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游戏》这个IP除了惊险刺激的大逃杀元素外,还有一个吸引人的点就是大表姐的存在,因为它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好莱坞大片,前几部电影里的大表姐对抗强权、对抗阶级、对抗人性,是在一步步成长着的。
虽然,这一部里面的主角不是大表姐,甚至是换成了之前的反派斯诺,但是一点也不影响它的精彩程度。而这一部最有魅力的地方也是在于成长这个主题,不一样的是这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反派是如何成长的。斯诺,年少失去双亲,和奶奶和妹妹一起生活,自己的家族声名在外却日渐没落,所以他用优异的学习表现、整洁的外表维护着自己仅有的自尊和傲气,这点从电影一开始就表现出来了。因为他本以为要去学校接受颁奖,所以他找到了已经去世的父亲的旧衬衫,为什么要穿父亲的旧衣服呢?一是因为如果在不出任何意外的情况下,以他的学习成绩和表现绝对是可以拿奖的,他需要一件体面且有意义的衣服存在,二也是因为他希望父亲能以这种形式见证自己的荣誉时刻。而妹妹用瓷砖做扣子给他装点衬衫,还有后来他和搭档说自己让司机休息了、把牛排丢掉之类的话,都从侧面表现了他这个穷小子的现状。而这也就是后来他在经历了各种人性的斗争后,选择变成后来的反派的原因,不想任人宰割了,也不行再次回到深渊谷底之中了。
看之前有刷到过说斯诺这个角色类似《狂飙》里的高启强,一开始还没懂怎么回事,这回看完我就明白了,斯诺是在欲望的洪流中迷失自我的那个人,所以他最后索性就选择变成了一个直面欲望的人,甚至是要变得更强势更狠辣。
美剧感太重,2.5小时的大银幕死亡观感
男主幻视韩庚,不上镜,青少年感
算了,就是个ya电影,怪自己忘了前传可比暮光之城,也没看出来海报人物年龄
以后ya一定在家看,可快进,可吐槽
非常到位的别人的影评:
拍了个虚拟人物的纪录片
贫弱,曲折,笨重和过长的情节设计
带着厌烦和困惑离开
挖了各种坑但都接不上
令人心痛
前面还行,后三分之一一泻千里。
人物转变莫名其妙。
斯诺到是一直黑还是后期黑化?到底为啥黑化?邮寄嘲笑鸟是为害死好友上位?那害死好友之后又哭着说不是故意的是演啥?女主到底是黑是白?(不知道是不是她演技的事儿,这张脸总给人一种“老娘背后有大招会捅你一刀”的感觉)为啥突然逃走?到底死没死?一开始疯疯癫癫后来突然纯爱交心到后面又开始谜语人拿刀子?大姐你俩都杀过人的在这儿怕什么呢?都一起走到现在了还要玩勾心斗角?就她拿着刀离开房子那一段,不管是从“老娘要害你屋外全都是警队的人”理解,还是“天呐你居然杀了三个不是两个你好危险我要躲你躲的远远的”理解,居然都能说得通,这种剧情这种演技这不闹么!
想讲政治惊悚,但能力不行。
这是这个系列的通病。讲政治只能做到沾一点皮毛。我仿佛看到一个对闹革命、牺牲、对政治毫无了解的小孩用自己周围的生活日常硬掰扯、硬想象出来一个故事。就像那个经典的穷人描述有钱人的笑话:有个穷人进城,回来跟其他人说见到有钱人了,别人问他有钱人啥样?他说,“有钱人的房子都是金子做的,厕所的地板也都是金的,他们擦屁股都用金纸。”
我承认,电影能给出点一些眼前一亮的地方——昔日同学一个成为贡品一个成为导师相对无言,一群穷人的孩子逐一露面给电视机后的贵族孩子挑选,还有那个“enjoy the show”的通行口,这些设计都不错,但始终都是“提到了,然后就没有了”,仅此而已。没有进一步的深挖或者整体的整合,使得它们只能像一针针兴奋剂一样只能提供短暂的刺激,当剧情推进到后面开始讲爱情的时候,便迅速变得枯燥无味起来。说白了,更符合爆米花电影的刺激。要是一本正经的论深度么……
就像前面说的,作者能力(阅历不行),《是,首相》的作者出身英国公务员系统,写出来的故事既精彩中带着深刻,改编出的电视剧也很好看。看过讲官场众生相的《大明王朝1566》,讲官僚系统的《北平无战事》,甚至主打阴谋的《纸牌屋》,再看饥饿游戏一本正经地谈系统有多黑暗,只觉得好笑——我本来不想这么说的,结果在一个观影群里有个人看完大呼神作,什么这就是现实,什么没办法社会也一样啦云云,呃。
还有,如果电影要讲革命讲牺牲,面对经历过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战争、反殖民侵略的中国人,如果你不能拿出更真实、更有力的作品,很难让人信服。
最后再提一嘴爱情线。在乌托邦世界谈恋爱,这不好讲。因为一旦和阴谋、权术对比,一旦和宏大世界的主题对比,爱情很容易就显得小家子气,“所有人都要死绝了,你居然还在追一只猫?”这会给人一种“你们这点破矫情好无聊,不想看”的感觉,继而诟病剧情冗长节奏拖沓——因为这二者本身就不容易兼容。就好比星战里的『这部电影里有飞船有外星人有黑洞,结果你在这给我花力气讲你讨厌沙子?』。原本前作也有这个毛病,好在大表姐和皮塔演技好,两人也来电,一个耿直,一个小奶狗暖男,我看的时候真会磕到,关心到他们的结局。到这一部,呵。连爱情线也讲不好了,snow和黑妹完全不像一对,俩人都莫名其妙,我完全不关心他俩是不是在一起,看他俩在林子里瞎逛在树底下扭扭捏捏——who care??我说一句啊,snow跟那个胖乎乎的朋友都比跟这个黑妹有cp感,要是我就跟他朋友在一起了。
剧情推进到第三幕,感觉是想讲“底层的现实人类的黑暗让snow看清人性,最终蜕变”,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是“就这?”,snow没表现出什么智谋,完全就是被各种事件推着走,最后得意洋洋搁那说自己一直赢一直赢,我就寻思你哪来的脸呢?也没看你有什么计划啥运筹帷幄啊,而且你这上位也太儿戏了,寄托在别人心情一好说给就给上,一下子就哎呀我是考验你呢~一下子就我欣赏你了,一句话就赦免了~翻篇了~然后随随便便就把校长杀死了哎呀真权谋真黑暗~……跟前作塑造政治那点手法一样。硬想,然后跟读者说,看!多黑暗!多深刻!现不现实!是不是神作!
扭曲人性需要多少外力,或是最初便已扭曲。男主科利奥兰纳斯出身显赫,却因叛乱导致家破人亡,只剩下相依为命的奶奶与堂姐。本来唾手可得的奖学金,被校长的手段阻止。为了能获得奖学金改善家里生活,男主被迫成为饥饿游戏导师,不惜用尽一切手段,才使毫无胜算的女主登上了胜利的奖台。但因手段败露,被贬去戎边。 如果说权利的欲望会扭曲人性,那要从地方回到都城的野心则把一个有爱心的人变成了恶魔。在一系列的操作后,不禁会让观众思考,到底最初男主把自己从第八区转到第十二区,是最初的布局,还是真的为了见到女主。在最初的毕业典礼上,男主就背着好友把他们的友情说成是一种利用,而男主对于毒的钟爱则始于老鼠和高尔博士。人性的恶,在男主的身上显露无疑,此外也为观众展现了原作中那个狡猾的斯诺总统心灵扭曲的过程。甚至在回到都城后,第一时间把潜在的对手先抹除。 电影并不完全没有缺陷,影片对男主心计的变化有所欠缺。男主最初为了拿回奖学金,到被迫出手防止计谋失败,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表现过程。但在出卖朋友后,对好友的哀悼反而模糊了其个性,往上的野心变成了软弱。甚至最终企图逃离,到底是真的打算归隐,还是只是为了计谋消灭自己犯错的证据。在这种含糊的表现下,男主的邪恶反而难以让人产生恨意。
2015年,《饥饿游戏》系列第三部(下)上映,距今已经8年过去了。
为什么迟迟不推出新作?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影响之外,“生存游戏”套路的黔驴技穷也是重要原因。
生死游戏,血腥搏杀,主角一开始隐忍低调,最后凭借善良友爱取得胜利。从《大逃杀》《九人禁闭室》《心慌方》到《鱿鱼游戏》,《饥饿游戏》已经很难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了。
从第二部便开始执导本系列的弗朗西斯·劳伦斯,也是察觉到了这份局限。于是大胆突破,直接将第四部设置为系列前传,填充过往作品中游戏背景、角色身份、胜负规则等初始设定。并且将斯诺总统的个人成长与设定游戏的初心作为主要故事线索。
思路一打开,一切都豁然开朗。赛博朋克,生化实验室,末日废土,加上小恶魔(彼特·丁拉基)带来的强烈史诗感。整个系列由此获得了饱满情感支撑,也有了持续往下推进拍摄的沉厚基础。
《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的故事重心已经从生存游戏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背景呈现,自然场景、画风也都做了延展。这给了导演团队自由舒展的创作空间。
于是在这部前传中,我们感受到各式各样丰富混搭的画风。
电影一开场就是末日废土的断壁残垣,两个孩子四处游窜,像在躲避伤害,又像在四处觅食。他们还亲眼目睹了出门分食尸体的饿鬼。
接着在高尔博士的实验室,又看到各种药水浸泡的生化标本和色彩斑斓的毒蛇玻璃桶,而高尔博士本人的爆炸头,也充满着赛博朋克的画风。
更有竞技场从整洁典雅秒变为后工业废土的快速转换,堪比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国会区大学,按照议会风格打造的讨论室,以及充满后现代科技风的游戏观战间设定。
导演通过更为综艺化的设定,将各种画风自然融合到了一起。特别是游戏设定,也从以往的杀戮打斗,拓展成为“代理人游戏”。国会区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导师”,要与从十二个外区选出的“贡品”携手完成表演,并争取最终的胜利。
在各种目不暇接的画风和场景之上,自然是充满着视觉特效的各种精彩打斗与拼杀。
一进入竞技场,玩家们要么惶恐不安,要么捉对厮杀,要么拉帮结派,人性的各个层面得以呈现,一场反抗者制造的爆炸更是直接将竞技场变成炼狱。
有手持鱼叉的女魔头,有暗藏毒药的反杀者,有无辜恐惧的孩童,还有亲身参战的导师。
其中还添加了可以作为补给,也可以当做武器的载货无人机。
在这些精彩新颖的设定之上,一对对导师和贡品开启了生存竞赛和死亡搏杀,谁成为最后的赢家,就等大家自行揭晓了。
主角斯诺(汤姆·布莱斯饰)与他的贡品露西·格蕾(瑞秋·齐格勒)从一开始便建立了真挚的情谊,他们携手并肩,步步为营,之后更是发展为爱情。
但是现实困境和人性的灰暗一次次摧毁他的善意信念。饥饿游戏中看尽了算计、背叛、歹毒与狡诈,然后成为外区的卫兵之后,又感受到底层社会的混乱和热烈。
而当他逐渐进入反叛者的革命预谋之后,少年的黑化过程开始提速。他比好友塞詹纳斯更快地看清了阶层和革命的本质。好友还沉浸在策划预谋的满足时,他已经懂得“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充满着暴力、杀戮、冲突与暗涌,于是利用鸣鸟(又名叽喳鸟、嘲讽鸟)向国会告密,直接导致了挚友被绞死。革命因此失败,斯诺却获得了直通高层的政治筹码。
片名中,“鸣鸟”指代着“贡品”露西·格蕾,她同时也是一名原创歌手,在片中贡献了好几首悦耳动听又贴近剧情的歌曲,也是在外区的地下酒馆演唱时与斯诺重逢。
被蛇缠绕着,仍然放声歌唱的她,就像古代神话中的美杜莎,如此美艳惊悚,又如此性感魅惑。
而“蛇”则是斯诺的化身,他从一名阳光开朗、积极乐观的大学毕业生,逐渐经受外部冲击和内心挣扎,一步步走向深邃、腹黑的高层核心。
全片分为三章。前面“导师”“奖金”两章,主要在呈现饥饿游戏的幕后设定,以及新一轮游戏开展的整个过程。
到了第三章卫兵,场景转换到了外区的底层社会与压抑氛围中,被武装部队牢牢控制的外区民众,仍然享受着贫困然而自由奔放的生活。也是在这里,斯诺快速看清社会的真相,明白了改变外部世界,改良社会机制是何其艰难。
要想突破这一切,首先要站在高位,拥有设计和运行游戏的话语权,然后才能按照自己的本心,一点点推动整个游戏朝着自己的方向迈进。
最后,不择手段的斯诺顺利进入了核心,他的内心变得模糊难辨,究竟是已经完全黑化,还是仍然抱有最初的良善炽热?这一切,只有等再下一部来揭晓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鸣鸟与蛇之歌》在片中构建的一个“乌托邦社会”。
这个由国会区和外区组合而成的“乌托邦”,可以看做《1984》《使女的故事》等经典作品的延续。既是阶层社会的简单外化,也是探讨“饥饿游戏”现实意义的理想框架。
战争过后,国会区成为了胜利者,其中的人们也拥有了更高的权力和地位;而战败的十二个外区则成为了“叛军”,人们成为“反叛者”,直接揭示出“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事实。
“饥饿游戏”则以各种指代和隐喻,表现出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痛恨和对立。
比如,参加游戏的选手,是被放在一个动物园,任由国会区的“贵族”围观欣赏,可以视作草芥,也可以随意投喂,当然还要防备过于亲密,而像那位女孩一样被“贡品”反杀。
斯诺一开始想进入动物园,与格蕾携手闯关,但是很快就被驱逐出来了。
因为高阶层并不容许随意流动,从下至上困难重重,从上到下也会极力阻止。
而且,斯诺和同学们成为游戏里的导师,是为了顺利毕业和争夺普林斯奖;游戏中的贡品们,却是直接参与死亡游戏,生死存亡就在一刹那。
格蕾等人出生入死、血腥搏杀的胜利,不过等同于斯诺和同学们的一次毕业答辩。是不是太过精准的隐喻?
《饥饿游戏》系列抛出了结成社会如何相处的问题,并且呈现出了其中一个面向:即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逻辑。
斯诺一开始自然不愿意相信这个真相,他对社会未来还充满着幻想,还希望传递更多的温情,甚至改变目前的对立格局。
然后游戏过程与外区底层给了他狠狠几拳。
反抗者炸毁竞技场,残酷冰冷的血腥杀戮,沉重压抑的底层生活,将残酷真相一点点呈现在他的面前。
该何去何从?继续保持阳光积极和良善天真?直接同这刻板暗黑的阶层社会对抗?
斯诺选择了第三种,他隐藏自己的真实企图,开始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上位,要获取更大话语权,掌控游戏的设计和运营,他的真实目的,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猜透。
呈现出来的自然不是社会运转的全部真相,良善、友爱、温情自然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支撑。
那样的极端现实,似乎是导演给我们的警醒,一个反面案例。
就像斯诺跟片中的海伯顿校长(小恶魔)探讨饥饿游戏的意义。
是在惩戒战败的外区人民?是在彰显国会区的高贵强力?还是警醒养尊处优的人民要时时刻刻记住危险?
这些阶层社会的呈现和生存游戏的探讨,也成为了该片主题的升华。片尾一句“爱是人类的软肋,常常会毁了我们自己”。
这是斯诺对自己的发问,也是留给所有观众的思索的哲学命题。
YO!欢迎来到第十届的饥饿游戏!
在2012年,作为正传的第一部《饥饿游戏》上映,这款大型饿得要“吃鸡”的游戏电影,就此风靡全球。
该系列用“饥饿游戏”这样变态到极致的竞赛形式,来具象和浓缩了人性的残忍和丑陋,随着故事的发展,也揭露了人对于权力的痴迷,对于生命的漠视和自私。
如果你想重温此前四部的剧情,出门左转看我的一口气《饥饿游戏》正传系列!
终于时隔八年,原汁原味的《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作为该系列的前传上映了!
其实我早就提前一周看了首映,但信息量太大,所以就又看了一遍,如果你结合小说服用的话,味道更正。
《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还是由此前执导过正传第二和第三部《饥饿游戏》的弗朗西斯·劳伦斯来指导,影片的故事背景,放在了正传第一部的64年前,第十届饥饿游戏发生的故事。
同时更重要的,这一部前传作品,讲述的是正传里斯诺总统年轻时候的经历,影片完整展现了年轻的斯诺如何从一位抱着对未来憧憬,有着自我抱负愿景的阴郁美少年,黑化成到后来蔑视生命,冷血狂妄臭名昭著的恶魔。
还是担心小白家人忘记和不点开我的一口气系列,在这简单梗概下饥饿游戏宇宙的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未知时间的未来,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和全球冲突,让人类为了生存进行了多年的残酷战争,最终在泛北美的那片区域,用人类仅存的文明建立了帕纳姆国,也叫“施惠国”。
原本施惠国行政划分了十三个区,这十三个区都需要一个名叫“国会大厦”的大都市来运作。
不过在一次被称为”黑暗日“的反抗起义从第13区打响,之后各区跟进,国会大厦之后用尽了所有资源平息了战乱,13区“不复存在”,为了纪念这次叛乱,施惠国设立了一年一度的饥饿游戏,该游戏每年在各区抽取一男一女,一共24人参加饥饿游戏,互相杀戮,最后只能一人活下来。
该游戏旨在提醒曾经犯下叛国罪的十二个区,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实则是利用该游戏给各区的民众散播恐惧,告诉所有区的人谁才是真正的掌权者,确保他们不再叛乱。
《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更透彻的讲述了饥饿游戏开发的本质,以及年轻时的斯诺受到环境和周遭的影响和变化,个人价值观的崩塌。
老规矩先说观感!影片再次为我们展现了饥饿游戏奇幻又科幻世界观的诡谲感,在这部前传里,我们看到不少复古的设计元素,坐实了饥饿游戏所发生的故事背景,是和我们处在不一样的平行宇宙。
影片依然保留了对于国会大厦浮夸风格设计的元素,但因为“黑暗日”的战乱,导致国会大厦乃至整个施惠国百业待兴,所以影片在色调上也降低不少,相比较于正传,前传更是营造一种废土气息的写实氛围。
我们在正传看到斯诺总统的只手遮天不可一世,但在前传我们却看到一个家道中落,在学校努力表现自己,仅仅只为了获得奖学金解决全家人温饱的落魄青年。
但斯诺所经历的种种,都一件件的事与愿违,导致斯诺最终走向不可逆的人生反面。
如果你抱着仅仅只是看一场第10届饥饿游戏的噱头来关注这部电影,影片所蕴含的意义和反思远比你预想所看到的更丰富。
《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全片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导师”,“奖赏”,“和平卫士”,三个章节递进了斯诺的三段人生经历的叠加转变。
接下来我们一个个章节展开解析!
讲述的就是斯诺做导师的剧情,当时还是学生的斯诺,他在学校中成绩优异,眼看就要拿下奖学金,但却被突如其来的奖学金规则变更,让他与奖学金失之交臂,这和正传中游戏规则随心变如出一辙了。
无奈斯诺只能以导师身份参加饥饿游戏,导师在游戏中表现好,就能拿到奖学金,如何表现好,当然最重要指标就是贡品拿到冠军,导师自然沾光。
其实在小说中提到更多细节,一些有关系的学生,拿到的是类似于第1,2区的贡品导师名额,毕竟那些区离都城很近,伙食也好贡品也壮,而斯诺则被抽到离都城最远的第12区,还是个女贡品,可想而知斯诺在导师中的地位,就是不想让他拿到奖学金。
顺便提一下,校长和斯诺父亲有过过节,所以校长一直在处处为难斯诺。
说到这大家看出来了吗?
整部电影,斯诺其实也置身于一场针对于他的现实版“饥饿游戏”里,于是斯诺从开始同情他人,不愿做出违背自己道德底线的事情,到后来经历了不得已被逼,猜疑,背叛,最终斯诺不仅仅只是为了奖学金,而是为了生存,看透人性游戏本质的斯诺成为了最后活下来的冠军。
影片对应我们现实语境也真实到让人不寒而栗,虽然我们没有身处如此极端的环境,但如今变化莫测的脆弱世界格局,以及高压内卷生活和工作环境下,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都是在经历着无形的“饥饿游戏”。
在饥饿游戏最开始举办的那些年,其实差点就因为没有收视率和资助办不下去了。
最初阶段的饥饿游戏赛制,根本不把贡品当人,抽签完后直接把贡品放到动物园里兽笼圈养起来,连食物都没有,甚至在某几届饥饿游戏还没开始前,有些贡品就饿死或病死了。
当然那时的饥饿游戏,更没有开幕巡游,训练周期,投资人入股贡品等模式,这些都是斯诺在之后定下来的游戏规则,在影片中也有展现。
在第一章节里,虽然斯诺在赢得奖学金道路上有坎坷,但很快适应并靠着自己的智商赢得了最大的关注。
而斯诺和露西之间的关系,也从相识走到相知,关系开始暧昧。
此时的斯诺虽然还心地善良,为他人找想,但其实无形中,他已经在环境所迫的牢笼里,做着违背自己道德意愿的事而不自知。比如前面说的他出谋划策,想要挽救濒临破产的饥饿游戏,只为获得奖学金,而饥饿游戏本身,却是变态和残忍的。
“奖赏”也就是斯诺心心念的奖学金,第二章围绕斯诺在饥饿游戏展开过程中,他如何想方设法让露西拿下饥饿游戏冠军,相应的导师就能获得奖学金。
第二章展现第10届饥饿游戏的竞赛斗争,更原始,更残酷,也更曲折,导师的参与度比正传所描述的要深入更多。
甚至斯诺因为他的好兄弟塞詹纳斯同情心爆表泛滥,两人还一度进入到饥饿游戏的比赛场地,因此斯诺也第一次杀了一个贡品,救下了塞詹纳斯。
接着斯诺为了让露西获得冠军,也为了让露西活下去,尝试创新了不少饥饿游戏的新方式,这些都成了之后饥饿游戏的玩法规则,最后露西如愿以偿拿到了第10届饥饿游戏的总冠军,成为了最后活下来的贡品,但奖金最后并没有给斯诺,因为斯诺作弊了。
这也当成斯诺挑衅权威的一种表现,对比正传《饥饿游戏1》,其实斯诺所做的,不就是和凯特妮丝逼着主办方承认他们是冠军一样吗?
斯诺为了赢,可以不择手段。
不过此时的斯诺,也深深爱上了露西,所以当斯诺被惩罚流放20年做和平士兵时,他选择了最贫瘠和遥远的第十二区,只因他想去感受露西生活过的地方。
第三章讲述的就是斯诺在十二区当兵的经历,也是在那时,友情价值观的颠覆,爱情的背叛,吹灭了斯诺最后纯真善良的小火苗。
为了露西,斯诺来到第12区,斯诺这时已经为露西付出了这么多,就等露西大胆的说出两人确定的爱情关系,但两人始终仅处于暧昧状态下,当影片中两人在湖边承诺彼此可以互相信任时,其实两人就已经没有那么信任了。
在小说中露西其实更游离化两人的关系,露西始终没有很笃定说出她爱的人是斯诺你,斯诺自己也知道,这就为他们之后的悲剧埋下隐患。
对于斯诺最终的人性考验还在继续,不听劝的塞詹纳斯跟随斯诺一起来到12区,但他却和当地人密谋逃向北方离开施惠国,这是叛国罪,斯诺曾试图阻止无果,于是利用叽喳鸟也就是学舌鸟,录下证据送回国会大厦。
之后塞詹纳斯叛逃东窗事发,斯诺为了塞詹纳斯和露西还当场杀了人,维和军队不久说找到了枪,还把叛国的塞詹纳斯给上吊。
斯诺认为自己已经走投无路,于是只能和露西一起逃向北方。
好巧不巧,这时军官告诉斯诺,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考取了军官职位,能回到离国会大厦很近的第一区。
此时的斯诺当然还是选择和心爱的露西逃亡。
但就在两人离开那天中途去休息的小木屋里时,斯诺却发现了他杀人的枪,原来并没有被维和军给搜到,也就是说,留在斯诺面前现在有两条路,一条是和一直处于暧昧的露西远走高飞流浪,一条是把枪沉入湖底永不被发现,然后前往第一区做军官,但为了让秘密永久封存,唯一知道全部真相的露西值得信任吗?
值得斯诺抛弃他的家乡,抛弃他的家人,放弃自己刚建立的美好仕途,和露西去一个完全未知的北方吗?
正当斯诺犹豫时,露西说她要去找一种叫“凯特妮丝”的沼泽土豆,就暴露了露西并不信任斯诺,露西躲了起来,背叛了斯诺。
终于知道斯诺潜意识为何这么讨厌凯特妮丝了(不是)。
最后露西的出走,这才让斯诺最终价值观崩塌,他付出生命所保护的一切,如此经不起考验。露西失踪了,以前的斯诺等于死在了那片满是叽喳鸟的树林。
“重生”黑化的斯诺,正当想要坐开往第一区列车去做军官时,斯诺却意外获得赦免,重新回到了都城国会大厦。
因为校长拦截了叽喳鸟那段录音,斯诺也从中懂得,饥饿游戏无处不在,看透游戏本质,斯诺成为之后饥饿游戏的总设计师,也成为了一位冷血,蔑视生命,但又机具人性洞察力,聪明智慧的反人类独裁者。
这些年我们看惯了一位主角英雄的成长路线,保持善良正义之心和反派和不公作斗争,而《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却像是一场诱人且让人反思的思想实验,我们跟随着斯诺的视角出发,和他经历他所遭遇的,面对一次次令人窒息失望的结果,以及最终需要做抉择的困境,在那样的冲突环境下,让斯诺成长为十恶不赦的大坏种。
不管是影片或小说,斯诺的故事都充满了宿命感,副标题的鸣鸟与蛇,两者最终就是互不相让的天敌。
作为向往自由科维游牧族人的露西,虽然衣服上有蛇的图案,在游戏中还“与蛇共舞”,但露西是不折不扣的鸣鸟,歌唱她想要歌唱的不公和不义,其中《上吊树》的歌谣,就在正传中被传唱下来。
而斯诺则是蛇的化身,在艰险的环境中逆向爬行,游走在生存和权益的夹缝中生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每个人都可以是鸣鸟,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蛇,当然每个人也可以是凯妮丝那样的嘲笑鸟。
纵观我们现实世界,饥饿游戏正在发生。
反观现实的人类历史,每当结束一场战争换来求之不易的和平,但很快又陷入互相猜疑,然后矛盾升级,再次互相伤害和杀戮,这又比饥饿游戏好到哪去呢?
那么本期《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解析就先聊到这里,如果你喜欢《饥饿游戏》系列,喜欢有着刺激感官生存比赛的动作类型片,就不要错过这部饥饿游戏前传-总统的黑化史!
snow always on top
展现了当代电影特效和场面的最好水准,技术与故事的生动结合。大概两个半小时的沉浸游戏体验,让人产生几十年的人生省思,三个章节环环相扣,超出预期的越级享受,从校园到社会,从首都到边疆,从城市到田园,一个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故事,在这个系列前传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细思极恐,大受震撼!
这个剧本不成立啊,这个男主,从头到尾没有人背叛他,折磨他,都是他背叛别人。他的爱人、朋友都对他很好。他是怎么得出世界就是极饿游戏这个结论的?
好難看啊。。。從競技綜藝到戀愛綜藝的感覺,又臭又長,莫名其妙。
其实人间就是地狱,人生来就是要经受各种考验的。但凡一个不小心,就踏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男女主看起来好配,最后虽然be了,但还是好好磕。
没了大表姐的饥饿游戏系列只是一盘散沙
系列标准水平,单场惊悚戏蛮好看的,其余都是小打小闹又臭又长的反乌托邦“史诗”。虽然不应该,但是忍不住:好莱坞颜值降级这个事有没有人管管了
刚刚看完了《饥饿的游戏:鸣鸟与蛇之歌》,作为系列前传,我个人觉得比正传四部曲要更加好看。首先最令我惊喜的是风格的转变,正传内容聚焦12区贡品以及全体反抗者,是爆米花满满的科幻反乌托邦电影,而这一部则是聚焦capital中的管理者,更像是一部心理惊悚片,令人毛骨悚然,细思极恐。此外电影对饥饿的游戏的内核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作为前传,在已知人物结局的情况下,再来观看真的宿命感满满,而层出不穷的彩蛋更是令系列粉丝直呼过瘾,唯一的不足我感觉可能是女主的人设?但也无伤大雅,总之我觉得真的算得上是系列最佳了
这更像一部半电影。前两章仍是草台班子饥饿游戏的故事,而且,反思和深度还不如前三部(前几部其实是在思考媒体及娱乐化对大众的影响,但这部其实基本放弃了这一点)。第三章更像是额外长出的一集番外,关注斯诺的黑化。怎么说呢,也只是故作深沉吧,其实挺土的。以及,可能是年纪大了,且真实世界已经这么乱了,实在很难看进去这种假模假式、装模作样的片子了。另外,不是很理解瑞秋·齐格勒这个角色不停唱歌的设定,只是因为她在《西区故事》是唱歌红的么?有一种既然你会唱歌,那么就给你设计个唱歌的角色吧,让这个角色很突兀,甚至有些无厘头。既然这样,不如直接请个歌星演,反正都不会演戏。
什么美国刘浩存😅
他们十二区还能“睡到自然醒”……
《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讲的是来自贵州遵义,贵州大学在读的音乐表演专业女孩,summer camp的时候到北京研学,认识了北航在读的北京土著男孩,虽然一家都是京户,但男孩家只有两套东四附近没独立卫生间的胡同平房,有价无市,所以手头也没什么钱。男孩找关系让女孩当了大学生电影节、乌镇戏剧节、first的志愿者,加了不少综测分,女孩还选上了当《乐队的夏天》现场观众,镜头很多。男孩大四实习项目正好在贵州,俩人去云南、四川玩了几次,但是毕业之后男孩家还是让回北京考公,就分手了。Panem版《花束般的恋爱》
Rachael zegler不会演戏......她的演技太麻木了,情节太老套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有后台,不然为什么能主演那么多大卡司电影。我非常喜欢饥饿游戏,但这部电影有点毁了一切......她在整部电影中随机唱歌,我只是为她感到尴尬......她在电影中唱了七首歌,这是音乐剧还是她的独家专辑。我真的怀念旧的饥饿游戏,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看完之前的饥饿游戏电影后还能喜欢这部电影......真的好难看
就算瑞秋能唱也不能拍成歌舞片吧,剧本感觉是告诉AI“我们需要一个反派男主和一个会唱歌的女主,他俩要有爱情信任和背叛对了我们这还得是饥饿游戏前传”以后写出来的,主角光环开很大,而且第三幕男主剪掉金色卷发颜值锐减百分之七十,看得我痛心疾首
1个心机男与47个缺心眼的竞争,或称“黑雪公主”的个人演唱会大电影。第一章还行,第二章头疼,第三章抽象。导师与选手指派分成24组,除了男主之外其他导师都没对比赛进程做出主动推进,游戏机制还需要正上学的男主补充,可你这游戏已经第十届难道还没想好流程吗?游戏有电视实时直播,可是没看到有任何观众反应。竞技场只是一座简陋封闭场馆,单一室内搭景好能节省成本,女主能活下来纯靠其他人选择性失明。第三章的节奏像是分开单起的另一部电影,虽说是按小说原著按部就班改编,但总不能不考虑电影的叙事结构吧。都进行到快两小时,插入那么多次女主唱歌,真有特别大存在价值吗?
0分避雷!写这部片子剧本AI的训练样本被掺进了一些扭曲人性的毒物人工审校也脱不了干系感觉被污物强奸了大脑真晦气(黑雪公主是要出道歌手吗 唱个没完 听着修音后的还行 很难平和地看待 是自己太偏见?(1114党史馆首映
有点第一部的味道了,但是我真的好喜欢这个前传呀!
男主穿制服真的很帅气呀,只不过最后眼睛里都能看到明晃晃的野心了
饥饿游戏之蛇院崛起。更多选秀思维的嫁接,对于“节目”所谓意义的拿捏,有在配合Snow的必然趋势衍化,这也让好莱坞大片难得地戏弄一下看似必备的壮阔情爱。虽然不是不生硬,但是有了这些大写的分岔,不够精彩的饥饿游戏就可以多一些指涉,毕竟水到最后的冠军,连武器都舍不得拎起来防个身。歌倒是动人,能注意下场合就好了,也因此预想了《白雪公主》的场面。听到Katniss被反复提及,十年间戏内戏外的变化迅速走马,以及特别开心能在大银幕看到Schafer,甚至妆容都有围绕个人气质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