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想要挣脱父权控制的青年,在一次争执中失手杀死了同村的痞子,被迫逃亡。他没有想过会用这样的方式逃离安逸的生活,离开之际却惊人的发现宿命早已将他和专制的父亲紧紧连接在一起,走或留他都将失去一切。
一个饱受家庭暴力摧残的留守女人,在曾经恋人的怀抱里找到了慰藉。黑暗里绝望的女人与情夫密谋杀夫,可当莽夫的死讯真的传来时,情夫却避而不见矢口否认一切。当女人又一次陷入绝望,另一个男人出现在她的生活里,他给女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关心……
一个行为正直严格自律的老村长,精心设计着自己退休后的晚年生活。一生忠诚于信仰的他,却在本性面前轻易地低下了头;一个污点掉落在命运蓝图上,他竭力去擦掉污迹,却剥开了一个黑洞,深陷其中。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对先天不足、后天不良的中国电影来说,学习乃至抄袭外国电影一直是条捷径。无奈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独立电影,中国电影创作者连挑选抄袭对象都会发生致命错误,进而制造了大量不堪入目的山寨电影。也难怪到了《泰囧》时,很多人感慨,故事明明没什么出挑之处,结果就大受欢迎,原因就是找的对象没搞错。 《心迷宫》(即《殡棺》)导演忻钰坤坦言,自己深受不少好莱坞导演的影响,尤其是注重编剧叙事的诺兰等人。这部电影第一时间会让人想到上世纪90年代红火的三段式电影,从马其顿的曼彻夫斯基到墨西哥的伊纳里多,以及擅长编剧的昆汀。在中国,荒腔走板的三段式电影可以是冯小刚的贺岁片,也有不入流的微电影,但《心迷宫》与它们决然不同,它真的会讲故事(尤其是对比几年前看过的《蓝山》等独立小片)。 若能放宽心,接受乡村爱情故事级别的演员表演,熬过前面二三十分钟,你会相信剧本经过了长时间的打磨思考,而不是停留于偷师摘抄——套用上一个躯壳,然后往里面加塞、灌注东西。 剧本上的雕琢,令《心迷宫》的观影体验渐入佳境,尤其是中国(农村)现实与黑色残酷风格实现了怪诞的结合。片中人物,大多不是传统的正面形象,故事错综复杂,险象环生,颇有低成本科恩兄弟的怪咖风范。 尽管有人对其农村背景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会降低主流观众的兴趣度,但恐怕只有在略显闭塞的山村里,《心迷宫》所发生的故事才能最大限度地成立。并且,山村在电影里是起到重要功能的故事场景,而非过往那些中国电影,只顾贩卖乡土民俗,乐此不疲(我一度错以为《心迷宫》又是一部冥婚题材电影)。这仿佛再次说明了,哪怕过去了三十年,中国电影的未来,依然是在广大的乡村与县城啊。 《心迷宫》故事由三部分组成:儿子与意中人闯祸出逃,中年旧情人偷欢败露,村长父亲力保儿子。每一段都会引出那个夜晚,每一段都会出现电视机的大猩猩,但在时间线和主要人物上独立成章。对阅片无数的影迷来说,看懂这部电影并不难,难的是,你会感受到电影人物的惶恐——真不知道拿那具烧焦的尸体怎么办。 在当代社会,一个电话就能解决太多问题,那《心迷宫》为何还会发生无人知晓的认尸故事。为了克服逻辑上的bug,创作者得自圆其说,做好铺垫之余,还得设好圈套,故作剥茧抽丝,让观众意犹未尽。《心迷宫》先引出了烧山死人的闲笔,说明该情况在村里很常见,然后是死者身份的不确定,又有交通不便,再排除警方之类的掺合。哪怕是一枚徽章、一个手机,《心迷宫》也不忘把细枝末节交代清楚,甚至于流露出一丝罕见的恶趣味。 围绕尸体的真实身份,《心迷宫》出现了三次转折变化,最后以无言的和解,荒诞的黑色结局收场。中间涉及了农村常见的家庭暴力,也有父亲与儿子的关系紧张。妻子被丈夫压制,儿子被父亲压制,所有人物又被那具棺材和那个山村所压制,疲于奔命,喘不过来气。 电影对人性善恶天平的把控尤其出色,从开场就出现了人物在一念之间的犹豫和焦灼,心魔乱舞,几经挣扎。尤其是在父亲身上,他的内心波动可谓是大起大落,精彩异常。那个突然插入的梦境,给我印象极其深刻。如果这种“不太照顾观众”的处理手法再多一些,《心迷宫》无疑会更有电影节像。至于眼下版本,它显然更满足于讲好一个故事,尽量的滴水不漏,并且让观众确信:这是一个好故事。 不过相对应的,我个人认为,《心迷宫》仍有提升空间,譬如电影采用了一批“职业演员”,他们很努力地制造一种乡土的“非职业经验”,导演也给了足够多的大特写镜头去表现他们的内心纠结和人性阴暗。但实际上,他们的形象与表演本身并不是太抓人,反而落了电视剧模式的批评。 导演娴熟运用了诸多电影技法,无奈电影感并不是太强烈。有人也善意地揶揄说,大概只有海报上的那个画面场景才是“最像电影”的。一方面,这大概是成本限制,另一方面,如何在小成本电影里真正做到脱颖而出的效果,年轻导演还有学习的空间。无论年轻小情侣还是几个配角大叔,他们的整体表现都过于克制跟实在,缺乏能令主题出彩的相称表现。好在回到当下这样一个电影形势,《心迷宫》无疑还是一部出色的处子作电影,值得褒奖和鼓励。
肥肠好,不是鼓励性五星,是实打实的五星。后半段渐入佳境,笑声不断,然而真的真的不是一部喜剧片。导演一点要搞笑的意思都没有,但就是,怎么说呢,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黑色幽默吧。
环环相扣的粗制处女作,小成本却显得格外真实。可现今佳作无排片,烂片满街跑,外国的流水线好唱戏,一大乱象,罢了罢了。
世上本无人,有了谎言,猴就成了人:不要用怀孕骗人,不要找小三,拉屎不要接手机,不要赌博,不要用“爱”干涉子女幸福,最重要的是,不要相信国产片尾的字幕——朱自清
诺兰结构科恩风格本土叙事,五星鼓励
剧本挺有趣的,没有让三段式沦为中国电影常见的山寨故事。电影化处理上有所欠缺(无论一眼可见的演员表现还是画面处理),不知是不是受限于制作成本,不过,作为第一部,确实不错了。中国电影的未来,依然是在乡村和县城啊。
“有些事,非得问出来?不问就是压在他心头,压一辈子;一旦问出来了,这石头就是压在你心头了” 赞叙事结构,过去跟现在将来混合,多人视角交叉重叠连锁反应,最后完美衔接…没有一个多余情节,荒诞讽刺,千奇百巧,抽丝剥茧,百转千回。2015《大象》《全民目击》,超过《烈日》《吾先生》年度最佳。
看完之后明白一个人生哲理:贱人自有天来收......
国产犯罪片越来越好。「烈日灼心」力道够了,然剧本硬伤太重。「心迷宫」的剧本真是惊喜。如此群戏能这样流畅地自圆,已实属不易;时间线打散却又让观众能轻易缕清而不显杂乱无章,确是匠心别具地精巧。开场即惊艳;结尾父子对峙戏太棒。当然,为过审加上的那行字幕让人出戏,不过相信以后会更好。
有的话不问清楚,留在他心里压成了石头,他就会一辈子对你好。但问清楚了,石头就压到你心里来了。
和《十二公民》一样,结尾必须要通过一行字幕把真凶缉拿归案的规定,实在是太影响犯罪片逼格了
电影一面倒的好评过后开始有了些相反的声音。这都正常。但是作为一个真心爱电影的人,没有必要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而对于这样一部电影吝啬溢美之词。看到知乎上的一个评论深以为然,这部电影所有的缺点都是用钱可以解决的,而所有的优点都是有钱也买不来的。15年最佳国产电影,没有之一。9分。
放冰箱那个红色塑料袋到底是干啥的?
太棒,如果拿这部去申奥,就有希望了。如果最后结尾能在父子相视收住,就更美了。国产片之光。
FIRST首部,威尼斯影评人周,锋芒毕露。类低俗小说结构常见,本片运用到本土化题材上,不止讲了个结构花哨的故事,还反映了农村现实问题(劳动力流失等)。导演混过片场,编剧、剪辑都过硬,毫无拖泥带水,细节精打细磨。全职业演员群像出彩,成本200万处女作,相当不错了。导演是诺兰科恩奉俊昊粉
作为一部小成本处女作,这是一部值得鼓励和需要鼓励的好电影。主要好在剧本方面,多视角拼图叙事,缓缓揭开一个环环相扣的农村题材罪案故事。并以此去照出每个人心中的恶与自私。整个片子剧作结构与剧情设定都很巧。只可惜,因为制作成本过低,制作水平还是略粗糙。其实可以更好。
如果你认同电影就是好好讲故事,那这部电影在讲故事的层面上非常出色,故结构编排,细节铺垫,剪辑与主题都打磨的足够精致,这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没什么瑕疵,虽然它的结构也不新鲜,但这年头能遇到这种带着脑子的导演处女作简直就是一种幸运,但愿忻钰坤不会立马下海拍什么卖IP的商业大片。★★★☆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在片尾打上字幕结局
不造有多少编剧爱好者心里都构思着一个昆汀/里奇/科恩式的犯罪故事,有些故事可能永远都构思不完。起码这部电影把每块拼图都对上了,而且非常中国。非常中国的电影里警察很多地方是缺位的,但关键时刻会在屏幕上用汉字提醒观众他们的高能存在
多线叙事,环环相扣,每个人都脱不开关系。把每个人物、细节运用到了极致,华语片巅峰之作。
9分!在体制下以极低成本拍出这样一部院线电影,看完心里有一种冷静的热血沸腾!主要手法上其实就是我们见多了的多线索叙事,特别之处在于它能以一个原生的中国乡村故事去挖掘人性。细节的埋设,故事线索的编排,都基本完满通顺,有想法有落实,实在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