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独居老人的生活,你能想象吗?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与寂静。
《大雪冬至》就是一部讲述独居老人生活的影片。这个老人的名字叫魏大雪,丈夫在四十年前因为文革,在家中悬梁自缢。女儿芳芳远嫁上海,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陪在她身边的,只有一条叫冬子的狗。
魏大妈住在鼓楼旁的四合院里,那是整个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却生活着最孤独的人。
遛狗、买菜、做饭、看电视、听收音机、泡脚、睡觉。日复一日,生活安静得可怕。冬子的叫声、她和老伴(遗像)、冬子偶尔的说话声,以及女儿短暂的电话声,就是全部的动静。
外面的世界熙熙攘攘,魏大妈的世界冷冷戚戚。
冬至那天,魏大妈做了白菜猪肉馅饺子。给女儿打电话,提醒她别忘了给外孙女毛毛做饺子吃,结果被女儿嫌弃“老传统”。怅然若失的挂掉电话后,魏大妈一口气抽了杯二锅头。
那一瞬,心脏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狠狠抓了下,揪心的疼。
就在这个夜晚,魏大妈靠在躺椅上,一如往常的听戏泡脚,却悄无声息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洗脚盆的水还在冒着热气,老人的体温却逐渐冰凉。
屋外,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一夜。
屋里,冬子陪在老人的身边凄厉的叫了一晚。
02
这无疑是一个戳中观众内心痛点的故事。但导演在叙述时,却有意保持冷静、克制甚至显得疏离。
很多人说《大雪冬至》像纪录片,没有狗血的剧情、没有煽情的台词。导演只是通过镜头,像个旁观者一样,记录了一个独居老人的生活,真实乃至残忍。
我想这是导演刻意追求的效果。因为只有真实,才能直击人心。
正是这种置身事外的冷眼旁观,造就了一种一言惊醒梦中人的力量。看完电影的我们,不会哭,这种廉价的眼泪毫无意义。但我们会作出行动——真正去关爱逐渐老去的双亲。
这就是《大雪冬至》的力量。
我们不在家的日子,爸妈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真的像他们在电话中说的么?真的像他们在朋友圈中炫耀的么?
爸妈是不是也和魏大妈一样,想念离家千里的我们,却无数次在电话里欲言又止、报喜不报忧。
爸妈是不是也和魏大妈一样,说放心不下家里、不习惯,才不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其实只是不想给我们添乱。
爸妈笑着说一切都好,我们当了真。
我们吐槽生活艰辛,爸妈却上了心。
03
饰演魏大妈的祝希娟老师,不愧是第一届的百花影后,影片里有三个镜头格外打动我。祝老师仅凭三个眼神,将一个有点儿孤僻的独居老人,演绎得活灵活现,演技吊打一众流量小花。
第一个镜头,魏大妈买菜时,路过一群跳广场舞的大妈大爷,眼神漠然带点不屑。
第二个镜头,几天后,收音机里响起广场舞神曲,魏大妈不由自主的晃动身体,几秒钟后停下来,对疑惑望着她的冬子笑骂了句,“小兔崽子,就准你抽风么?”眼神复杂,恼羞成怒又带点理所应当。
第三个镜头,再次路过正在跳广场舞的大妈大爷,魏大妈停下了脚步,迟疑的跟着音乐,犹豫的晃动着身体。片刻后停下来,她无奈的笑了笑,转身回家。那个眼神,包含着渴望、向往、艳羡,但更多的是无奈。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的理解了广场舞对于爸妈这一辈人的意义。
广场舞,只是一群老人的抱团取暖。
人是群居的动物,害怕孤独的特性早就写在了基因中。
时代变化太快,但每天都有同一群人,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做同一件事。这种巨变中的不变,对于爸妈而言太珍贵,这是来自同类的安全感。
广场舞汇集的是一个又一个孤独又寂寞的灵魂,它是大妈大爷们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难得的温度。
04
快点过年吧,我要回家。
只是今年,我会关掉手机,不再和朋友们出去鬼混。
我要专心的陪陪爸妈,和他们一起跳广场舞,一起备年货、包饺子、做年夜饭、包红包、看春晚,甚至包括最讨厌的走亲访友。(大龄单身女青年伤不起)
有人说,害怕自己赚钱的速度赶不上爸妈老去的速度。但我更害怕,太专注于赚钱让爸妈过上好日子,却忽略了日常的陪伴。
爸妈的好日子,并不仅仅是穿更好的衣服、吃更好的补品、去更贵的景点、住更大的房子。
爸妈的好日子,更是我们做儿女的用心陪伴,是每天一个电话的准时问候,是节假日不远千里的风尘仆仆,是耐心和牵挂,是真心和行动。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被温柔以待。
快点过年吧,我要回家陪我妈!
电影女主名为大雪,情节更多的发生在冬至那天,这个片名为《大雪冬至》有点一语双关的意味。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女儿远嫁上海,自己的生活也不是很好所以迟迟不愿意和女儿住在一块,老人的一生都在北京老胡同里度过。大雪的家里虽然老式,但物品的摆放和样式看得出来她是个很讲究且有品味的人。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小吴消失许久她心里是惦记着的,小吴回来后告诉大雪父亲离世的消息并交于最后一个月的房租,大雪思前想后给小吴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饭,小吴离去最后一个早餐她将钱与信封一同搁在小吴的门前。梦中冬子丢了她张贴寻狗启示并将酬金一再提高。在孙子毛毛打来电话询问冬子时她刻意隐瞒为的是不让远在上海的小孙子伤心。电影中反复出现她看戏时的“平贵回来了”台词,时间也在不断变换。虽然年龄已大她望着广场上跳舞的中年妇女,但心里还是想融入她们的。后来情节慢慢揭开,她的丈夫在文革后期不忍羞辱选择上梁自缢留下一封遗书,后半生她独自拉扯大女儿芳儿。在她的梦里小年那晚她梦见女儿孙子和冬子一同来看她。然而梦终究是梦,现实是残酷的。
整个电影看完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濡湿了衣领。电影里的大雪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我并不陌生,因为她就像你我的爷爷奶奶辈的人,也有可能是隔壁的爷爷奶奶,经常在楼下晒太阳的一言不发老人。不过更有可能是若干年后正在观看此片的你我。老龄化已不再是未来,就是现在面临的问题。曾在豆瓣上看了一篇名为《承认吧,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注定短暂而无效》,讲的就是当今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老年人生活的不一样,同样的是孤老。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片中的京味儿十分浓厚,很喜欢。谢谢导演带来这么优秀的作品,值得大家观看,也谢谢果果给我们这些电影爱好者观看点映的机会。不过不知道大雪的老伴儿和导演同姓不知道是否有什么联系。在此还是感谢各位。
挺感人,冬至的一天浓缩了老人晚年孤独丰富而又感慨失落的生活世界,大环境历史变迁在一个独居老人身上的凝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主人公英年早逝的丈夫姓邢,也许融入了导演身边一种独特感情在里面。传统女性对家庭和子女的无私的爱。片尾主人公对早逝丈夫的一番心灵独白更展示了这位独居老人伟大坚强的一面。
冬子可以说是老人晚年的陪伴,也可以说是心灵寄托,就像在丈夫早逝后一个人艰难拉扯大女儿就成一位不幸脆弱女性的所有牺牲和付出的目标一样,女儿长大之后过的也并不幸福即使陪伴在女儿身边也不会更如意,心灵寄托或者说对生活的追求也就没了意义,其实冬子一直都没有失,是老人活着的心灵寄托和追求丢失了。就像再也找不到海洋里的航标和灯塔,就像再也找不到海洋里的航标和灯塔,人生没了继续下去的意义。像伟大的母性致敬!
希望大家能对身边的独居老人多一些关怀,哪怕只是这一个关心的眼神~~·
感谢邢潇导演推出这么感人的优秀作品,精心的场景布置,情节设置和细腻深情的人物表情动作刻画,演绎,感谢默默为电影线下宣推,坚持反对‘摄屛’做出许多努力的果果同学~~·
人至中年,看这部片子,感概万千,老人的坚韧和无助,中年的忙碌与挣扎,通过一个普通独居老人平淡的日常刻画的入木三分,直击内心
亲人就像空气,往往在身边时感觉不到,失去后才知珍惜,愿我们都能珍爱那些关爱你的人,避免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剧
第一次忍不住在豆瓣写影评,在这样夜深人静时分,大雪冬至打动了我,感谢导演和剧组愿意用心拍出这样注定没有多少票房的作品,希望中国有越来越多用镜头记录生活的导演
电影叙述是很平淡的,即使剧情有反转也算不上是急转直折。但电影描述的其实并不是什么匪夷所思的事,而是一个比较寻常,甚至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的身边,并不需要过于戏剧性的手法。
大雪冬至,这是电影的名字,也是主人公和她宠物两个角色的名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预示了故事凄凉的结局。
空巢老人大雪,很久以前便失去了丈夫,唯一的女儿又远在上海,身边只有她的宠物狗陪伴,而这条狗名叫冬至。这是紧随大雪之后的下一个节气。老人对它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老人每日机械的过着日子,直到冬至夜晚,身体不适。那之后才开始出现了不同往日的各种事情。但到了电影结尾,观众才发现,老人早已在座椅上离世,那些“不同往日”的事,不过是老人在弥留之际的幻想,而这些幻想,正是老人日夜担忧,为之不安的。
隔壁与大雪年纪相仿,经历相似的老人离世家中,一个星期后才被家人发现,这正是孤僻的大雪担心自己突然离世,必然无人知晓。小狗冬至走失,这正是大雪担心自己再失去唯一的陪伴。女儿年后才能回家,这正是大雪担心在新春佳节不能与日思夜想的女儿、外孙团聚。梦到眼睁睁看着丈夫女儿和狗一起里去取打不开房门喊不出声音,这一系列的幻想无不反应老人对孤单一人独自生活的恐惧与不安。等到看见胡同里的小女孩写了满墙的1221,大雪才认识到今天仍然是冬至,没有小年,没有春节,邻居健在,东子没丢。释然接受这一切,在生命最后的一瞬见到女儿带着外孙和冬至一起进门,才安详的离开人间。
自己的奶奶当年是在大年三十的前夜去世的,因而自己对于这部电影感同身受,不过庆幸,自己的老爸是个孝子,除了两点遗憾,其余的都已经做的很好。影片剧情和感情表达很好,自己就不做多评论。只是说一下一个自己看完之后不是很懂但后来又搞清楚了的地方,看到好多评论都是说大雪是在冬至去世的,正解是大雪应该是在2017年一月之后,也就是农历二零一七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去世的,而在那弥留之际眼前看到的是回家的女儿,外孙和冬子。
生而不易,事也无常。文邹邹的那些字和最后的歌,以及这老太太,这片儿也真就挺好看了。
其实剧本还是有问题。从对着遗像独白开始,就显得不那么真实了。一个独居老人,如果愿意和丈夫唠嗑,就不应该是突兀的一场戏。而一场戏,实际上唠的就不应该是这么日常的嗑。至于结尾,显然也有问题。而最重要的是,某种程式化的叙事,缺乏创新。不过还是应该支持这种节奏缓慢的小成本电影。毕竟有难能可贵的电影意义上的真实感。
寡淡无味
使用了章回体的方式,拍出了空巢老人的孤独,也拍出了导演邢潇作为多年北漂的孤独,按导演的说法片中的人物是以一个位在拍摄期间独自离世的空巢老人和他独居在西安的母亲为原型塑造。而扮演者是1961年《红色娘子军》中国首届百花影后祝希娟老师,而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母。
这部电影本身有个三星半的样子吧,但是我是被朋友喊去看点映,结果到了影院发现需要签到,还规定要去xxxapp写影评,感觉被迫做了回水军。然后还有一封导演写给大家的信…故事本身没什么特色,有点故弄玄虚,老太太舞台剧范儿太足不太接地气,虽然角度很有趣,不过营销方式真的有点…
梦一场?装逼失败了。应该把<<我们俩>>反复观看一百遍再拍
苦穷惨的片子票房堪忧
唯独应该称赞的表演被困于剧作之中。青年导演拍这种电影是另一种取巧。
《大雪冬至》除了反映空巢老人的孤独,同样也反映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孤独”吧。
后面看得好难过
飞机上竟没被催眠,虽远不至于动人,但让我上升的觉察到传统文化的极其不让人快乐的一面。
节奏慢,台词多,惨。
叙事很章节化 足够的冷静克制 这些都让整个成片的情感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了出来 足见邢潇在叙事和指导上下的功力之深 全片台词不多 祝希娟老师塑造了一个平凡的独居老人 她表演的非常生活化 接地气 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格格不入 也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苍凉 让人用心感受它的用情之深以及表演功力
迟早都有这一天,迟早都是一个人面对,其实心里都明镜似的,偏要靠狗啊,人啊,梦啊,回忆啊来求个意义。没有意义就是意义。好走。
本来虽然寡淡,却好好的反映空巢独居老人的社会问题……结局却没看懂……我就想知道,狗是什么时候丢的?人死了,狗丢了,然后找狗,却发现人早死了……这是一个鬼片吗?还有恐惧、痛苦、挣扎、释然从哪看出来的?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故事啊。雪天来看,更添几份伤感,一个人包场的影院里默默流泪。
冷静,克制,没有胡乱煽情,喜欢这种冷峻的风格,潘淑兰的声音辨识度太高,稍有违和感但无大碍……★★★☆
短片内容扩成长片,表达过于直白。
理清時間順序 觀影感受大不相同 情感也就更深沈 題外:好怕自己以後變成空巢老人 要是還比老伴兒死得晚的話 獨自品味孤獨⋯
说句实在话,拍摄构图都不错,台词剧本是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