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10日-11日,珠穆朗玛峰在人类登山史上写下了一段黑色记忆。当日突发的雪暴天气致使8位登山者遇难,酿成当时登顶珠峰的最大惨案。冰岛导演巴塔萨·科马库历经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在今年将这场山难搬上大银幕。
从追随登山队三上珠峰大本营,到委托特别摄制组登顶珠峰取景,再到寻得当年事发时的罕见录音带,执着于还原历史事件真实面貌的科马库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明态度:“我不会去拍画蛇添足的东西,我的义务就是去重现他们真实的悲壮瞬间。”然而,自从山难惨剧发生到电影《绝命海拔》上映,这期间引发的各方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由于对于影片一上来的字幕看的不够仔细,只关注到“没有死一个人”这几个字,忽略了这个情况只限定在1992-1996这个特定时间范围,而本片的故事其实是在这个不死光环的有效期之外的,所以一开始以为本片的重点会是讲述主人公如何在面对绝境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挽救团队成员性命的一个热血故事。结果看到一半发现画风开始不对,接下来随着剧情的推进心情也一截一截凉了下去。
虽然故事进展愈发向着令人郁闷的方向前进着,但却没把人看得出戏,像我这种对大团圆结局有强烈执念的庸俗观影者,在影片的后半段还是能一直保持着为片中角色们感到捉急的状态,这一方面应该归功于演员们极具感染力的表演,但更重要的则是极富视觉震撼力的景观对观众注意力的霸占。
拍灾难片,可以像《泰坦尼克号》那样浓墨重彩的突出人类的情感,也可以像本片一样冷静客观的以近乎纪录片的姿态去关注事件本身。不过本片可能冷静得有些过了头,除了片中两对夫妻隔着电话的对手戏外,其他的人物互动都显得有些浅尝辄止,像是罗布和斯科特这样性格反差极大的两人,也没有碰撞出太多火花。本片的人物关系处理,给我的感觉是浅而杂,角色很多而有趣的对手戏并不多,再加上武装到牙齿的登山装备、漫天飘飞的雪片等视觉元素对于观众脸盲症的增幅效果,可以说本片想用人物来打动普通观众(非登山爱好者)是很难的。越看到后面,越觉得电影中的人物都成了点缀,而那雪山才是唯一的主角。
如上面所述,片中角色众多,而观众精力有限,所以只能关注到有限的几个,比如海报上的三巨头。杰森克拉科扮演的罗布给人的感觉是“稳”,杰克吉伦哈尔的斯科特则让人觉得“屌”,至于乔什布洛林的得州佬,则是“屌到飞起”。三人中最讨喜的一个应当是斯科特,登场的造型就让人眼前一亮,谢幕前的登顶时刻也表现得十分洒脱。我会关注本片其实也是冲着杰克吉伦哈尔,因为他是我一直以来特别喜欢的那种从不接烂片的好演员。可惜片中他的戏份却比我想象中的少。而我一开始对这种安排的理解是,导演要用斯科特的“屌”来反衬罗布的“稳”,最终目的是肯定后者。结果罗布那一队的下场也并没有太让人欣喜,就让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不把也许拍出来会更有趣的斯科特扶成第一主角。或许真的如我上面所说,因为雪山才是主角,所以对于人类角色的戏份分配方面也就不太上心了,反正是有奇观就可以任性。
普通观众对于登山爱好者们的很多决定和行为原本就未必能完全理解,再加上本片是将冒险者们放在最难爬的山、最糟糕的天气、最恶劣的环境下,这就更加深了片中人物与普通观众的情感隔阂,难免会让观众觉得人物刻画不深入。因此,对于我这种不安分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从熟脸入手去给他们“脑动加戏”也就不要太见怪了。
影片最后得州佬的妻子打电话去跟大使馆交涉,俨然还是克莱尔的范儿。如果说最近的《蚁人》和《火星救援》里经常能见到的是安德伍德总统的债主们的话,那本片中亮相的就是他的亲友团了。
开场字幕过后的第一个画面就是杰森克拉科给众人讲解爬山要点,那气势跟《终结者5》里娇憨康纳搞演说时简直一毛一样,以至于这一段由空灵转入雄壮的配乐也愣是被我听出了《终结者》主题曲的感觉。接下来演到男主角在电话里和妻子讨论小女儿的名字问题时,我又不自觉联想到了娇憨康纳的女汉子老妈。说实话一开始还对于萨姆沃辛顿扮演的那个队友寄予厚望,以为他会在男主角的最终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毕竟给娇憨康纳续命这种事他也比较有经验。哦对了,传闻本片男一号原本是要找克里斯蒂安贝尔来着。
这是一部仅凭着巍峨壮丽的雪山奇景就能让你觉得没白看的电影(虽然看到的画面大部分时候是白的),不过谈不上告诉了我们多少人生经验,毕竟影片中角色们的生活方式离我们大多数人太远。无论如何,对于为还原珠穆朗玛峰的奇险景色而冒着巨大困难进行实地拍摄的影片众主创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并对那些挑战人类极限的登山勇士们表达深深的敬佩。
这部传记冒险大片,用前几年很火的那个一句话剧透来概括,就是:一群人,爬。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拍得跟剧情片似的,反倒是剧情片时不时向纪录片靠拢,《绝命海拔》就是其中之一。我们都看过不少登山题材电影,故事中除了登山,总要加点其他吸引眼球的私货,这些私货往往跟体育精神、野外求生关系不大,属于常规的好莱坞快餐料,而且总会宣兵夺主,比如《绝岭雄风》,是恐怖分子抢钱,《垂直极限》是坏人搞破坏和杂七杂八的情感关系,《眩晕》的登山者遇到杀人狂,成了个恐怖片。
而《绝命海拔》不玩这些虚头巴脑的。说好了拍登山,就是登山,别的滚蛋。观众看到的是准备工具、筹划日期,攀登前的体能训练和祈福仪式,攀登的动机探讨、背景知识讲解、身体素质测试,攀登时突发的眼疾困扰、体力不支、氧气耗尽、气候骤变、生死抉择,等等。紧紧扣住人与自然的矛盾层面。而人与人之间即便有冲突,无非就是何时登山、怎么登山、设备为啥没准备好、撑不下去要不要回头等等与登山这个大方向紧紧焊在一起的成分。
如果前述那些片是《泰坦尼克号》,将灾难让位于一个更有观众缘的商业元素的背景板,那么《绝命海拔》就是1958版的《冰海沉船》,将船难放在首位,每一个细节都以忠实还原事实为最高任务。片中的情感成分也像峰顶的空气一样稀薄,队员与家属的通话,寥寥几笔,最可煽情之处却毫不慷慨戏份;登山队之间的较量与合作,本可搞出惺惺相惜、气壮山河,导演硬是轻描淡写将之带过去,绝不干扰人与自然的对抗。
片中不乏有着同舟共济的精神,向惊天险情的宣战,对人类意志的讴歌,辽阔壮美的圣母峰,被几个航拍抓下,令人目眩神迷。处处是灾难大片的气势。但情节与情感的薄弱,令它在很多人眼里,是一部不够好看成功的商业片。太多人被爆米花宠坏了,要三分钟一个小高潮,五分钟一个大包袱,否则就打瞌睡。《绝命海拔》无法提供这样紧凑的曲折起伏。但它是一部真正的大自然冒险片,浮华遍地、追名逐利的好莱坞,很少电影人有足够的胆量炮制一部商业元素如此单一的作品,这也使它尤为可贵。
影片探讨了一个看似被说滥的命题:登上山顶,等于战胜了自然吗?当然不。那只是自然对你网开一面而已。试想蚂蚁爬上了你的头顶,它征服了你吗?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碾死它,但也许是钦佩于它的勇气、毅力和敏捷,你没有下手。自然对我们做了同样的事,并且它很快也让登山者见识了它的强大。登山者什么也没有战胜,除了他们自己内心怀疑此行的那部分人格。有几段戏诉说登山者们的动机,有的说,既然爬了六座,就该试试第七座,有的说,就当给孩子做个榜样吧,有的则说,爬山让他从抑郁中解脱出来,重获新生。他们带着不同的动机而来,寻一个自我的成全,不论成败,都已圆满。
导演巴塔萨•科马库坚持实地拍摄,为的多半不是场景逼真。如今在摄影棚和虚拟摄影机的辅助下凭空炮制一个潘多拉星球已不是难题。亲临实地,只为取得演员逼真的表演。疾风似刀,雪渣飞扬,气喘如牛,胸痛似绞,视线模糊,周身僵硬冰冷丧失知觉,赋予这样真切体验的环境,只能模拟,尚无法完美复制,只有身临峻崖雪坡,才能催生演员最可信的反应。很多人习惯了电影的虚构,对其罔顾现实的宽容度越来越高,主创也越来越以“电影本就是假的”来为不认真做功课开脱。但《绝命海拔》让我们意识到,艺术效果和客观现实并不总是敌人,最真实的东西,也可以成为最好的艺术的基石。尤其当你拍摄一部根据事实改编的电影,若不对真实抱有足够的敬意,就无法打造叩动人心的艺术。(文/方聿南)
对影片本身没有很大的推崇,同很多网友的观感一致,戏剧冲突不是很强,除了南竹以外人物刻画也非常有限。说到这里不禁又对吉伦哈尔好一顿佩服--这么少的戏分,却能成为全片性格特征最突出的角色。
当然以上都不是什么槽点,基于真实故事嘛,人类在那种高度就是这么脆弱,仅一个风雪夜就收取了这么多条生命。景色十分美,节奏也不错让人一直能够沉浸在情节当中。主角与妻子通话的场面固然悲伤,却未觉出煽情的刻意来,可以说处理的不错。
看得这么燃主要还是一种“打开了新窗口”的感觉。登山似乎离城市生活太过遥远而未曾考虑过。这么一看了解到很多从来不知道的事情。顺便吐槽一句我觉得剧中大家身手实在太过矫健了一些。我本身最高到过海拔4000米而已,都已经行动迟缓无比。8000米的话据我了解普通人要呼吸十几次才能够迈动一步。只能猜测说这氧气瓶有奇效啊。
以下要开始跑题了,先来个珠峰旅游配套--据说去珠峰登顶呢只要有钱基本可以成行。花费在七八万美元的样子--片中说6万5的话不知道有没有包含装备和机票钱。时间则起码要两个半月。这就是为什么剧中人除了向导和sherpas其他大多都不是专业的。
再来一点高海拔小科普--南竹说,上了8000米,你的身体就要停机,可不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仅仅是氧气不足的问题。睡眠基本上是没有了,躺下也睡不着,除非是真的要死了。原因就是--身体怕你死--所以呼吸一浅一慢就拉警报,让你惊醒。吃东西也成为不可能任务了。因为消化食物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小算盘一拨拉,身体发现在那种恶劣条件下消化食物取得的能量跟消耗的能量一比压根不划算,所以就把消化功能抑制了。
珠峰虽然是最高的,但不是最危险的,这跟地形,气候,已有设施,支援力量等大概都有关系。然后 每年天气好最适合攀爬的只有四月五月,所以珠峰上面出现“人满为患”“瓶颈大塞车”之类的怪现象绝对不是唬人的。
看电影是看不出来,其实关于1996年5月10日这场灾难最大的口水仗不是在于“Rob Hall你抛家远走丢下那孤儿寡母是为哪般”,而是在于Rob Hall 队伍中的记者Krakauer同Scott Fischer队伍中的大咖向导Anatoli Boukreev意见不合。
虽然没有去找书来看,但也七七八八地了解了这件八卦前后。其实这两个人也说不上是针峰相对,在我看来三观不同而已。记者的拿手绝活是“发生了这么大的灾难我们要反思要反思,我有罪我救不了他们。”而登山大咖Boukreev则是“能做的我都已经做了,那些救不了的我也没办法,我又不是神。”就是这样也能打起来也是醉了。。。
总之有一些事情是没有争议的,还被我脑补了一番:
Boukreev登山不吸氧的(好牛,仰视)据说带了一个备用的(估计大神很不爽,但无奈是做向导不是自己单攻)。大神早早地登顶,就在上头呆了一个多钟将近一个半。眼看上来的队友没几个,自己身上又没有无线电,于是开始下山去看有没有什么状况。下山途中陆续看到队友在龟速移动中,又有一个友善型的向导Neal在陪着顾客龟速移动中,但没出什么事情。貌似大神就把背了一路的氧气瓶(脑补早已各种不耐)丢给Neal自己下山去了(理由是大神自己用不着,Neal带着还可以给顾客用)。于是天还没黑,大神就回到最高的营地喝茶睡觉去了。
傍晚暴风雪刮起来,山上的人迟迟下不来,所有人都斯巴达了。大神这才出动,又顶着风雪在黑暗中向上攀登,据说第一次出去半天没找到人,回来稍作休息又继续出动,如此反复,竟然被他牵回来三个人。
我的感想是大神果然是大神,但Krakauer的槽点到底在哪里呢?
1。向导怎么可以不带氧气瓶?!
这里吐槽的逻辑貌似很多,比如不遵守最基本的安全措施啦。比如吸了氧大神体力更好可以救更多人啦。比如氧气瓶可以拿给需要的顾客使用啦。
真是看得我气笑了。
2。向导怎么可以不陪在顾客身边照顾顾客?!
答案很简单,陪在顾客身边也许照顾不好顾客,大家请看一下Rob Hall是怎样做的就明白了。
3。。。
4。。。
让我来吐槽一下Krakauer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自己有负罪感就要拉所有人一起担责任,据他自己说“最无法忍受就是Boukreev竟然不承认自己当天的判断有任何错误,行动有任何不妥之处,根本不考虑自己本可以如何去减轻这个灾难的后果,这种极度的傲慢。”二是对于“向导”和“顾客”这两个角色的关系有非常夸张的执著。是“付钱的是大爷”这样的逻辑吗?Boukreev据说是从此行赚到两万五美元,但是难道这钱是拿来买了他的命的吗?其实不管是向导还是顾客,在那种情况之下,所有的角色,身份都已经消失了。也许有些人的逻辑就是“先顾好自己,再来考虑如何帮助别人”就叫做自私,无论如何都指望别人献身来救他们,那我也实在是无话可说。我个人的感想是,如果我冒着风雪大黑夜困在珠峰下不来,我所能想像的最好的事,就是我幸好付了Boukreev这样的人不菲的一笔钱,以至于他或许感到有那么一点点有责任,承担很大的但是因为他是大神感到还可以控制的风险出来营救我一下,那实在是谢天谢地了!
事实就是,活着下珠峰只能靠自己两条腿,什么拖啊扛啊,能做到这样的神人还没有出生。所以因为过于虚弱无法行动,还活着就被队友放弃这种事也是现实。
如此就说到登山有什么意义。。。很多人说登山是超级自私的行为,花费大量金钱时间精力,随时可能把自己玩死,然后又没有实际的产出,对大部分爱好者来说,只是一种个人成就感,对社会没有贡献。这些我都无法反驳,但还是对登山这件事有强烈的共鸣,这种燃的感觉是怎么回事呢?
1. 2014年4月18日,影片在尼泊尔取景期间,发生在珠穆朗玛峰的一场雪崩夺走了16个登山者的生命,死亡人数超过影片中纪录的96年登山事故(8人)。由于灾难的发生,影片不得不延期上映。
2. 本片的素材来自亲历者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所著的《巅峰》(Into Thin Air)一书,以及其他幸存者的著述采访。乔·卡拉库尔是美国《户外》杂志的记者,也是影片的顾问之一。当年幸运逃过一劫后,他将亲身经历写成《巅峰》一书,记述了那次悲剧事件的发生过程。
3. 影片中的情节和几个风景镜头借用自1998年的IMAX纪录片Everest。
4. Rob Hall(杰森·克拉克 饰)是第一个五度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非夏尔巴人。他的妻子Jan(凯拉·奈特莉 饰)是继Lydia Bradey后第二个登顶的来自新西兰的女子,原本她也是96年登山队的一员,但因为怀孕而留在新西兰的家中。
5. 克里斯蒂安·贝尔本来是出演Rob Hall的人选,但后来为了拍摄《法老与众神》而退出本片。在贝尔退出之后,导演Baltasar Kormákur修改了剧本,让Rob Hall原先第一主角的地位下降,戏份分配变得更加平分,变成了群戏结构。
6. 杰森·克拉科继《终结者:创世纪》后再次接替原定由克里斯蒂安·贝尔出演的角色。
7. 凯拉·奈特莉的镜头一共仅拍摄了六天。
8. 这部电影卡司强大,云集了五个奥斯卡提名人:杰克·吉伦哈尔,约翰·浩克斯,凯拉·奈特莉,艾米丽·沃森和乔什·布洛林。
9. 导演Baltasar Kormákur13岁的儿子在片中饰演Beck Weathers(乔什·布洛林 饰)的儿子Bub。
10. 1865年,英国人George Everest爵士领导的测量队第一次确定标号为XV峰的高度:29002英尺(现测为8848米),确认该峰为世界最高峰。为纪念Everest的贡献,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把这座山峰命名为Everest(埃佛勒斯)。珠峰原本的名字为Chomolungma(珠穆朗玛),藏文珠穆朗玛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
11. 目前珠峰上有超过250具尸体,大部分是因为雪崩或者从山上掉落而死去的。因为山顶的条件非常恶劣,而且氧气稀薄,一般是没有办法把中途死去的人带下山的。
12. 位于尼泊尔的丹增希拉里机场(电影中用原称“卢克拉机场”)是世界上位置最高的机场之一,也是通往珠穆朗玛峰的大门。由于陡峭倾斜的跑道和险峻的周边环境,它被称为全球最危险机场。自1970年起,卢卡拉机场就发生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事故。目前,事故次数已达到两位数以上。其中,最为严重的事故是2008年10月8日,一架飞机在着陆时坠毁并着火,致使18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死亡。
13. 1996年5月23日,Rob Hall(杰森·克拉克 饰)的遗体在他死后两周被IMAX考察队发现,Rob的妻子Jan要求把丈夫的遗体留在山上。
14. 现实中的Beck Weather(乔什·布洛林 饰),因为长时间暴露在严寒暴雪中,受到了严重冻伤。他失去了半只右臂、左手全部手指,还有双腿的一部分。他的鼻子本应被切除,但后来用他耳朵和额头上的皮肤组织修复了。
15. 正如影片所述,Scott Fischer(杰克·吉伦哈尔 饰)的遗体被他的好友Anatoli Boukreev发现,Anatoli把它移动到登山路线外,以免被拾荒者找到。Anatoli在大约一年后还发现了Yasuko Namba(森尚子 饰)的遗体,他用石头为她建了一个简陋的坟墓。Yasuko的丈夫得知后,资助了一支登山队去找回她的遗体。
16. Andy 'Harold' Harris(马丁·亨德森 饰)和Doug Hansen(约翰·浩克斯 饰)的遗体从未被发现。
花絮都是我个人整理翻译的,想看更多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愚乐大众(ID: everybodyfool) ~~
最新文章:《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彩蛋和花絮总汇→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693987/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不太过关,但是我却莫名被它想表达的东西煽到。登顶的路,如同人生。
记起小时候新登山鞋鞋盒里的一张卡片 正面是珠穆朗玛峰的写真 背面是一句话“千百年来 珠峰的高度因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间的挤压不断上升 然而最高的 永远是攀爬至其顶的人”貌似整座影院只有我一人泣不成声
人类需要大自然,但大自然并不需要人类。人定胜天这种话,只有寒冬里那些躲在屋里远离风雪烤着暖炉喝着热茶的人才说得出来。对天地,我们只有敬畏的份儿,需要挑战的,永远只有自己。
用了80分钟刻画人物立Flag却是苍白潦草的无用功,造成接下来10分钟灾难和30分钟求生营救只能靠廉价手段来煽情。不过饱满且具有爆破力的音效碉堡了。
一个男人 他要是想回你电话 哪怕在你妈大雪山上都能想起来
每個人都會有登頂的夢想吧?如果給你一個機會可以登頂,死在峰頂的雪中,你願意嗎?想給孩子做偶像的loser道格這樣做了,卻拖累了男主,男主又拖累了哈羅德,否則兩人可以一人救一個,也就是説道格爲了自己的夢想一拖四,死了五個人。
本片坏就坏在明星太多。戏份分不均,重点也不清楚。要不你就把登珠峰的细节都说清楚了,要不就把所有重心都放在风暴那一段。现在出来的效果就是人物也不清晰,事故也不惊心。既没有纪录片的实况感,也没有励志片的肾上腺,悲剧也煽得不够尽,让人不知道以什么立场去看。也就是看看景吧。
电影拍得基本尊重原著。真实的登山就是这样,没有太多drama,也不需要无谓的煽情,绝大多数死亡原因就是缺氧,体力透支,哪有那么多戏剧冲突。因为不严格遵守纪律而造成更多的死亡一直可以给后人警钟。感慨一下战斗民族的无氧气登山者和德州硬汉,生命力太顽强,服!
这部电影说了两件事,一件是人类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另一件是别他妈当珠峰好欺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公共厕所吗?
“攀登珠峰,可以到达不可能的地方,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不这么干才是罪过。” 山就在那里,你爱登不登,可是,为什么都是一帮老头要去冒险?真实事件本来是电影的加分项,精彩在中间登山过程的1小时,前后各半小时拉低了整体可看性。但作为珠峰控,表示也不差。葬身珠峰也是一种朝圣。
看完后内心挺沉重,因为是根据纪实文学改编,影片没有太多戏剧夸张的成分,也没有太宣扬生命奇迹云云。作为主角的两位领队最后都葬身于珠峰,尽管影片前面为了铺垫有点枯燥,但是后面真的是紧张十足,也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因为影片篇幅等原因,这起登山事故背后的问题与矛盾并没有展开。还是敬畏他们
还算不错的灾难片,也让人以非常近的角度,了解登山之风险。看完之后在想,人类花费如此大的财力物力,冒着生命的危险,攀爬珠峰有必要吗?不要说山就在那里,这样的话其实毫无意义。山不是用来征服的,而是让人敬仰的。人在世上总是需要敬畏一些事物,人并非能战胜一切。
期待比较低,所以直接泪奔了,没有一点点防备。。。因为抑郁所以出来登山,人的迷茫好像只有经历了这样时刻才能得到解脱。对活下来的人来说最大的礼物就是他们可能已经得到了生活的答案,再也不用出门找了,而死掉的那些人死之前也想明白了吧。只是生来必须走这么一遭。
这么好的素材,找了一堆熟脸,片子却没有拍好。四星只是不愿辜负这IMAX3D的珠峰。
像記錄片 很悲劇的真實
夏尔巴人数十年人肉之躯成就你们一个个“载入史册者”,演出来就是被歧视并关键时刻就掉链子。american citizen自己作死也必须要有国际救援的呵呵。tell your tough guy story in ur own place. 起开!
比预想好,人对自然的挑战,总有那么点雄心壮志让人热血沸腾,尤其是登顶那一瞬,还挺让人激动的。剩下,就是无奈了吧,终究还是太渺小,以及是否真的有必要。真实取景还是很带感的。不过这种故事还是太尊重原事件了,会有些平。雪山很壮观,但一片白的审美也挺累的
It's the attitude, not the altitude.
发现个好玩的细节是,片中的IMAX登山队其实不是品牌植入,事件发生的1996年,IMAX团队正好在珠穆朗玛拍摄同名纪录片Everest
当你老了,你不会因为做过什么事情而后悔,只会因为没做什么而后悔。PS:片尾看到原型人物的照片,顿时热泪盈眶,向这群牛逼的人类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