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为一个民主国家,为何要推翻智利的民选政府?道理很简单,道不同不相为谋。60~70年代,拉美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空前高涨,特别是古巴卡斯特罗掌权后,在美国后院钉了颗钉子,让美国非常不爽。切.格瓦拉甚至成为欧美青年心目中的英雄、偶像,这对美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70年智利大选,阿连德当选为总统,此人有强烈的马列主义倾向,迎合社会下层百姓的愿望,准备在智利推行社会主义制度、计划经济。所以,总统尼克松、国务卿基辛格以及CIA等如同芒刺在背,先后多次策划通过政变推翻智利民选政府,并通过各种渠道动员智利的反对派势力,给予经济、政治援助。终于,1973年9月11日,时任智利陆军司令的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杀害总统阿连德,并大举镇压、抓捕相关人员,随后,皮诺切特开始了在智利的军事毒菜统治,一直持续到1990年(卸任总统)甚至1998年(卸任军队总司令)。在此期间,智利大约有3000人被杀害或者失踪,本片就是对这一历史的客观记录。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智利电影,发现豆瓣上只有237人标记看过,居然没有一篇影评。在有限的短评中,除了少数人能正确理解这部电影的主旨外,许多人完全偏题了,把关注点放在邻居舞女的美貌之类方面,其实没有理解这部作品的意义。
这部电影属于批判现实题材,通过一个验尸官助手的眼光,回顾、再现1973年9月11日智利发生的军事政变:在美国政府与CIA的长期干预支持下,智利陆军司令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民选政府,杀害了总统阿连德,由此开始了皮诺切特的军事毒菜专制,一直持续到1990年。
美国作为一个民主国家,为何要推翻智利的民选政府?道理很简单,道不同不相为谋。60~70年代,拉美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空前高涨,特别是古巴卡斯特罗掌权后,在美国后院钉了颗钉子,让美国非常不爽。切.格瓦拉甚至成为欧美青年心目中的英雄、偶像,这对美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70年智利大选,阿连德当选为总统,此人有强烈的马列主义倾向,迎合社会下层百姓的愿望,准备在智利推行社会主义制度、计划经济。所以,总统尼克松、国务卿基辛格以及CIA等如同芒刺在背,先后多次策划通过政变推翻智利民选政府,并通过各种渠道动员智利的反对派势力,给予经济、政治援助。终于,1973年9月11日,时任智利陆军司令的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杀害总统阿连德,并大举镇压、抓捕相关人员,随后,皮诺切特开始了在智利的军事毒菜统治,一直持续到1990年(卸任总统)甚至1998年(卸任军队总司令)。在此期间,智利大约有3000人被杀害或者失踪,本片就是对这一历史的客观记录。
这部电影属于历史题材,政治意识强烈。没有文艺片的情怀,也没有商业片的看点。思想性大于艺术性,特别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对智利的了解有限,所以如果不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可能会感到沉闷乏味,甚至昏昏欲睡。
影片一开始,就是在一片沉寂之中,一辆半履带式装甲车行驶在大街上。镜头压得很低,基本是贴着地面仰拍,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散落在地上的传单、砖石瓦砾,除了装甲车的轰鸣,没有其它声音。这是民众抗议活动被武力镇压之后的场景,开篇就显得非常沉重、压抑,奠定了全片的基本格局。
接下来,介绍男主马里奥,是一位政府机构的“文职人员”(他的自我介绍),其实就是政府机构停尸房的验尸官助手,每天的工作就是打字记录医生尸体解剖、死亡鉴定结论,单调乏味。男主爱上了舞女南希,俩人因寂寞而走近,而南希的父亲、弟弟是狂热的社会主义者,经常参加各种政治游行集会。这是在911政变之前,社会矛盾逐步激化,但还没有全面爆发,所以,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马里奥与南希之间的情感故事。中间有一段马里奥请南希吃中餐的情节,中国观众可能会感到亲切,提到了湘菜、春卷、馄饨,最后女主点了北京烤鸭。(我认真听了台词,虽然不懂西班牙语,但对白中确实有Peking,字幕君很忠实,必须点赞!)
电影到50分钟左右出现大转折,进入正题,也逐渐推向高潮。某一天,马里奥在去上班的路上,发现大街空旷无人,但大街上有几辆被砸坏甚至压扁的汽车,这就表明有大事件发生——如果是智利本国的观众,当然马上就知道是911政变,但是中国观众可能就不太清楚其寓意。到了单位,室内室外居然满是持枪的军人,如临大敌般高度戒备(军事政变之后实行军管),并且送来的尸体前所未有地增多,整卡车整卡车拉来的尸体堆积如山。有两个情节令人触目惊心:一是马里奥用平板拖车装了六七具尸体,在转运途中一具尸体掉落在地上,马里奥用力地把尸体抱起来重新放到车上;二是在医院军管的一位军官说,现在已经进入战争状态,战争就意味着有很多人要死,接下来工作任务会很重。
面对急剧增多的尸体,验尸官(医生)只好简化工作流程。平时的验尸报告对于身体特征、死亡原因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记录,而此时,验尸官下令:只需记录弹孔数量、位置、死者性别和大致年龄即可,马里奥提出,还应该对尸体进行编号,验尸官同意了这一建议。这听着好像只是工作流程的简化变动,但细思极恐,让人不寒而栗!
其间,有一个小高潮:在搬运尸体中,有个人其实没死,在尸体堆中发出求救声,被马里奥和另一个女助手桑德拉发现后幸运获救,但不久之后桑德拉发现那个人又死了!推测是在停尸房军管的军人干的好事,所以桑德拉异常愤怒,哭对军官进行控诉;而军官对此根本不屑辩解,更不否认,反而直接拔出手枪,对着其它几具尸体乓乓乓乓连开几枪,补枪,其嚣张跋扈、草菅人命由此可见一斑。
然后是全局的高潮:给一位特殊人员进行尸检与死亡鉴定,医生与马里奥被军方送到特定地点进行尸检,还要求用电子打印机记录,周围十多位军政要员一脸严肃地站在四周,死者非同寻常——当时我就猜应该是遇难的民选总统阿连德,结果果然如此。死者头部中弹,子弹下颌向上洞穿脑袋,头顶几乎被掀掉一半。医生一如既往平静而沉稳地口述尸检意见,但作为助手的马里奥已经无法像平时一样同步进行记录,所以只好换军方会打字的人代劳。对于死亡原因,验尸官给出的意见是:近距离射击致死,但是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意见不一,马里奥认为是自杀,而桑德拉则认为是他杀。PS.关于阿连德总统的死因,一直存在巨大的分歧,2011年智利政府宣布重新对阿连德死因进行调查。
补充一个百度来的资料,关于1973年9月11日智利的军事政变与阿连德之死:
1973年9月11日,皮诺切特带领陆军联合海军、空军和国民警卫队发动了军事政变
政变当日凌晨,全国各地的军队开出兵营,之后军队占领了大部分电台,开始广播进行曲,并不时插播新闻说军队正在控制国家局势;8点30分,以皮诺切特为首的三军司令和国民警卫队总司令组成的军政府委员会并发表公告,勒令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戈森斯立即辞职,把政权交给军警当局,而阿连德在总统府多次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强烈谴责军事政变,拒绝辞职。10时30分,皮诺切特命令陆军进攻总统府,在进攻总统府时,政变部队使用了大炮、装甲车和坦克等重型武器,11时30分,皮诺切特向阿连德发出最后通牒,如不投降就轰炸莫内达宫。阿连德拒不投降。12时,空军的战斗机开始向总统府投掷炸弹,建筑物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13时45分,政变部队攻占总统府,阿连德总统随后以身殉职,人民团结政府垮台。政变成功后,军警当局成立了军事执政委员会。
影片尾声,是马里奥的女友南希住房被毁、参与政治活动的父亲和弟弟失踪,南希也受到牵连,只有躲藏在堆放杂物院子内一处隐秘的藏身之所,马里奥为之提供食物和掩护,后来藏身处还多了个神秘人物——马里奥把乱七八糟的杂物一件一件地堆在藏身处的入口处,尽量做好隐蔽掩饰,避免引入注目,全剧终。
这部2010年的电影记载的是1973年的历史,即使在智利估计很多年轻人也未必知晓、未必关心,在中国恐怕大家就更陌生了。
但是,有些人不应该被遗忘,有些事不能被掩藏——这就是《后事》的意义所在。
这部《后事》是帕布罗·拉拉因首次涉足欧洲三大主竞赛的作品,也是“独裁统治者三部曲”的第二部。导演吸收了《杀手夜狂热》的美学风格,变本加厉地炮制出一部令人不适的作品。如果对多年前戛纳电影节上《人咬狗》和《趣味游戏》仍心有余悸的影迷必定会对这部《后事》深有同感。导演仍然选择用平民视角去呈现这个特殊时代里道德沦丧的人性,与上一部作品一样,同样是描写在独裁军政府的统治下,即使没有政治背景的普通人,也有可能成为罪恶之人。
《杀手夜狂热》描写的是热爱舞蹈的中年男子,他始终怀抱着理想,这种激情与在外压抑环境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冲突。然而,这部《后事》里的主人公却是一个情感淡漠的尸体解剖记录员,他对周遭一切都不感兴趣,除了邻居舞女的身体。在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后,他被动沦为军政府的帮凶,在走上助纣为虐的道路后,他利用手上的小特权来满足自己卑微的欲望,最后泄露出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
如果说《杀死夜狂热》的主人公尚有一丝猎奇的色彩,那么这个冷血无情的人物难以令人产生情感投射或深入了解的兴趣。主人公这种对历史置身度外的视角,以及创作者对人性罪恶的零度批判姿态令观众成为了邪恶的帮凶。观众对尸体堆积和解剖场景倍感惊悚之余,却无法感受到创作者对这场残酷政变的立场态度,结果自然是产生出令人厌恶的情绪,这好比是观看一部血肉横飞、血流成河的虐杀邪典片的感受。对于一个重现真实历史的题材,创作者将焦点放在一个行尸走肉的人物身上,难以彰显出历史或政治批判的意义。这种人物塑造的手法与暧昧不清的历史态度在导演极具匠气的画面构图与摄影灯光里只会逐渐令观众敬而远之。
充满了历史隐喻的电影,主要影射1973年9月11日的智利,皮诺切特将军发动军事政变,当时萨尔瓦多·阿连德总统死亡的事件。主角是个验尸房的工作人员,故事沉闷而缺少戏剧冲突,不是我的菜。
女邻居竟然是啦啦因老婆,艳福不浅T T 后半部高能,导演熟悉的影像风格,啊,我被吸。男主不错【煎蛋放那么多油的嘛吓到了
堵死你
坑杀在宽幅画屏里走投无路的缄口恸哭和幽闭窒息永固为冰冷尸检台上一封堵死的遗书,至此一切提喻和景别的影像修辞都已精准完备,施于民众的漫长暴虐被缩影在病变个体切口内窥的倒叙凌迟报告。涤除色彩和温度,强迫观众注视的连续长镜搭建了一座密不透风的恐怖牢狱。见证目睹却视而不见,情绪被系统复刻千人一面的沉默取代,人性被侵蚀蛀空只剩剥离血色的漠然伤痕。隐形人般中年文员面无表情抽离灵魂的行尸样貌封印了国家几十年的受役史,而梦想与爱欲等自由的代言征像激发不了麻木心死之物任何瞳孔反应的涟漪。俯首低眉的顺民再抬眼即是与恶共生的伥鬼,成吨尸山如同填埋生天窄缝的重辎,随口篡改一份死亡证明也和制造一场人祸年代的集体遗忘一样易如反掌。毁灭之时迫近的时候其实悄无声息。
3+。開場畫面:「歷史的巨輪,無一能倖免」。歷史書寫 vs. 驗屍紀錄。殘酷政治 vs. 寂寞壓抑男子、civil servant。在男主角洗澡時發生的智利政變,共產黨,美帝。階級憤怒。雖然前面稍悶,但最後兩個長鏡頭還是刻意殘酷地扭曲到嚇人的地步。
因为我真心奉献,所以我有生杀之权。疫情时代看这片子有别样感慨。。
将画幅罕见地拓宽到2.66:1,几乎不存在顶部空间,角色刚好被画框卡住。核心政治事件正式登场,以后景,以声音。
HKIFF2011
无论阿连德还是皮诺切特,不管游行或者政变,马里奥只想煎鸡蛋、撸管和操没别人操的X。补全Pablo Larraín的智利三部曲,看完还是觉得前面这两部好,No就开始好莱坞化了,可能也跟男主演Alfredo Castro个人表现有关,太适合这种道德模糊价值暧昧的角色。
不闻枪炮却是尸横遍野,不觉情浓已是情深义重。无数次隔窗守护的爱慕,化成亲手为你煎的鸡蛋;中餐馆里没有回复的告白,化成亲手堵死你的哀怨。感情里绝望的男人走投无路,却陷进更加绝望的年代。无法剖开总统的尸体,不能拯救无辜的灵魂。一场政变碾压时代,俨如走肉;一段情爱堵死在斗室,无可生还。
用异常沉闷的镜头来表现异常沉闷的生活,政治的隐喻/明喻时而露骨,时而消失不见;主角之间情感的纠葛与个人的内心苦闷之下的政治影射并无多少说服力,对于电影所缺失的,观众们要么继续痛苦得去自我补全,要么干脆抛弃不见。
舔狗的反击
作为军事政变历史见证人的智利小人物法医,既要应付时代遗留的无数尸骸,还要处理自己无路可去的情感压抑。一个惊悚残酷的时代寓言
UA Cityplaza
啊?结束了?全程都很压抑,但是却没有在那个情境里。
音效特别……那啥。见识了有史以来见过的最难看的长镜头。略微有点刻意吧,比如男主角不用留一头失败艺术家的发型……
由政变坦克的车轮开篇,叙事是游离政局边缘的角色视角被政治事变所入侵,政变通过画外音被引入并介入叙事主线;角色关系解构政局,右派主角的冷漠与有限人性,以及左右两派角色间难以言说的纠缠;堵门长镜头是对政变前后右派所作所为的隐喻,而门前堆满的家具又怎能不让人联想到政变中成堆死去的人们
为啥颜色那么灰?原片不知道怎样的。
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他們一定出得來 ... 3.5。身體跟框景之間的尺度拿捏非常精準。
分数:60 虽然是2010年的影片,但画质很一般,像是感光度不高的胶片,而且拍摄设备也一般。所以真的就不像2010年的影片,反应的是上世纪73年代智利政变为背景的事……(科普了一点解剖常识)