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是我的青春启蒙。至今《平凡的世界》还是我心目中的青春圣经,任何时候翻看,每一个人每一句话依旧让人心波动不已。甚至,我当初选择往西安厮混三年,一半原因也是为了路遥笔下的黄土高原。
《人生》拍得像路遥的文字一样质朴。吴玉芳扮演的刘巧珍下巴太大,不过很耐看,尤其那双眼睛,用俗话说她的眼睛“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周里京挺有魅力,称得上是八十年代的国产高仓健,周里京如果晚生二十年,在电影圈的位置至少能与刘烨陈坤并驾齐驱。
英国文学课上谈及了乔叟笔下的著名的女权思想的“先锋者”巴斯妇。这是一位有过五段婚姻,并且仍在寻找着自己的第六位丈夫的女性形象。所以她所诉说的故事,都是跳出传统男性主权潜意识的奇葩。如此树立自我意识也是西方的“先进”思想。
影视鉴赏课上路遥编剧的1984年的电影《人生》中,有着这样的一位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她无我地爱着“知识分子”男友,愿意自己养他,即便最终面对他的负心,出嫁后的她依然执着地爱着男主人公。如此无我的爱也是东方的“落后”思想。
且不谈学者们所谓的其中长期存在的男性主权影响的结果,跳出两种思想的性别枷锁,单看两种思想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受。无疑我们更为倾向同情和怜悯后者:即便是毫无自我的爱却因为它简单执着的坚守而将我们心底的防线击垮。她将一份爱看作一身一世的寄托和企盼,于是她愿意等待,而且也相信等待。所以我们才也觉得她是那么天真和可笑。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几个刘巧珍了。人们忙碌在结束一段情感,再开始另一段旅途的游戏中,不愿意等待,也不相信等待。似乎无我的等待只是小说电视中的奢侈品,现实生活只有柴米油盐。但是不愿意和不相信却代表不了不期待、不渴望。我们面对这部电影中轻易击碎的心就是最好的证明。正如没有人愿意去击碎一个美好的梦,即便每个人都意识清楚,早已明白,明日天亮,一切还只是原来的老样子。可是我们还是会无可救药地呵护着这个美好的梦。虽然我们不相信它的真实性,可不代表我们不渴望这个梦的美好。于是,我们高喊着人人平等的“个人主义”时,我们同时却在心中小小期待着,会有那么一个人,能够无我地奉献着一切。
那个被影视鉴赏课老师打趣的女博士生去相亲的故事,其实也说明着人们潜在的期待,但是也戳中了我们在等待的臆想中的新伤口。那位“可怜”的女博士生总是抱怨着父母逼着自己去相亲的委屈,同时也埋怨着相亲的男方的各种“缺点”。在她眼中,那些男方都是不入她法眼的“人渣”,可是能打到她苛刻的标准的男人怎么可能还会在她的相亲约会中出现呢。很多人都在寻找着一个达到自己要求的人,即便整天云淡风轻地挂在嘴边“我都没什么要求,那些人就是没有感觉”。这“感觉”就是一种标准,而且还是一种相当高的标准,达不到“感觉”标准的人就自然成为了女博士生口中的“人渣”,好一点的,只是不致于沦落到那种程度的词语定义。过程中,我们似乎总是在等待别人的付出或牺牲,让自己处于一个不变的标准尺度,衡量着并期待改变着别人的尺寸。
所以,我们期待着等待的同时,自私地忽略了自己的改变或牺牲。于是每个人都成为了名为《等待》这出戏的看客,鲜有人成为舞台上的表演者。所幸就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泪,感叹共同的人生吧。
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路遥。18岁时我再度高考失利,应聘了五六个工作都没人要,只能去当送杂志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我现在还在踩三轮车呢。
——马云
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帮助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贾樟柯
十多年前的一次阅读彻底改变了我,这本书就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彼时我刚脱离农村,考进城市里的一所中专学校。
《人生》里的主人公高加林,与《平凡的世界》的孙少平有相似之处:出身农村,都有知识喜欢读书,都试图与命运抗争。不同之处《平凡的世界》是全景式的农村描写,《人生》则只是一个剖面。而这一个剖面却较之全景式的描写,更具有现实意义,《平凡的世界》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人生》则有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高加林原本是个优秀教师,结果却让有权力的村支书儿子顶了。权力这支魔棒可以轻而易举的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转瞬间高的叔父成了干部,高就这么又脱离了农民身份。高的叔父坐着小吉普车“衣锦还乡”之际,高家高朋满座,包括将高放归村里的乡干部村支书。周围乡亲的眼神充满了羡慕,村支书谄媚的笑着。路遥的这支箭射向了权力崇拜!拥有了权力就拥有了一切。
高加林来到县城挑粪,遭一城里妇人侮辱骂他满身臭气。“我有知识有文化,我比这里的青年哪一样差?我一定要到这里来!” 路遥的这支箭射向了城乡户籍制度。
我觉得路遥肯定深受司汤达的《红与黑》影响,《人生》里的高加林像极了于连。他高傲有才气却又出身底层。不愿意服从命运的安排,最终皆以悲剧结局。他们要抗争的,是那个挡在他们之间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巨大能量的等级制度。《红与黑》与《人生》是一个底层青年追求平等机会的故事
“你该把根扎在咱们土里,可如今你变成了豆芽菜,身上一点土都没有了”老爹的话句句扎在我的心里,就像高加林一样,我一心想着留在都市,早已将故乡的人故乡的土忘记。自己斩断了根脉,犹如游魂一样,既无法在城市立足,又不愿意回归故土。
叹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当年看过这片子,只觉得男主是陈士美,最后的反转很尴尬,这人生好为难。
后来看过书,后来又看了这剧,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心中有很多想法,又不知道从哪里想起,不知道能从哪里说起。这就是人生啊。
男主的行为,虽然不赞赏,但也很让人理解。那年代,有这样的机会,这样轻易改变命运,名利双收佳人在怀的机会,有几个人有勇气放弃,又舍得放弃。所以他选择与一直爱他帮助他的女主分手。结果女主嫁给了别人,他成了别人眼中的负心汉,没道德的人,却又丢了想要的工作和佳人,只能灰溜溜的回村,过更艰难的人生。
女主是个善良贤惠、没文化的农村姑娘,特别爱男主,爱到仰望,爱到卑微,努力的追赶着男主的脚步,想走进他文学的殿堂。却是笨拙的,无措的,不招人待见的。分手后伤心的嫁给了别人,但依然是善良贤惠的,可以预见会有幸福的生活。
作者是谴责什么吗?他指责男主的选择吗?应该是的,要不然,不会给男主这样的反转,这样尴尬的人生。
人生,是由各种选择堆积成的,每种际遇和结果都与当初的选择不可分割。但究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作者更希望人有道德上的更高追求吧。
人生,果然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资料馆留影#路遥的忧思穿越了时代的界限,即使现在欣赏这部84年老电影,依然不会觉得“老土”“过时”,反而生出不少共鸣与感动。所谓人生不就是高加林所经历的那些吗?对他千好万好的刘巧珍,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个落后却淳朴善良的农村,相对的就是五光十色却让人眩晕的“现代都市”,两种生活方式,两条人生道路,摆在了一个惶惑不安的年轻人眼前,他需要抉择需要取舍。城市未必美好,农村未必不幸,而可悲的是,那时的高加林离开了故土还可以低着头默默回去,而如今的高加林出来了就回不去了。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阶段,人生的主题永远不变,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无愧于心。ps 尽管周里京的颜值全程在线,演得最好的还是吴玉芳,陕北的风土民情让人难忘,还有冯建雪唱的那几首信天游很是怀旧。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世界上不能得到的东西;这不仅是一个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故事,这是一个时代的彷徨,这是一个男人的软弱,正因这般软弱,他将永远处于后悔无法幸福;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
所以说文艺青年最不可靠,无论什么年代。
1、吴天明是民俗的忠实粉丝,《变脸》、《百鸟朝凤》自不必说,《人生》中的信天游、婚俗等,皆见吴之品味。2、大约二十年前偶然读过路遥的小说,当时还挺懵懂,但情节有印象,电影剧情与小说基本一致,难得的是吴天明拍出了黄土风情。3、路遥的小说,是有时代局限性的。
吴玉芳在这电影中简直就是中国的原节子了!周里京也不愧是八十年代中国保罗纽曼。影片的动能太强大了。
文本改编太成功,原著的意味尽显。特别理解男主高加林这种非典型性凤凰男在面对命运刁难、与命运抗争时的焦虑、彷徨和无奈。环境太重要,共同语言也很重要,人生呢,无非就是关键时候的选择,只是人往往看不清最珍贵的是什么,想到了面对现实种种未必也敢坚持。镜头太稳了,不亚于《黄土地》的摄影,构图一绝,很多的大远景穿透,黄土地、田野、农林、平房、土窑、乡间小道,大西北黄土地的粗犷气,直呈陕北乡土的淳朴。 现在来看,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吴天明任西影厂厂长那几年的几部西影厂电影,真是国产电影瑰宝。8.3
路遥小说改编,改编的十分漂亮。所以,在爱情里的选择真的是一个难题,高家林起起伏伏的人生和爱情故事也十分的幻灭和无奈。
痴情女子负心郎 加林不比谢永强 知青如是下乡去 象牙山是好地方
这可能是当时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现实题材里面最有水平的大陆电影了。个人的命运在时代里沉浮,这就是人生。
修复版色调实在太艳。总得来说还是精致的制片厂风格,但吴手下的西影风格向来比其他四家写实点。主角不太符合我心中原著的形象。初中看书时就对这故事很无语,现在依然。人生是什么呢?没有对错,只有单向选择。
选择后的命运,这里主要还是展现历史下体制的束缚,而离开家乡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搁当今中国还是受用。有小说的底子剧本台词俱佳,吴导也很好的捕捉到了从村到镇到市原生态的群众和景象以及心理,民俗与老一辈德顺的故事也很难得,周里京是好演员。回村远景各种声音的结尾像极了锡兰的《冬眠》,资料馆百子湾160分钟版本。
1985年5月27日,成都举行百花奖,那天刚开会就下起大雨。散会后,没人离场,四川大学一万两千名师生披着雨衣、顶着草帽站在雨中看完了那届最佳故事片——吴天明的《人生》。 电影放完,学生们自发地高喊“人生万岁”、“电影万岁”,甚至还有“吴天明万岁”。 谢飞导演说:“最伟大的电影莫过于此,一万两千人站在雨里看电影节!”
作为屌丝很心疼巧珍,我很懂那种跟爱慕对象没有共同语言于是努力去学但还是做不到的心情。嗯,我学习的是星座、日剧、台剧……大晚上突然好想读路遥的书啊,把《平凡的世界》再读一遍吧。
路遥知天命,平凡见人生
一年前看了路遥的《人生》,再来看电影,对某些话体会很深。巧珍说:“加林哥,你要是不嫌我,咱俩一块过。你在家里呆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让你受苦的。”加林说:“天黑了,走吧。”…这种转移话题的本领是男人与生俱来的?知识分子的婚姻和前途为何总要以无辜女子做代价呢?张贤亮是模范带头啊。
这个片子的伦理旨意就是:"人生的两种选择,服从天性和学会仁慈。无论世事变迁,我必选仁慈。"
这种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旨,和充满活力的浪漫主义景象,树立起了理想主义洋溢的大银幕风景,其间的人物,故事,表演,场景,无一不是朴实,自然,真切,澹泊。从容不迫地娓娓道来,这些成为80年代特有的国产电影的纯爱氛围。令人感同身受,心有戚戚。五星。
不急不徐的人物塑造,举重若轻的场面调度。知识分子留不住时代,斗不过权贵,亦对不住真情。
这部电影就是告诉我们 无论在哪个年代 文艺青年都是不靠谱的
高加林和刘巧珍都是在生活面前坚韧不屈的人,但一个不甘平庸、想要抓住机会出人头地,一个自知不足、热忱追求所爱无私付出,两个不同向的人注定了会有精神上的距离,再加上后来物理上的距离,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远。城里姑娘黄亚萍的出现只是一个催化剂,只要有发展的机会,高加林还是会陷入抉择。巧珍除了不识字,真真一个无可挑剔的女孩儿,最后嫁给一个“合适的人”,何尝不是映照了当下一些人的婚恋选择;善解人意的品质在她身上让人感到深重的酸楚与心疼。高加林渣吗?一半一半吧,即使放到现在也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受制于不公平、怀才不遇,机会是何等珍贵;在挣扎后选择对现实妥协,在无奈中逼着自己绝情,结果什么都失去了,也是很悲情了。此情此景不可追,曾经沧海烟云过,终局悠长的西北民歌鸣着诉不尽的惆怅,人生啊,没法从头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