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想不到啊,好大一个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一个小小的台北把我们难倒了。
——《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的线索是追寻,而每一种追寻中的元素,少不了的是“痴”
暗恋中的寻人启事,漂洋过海寄出而没有回音的信,在轮椅上伸出手触碰的对于过去回忆的追寻。挂在脖子上的围巾,承载在岁月的痕迹,对于初恋美好的内心追寻。
“这些年,你有想过我吗”
是对于多年的痴讨个答案的追寻。
听着许我望向你,思绪飘忽,一眨眼,还没来得及想念,我们就老了。连这份爱都变得锈迹斑斑了。和妻子相处并未让时间浇灌出爱情的花朵。一切只是责任使然。可是这份痴,念念不忘,心心念念。又如何忘记呢。
“我们就算在上海不认识,也会在汉口认识的”
“我会写信给你,写好多好多信”
你 都忘了吗?你没有的。我相信的。
只是我们啊,都等不起了。
再等就老了。
而桃花源,则是对爱人死心塌地的追寻。打不开的酒瓶盖,不会悔改的妻子,改变不了的事实那么多,可即使生活破碎,内心的爱尚未殆尽。一面是为了逃离爱与现实的不平衡来到桃花源,一面却又嚷着为爱可以去死。这爱之深于恨,不是痴吗。成为仙人幸福生活也对妻子念念不挂。因为这个地方,真的是太美好了。毅然离开,想要团聚,即使面前的已是破碎重组的家庭。这不是对于终极幸福的追寻吗。
最后一条情感追寻的主线,是那个口口声声要找刘子骥的女人。刘子骥出现在桃花源记的末尾,“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如此看似莫名其妙的设定连接上了暗恋与桃花源的关系,穿插出现中,配上女人的痴,疯,在剧组舞台徘徊旋转着,一直找寻着。颇有超现实主义的色彩。是痴的具象,是追寻,是每个人内心的映射。
暗恋桃花源,是痴情的追寻,是不论相见与否都无法放下的执念。是期盼有回应却更希望对方幸福的矛盾。
深情不无用,唯有人自知。
《暗恋桃花源》,台湾“表演工作坊”的经典话剧作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台湾与大陆大量上演,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暗恋桃花源》的巨大魅力是多方面的,精巧新颖的故事结构和每一代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赋予这部话剧强大的生命力,而独具风格的舞台美术设计更使之增色不少。本文仅就《暗恋桃花源》中出现的几个颇有意味的元素,略探《暗恋桃花源》的舞美设计艺术。
1. 秋千
《暗恋桃花源》的第一幕,身穿白色旗袍的云之凡坐在秋千上,缓缓说着全剧第一句台词:“好安静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故事便在舒缓的节奏中淡淡展开。在这里,秋千有着多重功能和意味:它提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赋予主人公的活动以真实性,也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可依靠的物质空间。
秋千是一个古典浪漫主义重要的文化符号。打秋千的总是年轻女孩——带着羞涩和好奇的,有着青春情怀和浪漫的爱情遐想。秋千是古典世界里的一个传说,是隔墙的掠影,墙外的轻笑,邻家女孩的一回头。而秋千,也真的成了江滨柳一次次回眸时凝望的焦点。四十年代的上海,本就是古典世界的尾巴。江滨柳和云之凡还有古典意味的情书,红笺小字笔墨知己,及至江太太,便只有俗世中的冷饮店——到了护士小陈这一代,干脆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必记得——古典时代的秋千还在上一代的记忆里,下一代却早已步入后现代。
“隔墙送过秋千影”,这句宋词,竟然成了老年江滨柳思想状态的一种隐喻。江滨柳在病房中无助地看着想象中的云之凡和她的秋千,而现实中的云之凡早已年华老去。古典时代的爱情终成梦幻泡影,逐渐远去。
2. 井
井是一个幽深而神秘的符号,像桃花源的入口,通向未知的所在。而井底又盈满了象征着不确定和动荡的阴性物质——水。桃花源的入口其实可以看做对女性生殖器构造的一个隐喻,而寻访桃花源或许可以看做是人类渴求回到母体的愿望表现。而水井也可以同样被视为通向母体的途径。
所以,“水井”这个元素,从隐喻含义来说,是如此契合《桃花源》这出闹剧的本事和根源。而老陶一进入桃花源便看见桃花源中的那对白衣夫妇在井边饮水洗衣,更应证了“井”的“入口”意味。
而从现实层面来看,“井”是什么?“有井水处皆咏柳词”,井是世俗生活,却又不是现代的当下的生活——那是我们想象中古代的日常生活场景,平凡而又布满历史的青苔。我们理想中的古典式日常生活,应该像白衣夫妇那样,悠然和睦,岁月静好,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安然地生育后代。然而现实却是活在古代却毫无古典精神的老陶春花袁老板,或是守望着古典爱情却在现实生活中貌合神离尴尬万端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或许还有江太太。
井是一个通道,也是一个纽带。在本剧的高潮部分,即两部戏同台演出的段落,“井”成为了两个剧团现实场地的分隔物——而这种分隔最终被证明是失败的,“井”也由分隔物变成了联系物——联系着戏剧和真实,古典和现代,悲剧和喜剧,《暗恋》和《桃花源》。
3. 幕布
桃树逃出来。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如果水井是入口,那么“桃树逃出来”的幕布便是出口。《暗恋桃花源》原来是可以看作一个有关出入的故事的。
道具的错位可以轻巧地纠正,幕布却不行。没有人知道幕布为什么会缺了一块,没有答案。而戏仍然要排下去,留着一块尴尬空白的幕布留在背景中,是一抹荒诞的底色。
荒诞么?但这才是现实。这才是舞台上华美故事背后琐碎的混乱的生活。水井是入口,通向桃花源,通向理想化的戏剧;幕布上的空白是出口,通向真实可触却又毫无道理可言的现实世界。
我们的理想便建立在这样纠结不堪的现实生活中,而生活继续,理想继续,戏剧也仍然继续。
4. 落英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以想见,这样一幅理想世界的图景,若缺失了那无数随风飘落的花瓣,会缺少多少感染力!
没有哪一样事物像落花一样,既现实又梦幻,既绽放又凋零,既欢乐又哀伤,既是生本能又是死本能——落花是向死而生的绚烂。
某个时期我曾认为,落花是《暗恋桃花源》的精神图腾。因为剧终时那个象征全剧精神内核的陌生女人,一边高喊着刘子骥这个代表着“寻找”的名字,一边洒下漫天的花瓣,发出了痴狂绝望而永恒的哀叹和呐喊。那是这出闹剧惊鸿一瞥的收梢。
如果桃花源里的落英飘落在老陶的梦境里,那么剧终时的落花飘落到了哪里?飘落到了舞台还是观众席上,飘落到谁的情怀寄托痴狂的情绪里?
1992年《暗恋桃花源》的电影版里,我看到,接近剧终时一个仰拍镜头:舞台的灯光下,无数绯红的小纸片在光影里起舞飞扬。那一刻,现实和梦幻迅速分离,而后毫不费力地握手言和了。
每个人的梦想里都有落花飘过,只是有一天,当她翩翩而来的时候,我们会平静地看见,那不过是一些逆光飞扬的小纸片。
昨天去云大看电影。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之前没看过。很好很好的片子,看完后跟朋友说,这是我到昆明近半年来,看的第一部好片。想到以后每个星期都能看到,就感谢并欣喜。呵。
长期以来,电影成为我与生活对峙并希求平衡的方式。几乎每夜一部。甚至有几年,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所有关于时间的均以电影来度量和标记。上周,啊,对,看了伯格曼,总算没白过;这个月,还有多少张碟没看?那就还剩多少天;明年,看看会有多少好电影,不然不值得遥望和期待……只有电影的生活,现在想起,也不是不快乐的。
而其实想说的是那么多。想做的亦是那么多。为何到最后也只剩下夜复一夜的黑暗和电视前浮沉的光影了呢。
赖声川是学戏剧的。这部电影也大概是一出戏剧。其实我一贯看轻形式,到底是电影还是戏剧抑或戏剧电影抑或电影戏剧,那又有什么紧要。无非表达的方式不同,一马平川或千回百转,终究是要抵达某个内在。情感的,思想的,生命的。没有内核的作品不具备真诚感,无法打动人的内心点化人的脑袋,即便技巧如何精彩绝妙,也是失败的。
理论的东西我懂得不多,评价任何作品,是否真诚成为我首要的标准。而这种真诚,是对人类情感的怜悯和智慧的尊重。
暗恋桃花源。暗恋。桃花源。两出戏剧,两个故事。笑中有泪,暗中有光。跨界的表达方式打破固有的壁垒,无可否认会更自由。驰骋技巧如若恰到好处并忠实于影片内在,会拥有更厚重的叙事力量。这一点,赖声川深谙且做得很成功。尤其是节奏的掌控和把握。明亮说得很对,虽然它表达的形式西化,所诠释的情感却是很中国的。
暗恋里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不会再有了吧。那是属于那个大时代、大背景下才会发生的此恨绵绵无绝期。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人人渺小如蝼蚁,即便有爱,也是雪泥鸿爪八声甘州,如何抵得过历史巨轮轰隆隆碾过。无所谓上海,无所谓昆明,也无所谓小如弹丸的台湾,一切错失得滴水不漏。耗尽绵薄心力的漫长思念最后也只隐晦在琐碎恒定的日常生活背后。既然爱是意志,那么,无爱则需要更大的意志。四十年耳鬓厮磨磨出来的亲情,和只能深藏于心底的白色花朵,怎么思忖都有一股子哀凉。可也只有中国人才会说,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
而桃花源又是什么呢?是芳草鲜美,落瑛缤纷?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还是陌生女子走来走去却找也找不到的刘子骥?人人都在找着一个桃花源的吧?可老陶从桃花源里走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并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大度。
我一直在想。我们一心系念的归宿,是不是激烈不甘茫然无措时想要找到的出口。
原本不搭界的两部话剧,再加上寻找刘子骥的陌生女,串成一个无懈可击的完美叙事,连相互的台词都水乳交融,不愧是舞台剧的翘楚之作。“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一句听到泪崩。
3.5星强,形式上很特别,处理上戏剧腔和电影语言的结合还可以更柔和。苦情戏好催泪,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很容易联想起龙应台大江大河里写的一些故事。有机会去看舞台剧。
喜与悲,等待或追寻,事过境迁,成追忆~
能在如此吵吵闹闹的喜剧中表演出来的悲剧最后还能令我掉泪,剧本很强大!林青霞虽然很有文艺女神的风范可惜若是再年轻一些就更符合云之凡扎两个辫子的造型了。不过为数不多的现代装很不错。电影中的《许我向你看》的旋律歌词怀旧缠绵。
86年戏剧处于戒严与解严的交界,一个故事是为纯洁感情走进强权政治与文化桎梏的台湾,另一个故事是为躲避肮脏的家庭走进世外桃源,嘲弄政治谎言与理想泡沫。电影版将文字/剧场/镜头三种语言编织到一起,是戏剧行为向电影行为的成功过渡
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
个个演技派,一条主线,两个故事,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在寻找,或是一个人、一份情,或是一个出口、一份解药!太过巧妙的结构,交杂的故事让整个故事更加搞笑也更有深度,完美!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人生就是或哭或笑,互不相干。不过,相对电影版,我更喜欢话剧版。★★★★
这是电影版的暗恋桃花源,别把话剧版拿过来说
隔了好多年再看,到第6分钟江滨柳说“老了,也很美啊”,大哭不止。 1992年,距离林青霞息影还有两年,她的最后一个清纯角色。
同台的悲喜剧。悲伤爱情的桃花源,但桃花源在何处?
这一场你不好好演,下一场,你老了,就没有回忆啦!【好想看厉害的现场版TAT
几位话剧演员演的极好,可以打满分。可这是电影,你把话剧拍成电影是什么意思,金士杰李立群顾宝明不是梅兰芳金少山李少春,有必要复刻成胶片吗?
桃花源在寻找生活,台北在等待爱情。理想碰上现实,仅存美好念想永藏心底,再也回不去。曾经与现在,梦想与现实,人生永远如此,站在此岸,眺望彼岸,而一旦落地,再回头惘然如梦,怅然若失,最后在剧院等待戈多(刘子骥)。8.2
寻找,两个荒诞的故事,画面不停的在现代和古代转换。人人都在寻找爱,话剧一样的台词,关键在于意义。寻找和爱的意义。人人心中有一座桃花源。也许自己内心中最真实和纯净的部分。我一直相信人人都有最柔软的部分,只是不轻易向外人泄露的。我也想去桃花源,找寻自己的内心。与刘子骥的回忆是神秘女子的桃花源,与春花的回忆是老陶的桃花源,与老陶的回忆是春花的桃花源,与云之凡的回忆是江滨柳的桃花源。戏剧散场,人生散场,不过是烟花一梦,刘子骥不过是梦里见到的那个人。
暗恋不填山河苦,世间更无桃花源。
老陶离开桃花源,江滨柳失去了云之凡,一场大梦,谁也找不到刘子骥。
“好大一个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小小一个台北,却把我们难倒了”电影版竟丝毫也不出戏,就像在舞台现场,周星驰的悲喜风格都有这里面搞笑部分的影子。古典含蓄的爱情,忘了归路的桃花源,每个人都在寻找答案。“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竟然青春是如此短暂,暗恋才如此绵长。等待催人老,许我向你看
许你向我看,愿你经年之后,还记得我曾是你生命的出口,有一处乌托邦无悲无喜地守候在岁月尽头。梦中相见,生命尽头,你曾想过我,青葱岁月化作苍苍白发,南山落满了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