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越是苦越要学,欲成其事先备其智;
②习惯到未曾怀疑的就是正确的吗?比如为什么女子摇织机包家务养儿女,只为了男子成就自我……;
③礼乐何居六艺之首?
先君制礼,是为了建立天下的秩序,让臣民习惯于有秩序的生活,并感受到唯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快乐。同时,为了使快乐不受到压制,能及时地通过动作 声音表述出来,又制作了乐。
因此,礼乐之中通贯着人情。
礼的仪式虽有种种不同,其目的应当是为了使人相敬相安;乐的歌舞虽有种种不同,其目的是为了使人相爱相助。
礼的性能在于区别,乐的性能在于融合:学礼能够明辨君臣之分长幼之位区别父子兄弟男女之亲;学乐可使人的性情和谐愉快,使人的性格宽厚刚韧。
臣民百姓若都能接受礼乐之教化 陶冶,各自的行为自然会遵守规范,政令赏罚才能真正起到统一民心惩恶扬善的作用。
所以礼乐不兴则政令刑罚不重(重要分量),政令刑罚不重则社稷的安危兴衰就无法保证。
电视剧《孔子》1991年版第三集36分
《孔子》是由张新建和刘子云导演,王绘春等主演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该剧艺术地表现了孔子坎坷的一生和博大的思想。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堪称一部历史文化巨片,一举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特别奖,同时获“最佳美术”、“最佳音乐”单项奖,还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照明”两项提名荣誉奖。创造了一剧独获五项“飞天奖”的纪录。
這部劇更直觀的展現了孔老夫子的一生,逐漸成為聖人的艰难之路,看著好心疼,一個老者為了自己的复周禮安定社會的夢想,带着弟子到處游講,以前總感覺周遊列國多逍遙自在,殊不知他老人家受了多少苦,不敢說孔夫子的話句句是普世的永恆真理,但总能從論語中領悟到不論何種時期都適用的積極的進取精神。後世對孔夫子的偏見都是有關君臣父子的所谓等级觀念,但如果孔夫子在奴隸封建社會時期就有自由平等觀,那...你們說扯不扯 ,歷史沒有如果,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能光看著人不和合當代的觀念就妄下評論,而遮住了人的有價值的部分
第九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鲁国三家家臣作乱,孔子提出堕都以收回国政,但何忌反悔,堕都失败,孔子恢复周礼的愿望再度落空。 第十集 齐国献女乐文马,鲁国君朝政不问。孔子痛心离家,形如丧家之犬。 临行前何忌问:“夫子,我还是您的弟子吗?” 孔子回答:“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还是我弟子” 第十一集 遽伯玉:“无道而隐。但是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才是你孔丘啊” 魏国公受淫荡邪恶南子蛊惑 第十二集 孔子:“颜回啊,自你拜我为师以来,从未说过一句忤逆我的话,这可不是帮助我啊。” 孔子在卫国数年,因南子处处刁难,只得教授学生,他的志愿在此难以实现。离开卫国前他感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若与之亲近,他们会奸邪无礼;如若与之疏远,他们又会怨恨怪罪。” 而南子也是因为一些事而改变,她也因为无人理解而愁闷,可却选择走上了无道之路。
第十三集
孔子及其弟子从宋国四散奔逃。
端木赐寻夫子时路遇一老者,老者说:“我在东门外见到一些人,其中一个高大的长者,腮似尧舜,颈似高尧,肩似子产,腰以下又似大禹,长相十分体面。”
端木赐:“长者所说正是我的夫子。”
老者:“此人虽然长相不凡,可是其狼狈之状犹如丧家之犬哪。”
冉求被召回鲁国,孔子泪目,此刻他已年近六十。
第十三集
颜回:“夫子高深之道不被世人所理解,这是执政者的过错。”
孔子:“知我者,回也。”
孔子:“孔丘,其为人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第十五集
孔子在外漂泊十四年,冉求趁机会请老师回来
孔子:“为政者不可轻易萌生杀戮的念头,应该畅行以德治政。君子之德风也,百姓之德草也,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正的含义就是端正,为政者若是率先端正自身,百姓谁敢不正。以杀戮的手段治理政事,是最不明智的。”
然后鲁哀公让孔子做国老,孔子再次失去出仕的机会。
那一夜聚餐,君子和而不同,最重要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
孔子的弟子去到各地出仕,仲有也走了,孔鲤也死了
第十六集
“你应该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春秋笔法来自孔子修订春秋历史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一生最高的追求:大同社会
夫子从未离我如此之远,夫子又从未离我如此之近。
人类文明发展至公元前六世纪前后,三大哲人相继问世,古希腊苏格拉底、古印度释迦摩尼、中国仲尼夫子。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世情险峻,仁义陷落,人人自危,但同时,也是文明急剧动荡、感痛而生的时代。孔子,就是在这样,国不国、家不家的的时代下,眼看着礼崩乐坏、人心荡逸,自此而生不同之心。
然而,大时代如此,一人之力又能如何呢?夫子之路,可想而知。无怪乎夫子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称名。
几十年的好学不待言,夫子所得之乐趣,我们也不可想象。但是性命危难之际,才知道君子之难。
厄困于陈蔡之际,身体饥寒,性命危顿,命运倾覆只在片刻之间。然而万死不悔者,是夫子也。万死不悔者,是夫子之弟子也。大道之重,大道之远,夫子之困,夫子之艰。弟子之惑,弟子之虔,弟子之敬,弟子之诚。
关于孔子一生,我明明早已知道结果的,每一件大事也都知道经过的,最后一定会安然无恙的,可是当看到夫子低头、子路疑问,还是哭了个稀里哗啦。
夫子这一生,一直在强求,一直在强求。可是这份强求又是那么纯粹,那么干净,那么执着,执迷而不悔,哪怕是不赞同他理想的那些人,也对这个人无可指摘。为何中国只有这一个人可以被叫作圣人,其实不是他好学,不是他博学,不是他文武兼得,不是他弟子三千,也可以说不是他开创私学让平民有机会可以学习,而是他的明知不可而为之。
子路真是夫子的好弟子。一生能得夫子之指教,一生能得如许弟子,何其幸也。冉求,冉求,终是敬爱夫子的好弟子。冉求眼里的光与欣喜,唏嘘唏嘘。泪目。颜回之死,让人太痛心了。最深情的陪伴是颜回对夫子的敬爱:夫子在,回何敢先死。可回还是先死了啊。厚葬颜回是不合于礼的,可是厚葬颜回是合于情理的,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礼与深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道难寻,又岂可放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人这一生,到底该坚守什么?守礼而死,重义而死,子路先生你后悔吗?夫子,夫子,子路万死而不悔,坚持仁道与礼仪,你是欣慰呢还是心痛呢。
夫子说,并非犀牛,并非老虎,却奔逃于荒野之上,难道我推行的道义不正确吗?为何我会落到这般田地?是啊!为什么仁德之道不被世人所接受呢?
颜回告诉我们答案:
夫子之道至大,天下都难以容纳。但这是因为世人无知,并非君子的错。如果是大道没有修明,那是君子的错误,现在大道修明而不能被用,那是各个掌权者的丑陋无知。正因为如此,才更显示出夫子的伟大。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这部电视剧是1990年拍摄的一个电视剧,服化道、场景真的是朴素极了,夫子家里穷的那个造型,跟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有一批的那种穷,穷到我心里了。但是,在这种穷困更见出了文化的富有。虽然电视剧中多处与事实不符合,改变的挺严重,但是作为一部电视剧来讲,已经是极为不错了。王绘春老师演绎的孔子颇得夫子好学之三昧。推荐给各位。
文王操
非常考究。原来先秦的古人这么朴素,从衣食住行到礼仪到情感都有一种朴素、纯真的美感。
服化道叹为观止,张黎版逊色多了,尤其是编舞,每一出都设计用心,真正构筑了春秋礼乐的图景(虽然礼乐崩坏,但礼乐仍在)。
经典
第一眼就征服我的,是服化道方面的极致还原。要做好此类传记历史剧是很难的,首先要有一部剧该有的戏剧冲突;其次在创作方自身对孔子其人生、其思想有着深刻的把握,经过巧妙的艺术手法消化、反刍,保证所有观众能够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所以本剧对孔子的刻画好在这两点:第一,在艺术方面达到了极高境界。第二,对于孔子这一充满争议的文化符号,成功做到了批判性赞美,由此在史观和艺术两方面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这部很经典了。
坚韧悲良有余,温和之气不足
只记得一幕:一个奴隶男孩大叫“孔先生说了,奴隶也是人!”,然后被割去了舌头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必将有公义的冠冕为我留存。”
孔鲤不错,出境太少了。。。
基本是都是按照《史记·孔子世家》与《论语》拍摄的,这部剧对先秦时代的礼仪考证做的很到位。也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那个寻根文化下的中国影视文化。
根本让人感觉不到是在拍电视剧,就好像真的是先秦历史再现一样,古朴苍凉的氛围,孔子坎坷不凡的一生,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整个制作组非常棒!
用心又尽力,很难想象这样的电视剧的出现。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是因为剧本身就不想让人快速消化。节奏奇慢,只有在最安静的时候才看得下去。考证太棒,可惜当年经费不够过于简朴,可话说回来现在还能有谁这样拍?那一代前辈自己在给自己拍绝唱,就像孔子在他的时代一样。
有教育意义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堪称教科书一般的一部电视剧。
光光从服化道和对礼乐的还原就值得五星,对孔子的刻画也不是英武的政治家,或是迂腐的书呆子,而是一个有理想有原则的学者。美中不足的是剧情篇幅比较短,结局有点匆忙。
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浓厚的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热和寻根热的痕迹,如把孔子塑造的略显呆滞,如对孔子童年的刻板刻画,但磅礴大气的表现风格、严谨的服饰礼仪、悲凉苍茫的影像气质,已经足以使此片不朽。子路死,颜回死的场景,师门聚餐饮酒的桥段,都令我怆然而涕下。
看过几集,缺点明显,节奏慢,另外时代变化太大,中国落后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逐渐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过于重视个人发展而不重视生产力发展。
何其荒凉!王绘春的老年孔子是迄今大陆影视古代人物的巅峰了。重刷第三遍。
人若能将华夏的礼乐典籍尽皆掌握 取其精华 被加以丰富 才可称得上博学 人若能像文王周公那样 使天下太平昌盛 才可称得上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