一种味道,吸引人们深入险境。这种味道,穿过舌尖,给全身心传递着安全美好的信号。它藏身大千世界,也牵动滋味江湖。我们在日常点滴的欢愉中,缥缈世事的况味里,与甜一次又一次相逢。

  • 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却又是肠胃的奴隶。——(俄国)冈察洛夫

  • 食物无法脱离脚下的土地,那些风物、气息、过往的岁月与记忆,共同聚成一个名字,我们称之为味道。无论是中式甜点的春风化雨,还是西亚国度对甜的快意恩仇,莫不如此。

  • 甜,发端于唇齿,在口舌处搅得风生水起,却在心头落得百转千回。所有的勇气、力量、以及漫长的信约、悲喜与起落,终成万千滋味。

第二集 螃蟹横行记

  • 无畏的人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故乡。——马辛杰·菲利普

  • 衣食丰足,二女识礼,这大概就是中国家庭对幸福的所有想象。

  • 对于家的记忆,被写在劳作的盐田、微凉的海风、灿烂的烟花里,也写在一道道食物当中。它像手掌纹一样被我们紧握,日月轮转,再揉眼时,风景变了,味道还在

  • 一生解甲不止,四季风韵犹存。人类在食蟹江湖行走,感念自然的慷慨,一只蟹就是一场盛宴,口中齿舌留香,眼里星辰大海。

第三集 酱料四海谈

  • 在风味的大戏里,酱,一人分饰两角,时而是食物的调味剂,时而又是食物本身,从盐的替代品,到不可替代的烹饪伴侣,可以简单直率,也可以捕捉痕迹。它里应外合,行踪不定,却经常被我们遗忘。读懂了酱,我们才能真正洞悉,人间风味的各种玄机,领略它的万千变化。

  • 世间若有十分美丽,九分在耶路撒冷,世间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

  • 所有人的眼睛都是闪亮的,所有人的嘴唇都在翕动,这片命运跌宕的土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却在同一片天空下,共享同一种美味。

  • 深井村居民大都是潮汕人的后代,故乡赋予他们的,除了食物的基因,还有家人的温暖,宗族的凝聚,以及求索闯荡的勇气和力量。

  • 法餐在食材烹饪后入味,决定风味的就是酱汁,而中餐则是烹制中入味,酱料的味道,被激发出来作用于食物,东西方从两个不同的方向,用酱完成了风味的传递。

  • 酱的神奇之处在于,既让我们看到,不同民族对烹饪的理解,更能领略一方水土的万千风情。

  •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食物跟随人的脚步,从一个地方到底另外一个地方,有些骤然消失,有些慢慢沉淀,还有些依稀能追索到最初的模样。

  • 当我们在谈论酱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是食物智慧?调味秘笈?还是认知世界的指南?人类的八方迁徙、风味的四海流变、分与合、聚与散、载浮载沉,蜕变重生之间,成就了这一席色香味俱全的绝世美谈。

第四集 杂碎逆袭史

  • 有人寻味而来,有人知难而退。杂碎,肉食边角料,抚慰过节俭岁月,又在富足时光,成为不舍得追忆。凭借大开大合的风味,剑走偏锋的口感,从谦卑低调,一路翻滚逆袭,终于乾坤颠倒,从尘埃里开出一朵朵异香的花来。

  • 大地的山谷里,不断升起的是生活的渴望。——(德国)赫尔曼·黑塞

  • 从乡村到城市,杂碎,不仅是区分人群的暗号,更是本土食客的执着。

  • 客人的挑剔,同道的激励,加上主人的用心,原本微不足道的食物,竟赢得鼎鼎大名。

  • 经过上千年的时光,古城的容颜不曾更改,旧有的食物和生活,仿佛耳边的手鼓,脚下的砖石,在六千多条窄巷里,栩栩如生。

  • 中国人说,食在广州,不仅意味着眼花缭乱的珍馐美馔,也特指这些烟火升腾的街头小食

  • 浪花灿开,雪又还原成水,把大自然的四季轮回,化成盘中餐饭,一年一度,让人感怀。

  • 好酒需要慢慢酝酿。对待食物。也有些人愿意耐心等待。造化与成就美味的,也许就是时间。

  • 杂和碎,都是相对整体而言,但在烹饪中,却从不多余。从厨房到餐桌,它们赢得姓名,完美逆袭。归根结底,在食客心里,世界上没有一块肉,可以是一座孤岛。

第五集 鸡肉风情说

  • 原本是有翼之鸟,却被驯化成傍地而走的家禽,它跨越种族和地区,成为人类饮食中的世界语言。烹调上可繁可简,吃法上能缓能急。它被我们调教的如此妥帖,又将我们改造的如此彻底。没有哪种肉食,能像鸡这样,风情万种,南北通吃。

  • 日子越久就越旧,越旧就越舍不得丢掉。食物如同产生它的年月,往往花开有时,儿孙的迎新,老马的辞岁,中间隔着一个时代,好在新年的团聚,总能弥合一切。

  • 无肉不欢,举世皆同。大快朵颐的酣畅,激发着灵感和想象,人们因材施教,丈量食物的每一个细节,不断探索它的边界和可能。

  • 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日本] 芥川龙之介

  • 很少动物像鸡一样,与人类餐桌的关联如此紧密。它们跨越东西,辗转万里,穿越人间烟火,留下风情万千。

 4 ) 我在qq空间,朋友圈,qq音乐的原声专辑评论里都发了这段话

好久没推荐好东西了 风味人间: 今年失去了国家宝藏却迎来了风味人间。错过了推荐第一季的机会,第二季我不会再错过了 很清楚记得,在第一季的片头,有这样一个画面:天圆地方间,有一个方方的小院落,院落中一家人围坐在一张圆桌前,桌子上是一口圆圆的火锅,火锅中又被分成方方的井格。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景,天圆地方间我们感受到的是自然的和谐与气韵,院落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家人土生土长,薪火相传,血浓于水的亲情,热锅滚水中我们感受到是中华美食相互交融,彼此互补而产生的味道。也就是这样一个场景,我想这就是风味人间吧。 如果说舌尖是一个开创,那么风味人间便是极致,是美食的极致,是纪录片的极致。虽然不是捧一踩一但是舌尖讲章丘铁锅的那一季确实令人汗颜,当时我心想这片大地难道已经没有美食可以讲了么?直到风味人间的播出,让我的疑虑烟消云散,这片大地的美食我真是好几辈子都不可能接触完了。 看着风味人间仿佛置身在风味人间,享受着电影般的质感。他在各个方面都追寻着极致,探寻的极致,味道的极致,技术的极致,故事的极致,生活的极致,制作的极致,摄影的极致。从导演陈晓卿到解说李立宏再到音乐阿鲲,给人的也是两个字:极致。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始终在探寻超越。 第一季的原声我到现在还在循环着。很清楚记得上一年在寝室的时候,一开始只有我在看这个纪录片,后来就变成整个寝室在午饭时刻全寝吃着外卖坐在电脑前,一起看着风味人间。随着片头音乐的响起,总能想起当时的情景,这就是美食与音乐的力量。 大千世界,肴变万千,风味人间,烟火万千。

 5 ) 《风味人间》第2季:美食与灵魂

作为资深吃货,笔者几乎不会错过市面上的美食纪录片,但万花丛中过,心中总留着一席之地给陈晓卿的《风味人间》。第1季每每重温仍口齿留香。盼望着盼望着,将近快2过去了,第2季终于“上菜”。又到了饕餮的时刻了。

“风味”是美食纪录片的主体

近年来,市面上的美食纪录片并不鲜见。但《风味人间》独此一家。

美食纪录片一般就两种拍摄模式,一种是现在常见的,垂直化、细分化。

这一模式并不关注广义上饮食文化,而是分区域、分菜系、分节点。

垂直化、细分化式纪录片虽是小投入办大事,但它缺乏全景视野,同时也存在同质化的弊端,有市井气、很生活化,但审美感不足,文化的厚重感也欠缺了些。

《风味人间》系列则是另一种模式,它以宏大的全景式视野聚焦世界各地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

这一模式制作成本太高,难度系数太大。像《风味人间》第2季拍摄就历时2年、横跨全球5大洲、探访20多个国家,费时、费人力、费钱。《风味人间》第2季第一集《甜味缥缈录》,从中国的苏州、扬州走到青城山再到香港,从尼泊尔到土耳其再到马来西亚;

第二集《螃蟹横行记》,去往挪威、意大利、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家,也辗转了中国苏州、广州、澳门等多个城市;

第三集《酱料四海谈》,酱料亦在四海流变,从耶路撒冷、法国南特、日本静冈、墨西哥、印度尼西亚日惹,到河南平舆、广东普宁、四川成都、福建泉州……

《风味人间》的格局也大得多。站在全球视野来观照美食的诞生与流变,以中国美食为原点,探索美食与地域、美食与族群、美食与传统、美食与文化的关联,得以在更广阔和更深远的时空中思量美食与中华民族的相互型塑。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美食,它们都应该遵循美食纪录片的本分,拍出食物的风味来,让观众看了想吃。

要拍好美食,首先靠的是光影声色的技巧,还原出美食的色、香、味,让影像成为一种嗅觉和味觉享受。

这一点上,《风味人间》第2季已经做到极致。

比如特写,通过放大、强调,看清美食的肌理、形态、质感和颜色,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凸显美食的精致,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唤醒巴克拉瓦瞬间↓

蟹腿肉被烤炙时呲呲喷出细沫↓

比如变速摄影,让画面动作加快(降格摄影)或者有延缓的效果(升格摄影),改变了拍摄对象原本变化或运动的速度,让观众得以看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窥见的速度奇观

升格摄影,造成屏幕上美食画面动作的延缓,即俗话说的慢动作,渲染诱惑力。

蟹黄呈半流质奔涌而出的瞬间↓

降格摄影,压缩了食物发酵过程和观众的等待时间,美食细节丰富密集、一气呵成。

几秒钟呈现了油糕膨胀过程↓

《风味人间》系列也率先在美食记录片里使用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在镜头下将食材无限放大,让观众的视线深入到食物内部,亲眼见到分子运动给食材性状带来的改变,感受食材内在的变化奇观。

显微摄影下的黄油蟹细胞的裂变↓

豆瓣酱的原料蚕豆在变成霉豆瓣的过程中,显微摄影捕捉了米曲霉的生长过程,一片花田从无到有、郁郁葱葱,堪称神奇↓

“人间”赋予美食灵魂

食物从来不仅仅是食物。食物还是一个区域、一个族群与他者相区隔,形成自我辨识与自我认同,实现文化传承的对象物和媒介物。因此我们会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会说食物即人情,食物即文化,会说“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风味人间》把美食放到了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大背景下去诠释。美食多样性背后,是历史、人文、传统与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是“人间”的多样化。

就像陈晓卿此前说的,“我们希望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不仅让观众对这个地域的美食有所了解,更多的是让大家通过美食了解多元的文化和生活状态。世界很大,我们希望记录美食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浪潮还没有抚平一切之前。”

《甜味缥缈录》以甜味串起中国、尼泊尔、马来西亚,表现出同一个甜味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风味、不同文化、不同情感:

在尼泊尔,冒着生命危险获取的崖蜂野蜜,是一个家庭夏季最大的收入来源。一家人围坐吃着沾着蜂蜜的古隆面包,是辛苦生活给予的甜蜜慰藉,“愿每一阵风都吹来蜂蜜,愿每一条河都流淌着蜂蜜”;

在中国的苏州、扬州与青城山,无论是早餐的“扬州二绝”,日常羹汤中的鸡头米,或是坝坝宴上的甜烧白,甜味渗透生活的肌理,它了无踪影,丝丝入扣;

在马来西亚塔塔甘岛上最后一支海洋民族巴瑶族,海胆黄里的那点甜,是大自然与海洋的馈赠,消解了海上生活的寡淡,带来怡然自乐的欢愉……

不断登场的甜味食物,也让我们阅览“人间”百态。

《螃蟹横行记》中,软玉温香的蟹肉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吃法,亦是一方水土一方性格的体现:

直截了当的蟹肉更迎合美国人直率的性格;

日本对吃蟹态度,亦是大和民族细致讲究的折射;

而只有民族与文化丰富多元的中国,螃蟹才能庙堂与江湖一统,婉约与豪放兼容。

《酱料四海谈》中,酱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民族对烹饪的理解:

法餐的酱料在食材烹饪后入味,而中餐的酱汁常常是在烹制中入味;

辣椒从原产地中美洲到墨西哥,新旧食材碰撞成就了墨西哥独特的“魔力酱”……

但美食差异之中有共性。它们有着跨越语言、文化与民族障碍的共同点。美食不仅带给人们相同的味蕾诱惑,更唤起世界各地的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与期待,它关于家,关于生活,关于理想。

《甜味缥缈录》说,“说到口味,各地的人历来莫衷一是,不过谈到甜,大家又都会相视一笑。”

《螃蟹横行记》说,“一只蟹就是一场盛宴,口中齿舌留香,眼里星辰大海。”

《酱料四海谈》中,巴勒斯坦地区这片命运跌宕的土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却在同一片天空下共享同一种美味。

不同美味,万千风情;

不同美味,又殊途同归,寄寓着人们对这多彩人间的热爱。

 6 ) 《风味人间》墨西哥篇的详细分析...更新第7集绿香肠

剧组第一次造访墨西哥这个美食百花齐放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辉煌了玛雅、阿兹特克等伟大文明。大航海时代,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紧接着西班牙帝国来到墨西哥开拓殖民地。从1521 - 1821年整整三百年殖民墨西哥,造就了融合了印第安和欧洲风格的特色墨西哥美食。


魔力酱

第三集中讲墨西哥“黑暗料理”魔力酱,我参与调研和拍摄,之后剧集也有涉及墨西哥,我会同步更新。

我是科先生,长居墨西哥城,五年前旅行至墨西哥爱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于是决定长居这里,现在依然在墨西哥不断探索,对墨西哥奇特美食和生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微博@科先生在墨西哥。

魔力酱中文译名直接来自西语Mole,就是用各种香料、蔬菜、坚果、草药研磨细腻之后混合的一种酱,滋味纷繁独特。分为两大派, 普埃布拉魔力酱和瓦哈卡魔力酱。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丹丹在偷吃祭台的魔力酱

两大派之一的普埃布拉魔力酱,成品上撒芝麻

瓦哈卡黄魔力酱

《风味人间》中出现的就是瓦哈卡魔力酱,该酱种类繁多,著名的包括绿魔力酱,红魔力酱,黄魔力酱,黑魔力酱,红黑魔力酱,Chichilo, Mancha Manteles等七种,所以瓦哈卡也被成为七色魔力酱之地。不过总体来说,制作流程都一致,只是选用的原料不同。

世界遗产小城瓦哈卡,知名的旅游胜地

清晨在古城石板路拍摄

瓦哈卡城印第安土著居民众多,年龄偏大的妇女穿传统服装

瓦哈卡小城所在的州也叫瓦哈卡州,可以比拟中国的云南。这里少数民族有16个之多,以萨波特克和米斯特克两个民族为主导。每年七月中下旬,全州各地代表文化齐聚瓦哈卡城,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展示,这就是盛大的Guelaguetza节。

穿着瓦哈卡民族服装跳起菠萝舞

老奶奶胡莉娅做的是最复杂的瓦哈卡黑魔力酱,把Chile Guajillo, Ancho等各种干辣椒去籽,在陶盘烤制之后泡水,然后在墨西哥传统的石头磨具Metate上研磨成糊。操作石头磨具非常耗费体力,得跪在地上,使用上肢的力量滚动石棍,磨下来少不了手膀酸软。如今大多墨西哥人已经用机械磨具,不过老奶奶依然还是用最传统的方法磨制。

辣椒王国墨西哥市场里的干辣椒

老奶奶梳头的时候背景可见5个Metate石头磨具

继续再磨核桃、杏仁、丁香、孜然、洋葱等林林总总二十多余味香料,和之前的辣椒糊混合在锅里熬煮,不要忘记放巧克力。在世界任何地方很少有像瓦哈卡一样这么常见可可文化,可可豆街上随处可见,他们的烹饪根植源远流长的中部美洲土著,不少美食都运用到了巧克力。

一大巧克力块,巧克力的原材料可可豆也是原生于墨西哥

老奶奶生活的小镇叫Teotitlán del Valle, 小镇历史悠久,土著纺织技术纯熟。运用胭脂虫(在墨西哥 一种寄生在仙人掌上的小虫,晒干之后可以磨成红色的粉末做染料)、木蓝、苔藓等天然染料进行着色,布匹曾被大量用来进贡曾经的阿兹特克王朝。这里几乎家家户户手工纺织,进入小村,不时看到门口挂满了土著图案的毯子。进入民居,村民很乐意为我们演示如何进行传统的手工织布。老奶奶的儿子就主要靠纺织为生。

宴会上准备的墨西哥特色食物还有仙人掌,是当地常见的蔬菜。趁仙人掌叶片鲜嫩的时候割下,去掉掌上的刺,切成小条或丁,煮炖煎皆可。

成片的仙人掌种植田

小孩子们打的紫色小马叫“皮纳塔”,是纸糊的容器,里面塞满糖果、甘蔗、橘子、花生、柠檬等,然后一人被蒙上眼睛,转几圈弄晕头之后,用木棍暴打皮纳塔,打的时候大家一起唱“皮纳塔之歌”,歌声完毕,换下一个人,直到打破皮纳塔,里面的东西散落出来,大家扑上去就疯抢,极其欢乐的聚会活动。

不止小马,各种动画造型皆做成皮纳塔

土著印第安文明让瓦哈卡变得神奇无比,一定不能错过的还有瓦哈卡谷地最大的周日土著集市Tlacolula,贩卖各种奇特的东西。

制作魔力酱拿回家直接烹饪

可可豆

可可花

马米果核


蚂蚁卵

伊达尔戈州的牧豆山谷Valle de Mezquital气候干旱,寸草难生。只有仙人掌、龙舌兰和根系极长的牧豆树才能在这里旺盛生长。当地人在这些植物的根部刨出了一种特别的食材 - 大蚂蚁卵Escamoles。这正是著名美食节目《风味人间》第二季第6集中墨西哥部分的食材。

挖卵须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寻找蚂蚁行进的路线,找到蚁穴,用铲子挖出土坑,一股刺激的柠檬气味扑面而来,肯定有蚁穴了

砍下的龙舌兰叶做淘挖工具

蚂蚁卵比米大,活脱脱的蛆的模样,淘出来混着泥土杂物,需要一颗颗挑出来。

收获的蚂蚁卵实则已经是蛹了,不过形态依然保持着卵的形状,所以当地人还是冠以“卵”的称呼,渐渐地卵的形态会转化成白色的蚂蚁形状,最后变黑并长成飞蚁。

传统的做法是用黄油、洋葱粒和鸭脚草Epazote一起炒,吃起来咀嚼感像发酵的糯米,腥香,配上玉米饼夹着吃味道极好可以打9.5分,价格小镇50比索(17 RMB)一个, 墨西哥城70比索(23 RMB),价格不便宜。这种卵的蛋白质奇高,达到60%,是牛肉和鸡肉的三倍,很久之前就是土著奥托米人的珍贵食物。

节目中的女主人公诺拉制作的“青椒酿蚂蚁蛋”这道菜,其实就是按照以上方法炒好的蚂蚁卵塞入煎好的青椒里,并撒上龙神柱花,摆盘效果绿意盎然。节目中描述有点错误,用的青椒并不是普埃布拉大青椒,而是Jalapeño辣椒。节目组可能记混淆了,没有和我确认。另:墨西哥部分的西语字幕是节目专门的翻译组翻译,并不是我所翻。

佐以龙舌兰蜜水,制作出蚂蚁卵布丁。


虫类

干旱地区的人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吃的,当地原住民奥托米除了蚂蚁卵之外,当然也不会放过任何能吃的虫子。此地吃虫子习俗繁衍程度绝不在瓦哈卡之下。有一种红色的虫子很喜欢寄生在龙舌兰的根部,叫Chinicuiles (Hypopta agavis),挖出来油炸,一盒挺贵的差不多90人民币,这也是梅斯卡尔酒瓶子里惊悚的虫子。另外一种龙舌兰虫白而肥大,喜欢寄生于龙舌兰的叶子里面,当地人叫Chicharra (Aegiale hesperiaris),这次没看到。

在牧豆树叶丛中,生活着橙黑斑纹的负蝽虫Xamues,抓下来也可以吃。首先得用盐水泡24小时,去掉无比恶臭。生吃汁水多且味道怪,最好和蒜、洋葱、干辣椒一起下锅炸得爆香,然后放入墨西哥火山石臼Molcajete磨成辣椒酱。油脂清香扑鼻,好吃极了,可以打9.5分。


花类

龙舌兰花Gualumbos长在高耸的龙舌兰花柱上,摘下来用点油在锅里煎熟,再夹入墨西哥玉米饼,一股花的滋味。

有种南瓜花的赶脚

墨西哥是仙人掌的故乡,一种如球棒发散生长的仙人掌叫龙神柱,长相出众。

龙神柱的花,散发着清冽香水般的味道,拿来和鸡蛋搅在一起做蛋饼。此花称Guarambullo, 和龙舌兰花Gualumbo堪称Hidalgo州双绝。

Hidalgo的土著美食美味出乎意料的好吃,探索还得继续。明年就去参加牧豆山谷四十年历史的“食虫花节”Muestra Gastronómica Santiago de Anaya和“龙舌兰叶土坑烤羊肉节”Feria de la Barbacoa。


绿香肠

一味颜色瘆人的食物 - 绿香肠。在墨西哥生活的五年间,看过几次,一直不敢下嘴。颜色太TM恐怖了,不是香肠该有的颜色,感觉就是生化工厂排出的毒废料颜色,该不是给僵尸吃的吧?!

墨西哥城西边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就到了托卢卡城,被称为墨西哥香肠之都。各种五花八门的香肠中,绿香肠绝对鹤立鸡群。

实际上,制作绿香肠使用的原料相当清新自然。Chile Poblano, Chile Serrano青色辣椒、墨西哥酸浆、香菜这些原料打碎给与香肠天然的绿色。主料当然是猪肉末,再混合点牛至、洋葱、蒜、红酒、苹果醋等增加香味。最后一步就是装入肠衣,制作还算简单。

▲墨西哥酸浆,似青番茄

准备吃的时候,割下一节,剖开肠衣,把绿香肠放到铁板上煎熟。有些香肠里还掺有棕色的不明物体,是葡萄干,但是也太倒胃口了,服!!!

包入新鲜炕好的玉米饼,削一瓣牛油果,配上青柠檬和辣椒酱就成了。味道很温柔,轻微肉味和蔬菜清香的糅合,遇到有嚼劲的肉会更好吃。

在托卢卡比较常见,即使在一小时距离的墨西哥城也不太容易见到。想尝试可去墨城老城区Ricos Tacos Toluca这家。相当知名,不少美食Day Tour都会带过去品尝。

地址:Calle López 103, Colonia Centro, Centro, Cuauhtémoc, 06000 Ciudad de México

▲店主Ted给我展示他们家的绿香肠

 短评

陈晓卿坐镇果然不同凡响。《风味人间 第二季》的立意,已经开始寻找五味的起源了。以动作片的思路拍美食片,看得非常过瘾。个中高手,都是江湖中人。

7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折不扣的吃货,而且酷爱甜食哈哈哈,这一期节目简直深得我心,那些神仙甜食,再配上美妙的背景音乐,太吸引人了。

8分钟前
  • Hangain
  • 力荐

其实很多苦的食物里也会有甜味,苦瓜就是一种。广东人喜欢把苦瓜叫做凉瓜,炎炎夏日来一碗凉瓜排骨汤,口舌生津,清热消暑。

12分钟前
  • 若初
  • 力荐

陈晓卿料到第一集就讲甜食,咸党肯定会喊腻。竟然搬出苦瓜压轴,实在是高!话说开拍前我还投过简历,石沉大海(是我不配

13分钟前
  • Crassula
  • 力荐

陈晓卿出品,必属佳品。每次只有吃饭的时候才敢看一集,但看着看着总会觉得手里的炸鸡、烤串、冒菜、炒米线顿时就不香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甜蜜缥缈录、酱料四海谈、颗粒苍穹传、根茎春秋志,每一集的名字都起得很有意境,和每一道菜肴都衬得相得益彰。真正的把美食纪录片拍成了一件艺术品,看人间烟火、看万物蓬勃、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了。风味选得好、菜做得也棒、文案写得也很传神,第7集《香肠万象集》里有一段是这样讲的:「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适时按节的享受一番,人们匆匆小聚、再会。」也有另一段这样讲的:「古老的地方总是时光交错,而人们在其中的某一点上开始新的一页。」

17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吃是人生一大快事。坐标北方,婆家江苏,看这个纪录片有种嫁对人了的感觉,, 哈哈哈哈哈哈 (旅游一定要去广东、土耳其!)

20分钟前
  • 小白新之助
  • 力荐

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酱料四海谈,杂碎逆袭记,颗粒苍穹传,鸡肉风味说,根茎春秋志,香肠万象集!《风味人间2》的8大主题都深得我心!本美食爱好者一定能坚持到最后一期!

23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力荐

三更半夜不要看,不然越看越饿,看完又自己弄了点夜宵,真的很耽误我减肥。

26分钟前
  • WIKI魏
  • 力荐

陈晓卿做的所有美食类纪录片中文案最差的一部,镜语和人物主体及食物的融合再细腻,文案不能唤醒感官,旁白仿佛三流高考作文,放任辞藻砌出高墙,观众肚里的馋虫也就叫不出声了。隔靴搔痒的勾人之处在于痒处确知,需恃机而挠,美食类纪录片的文案恰好就需起到制造痒处的作用。至于不知老蔡老沈又或者某位路人甲,这回做作摆出学究气的假斯文,却灭了美食的鲜活气,真没意思极了。

30分钟前
  • Δεερ
  • 较差

人间有味是清欢。作为一部下饭纪录片它可太厉害了,看它能多吃两碗饭。肉片在筷尖颤动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它在口腔内融化,印象里千颂伊爱吃的酱油螃蟹,蟹黄、酱油拌上米饭……我的妈呀谁还要减肥啊!过足了口腹之欲再说吧!

32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这个真的不能饿的时候看,会想撞墙的!大晚上的不能看啊,那些个显微摄影的镜头简直就是折磨死个人啊!

36分钟前
  • momo
  • 力荐

“熟悉的味道”:不管相隔千万里,食物能体现人类作为共同体的默契。画面里有风味,音乐里有人间。

37分钟前
  • [未注销]
  • 力荐

晚上一个人看得饿到落泪。感觉没吃过这些东西这辈子白活了。

3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看到土耳其的果仁蜜饼,立刻激动起来。前年去到土耳其,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这道甜点,酥香胜过千层拿破仑!!

42分钟前
  • 灼灼裴质
  • 力荐

《风味人间》第二集讲螃蟹,食物的故事又回到《舌尖上的中国》的套路上:挪威的渔民下了好几次网都只蟹未收,忧心忡忡去更远的地方捕蟹;马里兰的徒弟做出来的蟹肉太老了,过不了师傅的关;韩国的老妈带着女儿做酱蟹要传承这个300年的手艺;宁波的母亲过年用海盐腌蟹等儿女回乡;还有佤族的父亲带着三四岁的儿子去山涧里摸蟹。每个食事的最后都是上全家福对着镜头说我的菜棒棒哒。文怕重复,陈晓卿你却重复了三遍了,你看看人家《人生一串》和《水果传》啊

43分钟前
  • 午餐·暖照
  • 还行

来了!最懂吃的人,他又出手了!

45分钟前
  • 小艮
  • 力荐

第一集就这么胖么!今日糖分收入过量,我的教练在提刀来的路上。

48分钟前
  • picnic
  • 力荐

光看小哥哥我就血糖飙升了!

51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严重审美疲劳了吧,解说词尤其疲劳,该换个风格了。

55分钟前
  • 流马
  • 还行

延续了第一季在美食之上的文化和暖意。各地采风是基本操作,微观和慢镜是对食物的基本尊重,神仙级的文案,加之如此纯正的旁白,顺带就蹿出了听者的口水。人是大地的主人,又是肠胃的奴隶,更是深夜的毒者。9

5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