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比较新颖,结合动画来还原当时场景的纪录片
用动画方式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当时的场景,动画与真实相结合,确实比较新颖.
孕妇在动画里是个美女,身材好,但真实人物矮矮的,胖胖的,相差有点大.但孕妇是个很伟大的人,在枪击结束后,孕妇小孩流产,终身不孕,失去了爱人,失去了一生唯一的亲生子女,但在影片1小时14分,孕妇并没有选择仇恨,她选择了原谅.这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至少不是现在势利自私现实的中国,绝大多数国人所能做到了,国人心胸狭窄,肯定把杀手视为恶人,禽兽,视为大恶不赦,而孕妇要伟大的多,这是一种比国人真正的进步之处.整个影片当我看到最后孕妇平静平和地叙述当时的场景时,我震惊了,她说得很真实,只有弄清当时整个事情过程,从各方面了解事情才能真正释怀,而她把杀手还视为人,视为疑惑,伤痕累累的年轻人,选择原谅,孕妇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比很多名人,企业家,成功人士高大很多,我不禁地很敬佩这个孕妇.这才是真正的人性,这才是正确的.这不是说一个人赚多少钱,一个人取得多少成就,我们国家经济能够多么发展,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远比不上孕妇的心灵和胸怀.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真正的和谐,什么是高贵,孕妇的心灵和胸怀就是.
影片从各个场景去还原事情,但没有关注枪手,到底枪手为什么这么做,枪手身份状况,影片关注很少,这是不足之处.并不是有一些魔鬼与我们同行,而是每个人都是魔性与神性并存,怎么选择,在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于人的境界.
愿每个人都能有高贵的心灵,愿每个人总是保持神性,这也是纪录片能够给我们的一堂课.
2 ) 拍摄手法独特
拍摄手法独特,导演巧妙地将老胶片和动画拼接交错,真实还原1966年发生在得州大学、美国首例随机枪击事件惊魂时刻的群像!曾任海军陆战神枪手的查尔斯·惠特曼杀死妻子和母亲后登上校区高塔大开杀戒,杀18人伤31人!直至被一名熟知高塔配置的平民和两名警员制服。本片反映了美国的枪支文化,貌似现在美国人不能随便买到类似的杀伤武器了。
3 ) 末了被喂了一口毒鸡汤
1966年,一个平静的夏日午后,对德州大学附近的居民来说却是意想不到的一天--枪声突然响起,路上的行人应声倒地,其中不乏孕妇、孩童,子弹的源头窝藏在德州大学高耸的校塔之上,由于凶手的无差别无目的性射击,警察要靠近校塔登顶抓人显得证据不足也十分困难,由此长达90分钟、造成16人死亡的枪击案就此载入史册。
影片新奇的采用了人物采访结合伪纪录片的讲述手段,并且用动画的形式来体现,同时叙述角度又无比客观,观感一流。直到快结束时插播了一段当时的电视台宣导新闻,这口毒鸡汤出现了…
无非是在说,这个社会啊需要你我他共同呵护,像那暴力啊等等的负面情绪负面思想不要宣扬不要传播,会腐蚀我们真正的文明哒!怎么做到不传播捏?从动漫电影这些地方入手咯~ 不敢相信这是灯塔国人讲出来的话。
倒是想起前两天有关王者荣耀引发的游戏的探讨,说网络游戏在十年前有如毒品,如今倒好了,从小学到老头都在玩,俨然一种文化,和扑克麻将广场舞并无两样,指不定十年后有什么王者荣耀的研究学家呢。跳出时代去看问题,暴力哲学就指定不是好东西吗?举个栗子,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那假设有一个看他是混蛋,难道你就要弄死哈姆雷特说他妖言惑众吗?然而这干哈姆雷特啥事呢?这干暴力哲学或者电影漫画本身啥事呢?有问题的依旧是那个人没错啊。他的行为或许受到了暴力哲学的影响,但那绝不是唯一的成因。我们假设单亲家庭影响了他,那是否又要宣导永不离婚?假设天资不足使他在生活中备受冷落而憎恨社会,又要如何解决他的问题?切除全社会的脑额叶来实现共产?这个锅暴力哲学不背的…
存在即合理…压抑才会造成真正的爆发
4 ) 谁都不是孤胆英雄
这部电影既是动画片,也是纪录片。影片别具匠心地构建了两条主线,一条是对已经老去的当事人的采访,另一条是通过动画的方式还原了50年前悲惨的德克萨斯大学枪击案。
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危险突然来临时的惊恐、无助,也正是这场灾难将许多本来不会发生交集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在真实的生活中没有孤胆英雄。影片里怀孕的克莱尔听到了枪声,受到了惊吓,倒在血泊中。倒在她旁边的男友受到枪击早就没了呼吸。克莱尔发现远处几十米站了很多人,但谁都没有上前营救她。这些人或许是顾虑自己的生命、家庭......,只得在一旁默默地叹息。
但总有几个人愿意放下顾虑来挽救那些奄奄一息的生命。有个叫丽塔的女人,恰巧走过克莱尔身边,打算帮忙,可没等伸出援手,子弹飞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只能和克莱尔一样趴在地上。那是,丽塔能做的就是不断和克莱尔说话,让她千万不要丧失意识。克莱尔说:“只有不断的回忆与男友的认识过程我才感到自己是清醒的。
影片里有一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就作为结尾吧。当有记者问到前去狙击罪犯的警察心里会不会感到恐惧时,他说:There is no time to think about fear.是的,我们不是超人,我们会在恐惧中产生动摇,但是善良、勇敢、温情就是可以击败恐惧的力量。
5 ) 这跟强权即公理有什么关系?
除了本片动混式的叙事手法很给人以启发外,印象最深刻便是影片最后,主持人的这段陈词:
“人群之中的病态者,必须归咎于我们这个过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对暴力奇怪地迎合,以及对生命的不尊重。这些都是被我们的政府以贯彻自我防卫为教义,用来教育那些年轻人如何伤害和杀害。当今社会最流行的事物是那些报纸上的卡通漫画、电视节目以及电影。这些事物皆可为犯下的罪行创造新的意义。一个人不知怎的居然可以在他们自己的文明被暴力哲学所撼动的时候保持沉默,正所谓强权即公理。从这一点看起来,查尔斯·约瑟夫·惠特曼的罪行即为整个社会的罪行。”
其逻辑简单归结:“社会无视暴力的危害” >> "个体对大环境无从反抗逐渐麻木不仁" >> "孕育出病态者" 。
这话说的是很漂亮了,但对“病态者”使用“罪行”这种词,有意无意的避开了一些事实:不愿接受随机性,不承认反社会的非逻辑性,无法理解天生反骨且后天也无法被训教的可能性。主持人仍然按自己的那套对“社会中个体”的经验和说辞打圆场。
本片前 4/5 的篇幅,都快把“狙击者”描写成了一个 AI 了,没血没肉没情感不吃饭也不用拉屎。这结尾话锋一转又开始用人类社会的法则去审判这个来自德州的 AI。片尾“受害者”单方面声明的“原谅“也是搞笑了。AI 杀人也能叫”作恶“么,你原谅个什么玩意儿。
所以想他妈的和解?没他妈的门啊。
6 ) 2016年 電影 Tower 校塔槍擊案 紀錄片 (觀後感)
2016年 電影 Tower 校塔槍擊案 紀錄片
(觀後感)
片名:Tower 校塔槍擊案 (紀錄片)
美國上映:2016年3月13日
香港上映:--
導演:Keith Maitland
編劇:--
演員:--
我一向不多看紀錄片的。
當然大部份拍成紀錄片的事情都是值得的。
但很多時候,看到差不多 40 分鐘就開始感到悶悶。
通常都是找幾位當事人,敘述不同角度的視點。
旁白與大量的實景或模擬片段。
而今次選擇看這部紀錄片的原因,是它加入了動畫製作,我感到有趣。
先說一下事情簡介:-
於 1966年 美國德州奧斯丁大學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發生了一宗嚴重槍擊事件,導致 16人死亡、33人受傷。
殺人犯是該校學生,曾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擔任神射手。
1966年8月1日 清晨,先在家中殺死妻子與母親。
再攜帶各式槍械,進入大學在90-95分鐘間,於校區的高塔內外射殺。
直至被一名熟知高塔配置的平民和兩名警員制服。
紀錄片看完了。
對我來說是一場通識教育電影,讓我知道1966年8月1日美國曾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
每次看到一些生生死死的電影,處於危難情急的狀態之下,然後,人性便出現了。
第一時間救人、第一時間逃走、第一時間呆了。
對我來說這是非一般的紀錄片。
拍得太有趣了! 九成動畫。
把老膠片和動畫拼接交錯,把事件還原。
同樣找了幾位當事人,但就以動畫與真人交接形式來接受訪問。
很創新的製作方式。
令觀眾更容易了解事情,和增加投入感。
全片 1小時 36分鐘,不經不覺地看完。
音樂部份也很悅耳,古典且優美。
殺人犯:
Charles Joseph Whitman,1941年6月24日-1966年8月1日
導演:Keith Maitland
結論: 我喜歡!
多謝你看了這篇小文章。
如果覺得不錯,希望得到你們的贊賞。
因小小的贊賞,能給我大大的動力。
感謝!
文 goods_hk @ 東加豆
(tonkabean@ymail.com)
纪录片很扣人心弦,钢琴配乐也很渲染。影片故意淡化了对肇事者的介绍,而从受害者的角度描述整个事件。用动画重新构建现场,很聪明的表现手法。4.5星推荐备注:德州就是民风彪悍。连李安的新片都把主角和背景场景定在德州。
用动画拼接胶片的形式来做纪录片,很细致的还原50年前的枪击案,无差别的枪击事件的镜头对准了受害者,校塔周围成了这个「隐形」的狙击手的狩猎场,瞬间就有很多人躺枪,面对暴恐真是考验人性的时刻,是仓皇而逃保全自己还是挺身而出扶救受害者?事实证明,德州人民确实威武霸气了点!
以动画的形式“重构”了历史事件,动画的间离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暴力本身的血腥和残酷,但并非远离了现实,而是提供了另一种进入事件的途径,扩大了影像表现的可能性。只是电影本身并未叙事结构上达到一种平衡,后半部分有些落入俗套,无论在事件的挖掘和人物的情感层面都停滞不前,让人感觉十分沉闷。
和「斯隆女士」比較下只能給五星,「斯」就只有words。
无知如我在看完这部片后才第一次知道这个事件,后又翻阅各种资料作为补充,2016恰逢枪击事件50周年,同样的事件未再发生,但类似的事件却不断上演,反社会与反人类群体永远不值得被原谅,即使它有任何人格缺陷。给差评的各位难道还不明白这部片的意义何在?对形式和拍法评头论足的人到底在看什么?
3.5 故事只从受害者和警察的角度来讲,让枪手完全隐形,这样本身是没法立起一部完整的电影的,结局很拖就是因为这个。类似的电视节目和文章很多,在一部长片里我期待看到显然不止这些。不过电影先用动画之后在救援达到情绪顶点之后突然转为真人采访这个做法挺戳泪点
1. 动画形式复原了当时情节,而活着的人几十年后真身再现,解释当时情形,可以把我们带入历史又没有远离现实,因为校园枪击案在美国依旧存在。影片故意避开了杀手的背景介绍,也是遵从了新闻报道中不鼓励犯罪,不示范的原则。
纪录片神作。1966年狙击手从校塔上任意狙击路人,转眼间五十多人躺枪。导演将老胶片和动画拼接交错,真实还原惊魂时刻的群像,每一枪都揪动人心。而当monster行走在我们当中时,也见证了人性之崛起:顶着被爆头危险救死扶伤的路人、举起霰弹枪和凶手对狙的市民、力挽狂澜的警察...平凡、伟大。
在创想上占据了高地,可惜没能完成得更好。
想法巧妙的纪录片,别出心裁地用动画还原犯罪现场,枪声不绝于耳,穿插的采访让动画片段看起来也残酷异常。全片没介绍无差别射击的罪犯,可以理解为不鼓励犯罪。而放在最后的人物采访则展示了人性在危难时刻闪耀的光芒。
听到新闻邻里纷纷举枪前来声援…………我也是懵了
竖起的中指,滑掉的眼镜,奔向血泊的少女,茫然徘徊的群众,软弱或英勇只是一瞬的决定,六十年代德州人类学考
看的版本只有82分钟。所buffy中的某集取材的就是这个事件吧
为什么真人出镜才感人?枪声有完没完?-11/26/16 at MoMA
原谅不适用于纯粹的恶
2016真是一个纪录片的好年啊!
将老胶片与动画交错重现历史的形式非常聪明,叙事者的恰时出现也很是煽情。虽然仅从受害者角度重述可能略缺乏厚度(相比较从加害者身世追诉行凶缘由),但勾勒出的爱与勇气的故事足够动人。
形式很新颖,动画+原始素材+真人访谈,突出了受害者、见义勇为的路人和警察,动画转转真人那一下还挺戳人,还有竖中指、眼睛滑落等细节。但问题是全片没观点,温情有余,表达不足,把枪手完全隐去,让整个事件有点没头没尾,流于冗碎。
第一人称的汇集、动画真人的转换都用得十分巧妙。恶魔行走于我们之间,而我们很可能就是制造恶魔的人,所以影片选择了把凶手完全隐去,也符合暴力行为传播的社会学诱因。播报死亡名单时发现自己孙子名字的那段音频太戳泪点。
动画、真人、影像资料交替切换的手法观感非常好。 叙事流畅,张力充足,有条不紊,从容不迫,非常剧情味道的纪录片。唯一缺憾是少了枪手的角度,很可惜 #“新闻里一说学校出事,一堆市民不等警察来,就从家里抄起长枪就冲过去枪战”这种事也就在德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